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系

合集下载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

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

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

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

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

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

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扩展资料道德和法律在一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一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通过强制力进行执行的规范体系,它具有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措施,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

而道德则是一种自觉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的表现,通过社会舆论和自我约束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法律与道德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都是为了引导人们的行为,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从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对二者进行简要的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是对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其内容由国家权力支持,强制执行力强。

而道德则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不具有强制力,主要依靠自觉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法律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但其实质和形式还是有所不同。

我们来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利益,都是为了引导人们的行为和规范社会生活。

在很多情况下,法律和道德是一致的,比如不偷盗、不伤害他人等。

这些行为一般既在法律上被禁止,也受到了道德的谴责。

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法律上允许的行为在道德上被谴责,比如逃税、欺诈等行为。

而道德上认同的行为在法律上却未必被规定,比如孝顺、助人为乐等行为。

在实际社会中,法律与道德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法律往往是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德的影响。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会对社会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可以通过规范和强制手段影响人们的行为,并最终改变社会的道德观念。

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道德也会影响到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当某些行为受到普遍道德谴责时,立法者就可能会考虑对其进行规范和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也经常被人们所讨论。

比如在道德与法律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于追随道德的准则,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认同和崇尚。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但又有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针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分析。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而制定的规则。

法律是国家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具有强制性和可执行性,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而道德是社会习惯、伦理道德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它通常是以自愿和道义上的约束为主。

法律和道德都追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标准,但法律更强调强制性和可执行性,而道德更强调自律和内心意愿。

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和区别。

法律一般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普遍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

法律一般是以明确具体的规则和条文形式存在,如刑法、民法等。

而道德则是社会的共同观念和伦理价值,它包含着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原则,如诚信、仁爱、公正等。

道德内容较为广泛,可以因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法律和道德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也有一些区别。

法律的制定需要通过立法程序,由政府或立法机关来制定、修改和废止,在执行上有专门的执法机构来确保法律的实施和制裁。

而道德则是通过社会的共识和个体的自觉来确立和传承,其执行主体主要是个体的自身良知和行为操守。

法律和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和互补。

法律可以确保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利益,而道德可以为法律提供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调整法律的不足和局限。

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目标都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互相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在内容、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又互为补充和影响。

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目标是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既遵守法律的规定,又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法律和道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篇一: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完稿)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号:125012011001 姓名:陈凤凰道德与法律鱼水一家亲,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说法律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根;法律需要有源之水,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活水”。

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稳定,需要以法为浆,以德为帆。

扬帆弄浆,必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愿。

道德、法律、关系、相辅相成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提倡法治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提倡“德政”。

法律与道德是治国的两大无形的“武器”,是社会的强大支柱,缺少任何一根支柱,社会将难以运转。

因此,弄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把握两者的结合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一下两者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理解一下道德和法律的涵义和本质特征。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1.1什么是道德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归根结底,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圣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推崇德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道德经》中也有关于德治思想的记载,“遵道而归的,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

”1.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从主观方面看,法律是约束人们的一种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从客观方面,它又收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不好现象而制定的一种对全国公民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条文。

我国的八荣八耻中就明确提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要求。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相互依存的方面,
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性质。

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对人们的行
为进行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则,是强制性的,具有明确的权威性;道德则
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不受法律的强制,但具有在社会中得到认同和尊重的价值。

其次,法律和道德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

法律主要针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或
奖励,依靠惩罚和奖励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更依靠人们自身内在的良心和自觉,通
过社会舆论和道德标准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再者,法律和道德在一些情况下会存在冲突,需要加以平衡。

在某些时候,法律可能
不符合人们的道德标准,或者某些道德标准可能不被法律所承认。

比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法律允许进行死刑,但这种行为并不符合某些人道主义的道德标准;同时,在某些国
家和地区,对于同性恋的行为可能被法律所禁止,但这种禁令并不符合某些人的道德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文化、教育等手段来加强和完善人们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虽然不尽相同,但又互相依存和相互补充。

