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兵车行导学案[小编整理]

兵车行导学案[小编整理]

兵车行导学案[小编整理]第一篇:兵车行导学案《兵车行》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2、理清诗歌的思路层次;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一、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二、杜甫诗歌的风格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兵车行》的诗意;提高欣赏叙事诗的能力;2.披文入情,通过分析归纳,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3.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抨击时弊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披文入情,通过分析归纳,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难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温故链接,导引自学1.情境导入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

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

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2.初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耶.娘()干.云霄()生荆杞.()陇.亩()声啾啾..()(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和划线的句子。

走相..不见咸阳桥()..送()尘埃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便.至四十()意未已.()千村万落.()把.锄犁()况复秦兵()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嫁比邻()(3)解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4)课文分两部分,试分别归纳段意。

(不要超过四个字)第一段:第二段:三、交流质疑,精讲点拨(一)请学生自由阅读诗歌第一部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这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2.你感觉这一送别场景弥漫着什么情绪?结合诗句说说“惨”表现在何处?(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2)“耶娘妻子走相送”(3)“尘埃不见咸阳桥”(4)“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第一部分。

(二)学生默看第二部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部分的点睛之笔(点睛之词为诗眼)是什么?情感基调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新鬼烦冤旧鬼哭”,鬼为什么“烦冤”“哭”?3.前线戍卒之事具体写了哪些事?4.后方家庭之事中具体写了哪些事?5.送者悲,言者怒,作者的忧民之心和讥刺情怀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试就抒情的方法来讨论杜甫诗歌的抒情特色。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个性化解读诗歌,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一、导入二、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1、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成为“诗圣”。

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有《杜工部诗集》。

生平简介:——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

《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

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后来,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30兵车行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并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搜集整理杜甫的资料和诗词,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巩固练习,体验成功喜悦基础演练,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请写出你知道的他的与战争有关的两句完整的诗文名,。

差不齐的诗句是:,。

兵黩武的句子是:,。

边。

已。

草。

意思是“近邻”。

由此我们想起王勃的一句诗:,。

能力提高啾”与前文中哪句诗相呼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的话:“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

”这是针对本诗哪几句作出的评价?皇开边意未已”,谈一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外拓展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其表达作用。

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念。

惊心"一句。

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1.lín xiāo shùjīng2.唐杜甫现实“诗史”“诗圣”3.(1)奔走(2)冲(3)有人(4)能够(5)坏,不好五、整体感知7.叙事诗送别、诉说原因、造成的恶果拓边8.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9.“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六、合作探究10.送别场面的细节描写主要抓住了动作描写,如“走相送”中的“走”字,“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四个动词。

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为后面的控诉创造了气氛。

《兵车行》学案及教案

《兵车行》学案及教案

《兵车行》学案及教案•相关推荐《兵车行》学案及教案《兵车行》课前案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

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

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

于是往兖州省亲,游东岳,去齐赵。

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

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在长安十年,曾献赋天子,上诗大臣,希望得到一官半职。

又曾参加特诏考试,但均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抱负,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同上诗)的境遇。

他“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进三大赋表》)“退尝困于衣食”,(《进封西岳赋表》)“有儒愁饿死”,(《奉赠鲜于京兆》)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

代表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冬天。

原先杜甫从长安赴奉先,曾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的遭遇和心情。

战争爆发后,他安顿家人在鄜州羌村,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他过着“潜行”、“吞声哭”的生活。

且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的记载。

不久,他投奔风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

但因疏救房琯,几遭不测,幸得宰相张镐营救,方免于难。

后被放还鄜州省家。

至德二年(757)中,长安、洛阳先生收复,杜甫也回京任旧职。

未几,房琯遭贬,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执笔人:杨晶教学目标:1、掌握“干、信、比”等实词的用法。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一、预习提示与能力自测(一)欣赏启迪《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自读《导学教程》学海拾贝完成杜甫,字,号,唐代伟大诗人。

他于安史之乱中写下了组诗“三吏”(《》《》《》)、“三别”(《》《》《》)等名篇。

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诗集名为《》。

(三)朗读正音: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归来头白还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耶.娘妻子走相送()生男埋没.随百草()天阴雨湿声啾.啾()二、整体把握: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2、诗的开头描写送别的场面在文中有何作用?3、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大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练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意未已: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县官..急索租: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四、艺海拾贝: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一《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深沉忧黎元大胆詈“武皇”激昂反战争——《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形象,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自悟后,教师点拨翻译的关键点,结合作者身世探究文章蕴蓄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章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感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感知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2、浅析杜甫的战争观,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鉴赏力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导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2、课前正音、释义、并补充注解。

兵车行xíng干(gān):冒犯→“冲”点行háng频干gàn劲生男恶è荆杞qǐ厌恶wù杞忧(可联想到缩略日语) 恶ě心补充注解①但云:只说。

频:频繁,接连不断。

②或:有的。

③便至:即便到了……④意未已:打算不止,野心不止。

已:止。

⑤纵:纵然,即使。

⑥况复:再加上……况:况且;复:又。

⑦不异:与……没有什么区别。

⑧且如:就如,就说像……⑨信知:确知。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悲惨画面,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战争摧毁了他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使得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丈夫失去妻子,妻子失去丈夫,弟兄失去姐妹,姐妹失去弟兄。

