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论语》课程教学大纲
《论语》课程教学大纲《论语》是中国经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全国各高校中文、哲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论语》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内涵,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论语》的成书历程、基本内容和思想体系;2、理解并掌握孔子及其门徒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言论;3、理解并掌握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4、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论语》的成书背景和基本内容;2、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3、孔子及其门徒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言论;4、儒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5、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论、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6、《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讲解《论语》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内涵;2、文本解读:通过分析《论语》的文本,理解孔子及其门徒的主要思想观点和言论;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四、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进行评估;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掌握情况。
五、课程资源1、教材:《论语》注释及翻译,相关研究著作等;2、教辅材料:教学PPT、课外阅读材料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论文等。
六、课程特色1、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论语》的思想内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儒学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2、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论语》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总之,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讲解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论语》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内涵,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小学儒学课程教案
小学儒学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小学儒学课程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
2.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部分内容。
3.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
2. 提问:同学们对儒家思想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二、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如仁爱、礼仪、智慧、忠诚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部分内容,如孔子的话语、弟子的问答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成两队,进行儒家思想知识问答比赛。
2.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儒家思想的问题,学生抢答。
3. 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并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儒家思想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同感。
2. 学生作业和测试: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评估儒家思想对他们行为的影响。
以上是一份小学儒学课程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论语教学大纲
论语教学大纲一、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论语思想,我们制定了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思想和原则。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论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思考、独立思考并运用论语中的原则解决现实问题。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教学内容1.论语的起源和发展a.论语的作者与编撰过程b.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之间的关系2.论语中的基本概念a.仁、义、礼、智等概念的内涵与相互关系b.论语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论语中的核心思想a.仁爱与道德修养(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以身作则,做一个善良与仁爱的人(2)“学而时习之,不易乎道”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执着追求道德真理b.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群不可知也” - 尊重权威,建立和谐社会(2)“礼尚往来,往而不害,来而不拒” - 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教育与人才培养(1)“不学诗,无以言” - 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以致用,不断进取4.论语的应用与实践a.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对接b.论语在个人生活、职场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涵和重要原则。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基础,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原则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论语的理解和应用,在协作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4.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论语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论语教学大纲
论语教学大纲论语教学大纲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论语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论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学习论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介绍论语的起源、作者以及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让学生对论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论语的核心思想。
重点介绍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智慧。
3. 论语的教育意义。
通过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论语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4. 论语的应用与实践。
引导学生将论语的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
通过讲解和解读论语的经典语录,让学生对论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讨论与互动。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阅读与写作。
让学生阅读论语原文,通过写作来总结和归纳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4. 案例分析与实践。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
