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6f2b9b71a37f111f1855ba9.png)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过程:(1)先秦儒学: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
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2)两汉儒学: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
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由于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前124年,汉武帝下诏,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ecbfa18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0.png)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原因:(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1a362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c.png)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忠诚”和“礼敬”,这些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君臣、圣人,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孝道、慈爱和睦的家庭关系,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家庭观念。
2.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政治的核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思想主张“忠君爱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范,主张以礼治国,这也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相适应。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而儒家思想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
这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1.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忠君爱国”,认为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不可挑战的,这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孝道、慈爱和睦的家庭关系,这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2.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应该以民为本。
这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使得君主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治理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范,主张以礼治国,这也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f110a40029bd64783e2c2c.png)
中国文化概论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系别:文化传播系专业:广告学班级:广告0901目录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
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
”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6ea0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d.png)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它通过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以及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儒学以其独特的社会伦理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儒学强调家族礼仪和家族道德,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孝道、友善等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
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儒学以其独特的政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注重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认为君主应为人民的福祉而治理国家,提出“仁政”、“民本”等理念。
“仁政”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人民的利益。
而“民本”则强调以民为本,注重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平衡。
这些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准则具有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行政制度。
另外,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博学笃志”、“格物致知”等观念,倡导学而不厌、思而不忧。
这种注重学问和思考的精神对于培养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倡导“君子”、“仁者”等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优雅风度和高尚品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儒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的人本思想、社会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6f5a2e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1.png)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一,其中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文化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开放,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处理儒家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儒家文化的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符合中国传统美德,也有利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仍然很有价值。
例如,中国政府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就包括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这就体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需要更新与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文化自信的号召下,现代儒学家们开始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结合起来,推广“儒学思维”,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社会变革与挑战。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一个体现。
以下将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探讨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1. 中国梦与儒家思想“中国梦”是近年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和追求。
然而,“中国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整个国家及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信仰及道德建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体系,它与中国梦的实现直接相关,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基础之一。
儒家思想重视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与中国梦中“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理念不谋而合。
儒家思想中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也与推动“人文地球”的愿景相符合。
