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
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
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
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
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
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
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扩展资料道德和法律在一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一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它们在维持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既相互补充又存在着相互矛盾。
首先,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依据是法典和法律法规,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界定和限制,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律的制定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要求人们遵守和执行,不容置疑。
然而,道德则强调个体内心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良知、自律和情感等内在价值判断的凝聚。
道德所要求的行为并不是通过法律强制,而是基于人们内心的自愿和选择,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爱和尊重。
道德是精神世界的伦理准则,它超越了法律的法规和制约,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行为规范。
尽管法律和道德在目的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一种辩证的关系。
首先,法律往往依赖于道德的基础和支撑。
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人们对于善恶、公正和公共利益等道德观念的共识之上,因此,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法律规定人们不得盗窃,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私人财产的尊重和道德观念中的“不可侵犯”原则。
另外,法律也可以强化和鼓励人们的道德行为。
通过法律的约束力和惩罚措施,可以遏制人们的邪恶行为,同时也起到提倡和引导良好行为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也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
有时候,法律并不能完美地满足人们对于道德与公正的追求。
例如,当法律与道德出现矛盾时,人们可能面临着道义选择的困扰。
那些依法行事但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公正和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往往会成为人们对法律发出批评和争议的依据,反过来也促使法律的改进和完善。
因此,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平衡和协调。
政府和立法者应该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
法律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这需要立法者充分考虑到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公众的声音,使法律更加符合社会的正义和道德标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大学思政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大学思政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理解和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其互动和相互影响,以期引发对法律与道德的思考与讨论。
法律与道德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权力确定的社会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强制性规则和规范。
它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具有明确的法律适用范围和执行机制。
道德是人们对善恶、对人类生活及行为准则的思考和判断,是社会共识和道德观念的规范。
道德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道德良知,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行为规范。
尽管法律与道德有着不同的来源和性质,但它们都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
法律与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它们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促进法律引导道德法律是国家权威的体现,通过法律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律规定了各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红线,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通过法律的规范,可以促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
道德支持法律道德是社会共识和道德观念的规范,它与法律往往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道德约束是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促使法律得以有效执行。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制约法律约束道德尽管法律和道德通常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法律约束道德的情况。
法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机制,有时可能迫使人们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例如,某些不合理的法律规定可能违背了人们的正义感和社会良心。
道德制约法律道德标准是人类内心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对法律施加制约。
当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人们会依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对法律进行质疑和批判,通过道德声音的表达来推动法律的完善和进步。
大学思政教育中的法律与道德大学思政教育是指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1.存在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习俗、习惯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能,社会需要更强有力的、更广泛的、普遍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就应运而生。
法律的出现,并非由此结束道德的历史使命,道德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
如在日常生活中,杀人、抢劫、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而诚实信用、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都是道德上赞许的,法律上也是许可的。
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
例如,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权,法律是许可的,但却是道德所不容的。
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
复仇,在法律上是禁止的而在道德的层面上却是许可的,甚至是有意义的。
一般来说,当法律与道德冲突时,道德可以作为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可以从价值上指引法律;而法律则可以校正道德的标准。
2.联系与区别2.1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其一,相互渗透。
法律贯穿道德的精神,道德从价值上指引法律。
法律的很多规范都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
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
其二,相互制约。
道德可以对法律的公正性及其程度作出评价以保持法律发展的伦理方向。
而通过立法和司法的环节又可以促使某些道德规范的发展和完善以制约不道德行为不得越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其三,相互保障。
从实质上讲,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或可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是或可能是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尽管不一定必须直接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
其四,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引德入律”或“从律到德”这样两个过程,道德规范作为社会自律的内容,可以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社会他律的内容,而随着法治的加强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规范中他律机制,也会逐步内化为人们道德自律的机制。
2.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的背景不同。
道德是在原始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表现为禁忌、风俗和礼仪等。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李林2012-10-29 14:50:26 来源:北京日报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法律和道德都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
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从法理学和伦理学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
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
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理学界的难题。
二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二者间存在联系,其相同点都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区别。
关键词:法律;道德;价值法律与道德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哲学界、法学界甚至在社会科学界一直都是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发挥这两种资源的配合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法律与道德的内涵1.1法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解决纠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产生了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认可并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它的特点在于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对全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而且紧紧的跟着时代的步伐。
