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意识流特征
浪涛翻滚生死轮回——抒写伍尔夫死亡情结的《海浪》
活的态度��从暂时的生到永恒的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生命
的超越与升华.意识流名篇�海浪�是作家对生死作出深邃思考的佳作.本文旨在剖析其中伍尔
夫的死亡情结.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死亡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71- 42 88(2 0 0 9 )0 3- 0 10 3- 0 2
第 9 卷第 3 期
潍坊学院学报
2009 年 6 月
� V� � o� � l.9 N o.3 � Jo nalofW eifang Unie i J n.2 00 9
浪涛翻滚 生死轮回
��抒写伍尔夫死亡情结的�海浪� 孙方莉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 2 10 0 8 )
摘 要: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许多作品都蕴涵着生与死的深层哲理,反映了她本人对待生
一,伍尔夫的死亡情结 英国现代 女作家弗吉尼 亚�伍尔 夫(Viginia
W oolf,188 2 �19 41),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毕生 致力于小说创作与革新.她的作品不仅呈现出精 湛的写作技巧,而且其中诠释着作家本人对生命 的深邃思考.她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 的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醒.在伍尔夫的小说里, 死亡意识贯穿生命情结,死亡情结往往形成一种 自然归宿.在小说�奥兰多�(19 2 8)中,伍尔夫感慨
的人物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发出瞬间的内心独 白,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通过对 六个人物心路历程的探索,伍尔夫让读者通过�海 浪�去感悟生命面临终结时,潜伏在人们内心深处 摆脱孤独,超越死亡的强烈愿望.在无始无终的时
间之流中,生死轮回.小说中六个人物不断追问 "我是谁 ?""我 究竟是 个什么 ","我到 底是 什么
后印象主义视角下《海浪》中的生命意识
后印象主义视角下《海浪》中的生命意识《海浪》作为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和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是伍尔夫对其写作手法革新的成果。
作者模糊了小说题材的边界,把后印象主义融入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革新了意识流小说的传统形式。
尽管小说中六个人物构成了六股平行意识流,但其瞬间印象式的独白使读者看到的并不是约定俗成中的客观世界,而是被赋予了人物瞬间感受的无数瞬间印象组合。
这种用主观感受描写客观世界的特点将《海浪》的后印象主义风格凸显得淋漓尽致,也为本文从后印象主义的视角分析《海浪》所传达的生命意识提供了研究空间。
近年来,学界对《海浪》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生态主义等方面,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人、生命和自然等方面,但是从后印象主义视角解读《海浪》主题的研究极为稀少。
对于伍尔夫作品中后印象主义的已有研究给了本文极大的启发,如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探索《海浪》的后印象派特征、从意象并置和主观真实两个方面探索伍尔夫早期短篇小说中后印象主义以及从内在真实和非个人化研究《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的后印象主义艺术观等。
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海浪》本身所具有的研究空间,本文将从后印象主义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后印象主义在《海浪》小说中的应用,研究伍尔夫是如何借由后印象主义来表达《海浪》中的生命意识。
一.后印象主义的特点要想从后印象主义的视角研究《海浪》中的生命意识,首先就应该明确后印象主义是什么且有什么特点。
“后印象主义”一词在1910年由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首次提出,是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绘画潮流,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是印象主义的延续,但同时又是对这种风格与生俱来的局限性的反叛。
后印象主义虽然汲取了印象主义对光和色的革命性研究成果,但也有别于印象主义对瞬间光色变幻的单纯追求,更倾向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是一种心灵的体现,以及对主题的独立表达(温晶晶,2015)。
后印象主义同时把焦点转移到主体的主观世界,他们强调对艺术的非自然性描绘,更加注重表达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强调艺术形象应有别于客观物象。
分析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
分析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作者:夏丹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5期摘要:《海浪》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高度诗意化哲理化的实验作品。
它展现了人类个体的存在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和自然共生状态下的整体主义。
这些生态意识对解决我们现代人存在的精神世界困境,思考生态问题,调整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生态意识《海浪》从生态角度出发,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为主线,从时间上升到空间,由混乱走向和谐,讲述了人的精神世界里对个体、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整体的追寻,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整体性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生态意识的核心精神生态主义意识自古就有。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极负盛名的代表人物庄子,描绘他的“至德之世”:“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使“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使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庄子主张人类放弃改造自然的企图和人为的仁义礼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应将“自然界置放于道德事业之中”,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
