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瓷器讲述.ppt
秦汉时期美术PPT课件
高168厘米、宽 190厘米。表现 一匹肃立的战马 踏倒仰卧在地、 手持弓箭作垂死 挣扎的敌人,像 征性地歌颂霍去 病的战功和他所 向无敌的英雄气 概。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马踏匈奴》
.
14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跃马》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卧虎》
.
15
.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野16人搏熊
四
川
出
土
是
四
站
川
式
出
.
20
鸟兽规矩纹镜 东汉 直径15.8厘米,重566克 河南洛阳谷水八十七号墓出土 河南洛阳博物馆藏
.
骑马龙虎画像镜 东汉 直径18.3厘米 1975年浙江绍兴五星公社新建大队出土
21
长信宫灯 西汉 高48厘米 重15.85千克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
22
浮雕鸟兽纹樽 西汉 通高25,口径23厘米 1962年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 而汉墓帛画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是70年 代在湖南长沙、山东金雀山出土的三幅西汉早期
墓室帛画。
.
48
马王堆l号墓帛画
.
49
马王堆l号墓帛画局部
.
50
• 三、漆画 长沙马王堆出土漆棺画,画工利用漆本
身光润流动的特性,在棺板上画了奇异的 神怪,有怪兽食蛇、怪兽驯豹、豹与猫头 鹰、羊头怪射鹤、怪兽拉鹤、怪兽奏乐、 人面怪骑鹿、怪兽斗牛、怪兽噬羊等。形 象间以卷动的流云作衬托,充满了动感和 神秘色彩。
.
35
彩绘陶壶 西汉 高49,口径18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
36
彩绘陶鱼鸟纹盆 西汉 口径55厘米 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讲解资料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为1600平方米。
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已整理入库珍藏的有8.4万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郧阳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
馆藏图书资料有10余万册,许多为善本和孤本。
建馆50余年来,主持或参与发觉的古文化遗址约百处,古墓葬8000余座。
在文物征集,考古发觉,陈列展览的同时,还整理出了多项研究成果。
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也是馆藏最多的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达1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墓葬曾侯乙墓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
在到博物馆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墓发现的经过和出土文物的情况。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曾侯乙墓的发现十分传奇。
在湖北随洲城西北约3公里的嶥水河畔,有一个大土冢名叫擂鼓墩,土冢上有两个高出河滩平地约20余米的大土包,它们相距100米,当地老百姓称东边的为东团坡,西边的为西团坡。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部某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场为扩建营地厂房,平整东团坡一带的山包,施工人员放炮炸松了这一带的红砂岩,然后用推土机推土,发现东团坡顶端有一片呈不规则型的黄褐色和黑褐色软土,胶结也比周围的沙砾岩紧密。
这一特殊现象引起了雷达修理厂厂长郑国贤的注意。
郑国贤是个考古爱好者,他根据自己掌握的考古知识,认为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古墓,于是两次向县文化馆作了报告。
但很遗憾,都遭到了否认,但他始终注视着工地,生怕祖先留下的具有无法估量价值的古墓在自己手中被破坏掉。
瓷器介绍PPT
鬼谷子下山罐
•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
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 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 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 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得3770万美元,折合人民
币263726580元
昔 日 的 辉 煌
景 德 镇
• 名城的没落,是人们眼光的高邈,在这个日
价格评一评
鸡缸杯
• 明朝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代成化皇帝最喜欢的御用
酒杯,现在存量很少,曾经拍出过2.8亿元的天价,小 酒杯却创了中国陶瓷价格之最和世界酒杯价格之最。
• 目前存世的鸡缸杯不到20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最多,
有8只;北京故宫博物院有2只;国外官方博物馆有5只; 而私人手里有4只。
瓷
——与中国的缘,与我的缘。
陶瓷
• 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
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 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 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 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 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 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总是,只是快步跟上潮 流,所谓的创新。然而,历史、文化、元素 仅仅是沉沦在记忆之中的。
•
———袁树钒
•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
——这是我们的财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你我做起
• 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下令昌南镇烧造御用瓷器,并把他的第二个年号"
景德"赐给了昌南镇作为地名。
• 以皇帝的年号来命名的镇名,这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是前无先例,后无来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综述
博大精深珍品荟萃--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综述--蔡路武(保管部主任)湖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了20余万件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
大体而言,文物征集的方式有考古发掘、标本采集、调拨、移交、捐赠、收购等等。
其中,考古发掘是最重要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全省各地的遗址和墓葬。
传世文物则主要是社会各系统、各单位的调拨、移交,专题性的征集,以及个人的捐赠、收购等。