1.2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观念标准,其作用是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正当。
有了道德,人们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荣誉与耻辱。
道德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一是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它教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尽到的义务,在帮助人们树立健全人格的同时,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能够使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道德具有调节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个时候道德充当着润滑剂的功能,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减少摩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总的来说,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主要是思想方面的,比如人生目标、生活意义等。
相对来说,法律则是从精神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对行为的控制。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2.根本目的 ——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要求:
青少年既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 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一个好公民。
4. 依据:
法律和道德的密切联系
小结:
1、道德的基本内涵 法 律 与 道 德 的 关 系 2、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点 3、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4、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5、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梁自尽的绝路。小英虐待母亲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司法部门
经查证核实,以遗弃罪判处小英有期徒刑四律体现并维护道德:
① 法律的强制力有利 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案例二:
阅读P45 李佳等三位同学材料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法律的强制力有 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2、①道德促进法律的实施: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 会自觉地遵纪守法。
案例四:
“雷锋传人”郭明义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 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 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 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 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 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 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 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2、 ②道德弥补法律的不足: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
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关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法与道德相区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
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
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论述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法,属于历史范畴。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2、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阶段和奴隶阶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和法的产生。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高中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和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的定义、相互联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和条例的总称。
它是通过立法程序形成的,并由法律机构执行和解释。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行动,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明确的行为准则。
它确定了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权威和强制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公正性。
三、道德的定义和作用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是社会共同认同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道德是基于个人的良知、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它与人的内心感受和良心有关。
道德与法律相比更加主观和灵活。
它无法用强制手段来执行,但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约束力同样重要。
道德的作用在于塑造个人的品德与性格,增加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和补充。
虽然法律和道德的出发点和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追求社会秩序和公正。
许多法律准则都源于道德观念,而道德标准也常常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可以看作是对道德的最低标准化,它要求人们至少达到法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通过明确的条文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
而道德则更加宽泛和灵活,它要求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道德对法律的健康运行也至关重要。
道德的约束力能够填补法律无法涵盖的空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发展。
在一些道德观念相对成熟的社会中,公民的道德素养往往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五、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尽管法律和道德有相互联系,但有时候它们也会发生冲突。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
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助,但两者也有区别:一是调整的对象不同。
道德与法律在调整对象上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在信念和思想动机来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的外在行为,要求人的外在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来说,道德秩序是内在的和自觉的,而法律历史是外在的和强制性的。
道德包括对动机的考虑,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责任的意识行事,而法律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基于行为的外在方面。
二是调节手段不同。
道德调节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通过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以及主体的自我反思来促进主体遵守道德。
法律调整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
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
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
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
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试论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
试论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随着社会的进步,道德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日益显示出不可或缺的调控力量,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两支强有力的杠杆。
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道德是法律的哲学内涵,法律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
从道德与法律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看,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如何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呢?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1.二者紧密联系。
作为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法律以道德为基础,道德以法律为动力,共同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的功能。
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和法律应该是一致的。
法律含有浓厚的道德意味,“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和法律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道德与法律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
