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究
历史学研究生专业分类
![历史学研究生专业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cf747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8.png)
历史学研究生专业分类历史学研究生专业是指以研究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专业。
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历史学研究生专业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历史学研究生专业分类。
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能力,熟悉古代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具备扎实的古代史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近代历史有全面的了解,熟悉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具备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能力。
3. 世界史世界史是研究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的学科。
世界史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历史知识,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备对世界历史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4.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是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发掘的学科。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遗址保护和文物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5. 思想文化史思想文化史是研究人类思想和文化变迁的学科。
思想文化史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深入理解,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化代表人物,具备分析和解读思想文化现象的能力。
6.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发展史的学科。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历史学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具备对历史学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历史学研究生专业分类,其中每个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
历史学研究生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熟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具备独立开展历史研究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研究生可以为历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a5bf0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03.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推进,史学不断发展。
然而,中国古代史研究未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应该要体现出中国特色,本文就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进行简要探讨。
以下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和中国情怀三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史研究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标签:中国古代史;中国特色;体现一、以历史遗存体现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这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最需要体现出的特点之一。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文化多彩,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从未间断,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中国的历史遗存丰富多彩。
历史遗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对史料是有依赖性的。
史料是验证历史真伪的关键因素,新史料的发掘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建国之后,我国发掘出许多新的史料,这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是意义非凡的。
这些新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帮助。
新史料的发现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情况,可以使我们对之前未曾了解到的领域进行认识和研究。
以海昏侯墓发掘为例。
2011年3月海昏侯墓意外发现,国家考古队员对其进行科学发掘。
这次发掘,使我们发现了一座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级墓葬。
在这次汉代海昏侯墓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万余件珍贵文物,这对研究中国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海昏侯墓的建筑构成,对研究中国汉代的建筑也具有启发性意义。
这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接续文明的历史遗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
同样,这些挖掘出的史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这些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历史遗存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这些史料既是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石,也是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辅料。
二、以经世致用体现中国传统经世致用是史学的基本功能,不以经世致用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历史研究就失去了其价值,中国古代史研究尤为如此。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9f7053c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9.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也在不断更新。
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将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引入到中学历史教育中。
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
1. 新方法:数字化研究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逐渐转向数字化。
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手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2. 新观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
以往的历史研究往往只关注本国的历史发展,而忽视了国际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现在,学者们开始从全球视角来研究中国历史,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对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批判性地分析历史事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研究方法如数字化研究,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工具,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视野下研究中国历史,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四、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应该积极引入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现代公民。
史料与考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
![史料与考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367ab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0.png)
史料与考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古代史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与历史学家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
在这个领域,史料和考证是两项非常重要的方面。
史料是指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历史文物,如碑刻、金石、古籍、考古遗址、古文献等等。
而考证则是指基于史料来进行的详细分析、对比、综合和分析,旨在准确推断出史料的意义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史料和考证手段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两者促进了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解析,并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发展中的根源和复杂性。