本馆藏品宏富,特色鲜明,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没有缺环,全面而系统,尤以楚文化最富盛名。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以“郧县人”、“长阳人”为代表,其它还有“郧西人”、“汉阳人”,以及近年发现的郧县黄龙洞牙齿化石等,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为本馆四件镇馆之宝之一。
本省鄂西地区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材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重要的发现,对中国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千处,分布于全省各地,先后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格局。
其中,屈家岭文化是湖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范围广,影响大,彩绘蛋壳陶具有代表性。
其稻作农业的发展,石家河、陶家湖、阴湘、鸡鸣、鸡叫古城等城址的兴建,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以屈家岭文化为标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开始中国早期文明的新历程。
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物有秭归东门头出土的太阳神石刻、黄梅焦墩出土的卵石摆塑龙、宜昌杨家湾出土的绿松石坠饰及骨串饰、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面饰、玉蝉、玉龙、玉虎、玉鹿等。
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军事重镇,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其中,大铜鼎、大铜钺、大玉戈为同时期该类文物的最大器。
另外,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汉阳东城垸出土的铜尊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而兽面纹铜鼓是商代仅有的两件铜鼓之一。
西周时期,江陵万城、京山苏家垅、随县熊家湾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的铭文铜器尤为重要。
瓷器讲解词[精彩]
古代瓷器专题展中华古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被国人视为珍宝,也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
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原始青瓷开始,瓷器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东汉出现了成熟青瓷,唐代呈现“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窑被人们津津乐道,北方的十大窑系缤纷共彩,进入元代,青花瓷工艺在景德镇得到发展光大,明清时期各种彩瓷精彩纷呈。
湖北地区单色釉瓷器瓷器自成体系,宋代以前以青瓷为主,宋代以青白瓷为主。
主要出产于梁子湖周边地区。
这件西周时期原始瓷豆出土于黄梅焦墩遗址。
青瓷器的烧成,始于我国东汉时期,因此,我们把商至东汉之间的瓷器称为原始青瓷。
它是用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1200 ℃高温烧成。
但由于瓷胎中杂质较多,釉料配制简单,加上烧制工艺原始,导致硬度偏低,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
我国南方著名的商代遗址盘龙城就已经发现原始青瓷。
湖北东周墓发现常见一种梳齿纹环耳罐,原产地应在江浙一带。
这件器物的口沿、折腹、圜底内部各有一组弦纹,口沿由5条弦纹组成,折腹、圜底处弦纹各6条,除圜底内侧弦纹下凹外,其余弦纹均为瓷釉填平。
器外素面,折腹处起一周凸棱,下腹有数道螺旋形痕。
灰胎,施青釉,泛酱褐,釉薄不匀,可见极细开裂纹,圈足局部挂釉已脱落,此器采用泥条盘筑后经慢轮加工而成。
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目前我省仅见此一件。
这是一件原始瓷直线纹罐,出土于黄冈,在战国楚墓中常常见到,各地出土的器型略有变化,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颈部和肩部装饰有一周直线纹。
目前湖北地区出土的战国原始瓷器中只发现这一种器物,它的原产地在长江下游地区。
这两件分别是水波纹双立耳罐,另一件是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罐。
西晋立国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中,瓷业得到蓬勃发展。
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品种——青瓷。
它以铁为主要着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
作为最早出现的瓷器,青瓷从萌芽到鼎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青瓷历来以长江下游的越窑最负盛名,而长江中游地区青瓷却少有记载。
中国瓷器发展史 PPT课件
现在称景德镇窑,早在汉代就开始烧造瓷器,四大特点白 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
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鼎盛时期为宋代。 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 一个瓷窑系。特征为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 层稍簿。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早在宋代中 国的瓷器就远销朝鲜,日本,越南,又经阿拉伯远销欧洲。 给西方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的最早途 径之一。从此中国瓷器名声响遍全球。
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为什么呢?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釉 里含铁元素,烧后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从科学角 度上讲,早期白瓷、青瓷、黑瓷都是一种瓷,都算青瓷。含铁 量越高,颜儿去看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 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 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都 有汝窑收藏和陈列。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
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 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 后者为南宋官窑。
元青花起源于何时?唐、宋,还是元?我国瓷学一代宗师
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 唯一可以定论的是,青花自元朝至正年间臻于成熟。
元代为什么会出现器型高达70厘米的葫芦瓶、口径达50厘 米的大盘?为什么元青花装饰多达9层?中国古代外销贸 易瓷里中低档日用瓷占主流,那些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美
商代
西汉