通过笔试或口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价。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作业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作业来巩固和检验学生对论语的学习成果。
《论语》教学大纲【模板】
《论语》教学大纲(2017使用,2018修订)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客观、准确、地解释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辞,全面确立《论语》超越时空的文学价值及思想价值。
本课程将上述目标分解为十个方面的任务:1、随宜训诂与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欲知言内之义,先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此为澄清古往今来种种之误解。
2、知其人与鉴其事。
因为言出于人,不知其人姓氏名字、身份地位乃至性情好恶,焉能尽知其言。
3、赋与比兴。
人之言辞,必有其表达之习惯。
春秋卿士,习诗而用诗。
不谙《诗经》手法,则不能究其文辞之雅致与旨趣。
4、篇序与章序。
《论语》之编撰者,编简之时,章与章、篇与篇孰先孰后,依其惯有思维模式,必有赋比兴手法隐于其中。
5、以经解经与以史证经。
人之言辞,亦关乎其所思所想。
孔门思想,悉在六经。
不考经,不能知其立论之渊源;不考史,不能知其臧否之依据。
6、微言大义。
孔门言辞,或时义在言外,幽晦隐讳。
不了春秋笔法,不能知其微浅之言,隐含大义。
7、德与艺。
言辞既解,义理斯辩。
视孔门言辞,其所修所学,唯在德艺双馨。
8、仁与智。
观孔门言辞,其为政,唯在仁智双彰。
仁以克己爱人,智以惠民教民。
9、经常与权变。
察孔门言辞,其处世,虽有常道,亦因人、因时、因事而权变。
10、尽人事与听天命。
思孔门言辞,其归宿,虽志在立己利人,然成与不成,终须付诸于天。
三、学时分配(2017-2018-1)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2017-2018-1)教学内容:《论语·先进第十一》第一单元:什么是“先进”与“后进”?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第二单元:先进群体——颜回、闵子骞、南容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课程教学大纲
《论语》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论语》解题《论语》的性质;《论语》之书名及其释义;《论语》今古文;《论语》的作者或编者。
《论语》篇目;《论语》成书的年代;《论语》的真伪;《论语》的注本。
第二章孔子及孔门弟子孔子形象及孔子的为人;孔子一生及其业绩;孔门弟子:颜回、曾参、、子贡、子夏、子游、子有、宰予等。
第三章《论语》论道德仁为道德之中心,《论语》论仁;仁之可贵;仁之难能;仁之内容:爱人和忠恕;为仁之法:孝悌为仁之本,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理想人格;修身达仁。
第四章《论语》论修养人格标准;君子与小人;君子之合德;成人——士;圣人善办有恒;修养的方法:反省、改过、慎言敏行、守礼、好学、择友、立志、躬行;修养的进程;虚世之道:立信、知人、安贫。
第五章《论语》论礼关于《周礼》《仪礼》和《礼记》;不学礼无以立;仁礼制约;尊尊亲亲;正名原则,名不正则言不顺。
第六章《论语》论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不可则止。
第七章《论语》论政治敬、信、节用、爱人;庄敬孝慈;礼让;尊王忠君;富民节用;重德省刑,贤人政治;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大一统;无为之治;德化,听讼与无讼。
第八章《论语》论教育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全面教育,德育为先;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师生平等,教学相长;不言之教;学重躬行,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考核方式:开卷五、参考书目《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概论》蒋伯潜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讲座》夏传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论语——仁者的教诲》王兴康上海古籍出版社授课教师:岳麓书院张松辉文学院孙海洋刘再华大纲撰写:文学院孙海洋。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八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八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了解和掌握以:1.儒学的内涵,在本课的开始我们将首先学习儒与儒家。
儒家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2.儒学的发展:儒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它先后经历了先秦原始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近现代儒学四个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或者叫儒家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处于主体的地位。
对于这个说法,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一些学者提倡新道家,主张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其实,要看你从哪个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儒道两家在整个中国文化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但如果从历代治国的理念、政治制度的构建,以及人身修养、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观来看,儒家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主干,道家还是起辅助作用。
讲到儒家思想,首先就有两个问题:什么是儒?儒家又是什么?儒这个称呼其实很早就有了,过去讲的儒就像我们现在举行仪式时司仪那样的角色。
古代常常由儒者来主持一个仪式,比如主持一场祭祀。
后来儒者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儒是以六艺教民者。
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具体的技能。
“礼”、“乐”这两个问题,下面很多地方会讲到;“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射箭;“御”就是驾驭车辆;“书”,大部分人认为是书写或书法;“数”就是计数、算数了。
儒者就是教授六艺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儒者相当于现在的老师。
到了孔子的时代,实际上“儒”这个称呼已经泛化了。
它已经成为当时凡是具有知识的人的通称,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称之为“士”。
儒家又是什么呢?儒家是孔子开创的一个学派。
孔子的目的是研究怎么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圣人的经验,用学术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
在这些古代圣人中,离孔子最近的是周公。
周公名旦,他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和武王的儿子成王建立了西周王朝。
论语大纲及简介
程名:论语导读(Guidance of Reading The Saving of Confucius) 学分:2 学时:32课程类别:任课教师:李丽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使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内容有较本质的把握,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水平。
二、课程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而《论语》又是儒家的经典,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其中虽也有一些封建糟粕,但也有着许多精华。
