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一、个案背景: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
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
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
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
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
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他们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情形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而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以下现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留守儿童辅导典型个案
留守儿童辅导典型个案(60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们外出打工求生存,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她们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她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研究对象。
唐燕,女,六岁,父母在外打工,基本上很少回来,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带了几个孙子,事物繁忙,对孩子的管教很少,由于自身知识有限,对孩子的辅导。
在校期间,发现唐燕同学智力正常,不爱讲话,不合群,很少与同学玩耍,从不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问话,也闭口不答,平常的衣着也不太整洁,个人卫生较差,还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课堂上,唐燕注意力不集中,玩弄学习文具,有时还会与同桌说上一两句话,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完成,学习成绩一般。
二、原因分析留守儿童家庭一般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负面影响,在行为上表现为自制力差,在课堂上爱动、退缩、烦燥不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才会有认知的需求。
唐燕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与爷爷奶奶缺乏沟通,缺少母爱和父爱,这样她缺乏安全感,这导致她对学习需求的动机不强烈。
比如她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她渴望得到爸爸妈妈买的东西;也可能是因家庭贫困,想要的东西,又不愿意讲出来,也不愿意向别人借;还可能因为没有人及时有效地教育她不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当然也有可能她是故意的,这样做是为了得到她人的关注。
由于缺少关爱导致性格内向,平时不和同学玩,和老师交流的也不多,她就会认为得不到同伴的关爱,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这样也导致了她对认识的需求不强烈,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这就表现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唐燕可能是心理缺失,表现为焦虑、挫折。
由于焦虑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退缩、烦燥等问题行为。
比如在课上不停地玩弄自己的尺子、橡皮,写作业不专心,东张西望,最后作业正确率低,不能按时完成;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如:不满、冷漠、敌视等心理,使她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向非正常活动上,导致说谎、欺骗、压抑、逃避等行为反应。
“单亲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单亲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报告个案背景:姓名:何鑫平性别:男年龄:13年级:六年级三班基本情况描述:何鑫平家在四川省旺苍县五权镇清水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生下他后离家出走。
家里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姐姐,长期和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生活。
后来,父亲再婚,父亲和继母继续在外打工。
父亲小学文化,姐姐上过大学,奶奶一字不识。
这个孩子从小缺乏家庭教育,缺乏关爱。
我从三年级开始接手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老师接连更换,我是一直陪伴他到六年级。
四年以来,这个孩子胆子很小,课后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让任课老师头疼。
个案分析在四年的相处中,我一直都很关注这个孩子,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身上有很多的问题。
长期不做家庭作业,胆小怕事,叛逆懒散,自卑多疑。
通过对孩子的生活环境的分析,形成孩子这些性格因素的原因有以下大致几点。
1、行为习惯方面我们班有四十个孩子,有三十五个留守儿童。
何鑫平这种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的孩子也有五个,何鑫平是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孩子。
他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家庭教育几乎没有。
奶奶只管养活他,其它就是顺其自然。
家里经济条件又不是很好,奶奶七十多岁了,还要自己上坡干农活,所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再加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周全,更谈不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孩子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很差。
穿的衣服不干净、个人卫生成问题,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
2、心理方面由于孩子从小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系的缺少,何鑫平从小缺少能够倾诉的对象,唯一说的上话就是姐姐,但是姐姐又在外地上学,帮不了他。
这样导致了这个同学内心的封闭,他不愿与人交往,不爱说话,沉默寡言,不愿与外界接触。
其实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亲情的,从他的作文中都可以看到听到他的心声。
另外由于母亲是离家出走,奶奶和爸爸把种种的生活困境归结到离家的母亲身上,给何鑫平灌输恨自己的母亲的思想,何鑫平因此很叛逆,奶奶总说他妈不要他,导致这个孩子也很自卑。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一、个案情况:姓名:罗蕊馨年龄:12岁性别:女现监护人:爷爷、奶奶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罗蕊馨同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
由于他的父母在她三岁离婚,母亲再婚,父亲外出务工基本不回家,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特别爷爷瘫痪在床上,家庭经济来源靠奶奶打零工维持,没有时间管该学生,所以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罗蕊馨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
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周末作业,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
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因为不爱运动,该生身体越来越胖,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她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该生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爱玩手机,喜欢打游戏,在一年级时爱“拿”同学东西。
当有人检举出她的不良的行为时她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
