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戴望舒的诗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e6fc6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e.png)
戴望舒⾬巷赏析戴望舒《⾬巷》赏析及评论⼀、⾳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开篇,诗⼈就给我们描绘了⼀幅梅⾬季节江南⼩巷的图景:⽩墙⿊⽡的建筑物之间,⼩巷曲折⽽悠长;正是梅⾬季节,天空阴沉沉的,⼩⾬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在⾬巷中独⾏;⽽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巷、细⾬、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诗的开头⼏句所展⽰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段诗⼈的内⼼独⽩。
这个“丁⾹⼀样的姑娘”并⾮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是诗⼈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个虚拟⼈物。
丁⾹花开在仲春时节,花⾊或⽩或紫,给⼈柔弱、娇美⽽⼜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个宛如丁⾹魂魄所花的“姑娘”,⼀经诗⼈的想象⽽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的⽣命。
在诗中,她也象⼀个现实⼈物⼀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巷⾥,本来只有诗⼈⼀个⼈独⾏;⾃“丁⾹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在其中⾏⾛了;⽽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上的油纸伞都与诗⼈⼀样。
这样⼀个⼈的出现,显然使诗⼈的⼼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寂寥的⾬巷”中,现在有两个各⾃孤独的青年男⼥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打招呼,⽽只是向诗⼈投出了⼀道叹息的⽬光,然后,像梦⼀般轻盈⽽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边飘过去的时候,诗⼈看到她的表情是⼀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难得⼀知⼰!这两位⼼灵相通的青年男⼥在⾬巷中不期⽽遇后,竟然⼜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是何等的痛⼼!在恋恋不舍⽽⼜深感⽆奈的情绪状态中,诗⼈⽬送着"丁⾹姑娘"在⾬巷中渐⾏渐远。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31316dde80d4d8d15a4fd5.png)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戴望舒的诗赏析
![戴望舒的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3c916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3.png)
戴望舒的诗赏析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戴望舒的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戴望舒的诗赏析戴望舒以《雨巷》的问世而闻名于中国诗坛,他早期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较深,他对法国象征派独特的音节有很大兴味,《雨巷》被叶圣陶誉为开辟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这首诗表现了象征主义轻蔑格律而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它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茫的心境。
可是《雨巷》刚写成不久,戴望舒又开始对新诗的音乐成分勇敢地反叛了。
这种反叛主要是对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格律的挑战。
戴望舒针对新月派的三美要求,指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他主张以情绪的消涨为内在韵律的无韵诗的写法。
戴望舒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实践上找到了代替格律的诗形,及时地写出了《我的记忆》那样以散文美为特点的.自由体诗歌,找到了适合自己脚的鞋子。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戴望舒所起的作用,中国新诗从白话入诗的白话诗时代进到了散文入诗的现代诗时代。
在诗歌创作方面,戴望舒经由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
他的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如《我的素描》: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也有抑愤之音,如《忧郁》、《古神祠前》。
他的诗中所表现的抒情形象可分为两类: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
代表作有《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
这些诗作显示出戴望舒的个人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的运用。
比如在诗《我的记忆》中,就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d3f2adbceb19e8b8f6ba34.png)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选自《我的记忆》,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4月版)注释①彳亍(hì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hóu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赏析写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诗人时年22岁。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评戴望舒的诗_余光中
![评戴望舒的诗_余光中](https://img.taocdn.com/s3/m/5270e5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b.png)
评戴望舒的诗_余光中
他认为戴望舒诗歌意境的两大弊病是空洞和低沉消极。
余光中说:“内行人应该都知道,就诗的意象而言,形容词是抽象的,不能有所贡献。
”这么说好像戴望舒是个外行人似的。
其实这个说法也并不准确,形容词并非全无用处,意象大多都是由形容词和名词结合起来构成的,形容词也有助于加强情感的表达。
戴望舒的《雨巷》并不空洞,应该说是空濛的,意境凄迷而朦胧。
情感的确是低沉的,但诗人表达一下内心的忧愁苦闷又有何不可呢?况且这种情感有其时代背景,又怎能简单地以消极视之呢?