学习《论语》不仅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古典文献阅读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Confucian culture is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Confucian classic, represent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although there are also some feudal dross, but there are many essence. Learning "The Analect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grasp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to improve reading level of student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but also help develop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to help student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s.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课时)主要内容:课程说明,考核说明,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传统经典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论语》的意义和方法。
《论语》《孟子》精选精讲doc -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论语><孟子>精选精讲》教学大纲课程代号:32011650总学时:30学时适用专业:中文及其他专业先修课程:无一、本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重要代表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他们的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讨论《论语》、《孟子》的代表性篇目和章节,既领略到这两本书的文学价值和孔子、孟子的伟大光辉形象,又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孔子和孟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一(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讲:概说一、孔子的生平事迹概述时代背景;生平事迹;三、孟子的生平事迹概述1、时代背景;2、生平事迹。
第二讲:为人少也贱;好学;志于道;贫富观;自谦;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言行一致;过则勿惮改;日常生活。
第三讲:为政政治理想;为政以德;治国之道;何为则民服;政者正也;正名;庶富教;尚德不尚力;慨叹天下无道;从政态度。
第四讲:施教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态度;教育方法。
第五讲:评人评古论今;品评弟子;社会评论;弟子评论。
第六讲:天命与仁礼先秦天命观综述;知天命;问事鬼神;仁的涵义;仁者不忧;为仁由己;不轻易许人以仁。
第七讲:仁礼吾从众;礼之用;礼之本;如礼何;反僭礼;道德规范;道德修养。
第八讲:君子道德完人——君子;圣人、贤者;成人、善人;士、有恒者。
第九讲:《论语》的文学价值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语录文体,影响深远;孔子思想和形象的讨论。
第十讲:性善论(上)人性讨论;《离娄》下。
第十一讲:性善论(下)一、《告子》下;二、善的哲学。
第十二讲:仁政(上)先秦政治学说概况;《梁惠王上》。
第十三讲:仁政(下)一、《离娄》上;二、《尽心》下;三、《梁惠王下》;四、仁政学说。
第十四讲:《孟子》的文学价值一、论辨艺术;二、语言风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儒家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儒家文化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儒家学派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内涵。
2、掌握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认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儒学对古代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体位置。
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
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儒学的含义儒学的原初含义。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与先秦诸子学的关系。
三、儒学的基本特征奉孔子为师。
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借以维系社会的安宁与群体的稳定。
倡导仁义,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宣扬"内圣外王"之道。
尊重礼乐文化传统,有浓重的传统意识、文化意识和忧患意识。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后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通常以注疏经书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
四、儒学文化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
汉唐儒学。
宋明理学。
清代朴学。
第二节儒学的源头:先秦儒学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生平与著作。
孔子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把有生命力的原则发掘出来,建构了儒家学说体系,是文化转轨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
礼的基本含义。
从"礼"这一传统观念中引申出、提炼出"仁"这一崭新的观念。
仁的基本含义。
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
儒学即"仁学"或"人学"。
仁与礼的关系。
中庸思想。
天道观。
二、孟子的思想孟子的生平与著作。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儒家的内圣之学。
仁政学说。
仁政主张贯穿着"以民为本"的原则。
这种民本主义思想虽然没有达到民主主义或民权主义的高度,但在封建时代仍不失为高瞻远瞩的精致设计,对于保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二章教学大纲(详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大纲(详案)一、引言 (50 字)本大纲旨在为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提供指导。
本文档将介绍每一章的主题、目标和教学策略,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这些经典思想。
二、章节概览 (100 字)本教学大纲涵盖论语中的十二章,每章的主题各异,涵盖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三、目标 (100 字)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更深层含义和智慧,发展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策略 (300 字)1. 导入活动:通过引述与每章主题相关的引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思考。
导入活动:通过引述与每章主题相关的引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思考。
2.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对每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对每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3. 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或情景,引导学生将论语的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伦理和道德抉择,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或情景,引导学生将论语的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伦理和道德抉择,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 思辨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每章主题写一篇思辨性文章,推理论证个人观点,并回应他人的不同意见。
思辨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每章主题写一篇思辨性文章,推理论证个人观点,并回应他人的不同意见。
5. 辩论赛:通过举办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就论语十二章中的某一主题展开辩论,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应用。
辩论赛:通过举办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就论语十二章中的某一主题展开辩论,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应用。