一般来说,守法在任何社会都是道德的内容,而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也都渗透在该社会的立法原则中,这种渗透还体现在有些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直接统一的。
2.二者有所区别。
从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来看,二者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道德和法律的相互作用及其各自发挥作用的特点决定了在调控社会生活的力量上既不能以法律代替道德,完全抹杀道德的作用,也不能一味夸大道德的功能,而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二者在社会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
正确认识道德和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正确理解德法并举治国方针的关键。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因其有不同的规范作用和表现形式,所以在维护、协调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法律的“硬调节”和道德的“软调节”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法律和道德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发挥各自的调节功能和作用的,并非是以此可以代彼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中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中政治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作为一个公民,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它们在初中阶段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律和道德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调整公民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它由法定机关制定,具有执行和强制力。
与之不同,道德是对于个人行为的正确与否、善与恶的判断和规范。
它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塑造了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都是为了保护社会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而存在的。
尽管它们的具体定义和适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交叉和重合之处。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相互影响:法律和道德相互影响并相互支持。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通常受到道德的指导和约束。
法律必须符合道德观念和普遍价值观,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另一方面,道德也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推行。
2.不同层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是每个个体内在的行为准则。
尽管法律可以通过法律体系和机构强制实施,但道德更多依赖于个人的内在理念和自愿遵守。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往往共同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和规范。
3.互不等同:法律和道德不是同一概念,也不存在绝对的一致性。
有时候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存在分歧,一些法律规定可能被认为不符合道德标准。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法律与道德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生,我们正处于人格和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政治教育中的法律与道德的教育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1.培养学生合法行为观念:通过政治教育,学生应当了解法律的存在和重要性。
法律规范了公民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初中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对法律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合法行为的定义,树立守法的观念,避免违法行为。
道德与法的的关系
论“道德”与“法”的关系摘要道德与法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两者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道德与法之间存在着互为避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补给制。
也就是说道德像法律转化,称之为法律道德化。
法律向道德转化,称之为道德法律化。
强化道德与法的结合,把道德中的内容依法的形式制作成条例。
法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替代法。
但是可以让法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道德与法相辅相成、相融互动,最终取决于法的道德化。
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更新的,而法具有很强的时代稳定性。
(一)道德与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者都是规范人类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
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国家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认同与服从,从而起到引导人们的言行,规范人们的举止的作用。
而法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维护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约束国民在一定的框架内活动而制定颁发的具体条款。
两者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对人们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和管控力。
不同的是,道德更强调人类从存在于自身意识中的道德理念去做出公正和仁爱的行为,它没有具体的、系统化的论述与条款,但却能根深蒂固地植入人的内心使人严格遵守。
它没有强制性,却能通过社会舆论对人加以良心上的惩罚。
法与道德恰恰相反,它是由权利统治阶级通过具体化、理论化、系统化的条款、文字去强制人们遵守其规定,它的具体形态就是法律、法规。
因为法是由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所得利益而制定的相应条款,那么它就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并且具有国家强制性和严厉的惩罚机制。
道德与法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二)道德与法之间存在着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补给制。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道德的基础是诚信、善良。
2,诚信、善良靠法律护佑。
举例,老赖、失信人、集资跑路、贪污腐化、先预售后破产、拐卖儿童妇女、欠薪、诱奸谋杀、诱骗谋财害命等各种套路,这都属于大白天套现诚信、善良的欺诈行为。
3,没有严竣的法律,诚信、善良得不到呵护,则道德不复存在。
小学生养成的诚信美德将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坏人利用,让有道德的人转变成受害者,而逐渐失去道德,痛恨社会。
4,善良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将被坏人践踏,如家暴、校霸、村霸、抢劫、讹诈等。
5,自私让人失去道德,不及时得到法规纠正,则酿成大错,如假冒伪劣、固封自步、封建迷信、三观不正、歪理邪说。
5,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好的法律、法规滋生道德,先有法律后有道德。
梦想主义者与三观不正者总是说道德决定法律,这是唯心的。
结论,合理的法律决定道德,法律的执行力度决定道德的层次。
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规范体系,它们既相互作用又有所区别。
道德是一种基于人的良心和道德观念的内在标准,它代表着人们对正确和错误的共同看法。
而法律是一种由政府强行施加的规定行为的标准,它代表着某些行为是否合法和是否违法。
本文将探讨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界限,首先在于它们的约束力不同。
法律具有强制力,违法者将被惩罚,而道德则没有这种强制力,它只是一种行为准则。
比如,道德规范可以促使人们遵循良好的行为准则,如待人接物时讲礼貌,自律时讲慷慨等等。
而法律规定了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如不可以盗窃,不可以犯罪等等。
其次,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来源有所不同。
道德来源于文化和传统,以及个人信念和情感等。
法律则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力组织制定和强制实施的。
法律通过立法,代码和司法审判来制定和执行,而道德是人们通过社会学习和传统文化来塑造,它是一个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概念。
当然,法律和道德并不是两者相互独立的规范体系。
法律是基于道德建立的。
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定的道德基础,这是因为法律的诞生与社会道德有关。
法律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减少了人类的痛苦。
而道德规范则是在法律基础上制定的。
虽然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特定的行为,但某些行为可能远远超出了法律的束缚,因此,人们也需要具备道德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限制。
这就是为什么法律和道德之间有着相互协调和补充的关系。
另外,法律和道德之间也会存在冲突。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会与道德相冲突。
换句话说,一些法律规定可能被认为不符合道德准则。
例如,在民主国家中,法律规定了人们应该有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的自由,但如果这种自由受到了道德标准的限制,可能会导致某些人对此反感。
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缺乏灵活性,无法在特定情况下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法律和道德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经常会相互竞争和矛盾。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界限。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解析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解析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促进社会秩序和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行为、态度或价值的判断标准,而法治则是指社会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
道德和法治既有相互关联之处,也有不同的本质和特点,本文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