平心而论,余光中的求疵并非没有一点合理之处,他指出的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但在求疵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到知人论世,并且是贬低的姿态,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求疵者也就难免被人求疵了。
深闭的园子诗歌鉴赏
![深闭的园子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46b29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8.png)
深闭的园子诗歌鉴赏
《深闭的园子》是戴望舒的一首现代诗歌,通过对园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荒芜现实的否定,以及对内心寂寞与悲哀的抒发。
在诗歌中,戴望舒以静观的视角,描绘了五月园子的荒凉情景。
园子里铺满苔藓的小径、生了锈的锁、静无鸟喧的浓阴,勾勒出了一幅平淡却又凝练的图画。
这些意象烘托出凄凉伤感的氛围,景与情的交融揭示出悲苦伤感的情绪。
诗人用荒芜的意象,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
在诗歌中,戴望舒也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深闭的园子”这一意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悲哀。
这种寂寞与悲哀的情绪,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宣泄。
此外,戴望舒在《深闭的园子》中还运用了一些感伤色彩的意象,如“幽灵”、“荒冢”、“老树”、“晚烟”、“蝙蝠”、“哀悼”、“落叶”、“啼哭”等词,这些意象更加突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总的来说,《深闭的园子》是一首美丽而又寂寞的歌,通过对园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内心寂寞与悲哀的抒发。
这首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fcf20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4.png)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全文及赏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 1944 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萧红墓畔口占”,直接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和情境,即在萧红的墓旁所作。
这一题目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到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之中。
诗的开篇“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人用“六小时”和“寂寞的长途”,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前往萧红墓畔的艰辛与孤独。
这漫长的路程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与萧红在精神世界上的遥远呼应。
路途的寂寞,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萧红深深的怀念。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
红山茶鲜艳而热烈,它代表着诗人对萧红的敬重和热爱。
在墓畔献上红山茶,既是一种祭奠,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这束花仿佛是诗人与萧红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递着他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里的“等待”蕴含着多层含义。
或许是等待萧红在另一个世界的回应,或许是等待自己内心的平静和释然。
而“长夜漫漫”则进一步烘托出等待的漫长和煎熬,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苦难和迷茫。
最后一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将萧红的安息之地与大海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卧听着海涛闲话”,仿佛萧红在死后获得了一种超脱和安宁,与尘世的喧嚣和纷扰隔绝。
这种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羡慕,也流露出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来看,它简洁而紧凑,四句诗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加深。
语言上,戴望舒运用了朴素而真挚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直击人心。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简洁而富有力量。
在韵律方面,虽然这首诗没有严格遵循传统的格律要求,但读起来依然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不是通过押韵和平仄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诗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情感的自然流淌所形成的。
《寂寞》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寂寞》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aa598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7.png)
《寂寞》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思索的世界。
他的诗作《寂寞》,更是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人生的体悟。
我们先来欣赏《寂寞》的原文: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孤寂的氛围。
诗的开头,“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诗人将目光投向园中渐长渐茂的野草,那些野草仿佛依托着自己过去留下的脚印生长。
这里的“野草”或许象征着诗人曾经的记忆和经历,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生长。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赋予野草青春的彩衣,然而曾经在星下的徘徊却已消失不见,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留下的是淡淡的惆怅。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日子一天天过去,寂寞却始终存在,它寄身于茂盛的野草之中。
诗人将寂寞具象化,使其如同那些野草一般,与自己一同生长,愈发强烈。