汉代以后,瓷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东汉就有真正意义的 瓷器出现了。陶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瓷器迅速崛起。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动物造型。
美术鉴赏3陶瓷
瓷器——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开片瓷器制作过程中,
因釉面会产生开裂, 称为开片,这种自然 的缺陷在士人的眼中, 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 美感。
瓷器——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冰裂纹开片
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器物
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 风格。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 有开片,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 釉较薄者开小片。
中国历史朝代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两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两汉(西汉\东汉) 两晋(西晋\东晋)
丽,华贵的艺术品。
瓷器
瓷器——商周
中国历史上制陶业的第一次飞跃:原始瓷的烧成与发展
商代出现青釉瓷器也 称“原始青瓷”青釉 以青绿为主,所施釉 彩轻而薄,易脱釉。 商周时期的瓷器造型, 纹饰在很大程度上受 陶器与青铜器的影响。
(商代) 青褐釉原始瓷尊
瓷器——商周
中国历史上制陶业的第一次飞跃:原始瓷的烧成与发展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瓷器——宋代
宋代是瓷器发展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三大瓷窑体系:青瓷窑系 白瓷窑系 黑瓷窑系 五大名窑: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瓷器——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
青色”“蟹爪纹”“香灰色 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 汝窑的重要依据。汝窑传世 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 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 珍贵。
隋唐五代时期是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期。
青瓷——越窑
隋唐五代烧青瓷名窑,首推 越窑,越窑青瓷在我国瓷器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 具有制作精美,瓷釉晶莹, 瓷质坚薄,富有一种质感, 故当时有人以“类玉”“类 冰”“千峰翠色”等来形容 和称赞它。
湖北省博物馆的陶瓷器(下)
湖北省博物馆的陶瓷器(下)元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重要时期。
元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主要是青瓷与白瓷,也就是单色釉时代,元代的青花瓷与釉里红瓷器的成功烧制,不但开创了青花这一中国瓷业最重要的分支,也意味着绚丽的彩瓷正式走上舞台。
景德镇从元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瓷器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元代釉里红瓷器存世量非常稀少,在湖北省博物馆未见有展。
就我个人的喜好来看,元代釉里红作为彩瓷的重要开端,其在瓷器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
但是我总觉得早期釉里红的颜色不够明净,图案也不够清晰精致。
据说故宫中藏有一件烧得很好的元代釉里红松竹梅纹瓶,不过我在故宫的时候也没看见。
在湖北省博物馆中陈列的不多的两三件釉里红,已经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烧制的了。
下图国家博物馆藏雍正时期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是我见过的釉里红瓷器中比较讲究的(其实我见过的也有限……)。
瓷器的形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比如什么太白尊啊、天球瓶啊,僧帽壶啦,这种瓶子的造型就叫玉壶春瓶。
这个瓶子的图案比较端正清晰,红色也比较透亮,看着令人喜欢。
元青花瓷器存世量大约有数百件,湖北省博物馆中有数件精品。
青花即白地蓝花釉下彩,用钴料在胎上划花,再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的高温下一次烧成(有的彩瓷是多次烧成的,后面颜色釉的时候再说)。
青花瓷的成熟是在元代,但是五代两宋时期,景德镇等窑厂就已经开始烧制青花了。
早期青花的颜色灰暗,效果不如成熟期青花那么鲜明青翠。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我感觉就属于这样的早期青花。
根据博物馆内的展板介绍,2006年,湖北省博物馆在钟祥明代郢靖王朱栋墓(朱栋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发掘出土了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其造型、胎质、纹饰、釉色等各方面都具有元青花特征,因此判为元代器物,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四爱,即在梅瓶四面绘有四幅高士图,分别为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和林和靖爱梅。
梅瓶的颜色鲜明亮丽,线条清晰,图案精美,是元青花瓷器的珍品。
三峡博物馆历代瓷器讲解词
历代瓷器展览引言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
大约在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就出现了原始瓷器。
到战国(公前475—220年)晚期烧制出基本成熟的瓷器。
瓷器是中国文物宝藏中十分璀璨的一族。
瓷器是以瓷土(高岭土、长石、石英)为原料,粉碎、淘洗,拉坯成形,干燥、上釉,然后入窑烘烧,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胎体致密坚硬,不吸水,撞击时有金属声,釉层透明,有光泽度的一种实用与艺术和谐统一的瓷制品。
我馆收藏了大量的历代瓷器,上自商周下迄民国,窑口较为齐全,品种较为丰富,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陶瓷史。
我们从馆藏的历代瓷器中精选出这个展览,由于受展厅面积的限制,精选出250余件瓷器展览,与你分享中国陶瓷历史的知识,分享美妙的瓷艺和无穷美感。
第一单元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商周、春秋、战国瓷器商代(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在烧制白陶与印纹硬陶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处理,提高烧成温度和器物表面上釉技术,创烧出与陶器有别的原始青瓷。
早期阶段的瓷器,生产制作手段原始,胎的吸水率比较高,釉层薄而不均,易剥落,人们把这种人类刚发明的、低级的瓷器称做“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盘”就是这一时期的产品。
从目前的资料看,商周时期我国南北一些地方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原始瓷出土,而以南方江、浙一带较多,器物质量也较高。
