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
12
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 整体系统研究方法。 整体系统研究方法
民族是一个社会大系统。 民族理论研究,以民族的典型研究为基 础,对民族整体或对民族一般进行研究, 取得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13
3.抽象归纳方法。 抽象归纳方法。 抽象归纳方法
民族理论学科对民族、民族问题进行整 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纷繁复杂 的现象中抽象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规 律性的东西。
4
加强民族理论学科的基础研究,就是要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列主义民族 理论,使民族理论学科的体系日趋完善 和发展,从而使民族理论充分发挥对民 族研究学科和实际民族工作的指导作用。
5
重视民族理论的应用研究,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是民族工作的需要。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 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为解决无产阶级革 命中民族问题的实践服务的。
第二章 第二章
民族理论学科的方法 民族理论学科的方法
1
第二章 民族理论学科的方法
第一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针 第二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 第三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
2
第一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针 一、研究方针 二、研究的根本任务
3
一、研究方针
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理论的研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 究,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把侧重 点放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 践问题上来。 践问题上来。
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民 族理论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
18
8
在民族经济发展的研究中, 在民族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要注意研究改革开放 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在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中, 在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要注意研究民主政治 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民族学的二级学科

民族学的二级学科

民族学的二级学科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心理等方面的学科,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二级学科。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民族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和基本特征民族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研究各国各族之间共性和特殊性,了解人类多样性和一致性,探索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创新与变化。

其基本特征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

二、发展历程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为代表,主要从人类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研究角度出发,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性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证调查和研究。

第二阶段为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民族志学为代表,将民族学理论发展为新的研究范畴。

第三阶段为比较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英美世界的比较民族学为代表,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研究超越国界的全球化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第四阶段为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民族政策和跨文化管理为主要内容,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国家的挑战,各国开始开展实际意义上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为实证研究,通过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探究人类文化和社会性的特性。

第二种为比较研究,从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三种为历史研究,考察民族发展的演变和转型过程,揭示文化的变迁和民族差异的本质。

第四种为文化解读和符号分析,通过分析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意义,揭示民族意识的形成和背后的文化核心。

综上所述,民族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基本特征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学导论(王庆仁教授)Powerpoint

民族学导论(王庆仁教授)Powerpoint

•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 第四节 智人
劳动创造说
• 恩格斯:
•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 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 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 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劳动推动力说
• 劳动只是作为从猿到人转变 的主要推动力,并不反映事物内 部的矛盾性,显然不能说它就是 人类起源的内因。劳动只是一种 持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 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独 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 导论 •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

•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 第四节 智人
根据地史学的研究,地球大约形 成于40至50亿年前。整个地球的历史 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大阶段。其中每个 代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人类起源和发展于新生代。新生代分 为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 (Quatemary),新生代一般认为是距 今7000万年,其中第三纪便占了6700 万年,最后为300万年是第四纪。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 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 衡性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 残余形态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第六节 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单元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十二章 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群婚及其家庭形式‘ 第三节 对偶制婚姻家庭 第四节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

民族啊

民族啊

第二章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进化论学派——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研究对象:未开化民族和未开化人类社会的起源、进化及其现有的社会文化形态。

理论假设:人类社会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也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演变,世界上的各个种族和民族均处于进化进程的不同阶段。

代表人物:(英)斯宾塞、(英)爱德华·泰勒(英)弗雷泽、(美)摩尔根1、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观点1:文化相似性观点2:文化进化论(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2、摩尔根(美国著名民族学家,西方民族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贡献:1)人类社会发展阶段2)氏族制度的发展3)家庭与婚姻的发展4)财产的三种继承法文化传播学派研究对象: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圈理论假设:进化论忽略文化的传播迁徙;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借用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文化相同的地方愈多,发生过历史关联的机会就愈多。

代表流派:德奥传播论学派英国传播论学派德奥传播论学派(1)(德国)格雷布纳民族学史上第一位文化传播论者,主要观点:1)提出“文化圈”和“传播论”2)民族学研究文化的传播和借用3)“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2)(德国)施密特主要贡献:1)继承格雷布纳“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提出“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

2)强调文化的时间顺序,将世界分为四级文化圈英国传播论学派英国传播论学派被称为极端传播论学派或“泛埃及主义”,因为它只承认一个将文化传播给世界的中心,那就是埃及。