20世纪中后期,西方生态思潮兴起,学者们反对单向线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是强调生命的整体与真实性。
生态主义看待生命的方式,超越了个体和物种的局限,强调生命的普遍和联系自然的综合性。
生态美学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也包括了社会生文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系统的内容。
而人与自然中存在的全球互惠意识对于今天人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启示作用。
二、《海浪》中的生态意象关涉小说中,“海浪”和太阳的生态意象贯穿全文。
以太阳的升起到沉落,描述了一天的清晨到夜晚。
开头“太阳尚未升起”时,“海和天浑然一体”,尾章“太阳已经沉落”,海天再次“浑然一色,难辨彼此”,象征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自然的变化寓意着人类个体由生入死的规律,另一方面,太阳和海水依旧重复之前的变化,揭示了人类社会此消彼长而自然永恒的道理。
解析《海浪》的复调特征
解析《海浪》的复调特征一、伍尔芙和《海浪》1.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思维快捷,虽然饱受病魔煎熬,但是精神的失控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弗吉尼亚大胆地在小说上进行创新。
她不拘惯例和俗套,用轻松的笔调和平实的文字微微诉说自己对文学和人生的感受。
弗吉尼亚兴趣广泛、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非常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印象。
弗吉尼亚的小说中透露着激烈的女权主义观点,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在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独特性。
2.《海浪》及其文本研究。
在长篇小说《海浪》中,伍尔芙把人的一生的全部岁月浓缩到一天的时间结构里。
她把一天从日出到日落分割成九个时间片断。
在每个片断的开头,都伴随着太阳的位置和海浪的起伏。
小说中的六个人物童年时住在海滨的同一所房子里,他们拥有共同的家庭教师。
他们早期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并在一生中保留下美好的忆念。
他们在各段时间里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分别叙述各自的所思所感,断续地描绘出六个人物从童年到暮年的一生,小说的中间还插叙了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对第七个人物波西弗的怀念。
他们有过两次的聚会:第一次是在一家餐馆中与波西弗一起吃饭,另一次是进入中年后在汉普顿宫中见面碰头。
这六个人物的个人生活虽然只有偶然的披露,但他们的独白却揭示了各自的个性。
例如在最后一段独白中,迈入老年的伯纳德回忆了自己和朋友们的一生,感到自己正在流入他人的意识,认为他们六个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海浪》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彩的散文诗,伴随着太阳与海浪的升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
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名的人物在经历人生的各个阶段时产生的内心感悟与独白。
其中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儿童时期、学生和青春时期、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
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生态意识、性别与身份解读以及艺术理论,很少从复调特征出发对其进行探究。
笔者尝试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特征理论对小说《海浪》进行解读,从全新的视角阐释小说的无穷张力。
浅谈伍尔芙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海浪中的展现
浅谈伍尔芙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海浪中的展现伍尔芙是英国文学中知名的作家和批评家,她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20世纪文学的发展。
她的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她自己创造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这种手法在她的作品《海浪》中被大量应用,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海浪》是伍尔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临近中年的心理变化和对自我的反思。
小说以一个夏天的海滨度假作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命和自我探索的深度思考。
伍尔芙在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让读者深入了解伊莎贝尔的思考方式,感受她的情感和感受。
在小说中,伍尔芙使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写作和叙事方式。
小说没有明确的情节结构,也没有明确的主题。
相反,通过不断切换和穿插不同场景和描述,她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充实的生命互动和情感联系的世界。
小说中描写的每个情节和场景都是主人公意识流中的一部分,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不断地进入不同场景,感受不同的情感。
这样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思考、烦恼和感受,感受到了她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变化。
伍尔芙在小说中的语言也非常独特。
她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感。
例如,她把自然元素,如海浪、阳光、沙滩等,作为主人公内心世界中的象征和暗示。
海浪代表着主人公内心的起伏,阳光代表着她的希望和未来,沙滩则代表着她的内心障碍和烦恼。
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运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
伍尔芙意识流手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她对时间的处理。
在小说中,她没有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按照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来构造时间线。