汉代瓷器瓷器发展到战国晚期、西汉时基本成熟。
“西汉青瓷鸟纹壶”,高38.5厘米,长颈、圆肩,肩刻连体多头鸟纹,肩两侧安乳钉纹和铺首含环耳,胎较粗,釉不太均匀,这一时期的瓷器还带有原始瓷器的遗风,到东汉中晚期时瓷器已完全成熟。
“东汉青瓷六系大罐”为重庆市东汉墓出土,高29.6厘米,直口、鼓腹平底,肩部饰六系,以及一个粗放的水波纹,釉色温润晶莹,器形质朴、庄重美观。
此器的胎质、釉色和制作水平已达到东汉瓷器的标准器,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青瓷是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 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 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 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 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 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 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 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 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雍正官窑由年羹尧督造管理,史称“年窑”。年羹尧对艺术极有修 养(没有想到年羹尧居然文武双全 ,好像回到古代去见识下这 些枭雄),瓷器的式样由他参与意见,故烧制的瓷器及其精雅。如 青花瓷器,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 瓷器的挺拔风格绝然不同。 清雍正五彩龙凤碗,不知怎么搞的这个时期拍的照片就这么一 张,没有体现出这个时期的特点。
胭脂水青花八仙大碗
红地白竹碗
粉彩八宝大盘
历代瓷器龙纹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 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 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 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 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 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 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 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 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 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 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 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 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图1)等。别具一格 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 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 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创作构思, 当与该时期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 入中土有关。
龙纹的演绎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 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 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 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 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 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 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 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 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 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 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 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 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 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 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 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 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清代唐英驻景德镇督窑,前后共达27年,因此乾隆 年间的官窑称“唐窑”。乾隆官窑盛行大红大绿,金 银辉耀,缺少静雅之做。看来乾隆欣赏水平也脱不了 一个“俗”嘛,倒是跟他那好大喜功的个性蛮相符的。
详图请鉴
康熙十九年,仿照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选派臧应选督造 官窑,史称“臧窑”。康熙后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官窑,称为 “朗窑”。康熙官窑以单色釉成就最高,发明了朗窑红,珐琅彩 等品种。康熙官窑青花瓷,使用国产浙江料,色彩浓翠艳丽, 层次丰富。 质基 业 清 量本 也 朝 明是 开 康 显乾 始 雍 退隆 走 乾 步瓷 下 之 ,的 坡 后 品延 路 盛 种续 。 极 也, 嘉 而 有后 庆 衰 所期 瓷 , 减制 前 制 少瓷 期 瓷 。
湖北省博物馆纪行-火与土的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湖北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原始的瓷器, 六朝至隋唐,青瓷一统天下。宋代湖北主要出 产青白瓷。元代以前,中国的瓷器是单色釉时 代,元代青花瓷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
青瓷以铁为主要着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的瓷器 称为青瓷。原始瓷器以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 1200度的高温烧成,但因瓷胎中杂质较多,釉料配制简 单,加上烧制工艺原始,导致烧结度偏低,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其为原始瓷器。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 主。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 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 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 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 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 赭黄等服"(《元史· 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 征的发端。
