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曹植古诗词赏析:七步诗、野田黄雀
《七步诗》xxxx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①漉(lū):过滤。
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②菽:读作shū。
③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④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⑤xx:锅。
⑥持:使用、用来。
⑦然:燃烧。
⑧煎:煎熬。
⑨本:原本。
【译文】: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反映了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感情沉郁愤激。
《野田黄雀行》xxxx高树多悲风,海水xxxx。
xx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xx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xx,来下谢少年。
【注释】:①xx: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力。
②鹞:比鹰小一点的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
③捎:挥击。
④摩:接触。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曹植野田黄雀行名句
曹植野田黄雀行名句
摘要:
一、曹植与《野田黄雀行》
二、《野田黄雀行》中的名句
三、名句背后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曹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众多作品中,《野田黄雀行》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生活情趣的诗歌,深受后人喜爱。
《野田黄雀行》中的名句为:“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这句诗以飞鸟在庭院中的树木上歇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
曹植通过这句诗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这句名句背后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同时,这句诗还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田园的渴望。
这种思想感情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田园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灵感。
总之,曹植的《野田黄雀行》中的名句“翩翩飞鸟,息我庭柯”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翻译赏析
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翻译赏析第1篇: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翻译赏析《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奈若何。
【前言】《野田黄雀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是《全唐诗》的第20卷第37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
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注释】⑴此题属乐府旧题。
但《乐府古题要解》中却未收录。
据清王琦说,《技录》中有此题。
⑵游莫逐炎洲翠:逐,追随。
炎洲,海南之地。
翠,即翠鸟,也称翡翠。
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二:“翡翠巢南海,胸次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
”全句告诫人们莫追随位高而身危者。
⑶栖莫近吴宫燕:《越绝书》记吴地传:秦始皇十一年,守(吴)宫者照燕,失火烧之。
鲍照诗:犹胜吴宫燕,无罪得焚窠。
此句与上句意同。
⑷?:猛禽名,似鹞,以燕雀为食。
【翻译】游荡时别追逐炎洲的翡翠鸟,栖息时别靠近吴宫的紫燕。
吴宫失火时会焚烧掉鸟的巢窠,炎洲追逐翡翠鸟时有可能同遭猎人的网罗。
还不如在蓬蒿丛中扑扇着两支小翅膀,天上纵有鹰?,能奈你几何。
【赏析】前四句“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言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后二句“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奈若何”言避世自能远祸。
整理来说,此诗言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
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李白部分作品采用赋题的方法,但恢复古辞的立意,在体制上也恢复汉词的杂言体制。
变齐梁无寄托之咏物为有寄托之体。
另外,与齐梁呆板的赋题不同,李白之赋题常常是窥入题意,深入形容。
诗词赏析——天妒英才:古代七位短命诗人
诗词赏析——天妒英才:古代七位短命诗人古代七位短命的诗人,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篇组成了中国浩瀚壮阔的文学史。
也有一些生命短暂的天才诗人,他们如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一道光芒万丈的轨迹后就消逝了,令人扼腕长叹,不胜痛惜。
曹植(公元192~232年):40岁三国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
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
史载,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曹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
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
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40岁郁郁而终。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意】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简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同样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是否真的是曹植所写,但是此诗却写得活灵活现,这诗体现了了当时社会为争夺皇位同胞兄弟之间的残忍,所以不得不说这首诗是好诗。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四(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已过半百却壮志未酬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E.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两句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概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野田黄雀行
