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反思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9234b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4.png)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9f00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d.png)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3)树立爱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手法。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e75dca48d7c1c709a14535.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41c1f1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6.png)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两篇《兵车行》教学反思第一篇一.回顾本堂课教学流程:1、导入如下:“暮投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安史之乱后,杜甫悲愤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杜甫写过很多,今天,我们来共同体会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而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又一杰作《兵车行》。
反思:由学生已学知识《石壕吏》、写作背景导入,可以让学生以旧知新,大体了解杜甫诗的诗风,同时为整首诗的理解创设了感情氛围。
2、关于“歌行体”常识的指导,由教师以课件展示。
反思:对术语“歌行体”概念的理解由教师直接指导,关于比较简单的作者常识由学生七嘴八舌的补充讲述,很好的照顾了“教师讲”和“学生讲”内容的不同,此处引导得法。
3、诵读,初步感知环节,由学生齐读,并总结出全诗可分几大部分。
反思:此处教学显然失误,学生齐读仅为将诗歌分出层次?记得去年教学时是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初步感知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的,这样设计好多了。
当然,将诗歌分为两部分以备深入研讨,虽说肢解了诗歌的整体美感,但利于文本的深入研讨,还是值得肯定的。
4、问题探讨:“行人”向“道旁过者”(诗人)说了些什么?应怎么读?(注意:1.分清叙述语言与抒情语言。
2.依据叙述内容的不同,讨论思考具体应怎么读。
)四人一组讨论思考(3分钟)反思:讨论该不该限时?这一直是困扰我教学的问题之一。
学生会在限制的时间内深入探究清楚吗?不限时,学生明确该何时停止探讨吗?也或许,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表情举止来加以猜测评定该何时结束探究吧。
但如果问题较难或学生意见分歧较大而争论不休呢?二.如果我再上《兵车行》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比如首段中所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叠音词运用的妙处,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1e8a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0.png)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518cf2dfd0a79563d1e7274.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感悟诗人情感【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请大家看到这样一幅图片。
冰冷的地面上趴着一位怀抱婴孩的妇女,她满面愁容,手伸向不远处丈夫的方向,欲哭无泪。
而她的丈夫只能无助地望着妻子和孩子,欲说还休。
一旁站在妻子身后的老母亲,拄着拐杖,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痛苦和无奈;另一旁丈夫的身边,载着的满车尸体和茅草上站立的几只乌鸦似乎在预示着丈夫的悲惨结局。
这是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真实的出征送别的场景。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杜甫的《兵车行》。
(板书)二、明确目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三、初读同学们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PPT)开始。
纠正字音: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yǐ),新鬼(guǐ)烦冤旧鬼哭,信知生男恶(è)。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这首叙事诗它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关西地区,一群百姓男兵被戍守边疆。
看到这样的场景抒发的无限的感慨。
四、品读问题引领: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杜甫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用“我读出了杜甫怎样的情感,我是从这句话里品读出来的,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思考的方向:需要重读的字,一些节奏快慢上的把握,还有升调或者是降调上的把握,那你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些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字这些方面。
【学生找出句子,开放式的课堂,将学习自主权放给学生。
学生找到句子,随后启发分析。
先说情感,再分析诗句,随后有感情地诵读。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分析:当时杜甫生活的那个朝代的百姓,被政府压迫他表现出的无奈,不知道租税从哪里出来,应该将反问重读。
为什么没法交租税呢?因为下一句:“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分析:后半句的意思是指田地里的庄稼长得不好不成行列,也因为当时战乱农民都去打仗农事都荒废了,遍地都是野草,所以没有粮食去交税。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e75dca48d7c1c709a14535.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ace8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9.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诗文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诗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解析,使学生掌握《兵车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诗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表达手法。
3. 采用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兵车行》的作者背景和诗文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大意。
3. 诗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兵车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对诗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悟。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50d5c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3.png)
兵车行(杜甫)教案兵车行(杜甫)教案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兵车行》的教案。
希望该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杜甫的《兵车行》。
该诗描绘了战场上壮烈的景象,以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通过该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和理解《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 了解杜甫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诗歌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促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及《兵车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30分钟)- 分段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义。
