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瓷器讲述.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博物馆纪行-火与土的艺术
湖北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原始的瓷器, 六朝至隋唐,青瓷一统天下。宋代湖北主要出 产青白瓷。元代以前,中国的瓷器是单色釉时 代,元代青花瓷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
青瓷以铁为主要着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的瓷器 称为青瓷。原始瓷器以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 1200度的高温烧成,但因瓷胎中杂质较多,釉料配制简 单,加上烧制工艺原始,导致烧结度偏低,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其为原始瓷器。
成化
嘉靖
万历
天启
崇祯
道光 顺治 康熙 乾隆 光绪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 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 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 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 双须,龙爪一般为3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 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宋元时期的龙纹

宋代是经济文化相对繁荣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飞跃阶段。南北窑场林立,名扬中 外的五大名窑就是出自此时,是陶瓷史上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黄金时代。此时 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平面的龙纹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 印花、贴花和彩绘等。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过去的 兽体已经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脚渐渐的 缩短,以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 长而有曲线,改变了过去短、少或无的情况。上下唇也有变化,长而尖的上唇缩 短了,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大舞爪,给人一种凶 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这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佳作。 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元代龙纹很有 特色,变化不大,其特征是: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 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 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 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颚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 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 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道光瓷传世较多,但质量远逊与“清三 代”。
道光官窑
咸丰官窑产量很少,传世罕见。
同治朝内忧外患,国力衰退,官窑生产处于低潮,难见精品
光绪初年官窑瓷器产量比较大,慈禧五十,六十, 七十寿辰又大批烧制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窑, 所以存世较多。
宣统朝,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研究新发, 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 主。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 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 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 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 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 赭黄等服"(《元史· 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 征的发端。
明代青花龙凤纹梅瓶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清三代”,瓷 器生产的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康熙官窑以单色釉成就最高,发明了郎釉红,珐 琅彩等品种,色彩浓翠艳丽,层次丰富。 清康熙蓝地黄云龙大盘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盅,晶莹剔透,第一眼看到就爱 上了。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 卉为题。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
到东汉青瓷臻于成熟,魏晋时期青瓷一统天下。
西晋青瓷虎子,溺器,造型生动,釉色莹润。
北朝开始出现白瓷,盛行于唐宋。唐代北方的 白瓷和南方的青瓷双峰并峙,史称“南青北 白”。白瓷胎和釉中铁的含量都比较低。
唐代的建筑式奕棋白瓷枕
青白瓷又称影青,映青,隐青,罩青等。其釉色白中 闪青,青中显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名
秦汉时期的龙纹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
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 神光异彩,千姿百态。此时龙的形象是: 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 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 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百度文库
魏晋时期的龙纹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
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 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 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 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 脱。
元代是中国瓷器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重要 时期。元代青花瓷器的出现及成熟在中国 瓷器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明清两代 青花瓷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其它彩釉 品种纷纷出现,彩瓷成为主流颜色釉瓷器 也臻与完美,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 时期。景德镇在明代开始成为我国瓷器业 中心,自明初在此设立御窑厂,明清两代 景德镇官窑瓷器一直代表世界瓷器的最高 水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 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 靖爱梅和鹤;足部饰仰覆莲纹。白釉泛青,色彩 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
清代唐英驻景德镇督窑,前后共达27年,因此乾隆 年间的官窑称“唐窑”。乾隆官窑盛行大红大绿,金 银辉耀,缺少静雅之做。看来乾隆欣赏水平也脱不了 一个“俗”嘛,倒是跟他那好大喜功的个性蛮相符的。
详图请鉴
康熙十九年,仿照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选派臧应选督造 官窑,史称“臧窑”。康熙后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官窑,称为 “朗窑”。康熙官窑以单色釉成就最高,发明了朗窑红,珐琅彩 等品种。康熙官窑青花瓷,使用国产浙江料,色彩浓翠艳丽, 层次丰富。 质基 业 清 量本 也 朝 明是 开 康 显乾 始 雍 退隆 走 乾 步瓷 下 之 ,的 坡 后 品延 路 盛 种续 。 极 也, 嘉 而 有后 庆 衰 所期 瓷 , 减制 前 制 少瓷 期 瓷 。
隋唐时期的龙纹

隋代,龙的形象已被广泛地用于装饰陶瓷器物,常见青釉、褐黄釉、白 釉龙柄瓶、双龙耳瓶、双联瓶、龙柄鸡首壶、龙首等器物。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此时的龙纹 装饰,又有了新的艺术形象。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 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 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整条 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 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 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 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凤眼是最美丽的眼睛,是智慧、聪明、感情 丰富的象征。 五代龙纹,在陶瓷上作为装饰的常有两种。一种以浙江杭州五代钱元 罐墓出土的双龙抱珠纹瓶最有代表性。龙作兽状,身体粗壮,鱼鳞状纹, 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 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这时期出现了回首龙,两龙中间饰一珠,也叫“宝珠”、“玉珠”。 龙的周围衬以云朵、海水波涛,显示龙的那种上天入海的神威。
四爱图梅瓶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 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 明代青花青花钴料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起以永乐,宣 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 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幽静; 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泽蓝中泛紫。 除青花外,天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蓝,浅黄 等单色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 现了五彩以及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斗彩等品种。
雍正官窑由年羹尧督造管理,史称“年窑”。年羹尧对艺术极有修 养(没有想到年羹尧居然文武双全 ,好像回到古代去见识下这 些枭雄),瓷器的式样由他参与意见,故烧制的瓷器及其精雅。如 青花瓷器,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 瓷器的挺拔风格绝然不同。 清雍正五彩龙凤碗,不知怎么搞的这个时期拍的照片就这么一 张,没有体现出这个时期的特点。
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 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 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 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 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 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 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 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 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

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 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 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 呈后卷状。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的转折期,龙纹样也在这一时期发生里很大的 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 层和分枝。出现了龙蛇、龙凤、龙虎以及动物 纹与谷纹的组合,空间结构变化为多样。
龙纹的演绎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 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 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 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 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 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 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 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 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 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 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 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 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 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 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 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 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胭脂水青花八仙大碗
红地白竹碗
粉彩八宝大盘
历代瓷器龙纹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 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 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 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 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 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 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 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 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 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 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 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 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图1)等。别具一格 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 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 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创作构思, 当与该时期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 入中土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