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情感。

(3)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课文:《古诗二首》、《短文两篇》2.课外阅读:《爱的教育》、《小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写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古诗二首》(1)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第二课时:《短文两篇》(1)导入: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5)仿写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3.第三课时:课外阅读《爱的教育》(1)导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3)分享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进行讨论交流。

(4)写作练习:根据阅读感悟,进行写作练习。

4.第四课时:课外阅读《小王子》(1)导入: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寓意,理解作品主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小结:一件事情中不同的阶段,情感会有很多变化。

(2)以《别了,语文课》为例:与前两篇课文比较,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可以通过几个事例表达一种情感。

3.试着在本子上画出自己选定的那件事的情感变化图。

4.画好之后,上台展示。

说说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融情于事)二、“借”助课文学方法(一)锁定重点,回忆心情,尝试先写1.请大家回忆事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用“△”在心情变化图中标出。

2.在本子上把这部分写下来。

提示:综合运用各种情感表达方式,尝试把情感融入事物,景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

3.展示一个同学的片段,共同评价。

(1)读语段,猜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说说哪里表达出这种情感。

(3)说说还有哪些不足。

教师小结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直白表达自己的情感,事件的描写多为概述,有一些动作、语言等描写,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具体、自然。

4.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阅读例段,学习方法,修改片段1.再读学过课文中的语段,在比较中学习方法。

(1)学习“直接抒情”。

①出示: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思考:从这个句子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明显吗?②出示: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思考:与前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直接抒情”。

③找找本单元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有这样的表达。

(2)学习“融情描写”。

①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思考:这个句子哪里表现出“惊惶”?②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思考:与前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融情描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古诗诵读与感悟【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诵读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感。

【教学准备】1. 课堂准备:PPT、投影仪。

2. 教具准备: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的课文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课题《古诗诵读与感悟》,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古诗《静夜思》,让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齐声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押韵。

Step 3:课文解析(15分钟)教师展示《静夜思》的课文卡片,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指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Step 4:感悟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画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

Step 5:扩展延伸(10分钟)教师再次展示《登鹳雀楼》的课文卡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诵读这首古诗。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Step 6: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美感以及古代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的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2. 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学准备】1. 课堂准备:PPT、投影仪。

2. 教具准备: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的课文卡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2.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1.词语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蒸
融”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
板块二 品读好句悟文采 学习第 3 自然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课件播放轻音 乐,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听完之后思考: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 感人?(课件出示:第 3 自然段) 预设 1: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 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 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3.朗读指导。 (1)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2)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4.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 到渠成。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 1、2 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 导,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 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作例文的旁批,更好地了解表达情感的方式。

2.通过阅读作例文,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阅读批注,了解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法和学法:教法采用比较法和点拨法。

学法采用表格研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一、引入老师:同学们,___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生活中处处有美景,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作方法。

二、阅读课文1.默读课文,在《别了,语文课》一课中,“我”对研究语文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从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无法再研究语文而“热泪盈眶”。

2.从“我”的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点拨:结合海外华侨不忘研究中文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3.朗读课文,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点拨: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告诉我们母亲就是我们生命里那束不可或缺的阳光,母爱是我们幸福的来源。

三、感知写法1.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进一步感知方法。

四、总结写法1.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引导总结。

作例文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融情于事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

”这段话直接表达了“我”对语文课的心理变化,从讨厌到喜欢再到不舍的情感过程。

这段话可以稍加改写:“我心中的痛苦无人能懂!当我深深爱上语文课时,却不得不和它告别。

”文章选取了典型事例,表达了“我”对语文课的感情变化,如在课堂上哭泣和老师送书等,更能凸显“我”当时内心的不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优秀教案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讲课文。

这是一个关于盼望的故事,文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现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本课不同于前一课《匆匆》直接表达情感,而是侧重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通过本课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方法练笔的兴趣,为习作做准备。

本课节选自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语言质朴,笔触细腻,情感真实。

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的独特之处,用孩童视角体验、观察、感受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体会表达的效果,在语境中习得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蚁、叨、绊、耽、揉、绽、惶、吻、偎”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18个词语,多种方法巩固生字识写,通过归类辨析等方法,对易错字、多音字等进行深入学习。