海水扬其波。
结友何须多?野田黄雀行两汉:曹植高树多悲风, 利剑不在掌, 不见篱间雀,罗家得雀喜,拔剑捎罗网,飞飞摩苍天,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而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而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鹘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住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悲风:凄厉的寒风。
扬其波:掀起波浪。
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交朋友。
何须:何必,何用。
鹤(yao ): 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鷹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捎:挥击;削破:除去。
飞飞:自由飞行貌。
摩:接近、迫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卷飞得很高。
创作背景此诗选自《曹植集》卷六。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 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 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赏析全诗可分两段。
前四句为一段。
"髙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说卦》)谚曰:"树大招风。
"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 坏之力可想而知。
"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
大海无 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檣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 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 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野田黄雀行【作者】曹植【朝代】魏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译文注释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赏析全诗可分两段。
前四句为一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说卦》)谚曰:“树大招风。
”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
“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
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句。
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野田黄雀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野⽥黄雀⾏阅读答案及赏析 《野⽥黄雀⾏》是三国时期曹魏⽂学家曹植的诗作。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野⽥黄雀⾏》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家参阅。
《野⽥黄雀⾏》阅读原⽂ 曹植 ⾼树多悲风,海⽔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①建安⼆⼗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的⾄交丁仪、丁廙被杀之时。
②捎:挥击,削破。
③摩:接近、迫近。
《野⽥黄雀⾏》阅读题⽬ 1.“⾼树多悲风,海⽔扬其波”有什么作⽤?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歌是怎样以对⽐⼿法来塑造少年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野⽥黄雀⾏》阅读答案 1.(5分)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或⽤⽐兴⼿法),(2分)以树⼤招风、海阔⽣波来暗喻⾃⼰险恶的政治处境,表达⾃⼰内⼼的悲愤与忧惧,(2分)同时奠定诗歌悲凉的感情基调。
(1分) 2.(6分) ①以黄雀的弱⼩与鹞的凶狠作对⽐,表达少年对强权的愤恨之情; ②以罗家得雀的喜悦和少年见雀被俘的悲苦⼼情作对⽐,表达少年眼见弱⼩被欺凌⽽⽆能为⼒的悲苦⼼境; ③以黄雀投罗的实写和脱⽹⾼飞的虚写作对⽐,表达少年救助友⼈的⼼愿; ④以初时对“利剑不在掌”的叹恨和结尾对“拔剑捎罗⽹”的向往作对⽐,表达少年对济难之权的希冀和实现凌云壮志的憧憬。
(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野⽥黄雀⾏》阅读译⽂ ⾼⾼的树⽊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掌之中,⽆援助之⼒⽽结交很多朋友⼜有何必?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撞进了⽹⾥。
张设罗⽹的⼈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空,获救的黄雀⼜飞来向少年表⽰谢意。
《野⽥黄雀⾏》阅读赏析 建安⼆⼗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交丁仪、丁廙,曹植却⽆⼒相救。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的意思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的意思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的意思是: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出自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
《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
扩展资料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原文:《野田黄雀行》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译文: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
憨痴呆读、学诗词: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憨痴呆读、学诗词: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曹操之子曹植骨气奇高,才情四溢。
诗赋文采华丽,气势奔放,感情充沛。
其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映兄弟相逼,处境艰难。
其诗《野田黄雀行》以一只黄雀的遭遇反映其人生际遇。