代表人物:史密斯及其学生佩里主要观点:极力主张埃及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

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由世界文明中心尼罗河流域传播出去的。

文化功能学派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界出现的在西方民族学理论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派。

研究对象:民族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关系理论假设: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民族学

民族学

民俗学概论陶立潘- 1987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群- 19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民族学概论王娟- 2002 - 北京大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金天明,陈克进- 1990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纲要杨昌儒- 1997 - 贵州民族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望- 1984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者:主编:林耀华出版日期:2004-12-01目录导言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人类的起源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第二节人类的远祖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第四节智人第二章人类的种族第一节种族的分类第二节种族的成因第三节种族和民族第三章语言与民族第一节语言的产生第二节语言和民族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第一节民族的概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第三节奴隶社会形态第四节封建社会形态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第二节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第十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第三节凉山彝族奴隶制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第五节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第六节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第三节对偶制婚姻家庭第四节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第十三章亲属制度第一节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第二节亲属、亲系、亲等第三节亲属制度的分类第五单元文化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第二节文化与文明第十五章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特征第十六章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节文化与民族第二节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十七章物质文化第一节劳动工具第二节住所第三节饮食和炊事第四节服饰第五节交通工具第十八章精神文化第一节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第二节教育、道德和法律第三节风俗习惯第四节宗教与宗教信仰第五节口头文学与艺术第六单元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第十九章民族学的应用第一节西方应用人类学简介第二节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第三节民族学与现代化第二十章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生态问题第二节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第三节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民族繁荣第二十一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第一节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基础第二节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第一节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现状与特点第三节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第四节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第二十三章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技问题第一节教育、科技对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作用第二节全面认识我国民族教育、科技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民族学概论(平装)高永久等(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年8月1日)内容简介《民族学概论》分为十三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

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

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

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

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民族学导论专题

民族学导论专题

民族学导论专题民族学导论民族学,也称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揭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信仰等,从而促进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历史、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意义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民族学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当时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展开了系统研究。

19世纪后期,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到了20世纪,民族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学者对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理论体系。

1949年以后,中国学界逐步了解和学习民族学,陆续建立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人类地理学、宗教学等相关专业,扎实地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二、基本概念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民族学家从人类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别关系、人类起源等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知识、观念、价值、艺术和习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2.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群体活动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是指在同一领土上生活、有着共同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三、理论体系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功能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符号学、身体社会学等。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对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资料和科技的发展中逐渐进化的。

文化生态学把人类、环境和文化三个要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符号学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展现的。

而身体社会学则探讨身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郝亚明
(四)民族学资料基础1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较晚,但人类对民族资料与 民族知识的积累则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方文明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民族 资料和民族知识的积累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一 时期主要的民族资料和民族知识集中体现在历史学著 作、政治学著作、军事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之中。如亚 里士多德和考虑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希罗多德和斯特 拉波提出文化上相互影响的观点;德谟克利特和卢克 莱茨提出了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观点;希罗多德和塔 西佗提出了各民族本身的起源及相互之间的亲属关系 问题 。
郝亚明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文化进化论)
历史背景: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19世 纪后半期,整个欧洲学术界的思想差不多完全 为进化论所支配。民族学兴起之时,学者们大 多都持进化论观点,被称为进化学派。为区别 于后来的新进化论,这一时期的进化论被称为 古典进化论,相应的进化学派被称为古典进化 论学派。 学科地位:西方民族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它 被认为是民族学诞生的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郝亚明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基本观点及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主张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探索人类 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 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 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 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代表人物:英国的赫伯特· 斯宾塞,爱德华· 泰勒, 詹姆斯· 弗雷泽;德国的阿道夫· 巴斯蒂安,西奥 多· 魏茨;法国的查尔· 勒图尔勒;美国的路易 斯· 亨利· 摩尔根等。

郝亚明
西方早期民族学资料积累


民族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民族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民族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民族科学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生活方式、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因此,民族科学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必须遵循一系列严谨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1. 多元视角的观察首先,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需要保持多元的视角。

这意味着必须兼顾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例如,当研究一个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职业的人在该民族内的经历和权力关系。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多元视角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理解和解释问题。