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让小说的时间和空间变得非常模糊,读者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是进入了主人公意识流的世界。
这种方式带来的一个显著影响是,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感受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总之,伍尔芙的意识流手法是她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她在《海浪》中的运用使这本小说成为她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杨云帆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作为一部体现了伍尔夫生命诗学的作品,《海浪》颇具“天人合一”思想色彩。
通过探索作家本人“存在的瞬间”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背后的相通之处,透析“天人合一”思想在《海浪》中的体现,认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仅与伍尔夫的生命思索相似,也寓于《海浪》的主旨思想之中,表达了一种于有限人生里寻求无限价值与意义的生命观。
关键词:伍尔夫;生命诗学;《海浪》;“天人合一”;“存在的瞬间”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深受学界关注。
《海浪》作为凝结了伍尔夫的生命感悟和创作理念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新颖的写作方式,被评论家视为其小说创作实践中的顶峰之作,在其叙事方式、生态视角、主题思想与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从“天人合一”思想的视角对《海浪》进行探究,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1]总体来看,其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一是道德层面上的“天人一体”观念,二是“形而下”的“天人和谐”内涵。
前者关照的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等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后者则更关注人与自然在经验层面的相处状态或相互关系。
[2]在精神境界的层面上,“天人合一”思想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主客体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也是本文所着重聚焦的一点。
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关系问题也即是人生之意义的问题。
[3]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
[4]这种消除了自然与人类的殊异和对立、模糊了主客体边界的体验中,内外之别与物我之分不复存在,人从而抵达了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未诞生的自我”
能发生的事物 , 它们像幽灵一样 , 萦绕着主人公 , 让他们想到 自己曾经梦想的, 可能达到的 目 标, 但是现在
已经不 能够 达到 。 这是 种现代 悲剧 的 “ 未诞 生的 自我 ” 。 关键 词 : 海浪 ; 传统; 矛盾 ; 未诞 生的 自我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0 1 4 ( 2 0 1 7 ) 0 4 — 0 0 3 5 —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o 4 —1 1
作者简介 : 李京霞( 1 9 8 5 一
) , 女, 山西 吕梁人 , 硕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
3 5 ・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成 为伍 尔夫 独 特创 作风 格 的代 表 作 。一个 月 后 , 伍 什么 呢 ? 那 些正 在做 着 吃东西 的 , 交谈 的 , 我们 已经
一
伍尔夫正在对《 到灯塔去》 进行修改。以下是一 在《 海浪》 中, 伍尔夫用六股平行意识流体现 了 时, 段伍尔夫 日记 中的内容 ,对朦胧意象进行了阐释 , 伯纳德 、 奈维尔 、 路易 、 苏珊 、 珍妮和罗达的六种意 个人 远 远地 看 到远 处 有 一条 鱼 鳍 游 过 。我 该 使 识类 型和 “ 人 的六个 时代 ” 的成长 经历 和体验 。 小 说 中有九 个插 曲 , 日出 日落 , 潮 涨潮 消 , 象征 着人 物 用 什 么意象 来传 达我 的思想 呢 ?… …我 打赌 这种 冲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生态批评(Eco criticism)是滥觞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美国的新批评浪潮,它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
它的实质是用生态哲学整体、联系的观点,把人与自然结合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历经40 多年生态批评已然从一支边缘批评的异军成为当代显学。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维度透析《海浪》,从生态意象、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美学角度多维阐释该小说。
《海浪》是伍尔夫意识流三部曲中艺术上最臻于化境的一部,其叙事结构别致,意象幽微,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具诗意的作品。
该小说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引子和正文,引子均为优美的散文诗,描述了太阳一昼夜轮回所对应的潮涨潮落,纵览全文如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六个主人公的交替性呓语组成了小说的正文部分,犹然乐曲的六个声部,描绘了六个人从孩提、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的生命轨迹。
一、生态思想之源流生态主义意识古已有之,睽诸西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万物是一的整体观,生态整体思想初现熹微。
19 世纪中叶以降,工业文明给自然造成了极大的戕害,被誉为人文生态学先驱的梭罗感慨到那就像从美妙的夜空里摘去了最亮的星星,从一首优雅的诗歌中删除了最动人的辞句。
在 1949 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利奥波德睿智地指出应将自然界置放于道德事业之中,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至此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首次得到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生态批评的真正兴起要到 20 世纪中后期。