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回到伟大现 1 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最早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感受杜甫伟大而痛苦的灵魂,享受杜甫人道主义的光茫,从而带给我们心灵的暖慰。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兵车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感受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形象、结构等方面。

4、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难点(1)对诗歌中深刻思想内涵的把握。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兵车行》是杜甫的名篇之一,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这首诗就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2023最新-《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兵车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李陆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早上要大家预习了,现在提问,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杜甫?生甲: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李白齐名。

初中时期我们学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春望〉。

师: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石豪吏》,等等。

你能把你说的两首诗中的名句背下来吗?生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背得很好!(鼓掌)哪位同学说说,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生乙:《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师: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生丙:律诗和古体诗,除了形式不同,内容上有没有不同呢?师:这倒是个问题。

我想主要还是形式的不同吧,一个“体”字,就表明了这一点。

至于内容嘛,律诗侧重于写景,古体诗侧重于叙事——这是我的看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兵车行》,就是一首古体诗,它就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生丁:它讲的是唐王朝穷兵黩武,强征士兵上前线的故事。

师: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请你按照我的提示,把你刚才的答案补充一下。

生丁: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师:补充得很好,言简意赅。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案名称: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背景和发展历程;2.掌握兵车行的基本规则和游戏操作;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策略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兵车行规则和游戏操作的教学;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兵车行的游戏策略思考;2.小组合作和协调。

教学准备:1.兵车行棋盘和棋子;2.规则和游戏指南。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介绍兵车行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并提问学生对此是否了解。

二、技术理论(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兵车行的棋盘和规则,并详细讲解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操作。

2.学生进行模拟局面操作练习,以确保学习兵车行的基本规则和操作。

三、分组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并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兵车行游戏材料。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队长,其他成员协助队长一起进行游戏。

3.每个小组根据规则进行对战,并评选出胜出的小组。

四、游戏分析(25分钟)1.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分析,讨论每个小组的策略和操作是否合理。

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并一起总结游戏策略。

五、总结(10分钟)1.针对游戏分析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

2.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团队合作和策略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讲授+分组活动教学手段:讲解、模拟操作、小组讨论、游戏分析、总结反思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兵车行的游戏规则和操作是否掌握;2.小组合作是否团结协作,策略思考能力是否提升。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组织比赛,进行实际对战,提高游戏技能和策略思考能力;2.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兵车行棋盘和规则,进行自主创作。

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2.教师在分组活动中是否能够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学生在游戏分析和总结中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作者背景、历史背景等;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欣赏法:品味诗文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讲解分析:(1)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和情感;(2)解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结合诗句,讲解古代战争礼仪和兵役制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安史之乱,分析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结构:讲解诗文的布局、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象:分析诗中的战争场景、士兵形象和战马形象。

八、教学活动1. 学生朗读:组织学生分组朗读,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兵车行》 学案

《兵车行》 学案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反复诵读,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3、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流程】一.预习成果展示:1、简介作者及创作风格。

杜甫,字,唐代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后人称他为;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他本人则被尊称为。

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2、读准字音:车辚辚()耶()娘妻子尘埃()干()云霄荆杞()生男恶()声啾啾()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文本,生生互评,教师点拨后,学生再读文本。

2、教师范读文本,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问题: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三.再读文本,品味语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你喜欢的语句在组内交流,品味探究诗歌的语言。

预设效果:1、开头一段: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

(他是怎样来描写这种凄惨场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四、延伸对接,深度领悟出示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学生齐读,深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后人评价语: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领略作者杜甫的历史感慨和爱国情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兵车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简介,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以及如何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杜甫边塞诗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把握杜甫的爱国情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鉴赏教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边塞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兵车行》的结构、韵律、意象,解读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4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兵车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及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后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整合7.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的古诗词鉴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7.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

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学案
杜甫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解读杜诗的钥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人郭沫若题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

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包罗万象的艺术成就
读破万卷的富赡才学;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渊渟岳峙的不凡气势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一、测标:欣赏课文朗读方法:
1、找诗眼;
2、定基调
3、寻关键;
4、理脉络
5、明主旨;
6、知妙处
二.【达标】
(一)、导入
河山日月本平平
一触此老奇趣生
《杜诗详注》
(二)、简介作者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7)35岁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

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

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

仕途几经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春望》。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后
寓于成都杜甫草堂。

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

(三)、鉴赏评价
1、诗眼是什么?
2、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理清思路:
A、从哪些角度来写送别场面?
B、文眼:
感情基调:
结构:
4、重点句子的理解:
A、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B、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5、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古风•其十四
李白
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

将这首诗跟《兵车行》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三、固标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战争的?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唐代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的诗歌很多,这首诗“用意工妙”,说你的理解。

(2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