以下是具体几方面的描述:一、史料在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 对史料的广泛搜集和整理是古代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越广泛的信息来源去交叉比对,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发展。
史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某个朝代的人口或战争损失,也可以描绘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和政治态势。
2. 史料的过滤和分析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史书作者、年代、背景等等,对史料的解读都具有不同的倾向性。
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辨别并取舍其中的矛盾和一些文本漏洞,以便得到一些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3. 史料还可以用来支持独立研究的成果。
恰当的史料能够被用来支持一种个别学者合理的假设、论证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学说在没有找到更多相关史料的情况下,可能只是一个独立的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并确定他们的成果和前导性的工作的联系。
二、考证在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 古代史学研究的核心是对史料进行考证。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对文本的细节信息和情境的理解.2. 考证的工作涉及到多种方法,包括对文本的分析,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和地理位置的考虑。
这些方面必须综合考虑,以充分理解史料所表达的内容。
3. 考证可以用来解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争议。
比如,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现实影响、所受批评、实际成就等方面的争议,可以通过细致的考证来解决。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https://img.taocdn.com/s3/m/2ae909e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e.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中国古代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子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一、就业前景中国古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遍布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他们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工作。
教育领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他们可以在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工作,传承中国古代史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他们还可以选择到中学从事教育工作,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热点。
他们可以加入国内外著名的研究机构,参与重大历史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方面。
在这些机构,他们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保护和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可以选择从事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旅游等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做出贡献。
二、就业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多样,可以选择从事教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工作。
具体来说,他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1. 教育方向: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授课、指导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史学科。
2. 研究方向:加入研究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参与重大历史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方面。
3. 文化遗产保护方向:从事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旅游等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做出贡献。
4. 媒体方向:从事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工作,撰写历史专著、编纂历史学术期刊,传播中国古代史知识。
三、就业能力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在就业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首先,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古代史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历史知识。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读后感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5cb2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2.png)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读后感自从我读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这本书之后,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传承,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我们伟大的祖先。
首先,本书以广阔的历史视角,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我很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使得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明君和暴君的更替,以及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让我深思,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社会秩序和稳定,是历代英勇人民与无数鲜血和泪水换来的。
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给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启示。
其次,本书对于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示。
例如,李世民、唐太宗、司马迁等等,这些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我深刻理解到伟大的人物往往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
同时,这些人物的品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给予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追寻理想,永不放弃。
此外,本书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进行了全面介绍。
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理念还是佛教信仰,书中都详细阐述了其对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
这其中包括孝道、仁爱、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并保持至今。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独特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智慧。
总之,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是一本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历史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更加珍视现在的生活和社会。
我相信,只有了解并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塑造未来。
「1500字」。
鲁迅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鲁迅与中国古代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5a1b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0.png)
鲁迅与中国古代史研究鲁迅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位巨匠,他对于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十分独到。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然而,鲁迅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中,在历史学上,他也大有研究大作。
