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第4卷 第 1 8 期
21 0 2月 2年
广西 师范 大 学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哲
J un l f u n x oma ies y P i sp ya dS c l cec s dt n o ra o a g i r l G N Unv ri :hl o h n oi ine io t o aS E i
形 成大 家 共 同遵循 的统 一 的主 流 思想 。 在 我 们今 天看 来 , 家 争 鸣体 现 了一 个 社 会 思 百 想 言论 的 自由开放 、 价值 观 念 的多 元并 存 、 化形 态 文 的 多种 多 样 , 这是 很 值得 推 崇 的 。 古 人 并不这 么 认 但

西 汉儒学的意 识形 态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道 德 等社 会 问题 。 子哲 学都 以标新 立异 为时 尚 , 诸 各
[ 稿 日期 ]2 1 —02 收 0 11 —0
[ 金项 目]2 l 年 度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项 目( 基 O1 西部 项 目) 西汉意识形 态及其 当代 价值研究 ” 批准号 为 l XKS 1 ) “ ( l O 4 的阶
以求 天 下思 想 的统 一 。 武 帝接 受 了董仲 舒 的 建议 , 汉
罢 黜 百 家 , 尊 儒 术 , 学 成 为 官 方 哲 学 和 政 治 工 独 儒 具, 并渗透 到 社 会 生活 的各 个方 面 , 成为 主流 的意 识 形态 , 社 会产 生 了深远 的 影 响 。 此时 的儒 学 已吸 对 但 收 了法 家 、 家 、 阳家 、 道 阴 墨家 和 各 种 不 同学 派 的 思 想 , 一 种“ 儒学 ” 比先 秦 儒 学 内容 更 丰 富 , 系 是 新 , 体 更完 备 , 能 适应 统 治集 团 和社 会大 众 的需要 。 更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

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儒学与中国文化

儒学与中国文化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过程:

(1)先秦儒学: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2)两汉儒学: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由于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前124年,汉武帝下诏,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汉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秦始皇与秦二世统治时期,大兴土木,《阿房宫赋》写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人民赋税徭役沉重,生活困苦。秦朝灭亡后,全国陷入长时间的混战,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死于饥荒。因此,西汉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如《汉书食货志》描述“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都采用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后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儒家思想的专制本质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统一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重要的)。除“亲亲为大”外,孔子主张“泛爱众”,主张“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泛爱”并不是平等、博爱,而是“笃于亲”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向外依次递减的爱。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原则之上的有远近、有等级的爱。儒家这种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有等级的爱,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识。为了维护、巩固这种不平等的仁爱,儒家发明了等级礼制。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开心。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本质中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得其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会被统治者采纳,进而占据独尊地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价值观念; “以儒济世”儒;学未来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

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

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

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

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

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

“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原因: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

知识梳理

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

(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摘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

层面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儒学玄学理学道教佛教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儒学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要大于墨家。秦代崇尚法家,焚书坑儒,曾使儒家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汉

初“黄老之学”为“显学”,至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从子学变为官学。此后儒家作为统治意识

形态的主导地位在古代中国未曾改变。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实际上

是道家和儒家结合的产物,虽然嵇康曾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

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圣人。隋唐时期,肇始于两汉之际的

佛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政治

法度仍然是儒家的那一套。宋明理学则是儒、道、佛合流的产物,是

高度哲学化的儒学,从而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尽管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理学的僵化,产生了明清之际思想界的强烈震荡——所谓“启蒙思想”,但它实际上是儒学内部的一场自我调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它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才宣告终结。上述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儒学外,还有道家、法家、道教、佛教等,不能把儒学与传统文化相等同,但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毋容置疑的。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xx主流思想

教授:

xx2013级xx学院四班xx临风

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

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百家争鸣时期,儒、道、。。。。。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第一篇: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作者/董海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三个大的发展历程

1、7000年前的伏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始阶段。伏羲在原始社会末期创作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2、3500年前的西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阶段。周文王、周公创立的西周文化,既是伏羲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渊源。

3、2500年前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阶段。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既是西周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更是华夏儿女不分大小,不分阶级,不分阶层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儒家文化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时期是孔子对儒家文化的创立阶段;

2、战国时期是孟子对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

3、西汉时期是董子(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完成阶段。

其后各个朝代对儒家文化的阐发都是对儒家文化思想精华的歪曲、阉割、篡改,根本没有什么理论创新,特别是儒释道一锅烩的宋明理学!

三、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做人文化、道德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说有老子的道学、孔子的仁学、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四大理论学说。

在这四大理论学说中只有孔子的仁学是最通俗易懂的做人文化、道德文化,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伦理道德:

A、在家庭孝敬父母、恭兄友弟;

B、在社会推已及人泛爱他人;

C、在国家忠君爱国效忠君王(在现代社会是效忠祖国)。

不管是老子的道学、还是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都是玄而又玄的思辫理论,是知识分子咬文嚼字的思想文化,对普通百姓特别是不识字的农民来说就是天方夜谈!

儒学与中国文化

儒学与中国文化

儒学与中国文化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一,其中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开放,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处理儒家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儒家文化的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符合中国传统美德,也有利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仍然很有价值。例如,中国政府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就包括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这就体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需要更新与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文化自信的号召下,现代儒学家们开始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结合起来,推广“儒学思维”,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社会变革与挑战。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一个体现。

以下将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探讨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1. 中国梦与儒家思想

“中国梦”是近年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

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和追求。然而,“中国梦”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整个国家及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信仰及道德建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体系,它与中国梦的实现直接相关,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基础之一。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曾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人们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然而,在这众多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清理,并且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即儒家学说,后来,此学说经过后代门人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可是儒家文化何以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通过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儒家文化的形成非一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积淀。古人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清楚地道出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哪些呢?

(1)、天道观念。即儒学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和运行有其基本的法则和秩序,,这样的法则和秩序在非人为性所能决定的意义上,被人们感到是一种“天道法则”。《书经》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

(2)、大一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同时,《荀子·王

制篇》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也宣扬了大一统的思想。(3)、纲常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了统治者需要的等级森严的制度。这样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

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儒家学说得到广泛

传播,并在社会中深入扎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主义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追求。这种人文主义理念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的文化传统,如孔子的“仁爱”、“和谐”思想,朱熹的“良知论”等,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价值,鼓励人们去追求理想、追求

文化和人格的升华。

二、家庭伦理

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单元。强调家庭伦理

和孝道,教育人们要尊重长幼有序,传承尊老爱幼、尊重父母的

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讲究家庭伦理

等传统观念,都深深扎根于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中。可以说,中

国社会的许多道德传统和良好的价值观都离不开儒家的家庭伦理

思想。

三、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思想也是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儒家的教

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和理性思维,通

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思想精深、文化修

养较高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政治文化

儒家思想在政治文化上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夫

妻之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等都有着不同的伦理关系。儒家思

想所强调的“仁政”、“德治”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君子六艺”等政治传统,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它对xx 文化的影响如何?

原因: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

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 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

(1) 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 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 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 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

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 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 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 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

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 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 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 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进入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

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

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