6. 考察和评估:通过书面测试、口头报告和学生作品的评估,检验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察和评估:通过书面测试、口头报告和学生作品的评估,检验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程安排 (150 字)1. 第一章: 为政 (2 周)2. 第二章: 八佾 (2 周)3. 第三章: 里仁 (2 周)4. 第四章: 先进 (2 周)5. 第五章: 公冶长 (1 周)6. 第六章: 雍也 (1 周)7. 第七章: 述而 (2 周)8. 第八章: 泰伯 (1 周)9. 第九章: 季氏 (2 周)10. 第十章: 陈子 (1 周)11. 第十一章: 隐 (1 周)12. 第十二章: 卫灵公 (1 周)六、教学资源 (50 字)教师将准备论语原文、翻译资料、相关案例、思辨写作指导和辩论赛主题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和使用。
儒家经典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掌握《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核心。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4. 学会运用《大学》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思想核心。
2. “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2. 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二、新课讲解1. 讲解《大学》的思想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解释“修身”的意义,即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解释“齐家”的意义,即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 解释“治国”的意义,即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 解释“平天下”的意义,即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 讲解“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具体内容。
-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1. 选取一个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1. 总结《大学》的思想核心和“三纲领”及“八条目”。
2. 强调《大学》对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意义。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后感。
2. 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思想核心和“三纲领”及“八条目”,使学生了解儒家经典《大学》的基本内容。
2.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学》中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大学》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86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文教育的经典,同时也是文学名著。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深入地研读一些儒学经典非常必要。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学生可望达到以下目标:提高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最终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拟对儒学经典中最关键的选文进行精讲,如《论语》中有关论学、论仁、论礼、论君子、论境界等方面的选文,《孟子》中关于性善、义利、王霸、养气等方面的选文,是儒学的关键内容,需要精讲。
文字比较易懂的选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解读,如《大学》中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有关章节。
为了突破难点,讲授过程中将结合现代社会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必要时还需借助西方的一些理论,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主要有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老师讲授难点、讨论、背诵、写读书笔
记等。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以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表现来评定,占总分的百分的40%;期末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占总分的6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论语》选读
第一节《论语》简介
第二节《论语》论“仁”
第三节《论语》论“礼”
第四节《论语》论“君子”
教学重点、难点:“仁”、“礼”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论语》中的“君子”与此前“君子”概念之间的异同课程的考核要求:熟读全部选文;背诵关键选文;理解文本的确切含义。
了解:孔子的生平,《论语》的成书和体例,记住《论语》中的核心概念。
理解:“仁”和“礼”的概念,“仁”和“礼”的相互关系
掌握:孔子对“君子”概念的深化,其“仁”学的突破性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应用:通过所学,分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所在,辨别后人对孔子思想的某些误会。
复习思考题:
1.孔子的“君子”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意义?为什么?
2.孔子的“仁”、“君子”概念,比此前的“仁”、“君子”概念,含义上
有何发展和突破?
第二章《孟子》选读
第一节《孟子》简介
第二节《孟子》论“性”
第三节《孟子》论“义利”
第四节《孟子》论“养气”、“狂狷”
教学重点、难点:性善的含义,义利之辨,王霸之辨,狂狷精神,浩然之气
考核要求:背诵“牛山之木”章、“养气”章、“狂狷”章
了解:孟子生平、《孟子》的成书情况
理解:性善的含义、“四端”的性质、王霸的分别
掌握:孟子与孔子思想的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应用:分析后代文学所受孟子影响,分析孟子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复习思考题:
1,孟子论性对孔子思想有何发展?
2,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区分狂、狷?
4,《孟子》的文风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大学》
第一节:《大学》的古本、改本以及“经”“传”之分
第二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重点、难点:格物之说、慎独、诚意
考核要求:背诵三纲领、八条目
了解:《大学》的文本结构、经传之分
理解:三纲领、八条目的次第关系
掌握:格物的不同解释、诚意的关键地位
应用:运用《大学》内容分析修身、齐家、治国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大学》所说“本末”所指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八条目”中,哪个条目最关键?为什么?
第四章《中庸》
第一节《中庸》上
第二节《中庸》下
重点、难点:“中庸”的含义,《中庸》所讲“慎独”与《大学》所讲“慎独”的区别与联系
考核要求:透彻理解“中庸”含义,背诵“经”一章
了解:《中庸》的思想特点、文章风格
理解:“中庸”与折中主义的不同
掌握:《中庸》中的天人关系
应用:通过《中庸》分析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
思考题:
1、《中庸》里面所表现出的“天人关系”是什么样的?
2、“中”与“和”的关系是什么?
3、“中庸”之德,为什么不很容易达到?
第五章《儒行》
第一节《儒行》上
第一节《儒行》下
重点、难点:对各种儒者行为表现的理解与体会
考核要求:熟记《儒行》种所论各种儒者行为方式
了解:儒者各种行为准则
理解:各种行为表现的意义
掌握:儒者各种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
应用:利用儒行分析现实中的社会风尚
思考题:
1,《儒行》中集中表现“志节”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2,在历史或现实中找到可以与各种“儒行”相印证的人物、事例,以加深理解
第六章《原道》
第一节《原道》上
第二节《原道》下
重点、难点:“道统”的含义,儒家“道德”与道家“道德”的区别
考核要求:熟读《原道》文本,背诵关键段落
了解:《原道》的写作背景、作者对佛教、道家的态度
理解:儒家与道家和佛教的分歧之处
掌握:“道统”之说的内容和意义
运用:用《原道》中的思想,分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思考题:
1,根据《原道》,韩愈对儒家的核心是作如何理解的?
2,《原道》中的道统说,是否有历史根据?
五、主要参考书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1月
2、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9月
执笔人:王瑞昌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