2. 科学的方法其次,进行民族科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研究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

例如,可以采用系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收集数据,并利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种科学的方法,能够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制定清晰的研究问题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需要制定清晰的研究问题。

这种研究问题应该能够明确地引导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能够直接回答研究问题。

例如,可以研究某个民族的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等问题。

有清晰的研究问题可以确保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走样,同时也可以确保研究结论有实际意义。

4. 与当地居民互动在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习惯等,了解当地问题的本真面貌,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有时,在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时,还可以启示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新思路。

5. 意识形态的中立性最后,进行民族科学研究时,需要保持意识形态的中立性。

这意味着研究者不应该采用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信仰来影响研究的结果。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资料演示课件.ppt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资料演示课件.ppt
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 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1、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
(四)新一届党中央的理论发展——十二个方面
9、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
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 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关于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 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 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 先秦时代的“族类”划分。 • 《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传释:
“族类也。” • 夏、商、周时期。 •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 • 春秋战国时期夏族的民族观。 • 属于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 • 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 孙中山的纲领和政策 。 •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民族理论学科是是综合性学科,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要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名族问题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民族史研究为综方面,以民族学的研究为横的方面,也要同时注意横的方面,在纵横交错的研究中揭示中国民族委托的发展规律。

2整体系统研究的方面
民族史一个社会大系统。

民族理论是对民族这个大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科学,。

民族理论。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国民族学研究方向
新疆大学、 内蒙古大学 西藏自治区、北京及四川藏学研究方向 云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厦门大学 东北民族学研究方向

第三章 中国民族学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

讨论




从西方民族学流派的内容和中国民族学研究 内容中总结民族学研究内容。 从西方民族学源流及流派的内容和中国民族 学源流和研究内容中总结民族学研究方法。 从从西方民族学源流及流派的内容和中国民 族学源流和研究内容中总结民族学与其他社 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及民族学本身的性质。 将讨论内容发至xulili9812@

例:

《礼记· 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 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 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 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 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 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 同。”


一、历史学派 背景 内容及其观点 评价 二、心理学派 背景 内容及其观点 评价
第二章 民族学流派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流派
3、文化相对论学派 背景 内容及观点 评价

第二章 民族学流派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流派
四 古典进化论学派 概述 背景 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评价
3、对周边民族进行研究的内容: 婚姻、丧葬习俗 宗教信仰 社会组织结构 经济文化生活

三、中国古代民族研究的特点
以华夏民族为正统,研究华夏民族的作 品多、内容丰富、认识深刻。 以统治周边少数民族为目的而研究周边 少数民族 与研究华夏民族的作品相比较,研究周 边民族的作品及内容偏少。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语言、宗教、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民族学的起源和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产生兴趣。

早期的民族学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语言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民族学家除了关注传统领域如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外,还开始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如移民、种族关系和民族认同等。

二、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民族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等。

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和意义,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符号学则关注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研究语言、仪式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人类文化。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有关特定民族群体的详细信息。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对比,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来了解特定民族群体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族学的应用领域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民族学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民族关系、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建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民族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民族学通论

民族学通论

民族学通论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不同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多样性的源泉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民族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民族或族群,包括其形成、发展、文化特征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比较和分析,民族学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二、民族学的研究对象1.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学关注不同民族的形成原因、历史演变和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

它研究民族的血缘关系、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征,并追踪民族的迁徙、融合与分化等历史动态。

2. 民族文化与社会组织:民族学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方面。

同时,它也关注民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家庭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3. 民族关系与跨文化交流:民族学探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民族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跨文化交流对民族认同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民族学倡导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的方式,获取民族群体的真实生活和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 比较研究:民族学强调对不同民族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其共通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揭示民族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3. 文献研究:民族学运用历史文献、民俗资料等进行研究,以了解民族的起源、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还原民族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内涵。

四、民族学的意义与应用1.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民族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学通论2012年版

民族学通论2012年版

民族学通论2012年版摘要:一、民族学定义与历史发展1.民族学的定义2.民族学的历史发展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1.民族学的研究方法2.民族学的理论体系三、民族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1.我国民族学的研究现状2.民族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四、民族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1.民族学研究面临的挑战2.民族学研究的未来前景正文: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学科,它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民族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与理论以及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并展望民族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