2.读懂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伴随时间推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识写辨析。

2.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我”一天心情的变化。

3.抓住时间推移和心情变化两条主线,梳理心情变化图。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感受“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进课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跟盼望有关的故事——《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二、作家简介,铺垫阅读。

史铁生,中国杰出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三、生字学习。

1.本课生字较多,我们来认读一下,跟老师读一遍词语:明媚蚁穴耽搁揉动绽开亲吻依偎沉郁惊惶念念叨叨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解读

第三单元单元要素解读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匆匆》: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那个星期天》: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交流平台:围绕写文章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展开交流。

初始身手:进一步感受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表达方法。

习作例文:借助批注与课后练习,进一步感受可以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单元课时安排和教学要点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一、直奔“匆匆”寻表达1.揭示课题。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文抒发过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写漏,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板书:匆匆)2.启发想象。

读到“匆匆”二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无数行色匆匆的场景和画面)3.思考问题。

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默读课文,感知表达)二、学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部分学生分段落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检查字音是否读正确。

3.学习生字词:(1)指导“藏、蒸”两个字的写法。

(2)指导“徘徊”一词。

①强调读音,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双人旁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行走有关。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阅读批注,进一步了解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习习作例文和旁批,进一步归纳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运用方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感,并采用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修改习作,了解自己运用写作方法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对比法、点拨法。

学法表格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习作方法。

二、研读课文1. 默读课文,在《别了,语文课》一课中,“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2. 从“我”的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点拨: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中文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3. 朗读课文,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点拨: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其实是告诉我们母亲就是我们生命里那束不可或缺的阳光,母爱是我们幸福的来源。

三、例文引路,感知写法1. 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1)融情入人。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

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

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

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备课教案(第三单元)3.写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他(她)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重点提示:“吻”的右边是“勿”不是“匆”,“偎”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衣”。

三、绘制时间轴,梳理事件1.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边点拨边抓住时间的顺序,绘制时间轴。

板书:盼望早晨——上午——下午——黄昏2.梳理事件。

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的主要事件:妈妈正准备出门时——“我”藏起来;妈妈出去买菜时——“我”跳房子……;妈妈翻箱倒柜忙开了时——“我”追着念叨;妈妈洗衣服时——“我”蹲在一旁。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发放板贴,让学生把“我”做的事,概括地写下来贴在黑板上,完善黑板上的时间轴。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

(重点)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难点)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1.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请一位学生回顾)2.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梳理线索,体会心情1.抛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梳理心情变化。

问题:“我”从早到晚,做了这么多的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借由课后题,给学生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出示讨论要求和汇报要求。

(1)学生讨论要求:①默读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会作者的心情。

②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2)汇报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朗读、谈体会、写心情)(3)自学完成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学习完成后,选出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在时间轴上,加入表示心情的词语,完善时间轴。

2.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充分的认可,包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等,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回顾第三单元所学的课文内容,能够正确地理解、朗读和默写。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古代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珍惜传统文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复习《古诗两首》,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背诵。

2.复习《开福人》中的句子,能够正确地读和默写,理解其中的文言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对于《开福人》中的句子理解,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材、电子板书、幻灯片等。

2.学生准备:课文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古诗两首》1.教师唱读《古诗两首》,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背诵《古诗两首》。

3.全班对古诗进行朗读。

第二步:复习《开福人》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开福人》的故事情节,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

2.学生逐句读课文,理解其中的词义。

3.学生默写《开福人》中的重要句子。

4.教师对文言阅读技巧进行解释和讲解。

第三步:思考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自由发表对《古诗两首》和《开福人》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作业1.完成《开福人》的默写作业。

2.思考并写下对本节课的感想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复习《古诗两首》和《开福人》为主线,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定的帮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完整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完整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篇目完整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5个字,会写“空虚、叹息”等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出了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2.板书课题“匆匆”,指导写好“匆”字,书写不要忘了点。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主要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中心句。

(二)反馈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重点指导书写。

空虚叹息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涔涔潸潸2.找出中心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

3.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4.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5.提出疑问。