对于鲁迅来说,中国古代史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瑰宝,他十分注重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因为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鲁迅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提到过一些关于古代历史的内容,比如《阿Q正传》中的描述就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十分深刻。
鲁迅把文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表达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于解放思想的倡导。
鲁迅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文字方面入手,比如对于《史记》、《史通》、《春秋》等文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让他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他遵循着“历史无绝对”,提倡对于史料证据的审慎和细致分析,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也能有不小的发现和贡献。
鲁迅对于古代历史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阻碍了人民进行思想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鲁迅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剖析,很好地呈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尴尬和矛盾,而在历史学中,他侧重探索古代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变迁过程,揭示了封建思想和文化的退化和崩溃。
鲁迅发表过的历史论文,主要是集中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在这一阶段发表的历史论著,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社会、文化和思想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历史研究主题多样而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化、礼仪、民俗、宗教、夷狄、宫廷和皇权等问题。
例如,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在鲁迅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他深入探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和思想的本质特征。
同时,他也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和具有偏见的看法。
另外,鲁迅对于两汉时期的研究,也是他研究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cc593aeefdc8d376ee32fd.png)
4、龙山文化: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下层发现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并命名为龙山文化。后来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也发现了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为突出各区系的自身特点,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刻划符号、古城、铜器普遍出现,聚落群和墓葬随葬品差异所体现的等级与礼制发生。
2、红山文化: 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的交接地带。遗物有石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房屋建筑多为方形半地穴式,以辽宁喀左东山嘴的石器建筑群和牛河梁庙、坛、冢为代表。从事原始农业为主兼有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和渔猎经济成份。墓葬等级分化和铜器冶铸技术出现。
3、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21年因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目前发现该文化遗址五六千处,其中心区域在黄河中游,遍布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并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北等省。因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很多类型。彩陶十分发达,有“彩陶文化”之誉。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经济,有猪、狗等家畜。
《中国古代史研究辅导纲要》
第一章 从远古到夏:中国文明的起源
主要内容:1、中、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的关系 重点掌握:
1.农业的起源:
即中国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史前史第二个重大问题。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文明,都发生在最早出现在农业经济的地方,都是农业文明,绝非偶然。农业作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增加成为可能,而人口增加,社会关系才能复杂。农业产量的提高,使得一些成员脱离生产,从事其它行业与专门的社会管理成为可能。中国是水稻和粟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中国的农业起源,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和独立性,并非两河流域或南亚次大陆传入。南北大地所发现的早期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东英德狮石山遗址,其中在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距今1万2千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起源遗存相较,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则很少有农作物遗存,但距今8、9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北磁安等遗址发现大量的粟和黍等遗存绝非处于发生阶段,结合以这两种旱作农作物为世界上唯一种植的农业地区,中国亦是粟作农业的独立发源地。丰富的稻作文化不仅是水稻丰富的遗存,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6500年前的稻田遗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稻田,并且它和江苏苏州草鞋山马家浜文化的古稻田都配备了原始的灌溉系统。1994年发现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还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先民优化水稻的努力。新石器时代中期南方稻作文化中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氏族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如与农业相关的骨、木和石质生产工具极为丰富;畜牧业是从原始狩猎经济发展而来,中国南方稻作区驯养家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万年左右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南方稻作区普遍饲养家畜。结合南方自然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应的居住方式则从旧石器时代的巢居过渡到干栏式建筑。此外,农业的发生与发展还促进了陶器制作与纺织等手工业发展。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2f732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d.png)
列举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料
1. 正史:正史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主体,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它们系统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2. 编年史:编年史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如《资治通鉴》、《左传》等。
这些史书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
3. 方志:方志是记载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的书籍,如《山海经》、《华阳国志》等。
它们提供了关于各地社会状况的详细信息,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4. 文集:古代文人的文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 考古资料: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址、墓葬等为研究古代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例如,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简牍等都是重要的考古资料。
6. 石刻资料: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石刻文献,如碑刻、墓志、题记等。
这些石刻资料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法律条文等,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来源。
7. 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交通路线等信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和政治变迁非常有帮助。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史料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资料可供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以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_卜宪群