生态批评认为自然世界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而且与人类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对自然挹取的是一种伦理的态度。
1962 年美国女作家R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从近代环境污染的角度揭示了杀虫剂对生态的危害,重唤起人们对古老生态学的兴趣,开创了生态学新纪元。
她在书中写道: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
从《海浪》看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
观棱镜的折射而变形 。第 一章 写六个孩 子在 寄宿学校 中 由 幼童成长为少年。在第 二章 , 三个男 孩子 与波西弗 同窗 , 三
告诉我们它的人物 的住 房 、 收入 、 职业等 情况 。它 和那 种 社 会小说 、 环境 小说几 乎没 有什 么血 缘关 系 。 … 除 了宏 观 的 ” 题材和视野 , 小说 的诗化还包 含其 它方面。人 物的内心独 自 就好 比是一种无韵之 诗。它接近 于诗的抒 情性 而不 同于 一 般散文的逻辑性 , 思绪 的跳 跃和情绪 的变 化 , 也与诗 歌相仿 。 小说 的诗化并 非用 诗 的格 律来 写作 , 而是 用诗 的 透视 来 写 作, 达到一种诗 的意境 。语 言的韵律 和节奏 的变化 是伍尔夫 特别注意的 , 的作 品总具 有一种优美而抒 情的诗的气氛 和 她 意境 。伍尔夫小说 中的诗 不是一 般的诗 , 是象征 的诗 , 而 她 对于 内在的真实追求和象征意象 的使用 , 都使 人想起象征 派 的诗歌 , 用一些特殊 的意象来 暗示人 物内心的复杂情绪。
第 2 3卷
第 6期
长
VO . 3 NO 6 I 2 . NO V.2 0 0 9
2009年 1 1月
J OURNAL OF CHANGSHA UNI VERSI Y T
从《 海浪》 看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
覃 晓 莉
( 湖南女子大学外语系 , 湖南 长沙 4 0 0 104)
一
命命题所做 的深邃 的哲 理性思考 , 也对小说美学和传统叙述
解读伍尔夫小说《海浪》的音乐之声
解读伍尔夫小说《海浪》的音乐之声【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海浪》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艺术上的深度。
作者开创性地在D中融入了诗歌的成分,通过诗意化的描写使小说的意境犹如诗情画意般优雅美丽。
在作品中,伍尔夫还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及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给读者,使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主题情感得以升华,因此,阅读伍尔夫的小说,犹如在欣赏一座由综合艺术建造的文学殿堂,伍尔夫的《海浪》开拓了西方文学的新时代,本文就这部作品中的音乐之声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音乐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在英国社会反响很大,不仅又一次掀起了英国民众的阅读热潮,而且还使英国文学得以在两次大战期间的黑暗时期继续进步。
而她最具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则是其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近年来学界对于“意识流”学派的研究已经渐趋沉寂,但是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作品对当前欧美文学界的震撼和余韵远未消失。
尤其是她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都在时时地触动着学界的探索神经,而且其创作主张也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兴作家。
《海浪》,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是象征主义诗歌和作家自己艺术探索的结晶,对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品的组织和表现的方式新颖、独特,融合了诗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通过诗歌的空间叙事结构和意境使小说很富有意境、充满抒情和哲理意味,使作品的诗意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彰显出伍尔夫对艺术的探索和传统的无意识影响,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功能。
一、伍尔夫小说《海浪》评析英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文学改革,尤其是在小说领域,她的努力足以用殚精竭虑来誉之。
她对小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小说不能像我们看到的生活的外在模样那样,作为人类特有的思想的产物,小说应该有属于其自身的特点,既然是人头脑想象的结果,小说就更应该有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的特点。
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小说诗化艺术
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小说的诗化艺术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海浪》,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是象征主义诗歌和作家自己艺术探索的结晶,对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品的组织和表现的方式新颖、独特,融合了诗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通过诗歌的空间叙事结构和意境使小说很富有意境、充满抒情和哲理意味,使作品的诗意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彰显出伍尔夫对艺术的探索和传统的无意识影响,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海浪》小说独特审美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海浪》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关注,作者怀着激情将这部小说描写得恰到好处,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现实的多面,并展示出作品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海浪》融合了诗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伍尔夫独辟蹊径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和审美理想。
一有关小说的诗化诗与小说结合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说与诗的格律结合,即通过诗的语言形式进行小说的描写,称为诗体小说。
