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Microbiology Engineering)课程编码:1313073214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60课内实验时数:24学分:2.5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
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课程有联系,宜在前述课程开设后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第一章绪论发酵工程定义[1];发酵工程的发展史[1];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工程的分类及应用[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1];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1];重点:发酵工程的特点难点: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作业:1.发酵工程的传统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各指什么?2.发酵工程与传统酿造、化学工程相比有什么特点?课外活动:查阅一种发酵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应用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它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改造和利用,开展相关研究与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2. 掌握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技术。
3. 能够设计和实施微生物工程的实验及相关研究项目。
4. 了解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工程概述1.1 微生物工程的定义和研究领域1.2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1.3 微生物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2.1 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特性2.2 微生物培养技术及其影响因素2.3 微生物工程中的代谢工程和遗传工程3. 微生物工程实验技术3.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3.2 微生物鉴定及其相关技术3.3 微生物发酵和生物转化技术3.4 微生物检测和分析技术4. 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1 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2 微生物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4.3 微生物工程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4.4 微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 微生物工程的未来发展及趋势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主讲课程内容,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原理的阐述。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分享相关经验和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微生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价及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结果分析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主教材:《微生物工程导论》,作者:XXX。
微生物发酵工程 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周学时:2总学时:36学分:2课程名称理论教学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生命科学中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三年级本科生。
预备知识已具备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物技术(工程)主要包括:即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等。
前二者的目的是获得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后三者的目的是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创造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主导,而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基础。
所以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和“基地班”的必修课,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熟悉发酵工程的工艺流程以及常用的实验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门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 微生物发酵工程”的重要意义。
真正体会到“ 微生物发酵工程” 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发酵的工艺控制、发酵动力学、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技术、连续发酵、高密度发酵、灭菌工程、发酵设备以及现代固态发酵和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熟悉微生物发酵过程、下游生物物质的分离工程、空气除菌工程以及发酵过程的实验室研究与中试和放大;了解微生物发酵工程广阔的应用领域,如:微生物冶金、微生物采油、微生物法进行污水处理等。
章节目次名称(具体内容)课时第1章绪论一. 课程介绍二. 概念三. 发酵工程内容和发展史四. 微生物发酵工程的特点五. 发酵工程的任务六. 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七. 参考资料(图2课程名称理论教学书、刊物)第2章发酵工程中常用微生物一. 微生物的结构和分类二. 发酵工业对微生物菌种的要求三. 发酵工业用微生物的特点四.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微生物(一) 细菌(二) 放线菌(三) 酵母菌(四) 霉菌2第3章生产菌种的选育一基本概念二菌种的分离与筛选三自然选育四诱变育种五基因重组育种六原生质体融合七菌种保藏2第4章微生物发酵过程一. 微生物发酵的类型二. 种子扩大培养三. 发酵培养基四. 发酵过程中间分析五. 发酵终点的判断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第5章发酵工艺控制一.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二. 营养基质的影响与控制三. 温度与发酵的影响与控制四. pH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五.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六. 泡沫及其控制七. 染菌与噬菌体污染4第6章发酵动力学一. 概述二. 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三. 底物消耗速率四. 代谢产物生成速率五. 发酵过程模拟与优化2第7章分批与补料分批发酵以及高密度发酵一. 分批发酵(概况、操作工艺、菌体生长规律、代谢变化、过程最优化、分批发酵生产率)二. 补料分批发酵(技术的含义、补料分批发酵与分批发酵,连续发酵的区别、特点和类型、适用范围、流加物料的方式、技术评价)三高密度发酵(定义、生产影响因素、策略、反应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除去抑制物方法、存在的问题)3第8章连续发酵一. 连续发酵的概念二. 连续发酵的分类及其特点三. 罐式连续发酵四.管式连续发酵五. 几个连续发酵的例子1课程名称理论教学第9章灭菌工程一. 灭菌原理和方法二. 培养基灭菌三. 湿热灭菌原理及影响灭菌因素四. 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因素五. 分批灭菌的设备与计算2第10章发酵工业重要和基本的设施——发酵设备一. 发酵设备概述二.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三. 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四.厌氧发酵设备五. 机械搅拌发酵罐六. 通风搅拌发酵罐2第11章现代固态发酵一. 现代固体发酵的概念及其应用二. 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及其反应器(一)混合固态发酵技术(二)静态密闭式固态发酵技术(三)动态密闭式固态发酵技术(四)气相双动态固态纯种发酵技术(五)吸附载体固态发酵技术2第12章生物物质分离与纯化一. 基本概念二. 培养液的预处理三. 培养液的固液分离四. 细胞的破碎五.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六.生物分离工艺介绍七.一些与产物相关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八.基因工程产物的分离纯化工艺设计2第13章空气除菌工程一. 空气除菌的方法(辐射灭菌、加热灭菌、红外灭菌、微波灭菌、静电除菌、介质过滤二. 过滤除菌的流程与设备(空气净化的工艺要求、过滤除菌的一般流程、空气过滤器与过滤介质)2第14章代谢产物的过量生产一.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二.提高初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三. 提高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四. 提高高产菌种的稳定性和改进发酵产品的品质2第15章发酵过程的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放大一. 实验室研究二. 微生物摇瓶与罐培养的差异和发酵规模改变的影响三. 发酵规模的缩小和放大2课程名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教学班同学被分为6-8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两篇发酵工程关联的英语研究论文,分工翻译;推举一人参加集体交流;报告人选择本组两篇论文中的一篇,制作ppt进行报告交流;交流时同学就论文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学习小组同学参与问题解答。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本课程是_____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染色、分离、鉴定等。