![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_卜宪群](https://img.taocdn.com/s3/m/3aee78df76a20029bd642d79.png)
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6日/第007版史学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卜宪群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步入繁荣昌盛的新阶段。
中国古代史学科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变迁史学研究从来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这里所说的时代环境,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该时代的社会变化对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二是指该时代的学术积累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前者反映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后者反映出史学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是从古代史领域中点燃的,“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等许多问题也和中国古代历史相关。
在那场浩劫中,许多著名史学家受到迫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受到严重歪曲,学科建设在那十年中陷入停顿。
客观来看,当时的中国古代史学界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的断层和学科建设的停顿,导致研究力量严重不足。
其次,对理论的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以及对史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存在着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单调、缺乏对中国历史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海外研究状况不了解等问题。
再次,由于社会转型和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包括中国古代史在内的整个历史学受到了所谓“危机”论的冲击。
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依然存在且无可回避,解决起来步履维艰。
但随着国门的打开和社会的转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回顾30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环境变迁,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人才培养有了制度化保障。
1977年恢复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已经录取了两届学生,研究生招生也在1978年恢复,其中就有不少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学生接受专业训练。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https://img.taocdn.com/s3/m/1781a52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7.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随着国内古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攻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专业,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深厚的研究能力,这为他们在各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学习古代文献、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对古代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些学术背景使得他们可以在高校、研究机构、文化机构等地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传媒等工作。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就业领域广泛,不仅限于教育领域。
古代史研究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担任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
他们可以通过讲授古代史课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从事古代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古代文化的机会。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在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国家级或地方级的古代史研究项目,深入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史研究生还可以选择从事文化传媒工作。
随着大众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加,媒体对古代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古代史研究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媒体机构从事古代历史的撰稿、编辑、解说等工作,通过媒体的力量传播古代文化,提高公众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就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就业岗位有限,竞争激烈。
虽然古代史研究生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但相对来说,相关的工作机会相对较少。
这就要求古代史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古代史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薪资待遇不高的问题。
相比于一些高薪行业,古代史研究生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e000691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b.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古代史不仅是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的源泉,也是我们去了解中国人民追求和维护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等问题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不仅是研究问题时所需要的步骤和工具,也是研究的个体对待问题、容忍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态度。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研究方法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古代文献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限制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全面分析。
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如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整合的方法,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
其次,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史学家应该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式。
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多样化的众多研究方法。
这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目标、深度和新颖性。
第三,我们还需要用现代化的方法来系统地进行文献评估和归档工作,确保文献更好的保存、回收和管理,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加有序。
二,研究内容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过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内容方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古代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而现在的研究则包括了更广泛的领域,如技术、环境、社会、传媒等等。
此外,在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消除单一的研究限制。
往中,我们日益需要用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来重新审视实践和文化的影响,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三,研究前沿问题在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存在一些争议和热门问题。
比如,古代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另外,还需要探讨社会地位、性别、民族和移民模式等问题。
出土文物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出土文物与中国古代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e1e35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1.png)
