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特征

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特征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09201205;修回日期:20092032031基金项目:“十五”石油科技项目(编号:07201C 2012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7CB209503)联合资助.第一作者E 2m ail :huguoyi69@.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特征胡国艺1,汪晓波2,王义凤2,陶小晚1,倪云燕1,杨 春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摘要:在对我国主要大中型气田盖层的岩性、厚度等宏观参数统计分析与排替压力、扩散系数等微观参数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具有以泥岩为主、盖层厚度大(大部分分布在50~350m 之间)、排替压力较高(主要分布在10~30M Pa 之间)、大中型气田扩散系数普遍较低(主要小于10-6cm 2/s )和岩性大中型气田相对其他类型大中型气田在盖层厚度和排替压力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等特征。

关键词:大中型气田;盖层;排替压力;扩散系数;岩性气田中图分类号:TE1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9)022*******0 引言大中型气田勘探与开发对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22],因此,研究大中型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对预测大中型气田分布具有指导作用。

天然气具有分子小、活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中盖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评价因素。

关于天然气盖层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

刘方槐等[3]、张义纲等[4]、付广等[5]、郝石生等[6]和李剑等[7]对盖层封闭机理、评价方法等开展了一些研究。

陈章明等[8]、吕延防等[9]、黄志龙等[10]、付广等[11]和张云峰等[12]利用自行设计的装置对盖层排替压力、扩散系数和突破压力等微观参数进行了测定和评价。

李国平等[13]在对天然气盖层地质特征、封闭机理、微观参数特征、测井识别评价、地震预测研究、三级综合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建立了天然气封盖层综合评价标准;卢双舫等[14]从定量的角度对天然气封盖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价;孙明亮等[15]提出了高效大气田盖层的分类评价标准。

中国天然气之都——四川达州

中国天然气之都——四川达州

中国天然气之都—四川达州秦为胜四川达州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田的富集区,境内天然气资源量达3.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0%,其中累计探明储量超过5500亿立方米,是继新疆塔里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气田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

达州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宣汉县普光镇,已探明储量3560.72亿立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

到2008年探明储量达到5000亿立方米至5500亿立方米,年产能达到120亿立方米净化气,现为中国第二大特大型气田。

地位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苏里格气田。

近年来,该市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响亮地提出了把达州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宏伟目标。

如今,这里已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土,吸引了重庆、云南、上海、广州、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内外大型化工企业前来考察、投资,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已陆续动工建设。

达州市宣汉普光气田、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等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达州投资总额有望突破2000亿元。

达州,正依托天然气化工能源快速蜕变和崛起。

投总人口650万的四川省达州市,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从去年起,中石化、中石油、齐鲁石化等能源巨头正在践行“十一五”期间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在达州建设庞大的天然气产业集群的诺言,而与此相关的,正是达州市位居全国第三、远景储量高达3.8万亿立方米的资源“富矿”。

达州宣汉县4271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内,75%以上的地表下均有丰沛的天然气涌动,是川东北含气构造带的核心。

已探明各类含气构造46个,连片储层达3750平方公里,预测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

普光气田,是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的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到2008年预计探明储量将达到5000至5500亿立方米,年产能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净化气,这也是国内目前发现的5个2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之一。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_以四川盆地为例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_以四川盆地为例

1000-0569/2011/027(03)-0621-35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刘树根邓宾李智武孙玮LIU ShuGen,DENG Bin,LI ZhiWu and SUN Wei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2010-09-20收稿,2011-01-30改回.Liu SG,Deng B,Li ZW and Sun W.2011.The texture of sedimentary basin-orogenic belt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 on oil/ gas distribution:A case study from Sichuan basi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21-635Abstract Based on geomorphology,structure,texture and evolution,the texture of sedimentary basin-orogenic belt system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al orogenic zon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which are linearly abrupt margin-plate systems and diffusely gradual interior-plate systems.The linearly abrupt margin-plate systems includ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Mount Longmen,Mount Micang and Mount Daba,which are not only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al areas of Sichuan basin,but also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e in south China.The systems possess clearly different lithospheric textures,abrupt boundaries and great contrast in today’s geomorphology between the basin and mountains with typical fold-thrust belts and foreland basin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argin-plate systems is controll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lithospheric textures between the basin and the mountain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The diffusely gradual interior-plate systems are composed of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Mount Qiyue,Mount Dalou and Mount Daliang,which are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al areas of Sichuan basin,and located within the Yangtze plate.There are the similar lithospheric texture and gradual boundaries between the basin and the adjacent mountains without foreland basins and large-scale fold-thrust belt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nterior-plate system is made b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utside the basin and multi-layer detachment within the sedimentary cover of the basin.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basin and orogen systems has a great control on today’s oil/gas distribution chiefly through the effect on petroleum preserving conditions in Sichuan basin.Today’s medium-large scale gas accumulations and most of the natural gas proved reserves in Sichuan basi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influenced by the linearly abrupt margin-plate systems,especially those under the control of Qinling Orogenic zone.Key words Texture of basin and orogen system;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Oil/gas distribution; Sichuan basin摘要根据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地貌学、深浅部结构构造及动力学机制等,其盆山结构可分为板缘(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突变型和板内(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渐变型两类。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四川的十二大气田

