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教育目的概述

合集下载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教育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其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是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系统地分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并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这一目标。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方针制定的基础。

教育目的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在这个目的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学生的适应能力,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在面对不同环境和任务时,能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未来的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

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指导原则,也是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培养学生适应能力方面,教育方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细化学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

通过细化学科教育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中培养适应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融洽地与他人交流。

2. 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适应能力不仅仅依赖于学科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

因此,教育方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

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引入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活动,以培养学生适应新领域和未知情境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他们具备积极的心态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因此,教育方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挑战和困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意愿。

例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实践1. 优化课程设计。

幼儿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目的是起到主导作用的,它大大影响着教育的方面,但是幼儿教育的目的又有什么呢?以下就对幼儿教育目的进行解释,供大家参考。

首先,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个体。

为此,在教育中,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充分发挥童年最为充分的发展之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要注重尊重儿童本性,培养孩子健康自信、自尊的性格与人格,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面对社会,参与社会文化活动。

其次,幼儿教育的目的还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从事教育活动时,老师要在教学中注入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正确行为规范,培养出以责任、公平、尊重、爱心以及勤劳为基本思想的人格特质。

再者,幼儿教育要让每个孩子掌握先进的知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供科学的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使孩子拥有智力条件、技能条件和情操成长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个人。

最后,幼儿教育要激发儿童的爱国精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爱护祖国,尊重历史,让他们了解和热爱伟大的祖国,让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手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也有激发孩子的爱国精神,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个体。

全面了解幼儿教育目的,可以帮助老师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更好地培养孩子们。

教育学经典复习资料

教育学经典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一、已考题目(2006——2010)★★★1.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1分),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2分),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分)2.教师的“教员”角色:这是教师最突出的角色(1分),他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在核心的地位(1分)。

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2分)3.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4.活动课程:是相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分)。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2分)5.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2分),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7.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8.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9.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0.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1、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12.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教育技术 333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 333名词解释

333名词解释1.校本课程: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2.学习动机:激励并维持学生朝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3.教育:社会角度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也指学校教育以及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来说,指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总体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5.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6.教学: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社会实践活动。

7.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8.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识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练习作为技能的形成途径;动作方式作为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则作为技能的标志。

9.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0.学习迁移: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已经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涉及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的阐述。

教育目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国家的教育目的:这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设定的,旨在指导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方向。

国家的教育目的通常反映了国家对于培养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期望。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教育目的更加具体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的学校,如小学、中学、大学等,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等。

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学生在完成特定课程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标准。

4.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教育目的可能会有所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目的应与民主社会相适应,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还涉及到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目的的明确和实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资格证常识积累:必考的55个基础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常识积累:必考的55个基础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常识积累:必考的55个基础知识点xx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快要来了,备考开始紧张起来了,很多同学备考中问题重重。

今天,给大家整理汇总出常考考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早日拿下教师资格证书哦!一、教育基础(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1.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2.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7.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8.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9.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10.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1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xx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3.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xx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4.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15.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6.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7.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8.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19.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0.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三)教育的功能:21.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学 教育目的 ppt课件

教育学 教育目的 ppt课件
教育的内在价值:内在的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 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教育的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 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 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杜威一般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去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 价值的。某一教育内容或要素当它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 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 段、方法或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价值的属性。
✓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评价
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
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 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
教育学 教育目的
27
教育学
(三)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目的
36
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点 ✓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a、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b、坚持全面人才观念 c、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 ✓ 坚持全面发展 ✓ 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目的
37
教育学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的关系
•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 教育目的
7
教育学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教育者明确自己工作 的最终目的时说:“ 如果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建筑物奠 基的时候,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 说什么呢?同样如果一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他教育活 动的目的,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话来。因此,当 我们把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我们完全有理 由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工作中追求什么目的,并要求 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断然的答复。”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 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方案(23页)

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方案(23页)

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方案(23页)第PAGE 1页共NUMPAGES 11 页人人动手,装点绿色校园者东镇中心校·科技辅导员一、方案的背景随着物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追求高档化生活方式的步伐越迈越快。

而我们的一生中五分之一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室内装饰、毒气排放、噪音危害、辐射污染等都不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

