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 语文版必修2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3d294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7.png)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9f00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d.png)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3)树立爱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手法。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85c35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f.png)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
2. 《兵车行》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兵车行》原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杜甫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6.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与《兵车行》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2.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与《兵车行》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杜甫》、《大漠孤烟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教案
![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4e321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78.png)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某某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某某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某某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兵车辚辚前行,马儿萧萧鸣叫,出征的战士都把箭挂在腰间。
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飞扬某某桥都看不见了。
牵着衣服跺着脚拦在路边哭,哭声一直冲上高空。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的人,征人只说征兵太频繁了。
有的十五岁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边屯田。
走的时候里常给他某某巾,回头时头发都白了还要戍守边疆。
边疆上作战,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样,皇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
你没听说汉家某某地区二百多个州,千千万万的村落长满了野草。
即使有强健的农妇拿着锄犁田,田亩中的苗长得分辨不清。
又何况秦地的兵耐苦善战,与被驱使着的鸡犬没什么不同。
您老人家虽然关心地询问,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
而且今年冬天,没有让关西卒休息。
县官急迫地索取租税,可是租税从哪里来呢。
确实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坏事,反而是生个女孩好。
生个女孩还可以嫁到邻家,生男孩长大打战只能命丧沙场。
你没看见那某某湖边,自古以来留下的白骨没有人收埋。
新鬼烦恨旧鬼也一起哭,天阴下雨到处鬼声。
【赏析1】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益频繁,连年的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幸,更给中原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本诗谴责了战争,是一首反战诗,诗人先描写了生离死别的悲愤、仓促,然后用问答的方式抨击了帝王穷兵黩武的行径,表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出这种苦难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教学设计二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教学设计二](https://img.taocdn.com/s3/m/85efda5402768e9950e7380c.png)
《兵车行》教案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杜甫诗意。
能力目标诵读、鉴赏。
情感目标杜甫的品质。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方法鉴赏。
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以杜甫与李白的思想对比而导入新课。
诵读提示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
“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
“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高中语文 《兵车行》 详细教案(两课时)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 《兵车行》 详细教案(两课时) 语文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bc8b63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2.png)
语文版必修二《兵车行》详细教案〔两课时〕教学目标理解、鉴赏、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
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X(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d9ef5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c.png)
兵车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兵车行》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掌握一些较复杂的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的欣赏,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学、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享受文化之美。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兵车行》这首诗的情景描写和意境。
2.掌握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意义。
3.加强对堂上教学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黄昏时的情景,把握住情感色彩、氛围反映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中较多的复杂语言结构和有含义的词汇。
四、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解答。
2.讲解法: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3.阅读法: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意思。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课题
a.呈现“兵车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题材及意境。
b.问学生是否看过这首诗,是否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教学主体
a.分析课文大意,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情境描述,并展开讨论。
b.让学生了解复杂词汇的意义,如:“蓦然回首”,“留恋”,“黯淡的黄昏”,“潜血蔷薇”等。
c.讲解黄昏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同身受。
d.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中心思想,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教学反思
a.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点评。
b.回顾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和不足之处,总结教学内容。
六、教学时长
每节课 45 分钟,分别进行三节课的教学。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34c91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1.png)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山”、“荒漠”、“孤烟”等。
(3)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雪山、荒漠、孤烟等表达技巧:夸张、比喻、象征等主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以及作业中的文章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10ee7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f.png)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3.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4.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 表演法: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兵车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诗的、作者和基本情节;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象和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5. 朗读与表演: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诗的《兵车行》,探讨的意义和作用;2. 第二步:讲解诗的作者杜甫,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 第三步:分析诗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4. 第四步:讲解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 第五步: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解读其深层含义;6. 第六步: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战争和人民的关怀;7. 第七步: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8. 第八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9. 第九步:总结诗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布置课后作业。
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f40b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0b.png)
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优秀8篇)《兵车行》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
“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
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
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造氛围(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生……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
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价)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943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7.png)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战争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分析;3. 背诵和默写《兵车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 情感和节奏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及其注释;2. 准备与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2)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齐读或背诵《兵车行》,体会诗歌的情感;(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默写《兵车行》;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如《石壕吏》、《垂老别》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它们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 作品延伸:介绍杜甫的其他战争题材诗歌,如《春望》、《丽人行》等,让学生了解杜甫战争诗歌的特色,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七、课堂练习1. 请简要概括《兵车行》的主题思想。
2. 请分析《兵车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请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7db22c1af45b307e9719796.png)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的】1.熟悉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式。
【教学难点重点】1.杜诗的沉郁风格。
2.本诗歌的怨愤基调。
【教学方式】朗诵法、鉴赏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过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仍然萦绕在咱们的脑海中,今天,咱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5.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课文朗诵: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朗诵。