这种寂寞仿佛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灵魂,紧紧缠绕着诗人。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诗人不再前往那充满回忆的园子,然而寂寞却已经长得和自己一样高。
这里通过形象的比喻,突出了寂寞的深重和无法逃避。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在日夜的交替中,诗人倾听着风与雨,思考着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从月的阴晴圆缺、天的衰老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首先,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以野草象征着寂寞和过往的记忆,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其次,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用朴素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者,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过旧居》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过旧居》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4c578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a.png)
《过旧居》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又饱含深意的画卷。
他的诗作《过旧居》,更是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与感慨。
《过旧居》原文如下:静掩的窗子隔住了尘封的幸福,寂寞的温暖饱和着辽远的炊烟——陌生的声音还是解冻的呼唤?挹泪的过客在往昔生活了一瞬间。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静掩的窗子隔住了尘封的幸福”,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那扇紧闭的窗子仿佛将过去的幸福时光封锁在了另一个世界,让人只能远远地观望,却无法触及。
“尘封”一词,形象地表达出那些幸福已经被时间所掩埋,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寂寞的温暖饱和着辽远的炊烟”,寂寞与温暖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在此处相互交织。
温暖本应是充满生机和欢乐的,但此刻却被寂寞所笼罩,显得如此孤独。
而“辽远的炊烟”则给人一种悠远、缥缈的感觉,仿佛过去的生活如同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逐渐远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陌生的声音还是解冻的呼唤?”这句诗充满了疑惑和不确定。
那传来的声音,究竟是完全陌生的,还是曾经熟悉如今却已变得陌生的呼唤?这种纠结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在面对旧居时内心的复杂与矛盾。
“挹泪的过客在往昔生活了一瞬间”,诗人以“挹泪的过客”自居,暗示着他在旧居前的伤感。
那一瞬间,往昔的记忆涌上心头,仿佛又重新经历了过去的生活,但这一切却如此短暂,如昙花一现。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重访旧居时的复杂心情。
这里有对过去幸福的怀念,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有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戴望舒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窗子象征着过去与现在的隔阂,炊烟隐喻着曾经的生活。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
此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独具特色。
虽然不像传统诗歌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但在语言的排列和组合上,却有着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名人对望舒草诗集的评价
![名人对望舒草诗集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b3167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e.png)
名人对望舒草诗集的评价
台湾诗人纪弦所评价说:“《望舒草》是戴望舒一生的代表作,他的最出色的诗篇都包含在内了。
在那本集子里,充满了一种动人的美好的忧愁,一种低回的调子有如萧邦的小夜曲,而一种象征的表现手法是非常之纤细的。
”施蜇存在《望舒草》出版时所言:戴望舒先生的诗,是近年来新诗坛的尤物。
凡读过他的诗的人,都能感到一种特殊的魅惑。
这魅惑,不是文字的,也不是音节的,而是一种诗的情绪的魅惑。
卞之琳说:“戴望舒的这种艺术独创性的成熟,却也表明了他上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这种功夫的完善,外应(迎或拒)世界诗艺潮流变化这种敏感性的深化”。
《我的恋人》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我的恋人》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8eaf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d.png)
《我的恋人》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其中,《我的恋人》一诗,更是展现了他对于爱情的独特感悟和深情表达。
我的恋人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她有黑色的大眼睛,那不敢凝看我的黑色的大眼睛——不是不敢,那是因为她是羞涩的;而当我依在她胸头的时候,你可以说她的眼睛是变换了颜色,天青的颜色,她的心的颜色。
她有纤纤的手,会在我烦忧的时候安抚我,她有清朗而爱娇的声音,会在我忧愁的时候安慰我。
她是一个静娴的少女,她知道如何爱一个爱她的人,但是我永远不能对你说她的名字,因为她是一个羞涩的恋人。
这首诗以简洁而真挚的语言,刻画了诗人心中恋人的形象。
诗中的恋人羞涩而美好,她的羞涩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体现在内心深处。
“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诗人用“桃色”来形容恋人的脸和嘴唇,赋予了她青春与美好的特质。
而“天青色的心”则更具诗意,让人联想到纯净、清新。
这种色彩的描绘,使恋人的形象更加鲜明而生动。
“她有黑色的大眼睛,那不敢凝看我的黑色的大眼睛——不是不敢,那是因为她是羞涩的”,这里通过对恋人眼睛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她的羞涩。
那双不敢直视的眼睛,并非是因为胆怯,而是源于内心的羞怯,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恋人的纯真与内敛。
恋人的手能在诗人烦忧时安抚,声音能在忧愁时安慰,展现出她的温柔与体贴。
“她是一个静娴的少女,她知道如何爱一个爱她的人”,强调了她的懂事和善于爱人的品质。