一、民族学定义与历史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9 世纪中叶的欧洲。

它主要关注不同民族和族群的形成、演变、文化特点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民族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描述性民族学到解释性民族学、象征互动主义民族学等不同阶段。

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民族学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其中,田野调查是民族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亲身观察和体验。

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三、民族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民族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

我国民族学的研究重点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关系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民族学为政府制定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民族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民族学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关注跨国移民、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主义等问题。

同时,民族学应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民族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民族和民族文化现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民族学的理论发展1. 经典理论在民族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经典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民族的阶级属性和民族斗争的重要性。

2. 文化人类学视角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展。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主义,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动态变化和交流。

二、民族研究的方法与手段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到被研究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内涵。

2. 档案与历史研究民族研究还需要依赖档案和历史文献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可以还原出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丰富研究者对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三、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1. 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现代国家形态的建立与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研究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形成与维系,探讨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2. 民族冲突与和解民族冲突是当代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民族冲突与和解的原因与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冲突原因外,还探讨了各种和解策略与机制。

四、民族文化传统与变迁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研究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和实践。

2. 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变迁和调整。

研究重点关注文化的转型与变迁对民族认同、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民族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章 民族学的形与发展

第二章  民族学的形与发展
•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对文化进行考古、语 言等交叉学科研究,加强田野调查并借用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十五页,共61页
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
• 在德奥及英美仍盛行进化论和传播论的19世纪 末,法国开始出现一个新的文化研究思潮和理 论学派,通常被称为“法国社会学派”。该学 派因创办《社会学年鉴》而出名。法国社会学 派主要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对其后的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 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学派既是社会学的 一个重要流派,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一个 重要流派。
第十四页,共61页
文化传播论(diffusionism)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文化传播论兴起,并成 为民族学科史上继古典进化论之后出现的第二 个重要理论范式,它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化归 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文化行为从一个起源社会 散播到其他社会。换言之,传播论认为文化变 迁(cultural change)的过程是文化的移动、 接触、冲突和采借(cultural borrowing)的结 果。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支派:德奥传播论 学派和英国传播论学派。
美国的历史特殊论学派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古典进化与传播学派后,西 方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界又出现了另一个新理论 流派——“历史特殊论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 人类学博厄斯,他将德奥传播论的观点带入北美人 类学界。这一学派中的许多工作人或者受进化论的 影响,或者受过传播论的影响,但是,这一学派的 理论观点又与前面的两种理论存在着区别。总体而 言,他们既反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心理 一致”的观点,又反对“埃及中心论”的极端传播 论的观点。
二战以来民族学的发展等第一节第一节西方民族学的产生背景西方民族学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发展为民族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科学理论的进步为民族学的诞生奠定了研究基础民族学资料积累为民族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西方民族学的早期理论学说西方民族学的早期理论学说典进化论典进化论进化evolu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volutio本是展开的意思指各种变化不带有方向性

民族学方法论 格雷布纳

民族学方法论 格雷布纳

民族学方法论格雷布纳1. 引言:民族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之一,其方法和理论框架是其重要的学术基础和学科特色。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民族学的理论发展和方法应用。

2. 民族学的理论发展:民族学起源于欧洲,其先驱者是19世纪的民俗学者,20世纪初期才逐渐成为独立学科。

其发展经历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学派的影响和发展。

其中,功能主义强调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功能和目的,而结构主义则主张探究文化中的结构和系统性,符号学派则关注文化符号的建构和演化。

这些理论框架的应用和推广,不仅为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铺平了道路,也丰富了人类文化的研究。

3. 民族学的基本方法:民族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其中以田野调查为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之一。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一定要亲身走访和生活在研究对象所在的区域,倾听当地人的讲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语言等等。

这种方法虽然研究周期长、难度大,但可以获取丰富的数据和资料,更能理解和解释当地人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4. 民族学方法的弊端和应对:民族学方法的弊端在于其主观性和局限性。

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倾向会影响到研究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