四川的十二大气田

1983年有气井63口,平均单井产气量
深度1500~2000米,下三叠系天然气含
2000万立方米,年产气量12.69亿立方
量较高。近年又发现下伏地层石炭系气
米,占矿区总产量54.9%。
4.中坝气田
位于川西北江油附近龙门山前
工业气井23口。高、中及低产井数分
缘坳陷,气田面积24.5平方公里,是
别为7、5及11口。中坝气田储量虽然
8.八角场气田
位于川中隆起中部,地处盐 亭县丘陵区。勘探始于1958年, 1970年发现侏罗系自流井群大安寨 凝析气藏,但规模不大,只是产 凝析油。1974年将探井加深到香溪 群,获得丰富的天然气,使得该气
田跻身十大气田行列。该气田埋深 2990~3380米,有效厚度37.5米, 储层岩性为岩屑砂岩,属低孔渗储 层。单井产能受裂缝控制,日产气 量1.02~10.2万立方米,为目前川中 第二大气田。
川西主力气田。该气田主要产气层位
不是很大,但天然气资源富集程度较
为雷口坡及须2两个层位,以须2为最
高,其中,须2气藏储量丰度,为全川
好。共钻井55口,获气井30口,其中
各气田之冠。
10·石油知识 双月刊
2019 年第 3 期
5.磨溪气田
位于川中隆起中部安岳坳陷与龙 女寺凸起交界处,遂宁市中区南部, 并跨潼南、蓬溪二县部分地带,是川 中地区最大气田。该气田勘探始于 1979年,在几年内钻井9口,没有多大 成效。1987年2月,在磨9井进行全程位 取芯,发现雷口坡组针孔白云岩,孔隙 发育,经测试获日产天然气77.88万立方 米,从而获得川中地区近30年来天然气 勘探的重大突破。目前已投入建设和开 发阶段。至1989年底钻井近30口。磨溪 气田主力气藏为三叠系雷口坡组,此外 在香溪群中也发现工业气流。

四川气田——中国最大天然气工业基地

四川气田——中国最大天然气工业基地

四川气田—中国最大天然气工业基地胡经国四川盆地不但出产石油而且出产天然气,故有四川油气田之称。

然而,四川油气田以出产天然气为主,故亦称四川气田。

它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并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工业基地。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

就其用途而言,它不仅是一种优质能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化工原料。

天然气具有易开采、成本低、采收率高、利用方便、污染小等优点。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快了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步伐。

从而,优化了能源结构,缓和了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了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改善了对外贸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4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四川气田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利用。

四川气田在勘探、采气、输气、含硫天然气净化(脱硫)、贮气和配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比较完善的天然气工业体系,为四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川气田天然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勘探表明,在整个四川盆地内,天然气资源分布十分广泛。

四川气田已成为包括川东、川南、川西南和川中以及川西和川北等开发区的、巨大的气田体系。

四川气田产(储)层众多,其地层分布也十分广泛。

在四川盆地的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和前寒武系等地层中,都有产(储)气层分布。

例如,侏罗系有川西地区的一些气田,三叠系有邓井关和自流井等气田,二叠系有阳高寺等气田,石炭系有卧龙河和双家坝等气田,奥陶系有川南地区的一些气田,前寒武系有威远气田等。