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罗蕊馨和他的家人,最后我得出她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觉得孩子从小没有父母陪伴,可念,爷爷奶奶对罗蕊馨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她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留守儿童个案辅导方案
留守儿童个案辅导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情感缺失、心理困扰、学业困难等。
本方案旨在为一位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其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姓名: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所在学校:_____家庭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学习情况: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缺乏学习动力和方法。
心理状况:性格内向,自卑,缺乏自信,与同学交流较少。
三、问题分析1、情感缺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
2、心理困扰长期的情感缺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焦虑等,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3、学业困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4、家庭环境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在学习和心理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四、辅导策略1、情感关怀(1)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其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2)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与孩子的父母保持联系,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表达关爱。
2、心理辅导(1)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帮助其克服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树立自信。
(2)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学业辅导(1)安排志愿者或老师为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孩子与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家庭支持(1)与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定期对孩子的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陈丽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陈丽,是我班上的一名留守儿童。
女,现年15岁。
她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习成绩在班上居中,不上不下,七八十分。
思想上没做过什么突出的好人好事,也没有大的违纪情况,选择她作为我个案的对象,缘于一次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后,我们之间的谈话。
以下是我了解到的有关陈丽的情况。
陈丽的父母在她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她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爷爷奶奶会给她饭听吃,给她衣服穿,要用零花钱时她就给爸爸打电话,爸爸会通过邮局寄钱回来。
因为爷爷奶奶还有其它的孙子,不能只给陈丽用,不给其它孙子用,而都给的话她们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爷爷奶奶七十多岁了,还做了她们自己的包产地和陈丽一家四口人的地,共六份包产地,大约有七亩田地。
家里的农活陈丽算的上是一名主力了。
什么犁田,插秧,割麦子,打菜子,打谷子…...什么农活她都会,是个非常勤劳的孩子。
一次她未完成家庭作业,我检查后问她为什么,她说忘记了,劳动节回家忙着打菜子,原想晚上做,结果晚饭后,不知不觉睡着了。
我没舍得批评她,她是累了,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我还怎么忍心再去批评她。
事后,我给她外出打工的父亲打电话,她说工作忙走不开,我真想骂她,骂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我不能骂,只说找到钱了,寄些钱回家,请邻居帮着做一些农活,不要让孩子累垮了。
我问陈丽,除了家里的活和完成作业外,家里不忙时玩些什么?她说一般都在家里,爷爷奶奶允许的话可以到同学家里下下棋,喜欢和父母也不在家的同学一起玩耍,免得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心里不好受。
陈丽的父母带着10个月大的妹妹一起在成都打工,爸爸在工地上做泥工,妈妈在租的房子里带妹妹,找得钱也不多,差不多只够他们在成都的花销。
陈丽的妈妈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因为带着小妹妹回来不方便,爸爸在陈丽很想他的时候给他打电话才会安排好时间回家一趟。
这就是我了解到的陈丽的情况,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着自己的心醉和泪水。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个案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个案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种种问题,如家长缺乏教育经验、缺乏陪伴以及与子女沟通不畅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儿童现在的成长造成影响,也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个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三、研究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个案问题的具体分析;
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探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促进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六、研究进展
目前,本研究已完成文献资料搜集和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
状的调查,并初步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个案问题。
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1
留守学生心理教育个案分析一、个案介绍姓名:李元天,年龄:13岁,性别:男。
基本情况:李元天,现在就读于碾盘初级中学七年级,其父母在外务工,该生随奶奶待在家里,由于奶奶不识字,没法监管孩子的学习,所以生活上特别溺爱他,经过走访调查和细心观察、分析,我发现该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份依赖,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忘在家里不按时交或者只做一部分,其它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
实际上是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做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不求上进,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朗诵、歌唱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即使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也毫无兴趣,不愿意参加,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与他无关,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3、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有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和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他始终都是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二、问题分析:1、教育问题。