因此,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https://img.taocdn.com/s3/m/f4e00d0c03d8ce2f00662372.png)
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在争鸣中发展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的祖辈记忆和原始认识。
当然,这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的智慧体悟。
千载百世的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的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的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的道路。
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的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走六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尝尽世间的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其身后的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的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里旬然中开,直到现在……割据混战、戈戟亮影的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的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的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唯美思想局面。
战争的延续成为文明融合的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的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的理论主张的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的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广阔性的高度提升。
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当时的儒学其实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的苦闷疼痛。
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逻辑推理问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来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的依赖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尊重情感。
正如《周易》中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言辞行止中已经得到最突出的显现。
对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的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心态。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https://img.taocdn.com/s3/m/17dbb21e866fb84ae45c8db2.png)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曾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人们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然而,在这众多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清理,并且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即儒家学说,后来,此学说经过后代门人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
可是儒家文化何以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通过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形成非一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积淀。
古人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清楚地道出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哪些呢?(1)、天道观念。
即儒学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和运行有其基本的法则和秩序,,这样的法则和秩序在非人为性所能决定的意义上,被人们感到是一种“天道法则”。
《书经》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
(2)、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同时,《荀子·王制篇》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也宣扬了大一统的思想。
(3)、纲常伦理。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了统治者需要的等级森严的制度。
这样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此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长盛不衰,源于它们对封建统治的维护作用,而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统治者的推崇儒学在诞生之处并不受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终于注意到了适应时代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中关于治世的论断,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被统治者极力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b7fb5e3b3567ec102d8afa.png)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不完全一致,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西汉初年,统治者一直奉黄老之学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无为而治适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原因:黄老政治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
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①程朱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思想核心分别是"心即理"和"致良知"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异端"思想家李贽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③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①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浅析关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原因的一点探讨
![浅析关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原因的一点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c73fb0bad02de80d4d84091.png)
浅析关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原因的一点探讨论文关键词:天地情怀人际牵依实践理性血缘重视独尊儒术论文摘要:在诸子争鸣时期,孺家文化能够从百家学讲中脱颖而出,成为时至今天仍妨碍着中国人一辈子存姿态得学讲,是有其深刻缘故得.它得非常多观点都与中国得农业主导因素相吻合.孺家文化所表现得天地情怀、人际牵绊以及血缘重视,都能够解释其成为中国得主流文化意识得内在因素.而汉代得罢触百家、独羊孺术政策,更把孺家进展从政治外部因素层面推向了人为得高峰.关于中国人来讲,儒家文化事实上差不多不是一种在争鸣中进展得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得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得祖辈经历和原始认识.所以,那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得对整个宇宙世界得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得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得智慧体悟.千载百世得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得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得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得道路.