出土文物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中,出土文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的信息和证据,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状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不同寻常的文明。
一、文物出土的背景文物的出土通常与考古有关。
在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先贤如顾颉刚、石钟山、李学勤等人,用耕地和水利工程的机会挖掘了一些墓葬和遗址,并从中挖掘出一些古代的物品。
20世纪50年代后,考古学成为了一项系统性的科学。
随着大量的出土文物被发现,考古学家开始将这些文物组合起来,用最新的科技方法研究,最终还原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文物的种类和分布出土的文物类别非常丰富,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金器、银器、文房四宝等,这些文物在出土的年代、地点、数量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大量的出土文物来源于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其中有些文物保存较完整,如敦煌壁画、秦陵兵马俑等,这些文物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价值。
同时,不仅仅是在中国本土,中国古代文物在亚洲及大洋洲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现身,并与其他文明交流和印证。
三、文物的研究和价值出土文物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时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为之后的文物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经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习俗、技术水平都广泛地反映在文物中。
比如,在宋代,瓷器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一些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古人制造和铸造技巧。
此外,文物还显示出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省治制度和国际贸易状况等重要信息,为我们解开历史之谜提供线索。
文物还展示出了古代文化特征,可以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情感、宗教信仰和美学表达,比如文人墨客和书法、绘画、诗歌的艺术传承,及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最后,出土文物对于后代心灵的疗愈和教育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古代史研究史
![中国古代史研究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f37e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c.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史中国古代史研究是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探究和研究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结束的几千年的历史。
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和历史著作。
在古代,中国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朝代史和帝王纪传上。
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列传和表三部分,编写者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史记》的出现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时期,隋代的史学家袁宏道编写了《隋书》,唐代的史学家欧阳修则编写了《新唐书》,这些著作都是对先前史书的补充和修订,丰富了历史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高峰期。
当时,欧阳修的学生司马光编写了《资治通鉴》,此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录,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政治变迁的思考。
《资治通鉴》以其系统化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深入浅出的叙述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代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的史学家刘基编写了《明史》,这是对明朝历史的系统总结和纪录,它详尽地记载了明朝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在学术范围和方法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清代的史学家钱大昕编写了《明史辑证》,对《明史》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
此外,近代以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对历史文献的重新整理,中国古代史研究在资料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更加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探索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史研究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一批优秀的史学家和历史著作,它们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思辨与实证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思辨与实证](https://img.taocdn.com/s3/m/2927c5d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b.png)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光盘管理,确保光盘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安全,防止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使用光盘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使用人员以及与光盘使用相关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光盘使用保密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严格保密;(二)责任明确,分工负责;(三)技术保障,安全可靠;(四)教育培训,提高意识。
第二章光盘分类与标识第四条光盘按照所载内容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涉密光盘:含有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光盘;(二)普通光盘:不含有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光盘;(三)混合光盘:含有涉密信息和普通信息的光盘。
第五条光盘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标识:(一)涉密光盘:在光盘封面或侧面标明“涉密”字样,并注明密级;(二)普通光盘:在光盘封面或侧面标明“普通”字样;(三)混合光盘:在光盘封面或侧面同时标明“涉密”和“普通”字样,并注明密级。
第三章光盘使用管理第六条光盘使用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批准,不得复制、传播涉密光盘;(二)不得将涉密光盘携带出单位;(三)不得将涉密光盘借给他人;(四)不得将涉密光盘与普通光盘混合使用;(五)不得将涉密光盘用于商业活动。
第七条光盘复制、使用、销毁等环节应当实行审批制度,具体审批流程如下:(一)复制:使用涉密光盘前,应向保密管理部门申请复制,并提交相关材料;(二)使用:使用涉密光盘时,应按照批准的用途和范围进行;(三)销毁:涉密光盘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向保密管理部门申请销毁,并按照规定进行销毁。
第八条光盘使用人员应当对光盘进行妥善保管,防止光盘丢失、损坏或泄密。
具体要求如下:(一)光盘存放:涉密光盘应存放在保密柜中,由专人负责保管;(二)光盘使用:使用光盘时,应保持光盘清洁,不得随意触摸光盘表面;(三)光盘传递:传递光盘时,应使用专用的传递工具,不得将光盘随意放置;(四)光盘销毁:销毁光盘时,应使用碎纸机等专用设备进行销毁,确保光盘信息无法恢复。
历史学专业选题方向参考
![历史学专业选题方向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b40c1a16a216147917112833.png)
历史学专业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提示及参考书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在以下五个方向中选择自己的论文写作方向,具体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课程教学论。
选题方向一:中国古代史研究(一)概述:网络课程“中国古代史研究”主要以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与文明的演变脉络与状况为讲授的重心,即以中国古代王朝的兴替为线索、以文明的演变为核心,揭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典型人物、制度更新、社会思潮等,及其产生的社会与历史动因,演变的特点与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只有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才能对中国文明整体进程形成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通过以中国古代史为专题的论文写作,可以帮助学员梳理课程中所学习的具体史实,深化对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思考,从而巩固和提升我们的专业学习水平。