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很多都是叙事诗,这种形式最大的特征是以诗行、诗律将一个故事进行婉约曲折的编排;另一种是小说与诗的意境、修辞进行结合,把诗的思想和认同塑造到小说中,被称为诗化小说。
它包含环境、人物、情节三个要素,尤其注重诗的意蕴、诗的内涵等内在因素。
诗和小说这两种文体都有着极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两者的交融必然会使它们回避一些自身的特性。
对于诗化小说来说,传统意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要素,以及环境、情节、人物这三个要素要有所省略,而诗歌也要舍弃一些本身的要素,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换句话说,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取优的调和,小说与诗的结合是文学史发展的需要,是小说与诗分别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更有利于表现作家的情感。
在西方,从20世纪中期开始,小说的历史就转变成诗的小说的历史,而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事和诗意方式的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连续不断。
谈意识流小说《海浪》中人物心理形象的塑造
谈意识流小说《海浪》中人物心理形象的塑造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甄艳华*摘要:本文通过对伍尔夫小说创作理论的研究,指出伍尔夫所要倾力完成的是人物心理形象的塑造;她所关注的也是人物心理形象的丰满与否。
文章同时还指出鲜活的心理形象亦有其生活原型,即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成员,这是《海浪》人物塑造最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心理形象人物塑造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作品《海浪》中刻画了六个主要人物,但这里强调的是,因为整部作品的抽象化,作者并没有用一个完整、详细的故事情节将六个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而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人物描写来表现六种不同的人生,或者说是人生的六个不同侧面。
借助人物独白,通过对他们感受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人的成长、成熟过程;看到了生命永恒循环的过程中,个体成长的不同途径;体会到了个体生命面对整体生命洪流时的激情与感触;看到了时间的飞逝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认识生命不息的强大力量的同时,体味个体短暂的一生。
只有了解了《海浪》这种人物塑造的特殊性,我们才能领会本书深刻的哲理性主题。
1.重在精神分析与传统小说不同,《海浪》所展示的并不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而是十分模糊、抽象的人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伍尔夫不重视人物刻画;相反,从她对小说艺术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她十分重视人物刻画,强调人物是“纷乱的叙述流的支撑点”(殷启平,2001:110),认为“所有小说都保持着一个要素,即人的要素;所有小说都着力刻画人物,这些人物像真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激发我们的情感。
”(伍尔夫,2000:141)只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伍尔夫力争以隧道掘进的方式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一种内在的真实,这种内在的真实就是积累在人的内心深处而又不断涌现到意识层面上来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伍尔夫看来,一个人的存在就像是一个体验感觉的器官,从出生到死亡,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感觉体验的冲击。
她在《论现代小说》(1919)中写道,“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碎的、奇异的、悠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解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肖四新,2003:208)根据这一小说理论,伍尔夫在《海浪》的人物塑造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就在情理之中了。
伍尔夫小说《海浪》的象征意象解读
自然景 象 和典 故 等来 含 蓄地 表 现 深 藏 于意 识 深 处
的观感 印象 、 知觉 或 情 绪 , 这样 读 者 便 可通 过 自我 情 感体 验 来 获 得 作 家 及 作 品 人 物 所 传 达 的 “ 意 味” 。为 了有 效 传 达 自己对 生 活 、 现代文 明、 生 与 死、 人物 性格及 意 识 活 动 的看 法 和认 识 , 伍 尔 夫 在 小 说 中创 造 了许多 具有独 特美学 理想 的象征 意象 ,
后 隐含着 深 刻 的哲 理 思考 , 给人 以启 迪 。
的重要作家 , 她在小说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方面都取 得 了巨大成就, 对象征意象的独特运用便是其中之
一
。
伍 尔夫 主张现代 小说应 摒弃 纷繁 的物 质表 象 ,
《 海浪》 是作 家在小 说艺 术上 的一 次成 功探 索, 整部作品没有具体 的故事情 节 , 完全依靠 象征 和 隐喻联 系起 来 。小说 由九 个部 分组 成 , 讲 述 了六
个没 有 姓 氏 、 高 度 形 式 化 的人 物 苏 珊 、 珍妮 、 内维
尔、 罗达 、 路易 和伯 纳 德 从 童 年 到 成人 直 到 老 年 的
注 重人 的心灵 或精 神 世界 , “ 生活 并 非一 组 排 列 得 匀 称 的车灯 , 而是 一 圈 明晃 晃 的光 晕 , 一 个 始 终包 围着 我们 意识 的半透 明 的罩 子 。把这 种变化 莫测 、 无 拘无束 的精神 传递 给读者 , 难道 不是 小说 家 的任
伏, 人类世世代代的循环往复; 花 园则揭示了生命的美好和短暂, 为人们提供 了思考人
刘志昱[短篇小说5月]解读伍尔夫《海浪》小说的诗化艺术
解读伍尔夫《海浪》小说的诗化艺术刘志昱(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青浦 201701)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海浪》,在社会历史方面与人类的认识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作品通过创作上明显的阶段性、独特的意识流、诗化、戏剧化以及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使小说更加富有特色,蕴含了无尽的意境、抒情和哲理。
关键词:《海浪》小说现代主义意识流诗化在意识流小说界作家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算是重要的代表了,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等方面。