四川气田产(储)气层在岩性分布上,不但有砂岩气田,而且有碳酸盐岩气田。

近年来,在川东地区陆续钻遇了一些上二叠统长兴组的礁型气藏。

但是,其储气层不是海绵礁架灰岩,而是由礁架岩或礁滩岩风化而成的所谓砂糖状白云岩(生物残余、结晶粗大的白云岩)。

例如,忠县石宝寨1井,邻水板东4井,长寿双龙15井,垫江卧龙河117井,其储气层都是砂糖状白云岩。

上二叠统如此,在川东、川西南的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以及奥陶系也是如此。

四川盆地礁滩大气田地质特征与富集模式

四川盆地礁滩大气田地质特征与富集模式

262
2021年6月第41卷第2期
4结论
四川地质学报
Vol.41 No.2 Jun., 2021
261
四丿H盆地礁滩大气田地质特征与富集模式
等输导体系向储集体聚集成藏,古油藏形成;中侏罗世-早白垩世,随着地层持续深埋,古油藏发生裂解, 形成古气藏;后期受晚期构造活动影响,普光气田较元坝气田在后期调整改造强度要大。安岳气田灯影 组、龙王庙组储层与桂源岩时代老,油气成藏时间早。根据箔竹寺组桂源岩的生桂演化史分析,该套疑 源岩在二叠纪-中三叠世开始规模生油,生成的原油通过断层、裂缝等输导体系向礁滩储层聚集,形成古 油藏;至晚三叠世古油藏深埋裂解,形成气藏。
3礁滩大气田富集模式
通过礁滩大气田油气成藏过程分析,认为其成藏过程中都经历早期古油藏聚集、后期古油藏深埋裂
解形成古气藏和晚期构造调整形成现今气藏的三个阶段(汪泽成等,2016),但不同礁滩气田成藏模式具 有一定差异,根据其源储配置关键与输导体系等差异性,建立“棚生缘储、近源富集”型和“下生上储、
断裂输导”型油气成藏富集模式;其 中“棚生缘储、近源富集”型以川中 地区灯影组和川东北地区二、三叠系
相带控制,具有面积大、幅度高的特点。川中安岳地区发现的震旦-寒武系礁滩大气田也表现为构造-岩 性气藏,该气田纵向发育龙王庙与灯影组两套产层。其中龙王庙组受岩性与构造双重控制,发育磨溪、
高石梯、龙女寺3个构造-岩性圈闭。灯影组气藏分布受台缘带藻丘滩体与构造控制,平面分布面积广(汪 泽成等,2016 )o
台缘礁滩为代表(图4)。如在震旦-
寒武世早期,受拉张裂陷构造背景下, 发育绵阳-长宁裂陷槽,控制灯影组台 缘丘滩和第竹寺组疑源岩分布,形成 良好的棚生缘储的成藏组合,有利于 油气侧向运聚成藏。海西-印支旋回开 江-梁平陆棚控制了二叠系大隆组和 吴家坪组生桂中心。围绕这些生疑中 心,礁滩大气田均呈现出明显的横向 近灶(棚生缘储)的分布模式。该类 型气藏规模大,成带沿台缘高能相带 分布。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

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

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

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

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

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

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区带优选巢华庆【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01(028)001【摘要】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5个主要富气盆地的资源探明率只有9.3%,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大。

中西部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有7种富集成藏模式,其中冲断挤压作用是天然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

研究分析了前陆盆地各二级构造带大中型气田类型及分布特点,认为冲断带下盘大型构造圈闭群、前渊斜坡岩性尖灭区带与浅层次生气藏、前缘隆起上的断块圈闭群等是前陆盆地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区带。

依据对前陆盆地地质规律深入研究的结果,结合目前天然气勘探实际,提出了大中型气田富集区带的优选原则,并优选了中西部前陆盆地5个天然气富集区带: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中的克依构造带逆冲断裂下盘的膏盐层下部大型构造圈闭群,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四川盆地川西北前陆凹陷前渊区带的盐井沟—苏马头—龙泉山侏罗系浅层气,川西前缘斜坡带的梓潼斜坡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性尖灭区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排、第三排构造带的第三系、白垩系气藏。

图1参4(曾宪斌摘)【总页数】3页(P12-14)【作者】巢华庆【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几点认识 [J], 马新华;魏国齐;钱凯;李亚红2.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 [J], 李耀华3.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及其天然气勘探 [J], 魏国齐;贾承造;李本亮4.我国陆上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J], 曾宪斌;张静华;金惠;袁素华5.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 [J], 宋岩;夏新宇;秦胜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大型天然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及下一步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大型天然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及下一步勘探方向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盆地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评价”(编号:2016ZX05002004)、“生物礁底水气藏开发规律与技术对策优化研究”(编号:2016ZX05017005-002)、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富集规律与目标评价”(编号:P16083)。

作者简介:李书兵,196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勘探综合研究与技术管理工作。

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688号。

E-mail:**************************四川盆地大型天然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及下一步勘探方向李书兵 胡 昊 宋晓波 张小青 叶素娟 王海军 廖荣峰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盆地之一,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先后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碎屑岩气田,其中,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共有9个。