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
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总39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合山市上塘小学兰勇林一、个案基本情况余同学,单亲家庭,从小由姑妈带大,教育力度不足。
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
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
二、个案分析童年生活:从母亲去世了,大姨带他。
大姨没多少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
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也是空白。
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大姨对沈某却很宠爱。
大姨的宠爱让沈某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
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
三、个案辅导策略(一)了解余某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二)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
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
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
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三)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四)经常深入班级,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经常交换意见,及时了解余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是他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班级管理G!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梁永平李金英【大庆市肇源县新站镇中学,黑龙江大庆166516】【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是最难塑造的。
虽然王世超的进步已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
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 的松懈与疏忽。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近些年来,一部分农村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 工,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孩子仍被留 守在家中继续上学,于是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 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
在我们的班级 里,这样的学生占了很大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学 习等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
一、 个案背景1. 个案的基本情况王世超,男,15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 不完成家庭作业。
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值日时有逃 离现象。
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
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他经常流 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 一种无奈。
2.个案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务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 对其比较溺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再加上他 们外出的缘故。
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一听说成 绩不理想,就是一顿责骂。
二、 主要问题分析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我发现该同学的行为主要 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 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
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个事例院1.家长的溺爱。
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 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奶奶总是有 求必应。
这就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集体的排斥。
王世超同学常跟同学吵架,作 业不认真完成,值日的时候先逃回家,上课做小动 作……同学总是投以歧视的目光。
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的粗暴。
《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个案研究》
《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个案研究》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他们往往面临着亲情缺失、教育条件有限等众多挑战。
厌学情绪在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研究以叙事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探讨该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厌学情绪是留守儿童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影响其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叙事治疗模式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通过重塑故事、重拾信心等方式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因此,研究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个案,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一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研究对象的厌学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运用叙事治疗模式进行干预,并记录干预过程和效果。
四、个案介绍本研究对象为一名12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名叫小明。
小明的父母在外地务工,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小明出现了厌学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经过深入访谈和观察,我们发现小明的厌学情绪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学习压力大、亲情缺失、同伴关系不佳等。
五、叙事治疗模式的运用针对小明的厌学情绪,我们运用叙事治疗模式进行干预。
首先,与小明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
其次,引导小明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经历,发现其中的积极方面和成长点。
接着,帮助小明构建新的学习故事,强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学习动力。
最后,协助小明将新的学习故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干预过程及效果在运用叙事治疗模式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我们与小明共同制定了干预计划,并逐步实施。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经济、就业等原因长时间不在身边,与父母或监护人分离而生活在乡村或城市的儿童。
在中国,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化。