(二)选题方向及撰写提示:基于学员一般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国内资料可资利用的方便程度,本专业方向将选题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中国文明起源的特点、途径和演进的具体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具体内容和趋势;中国历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及演变的主要时代特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演变历程中的各阶段主要内容及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评价;中国历代民族政策;中西文明比较和其在世界文明史中之历史地位。
学员可根据自身实际,尽可能广泛地翻阅浏览下述参考书目,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对各具体问题的把握程度,在本课程推荐的参考论文题目中寻找合适的选题。
然后根据选题有针对性地细致解读相关参考书目中的篇章,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排比与细致分析,寻找利于论证自身题目的史料证据,逐步搭建论文框架,完成论文写作。
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参阅书目可不局限于下面所列参考书目。
为了研究更有针对性,如果条件允许,学员可翻阅《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等文史考古类期刊或登录“中国期刊网”,搜集与所写论文主题相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67ede44693daef5ef73de1.png)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30年代到现在,对中国古中分期问题讨论已经历过近70年的历程,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
李祖德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综述》(以下简称《综述》,载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及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三位先生合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已对前50年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和评介。
特别是《综述》的介绍既全面又简明,它虽不及《五十年》详尽,但可使读者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50多年的讨论情况尽收眼底。
《综述》首先阐述了为什么要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理由有二:一,讨论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革命实践的需要。
要革命就必须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的国情,而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从过去的历史发展来的。
“认清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相信历史是有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国古代史就应阐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情况,因此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次,《综述》阐述了50多年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概况。
这是本文的重点。
它着重介绍了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三个阶段或时期。
即以30年代为第一阶段,讨论的焦点是围绕中国社会史论战,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的问题。
这时的进步史学家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王渔村(王亚南)、翦伯赞、邓云特(邓拓)等纷纷发表论著,论证中国历史曾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国民党右派陶希圣、梅思平等,托派李季、王昌宜、胡秋原等也发表论著,提出“永恒封建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等论点,否定奴隶社会历史阶段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否定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歪曲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性质,从而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8181b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5.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历代人物的生平、思想、文学等方面的历史文献,这些历史文献可以是文字、器物、建筑、美术等多个方面的文物。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早在清代时期,先贤们就开始对中国的历史进行探讨和研究。
其中,袁枚的《随园诗话》、李渔的《闲情偶寄》、钱钟书的《管锥编》等著作,都为古代史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到了20世纪以后,中国古代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历史研究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发掘、学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提高。
当时的一些知名史学家如梁启超、黄仁宇、费正清、陈寅恪等,都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其学术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问题和展望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了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种事件、人物和文献。
以中国古代历史的时期划分为例,可以将其研究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上古时期研究:指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1世纪的历史时期,关注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古代社会人类起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商周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变迁等。
2、古代时期研究:指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618年的历史时期,关注的主要内容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思潮、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等。
3、中古时期研究:指从公元618年到1368年的历史时期,关注的主要内容有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繁荣、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融合、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等。
简明中国古代史研究报告
![简明中国古代史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b5c19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0.png)
简明中国古代史研究报告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夏朝,经历了数百个王朝和统治者的更替。
在古代史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1. 尧、舜、禹三代:上古时期的传说中,尧、舜、禹被视为伟大的君主,他们建立了中国的最早政权并开辟了社会秩序。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变革的时期。
春秋战国的国家纷争不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庄子、墨子等。
3.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制度,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秦朝的主要事件包括修建万里长城和统一度量衡。
4.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被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如刘邦、周勃、司马迁等。
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舞台。
5.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庶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如李白、杜牧、王维等。
以上仅是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的简要介绍,实际研究中还涉及各个朝代的具体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与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与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b6fcf0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2.png)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是人们探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的学科。
从黄河流域文化的出现,到封建王朝的建立,再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每一个时期都有着非常的特色和价值。
如何深入发掘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和研究方向也就变得格外重要。