3.朗诵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那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令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朗诵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诵时声音应繁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诵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课文鉴赏:方式:在朗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4250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c.png)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理解。
2. 《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历史背景的把握。
2.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兵车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兵车行》的背景资料、杜甫的生平介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教案内容请参考后续章节。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2. 朗读《兵车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读诗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1. 深入学习: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形象、意象等。
2.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对比《兵车行》的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讨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
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哪些了解?请大家分享。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兵车行》。
2. 学生谈感受:请大家谈谈在朗读过程中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三环节:解读诗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兵车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 (兵车行)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兵车行)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2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81ee8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c.png)
说课稿:兵车行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回顾作者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
【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9c10c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6.png)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408fb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5.png)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作者背景、历史背景等;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欣赏法:品味诗文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讲解分析:(1)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和情感;(2)解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结合诗句,讲解古代战争礼仪和兵役制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安史之乱,分析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结构:讲解诗文的布局、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象:分析诗中的战争场景、士兵形象和战马形象。
八、教学活动1. 学生朗读:组织学生分组朗读,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兵车行 教案 (2)
![兵车行 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e9c99c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7.png)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掌握诗词《兵车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2.理解诗词《兵车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培养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幻灯片;2.诗词《兵车行》的印刷版;3.音频设备。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PPT幻灯片导入课程内容,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诗词《兵车行》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第二步:诗词欣赏1.通过齐诵《兵车行》的方式,让学生体味诗词的韵律和声调,同时加深对诗词的印象;2.播放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齐诵《兵车行》,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背景介绍1.通过PPT幻灯片展示《兵车行》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2.对《兵车行》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四步:诗意理解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进行交流和分享;2.指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第五步:个人表达1.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兵车行》的感悟和理解,可以是诗歌、散文或是短篇文章;2.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受。
第六步:展示与分享1.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让他们在班级中展示和分享自己对《兵车行》的理解;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评论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四、教学评估1.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2.收集学生完成的个人表达作品,并对其进行评分和评价。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兵车行》及其他经典诗词,拓展对诗词创作的理解;2.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反思1.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50d5c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3.png)
兵车行(杜甫)教案兵车行(杜甫)教案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兵车行》的教案。
希望该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杜甫的《兵车行》。
该诗描绘了战场上壮烈的景象,以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通过该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和理解《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 了解杜甫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诗歌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促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及《兵车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30分钟)- 分段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义。
-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中涉及的重要词汇。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情节、形象以及诗人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就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4. 个人思考与表达(20分钟)- 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以及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 鼓励学生就个人观点和思考,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分享。
- 结合学生的观点,再次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f708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6.png)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领略作者杜甫的历史感慨和爱国情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兵车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简介,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以及如何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杜甫边塞诗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把握杜甫的爱国情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鉴赏教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边塞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兵车行》的结构、韵律、意象,解读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4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兵车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及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后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整合7.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的古诗词鉴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7.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把握诗歌内容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四、诵读指导1、讲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试读、齐读。
五、具体鉴赏(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
1、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
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二)、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明这一事实。
由点到面。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明确:“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
(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
以下分成五层:(1)第二段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边庭者极多。
(2)第二段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3)第二段的最后两句用“况复”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
(4)第三段的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
(5)最后四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
明确:前后呼应的地方(1)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2)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提问: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
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
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
此说有理。
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
“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可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
5、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
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又往往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又称“警策”)等等。
本文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
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