作为一名小学生,就应该从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熟悉的校园环保问题入手,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装点自己绿色的校园。

本活动方案立足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将通过一系列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合作中体会,在实践中升华,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体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装点绿色校园”行动,并通过校园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影响社会,从而产生明显的社会效果。

二、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和需求分析1、活动对象:适用于3——6年级2、活动需求分析:(1)探究环境问题符合新课标要求。

设计并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是教师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设计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2)环境教育可以提高环保意识。

小学阶段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的关键阶段,而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对环境发生的多方面变化的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会得到不断发展,这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推动力量。

(3)开发校本教材是课改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本方案是对统编教材和大纲的补充、印证、丰富及发展,具有辅助统编教材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生存观、发展观、树立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48个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48个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1.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研究: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5. 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6.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换言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7.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8. 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9.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科学。

10.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育的目的: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教育的目的: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教育的目的:知识与智慧的追求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其目的在于引导个体获取知识和智慧,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与智慧是教育的核心,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目的,阐述知识与智慧的追求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一、知识的追求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传授知识,帮助个体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通过学习知识,人们可以了解自然规律、社会现象,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知识的追求不仅可以满足个体的求知欲望,还可以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然而,如何筛选、吸收和运用知识,仍然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智慧的追求智慧是知识的升华,是个体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个体的智慧,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智慧不仅包括理性思维,还包括情感智慧和道德智慧,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智慧的追求需要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魅力。

三、知识与智慧的结合知识与智慧是教育的两大支柱,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智慧,使个体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智慧的引领者。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未知,勇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判断题 题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判断题 题库

1。

世间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道理(规律)。

由此可知,成功必有规律,失败必有原因。

√3。

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是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4。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5。

心理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6.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我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他人与整个世界。

√7。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8. 人类的动机都是有意识的动机。

9。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10.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

√11。

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需要是由动机转化来的.12。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 √13。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14。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15。

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16.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说明,兴趣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7。

百度集团总裁李彦宏说:”百度成功的关键在于,员工们都非常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说明,只要我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我们就能获得成功。

18。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9。

幻想可以分为理想与空想。

空想是不符合客观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理想则反之.20。

理想中的奋斗目标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是可以实现的.√21。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 √22。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一、理解教育的基本目的1. 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被视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这种目的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使人们具备谋生和发展的能力。

2.促进个人发展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情感智慧和个性品质的过程。

3.传承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教育也是传承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社会将其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传递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和文化的连续性,同时激发人们对社区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发展以及传承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这些目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探讨教育的社会目的2.1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教育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素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愚昧和无知,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同时,教育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素养。

2.2 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和产业的进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教育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促进市场的繁荣和扩大内需。

2.3 维持社会稳定教育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社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三生教育主题班会ppt课件

三生教育主题班会ppt课件

2024/1/24
24
学校三生教育的成果展示
1 2
学生作品展示
展示学生在三生教育课程中创作的作品,如生命 科学小报、生存技能手册等。
实践活动成果汇报
学生分享参与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感悟, 展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3
学校三生教育成果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学校在三 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亮点。
2024/1/24
32
社会各界对三生教育的关注与投入
企业支持
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支持学校开展三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
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
公益组织参与
公益组织积极参与三生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帮助,推动三生教育的 深入开展。
2024/1/24
家长参与
家长是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学校等方式,引导家长 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共同推动三生教育的实施。
B
C
适当运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提高身体素 质和免疫力,同时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勤洗澡 、勤打扫卫生等,有助于预防疾病和保持身 体健康。
D
2024/1/24
17
05
生存教育
2024/1/24
18
生存技能的培养
基础生活技能
包括日常的家务劳动、个 人卫生、健康饮食等,培 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33
2024/1/24
谢谢聆听
34
通过三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生存、生活,提升 综合素质。
0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生教育涉及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 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高教育质量。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双轨制: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子系统:一是为资产阶级和其它有产阶级的子弟服务的,它的顶端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个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此类学校的起点是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而开设的公立学校,终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

