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一板块兵车行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一板块兵车行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兵车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

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是他读书壮游时期;35岁到44岁困守长安十年,是他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杜甫走向了现实主义,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

但最有特征性,最为杜甫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外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

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黄壁庄学校___八__年级__语文_学科导学案课题:《兵车行》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积累诗中的名句;背诵并默写本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感受全诗的场面描写;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

情感态度: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珍惜现有的和平生活;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鉴赏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知识链接】:1、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

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2、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河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坎坷,使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

在他的诗中深深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位爱国诗人。

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早年,他游历祖国各地,感悟祖国河山的壮美,如《望岳》。

后来,他经历了父亲的去世,仕途的失意,家庭的贫困,开始走进下层,了解下情,并写出了贴近百姓的诗歌。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三别”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登高》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兵车行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阅读答案

兵车行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阅读答案

兵车行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阅读答案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他、他们B.哭声直上干云霄冲C.县官急索租县令D.行人但云点行频点兵出征2.下列诗句中没有细节描写的一句[ ]A.行人弓箭各在腰B.牵衣顿足拦道哭C.去时里正与裹头D.被驱不异犬与鸡3.下列对《兵车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是讽世伤时之作,旨在讽刺唐玄宗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诗的前几句通过震人心弦的送别时的悲惨场景,反映了这个主旨。

B.诗寓情于叙事之中。

“耶娘妻子走相送”。

一个“走”字,寄寓着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怎么不扶老携幼、追奔呼号?C.“道旁过者”、“行人”都是过路人,包括杜甫自己。

送别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送别人的悲切言辞,是诗人亲耳听闻。

这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D.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4.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

(1)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兵车行》导教学案

《兵车行》导教学案
2、释题: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诵读全文
1、诵读本文。参看注释字音,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并将易错的字音标注到原文中。大声朗读一遍。
2、自己大声读两遍,读准句读,尝试有感情诵读。
2.对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做好标记,最好是在旁边的学习困惑中写清楚你的疑问,并把你的疑问汇总给小组组长,由组长交给课代表或直接交给老师。
第一课时
【预习任】
1、了解杜甫,能够说出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2、通读全文,对照注释梳通全文,注意尝试有感情诵读。
一、知识简介
(一)走进杜甫
1、杜甫简介: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
三、重点字词梳理
(一)、注音
车辚辚()耶()娘妻子尘埃()干()云霄
荆杞()生男恶()声啾啾()
(二)、解释词义
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
四、文本探究
5、读完文本,你最喜欢的语句是什么?试加以揣摩品味。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个性化解读诗歌,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一、导入二、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1、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成为“诗圣”。

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有《杜工部诗集》。

生平简介:——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

《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

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后来,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习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解题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文本导读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课前预习1、想一想:写出学过哪些杜甫的诗歌。

小组交流讨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辚辚( ) 干( ) 点行( ) 啾啾(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并疏通文意(A级)行:辚辚:萧萧:耶:走:干:点行频:或:边: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犹:比邻:4、有感情地诵读本诗,通过朗读把握诗中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

兵车行练习题及答案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

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 ⑶或.从十五北防河: ⑷纵有健妇把.锄犁: ⑸况复秦兵耐.苦战: 2.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行人”的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作者: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新课 标第一网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释题:“行”的读音x íng 。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学习目标 第六单元 30课 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古今异义:弓箭各在腰(古义:行役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行人..走相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妻子)爷娘妻子..二百州(古义:华山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君不闻汉家山东..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解析】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2.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解析】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兵车行阅读答案

兵车行阅读答案
2、本诗的创作背景
3、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杜甫的《兵车行》是即事名篇。
c、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回答:a、文中的“城”指哪里?
b、本段运用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请回答:
a、“那边”指哪里?“血和灰”、“阴暗”是什么意思?
b、“辽远的一角”指哪里?
c、该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Leabharlann 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在浪涛的狮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请回答:a、“高傲的鸟”、“天空”象征什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
以抗上,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回答:a、盘庚之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兵车行 学案

兵车行 学案
1边庭流血成海水,( )
2君不见青海头((

四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六 诵读指导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七我的疑问
重点字音字名句坚决不放过
了解文体知识,对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很有帮助。
平时做诗歌鉴赏时,不要忽视背景的提示作用
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兵车行习题及答案