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得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跑六国宣扬自己得主张,却尝尽世间得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那时得他如何也想不到,在其身后得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得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个地方旬然中开,直到现在……割据混战、戈戟亮影得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得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得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得唯美思想局面.wm战争得连续成为文明融合得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得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得理论主张得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得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宽阔性得高度提升.作为“百家”中得一家,当时得儒学事实上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得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得苦闷疼痛.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得一种主流意识得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得逻辑推理咨询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得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得进展形态来决定得.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得依靠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得尊重情感.正如《周易》中所倡导得“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得生命意识在古人得言辞行止中差不多得到最突出得显现.关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得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得思想差不多在他们得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讲事实上是一种潜在得心态.千世百辈得中国人依靠着黄土地连续自己得家族历程,天地关于他们而言与其讲是生存得依靠,还不如讲是心灵得依归.在日复一日早盼朝雨、涝望炎日得岁月中他们内心对天地万物、宇宙生态有着一种海洋文明所不及得亲和感.他们明白这自然生命是与自己并有得存在,也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得生命因素,如此,一种兼有“敬”与“爱”得情感就萦绕在中国人与天地生命之间.笔者把这称为一种“天地情怀”.正是这种崇生爱物得原始意识,给儒家学讲在华夏得传播制造了足够得心理基础.儒家推祟复周礼以兴家邦,而这种对礼仪得严格执著正是在外部形式上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对天地万物尊重服从得途径.各种周礼在儒学家们看来是天下顺乎行得实现方式,但人们得看法却单纯得多了.在一般人得心理意识中,他们会认为假如能够处处实行正统周礼,自己得虔诚就有了对话者,尤其是天地祖宗之礼,在这方面得意味就更浓重了.通过一整套规整得礼仪形式,人们首先得到得是一种心理上得安顿感与充实感,他们会觉得自己对天地祖宗得敬意差不多在这些仪式中得以表达与传递,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心理情感外化而得以完成得满足感.而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儒家所倡导得“亲亲—仁民—爱物”思想在也给了他们天地情怀以合理化得理由.他们通过儒家文化能够让自己得一些行为得到合理解释,把往常得“自然而为”变成“有得放矢”,所有得盲目都寻到理性化得途径.儒家得礼乐文化,在某程度上讲事实上确实是生命得规整化、秩序化,也是情感得条理化.儒家在中国人得天地情怀处理上,并不像道家那样走向泛神化得道路,而是把一切收归理性,化作日常.其次,儒家思想中强调对人得尊重和仁爱,讲究人际关系中得牵连与依靠,这也恰合了黄色文明圈重视人得社会性得思想特征.在原始农业文明中,人与天地力量得悬殊使当时得人们在长久得劳动中明白得以协作改变自身得微小.这种群化心理在黄色生态中能够讲差不多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世代延流而不断强化.因此在农耕得中国社会里,“人”代表得不是一个个单纯独立得个体,而是“群”,或人群,或族群,总之是以人得社会性连系起来得关系链条.而所有得一切,关乎生存得,关乎考虑得,关乎文化得,基本上在这链条延伸得基础土进行得.孔子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讲“仁者爱人”,所有得这些能够讲基本上在理论上强化人得社会链条,以“仁”得观点阐述着传统文化中对人得社会性得强调.所以,这是从群体心态角度进行得解释.而在先秦时期,儒家得这些思想又有着某种现实意义.他们“仁爱”得学讲在那个纷战连年得时代,事实上正代表了人们得理想与向往.儒家学派不但给了人们一个回归和平与仁爱天性得理由,更把他们导向儒学营造得解释氛围和理论支撑.这在当时得社会大背景下能够讲是一种与人们心底最深层夙愿相契合得政治理念,从时刻与空间选取得角度而言,儒家确实占据了非常大得优势.而如当时名家,尽管被现代学者认为是中国逻辑学讲得开端,但在那个战火铺天盖地得时代里,又有多少人真正有闲心去兜转于那些“白马非马”或“离坚白”等得逻辑游戏呢?第三,儒家学派得务实精神事实上也是与农耕文明得中国社会有着心理上得本质性一致得.儒家得社会人一辈子理念不是落在虚无缥缈得空想构思之上,他们导人通过一些日常最简单得、可实践得情况让其思想得到落实.正是由于这种简单与日常,使他们得提倡没有得其他学讲中拒一般人于千里之外得疏离感,而是把最广阔得人群包揽在自己得学术构建之中,也让他们获得最泛得民众基础.可实现性,能够讲是儒家思想得以高度传扬得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道家所追求得个人超脱,那种脱离社会伦常而复归自然得境地,尽管与人类得天然本性有相吻之处,但怎么说关于生存在现实得人而言有着太多得“理想色彩”,专门关于以伦理情感为自身思想原点得中国人而言,这种学讲非常有双足不能着地得遗憾.李泽厚先生曾经把儒家得特征概括为“实践理性”,对这点我是比较同意得.儒家文化以理性精神对日常得生活实践进行一种最为人性化得归纳,把所有得是生活都纳人到儒学思想得心理轨迹中.正是它给人们得心理压抑一个舒张得实践空间,才能是它成为中国得主流文化,成为中国文明得一个标志性代名词.便如《大学》开篇便道:“古之欲明明之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此得要求大大缩短了人得当下能力与生命目标得距离,也就自然地能让人更有魄力精神去奋斗于“治国’,“平天下’,得愿望了.这实际上也是儒家以人为中心得一个突出表现.它所盼望得事都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得祟高理想,而是能从当下做起得现世事功,这就让人在生活得琐碎间无意就能得到一种内心得慰藉,从而引导人从自我得平凡开始走向“大同”得高远.“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得进展人格和安定邦家得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得途径.”网陷这确实是实践理性得民间智慧了. 另外,儒家对血缘得关注重视事实上也是它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得一个重要缘故.从华夏文明诞生以来,中国人就一直注目于自己得血缘流脉,其在进展历程中对血缘关系得分解远不如海洋文明那么干脆,“农业生产得差不多组织形式依然以血缘关系为纽结得农村公社”卿肠.直至今天,从关注血缘演化而来得伦理道德遵从,还在主导着我们得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讲,对血缘得珍视事实上是母系社会得遗留物,也是人对自己生命源头得归属感情在引导得.儒家学讲中极力提倡得忠孝之道恰恰确实是中国人血缘心态得一个理性关照,在这方面,与其讲孔子得学讲机遇性地吻合了中国传统思维适应,还不如讲事实上是他在感知中国文化后用更为理性纯粹得笔触把它们整理归纳起来,并予之以学术思想得正名,让最一般得人都能对这些主张产生共鸣感与认同感,以更为亲和得姿态走进中国社会生活.就如濡家所提倡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或者在礼法上得“三年之丧”等等,事实上抓住得也是血缘伦理这一条.但他们把中国人对血缘得天性珍视或演化为礼仪传统,以礼得形式表现出来,或引导为价值观念,使之成为人们考虑咨询题衡量推断得一部分.也确实是在那个方向上,儒家文化成功地把握了中华民族得原始心态,而把这种思想与其倡导得礼乐传统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儒学尊贵地位得确立还有一个重要得外部因素,确实是汉武帝高扬董仲舒“罢翻百家,独尊儒术”得思想主张,并把它落实到自己得政策中.汉初,由于刚统一得国家经历多年战乱得煎熬,百废待兴,因此,汉朝廷提出以“黄老之道”为政治理念,通过“无为而治”得政策方针与民休息.在汉武帝执政以后,国家经济差不多开始复苏,但他发觉这种宽松得政治手段事实上暗伏险线,朝廷组织得涣散与权力不平衡,非常容易导致整个架构得崩溃.关于统治阶层而言,只有严整得社会等级划分才能确保政治安定和权利稳固,才能使保证官员百姓各安其位而可不能重演很多“民反”、“暴动”得历史剧幕.这时候,董仲舒得适时出现解决得汉武帝得优心.他“以‘罢易百家,独尊儒术’得主张为正致力于对汉初得‘无为而治’进行‘更化’、以使中央集权获得强化得汉武帝得赏识.‘因此,儒家得“中庸”“仁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主张就成为了对人们宣扬政治等级理念得最佳得麻醉药.事实上,非常多时候我们看到当时朝廷对儒家经典得官方诊释基本上具有非常强烈得政治偏向性得,他们会因循自己得统治意图目标去制定“注经”得言语及指导方向.