然而,诗人“永远不能对你说她的名字,因为她是一个羞涩的恋人”,这种欲言又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或许是因为恋人的羞涩让这份爱情显得格外珍贵,诗人想要将其珍藏在心底,不愿轻易与人分享。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恋人深深的爱意。
赏析诗歌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赏析诗歌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https://img.taocdn.com/s3/m/743c4e3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0.png)
赏析诗歌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本诗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作者对萧红的思念。
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萧红生时受尽磨难,一生寂寞,如今逝者无言,安葬在此听海呢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慰藉,暗隐一种超脱的心境。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1)仿效悼亡诗的传统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
对于被悼念的对象,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
在这首诗中,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萧红是怀有好感的。
这种好感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作家之间的钦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可以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①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
首先是时间的细节。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
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
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其次是历史的细节,或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这对理解本诗非常关键。
这首诗写于1944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烽火连天。
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路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
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意义觉察的内涵。
②诗人使用的隐喻:“红山茶”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现代诗:戴望舒《我思想》原文与赏析
![现代诗:戴望舒《我思想》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c9c041a417866fb94a8e1c.png)
现代诗:戴望舒《我思想》原文与赏析《我思想》戴望舒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和艺术自白式的小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的生命价值和艺术创造价值的确信。
他有感于自己创造作品的不被人理解,却坚信有创造生命的美丽的东西,其价值是永恒的。
作者这样感慨,一方面说明当时黑暗时代的读者无暇光顾他的歌声;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读者的悟性还无法进入他美在深层的艺术境界。
前者的矛盾,随时代的过去逐渐消解;而后一种即读者对深层表现作品的悟性以及欣赏能力,却由于现代诗人更新的追求被拉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悟性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养成至关重要。
在培养对象征诗、现代诗的悟性,解读一些深层作品的时候,戴望舒作品的被理解,不仅是对审美对象本身的征服,也是进入更复杂的审美对象的一座桥梁。
想象的翅膀来追踪作者的创造,而追踪的本身又是提高自己进入更高的想象天地的过程。
鉴赏戴望舒的诗,是为了征服戴望舒的诗作,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美的悟性。
美永远属于思考着。
还是戴望舒说的好:“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家笛卡尔的一个著名哲学命题,“庄周梦蝶”则是庄子的神奇想象。
诗人把两者组合在一起,点化成一个纯美的诗境。
如果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通过“我思想”确立了一个理性的“我”的主体存在,那么戴望舒的“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则生成了一个诗化的富于艺术美感的“我”的主体,这就是诗的想象。
诗人继而想象作为蝴蝶的“我”被一万年后的一朵小花召唤,这只蝴蝶由此展开斑斓的彩翼穿越一万年的时间隧道与小花达到了契合。
这就是《我思想》在文字表层的意思。
那么,在表层之下这首诗有什么更深奥的含义吗?诗人也许是企图表达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审美化的超越性。
人的肉体也许会衰老消亡,但人的思想却能穿透未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正像庄子梦中的蝴蝶可以聆听到万年后小花的轻轻呼唤一样。
短短的四行诗意韵深远。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3451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1.png)
戴望舒《雨巷》赏析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淋漓尽致的雨夜,以及雨中的人们的悲伤和沉思。
诗中第一句“雨声悠悠空街来,花落尚未归人来”,描绘了一个雨夜的景象,街道上漫无边际的雨声,花苞已经落下,但没有人来采摘。
这里暗示了这个雨夜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陪伴。
第二句“门前垂杨无言处,江上静渡清秋月”,描绘了一幅安静的夜景,门前垂杨没有说话,江上的渡船在清秋月下缓缓行驶,一片宁静。
这里暗示了雨夜的沉寂,悲伤和孤独。
最后一句“深巷黑处多离愁,谁与共此时语”,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景象,黑暗的巷子里充满了离别的悲伤,没有人可以和他一起诉说自己的悲伤。
这里暗示了雨夜的孤独,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悲伤。
整首诗的内容描绘了一个淋漓尽致的雨夜,以及雨中的人们的悲伤和沉思。
它展示了一个孤独而又悲伤的夜晚,也展示了人们在雨夜里的孤独和悲伤。
诗词赏析:戴望舒《寻梦者》
![诗词赏析:戴望舒《寻梦者》](https://img.taocdn.com/s3/m/bfca3fc3284ac850ad02426a.png)