一、历史文献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在历史文献的挖掘和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献是中国古代史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源,包括史书、家谱、文献、碑帖、秘史、档案等资料。
在史书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汉代的《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大量史学巨著,揭示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内涵。
在宋元明清时期,较为出名的古籍有胡三省的《十三经注疏》、朱熹的《四书集注》等。
同时,也有不少非传统的文献资料,例如《雍正七年条格》、《太平府民档案》等。
这些文献资料在揭示中国古代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一种重要学科,与传统的历史文献相比,考古学具有更广泛的涵盖面和更深刻的意义。
考古学的出现,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古代文明遗址和遗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诸多的考古发现呈现雄奇壮美的文化风貌。
发掘出的楚墓、秦陵、汉长城、唐三彩、瓷器、玉器、金银器等遗物,以及青铜器、铁器和各类器物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
这些古迹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解释和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文化形态,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状况具有深远意义。
三、史学思想方法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与单一个人物、某个事件及其相关资料的研究不同,史学思想注重更宏观的角度和理论框架,从宏观上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取向。
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出现了诸子百家,真正形成了理论体系。
约前三世纪,邹衍、龚和等人创立了史学,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史学思想体系。
历史学家司马迁主张的“治史三策”思想是中国先后的历史学术思想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维系历史学学科链条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龙山文化: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下层发现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并命名为龙山文化。后来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也发现了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为突出各区系的自身特点,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刻划符号、古城、铜器普遍出现,聚落群和墓葬随葬品差异所体现的等级与礼制发生。
业区还各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要素,如老官台文化农业加工工具没有石磨盆棒而有自己的杵臼。 总之,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以及辽河流域都出现了第一批农业村落。稻作和粟作两大农业文化区遂告形成,农业带来了畜牧业(家畜饲养除了猪最早饲养外,传统六畜中只有马的饲养较晚外,其他几种都已经成为时人食谱中最主要的肉类食物来源,家猪的饲养甚至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特征)、手工业和建筑业的进步,日益促使人类社会走向复杂程度更高的阶段。上述事实亦雄辩地说明,炎黄子孙不仅是黄河的儿女,长江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其他地区要么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比如岭南,不需要开展农业;要么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比如内蒙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故而,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变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着历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研究辅导纲要》
第一章 从远古到夏:中国文明的起源
主要内容:1、中国农业起源 2、红山文化 3、仰韶文化 4、龙山文化 5、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的关系 重点掌握:
2、红山文化: 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的交接地带。遗物有石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房屋建筑多为方形半地穴式,以辽宁喀左东山嘴的石器建筑群和牛河梁庙、坛、冢为代表。从事原始农业为主兼有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和渔猎经济成份。墓葬等级分化和铜器冶铸技术出现。
3、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21年因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目前发现该文化遗址五六千处,其中心区域在黄河中游,遍布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并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北等省。因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很多类型。彩陶十分发达,有“彩陶文化”之誉。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经济,有猪、狗等家畜。
1.农业的起源:
即中国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史前史第二个重大问题。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文明,都发生在最早出现在农业经济的地方,都是农业文明,绝非偶然。农业作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增加成为可能,而人口增加,社会关系才能复杂。农业产量的提高,使得一些成员脱离生产,从事其它行业与专门的社会管理成为可能。中国是水稻和粟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中国的农业起源,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和独立性,并非两河流域或南亚次大陆传入。南北大地所发现的早期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东英德狮石山遗址,其中在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距今1万2千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起源遗存相较,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则很少有农作物遗存,但距今8、9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北磁安等遗址发现大量的粟和黍等遗存绝非处于发生阶段,结合以这两种旱作农作物为世界上唯一种植的农业地区,中国亦是粟作农业的独立发源地。丰富的稻作文化不仅是水稻丰富的遗存,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6500年前的稻田遗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稻田,并且它和江苏苏州草鞋山马家浜文化的古稻田都配备了原始的灌溉系统。1994年发现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还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先民优化水稻的努力。新石器时代中期南方稻作文化中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氏族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如与农业相关的骨、木和石质生产工具极为丰富;畜牧业是从原始狩猎经济发展而来,中国南方稻作区驯养家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万年左右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南方稻作区普遍饲养家畜。结合南方自然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应的居住方式则从旧石器时代的巢居过渡到干栏式建筑。此外,农业的发生与发展还促进了陶器制作与纺织等手工业发展。
发下开始发掘的,为了将这种文化遗存与商文化和其他文化相区别,统称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据碳十四测定,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左右。处于夏王朝年代范围之内,应属于夏文化。
第二章 商:辉煌的青铜文明
5、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的关系:曾在上个世纪40年代著有《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对疑古思潮否定夏史有不同看法而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深远的徐旭生则成为夏文化探索的真正开拓者。1959年,他不顾七旬高龄之年亲往洛阳、登封、偃师等豫西和晋南古书所记“夏墟”之地进行考古调查。尔后,二里头遗址、登封告成遗址及晋南夏县东下冯遗址就是在徐老勘查的启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方地区,至少存在五个农业传统:兴隆洼文化;北辛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这些文化的居民们主要种植粟和黍,并饲养猪、狗、鸡。由于食物尚不充足,它们有时还得狩猎和采集。农业带来了定居生活。村落里是一排排的半地穴的房屋,周围分布着许多用以储藏的窖穴。村里的人死了按照一定的习惯埋在公共墓地里。北方翻土与收割和加工的生产工具亦具有自己的特色。粟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