为落实天然气勘探接替层系,进一步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分析总结了该盆地已发现大型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该区烃源岩特征及分布规律、储层与圈闭发育特征,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结论认为: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礁(丘)滩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大规模优质储层是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丰富的烃源岩和有效运移是基础,多类型大型圈闭为大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保障;②“绵阳—长宁拉张槽”油气富集带、川西地区火山机构群发育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地边缘滩相发育带、川西坳陷斜坡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及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深盆气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型气田 探明储量 主控因素 规模储层 烃源岩 大型圈闭 勘探方向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S1.0010 引言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53年,经历了早期普查勘探、构造和裂缝性气藏勘探、川东高陡构造气藏勘探、构造—岩性气藏勘探及岩性气藏勘探等几个阶段[1]。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doc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doc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普光气田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天然气特征及成藏条件(P 2ch-T 1f ) 一、 普光气田简介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 达县地区黄金口构造双石庙- 普光构造带,为一构造- 岩性复合型大型气藏,是目前四川盆地发现的埋藏最深、储层最厚、丰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气田, 也是目前我国海相地层中发现的最大气田。

气藏北邻铁山坡气田、东南与渡口河、罗家寨等气田相邻, 区内具有巨厚的烃源岩、良好的区域盖层和多套储集层,资源量巨大、资源丰度高(见下图) 。

气藏圈闭面积为45.6km2,主要含气层段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及上二叠统长兴组,均为白云岩储层。

气藏埋藏深度大,飞仙关组气藏中部埋深大于4980m 。

资源极其丰富,至2011年8月,普光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100.2亿立方米。

二、 普光气田天然气的特征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为高含硫化氢的干气田,其化学成分表现出古油藏原油裂解气的特点;普光气田的烃类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基本上都在0. 99 以上,富含非烃气体( CO 2 和H 2 S 平均含量分别达5. 32% 和11. 95%) ;普光气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较重,在- 29 ‰~ - 34 ‰之间( 表征其高热演化性质) ,乙烷δ13C 值主要在- 28 ‰ ~ - 33 ‰ 之间( 表征其属油型气) 。

1、天然气化学成分特征四川盆地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气藏天然气中烃类气体占83% 左右, 其中以甲烷为主, 相对含量均高于99. 5%; C 2+ 重烃很少, 多数低于1% ; 相应的干燥系数基本上都在0. 99 以上, 高者近于1. 0, 表征高热演化程度, 在类型上属干气。

这些天然气化学成分组成的一个特点是非烃气体含量高, 其中主要是CO 2 和H 2 S , 两者的平均含量分别达5. 32% 和11. 95%。

天然气中氮气的平均含量为2. 74% 。

由于非烃气体丰富, 因而天然气的相对密度较高,其平均值达0. 7 229 kg/ m3。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基本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基本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基本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汪泽成;王铜山;文龙;姜华;张宝民【摘要】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是我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岩原生型气田,目的层震旦系—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埋深4 500~6 000 m,气藏形成经历了多旋回复杂构造运动.该气田主力产层自上而下为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龙王庙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受古隆起背景上的古、今构造叠加控制,多套储层叠置连片大面积发育,含气面积超出现今构造圈闭面积,形成了高石梯-磨溪-龙女寺龙王庙组气藏群;灯影组灯二段气藏为底水构造气藏,上部含气,下部普遍含水,含气范围受现今构造圈闭控制,磨溪区块、高石梯区块各自具有相对统一的气水界面;灯影组灯四段气藏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地层圈闭气藏,在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区块范围内总体含气.古裂陷、古丘滩体、古隆起、古圈闭和保存条件的时空配置是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其中,古裂陷控制了生烃中心与源-储成藏组合,并形成了侧向封堵条件;古丘滩体控制了岩溶储层规模发育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古隆起控制了大型古油藏的形成,其继承性发育对油气形成起到了有效保存;古圈闭控制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群.【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8页(P45-52)【关键词】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特大型气田;基本地质特征;形成条件【作者】汪泽成;王铜山;文龙;姜华;张宝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四川成都 61005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自1964年威远气田发现以来,四川盆地在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1-2]。

2011年高石1井获得突破后,中国石油对川中古隆起东段的高石梯-磨溪地区实施“整体研究、整体部署、整体勘探、分批实施、择优探明”的勘探部署,在短短3年内发现了安岳特大型气田,实现了高效勘探。

川西地区陆相气田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川西地区陆相气田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0 引言四川盆地西部陆相层系包括川西中浅层和川西深层,主要气田有新场气田、中江气田、洛带气田、马井气田以及什邡气田等,主力气田为新场气田和中江气田。

主要开发层系为侏罗系沙溪庙组、蓬莱镇以及遂宁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处于试采阶段。

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8328.55×108 m3,动用储量1859.37×108 m3,其中中浅层探明储量4018.08×108 m3,动用储量1632.38×108 m3;深层探明储量1658.53×108 m3,动用储量226.998×108 m3。