其意思为: 高树飘荡悲凉风,海水泛起那波浪。
利剑权柄不在手,交朋结友何必多。
不再看见笼中雀,遇鹞鹰自投罗网。
罗网主得雀暗喜,少年见雀同病怜。
拔出利剑破罗网,黄雀高飞获重生。
高飞入云抵苍天,天上下来谢少年。
本诗首个比兴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暗指环境险恶。
写自身境地句:"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显示自己无权无势,交友再多也毫无意义。
又一比兴句:"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写黄雀走投无路而自投罗网,与诗人命运惊人相似。
情感句:"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表现少年恻隐之心,实为诗人同病相怜。
侠义句:"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少年不顾罗家感受,勇敢地拔出利剑,果断地刺破罗网,黄雀得救。
少年展现了侠肝义胆,令人称奇。
感恩句:"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黄雀获重生,不是绝情而去,而是知恩图报,从天而降,来下谢少年。
曹植用"现实残酷,黄雀有情"展示自己个人际遇及内心情感,曲折地反映自己坎坷命运。
本诗立意高远,情感丰富,气势奔放,风格飘逸,韵味丰厚,语言明快,令人拍案称绝。
《野田黄雀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野田黄雀行》译文注释及鉴赏《野田黄雀行》译文注释及鉴赏《野田黄雀行》两汉: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野田黄雀行》注释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悲风:凄厉的寒风。
扬其波:掀起波浪。
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交朋友。
何须:何必,何用。
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捎:挥击;削破;除去。
飞飞:自由飞行貌。
摩:接近、迫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野田黄雀行》赏析全诗可分两段。
前四句为一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说卦》)谚曰:“树大招风。
”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
“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
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野田黄雀行赏析
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全诗可分三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第一层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
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
这里托物喻人,“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在位的、与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气势汹汹,作威作福;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
此外,一“扬”一“多”,不仅暗示肇事者蓄意制造事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行为举动的频繁。
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后,长期把曹植视为争夺帝位的劲敌。
为了称帝,拉帮结伙,活动频繁,猜忌怀疑,诬告监视,百般离间植与其他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
丕即帝位后对植又多次贬爵徙封。
更有甚者,曹丕不但蓄谋残杀了曹彰,且有诛杀曹植的预谋。
逼令曹植作百步诗之闻,正是丕对植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明证。
作者多次用“风”来象征自己的险恶处境。
如:“高台多悲风”(《杂诗六首》其一),“何意回飙举”(其二),“江介多悲风”(其五),“卒遇回风起”、“惊飙接我出”(《吁嗟篇》)等;又用“转蓬”、“孤雁”、“游客子”等物,自喻“十一年而三徙都”的流荡不定、孤寂凄苦的遭遇。
从中可足见曹植在强大残暴的敌对势力面前,屡屡变迁、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状。
曹植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如同身陷囹圄,既无权力,又无自由,所以发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慨叹。
诗以“利剑”喻“权柄”。
手中没有权,非但无益于友人,反连累他们。
连累了他们却又不能救助他们,那又可须结交很多朋友害他们遭罪丧命,甚至祸及家人?作者通过反诘语气更增强了对仇者的愤恨、对友人的负疚、对自己的责备之情。
曹植在政治上是有非凡抱负的,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野田黄雀行》原文及翻译一、《野田黄雀行》原文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野田黄雀行赏析
野田黄雀行赏析一、作者介绍曹植呢,他可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是曹操的儿子哦。
他的文学才华超厉害的,被称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呢。
他一生经历很坎坷,这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
二、诗歌原文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三、注释1. 悲风:劲疾之风。
2. 利剑:这里比喻权力。
3. 鹞:一种猛禽。
4. 罗:罗网。
5. 摩:迫近。
四、翻译高高的树木上常常吹着劲疾的风,大海也涌起巨大的波涛。
我手中没有掌握权力,何必交很多朋友呢?你看那篱笆间的黄雀,看到鹞鹰就自己投入罗网。
罗网的主人得到黄雀很欢喜,少年看到黄雀陷入罗网很悲伤。
少年拔出剑挑开罗网,黄雀得以飞走。
黄雀高高地飞向天空,又飞下来感谢少年。
五、赏析1. 整体意境这首诗营造出一种很压抑又有点悲壮的意境。
开头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通过描写高树和大海的景象,给人一种不安和动荡的感觉,就好像是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一样。
2. 主题思想从主题上来说,这诗有很深的寓意。
曹植当时自己处境艰难,没有权力,就像他说的“利剑不在掌”。
他看着朋友陷入困境却无法帮忙,就如同黄雀被鹞和罗网所困。
这里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同情,也反映出他对自己无力的一种悲愤。
像诗中的少年解救黄雀,可能是他心中希望有这样的力量去解救朋友,也是他对自由和正义的一种向往。
3. 情感表达在情感上,充满了无奈、悲愤还有对友情的珍视。
无奈是因为自己没有权力,悲愤是对这种险恶环境的不满,珍视友情是看到黄雀被困时少年的那种反应。
而且从黄雀得解救后的那种欢快,也能看出曹植对自由的渴望,黄雀就像是他自己或者他的朋友们,希望能摆脱困境,自由自在地生活。