诗歌赏析:戴望舒《寻梦者》戴望舒的《寻梦者》与《乐园鸟》等诗作为组诗以《乐园鸟及其他》为题,发表在1932年11月出版的《现代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上。
读者一般认为《寻梦者》这首诗,以“金色的贝”作为象征喻体,把诗人自己作为象征的本体,通过象征手法,描摹出了寻梦者追逐理想的过程。
《寻梦者》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选自《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赏析一这首诗歌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幻想抒写到了极致。
起始句写到:“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开出花来”,曾经写出梦的美丽了,紧接着类似的一句中添加了“娇妍”一词,就更显出梦的绚丽,让人产生无限的遥想,充溢向往之情了。
然后又总结梦的特性是“无价”、“珍宝”,这两个词让读者更领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
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寻觅它。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两句话意义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而且又是“大海的底里”,那就更难寻了,又加上“深藏”一词,可见要寻觅一个梦是多么艰难啊,同时也表现了梦的深远!所以寻觅梦要付出宏大的艰苦:“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九”这个数字并非实指,只言岁月之久长;“冰山”“瀚海”又指道路之困难了。
即便找到了美梦又怎样呢?要真正完成这个梦,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要精心保护它:“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这样才干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寂寞》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寂寞》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219e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e.png)
《寂寞》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寂寞》这首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如下: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这首诗以“寂寞”为主题,贯穿始终。
诗的开篇描绘了园中野草的生长,它们依托于诗人旧时的脚印,仿佛是过去时光的见证。
诗人赋予野草青春的彩衣,然而曾经在星下的盘桓却已消逝。
这里的野草不仅是自然的植物,更象征着诗人心中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感慨。
时间不断流逝,但寂寞的感觉却始终萦绕心头,无法消散。
而将寂寞寄魂于野草,更突出了寂寞的持久和深沉,如同野草一般顽强生长。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这一句极具形象感,将寂寞具象化,仿佛寂寞是一个有形的存在,与诗人并肩而立。
这种独特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深重。
诗的结尾,“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倾听和感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沉思。
听风听雨的举动,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忧愁和思考。
而对月缺天老的领悟,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深深叹息。
从整体上看,《寂寞》这首诗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
戴望舒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寂寞情感具象化,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同时,诗中的节奏和韵律也十分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人生的迷茫、对时光的无奈以及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
它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从野草的生长到寂寞的永存,再到寂寞的具象化,最后到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逻辑清晰,过渡自然。
论戴望舒《雨巷》 四美
![论戴望舒《雨巷》 四美](https://img.taocdn.com/s3/m/5b3324b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c.png)
论戴望舒《雨巷》四美《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朦胧美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
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第三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 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叶圣陶评价戴望舒的诗
![叶圣陶评价戴望舒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f30e7f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a.png)
叶圣陶评价戴望舒的诗
叶圣陶赞美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
戴望舒现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诗歌《游子谣》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诗歌《游子谣》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65a0c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8.png)
戴望舒诗歌《游子谣》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戴望舒诗歌《游子谣》原文及赏析【导语】:《游子谣戴望舒》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容忽视‘奥创遐舒的作品,从《望舒诗稿》
到后期的《灾难的岁月》虽也有些变化,但
其发展不足令人刮目相看。他的诗风,塞木
上仍是阴柔雅丽的,他的语言并无多夫弹
性,二十多年中亦少发展与蜕变,因此其作
品之间的差异,主要仍是题材上的,不是语
言上的。
‘
三十年代的诗人大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
旧屋-
而当她想到在泉边吻她的少年,.