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故被称为“双轨制”择的机会。

.8、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9、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31教育目的概述- 26 -问题一:教育目的概述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作为引导人成人的活动,必然内含人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在人的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对教育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目的,其精神实质表现为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学习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性质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1/ 15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在以往对教育目的内涵的大多数论述中,往往更多对培养怎样的人和一定社会要求教育达到某些预期结果的关注,而对教育形成怎样的人和个人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设想却很少涉及。

如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 - 27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重要的原因:---------------------------------------------------------------最新资料推荐------------------------------------------------------ 其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1978 年以来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研究,是从国家教育方针的学习、讨论和研制中起步的。

因此,对于政治性术语教育方针的讨论和研制无疑影响着教育目的内涵的研究。

其二,社会团体与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实践不具有权力的约束,在教育实践中不能被直接且真实地体现出来,因此也就无意识或不需要提及和研究了。

毋庸置疑,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人的教育目的一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的政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甚至决定,但当国家政党的教育目的不能体现和满足个人对教育的要求时,个人的教育目的要么被泯灭,要么以潜在抗衡的方式促进国家政党教育目的的不断更新和改进。

因此,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3/ 15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正是这些不同的厘定主体,使教育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大体看来有五类:1.思想家的理想目的,即由一些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和思想家提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卢梭的自然人,康德的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斯宾塞的完美生活准备,迪尔凯姆的利会人等,都 - 28 -属于理想的教育目的,理想目的的影响大小取决于是否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和接受。

2.国家正式的或成文的教育目的。

即由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以法令、法规、条例等形式所颁布的教育目的。

我国传统观念中的教育目的,指的就是这一类。

在一些国家往往以政府或执政党领导人的某些重要讲话内容作为教育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可能反映权力机关的意志,但缺乏严肃性,也缺乏科学的论证。

3.教师理解的目的。

由于正式的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同的教育活动当事人对正式的教育目的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倾向,他们实际领悟的---------------------------------------------------------------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与正式的教育目的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会减弱正式目的的预期效应。

如对素质教育中素质的理解,有人可能强调外在的知识文化素质,有人可能更强调内在的自我发展素质;有人强调系统知识的获得,有人强调能力的发展,有人强调完满人格的培养,等等诸如此类。

4.教师实际操作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诸如校长、教师、家长、校外教育机关等,他们实际操作的目的与他们理解的目的仍有偏差。

比如,当前提倡创新教育,教育者可能正确理解了创新的品质要求,但当前的社会环境,尤其是评价机制仍然以衡量知识的掌握为主甚至为唯一标准,那么教育者理解的目的,就可能在操作时落空。

教师操作的目的不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是灌输知识,追求升学率。

5.学生经验的目的。

教育活动最终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活动。

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所以,受教育者经验到的目的才是最真实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具有以下重要的特性。

5/ 15(一)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 - 29 -人的问题。

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

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教育目的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发展性从教育目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教育目的总是某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例如,在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皆以名人伦为其目的。

到了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教育目的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对立统一从教育目---------------------------------------------------------------最新资料推荐------------------------------------------------------ 的实现的条件来看,教育目的既要受到某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必须以尊重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有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以教育对象作为主体,以主体需要为价值选择基础,是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个人的完满生活而设计的,因此具有个体性。

然而,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教育目的必须反映社会的需求。

因为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人,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到特定的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必须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及多层次的结构都必然影响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目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从教育目的的归属来看,教育目的不仅与教育价值紧密相关,是教育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是基于教育实践又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规范等意义的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问题。

所以,必须将教育目的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教育目的决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而同时是一个教育事实与价值的理论问题。

它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在环节,而且与教育价值观 - 30 -密切相联,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往往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7/ 15由于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以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反映,是对教育功效的一种评价和追求,因此,教育目的又与教育的本质、职能和主体利益、需要的客观事实及其认识相关。

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是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可见,教育目的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教育目的是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关键性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它始终是个中心问题因此,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

关于教育目的,我们不应仅仅孤立地就教育目的本身来理解,或者仅仅从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把握,而应该从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中去理解,应该把它放在教育的事实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掌握其真实含义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确立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作为主观和客观、时代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对立统一,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向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教育目的具有导向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