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有关兵车行教案3篇兵车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思想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兵车行》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2)深入理解《兵车行》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深入剖析《兵车行》的特点。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提问:《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分析《兵车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2)讨论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如忧国忧民的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然后引入杜甫的《兵车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情感表达。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出征的士兵、送别的亲人等。
5、主题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叙事手法,如开篇的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等,让学生体会叙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2)探讨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质朴、沉郁等。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8、布置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课文《兵车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诗意理解的深度。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兵车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引入《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用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背诵等方式,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2)运用感悟、讨论、研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意;(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用法;(2)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默写《兵车行》;(2)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体会其艺术特色。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 分析比较《兵车行》与其他杜甫诗篇的异同,体会其艺术特色;3.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案:兵车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兵车行》。
课文内容描述了唐朝时期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
课文采用古体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唐朝战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百姓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查阅课文注释或与同桌讨论。
3. 课堂讲解(15分钟)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小组讨论(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兵车行唐朝战争百姓痛苦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作业答案:1. 课文讲述了中国唐朝时期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作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
2. 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破坏了家园,夺走了亲人的生命。
我们应当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较为深刻。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优秀8篇)《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
“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
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
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造氛围(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生……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
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价)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杜甫的《兵车行》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壮丽的诗境、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兵车行》,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希望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和感悟这首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兵车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意图;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4. 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 通过朗读和解说,引导学生感受《兵车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抒情感受和创作意图。
2. 诗歌背景-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 分析《兵车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3. 文学鉴赏-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 分析《兵车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启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思考。
4. 课堂互动- 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设计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2. 感悟体验:通过情感引导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内涵和情感;3.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分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4. 多媒体辅助: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初识《兵车行》- 播放《兵车行》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语言和情感表达;- 介绍《兵车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战争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分析;3. 背诵和默写《兵车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 情感和节奏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及其注释;2. 准备与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2)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齐读或背诵《兵车行》,体会诗歌的情感;(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默写《兵车行》;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如《石壕吏》、《垂老别》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它们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 作品延伸:介绍杜甫的其他战争题材诗歌,如《春望》、《丽人行》等,让学生了解杜甫战争诗歌的特色,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七、课堂练习1. 请简要概括《兵车行》的主题思想。
2. 请分析《兵车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请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3)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诗中生僻字词的释义;(3)诗歌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兵车行》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解析诗题“兵车行”的含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3)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朗读并背诵《兵车行》;2. 完成课后练习题,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3. 收集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战争的表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朗读和背诵的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文质量和收集的战争题材诗歌,评估他们对《兵车行》的理解深度。
3. 单元测试评估:通过单元测试来检测学生对《兵车行》以及战争题材诗歌的整体理解和鉴赏能力。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杜甫关心国家大事、同情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2.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诗作,尤其是忧国忧民的诗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意象、手法等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七、教学步骤:1. 杜甫生平介绍:讲解杜甫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提供基础。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

兵车行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诗意和主题。
(3)分析杜甫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杜甫爱国情怀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兵车行》的情况,以及读后感质量和深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七、教学反思:1.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如:学生对生僻字词掌握困难,需加强字词教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难度,可增加相关辅导。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领略作者杜甫的历史感慨和爱国情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兵车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简介,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以及如何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杜甫边塞诗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把握杜甫的爱国情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鉴赏教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边塞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兵车行》的结构、韵律、意象,解读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4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兵车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及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后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整合7.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的古诗词鉴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7.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
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理解并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兵车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兵车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争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解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兵车行》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成果批改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5.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鉴赏文章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深度。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在学习《兵车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
[语文常识]
一叙事性的新题乐府诗。
新乐府产生于唐代,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倡导。
二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因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诗被誉为“诗史”
三有〈杜少陵集〉
[结构分析]
一咸阳桥边送别征夫的悲惨场面。
二征夫的血泪控诉
1.以征夫的经历,说明悲剧来自朝廷的黩武政策。
2.揭露征兵带来的破坏生产的严重后果。
3.由兵役之苦转而控诉抽丁、催租造成民不堪命导致社会心理的改变。
三诗人设想着边地惨状,无限沉痛之情包蕴其中。
[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时间和地域上采用了大跨度的跳跃,从眼前的咸阳桥发生的事写到“今年冬”,写到行人十五岁防河,四十岁营田,说明了拓边战争的旷日持久;从咸阳桥写到边庭,写到山东二百州,写到青海头,说明了拓边战争造成的危害之广,时间空间大跨度的跳跃,使这首诗反映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有纵深感和历史感。
[思考题]
一本诗通过诗人亲见的送别场景和亲闻的征夫控诉的记述,全面而深刻地
谴责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表现了这一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理解和同情。
二以兵车不断、战马嘶鸣、爷娘妻子的号哭以及人流掀起的滚滚尘埃渲染了咸阳桥头生离死别的图景,造成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
为下面征夫伸恨作了有力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