但不管当时所倡导得“儒学”有多少政治歪曲成分,被董仲舒予以多少神学化色彩,怎么说,儒家文化差不多从百家中脱颖而出而被给予“独尊’,得光环.这在儒学得传播上能够讲是一件前所未有得大事.而关于汉武帝而言,“罢黝百家”得重要目得所以不是为了“独尊儒术”,这只是手段,其全然目得确实是用另一种方式接着延伸秦皇、李斯们得道路,讲到底确实是为了统一思想.把社会意识单一化处理而便于通过操纵社会价值观而落实政治操纵.在那个目得导向下,罢翻百家得行动必定采取强有力得政令措施严格执行.因此,儒学得“独尊”便有了一个“最好得时代”,所以,这也可能是一个“最坏得时代”.因为儒家思想得大量扭曲,沦为政治统治得工具,被标签为升官进爵之学,便是在那个时代开始得.冯友兰先生所讲得“自此以后,以利禄之道,提倡儒学,而儒学又须为上所定之儒学.因此‘天下英雄,尽人般中’;春秋以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因此亡矣.”哪便是抒发这种感叹了.在中华文化史上,对儒家学讲一直褒贬不一.但谁也不能够否认,它确实在非常大程度上引领着中国人得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有人讲,“假如把西方得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能够称之为‘德性文化’.”~事实上,我们得确能够发觉,中国文化在自我进展中一直刻意冲淡了逻辑理性带来得数字化哲学,而是更注重个体得感受体悟以及自己文化群落中形成得思维模式和评价标准,也确实是所谓得道德指导规范.而明显地,在这种“德性文化”中儒家文化得引导又占有非常重成分,它以代代连续得生命历程滋养着中华伦理文明,成为中华文化得一种主流意识渊蔽.。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0ae1cf8b307e87100f69648.png)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xx 主流思想教授:xx2013级xx学院四班xx临风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
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
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
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
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
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无疑是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推动。
自西汉后,中国社会虽然几经动荡,但是大一统的局面依然得到很好的保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各朝各代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556e0175f0e7cd184253642.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b947f78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c.png)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儒学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儒学的发展历程、其所宣扬的思想和吸引人们的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指儒家思想的学术流派,也是孔子所创立的思想体系的一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思想家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与发展。
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发展起来的。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关系,强调融合、和谐、共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性的善,他认为人是有良知的,应该尽力遵从道德,为人而活。
汉朝时期,儒学被认为是正统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主导。
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学校,注重儒学的普及,这也使儒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唐朝时期,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使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的主要形式,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儒学所宣扬的思想儒学所宣扬的思想,主要是关于人的关系,道德与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是关于人的关系。
儒学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四种人伦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国社会所有秩序机构的基础。
在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角色,遵从道德规范,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目的。
其次是道德与文化的思想。
儒学认为人应该成为一位完善的人,做出道德上的正确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评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构成一个成熟人的精神基础。
同时,儒学也提倡“博学,审问,慎思谋,明辨是非,笃志实,行道成”的修养方法,认为这是成为完善人的必要条件。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5549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3.png)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的国家哲学,被推崇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的理论,这些理论深受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广泛传播和推广儒家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国家的教育体系。
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思想,使得君主统治获得了道德上的合法性。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民主的尊严,提倡仁政和和谐社会。
这些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提倡修养人性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礼仪和道德教育。
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广泛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对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再次,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了孝道和家族的重要性,并倡导了一系列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
这些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并对中国社会的家族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需要相应的发展和调整。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可以引导个人行为和道德选择,使人们更加注重他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5acc0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c.png)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
导思想
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作为指导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有多种传统的价值观存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尊重家庭关系、教育、仁爱和公共道德等价值观。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是为了保持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
2. 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稳定和和谐。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家庭关系的维系、社会等级的尊重和公共道德的遵守,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促进社会的稳定。
3. 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还对政治治理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制和儒家士人的规范行为,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采用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传承与创新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思想的排斥。