“我的问题是。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研究。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2.布置作业: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2.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优秀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解析】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深切情感。

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叙了“我”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详细刻画了“我”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别了,语文课》讲了“我”由开始“厌恶”语文课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的教导而对语文课产生了“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达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

《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记叙了“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两件趣事,表现了母亲和毕大妈生活的智慧和温暖的心,说明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单元重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三、四单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课文,主要围绕我国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服务人民等方面进行教学。

2. 第四单元:包括《文言文两则》、《表里的声音》、《他们那时候真有趣》等课文,主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后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2. 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文言文两则、表里的声音、他们那时候真有趣3. 重点词语和句子: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显示4. 课文结构:用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下来。

2.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3.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能把变化也写清楚。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聊天导入师:刚刚你们站在教室外面的心情是什么?生:紧张,因为跟平时上课不一样,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师:还有吗?生:很期待,因为这是全新的课堂,是全新的老师,所以我很期待。

师:你呢?生:我很兴奋,因为我想在这堂课上流露我的真情实感,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

师:很好,刚刚你们抒发都是自己的?生:真情实感师:对了,我也说说我的情感体验。

师:当我迈进到罗江实验小学那一瞬间,我就喜欢上了这所学校。

因为我听到一个男老师带领全校师生经典诵读,那声音富有磁性,诵读的内容是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学校虽小,但是特别有文化底蕴。

师:中午我和叶老师在这里小憩了一会儿,醒来的时候,身上有一张柔柔的,软软的围巾盖在我们的身上,当我抬望眼,看到的金校长那温柔的眼神,我知道是金校长送来的温情。

下午第一节,一个杯子从后排递过来,当我打开看时,咖啡的香味弥漫出来,热气腾腾的,一股暖流溢满了我的心间。

第三单元单元简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简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学习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第一部分:单元导学方案设计说明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就指出:“在阅读中穿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

2.从人文主题方面分析横向梳理发现:本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和《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意在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联想到自己生命中遇到的类似的人和事,并能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课文《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

纵观本册教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本单元是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题“表达真情实感”,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

其它各单元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第四单元“理想与信念”、第五单元“科学精神”、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等单元内容,从节日习俗,逐步过渡到毕业季回顾小学生活,教材内容编排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感受作者传达出的真情实感。

3.从语文要素方面分析:横向梳理发现:本单元安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另一个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深切情感。

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叙了“我”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详细刻画了“我”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别了,语文课》讲了“我”由开始“厌恶”语文课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的教导而对语文课产生了“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达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

《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记叙了“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两件趣事,表现了母亲和毕大妈生活的智慧和温暖的心,说明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3:让真情自然流露》教案及教学反思课题让真情自然流露课型习作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下来;2.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3. 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4. 和同学交换习作,能自评、互评习作。

教学重点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能把变化也写清楚;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5 )分钟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 做游戏,谈感受。

【出示课件2】击鼓传花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抽奖。

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 除了兴奋、紧张、害怕等情感,你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依依不舍、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3. 书上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4.【出示课件3】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小结: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能让真情自然流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2.本单元重点:(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

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

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本单元安排: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些名言警句,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举手自由回答)曾经有一位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

(板书)有同学了解朱自清吗?谁能说一说?(生简介作者)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练,文笔清新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

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

3.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1)读音:涔(cén)、潸(shān)。

(2)写法:“藏”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规范;“蒸”是上下结构的字,“艹”和“灬”要写得窄而扁,中间的“丞”要写得宽而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写了自己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叹息。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2.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四、学习第1自然段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交流感受。

(时间一去不复返)(2)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呢?(排比、设问、对比)(3)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交流)2.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

(留到下节课细讲)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1.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3)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无奈、焦急、害怕)(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甚至有点害怕、恐惧。

2.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3)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3.学习第4自然段。

(1)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体现出作者对自己过去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3)说说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

4.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句子)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总结课文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日子,老师的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

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生: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生:白白走这一遭啊!)而看着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自由回答: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教学板书]8.匆匆提出问题头涔涔泪潸潸勿谓寸阴短匆匆具体说明洗手吃饭默默何曾留着像游丝既过难再获照应开头[教学反思]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

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