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山大学847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各校历年人类学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2005年人类学理论试题:一.名词解释(8*5=40):1.格尔兹 2.文化霸权 3.差序格局 4.进化论 5.历史具体主义二.简答题(15*4=60):1.英国功能学人类学与以前人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简述布朗的单系血统。
3.试述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大家庭与小孩子的关系。
4.简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有关“功能”的不同解释.三.论述题(25*2=50):1.试述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的基本演变线索.2.试论礼物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2005年人类学方法试题:一.名词解释(8*5=40):1.地方性知识 2.跨文化比较 3.文本 4.民族语言学 5.参与观察二.简答题(15*4=60):1.试述人类学进化论的方法论。
2.试述历史材料在民族学中的价值. 3.说明海外民族志和家乡民族志在知识论上各有什么优点? 4.简述主位方法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5*2=50):1. Ethnography可以称为“田野志”吗?为什么? 2.试述民族志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时遇到的问题?2004年人类学理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0 *4社区后殖民主义结构人类学库拉圈二简述 15*41。
《忧郁的热带》中作者所宣称的人类学立场? 2。
简述《江村经济》在学术史上的地位3。
人类区域关系档案的内容 4。
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的内容三论述 25*21.努尔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的立论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证明的?2004年人类学方法试题一名词解释 10 *41。
年龄组制度 2.人类学的整体观 3.局内人观点 4。
家乡民族志二简述 15*41。
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点 2.民族中心主义持续存在的根源是什么3。
人类学亲属符号表示联合家庭和多偶制家庭 4。
后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特征三论述 25*21.跨文化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如何2.现代民族志的缺失何在2003年试题人类学理论一:概念解释1。
涂尔干2.费孝通3.格尔茨4.传统5。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18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2年中央民大618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618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431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436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2年中央民大618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答: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
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
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因素。
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2.三期论答: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
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臼,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
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3.元谋猿人答:元谋猿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古老的原始人类。
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
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北上越过金沙江,到甘肃、青海成为古羌戎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4.曾侯乙墓答: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
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米,东西21米。
四川大学647民族学考研真题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民族学
科目代码:647
适用专业:民族学
民族学试题(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0分)
1、文化相对论
2、费孝通
3、文化模式
4、医疗人类学
5、涵化
6、族群
7、整体观
二、简述(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特点。
2、请简述历史特殊论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每题30分共30分)
请围绕文化保护的话题设计调查提纲,并论述进行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
考试科目:民族学
科目代码:647
适吊专业:民族学
民族学试题(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100分)
1、文化相对论
2、深描
3、《论礼物》(或称《论馈赠》)
4、生态人类学
5、民族志
6、族群
7、影视人类学
8、鲁思·本尼迫克特
9、涵化
10、宗教人类学
二、简答(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文化理论发展历程及基本情况。
2、试析亲属称谓的类型及其人类学研究意义,
考试科目:民族学
科目代码:647
适用专业:民族学
民族学试题(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90分)
1、库拉圈
2、历史人类学
3、生态人类学
4、民族志
5、族群
6、亲属称谓
7、社会性别
8、维克多·特纳
9、文化模式
二、简答(每题30分,共60分)
1、简述人类学的应用性,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前景。
2、简述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并举例说明。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通论2007--2015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学科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民族学概论试卷代号:A卷(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学科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考试科目:608 民族学概论试卷代号:A卷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民族学通论试卷代号:A卷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方向:考试科目:609 民族学通论试卷代号:A卷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广西民族大学自命题科目试题(试卷代号:A卷)科目代码:608科目名称:民族学通论适用学科专业:民族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册上无效。
2.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作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3.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证)。
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5小题,共30分)1.欧罗巴人种2.本尼迪克特3.泰勒4.尼人5.涵化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5小题,共50分)1、简述新进化论学派2、最早提出“人猿共祖”思想的是哪位学者?3、什么是埃及中心论?4、民族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5、新中国的民族学具有哪些重要特色?三、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2小题,共70分)1.谈谈你对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的理解和看法2、谈谈你对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看法。
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试题(试卷代号:A卷)科目代码:608科目名称:民族学通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适用学科专业: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方向:所有方向考生须知4.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中山大学考研考博人类学历年真题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系谱分类法2.民族共同语3.游群(band)4.参与观察5.交表婚6.双系继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民族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萨满2.俚人3.瑶老制4.民族学5.女书6.姑爷种和丈人种二.论述(共70分)1.请分别说明人类六种生产类型的特点(15分)2.试述中国民族的主要丧葬形式。
(20分)3.试论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意义。
(35分)中山大学1999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图腾崇拜 2.蛋民 3.瑶老制 4.民族区域自治5.凿齿 6.家长奴隶制二.论述(共70分)1.试论述小乘佛教(12分)2.以汉民族的形成为例,评述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23分)3.试论述我国民族婚姻家庭的发展(30分)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民族共同语2.语义3.文化区4.毕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山大学2000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1.田野调查方法 2.死文字 3.萨满教 4.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5.百越6.图腾崇拜二.问答题(共64分)1.简述民族学研究婚姻家庭的意义(10分)2.以中国民族志资料来说明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锄耕到犁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