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包容性,并与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中国一直强调传承和创新的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包括多元的价值观、社会稳定、政治治理以及传承与创新。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乎史话」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几个理由
![「大乎史话」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几个理由](https://img.taocdn.com/s3/m/9362350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e.png)
「大乎史话」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几个理由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多次进行尝试性选择。
春秋战国时期即先秦时期选择了百家争鸣,秦朝采用了法家,汉初实行了黄老之术,汉武帝刘彻变儒学为经学,魏晋时期玄学成为主流,唐朝时佛教几乎成主流,直到宋朝在程朱等大儒的智慧筹划下,儒家文化才成为名教,成为不可动摇的理论旗帜和统治思想,真真正正地坐稳了中华文化主体文化的位置,为何是儒家文化成为中华主体文化,而不是“出道更早”的道家文化?对君主“无二心”的法家文化?我认为大概有以下三点,您看看对不对?一、儒家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并担负起了传播的责任。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兼收并蓄。
而道家等虽也植根于中华文化,但它们不同程度的都特别强调其文化特性,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逆反心理过强,太率性,其文化韧性和包容性相较儒家天差地别,汉高祖刘邦曾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尿尿,但儒家们仍然初心不改,总之,儒家文化担负了继承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任务,而其它各家没有儒家那样尽责并始终如一。
二、儒家文化不仅为君王提供了“南面之术”,也为士人批评时政提供了依据,更为普罗大众建立了精神家园。
法家“一味迎合”,一根筋地为君王出谋划策,导致理论失去弹性,易产生对立。
道家“率性”,高傲且高冷,难接近。
墨家的理论,操作性差,如兼爱非攻,有悖人性和人伦。
但儒家不同,它即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也要求君主必须要具有仁性、仁心,重视养民和保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尤为特别的是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构建了理想国,“会好的“,“会慢慢好起来”,成为了人们的心理底色和精神支柱。
二、“家国同构”主张,完整契合了“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
儒家入世文化,尤其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思想,简直就是为封建专制制度定做的东西,严丝合缝,即强调了礼,又强调了孝和忠,即成就了个人,又惠及了家庭和国家,这一思想的提出有效解决了文化上下贯通和融合的问题,为中华文化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奠定了“家国一体”的文明基础。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81482054a7302768e9939ee.png)
儒家思想文化因何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創,由董仲舒改造,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一直擔任中國的主流文化角色,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佛道二教的挑戰,但仍然以佛道儒化為結局。
那爲什麽儒家思想文化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筆者認為,原因可分為兩個層面: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對維護統治秩序,緩和社會矛盾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國的社會實際需要儒家的思想。
下面我從這兩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歷代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始終沒有偏離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禮”。
“仁”即“仁者愛人”。
孔子雲:“仁者,人也”。
可見孔子的人性論主張“仁愛”;孟子亦雲:“存心養性”,王陽明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
這種仁愛思想對於維護封建統治是及其重要的,“仁”要求統治者要善待百姓,用仁愛來統治天下,到了孟子時期,將仁愛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到“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這對於緩和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是極其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民本思想。
除此之外,仁愛思想對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立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我們處理好社會關係提供了一條準則,緩和社會矛盾起了巨大作用。
《禮記·禮運》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愛人”,重視人的價值,儒家強調以人為本,荀子也提出人在萬物中“最為天下貴”,可見儒家重视人的价值。
可以說,儒家的民本思想使其能夠在君與民或人與人之間搭建一條橋樑,緩和了不同階層的矛盾,這是儒家思想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就是“禮”,即“克己復禮”。
孔子強調的禮其實就是周禮,及維護統治秩序的等級名分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社會各階層各安其位,各謀其職,我們的社會才有秩序可言,這與當時的“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的局面是分不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xx 文化的影响如何?原因:(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 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 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 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 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 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5) 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 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 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 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 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 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
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
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
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
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
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
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民主与领袖》)。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明清以来“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
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
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
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 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
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
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