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课后习题 中图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整合1课件中图版必修320180112286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整合1课件中图版必修320180112286

4.河流界线 (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2)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3)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4)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
5.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 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降水量和干湿地区的界线。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青藏高原东 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大兴安岭 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③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阴山—贺 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热量和温度带界线。 ①1月0 ℃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青藏 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 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 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 然条件差异 农业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 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 工业 交通、政策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人口 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 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 城市 通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 交通 口等差异 具体表现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 产量等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 率等差异 工业类型、 规模等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 速度等差异 城市形态、 数量、 规模、 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方式、 通达度等差 异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节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注意:并非所有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如“行政区”之间界线明确;“自然区”之间界线则比较模糊,有过渡地带)3.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区域的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① 含义: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 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③ 实践意义: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2)差异性:①含义: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② 举例: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之间的差异。

③实践意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开放性:①含义:强调两区域间发生了某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②举例: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等。

③实践意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辨析: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认识区域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特征素材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认识区域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特征素材

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特征
(1)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远,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基本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全年干燥;在这种干旱的气候环境下,沙漠广布,风力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地区或高山山麓形成了块块绿洲。

(2)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人文景观。

①为了获得生产和生活用水,该区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主要交通线多沿绿洲分布。

②由于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该区瓜果特别甜;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强,该区的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等特别有名;白色产品棉花十分优质。

③该区蒸发十分旺盛,为减少蒸发,便于灌溉,当地居民发明了坎儿井,并被誉为和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举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④当地民居为适应气温的巨大变化及风沙的侵袭,多是墙壁厚、窗户小的碉房。

(3)结论: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首先应分析干旱自然环境特征的主要原因,以及与干旱环境相一致或相适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我国西北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和民居,有着独特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1。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判断1.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 )2.行政区是按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

( × )3.流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

( √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开放性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案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第1节区域1的基本含义。

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关键)4。

了解中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掌握比较地区差异的一般方法(难度)[基础研究]教材整理1区主要特点阅读教材P2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 .区域的概念通常指某个区域空间2.主要特征边界线是划分区域和确定特定区域的基本依据有些是清晰的,有些在模糊区域内外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它们有一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关系。

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周边及相关地区对的是非判断:(1)地区的边界必须明确。

()(2)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这两个地区是相似的。

(3)上海世博会展馆内,黑龙江馆展示冰雪世界的风光,内蒙古馆展示草原的风光,海南馆展示热带海岸的风光。

三省展馆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差异的特点。

()[提示] (1)×区域有自然区域,其他为分区。

一些地区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而其他地区有模糊的边界,如干旱和潮湿地区(2)×区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周围及相关区域1(3)ì反映了地区间的显著差异;这种设计可以展示每个省和地区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教材整理了P4 ~ p7两个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阅读教材的图形数据,完成了以下问题:1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1):一个区域内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度和对外关系等。

(3)区域划分分类范围工业活动相互关系农村地区规模大,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而城市地区规模小,主要是非农业生产活动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基础,并依赖于(4)区域空间分布形式(连接线)对农村地区有广泛而持续的驱动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 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点 城市群和工业区
5.区域空间结构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 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交通运输枢纽 外围空间
信息网络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交通交织成网
乡村地域广,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狭小。 城市区域扩大
活动
3.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产业结构为 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4)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城市地域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农业生产 (第一产业)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 (第二产业)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第二、三产业 (非农业产业)
• A.寒潮 B.干旱 C.沙尘暴 D地震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1 鲁教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1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1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鲁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1.搜集区域的①相关资料(1)②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③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2.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

3.区域④差异分析比较(1)区域发展条件、⑤优势和⑥劣势(2)区域⑦经济分析(3)区域⑧发展阶段评价4.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思维活动1.在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一般从哪两个方面入手?答案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资料搜集的方法(1)直接搜集法:通过对区域的⑨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⑩间接搜集法:通过会议、座谈、⑪上网或查阅报纸、杂质、书籍等搜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⑫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⑭列表归纳等。

(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⑮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⑯综合分析。

思维活动2.区域差异分析的三种方法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吗?答案不是。

三种方法不可截然分开。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定性的方法侧重于定性说明,定量的方法侧重于量化分析,综合的方法侧重于综合分析,而综合的方法中也会用到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三种方法研究的思路、手段和程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一、三年大计划年级学期教学内容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件鲁教版3180112273

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件鲁教版3180112273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

标 阐 释

趣 诱 思
1.认识区域发展各阶段 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 2.以某区域为例,从资源 和环境两方面概括说明, 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
匹兹堡从“钢铁之都”迅速转变到“宜居 城市”,成为工商业城市,实现了华丽转 身,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 区域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 的特点及人地关系如何?
探究一
探究二
答案:(1)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水资源;有五大湖和大西洋 便利的水运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深厚肥沃;这里是欧洲殖 民者最早的落脚点,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2)在湖区平原地形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这里人口生活的保障和部 分工业原料的来源;湖区水资源是这里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湖区 可以提供廉价便捷的交通。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 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上也渐趋复杂,呈现由点 到面的发展局面。原因: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 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与外部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解析:第3题,区域发展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 阶段四个阶段。第4题,在区域发展初期,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 比较简单;在成长阶段,产业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 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 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 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 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 工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答案:3.B 4.C
解析:第1题,在17世纪后期还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的匹兹堡,附近有 优质大煤田,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铁路的通达,可 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逐渐成了钢铁中 心。第2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 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使区域 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答案:1.C 2.D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整合1课件鲁教版必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整合1课件鲁教版必修3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释疑难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2019/6/8
率等差异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 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 会条件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发展水平等差异
【典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疆阿拉尔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拉尔在维吾 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阿拉尔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 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 生产基地。
(1)说明图示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阿拉尔地区的农民在播种棉花后,会在原有土地上铺一层禾草, 这一做法使棉花的产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试说明禾草对棉花 自然生长条件的改善作用。 (3)有人提出要在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 理?试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补给水源、水位的季节变化、 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铺设禾草既能 遮阴保墒,又能提高土壤肥力。第(3)题,为开放性设问,要先说明观 点,然后结合观点进行理由阐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课件鲁教版必修3(1)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课件鲁教版必修3(1)