《海浪》这部小说被作者满怀激情地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也是他备受瞩目的原因。
《海浪》这部小说不仅描写了短暂的生命和多面的现实,更加展现了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的结构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
它诗和小说这样两种不同的文体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一个新的突破,从而也让我们看到了伍尔夫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对语文学得艺术的追求和自身内心的审美都是与众不同的。
一小说的诗化特征小说和诗可以通过互相的格律进行交流结合,这是诗歌的两种形式之一。
这样的小说我们叫它作为诗体小说,因为它是用语言来对小说进行描写的具体体现。
从传统文学中取精去糟,精巧、雅致的特点很是夺人眼目。
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中有很多都是叙事诗,以诗行、诗律的形式将一个故事进行曲折婉约的编排是这种形式的最大特征。
另一种就是小说与诗的意境、感觉、色彩与修辞进行结合,把诗的思想和认同塑造到小说中来,不过分追求某一字一次或是某一句的推敲,而追求一种整体的语言效果,这样的小说我们叫它诗体小说。
这一方面通过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大坂》《春天》以及杨咏鸣的《甜的铁,腥的铁》都有所体现。
当然对于这一方面的作品还不是太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群体,但是就这种对于小说语言的艺术追求是值得我们借鉴。
在西方,在20世纪中期的时候,小说的历史发生了转变,继而变成了以诗歌为主要精神的时代,但是融合了叙事以及诗情画意的小说却一直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没有被其他所超越。
伍尔夫《海浪》中基于前景化理论的海洋意象解读
作者: 韩捷敏[1]
作者机构: [1]太原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文化学刊
页码: 98-10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1期
主题词: 伍尔夫;《海浪》;前景化理论;海洋;解读
摘要:英国作家伍尔夫的《海浪》被文学批评界广泛视为其"三大杰作"之一。
九篇以音乐诗般开篇的引子开创了小说史上的新纪元,每段引子后面由六个具有抽象化特征的人物在交替进行自己的瞬间内心独白,时间跨度贯穿整个人生历程。
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海浪》中融入了一系列诸如海洋意象般光影变幻、蕴含深意的景物描写,并将其与人物细腻的情感波澜相联系,以宏大空间叙事来展现人物意识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海洋意象不仅是《海浪》创作所依托的时空背景,更是通过前景化的效果引发了人物的意识流动,突出了人物情感及精神成长的主题,烘托了文本的空间美感。
总之,《海浪》中的海洋意象作为"前景化"而存在,本文尝试以前景化理论为依托来解读其中丰富的文体内涵。
19秋《外国文学史》作业_1234
E.简洁、清楚
2.下面哪些作品是契诃夫创作的?()
A.《小公务员之死》
B.《变色龙》
C.《万卡》
D.《第六病室》
3.狄德罗的三部哲理小说是()。
A.《新爱洛绮丝》
B.《修女》
C.《拉摩的侄儿》
D.《宿命论者雅克》
E.《天真汉》
4.下面哪些作品是雪莱创作的?()
A.《西风颂》
D.《东方叙事诗》
E.《西风颂》
4.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
A.神话传说
B.教会文学
C.骑士文学
D.英雄史诗和民谣
E.城市文学
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E.布瓦洛
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远离尘嚣》集中体现了哈代悲剧小说的特点。
A.阿喀琉斯的愤怒
B.希腊联军节节败退
C.阿喀琉斯重上战场
D.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
答案:A
9.弗兰茨.卡夫卡被称作是()。
A.西方现代派文学先驱
B.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
C.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
D.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文宗
答案:D
10.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___。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同情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对男女不平等进行批判的希腊悲剧是()。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俄狄浦斯王》
C.《美狄亚》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2.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文学先驱是()。
A.彼特拉克
B.但丁
孤独与融合:《海浪》中的生态批判意识解读
孤独与融合:《海浪》中的生态批判意识解读
杨华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8)009
【摘要】《海浪》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的作品.伍尔夫在作品中探究现代人精神世界困境的同时,展现了人类个体"存在的瞬间"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呈现了生态精神的内核以及构建人类社会和谐的途径.人类若在保证自我发展完整性的同时,能成功地与他人融合,最终将建立真正的社会和谐.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杨华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孤独症的融合教育在生态课堂中的运用 [J], 吴爱琴
2.《海浪》的生态视角解读 [J], 李晓文
3.在逃离中走向孤独--解读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J], 严昕;严冰
4.倾听孤独和死亡——《海浪》中的“罗达”意识 [J], 黎赕
5.从《孤独的沙漠》中解读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 [J], 张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浪》:寻求自我的回归
《海浪》:寻求自我的回归
徐利燕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29)10