目前川西中浅层共有气井1905口,其中开井1543口,日产气667×104 m3,平均单井日产气0.43×104 m3,累计生产天然气487.51×108 m3,动用储量采气速度1.34%,动用储量采出程度29.9%。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新场沙溪庙组等主力气藏明显暴露出主力开发单元(J2s22、J2s24)递减较快、直井多层合采层间干扰明显、难采储量(J2s21、J2s23)动用程度差、稳产难度加大的问题;新场须家河组气藏受裂缝预测难度大和水的影响迟迟没能规模开发;其他老区块和层系也逐步进入低压和增压开采,产量递减幅度明显加大;勘探提供的新的优质储量规模有限,川西陆相气田高产稳产难度极大。

面对严峻的稳产形势,开发技术人员多措并举,一方面加强对老区气藏的精细描述与综合调整,明确剩余气分布和调整潜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区,强化滚动评价与产能建设,加大新工艺的攻关,尤其是水平井技术的攻关与应用;同时加强老井综合管理减缓递减。

通过这些方法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川西陆相气田以年产气20×108 m3稳产14年的高效开发目标[1-4]。

1 主力气藏基本地质特征新场J2s2气藏为一近东西向的平缓鼻状构造,埋深介于2120~2560 m,单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叠加沉积,呈毯状展布(宽5~12 km,厚16~30 m);纵向上4套砂组(J2s21~J2s24)叠合程度高,平均孔隙度为9.7%,空气渗透率为0.16 mD,为典型致密储层。

四川盆地大气田分布、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大气田分布、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大气田分布、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魏国齐 杨威 刘满仓 谢武仁 金惠 武赛军 苏楠 沈珏红 郝翠果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近10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发现了安岳等多个大气田,随着资料的增加和勘探工作的深入,地质理论上有了新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气田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提出新的大气田勘探方向。

为此,从统计该盆地已发现的20个大气田的地质参数出发,对大气田的分布、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发育的主控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大气田勘探的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的不同构造区域都有大气田发育,其中以川中低缓构造带为最多,纵向上发育在7个层系,其中以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大气田为最多;②形成大气田的烃源岩有4套,其中以烃源岩形成的须家河组大气田为最多;③大气田的储层主要为孔隙型碳酸盐岩和致密砂岩,以构造—岩性大气田和常压大气田为最多;④海相大气田的发育主要受克拉通内裂陷和古隆起的控制,克拉通内裂陷主要从烃源岩生烃中心、台缘高能相带和侧向封堵成藏等3个方面加以控制,古隆起主要从台内高能相带、岩溶白云岩储层和长期油气聚集等3方面加以控制,而前陆盆地结构则从构造背景、源储组合、圈闭类型和裂缝分布等4个方面控制了陆相大气田的发育。

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大气田勘探方向为5个领域共计12个有利区。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气田 分布特征 地质特征 主控因素 克拉通内裂 古隆起 前陆盆地结构 勘探方向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6.001Distribution rule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s ofgiant gas fields in the Sichuan BasinWei Guoqi, Yang Wei, Liu Mancang, Xie Wuren, Jin Hui, Wu Saijun, Su Nan, Shen Juehong & Hao Cuiguo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 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6, pp.1-12, 6/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 grea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where several large gas fields (such as Anyue) have been discover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ata and the deepening of exploration, new knowledges have been gained in geological theor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rge gas fields, thus to put forward new exploration directions for large gas field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n the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20 large gas fields discovered in this basin, the distribution rules,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rge gas fiel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ollow-up exploration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achieved. (1) Large gas fields ar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regions in the Sichuan Basin, mostly in the low and gentle tectonic belt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Large gas fields are developed in seven series of strata in longitudinal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the reef-shoal large gas fields formed in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ms. (2) There are four sets of source rock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 gas fields, mostly from the assemblage of Xujiahe Fm source rocks. (3) Reservoirs in the large gas fields are dominated by porous carbonates and tight sandstones; large gas fields are mostly structural–lithological ones and normal pressure ones.(4)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large gas field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intracratonic rifts and paleo-uplifts.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intracratonic rifts is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 of source rocks, high-energy facies belts on the platform edges, and lateral sealing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the paleo-uplifts mainly acts from another three aspects: intra-platform high-energy facies belts, karstic dolomite reservoirs and long-ter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structures of foreland basin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ental large gas fields from four aspects: tectonic setting, source and reservoir assemblage, trap type and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conclusion, a total of 5 domains with 14 favorable zones are the follow-up exploration directions of large gas fields in the Sichuan Basin.Keywords: Sichuan Basin; Large gas field; Distribution rule; Geological featur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Intracratonic rift; Paleo-uplift; Foreland basin structure; Exploration direction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07-002)。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_以四川盆地为例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_以四川盆地为例