4. 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用了比兴的手法。
先写高树、海水这些景象,引出后面关于黄雀和少年的故事。
而且诗中的故事叙述得很生动,我们仿佛能看到黄雀的惊恐、罗网主人的欢喜、少年的侠义。
曹植《野田黄雀行》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野田黄雀行》原文|译文|赏析《野田黄雀行》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诗作。
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野田黄雀行》原文魏晋: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悲风:凄厉的寒风。
扬其波:掀起波浪。
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交朋友。
何须:何必,何用。
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捎(xiāo):挥击;削破;除去。
飞飞:自由飞行貌。
摩:接近、迫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赏析全诗可分两段。
前四句为一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说卦》)谚曰:“树大招风。
”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
“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
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田黄雀行唐朝·李白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
《野田黄雀行》译文鸟儿们呀,游玩千万不的到炎洲的翡翠堆里追逐玩耍,栖息千万不的接近吴宫的燕子窝。
吴宫筑巢虽好,可经常会因为燕子引起大火烧毁你们的巢穴,炎洲翡翠虽然无比华丽,可经常会有人设下网罗捕捉你们。
可怜的鸟儿只有拍动着两只无惫的翅膀,在野外荒凉的蓬蒿乱草中找到一处容身之所。
就算你是只雄鹰又的`如何?还不是一样的命运。
《野田黄雀行》注释炎洲:海南琼州,其地居大海之中,广袤数千里,四季炎热,故名炎洲,多产翡翠。
吴宫燕:巢于吴宫之燕。
春秋吴都有东西宫。
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蓬蒿:蓬草和蒿草。
亦泛指草丛,草莽。
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野田黄雀行》赏析前四句“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言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后二句“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言避世自能远祸。
整理来说,此诗言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
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李白部分作品采用赋题的方法,但恢复古辞的立意,在体制上也恢复汉词的杂言体制。
变齐梁无寄托之咏物为有寄托之体。
另外,与齐梁呆板的赋题不同,李白之赋题常常是窥入题意,深入形容。
如《野田黄雀行》。
此诗实为野田黄雀自幸之语,就是用“野田黄雀”这个题意来赋写的。
此诗运用了刻板咏物、反衬之法。
黄雀自语不逐炎洲翠游玩,不近吴宫燕栖息。
是因为宫燕易被焚巢,洲翠易遭网罗。
而今我深栖野田中蓬蒿之下,可以藏身远害,纵有鹰鹯奈若何!这也是赋题法,只是用得如此巧妙。
写麻雀的古诗
写麻雀的古诗魏晋·曹植《野田黄雀行》原文选段: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释义: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英文翻译:You didn't see the poor yellow sparrow on the fence. To avoid the fierce kite, it crashed into the net again.The man who set the net was so happy to see the yellow finch. The young man could not help feeling pity when he saw the struggling yellow finch.Pull out the sharp sword and lift it against the net, so that the yellow finch can fly away from the place of suffering.Flapping his wings and flying straight up to the vast sky, the rescued yellow finch flew back to express his gratitude to the young man.。
【名师讲题】曹植《野田黄雀行》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小题。
野田黄雀行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最好的朋友丁仪、丁廙被杀之时。
②捎:挥击,削破。
③摩:接近、迫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托物起兴,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
B.“利剑”句说没有权势就不必交友,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孤傲心境。
C.最后两句想象黄雀被救后轻快地高飞,反映了作者想象解救朋友之后的轻松和喜悦。
D.诗歌运用叠字和顶真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善用比兴,反映了乐府民歌的手法。
16.本诗中“黄雀”形象与《致云雀》中的“云雀”,有何不同,请作比较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B16.①本诗中的黄雀是需要保护的弱小者。
黄雀在“篱间”嬉戏,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英武少年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②《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灵。
清晨沐浴着明光飞行,虽不见形影,却听得见它欢乐的强音,如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一样,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永远欢快,永远充满爱。
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孤傲心境”理解错误。
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委婉表达无法救助朋友的无奈。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关于黄雀的描写在诗歌后半部分,“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野田黄雀行》赏析
对于曹植,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曹植,字子建,是三国魏杰出的诗人。