【摘要】<海浪>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极大地影响了她的艺术探索与人性追求.在小说中,伍尔夫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意识流,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文章还对意识流进行了探讨.全书分成九个部分,由六个没有姓氏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小说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无序的世界,混沌的现实,扭曲的关系,信仰的破碎和自我的丢失.小说最后表达了强烈渴望自我的回归.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徐利燕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6
【相关文献】
1.从迷失自我到寻求自我——从《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看黑人女性的成长 [J], 陈杏
2.寻求自我,回归本质--浅谈中国服装品牌的风格与文化 [J], 宋钰
3.唤起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 [J], 段艳霞
4.回归自然寻求自我包容兼爱——莫里森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思索 [J], 吴金莲
5.支持向量回归的机器学习方法在海浪预测中的应用 [J], 王燕;钟建;张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特征摘要作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神经质的意识流氛围,使作品的批判现实性更加强烈。
而《海浪》正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海浪》一文的深入剖析,着力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心理分析以及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特色,分析阐释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意识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在英国社会反响很大,不仅又一次掀起了英国民众的阅读热潮,而且还使英国文学得以在两次大战期间的黑暗时期继续进步。
而她最具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则是其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近年来学界对于“意识流”学派的研究已经渐趋沉寂,但是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作品对当前欧美文学界的震撼和余韵远未消失。
尤其是她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都在时时地触动着学界的探索神经,而且其创作主张也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兴作家。
一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观伍尔夫短暂的一生著述颇丰,她不仅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小说著作,而且她的文学批评论文集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研究意识流小说最为翔实的论文著作就是《普通读者》和《自己的房间》。
尽管如此,她自己仍然认为没有探索到意识流小说的真正边际,而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好奇的文学创作态度使其终生都不遗余力地执著于对意识流文学的探索与研究。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伍尔夫对于作品所体现的主观真实极其重视,她眼中的意识流作品没有掺杂任何客观因素,完全是在单纯地揭示主人公“心理的隐曲”。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创作思维,使得她在创作意识流小说过程中敢于“撇开她认为是外表的因素”,不顾一切地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一切微尘,连同这些思绪的光彩和粗俗全部表现出来。
尽管小说的行文看起来缺乏连贯性,故事的情节内容也显现出极强的跳跃性,但正是这样一种既没有情节、没有线索,又无法明确体现出作品的悲喜倾向的文学形式,给读者一种更为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感觉,而且也加深了作品的可探索性。
二《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小说特征虽然伍尔夫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性著作深刻而准确地探讨了有关意识流小说的种种观点,但是意识流小说理论在语言理解层面上的困难使人们有时无法真正懂得她的这些观点,所以我们就应当结合她本人的意识流著作来具体地分析其意识流创作观点。
纵观伍尔夫一生的文学创作,《海浪》虽然在其众多的意识流小说中不算是最为出彩的一部,但是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却是最为完整的,无论是在内容、语言上,还是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被界内认为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当中最为抽象和复杂的一部作品。
就连伍尔夫本人都对这篇作品不吝赞美之词,其自己的描述是:每当她在这部中修改一个词的时候,她都会集中所有的思维去考虑这个词与其他词语可能存在的主客观联系。
尽管她可以按着自己的意识无拘无束地写下去,但是写完一部分之后她总会停下来去思考小说的整体效果,可见,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是煞费苦心的。
而她所思考的整体效果正是本文要分析的关于意识流小说的流动性特征。
1内容上的波浪式片段心理描写《海浪》虽然只是伍尔夫作品中不甚出名的一部,但是当它写就之时,反响也是很强烈的,评论界无不为她本人独特的创作思维所震撼。
现在我们重新来阅读这篇著作,会发现其实这部小说的情节安排并不复杂,仅仅是描述了六个人物一生的内心活动轨迹,但是如果悉心地去赏读每个人的内容活动片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内容安排是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小说形式的。
阅读过伍尔夫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她的绝大多数意识流小说的故事情节因素是极少的,甚至于一些基本的小说六要素都在其文章中遗漏掉。
尤其是《海浪》,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故事因素的痕迹了。
小说只是通过记录伯纳特、苏珊、奈维尔、罗达、路易、珍妮这六个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内心活动轨迹,来展示人一生所遭受的思想困难。
其中小说内容的架构凸显了意识流小说的特色,整部小说都没有一个客观叙述故事的第三人称参与,文章的整个篇幅都是关于六个人物的大段内心独白,而且独白的形式也如海浪一样,以波浪式的节奏在架构整个故事内容,给人一种片段阅读的感觉。
例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情节可谓简单得不知所云:“我看见一个圆圈,”伯纳特说,“在我头顶上悬着。
四周围着一圈光晕,不住晃动。
”“我看见一片浅黄色,”苏珊说,“蔓延得老远,最后接着一条紫边。