她会微笑着,抿起了她的嘴唇。
她将走到那古旧的木屋边,
她将在那里惊散了一群在啄食
的瓦雀,
她将静静的走到厨房里,
她将静静地把水桶放在干苏边。
她将帮助她的母亲造饭,
而从田间回来的父亲将坐在门
槛上抽烟,
她将给猪圈里的猪喂食,
又将可爱的鸡赶进她们的巢里去。
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
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
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
,今口口口口,,
一评戴望舒的诗
(台清)余光.中
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
望舒,」: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
派的残芬,不但领袖当时象征派的作省,抑
且遥启现代派的诗风,确乎是一位引人注目
的诗人。可是就诗论诗,戴的成就仍然是有
限的。
产量多寡
一
,当然不是评判艺木高下的重
“一切”。数一数横阻在“是”与“人们”
之间的,共为三十二字,文法繁复,字句琐
碎,即使在欧佬文体之中,也只能算下品。
再看他的《村姑》这首诗:
村里的姑娘静静地走着,
提着她的蚀着青苔的水桶,
溅出来的冷水滴在她的跳足上,
而她的心是在泉边的柳树下。
这姑娘会静静地走到她的旧屋去。
那在一裸百年的冬青树荫下的
所谓nua,1。e是指色调或含意上微妙精细的
变化,其逐步增减的层次甚难觉察。戴氏这
句话说得不太妥当:第一,诗情原藉字句以
传,本无所谓谁更重要,真正重要的还是诗
情所至,字句能否密切配合,正如颇普所
云:“音之于义,应如回声。.’’第二,就诗
而言,最重要的该是有话要说,而不是在
镜花水月暗香疏影之间顾盼斟酌,味其妙
而不在字句的表面品质。其实,不少次要诗
人的作品反而显得更细腻些。浩思曼的诗无
懈可击,但并不伟大。
在《诗论零札》中戴氏又说:“诗不能
借重音乐,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
重绘画的长处。”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的
戴望舒,竟发此论,实在令人费解。这两句
话,究竟是否和马拉美或当时的闻一多抬
杠,不得而知。戴氏在此只孤零零地提出了这
哀尽管悲哀,并不就等放自怜自杀,向命运
投降。真正的悲剧往往带有英雄的自断,哲
人的自嘲,仍能予人清醒、崇高、升华之
感,绝不消沉。大诗人的境界,或为悲壮,
或为悲痛,或为悲苦,但绝少意象消沉。戴
诗的悲哀,往往止于消极,不能予.人震撼之
感。且以《我的记忆》为例: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报.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
这首诗的构思和布局本来不坏,坏在语
言。冗长而生硬的散文句法,读起来有如西
洋诗的中译,或是唐诗的语译,意思是可解
的,但不是中文。‘共只有二十四行,却有
十二个t’她”,一个“他”,九个“她的”,
一个“他的”,一个“它们的”,共为二十四
个,平均每行一个代名词,其实大半可以删
去,结果不但无损原意,而且可以净化语
,。:13绝。(E二ilyDickinson)的手里,才有好戏可
看。戴望舒的处理是失败的。这首诗只有松
散的情调,浅白的陈述,但是投有哲理的探
讨,缺乏玄学的机智和深度。在戴望舒的笔
下,记忆只是一种软弱低沉的声音,唤起的
心境只是感伤与自怜,可见戴氏的知性天地
是如何狭小。这样冗长琐碎的一种记忆,诗
的成份”,_诗的生命便去了一半了。所谓音
乐性,可以泛指语言为了配合诗思或诗情的.