兵车行习题及答案

《兵车行》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lín)哭声直上干云霄(gān)归来头白戍边(shù)千村万落生荆杞(qǐ)2、解释下面加点词。

A行人弓箭各在腰:指出征战士 B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妻子、儿女。

耶,同"爷",父亲。

C哭声直上干云霄:冲 D行人但云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E去时里正与裹头:给他们束发。

F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G武皇开边意未已:用武力扩张领土。

H山东二百州:指函谷关以东。

I禾生陇亩无东西:陇,同"垄"J役夫敢申恨:诉说。

K县官急索租:官府。

L信知生男恶:确实。

M生女犹得嫁比邻:同乡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

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二、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

这两个角度是:__.视觉___和___听觉____.2、"走"是跑的意思。

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答:牵、顿、拦、哭。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导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兵车行一.常识简介1、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3、作者生平⑪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⑫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⑬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⑭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兵车行》导学案2课时

《兵车行》导学案2课时

第四单元第一课《兵车行》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12月1日【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理清本诗思路,了解本诗所写内容;通过诵读,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本诗的创作背景“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内容多为:叙事+ 感叹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兵车行》导学案配套课件

《兵车行》导学案配套课件

【古风】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 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 “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 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 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 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 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 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 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 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 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 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把卫叔卿 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内容
写人民苦难,是通过 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 视所见,写得概括。
写人民苦难,是通过 塑造典型人物“行人” 实现的,十分具体。
风格
极力运用想象和夸张, 描摹细节,多用俗语 语言清新明快,句式 口语,朴实自然 ,伤 整齐, 风格飘逸,极 时忧国,风格沉郁。 富浪漫主义色彩。
哭声直上干(
归来头白戍(
千村万落生荆(
)边
)杞( )
找诗眼 理脉络 诗眼所在:
“点行频”,是叙事总纲。既为下文蓄势,又 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 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兵车行》导学案(新部编)1

《兵车行》导学案(新部编)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兵车行》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

老太太下了决心,把侄儿安顿在吉利的地方,叫儿子填了侄儿的空子。

想不到决心下了,结果就来了。

杜甫长大了,听见老家人讲姑母如何让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

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三、文题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干.(gān )戍.(shù) 荆杞.( qǐ)辚.(lín )啾.(jīu陇.(lǒng)点行.(háng)(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1、车辚辚( 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后来写作“爷”,父亲)4、干(冲)5、但云(只说)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 即使。

用手握住)8、未休关西卒( 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10、信知生男恶(确实。

坏、不好)11 、生女犹得嫁比邻( 靠近)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五)略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2.背景介绍《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四 兵车行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四 兵车行 Word版含答案
背诵全诗
教后札记
2、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军情紧急,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因为强征急抓,来不及告别,亲人们只得奔跑着赶来送别。人马奔走,尘土扬天。“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场面凄惨,不忍近看。表现的是深沉积郁的凝重情感,整个句子,语言铿锵,一顿一挫,笔势汹涌。)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月
总第课时
课题
兵车行 杜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
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难点
感受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风格
教法
点拨、 交流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一是全诗设计为场面描写,开头是悲惨的送别场面,接下来是长者和行人之间的对话场面。二是对话展开,设计了长者和行人的对话,好处是形成情节和人物形象,又使所写的内容更客观真实。三是镜头运用,开头让人震撼的送别镜头,接下来,又是一幅幅惨淡镜头,最后是青海战场漫山遍野,白骨纵横,雨夜磷火,凄厉鬼哭的阴森恐怖的镜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3、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

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

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

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四、【检测反馈*我的效果最好】
1、解释文言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冲)
(2)纵有健妇把.锄犁(用手握住)
(3)、况复秦兵耐.苦战(能够)
(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确实,坏,不好)
2、通假字
(1)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
(2)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
3、古今异义
爷娘妻子走相送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4、词类活用
或从十五北防河(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5、赏析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头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四十白头发渐多,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答: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届于“正常”,那么重男轻女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

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是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激愤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

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
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7、写作借鉴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

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地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第一段的描写为第二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二段的长篇序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

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斥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么激愤心情。

这样叙议结合,即使主题突出,又是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