道光瓷传世较多,但质量远逊与“清三 代”。
道光官窑
咸丰官窑产量很少,传世罕见。
同治朝内忧外患,国力衰退,官窑生产处于低潮,难见精品
光绪初年官窑瓷器产量比较大,慈禧五十,六十, 七十寿辰又大批烧制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窑, 所以存世较多。
宣统朝,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研究新发, 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
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 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 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 呈后卷状。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的转折期,龙纹样也在这一时期发生里很大的 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 层和分枝。出现了龙蛇、龙凤、龙虎以及动物 纹与谷纹的组合,空间结构变化为多样。
秦汉时期的龙纹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
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 神光异彩,千姿百态。此时龙的形象是: 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 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 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魏晋时期的龙纹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
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 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 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 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 脱。
宋元时期的龙纹
宋代是经济文化相对繁荣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飞跃阶段。南北窑场林立,名扬中 外的五大名窑就是出自此时,是陶瓷史上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黄金时代。此时 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平面的龙纹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 印花、贴花和彩绘等。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过去的 兽体已经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脚渐渐的 缩短,以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 长而有曲线,改变了过去短、少或无的情况。上下唇也有变化,长而尖的上唇缩 短了,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大舞爪,给人一种凶 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这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佳作。 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元代龙纹很有 特色,变化不大,其特征是: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 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 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 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颚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 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 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成化
嘉靖
万历
天启
崇祯
道光 顺治 康熙 乾隆 光绪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 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 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 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 双须,龙爪一般为3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 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四爱图梅瓶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 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 明代青花青花钴料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起以永乐,宣 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 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幽静; 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泽蓝中泛紫。 除青花外,天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蓝,浅黄 等单色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 现了五彩以及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斗彩等品种。
元代是中国瓷器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重要 时期。元代青花瓷器的出现及成熟在中国 瓷器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明清两代 青花瓷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其它彩釉 品种纷纷出现,彩瓷成为主流颜色釉瓷器 也臻与完美,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 时期。景德镇在明代开始成为我国瓷器业 中心,自明初在此设立御窑厂,明清两代 景德镇官窑瓷器一直代表世界瓷器的最高 水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 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 靖爱梅和鹤;足部饰仰覆莲纹。白釉泛青,色彩 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