起伏而形成的一种节奏,不一定专指铿锵而
工整的韵律。中文天生就有平仄的对照,不
要说写诗了,就是写散文,也不能不讲究平
仄奇偶的配合。即使戴望舒自己,讲了这一
番诗话之后,不也仍在写脱胎于新月体的媲
律诗吗?直到他最后的一首诗《偶成》,恤
像我一样地飞
默默才干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
走近,又投出
大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样的诗境令人想起“前拉菲尔派”的浮光
掠影。两段十二行中,唯一真实具象的东
西,是那把“油纸伞”,其余只是一大堆形
容词,一大堆软弱而低沉的形容词。“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
再奉《对子天的怀乡病》首段为例:
怀乡病,怀乡病,
这或许是一切
有一张有些忧郁的脸,
一领悲哀的心,
滴且老是缄默着,
、
还抽着一枝烟斗的
人们的生涯吧。
三个形容子句:一是“有一张有些忧郁的
脸,一颗悲哀的心”,二是“老是缄默着”,
三是“抽着一枝烟斗的”。三个子句用“而
且”与“还”相联,前面更冠以总形容词
沉。往往他的境界是空虚而非空灵,病在
朦胧与抽象,也就是隔。早期的成名作《雨
巷》,在音调上确比新月之作多一些曲折,
难怪叶绍钧许为新诗音节的一个新纪元。
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
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小品、以三、一t四
段为例:
她仿控在选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是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庆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玻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毒上,
像“记忆”、“希望”、“时间”这一
类抽象观念,用诗来表现很难求工。知性的
探讨,原非中国古典诗之所长。这样的主
题,到了英国玄学派或美国女诗人狄瑾荪
变。有话要说,有重要的话要说,才谈得上
说的方式;一位诗人只有在无话可说的时
候,才会用nu。二。e一类的托词来粉饰吧。罗
丹的雕刻,梵谷的绘画,叶慈的诗,都是生
命力的洋溢,形式自然饱满充足,何待细琢什
么noanc。?戴望舒在绝对的标准上,只是一
位二流的次要诗人(mi。。印。et)。大诗人
与次要诗人的分别,在乎生命力之盛衰强弱,
九五零年二月,不必分割自己去迁就另一个
极端,适应另一个现实,仍算是幸运的。
戴望舒作品的水准,高下颇不一致,真
正圆融可读的实在不多。大致说来,他的毛
病出在意境和语言。比起徐志摩的气盛声洪
来,戴望舒的作品显得柔婉沉潜,较为含
蓄。这只是指他的成功之作,可惜他往往失
手,以致柔婉变成了柔弱,沉潜变戍了低
乞援于形容词,草草敷衍过去。“像梦一般
的”是一个身份较为特殊的形容词,和“寂
寥的”一类单纯形容词不同,因为它是依附
在应个名词之上的。可惜它依附的是“梦”,
不
一
是一个鲜明硬朗的东西。诗人一旦陷入这
些“不可把握的东西”(伍。王ntangiblos)之
中;,要再自拔是很不容易的。二十世纪初年
人竟然“永远不讨厌它”,不能不说是一种
病态。一位诗人,长与“眼泪”、“太息”为
伍,还要“凄凄地哭”、“沉沉地睡”,同
时自己记忆所托的事物不外是“破旧的粉
盒”、“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颓
垣的木葛”,可说在颓废之外,更予人脂粉
气息之感。这种脂粉气,在戴诗之中简直俯
拾皆是,包括下列的两段:
表达‘中文用一个浑成的煊句就可以了。例
如末段的前两行:
她的母亲或许会说她的懒惰,
(她打水的迟延便是一个好例子,)
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
我就要像流水地呜咽,
却似凝露的山花,
我不禁地泪珠盈睫。
(摘自《山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摘自《寻梦者》)
承受了法国象征主义的传统,戴望舒在
《诗论零札》里强调:“诗最重要的是诗情
上的。uance,而不是字句上的nuance,”
(“九O九至一九一七)兴起于英美诗坛的
,
“寮象派运动”,大声疾呼要打倒的,正是
透种不痛不痒不死不活的廉价朦胧,低级抽
象。可惜在时间上紧接其后的早期中国新
待,竟泥乎其中而不知自拔。
戴诗意境之病,一为空洞,已如上叙,
另一则为低沉,甚至消沉。人生原多悲哀,
写人生,往往也就是在写生之悲哀。可是悲
也未能摆脱“音乐的成分”,未能摆脱早期
格律的滥调: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