下面将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分析,来深入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解决方案。
个案介绍: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在身边。
小明在农村的爷爷奶奶照顾下生活,但由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心和教育。
小明长时间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固定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时间。
由于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小明在学业上遇到了很大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同时,由于没有人管教,小明的行为逐渐变得叛逆,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多次矛盾冲突。
分析:小明的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1.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
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感到孤单、焦虑和自卑,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社交。
2.学业困难: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他们缺乏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3.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人的管教,留守儿童容易放纵自己,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对有组织的生活产生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困境,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父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
同时鼓励留守父母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给予他们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生活和教育的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临时照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
3.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和自卑感。
对于情绪问题较严重的留守儿童,还需要开展个别心理治疗。
4.加强乡村教育建设:在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父母不得不离开家乡去他处工作时,他们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这种现象已经在中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个案,对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分析。
2. 个案该个案的留守儿童为小明(化名),现年十岁。
小明家庭位于中国的农村地区,父母均在城市找到了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父母必须长期离开家乡。
小明由奶奶照顾,与父母的交流主要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乡探望。
3. 家庭情况小明的父母为了家庭的收入,决定外出打工。
他们经常会在外地工作6个月至1年之久,只有在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回家探望亲人。
小明的奶奶作为他的主要照顾者,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无法为小明提供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4. 学习情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的学习情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小明的奶奶尽力帮助他完成作业和学习,但她的教育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学习指导。
此外,小明经常需要独自处理自己的学业问题,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5. 心理影响长期的分离和缺乏父母的陪伴对小明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安全感。
他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损害,因为他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
这种情绪问题会影响小明的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6.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个案,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父母更加积极地参与小明的生活。
尽量安排短期休假或找到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以便更频繁地回家探望小明。
- 加强学校和奶奶之间的沟通。
学校可以与奶奶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明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 增加小明在社区的社交活动。
可以鼓励小明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减轻他的孤独感。
-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小明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或社工人员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以帮助他应对情绪问题和自尊心受损的情况。
7.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来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所产生的,这一问题也曾一度引起社会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宴冰性别:男年龄:十二岁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们对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一指导教师:陈健全毛贵茂一、个案情况:姓名:李佳航年龄:13岁性别:男民族:藏族班级:2014级三班现监护人:爷爷、奶奶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李佳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
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李佳航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
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
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该生是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
余念聪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泊湖小学徐学华一、个案档案:余念聪,男,2001年2月16日出安徽省望江县凉泉乡壬占村河口组,父亲:何信德,母亲:余永霞,余念聪就读于安徽省望江县凉泉乡泊湖小学501班,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余念聪(以下简称“聪”)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爱好美术和书法,成天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资料收集:其祖父告知:聪的父母自聪5岁始便外出到北京打工,偶有回家,每天都打电话给聪,曾准备将子借读到当地读书,学习书法。
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四、个案分析:1、亲情的缺失:聪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较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关心缺少,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聪亮觉得少有乐趣,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学习了。