1000-0569/2011/027(03)-0621-35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刘树根邓宾李智武孙玮LIU ShuGen,DENG Bin,LI ZhiWu and SUN Wei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2010-09-20收稿,2011-01-30改回.Liu SG,Deng B,Li ZW and Sun W.2011.The texture of sedimentary basin-orogenic belt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 on oil/ gas distribution:A case study from Sichuan basi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21-635Abstract Based on geomorphology,structure,texture and evolution,the texture of sedimentary basin-orogenic belt system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al orogenic zon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which are linearly abrupt margin-plate systems and diffusely gradual interior-plate systems.The linearly abrupt margin-plate systems includ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Mount Longmen,Mount Micang and Mount Daba,which are not only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al areas of Sichuan basin,but also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e in south China.The systems possess clearly different lithospheric textures,abrupt boundaries and great contrast in today’s geomorphology between the basin and mountains with typical fold-thrust belts and foreland basin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argin-plate systems is controll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lithospheric textures between the basin and the mountain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The diffusely gradual interior-plate systems are composed of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Mount Qiyue,Mount Dalou and Mount Daliang,which are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al areas of Sichuan basin,and located within the Yangtze plate.There are the similar lithospheric texture and gradual boundaries between the basin and the adjacent mountains without foreland basins and large-scale fold-thrust belt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nterior-plate system is made b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utside the basin and multi-layer detachment within the sedimentary cover of the basin.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basin and orogen systems has a great control on today’s oil/gas distribution chiefly through the effect on petroleum preserving conditions in Sichuan basin.Today’s medium-large scale gas accumulations and most of the natural gas proved reserves in Sichuan basi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influenced by the linearly abrupt margin-plate systems,especially those under the control of Qinling Orogenic zone.Key words Texture of basin and orogen system;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Oil/gas distribution; Sichuan basin摘要根据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地貌学、深浅部结构构造及动力学机制等,其盆山结构可分为板缘(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突变型和板内(齐岳山、大娄山和大凉山)渐变型两类。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邹才能;刘静江;周慧;徐安娜;杨智;姜华;谷志东;杜金虎;徐春春;汪泽成;张宝民;魏国齐;王铜山;姚根顺;邓胜徽【摘要】2013年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发现了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探明含气面积779.9 km2,探明地质储量4403.8×108 m3,气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气藏,该领域具备形成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储量规模。

主要取得如下认识:①重新厘定了震旦系、寒武系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划分对比依据。

②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继承性发育“德阳-安岳”古裂陷槽,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层分布,源岩厚20~160 m、TOC值为1.7%~3.6%、Ro值为2.0%~3.5%。

③灯影组发育碳酸盐镶边台地、龙王庙组发育碳酸盐缓坡台地,靠近同沉积古隆起发育大面积颗粒滩。

④大面积发育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缝洞型、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孔隙型2套主要含气储集层,准同生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相对高孔渗储集体,灯影组孔隙度3%~4%、渗透率(1~6)×10-3µm2,龙王庙组孔隙度4%~5%、渗透率(1~5)×10-3µm2。

⑤古隆起核部在晚海西-印支期发育大型古油藏,分布面积超过5000 km2,石油资源量(48~63)×108 t,燕山期发生原位原油裂解成气及斜坡深部分散液态烃裂解成气,提供充足气源。

⑥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和留存主要受“古裂陷槽、古台地、古油裂解气、古隆起”“四古”共同控制。

⑦初步预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资源量总量可达5×1012 m3左右,古隆起及其斜坡带、蜀南坳陷带、川东高陡构造带深层是该层系重点勘探区带。

四川盆地深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原生原油裂解气特大型气田重大发现,在全球古老地层天然气勘探中尚属首次,对开拓全球中深层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古老地层油气领域具有重大科学与实践意义。

四川盆地发现大气田 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发现大气田 储量超千亿吨
从单个整装气田开发向成组成片整装气田开发转变,大天池含气构造带堪称经典之作,为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开辟了新路子;“井下节流,分采合输”技术应用于广安气田实施,为复杂难采气田的规模效益开发积累了可贵的实践经验。
从2003年起,调度工程师坐在计算机前,就能监控重要采、输气站。今年2月1日,四川省委在成都向一线员工拜年。他们应用的都是scada系统的站场视频监控设施。
  