此外,研究的区域和对象的有限性也会限制其一般性和普适性。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研究者需要更加精确地记录和分析研究过程和数据,加强定量研究方法,同时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和视野,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5. 结论:民族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学分支,其理论和方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我们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亚明
(二)思想文化基础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出现与发展,西方文化很快 突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而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等重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使得欧洲开始了摆脱黑 暗时代,复兴古代学术的新时代。 进步的概念、自然的概念、利益的概念和秩序的概念 深入人心。 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使得整个欧洲初步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使得进化论等科学理论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为民族 学等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郝亚明
1.赫伯特· 斯宾塞:个人成就


赫伯特·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实证主义哲 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是资产阶级 进化论经典作家之一。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斯宾塞 就发表了《演进假说》(1852)和《进化之规律与 原因》(1857)等作品,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 存的观念。进化论的思想贯穿斯宾塞的整个世界观和 全部科学理论,他试图从这种思想中得出一个包罗万 象的宇宙规律,藉以支配各个存在的领域。斯宾塞的 思想在他的十卷本的巨著《综合哲学》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社会学先驱)
(中国)民族学概论
人类、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课件
主讲人:郝亚明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 研究方法
郝亚明
目 录
1. 2. 1. 2. 1. 2.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民族学形成的条件 西方民族学理论流派的介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苏维埃民族学派 第三节 中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学的时代使命与基本任务 第四节 民族学研究方法概述
郝亚明
中国古代民族学资料积累




殷商甲骨文:当时的一些民族名称,以及他们的生活、礼仪、祭祀 和战争等情况。 司马迁通过实地观察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中国境内若干民族的情 况,编入其名著《史记》中。后来历代官书都按此范例编纂,因此 有关汉族和其他各族的资料,在二十四史中都占有一定地位。 一些学者早就开始撰写各类有关民族的著作。汉、唐时代的《吴越 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蛮书》等。以后历代的地 方志、族谱家传以及文人的游记、笔记和文集,也描述了各族人民 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历史上许多建立过国家或有自己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还用本民族文 字或汉文记载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生活。 东晋僧人法显于公元399~412年遍访印度、斯里兰卡、爪哇岛等地, 游历30余国,写成《佛国记》。唐高僧玄奘在印度、巴基斯坦、 尼 泊尔等地钻研佛经十余年, 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明代郑和于 1405~1433年间,7次下西洋,远航非洲东岸、红海、伊斯兰圣地 麦加以及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 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些都是研究亚、 非古代国家史地和民族情况的重要资料。
郝亚明
地理大发现-民族学资料积累高潮时期



15世纪末至17世纪西方 “地理大发现”时代,各国 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航海家、探险家、传 教士等,对所到地区各民族的风貌作了报道和记载。 18世纪开始出现了民族学先驱的著作,如法国天主教 神甫 拉菲托著的《美洲野蛮人的习俗与古代习俗的比 较》(1724),认为当代印第安人与亚、欧一些古代具 有高度文化的各族之间,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有 许多相近的地方。 18世纪中叶至末叶,由于启蒙运动的开展,又正处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伏尔 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了论证他们对于人类社会 原始状况的见解,广泛地利用了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各族人民的民族学材料。
郝亚明
民族学学科形成较晚的原因
1.
2.
3.
民族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缓慢时间漫长(数千年) 原因: 早期人类普遍地域观念狭隘,即使古代文明民族如中国、 罗马、希腊等皆是如此,缺乏对异民族异文化的了解, 因而不可能通过文化的比较来建立民族学学科; 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殖民者与异民族交往目的只 是为了利益和财富,在心理上把各地土著当作异端、野 蛮和低等人类,因而这一时期的民族学研究也不可能有 所发展; 民族学作为研究民族及其文化的整体性学科,其产生发 展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即其他基础性学科发展到一 定程度并具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同时还要求对世界上各 地人类及其文化有充分认识,这些条件是直到近代才可 能得以实现的。
郝亚明
西方民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 2.
3.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占主 导地位的是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西方 民族学大发展时期,整个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出现的理论流派有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论 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功能学派和心理学派等;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是西方民族学大 变化时期,出现的学派有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 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社会生物学学派、文化唯 物主义学派及其他一些新兴学派。
郝亚明
(三)科学理论基础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著名理论。英国民族学家马雷特: “人类学(民族学)是达尔文的孩子 ”。 民族学真正成为科学,只是在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后才有 可能。因为在达尔文之前,欧洲学术界还认为上帝造人, 人类社会是由上帝安排的。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学也只能 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当人们不是单纯地以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为目的的关注民 族及其社会文化生活,而是上升到一般的理论与方法来研 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当这一研究越来越 关注于民族这个特定对象的时候,民族学学科便产生了。 民族学作为其形成的标志而最早使用的一般性理论,就是 文化进化论。