2、孤独的生活:同学的笑声,让聪觉得自己孤独,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余念聪。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1)、班主任的苦口良药: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我会常常走近余念聪,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处境,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那么的重要。
(2)、同学的榜样感染:为了让孤独的聪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学校开运动会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摇旗呐喊,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聪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易发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农村的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攀升,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有少数失去了欢聚和关爱,家庭教育的功能也相应失效。
留守儿童也就被迫与留守老人共同生活,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孤独,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逐渐缺失了与父母的亲情。
教师要个案分析,寻求家校合力,付出爱,给予帮助,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一、个案描述
王洪,男,10岁,小学四年级,单亲家庭。
个子不高的他,穿着朴素,清洁卫生较差。
从两岁起,他就和奶奶生活。
奶奶今年六十五岁,头发斑白,身体已经佝偻,行动诸多不便。
为了他能从偏远的大山沟里到镇中心小学学习,奶奶专门在学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来照顾他。
母亲去世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很少过问,更别谈监管。
经过我几个月时间对他的观察、走访和交谈,发现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
王洪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讲课,还做一些小动作,经常把他的课桌周围弄得脏兮兮的,引起很多同学的不满。
不能完成作业,总是交来空白,即使在老师的催促下做,字迹也十分潦草,卷面是又脏又乱,实在难以批阅。
每次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他却很麻木,绝不会研究错题。
语数老师经常好言相劝,要努力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可他就屡教不改,不思上进,成了老师眼中典型的问题学生。
2、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闭。
他表现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管是课余,还是上放学都只能见到他孤独的身影。
与他交谈时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回答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偶尔看到他的眼神充满着的是惶恐。
他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也就不和他一起玩耍。
时间一久,他的内心封闭,更加自卑起来。
3、养成不良恶习,思想偏离正轨。
王洪在家唯我独尊,无论家务大小,他都不做。
他需要什么,奶奶都要毫无选择的尽力满足,久而久之,使得他娇生惯养。
放学回家,根本就不会做作业,只顾看电视。
为了家庭作业的事,还多次与奶奶对打起来,弄得奶奶老泪纵横,后来就直接用谎言搪塞了事。
在学校又多次把同学零花钱偷去消费,以及偷拿同学的学习用品图个好玩。
二、问题分析
1、隔代监护不力,放任自流。
父亲不在身边,只好全权托付给年迈的奶奶。
然而,奶奶身体差,目不识丁,只管吃饱穿暖,不出事。
对于学习是鞭长莫及,心理上更是毫不问津。
即便进行教育,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非常滞后,加之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本听不进奶奶的话,导致祖辈的无法管教,干脆放任自流,最终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
2、沟通少,缺关爱。
这么多年来,父亲忙于赚钱,每月不足一次通电话,一年难得回一次家,对孩子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关心了解不够。
存在着用金钱补偿的心理,认为寄来钱,有吃有穿就是足够的爱。
在他向我倾诉心里话的一封信里,用简单而朴实的话写到:“我很想爸爸,我很孤独,当生病痛苦的时候,爸爸又在哪里呢?我只是偷偷的哭,多么想他回来!”不知道他哭过多少回,不知道他有困难和心事时又多么无助和无奈,他多么渴望有爸爸温暖的爱来滋润干渴的心田。
3、学习差,同学排斥,老师忽视。
由于他在学习上处于弱势,加上自暴自弃,同学对他排斥,逐渐成为了边缘人群。
我观察到组长在收他的作业时,不满意就大声斥责。
在合作学习、游戏活动中,大家都不愿意同他互动,保持着距离。
由于他的沉默和学习差,往往老师容易忽视,没有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得更加落后。
三、指导策略
1、架起沟通之桥,开启心扉。
在课余,找他聊天,聊他的生活和学习。
在交流时做到坦诚相待,以心换心,消除他的疑虑,才能打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对于他不好直接交流的话或者事采用书信、短信等方式传达,帮助他排除烦恼,鼓励他积极向上。
2、家校合力,共同培育。
加强家校联系,增加沟通频率。
在家里的学习要加强监督,奶奶虽然是文盲,不能检查功课,但是能听得到读书声、看得到写字。
并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独立能力。
与父亲远程沟通,让他明白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父母对他的疼爱、关怀、鼓励和支持不仅影响智力发展,如果缺失还会使他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以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能一心挣了金钱而丢了亲情。
建议家长每月多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积极导向。
3、融入班级,快乐学习,规范品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为了帮助王洪走出自卑、孤独的阴影,安排几名优秀的留守儿童去走近他,多和他交谈、游戏,思想道德上榜样示范,学习上给予鼓励和帮助,逐步改掉恶习。
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燃烧自信的火焰,感受到同学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个大家庭里寻找到快乐、幸福。
4、用爱滋润,用情感化。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需要用点滴的爱去呵护他,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捕捉闪光点,如在朗读有感情,声音洪亮,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课堂上给他提出简单的问题,增强信心。
要允许他有反复的犯错,用一颗真诚的去接纳他、宽容他。
当遇到学习和生活的上的困难时,耐心地讲解、仔细地分析和及时的帮助。
用自己的爱去影响和感化,做到润物无声。
四、案例反思
在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问题儿童不在少数。
面对本该活泼、快乐、幸福和健康的一群孩子,孤独、自卑、学习差、心理障碍已成为通病,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他们朝夕相处,不禁感到伤感、酸
楚。
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责任尤显艰巨。
虽然有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怀,但我们现在不能袖手旁观,应及时行动起来,给他们关爱和帮助,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予以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我们将用耐心和细心去培育学生,奉献自己的爱,使留守儿童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