在社会发展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法律监管和制度保障,也需要更加广泛的社会道德教育和引导,来塑
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1)是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的非法律化;是一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条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
(2)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
(3)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

浅谈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论文

浅谈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论文

浅谈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与法律是有着一定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道德和法律论文,供大家参考。

道德和法律论文篇一:《法律与道德》摘要本文通过对茅于轼《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一文的阅读,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法律道德茅于轼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倡导者,认为经济自由度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自由度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

在他《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一文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健全的立法和严肃的司法是不够的,“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规则”,“无形的规则,包括伦理、传统文化乃至语言规则,都或强或弱的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它们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法律的作用”。

他认为法律的交易费用太高,不利于追求效率,而道德则相反,道德是人们的一种内心约束,“它的执行成本等于零”,百姓头脑中历来形成的观念,法律很难调控,只能依靠道德来约束。

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对于市场的正常运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茅先生的论述在肯定法制保障的同时,强调了道德在市场经济运行、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上的独特优势,这些论述使人耳目一新。

道德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约束,道德的“执行成本等于零”,法律是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国家维持公、检、法以及私人法律服务消耗了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但决不能因此而降低法律规则在维持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作用。

因为这是建设法治国家所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

等到良好的法律获得了普遍的服从,没有人犯法,法律只是“看而不用”,法趋于消亡,经过一个凡事皆由道德调整的阶段,最后连道德规范也被自然习惯所取代,自己也一起消亡了,那么法律的交易费用也就自然趋向于零了。

而实际上良好道德的建立同样是需要消耗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的。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和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规范,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而法律则是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程序所确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的权益。

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道德与法律的相似之处1.价值导向:道德和法律都扎根于一定的价值体系之中,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

无论是道德规范还是法律法规,都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例如尊重他人权益、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

2.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用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各个层面,道德和法律的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3.社会认可: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只有当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道德与法律的差异之处1.来源不同:道德是人们内心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而法律则是由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可执行性。

2.制定程序不同:道德规范是由人们根据自己的体验、道德感受和社会认同形成的,没有明确的制定程序;而法律则是经过立法委员会或相关机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具有明确的制定程序和法定程序。

3.违反后果不同:违反道德规范可能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批判和谴责,但不会直接受到法律的制裁;违反法律则会面临法律制裁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可能导致刑事或民事责任的承担。

三、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1.辅助关系:道德和法律相互辅助,互为补充。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的权益。

而道德则是法律的基础,它的存在和遵守有助于法律的顺利实施。

2.导向关系:道德是法律的指导和基础,法律应当与道德价值保持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
关系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浅谈道德与法律
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
(一)法律的概念:
1.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
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
和。

2.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
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
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
决定。

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
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就是这两个方
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的内涵:
1.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
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
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
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

2.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
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
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
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
方法指导。

(三)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条件的不同: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
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
时产生的。

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
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
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
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
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3.调整范围不同:
(1)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
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尽
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
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
不存在“思想犯”。

(2)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
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
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

二.法律与道德联系
(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
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
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
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
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的。


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
空。

(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
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
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
而转为道德调整。

三.具体事件分析
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在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

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法院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
出的判决不禁让人深思: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道德与法律。

四.分析如何将二者相辅相成
(一)对于法律效果的肯定:法律具有强制力,具有至高
无上的约束力。

现行法律虽无法超拔于社会习俗存在,但法律对于引导甚至重塑社会文明、道德规范,是能助一臂之力。

(二)对于纯粹使用法律产生的效果的否定:法律是一锤
定音的,是不以人情世故为中心的,甚至是冷酷的,如果社会只存在法律这一种约束力,那这个社会必定是无情的,也是失败的。

(三)如何运用法律传播道德: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
法与道德的矛盾关系,采取"自相矛盾"方法,用一方制约另一方,以达到双方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