”“我听见一个声音,”罗达说,“唧,唧,唧;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看见一个圆球,”奈维尔说,“在连绵不断的山坡前像一滴水似的挂下来。
”“我看见一个红缨穗,”珍妮说,“上面缠满着金线。
”“我听见什么东西在蹬脚,”路易说,“一头野兽链子拴住了脚。
它在蹬呀,蹬呀,蹬呀。
”就是这些简单的如同诗歌式的意象化语言,细致地表现出了六个人物各自独特的性格。
六个人的语言象征了六种不同的性格,其实也正是人一生六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意识流小说的内容虽然大段篇幅都充斥着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但是一些意象化的语言也时常会被意识流作家用来增强小说的思想深度。
而《海浪》就是这样一部将故事内容和意识流形式很好融合的作品,它用复杂的生活心理片段来突出作者对人生思想底蕴的人性化关照,用意象化的语言来揭示片段背后潜藏的人生哲理。
可见,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内容的架构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2结构的模糊和语言的象征性《海浪》作为一部“奇特”的意识流小说,毫无情节可言的意识活动内容,准确地描绘出六个主人公从童年到垂暮之年的心理变化。
尽管如此,片段式的内容结构也并不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惟一特征。
除此之外,在小说的框架结构和语言的隐喻性上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流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小说的可读性角度来看,《海浪》是一部朦胧晦涩、较难理解的意识流小说,但是小说鲜明而奇特的框架结构确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探索兴趣。
从全文来看,作品的结构框架看似较为模糊,没有一个鲜明的层次性,宛如一幅难以理解的抽象画。
但是伍尔夫正是凭借着这样看似使故事内容脱节的结构形式,激发了读者不断深入探究的好奇心理。
整体看似缺乏连贯性的结构安排实则隐藏着紧密的情节联系。
作者之所以要在结构架设上突出各个部分的差异性和模糊性,就是希望将人生的心理历程真实详尽地描写出来,着重反映出现代西方人内心世界的孱弱以及对社会集体的依赖性,而这正是伍尔夫对意识流小说进行模糊性结构安排的用意所在。
其次,在语言运用上,《海浪》也充分地展现了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纵观全文,充斥着象征性的抒情语言和充满意识波涛的正文话语的鲜明对照,而这样的语言安排也正反映了远离社会的人物的迷茫与困惑。
这些象征性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故事结构的和谐,而且也凸显了伍尔夫本人的独具匠心。
例如在进行故事的时间描述时,作者就没有直接向读者描述人物的年龄,而是将故事的物理时间巧妙地用自然景色的变化来加以暗示。
其中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会用抒情性的话语来描述太阳和日影的变化,正是象征当时故事人物所处的人生阶段。
此外,故事中所提到的花草树木的形态变化实际上也是为了向读者暗示故事人物所处的人生阶段。
不过,要说最能象征人物生命阶段的意象当属那汹涌澎湃的海浪了,故事的整个语言背景就是那些万顷波浪。
此外,结构层次的参差起伏也迎合了这些海浪的变化形态,突出象征了生命的随波逐流。
当然,这些海浪也绝不仅仅象征时光的流逝,它的汹涌澎湃也象征着自然和社会对人类生命的一种压抑,象征那些潜藏于生命历程当中的不幸遭遇。
这些对海浪形态变化的语言不仅突出表现了人生的变化莫测,也揭示了人生历程的艰难,以至于故事的主人公都对这些汹涌的海浪畏惧了。
其中主人公奈维尔所受到的心理冲击最为强烈,他由这汹涌澎湃的海浪联想到了伦敦“文明世界”中的种种困惑,感觉到现实生活的残酷。
而此时的心理独白描写也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互交融在一起,更加突出了生命历程的艰难。
由此可见,伍尔夫这些象征性的语言运用绝不是单纯地为了叙述故事内容,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这种象征性的语言形式正是造成意识流小说意义深邃的重要原因。
3意识流小说主题思想的模糊性在《海浪》创作完成之初,西方学界曾掀起了对伍尔夫小说的批判,而首要的抨击矛头就是针对她的作品主题的模糊晦涩和不够鲜明。
但是深入探究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发现《海浪》的主题思想虽然看起来非常朦胧,但是这一朦胧却不是如幻想诗一样没有统一的思想性,其背后实际隐藏着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伍尔夫生活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动荡年代,她之所以在《海浪》中以晦涩的笔触将故事内容朦胧化和悲观化,正是为了揭示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满目疮痍,英国民众所怀有的悲观主义情绪和命运怀疑论。
而《海浪》的主题正是为了展示这些思想极度混乱的英国各阶层民众的心理状态。
经历了战乱恐慌的民众对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的力量产生了怀疑,而作品中所描写的六个人物正是代表了那个混乱年代的所有民众。
无论是从性别层面上,还是从年龄发展层面上,作者都通过这六个人的性格差异来展示了身处危机年代的人们的不同心理状态。
作品主题之所以看上去很模糊,是因为伍尔夫揭示主题的对象不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心理独白的关注上。
虽然六个主人公的身份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在叙述他们的内心独白时都有着某些情绪氛围上的相似性,六个人的独白中都有着类似于茫然、失落和无所适从的词语。
而这些相似性词语恰恰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中心主题,即战后英国民众的恐慌心态。
可见,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绝不是没有主题思想的空洞呓语,而是将鲜明的主题蕴藏在了人物的心理独白中。
三结语综上所述,伍尔夫作品的意识流特征是极其鲜明的,它不仅准确地运用片段化的内容来揭示中心主题,还运用各种独特的象征性语言来突出作品的批判性。
当然,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上还远不止这些,例如在刻画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她就利用了句法和句式长短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差异。
不仅如此,伍尔夫在《海浪》中还创造性地运用嗓音的变化来对故事发展的氛围作渲染,进一步揭示了故事人物的意识状态。
尤其是她进行嗓音变化的处理手法可谓是别出心裁,她合理地使嗓音的变化附和古典芭蕾舞的节奏程式,使六个人物的逐次心理独白显得更加富有一种舞台美感。
除此以外,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大师,她作品中的意识流技巧还有许多,诸如对人物梦境和幻觉的描写、情景再现的描写以及多视角的转换等,都体现了伍尔夫作为现代文学代表性人物的非凡创作技艺。
她所倡导的艺术无边际的创作态度,也正是我们当代作家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