-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中涉及的重要词汇。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情节、形象以及诗人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就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4. 个人思考与表达(20分钟)- 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以及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 鼓励学生就个人观点和思考,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分享。
- 结合学生的观点,再次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797194bed5b9f3f90f1cf2.png)
兵车行一、导入:世间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人间的眷恋与不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友人间的宽慰与劝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英雄间的悲壮与慷慨。
悲莫悲兮生别离。
杜甫的笔下也有一幅描写离别的场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兵车行》。
二、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感悟杜甫的悲悯情怀。
2、赏析诗句,认识杜甫诗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三、初读文本1、自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找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给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布置一个小任务)找出文中描写离别场景的句子。
(读得不错)四、再读文本,分析内容(一)、描写离别场景的句子找到了吗?(学生读出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请用一个词概况这个场景给你的感受。
明确:悲惨(凄惨、撕心裂肺)(如果学生答“悲”,就提示:可不可以具体一点?悲伤?悲壮?悲惨?)2、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读出句子并赏析)(1)“走”是奔跑的意思。
奔跑来相送,寄寓了多么浓烈的不舍。
(2)“尘埃不见咸阳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那种尘土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表现了送别时的焦急、慌乱、场景的壮观。
(3)“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生:上一句用四个动作描写,写出了亲人的不舍。
下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哭声之大。
3、请再读这个场景。
(语速慢一点,声音低一点)(二)、(和一般的送别场景相比,这个场景人哭马嘶、震人心魄,仿佛生离死别,读罢让人心痛不已。
“道旁过者”也就是作者眼见这种哭天抢地的场景,忍不住发出了疑问,于是有了行人的回答。
)请从下文中找出造成这种悲惨场景的具体原因。
(先细读两分钟,然后分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找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A.行人角度:1、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分析:从一个小小少年到年近不惑,二十五年的美好时光便这样毫无痕迹地挥洒在漫漫的征战路上。
兵车行(杜甫)教学心得体会
![兵车行(杜甫)教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2c1b4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9.png)
兵车行(杜甫)教学心得体会兵车行(杜甫)教学心得体会兵车行,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
作为教师,我在教授这首诗时,深感其中蕴含的深意与教育意义。
本文将围绕兵车行这首诗,分享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在教学兵车行时,我选择在授课前播放相关战乱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个动荡的年代。
这样的切入点能够创设出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兵车行中的描述和悲凉的氛围也会因此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二、注重解读诗歌意象在学生理解兵车行的过程中,我重点解读诗中的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写作意图。
比如,诗中描绘的兵车、马匹和战士们无声地穿梭于黄昏的草原,形象地表达了唐朝末年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同时,通过反复解读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引发他们对和平的渴求。
三、研究诗歌结构与语言技巧与学生一起研究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技巧,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会讨论诗歌的韵脚、押韵技巧以及表现手法等等。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杜甫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起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四、开展与现实对接的讨论活动为了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与现实联系起来,我会组织一些与现实对接的讨论活动。
例如,与学生一起探讨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战争,以及他们对于和平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艺术的魅力和教育价值。
五、鼓励学生创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兵车行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我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兵车行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锻炼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兵车行这首诗作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学心得的分享,我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实现和平与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
这首诗歌没有什么太难理解的地方,主要的目的就是体会其中的情。
我就把读作为本课的重点。
我在导入部分简述了杜甫在长安十年的生活概况,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用时约三分钟。
现在觉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因政治失意、生活穷困在诗歌风格上引起的显著变化,但却剥夺了学生首读本诗的时间。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
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
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学生在笑。
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有几个:(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在压抑自己诵读热情的同时又嘲笑着他人的诵读。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
情。
)
最后部分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
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