相似性
相对一致性
内在联系
相关性
自然
人文
中心 辐射
2.空间尺度 (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 区域、 中等 尺度的区域和 更小 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 特点就越 宏观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 详细 。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 作用 、相互影响,构成一 个 统一 的整体。 2.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 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 遍存在着 差异 性。 3.开放性 区域并不是 孤立 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 的 联系 ,包括 自然 要素之间和 社会经济 要素之间的联系。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2.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解析:第 1 题,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不同,降水量差 异较大。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这体现了区域的差 异性。第 2 题,不同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说明区域 之间的开放性。 答案:1.B 2.D
2.(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有利于对外交往。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有利于热带作物 的生长及向北方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 (3)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植被茂 盛,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受到 限制。 (4)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示:北京县区属于行政区划,有明确的界线;通州新 城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区域的三层含义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区域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面积、 形状、范围和界线。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差异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 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 发,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形成一定的区域, 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亚 洲、中国、东北地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教材第15页活动
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列表比较如下:
相似。

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没有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青藏高寒区微弱;东部地区的交通比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的教育和文化比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比西部地区深厚,改革开放比西部地区早。

3.在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中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等温带水果;南方地区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外在形态上,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甚至为平顶屋;南方民居屋顶坡度陡。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

我国东部地区交通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但东南地区的内河运输也是一种普遍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方形成了各自的风土人情。

(5)矿产资源的南北分布差异使北方以重工业为主,而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

A级抓基础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⑥D.①⑤⑥
解析:行政区一般有明确边界,自然区或自然地理单元因边界具有过渡性而没有明确边界。

答案:C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5~7题。

2.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

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植被B.土壤
C.气候D.地形
3.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

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B.地形
C.土壤D.热量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D.云贵高原——蒙古包
解析:第5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6题,不同的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农业还是畜牧业主要依据当地降水的多少。

第7题,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民居。

答案:2.C 3.A 4.D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简图,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A区与C区的分界线是( )
A.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B.3 000 m等高线
C.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6.下列地形单元不在C区的是( )
A.内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7.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湿润,平原面积大
解析:我国依据地形和气候要素划分三大自然区,图中A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为青藏高寒区,C为东部季风区。

A区由于气候干旱,牧草生长良好,以畜牧业为主;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也发展了灌溉农业。

答案:5.C 6.A 7.B
B级提能力
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

据此回答8~10题。

A.盆地、丘陵B.平原、丘陵、高原
C.高原、盆地D.高原、盆地、山地
9.②表示的气候主要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山气候
10.有关表中③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
②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③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④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材料判断:甲区为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气候。

乙区为东部季风区,①指东部的地形,以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两大高原为主。

由表中特征可判断出丙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新疆也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区内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答案:8.B 9.D 10.C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产业构成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经济地带是( )
A.西部、中部、东部B.西部、东部、中部
C.东部、中部、西部D.东部、西部、中部
12.关于①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
B.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C.第三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脆弱
D.第一产业落后、国际化程度高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①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②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可知①为东部地带、②为西部地带、③为中部地带。

第5题,东部地带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但资源贫乏;第一产业虽然所占比重低,但较中、西地带发达。

答案:4.D 5.A
13.读我国甲、乙两地形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将下面各区域地理特征的数码代号填入表格的相应空格内。

①外流河②内流河③放射状水系④辐合状水系⑤冰川融水补给⑥雨水补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地山地丘陵地区国土整治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出发,分析两地区分别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的特点、区域之间的差异等。

从图中经纬度和图形轮廓可以判断出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

第(1)题,塔里木盆地位居我国内陆地区,其中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地形影响,呈现辐合状水系;海南岛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多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呈现放射状水系。

第(2)题,塔里木盆地受干旱气候影响,荒漠化问题严重;海南岛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水土保持任务艰巨。

第(3)题,可从光、热、水、土壤等方面分析长绒棉和天然橡胶的生长条件。

答案:(1)甲—②④⑤乙—①③⑥
(2)荒漠化的防治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保持水土
(3)甲地区夏季高温,光照强,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土层深厚,利于长绒棉生长;乙地区夏长冬暖,降水丰富,土壤发育,适宜橡胶生长。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4月19日山东新闻:我省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试点省份,自2013年4月起在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滨州两市实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

(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4)
站,另两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而黄河三角洲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差异。

第(1)题,从水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第(2)题,两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3)题,黄河三角洲耕地类型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耕地类型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

第(4)题,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状况有关。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
(4)
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