他的文学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作品前期,作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小便聪慧过人。
富有才学,凭借一篇《登台赋》受曹操赏识,从此被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甚至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
少年曹植,心高气傲,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于是这时他的诗歌中除少数作品表示社会动乱,大多还是歌唱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而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曹植改封临淄侯。
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
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讷、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
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在建安二十二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
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
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
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
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本次鉴赏的对象——《野田黄雀行》就是曹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野田黄雀行》写出的,就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俗语说,“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高处的风有多么的凛冽,诗人在“风”前加一“悲”字,带上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更容易使读者领略自然的残酷。
而大海无边,波涛汹涌,扬起的高浪又是多么惊人!如果联系创作背景,我们便可理解诗人开篇以大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悲凉气氛的用意了。
诗人这是借恶劣的自然环境象征现实的政治气候,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诗人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诗人孤立无援,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这句中,“利剑”指的就是“权势”。
没有权利在手,就不应该结交朋友——这种言论无疑是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结交好友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也并不应该因为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去选择朋友。
然而,正是
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愤。
据史料和文献记载,曹植是一个喜好交友重视友情的人,这样一个人却在好友无辜受害自己却无力拯救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可见其内心的悲苦激烈与痛彻心扉。
后八句为第二层。
第一层道出的“没有权势就不要结交好友”的观点不被世人接受,诗人便借寓言来解释自己这样说的原因。
“不见篱简雀,见鹞自投罗”,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没有“一飞冲天”的鸿鹄之志,在篱笆间嬉戏玩耍便满足了。
但就是这样惹人怜爱的雀鸟,还是有人张开捕鸟的落网放出凶狠的鹞鹰要捕杀它。
黄雀的可怜,鹞鹰的凶狠,罗家的卑劣,无一不跃然纸上。
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黄雀”象征自己无辜被害的友人,“鹞鹰”象征掌权者的走狗,而“罗家”则象征着凶狠残暴的掌权者,诗人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都能使我们感同身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面对这种残酷的场面,诗人联想出一位手持利剑的少年,怜爱黄雀不得自由削开罗网放它高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到这里我们便可看出,“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诗人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了。
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
黄雀“飞飞摩苍天”,那种获得自由后的愉快,逃过死劫之后的生命力,是由少年主观看出的。
所以这也都是诗人幻想解救好友后自己的那种轻快和愉悦。
只可惜,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美好的幻想,现实是他根本没有力量解救自己无辜受难的好友,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
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诗人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诗人的痛苦和痛心跃然纸上,令读者不由同感心酸。
曹植诗以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骨气奇高而词采华茂著称,而这首诗,“骨气”十足辞采却并不华丽。
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
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
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显然。
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
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许倒反而会减退了。
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成就。
而全诗又通篇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喻宦海的险恶风涛,又用利剑比喻权势,用黄雀、鹞鹰、罗家象征无辜善良的受害者和恶势力。
最后以幻想结束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总之,曹植的诗,有“哀而不伤”的庄雅,也有窈窕深邃的奇谲,又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
他以属于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而这首《野田黄雀行》,曹植爱自由的心理和纾解内心的悲愤贯穿了诗作的始终。
不论是曹植的生平还是他的作品,都值得我们进行细细的研读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