一、道德与法治的联系1.1 道德为法治奠定基础道德是人们对于善恶、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内在评判准则。
法律的制定往往基于道德的考量,以道德标准为指导,确立了法律的制定方向和价值取向。
例如,对杀人行为的道德谴责使得法律对杀人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1.2 法治是道德的外在保障法律作为社会规范行为的工具,使得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和可预测性。
法律的实施通过强制力保证了个体之间的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道德规范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和落实。
比如,法律禁止盗窃行为,为维护财产权益提供了外在的保障。
1.3 道德与法律相互影响道德并非完全独立于法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互动。
法律的制定会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公众的道德观念也会受到法律的引导和规范。
例如,社会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促使法律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规制和约束。
二、道德与法治的区别2.1 本质不同道德是人类内心深处的自觉约束和自觉行为,是一种主观的规范,它依赖于每个人的道德自觉。
而法治则是社会通过制定法律以外在方式管理和调节行为,是一种客观的规范。
2.2 规范范围不同道德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场合的行为准则,它强调的是个体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
而法治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局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和特定的行为领域。
2.3 约束手段不同道德是通过道德自觉和自愿遵守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强调的是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律。
而法治是通过强制力和行政手段来实现对人行为的规范,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会有相应的惩罚和制裁。
三、道德与法治的互动关系3.1 形成共识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则是对道德的进一步体现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
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一)道德的概念: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
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
①(二)法律的概念: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一)产生的条件不同;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而出现。
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
法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
法律主要表现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
而这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
可以对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有形的威慑力,进而保障正常社会秩序的进行,迫使其被动的遵从法律。
道德则是通过内心信念主观上来对自己的实践行为做出自愿的约束,他无法借助外在的强制力进行,因为主观无法做到与客观的真正调和,外在力量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内心想法。
而道德其实质是通过社会软文化的教育,引导,影响等自觉形成。
单纯的是一种心理认可,随时会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
(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与道德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产物,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统治阶级做出具体的立法规范强制地施加给社会成员,以维护社会稳定,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最直观的就是通过具体的刑法,民法,商法等表现。
道德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是有条件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等特征。
他不需要某个强制机构来对其做出明文约束。
他所确立的思想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世界。
具有抽象性,可感性。
(三)调整范围不同;道德通过调解人们的内部意识,最终达到调解人们的外部行为的目的。
它的调节范围远比法律要宽泛许多,在道德的调解过程中有些角落时无法用法律来做出具体的规范和调节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爱情,在感情没有转化的更加具体之前很难用法律来衡量。
法律虽然也考虑内在意识,但只要是合乎法律要求的行为规范,法律则不会考虑其动机。
法律维护的只是外部的行为,对于思想犯罪并不采取法律措施对其制裁。
(四)规范体系的构成不同:法律形成了严密的立法体系与结构。
有独立的部门、制度、政策,与国家政权的组织紧密相连。
道德没有具体特定的规范和组合体系,其组织能力比法律要低很多。
(五)内容要求不同;法律要求权利与义务对等,而道德只强调义务很少论及权利。
几年前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而救人的大学生只是出于道德义务,道德形象传承至今。
其家人在事后也并未要求落水儿童家属赔偿。
此时道德解决了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六)道德与法律在本质特征上的区别道德是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它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且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它也具有判断对象的特殊性,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的实施方式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
三、道德和法律的联系:(一)道德和法律在约束人们行为上的联系法律的形成有两种形式:即“制定法律”和“认可法律”。
法律的制定都也是综合考虑了道德而制定的,也不与道德观念相冲突,它更不违背原有的道德观念,根据道德要求而最终成立相应的法律条文。
而“认可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些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它主要是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道德观念加以法律化,使之权威化,对全国公民都时起到作用,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应。
(二)道德与法律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上的联系在现实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地固了,它们共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二者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同时又受到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为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
法律与道德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三)相互渗透;法贯穿着道德精神,许许多多的法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
1法律道德化: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
中国封建社会常常出现超法律的道德,以法律的形式强迫给人植入某些极端的道德准则与规范。
2道德法律化: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违反道德的并不能当然就是违反法律的。
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能上升为法律或确立为法律。
能够上升和确认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认的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领域,由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
只有广泛的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的最低道德底线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而那些较高的道德准则只能是法律的理想状态。
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要求公民向感动中国的人物学习,如果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则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道德的法律化。
(四)相互制约:道德通过对法的某些公正性的条令以及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宏观上保持法的方向。
法则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条令,以立法、司法的方式促进某些道德行为的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的行为。
如正当防卫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而故意伤害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谴责。
(五)相互保障:凡是法所禁止的东西也是道德所不允许的。
凡是法所要求鼓励的,也是符合道德规范应该大力推崇的。
从法和道德的实质上讲:法与道德应该是统一的,这也就必然决定了法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的力量之源。
(六)道德与法律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上的联系在现实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地固了,它们共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二者所引起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七)道德与法律的本质联系(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之一。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四、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
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
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
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法律与道德又相互交叉与渗透,其两个重要表现为: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