郝亚明
(一)政治经济基础:殖民的需要



从政治上来说,统治殖民地居民需要有关这些民族生 活和文化方面最起码的知识。通过因俗而治的方式, 可以缓解当地民族对殖民统治的激烈反抗,确保殖民 统治的顺利实施。 从经济上来说,19世纪上半叶蓬勃发展起来的殖民贸 易也要求加强对这些异民族异文化的了解。通过生产 生活方式的了解,可以为殖民贸易获得巨额利润提供 保证。(刀叉与筷子) 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民族学学科是适应西方殖民主 义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 约翰· 卢伯克:“研究野蛮的生活,对英国特别重要, 因为它是一个大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它 的公民处于一切文明阶段。”

郝亚明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基本观点及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主张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探索人类 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 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 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 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代表人物:英国的赫伯特· 斯宾塞,爱德华· 泰勒, 詹姆斯· 弗雷泽;德国的阿道夫· 巴斯蒂安,西奥 多· 魏茨;法国的查尔· 勒图尔勒;美国的路易 斯· 亨利· 摩尔根等。
郝亚明
二、西方民族学学科的形成条件
19世纪中叶,民族学在西欧和美洲各国开始产 生和兴起。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总体而言,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 西方民族学在19世纪中叶形成绝非偶然,民族 学学科创立的条件到这一时期已经基本具备。 民族学的这种初步兴起与繁荣,具有深刻的社 会原因和思想原因:
郝亚明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郝亚明
一、民族学萌芽期:民族资料的积累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般以19世纪中叶西方 民族学的形成为主要标志。 但在民族学学科诞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有 关民族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民族知识与民族资料的积累、 整理和阐释从未间断。 远在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之前,世界各国 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学资料。
郝亚明
民族学资料基础2


民族学资料收集大发展时期是从15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时 期开始的。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航路的开通,西方殖 民主义体系的建立,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 西方人开始逐渐接触和了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澳洲 等地区的许多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 式,以及闻所未闻的语言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形式,引起了 西方人的极大兴趣。商人、船员和传教士等撰写了大量的 关于这些民族的记载和描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民族资料 与民族知识的积累进程。 这一时期西方民族学资料的积累,其对象主要是西方世界 以外的“落后地区或民族”,并且带有很强烈的殖民主义 气息。在大量民族学资料的基础上,一些民族学的理论如 自然环境影响论、一般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图式等已经初 显端倪。
郝亚明
三、西方民族学理论流派介绍

1.
2.
自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形成以来,在一百多年的 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流派,形成了本 学科的理论体系。 理论视角:各个理论流派反映了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学术背景,也反映了代表人物本身的立场和世界 观。每一个流派都代表着一种看待和理解民族文化 问题的理论视角,以便综合或选择这些理论来理解 现实民族文化问题。 学科源流:从学术史上来看,各学派的理论都与前 人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流派在很多见解上都 存在继承与批判的关系。西方民族学发展的源流就 是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相互批判、相互补充、继承发 展的过程。

郝亚明
西方早期民族学资料积累




古埃及第19王朝的金字塔中绘有埃及人、亚洲人或闪米特人、 南方黑人、西方白人等族的图象。 巴比伦、亚述、波斯等古代帝王的铭文,也有许多民族情况的 记载。 “历史之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 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希腊、波斯与西亚各国的地理、历史和风俗 习惯, 是研究这些地区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雅典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希腊史》一书,也有关于小亚细亚和 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论述。 古罗马独裁者G.J.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古罗马帝国史学家C.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两书,有大量的关于古代高卢人和 日耳曼人的记载。 至中世纪,在一些学者、旅行家、僧侣和商人的著作中,有关 于欧洲、地中海沿岸、东亚和南亚各民族的记述。特别是意大 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的游记较详尽地记载了中亚、中国各地区和 南亚各族人民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