延伸阅读:
四川油气田50年生产天然气2690亿立方米
一部川渝油气史,几代艰苦创业人。
从1958年到2008年,四川油气田风雨兼程,欢笑与泪水,荣耀与坎坷,凝聚成我国油气工业历史长卷的精彩篇章。随手拈来几行新墨,就让世人惊叹:
特大地震后,迅速关闭高含硫气井,完全避免了重大次生灾害,随即又迅速恢复产能,保障了灾区天然气供应;
渡1井发现飞仙关组气藏,川东北气田群落应运而生,实现资源战略接替。
钻井工程的“以怪对怪”也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行动。四川盆地地质构造怪异,川油人制定技术对策,从直井向一井多底、水平井、定向井延伸,从平衡钻进向有条件井的欠平衡钻进迈进。包括气体钻井技术在内的欠平衡钻井技术已作为发现储层的重要技术,在全国推广;145天钻成6530米超深井,创造同类探井的全国最快速度。
9月7日,剑门1井刷新“储层改造井底处理压力”纪录,为我国探索超深井储层改造的技术途径积累了可贵的实践经验……
让我们轻轻地触摸岁月的雪泥鸿爪,静静地品味四川油气田与祖国同行的激荡,默默地感悟川油人豪迈气概的神韵——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犛 犻 狀 狅 犲 犮犈 狓 犾 狅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犪 狀 犱犘 狉 狅 犱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犇 犲 犪 狉 狋 犿 犲 狀 狋, 犅 犲 犻 犻 狀 0 0 7 2 8, 犆 犺 犻 狀 犪; 狆 狆 狆 犼 犵1 2. 犛 犮 犺 狅 狅 犾 狅 犺 犲犌 犲 狅 狊 犮 犻 犲 狀 犮 犲 狊犪 狀 犱犚 犲 狊 狅 狌 狉 犮 犲 狊, 犆 犺 犻 狀 犪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犲 狅 狊 犮 犻 犲 狀 犮 犲 狊, 犅 犲 犻 犻 狀 0 0 0 8 3, 犆 犺 犻 狀 犪; 犳狋 狔狅 犳犌 犼 犵1 3. 犐 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 狅 犻 犾牔 犌 犪 狊, 犘 犲 犽 犻 狀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犅 犲 犻 犻 狀 0 0 8 7 1, 犆 犺 犻 狀 犪) 犳犗 犵犝 狔, 犼 犵1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S i c h u a nB a s i n i s t h ep l a c e i nw h i c hn a t u r a l a sw a s f i r s t l x l o r e da n dc o m r e h e n s i v e l t i l i z e d i nC h i n a . 2 7 l a r e m e d i u m g ye p p yu g
摘要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 。 经过 5 发现了 2 建 0 多年的工业性勘探开发 , 7 个大中型气田 ,
8 3 成了中国第一个超 1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 布 在 二 叠 系 和 三 叠 系 , 0 0×1 0 m 产能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 勘探及研究表明 ,
, 2 马永生1 蔡勋育1 赵培荣1, 罗 毅1 2 张学丰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北京 1 1. 0 0 7 2 8; 0 0 0 8 3;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 ) 3 北京大学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北京 1 0 0 8 7 1
8 3 均超过 1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 0 0 0×1 0 m,
一个高峰期 。 基本 明 确 了 震 旦 系 、 石 炭 系、 二 叠 系、 三 叠系等主要含气层 系 , 形 成 了 川 东、 川 西、 川南和川中
[ 3] 。近 1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 4 个含气区 2 0 年 来, 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 现 为 :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
8 3 s i z e dg a s f i e l d sh a v eb e e nd i s c o v e r e da n d t h eg a sp r o d u c t i o nc a a c i t o r e t h a n1 0 0×1 0 mh a sb e e nc o n s t r u c t e do n t h eb a s i so f o v e r p ym
长; 特 ② 天然气年产量 不 断 增 加 ; ③ 发 现 了 一 批 大 型、
[ 1]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 1 9 5 3年
, 相继发现
大型气田 ; ④ 勘 探 向 深 层 超 深 层 及 新 领 域 不 断 拓 展。
作者简介 : 马永生 , 男,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 教 授 级 高 级 工 程 师 , 主 1 9 6 1 年 9 月生 , 1 9 9 0 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 , : 要从事储层沉积学与油气田勘探研究和管理工作 。E m a i l 2 6. c o m o n s h m a @1 y g
1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
截至 2 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0 0 8 年底 , 图1 ) , 累计探明天然 四川盆地已发现 1 2 5个天然气田 (
8 3 探明储量大于 气地 质 储 量 1 7 2 2 5 0 2×1 0 m 。 其 中,
图 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 犉 犻 1 犜 犺 犲 犾 狅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狅 犻 犾 犪 狀 犱犵 犪 狊 犳 犻 犲 犾 犱 狊 犻 狀犛 犻 犮 犺 狌 犪 狀犅 犪 狊 犻 狀 犵.
是一 四川盆地是中国 大 型 富 含 天 然 气 盆 地 之 一 , 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 积 旋 回, 即 震 旦 纪—中 三 叠 世 被 动 大 陆 边 缘 构 造 演 化阶 段 和 晚 三 叠 世 — 始 新 世 前 陆 盆 地 及 拗 陷 演 化 阶 段, 沉积了巨厚的震 旦 纪 — 中 三 叠 世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 4 、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 ( 和晚 7 k m) 3 0 0~4 0 0m) ~ 。四川盆 三叠世中期 — 始新世陆 相 碎 屑 岩 ( 2~5k m) 地纵向上发育了中 生 界 陆 相 成 藏 系 统 、 上古生界海相 成藏系统及下古生 界 海 相 成 藏 系 统 三 大 成 藏 系 统 , 有
3 4 8
石 油 学 报
2 0 1 0年 第3 1卷
随着 “ 川气东送 ” 工 程 的 建 成 投 产, 四川盆地天然气工 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8 3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 3 0 0 × 1 0 m 的大型气田有 1 4 个, 8 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 储量 1 2 5 4 3 2 6 × 1 0 m, 8 3 气总探明储量的 7 探明储量 ( ) 2 8 %; 1 0 0~3 0 0 ×1 0 m 的中型气田有1 个 ,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3 2 5 4 9 4 2 8 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 总探 明储量 m, × 1 0 的1 4 8 % 。 大中型气田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1 5 0 9 2 6 8 8 3 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 8 × 1 0 m, 7 6 %。
4 2 。 效勘探面积约 1 8×1 0 k m
大池干 、 罗家 寨 等 大 中 型 气 田 , 建成了中国第 了威远 、
8 3 一个产能超过 1 0 0×1 0 m 的 天 然 气 生 产 基 地 。2 0 0 1
年以来 , 又先后发现 了 普 光 、 广 安、 合川和新场等大型 据统计 , 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 气田 , 2 0 0 2—2 0 0 8年,
以孔隙型 、 裂缝 — 孔隙型气藏为主 , 并已形成了几个大型气田群 。 认识创新 、 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 是 四 川 盆 地 勘 探 发 展 的 关 键 。 通 进一步探讨了盆地勘探发展的方向 , 指出川东及川西的深层 超 深 层 、 川东及川中陆相中浅 过总结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分布特征 , 山前带 、 嘉陵江组鲕滩和大型区域不整合等是下步勘探的重点领域 。 层、 关键词 :四川盆地 ; 大中型气田 ; 深层超深层 ; 山前带 ; 区域性不整合 ; 勘探领域 中图分类号 : T E 1 2 2 1 文献标识码 :A
第3 1卷 第3期 2 0 1 0年5月