3、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多样、繁殖迅速等2、微生物的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4、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群体特征2、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蓝细菌的生理特性蓝细菌的分布和作用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支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特点和致病性衣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三)真核微生物1、真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征常见真菌的代表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等2、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原生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3、藻类藻类的形态和结构藻类的繁殖方式藻类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四)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如核酸、衣壳、包膜等2、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装配和释放3、病毒的培养和检测病毒的培养方法,如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4、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性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4、培养基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常见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六)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七)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如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等细胞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干重法、湿重法等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细菌的生长曲线真菌的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渗透压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实验室培养法工业培养法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化学控制方法,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八)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物质的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菌种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九)微生物的生态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物体中的微生物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微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如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3、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鉴定的依据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理特性、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过程;5. 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6. 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7.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2.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2 真菌的结构和功能2.3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2.4 寄生虫的结构和功能3.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3.2 真菌的分类和特征3.3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3.4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1 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2 真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3 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4 寄生虫的生理特性和代谢5. 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5.1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5.2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5.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应用6. 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6.1 纯培养和鉴定方法6.2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6.3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技术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7. 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7.1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7.2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7.4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实验:安排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3、淀粉为什么要先糊化再液化?
第六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第一节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调控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2];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3];发酵热的测定[1];最适发酵温度选择与控制[3];
重点: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难点: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重点:工业发酵培养基的类型
难点:补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淀粉糖制备原理及技术
酸解法[1];酶解法[2];酸酶结合法[2];淀粉水解理论[3];喷射液化法[2];实例[1];
重点:淀粉水解理论
难点:喷射液化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1、淀粉双酶法水解为什么要控制液化程度?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Microbiology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1313073214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0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重点:连续培养的自平衡调节
难点:单级连续培养动力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法
作业:
1.什么是连续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
2.什么是发酵动力学?
3.什么是冲溃现象?
思考题: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自平衡条件,如何解释自平衡调节?
第五章发酵培养基及原料精制
第一节发酵工业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的作用和来源○;碳源调节○;氮源调节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碳氮比例调节○;前体的调节[1];促进剂和抑制剂○;补料[2];工业发酵培养基的类型[3];
重点:分枝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难点:营养阻遏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发酵条件的控制[1];改变细胞透性[2];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3];
重点: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难点:改变细胞透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什么是营养阻遏?有营养阻遏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重点:发酵工程的特点
难点: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
1.发酵工程的传统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各指什么?
2.发酵工程与传统酿造、化学工程相比有什么特点?
课外活动:查阅一种发酵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二章发酵工业菌种
第一节发酵工业常用微生物及要求
作业:
1.温度对发酵有何影响?
第二节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调控
pH对发酵的影响[3];影响发酵pH的因素[1];最适发酵pH的选择与控制[2];
难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种子扩大培养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思考题:什么是接种量、菌龄、种子罐级数?分别对发酵有何影响?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1];酶合成的调节[1];分枝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2];能荷调节[1];营养阻遏[3];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主要调控机制○;
重点:自然选育的方法
难点:自然选育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什么是自然选育?
2.自然选育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思考题:4、自然选育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节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什么是菌种的退化[1];退化的表现形式[2];菌种退化的原因[3];防治菌种退化的措施[3];工业生产菌的复壮[2];
重点:菌种退化的原因
难点:防治菌种退化的措施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菌种复壮的措施有哪些?
2.如何防止菌种衰退?
第四节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种子扩培的目的和要求[1];种子扩大培养的过程[3];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2];判定种子质量的指标[1];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1];
重点:种子扩大培养的过程
2.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哪些?
第四章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第一节分批发酵动力学
发酵动力学概念[2];发酵动力学研究的内容[1];比生长速率[3];发酵动力学方程[2];得率系数[1];
重点:比生长速率
难点:发酵动力学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连续发酵动力学
连续发酵[1];单级连续培养动力学[1];冲溃现象[2];连续培养的自平衡调节[3];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点及应用[1];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课程有联系,宜在前述课程开设后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发酵工程定义[1];发酵工程的发展史[1];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工程的分类及应用[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1];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1];
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特点及要求[1];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类[2];发酵工业常用微生物[3];
重点: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特点及要求
难点: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特点及要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有哪些?
第二节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菌种选育的目的[1];菌种选育方法[1];自然选育的目的、方法和步骤[3];菌种的保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