A C T AP E T R O L E IS I N I C A
V o l . 3 1 N o . 3 M a 2 0 1 0 y
文章编号 : ( ) 0 2 5 3 2 6 9 7 2 0 1 0 0 3 0 3 4 7 0 8 ? ? ?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5 0y e a r so f i n d u s t r i a l e x l o r a t i o na n dp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 l a r e m e d i u ms i z e dg a s f i e l d s a r em a i n l i s t r i b u t e d i n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S i p g yd , n dt h em a i nr e s e r v o i r i sP e r m i a na n dT r i a s s i c . T h ep o r o u s t e so f r e s e r v o i r i sp o r o s i t n dp o r o s i t f r a c t u r e d . I n n o c h u a nB a s i n a y p ya y , v a t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c r e a t i v e i d e a sa n dd e v e l o e dt e c h n o l o r et h r e ek e a c t o r sc o n t r o l l i n h ed e v e l o m e n to ft h ee x l o r a t i o n g p g ya yf gt p p , w i t h i nt h eb a s i n . T h i s r e s e a r c hs u mm a r i z e s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l a r e m e d i u ms i z e dg a s f i e l d s a n ds o m ea d v i s e sa r e g r o o s e df o r f u r t h e r e x l o r a t i o n i nt h i sb a s i n . I t i sp o i n t e do u t t h a t t h ed e e n ds u e r d e e e s e r v o i r ss u c ha sP e r m i a na n dT r i a s s i c p p p pa p pr ,m , , i nw e s t a n de a s t i d d l e s h a l l o wr e s e r v o i r so fT r i a s s i c c o n t i n e n t a l d e o s i t i ne a s t a n dm i d d l e J i a l i n i a n o r m a t i o n i e d m o n t z o n e p g j gF p o o l i t i cs h o a l sa n dr e i o n a lu n c o n f o r m i t i e sa r e i m o r t a n t r e i o n s t oe x l o r e i nS i c h u a nB a s i n . g p g p : ; ; ; ; ; 犓 犲 狅 狉 犱 狊 S i c h u a nB a s i n l a r e m e d i u ms i z e dg a s f i e l d s d e e n ds u e r d e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e d m o n t z o n e r e i o n a l u n c o n f o r m i t e x l o g pa p p p g y p 狔狑 r a t i o nr e i o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