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动态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动态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动态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的一起令人震惊的大屠杀事件,也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惨剧之一。

在国际上,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谴责,世界各国纷纷呼吁日本政府对这一暴行进行反思和道歉。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动态。

一、中华民国(中国)南京大屠杀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极其惨重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大屠杀期间,日军对南京城实施了六周之久的大规模屠杀、掠夺、强奸等暴行,造成了大量的无辜者死亡和伤害。

中国政府和民众对这一事件深感痛恨和愤慨,坚决要求日本政府承认和反思这一历史悲剧,并向中国人民道歉和赔偿。

二、日本对于日本国内来说,南京大屠杀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和争议的话题。

一部分日本人对这一事件存在认知和反省,他们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并坚持认为日本政府应该对此事件道歉和赔偿。

然而,另一部分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持否定和淡化态度,他们认为有关报道是夸大和错误的。

不过,与中国相比,日本政府的正式立场并未对南京大屠杀事件做出直接的道歉和赔偿。

三、美国美国是二战期间的盟国之一,对南京大屠杀保持了关注并进行了报道。

美国政府在屠杀之后迅速做出了回应,送去了一支由约翰·拉贝领导的国际安全区小队,帮助救助了大量的中国平民。

此后,美国政府通过报道和文件等形式向世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四、国际社会南京大屠杀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谴责。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决议、声明等方式表达了对日本的不满和谴责。

例如,联合国大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谴责日本军队在南京的暴行,并呼吁日本政府负起责任,向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道歉和赔偿。

总结南京大屠杀是一起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国际动态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社会上,都存在对日本政府严肃处理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呼声。

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促使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真相,向受害者及其家属道歉和赔偿,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抗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

抗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侵华遗留问题尽管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中国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至今仍未平复,而且至今尚有许多战争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所谓二战遗留问题, 是指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生成的、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

1. 日本战争责任问题所谓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实质上是日本战后对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

多年来, 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否认战争责任的逆流一直存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势力在逐步加强。

从日本政府官员不断发表的否认战争侵略性质的右翼言论到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日本政府始终没有对自己的战争责任进行真正的反省和正确认识, 所以日本对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堪称今天二战遗留的最大的问题。

2. 修改教科书问题战后日本右翼多次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实质上是日本否认侵略战争历史、逃避战争责任的具体实践, 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问题密切相关。

3. 钓鱼列岛的归属问题钓鱼列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当前中日两国关系中时有摩擦的敏感问题, 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战争遗留问题。

近年来, 随着日本右翼分子不断挑起事端。

4.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考证问题否认南京大屠杀是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借以逃避战争责任的又一卑鄙伎俩,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此类活动愈演愈烈: 2000 年1 月23 日, 日本右翼团体在大阪举行集会, 称南京大屠杀是20 世纪最大的谎言。

这是战后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一次令人瞩目的闹剧。

日本右翼的翻案逆流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愤慨。

6. 慰安妇问题日军战时强征被侵略国家的妇女充当慰安妇,被迫为日本军队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是日军专属的性奴隶。

在二战期间,全世界至少有40万妇女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受害者涉及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地、日本和少量在亚洲的白人妇女。

中国至少有20万以上的妇女先后沦为“慰安妇”,朝鲜半岛的受害者不下14-16万人,“慰安妇”遭受了旷古未闻的苦难。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战后的道歉与赔偿问题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战后的道歉与赔偿问题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战后的道歉与赔偿问题南京大屠杀是指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中国南京所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

在这场骇人听闻的灾难中,据估计有数十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女性被强奸并粗暴虐待,城市被肆意破坏。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暴行的大屠杀之一,对日本与中国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的日本一直面临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负担。

尽管日本曾在战后试图掩盖这一事件,并存在争议和否认声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逐渐清晰的历史事实让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并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作出道歉与赔偿。

在与中国及其它受害国家的长期外交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政府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南京大屠杀的后果。

首先,日本政府于1995年发表了所谓的"村山谈话",其中明确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并向中国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但是这一道歉被许多国家和民众认为是不充分和不真诚的,因为它没有提及具体的赔偿金额和方案。

事实上,南京大屠杀的赔偿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

不仅仅是因为庞大的赔偿数额,更因为涉及到法律、历史和道义等多个层面的考量。

然而,在受害者和国际社会的呼吁下,一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以及中国社会提出了明确的赔偿要求。

日本政府的反应则相对保守。

他们认为,南京大屠杀等侵略战争时期的赔偿义务已经在与中国的正常化外交关系建立过程中得到解决。

他们还指出,根据1972年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关于战争赔偿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最终解决,并且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然而,这样的观点并未获得普遍认同。

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受害者家属认为,仅仅承认历史和发表道歉是不够的,他们追求的是实质性的赔偿。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要求日本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与此同时,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和教育成为了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多次呼吁日本政府在教科书中明确记载南京大屠杀历史,并且加强纪念活动。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读《菊与刀》之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摘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

从“耻感文化”、“等级制度”、“重视报恩与情义”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模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这些文化模式论来解释战后的日本对战争罪行一再否认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文化;耻感文化;等级制度;战争责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谋划、发动、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在日本国内外应承担法律、政治、道义上的责任。

日本进步派大多认为日本应该承担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

日本保守派大多否认战争的责任并否认其战争中的罪行。

普通民众中既有人承认战争责任也有人否认战争责任,还有些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认为那场战争与自己“无关”。

日本进步派普遍承认战争日军暴行,呼吁向战争受害者道歉和补偿。

但日本保守派普遍否认战时的日军暴行,或故意缩小日军暴行的程度与范围,或以“英美同罪”的态度要求对日军暴行忽略不计。

纷繁复杂的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追踪其源与其文化模式有着根本联系。

从1《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可以找到答案来辨析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

一、耻感文化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耻”,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

在“耻感文化”里,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就不用懊丧,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菊与刀》书中说道:日本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

《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犯了罪的人可以通过认罪来减轻内心重负;而日本则属“耻感文化”,由于强烈的耻感,也使得日本人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和否定自己战时日军的暴行,时至今日,日本保守派与很多普通民众仍旧否认失败的事实和战争期间的暴行,931—1945年期间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那么深重的苦难,在中国实行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一次南京大屠杀就杀死30万中国人,把活生生的中国人用作细菌战、化学战的试验品,却至今不肯承认战争罪行。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民众的反应与态度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民众的反应与态度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民众的反应与态度九一八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次事变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本文将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两国民众的反应与态度,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国民众的反应与态度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东北被日本占领,并成为日本殖民的一部分。

事变发生后,中国民众纷纷表示愤慨和不满。

一方面,他们对于日本侵略行为感到愤怒,许多中国人表示要奋起反抗,保卫祖国;另一方面,他们也感到无奈和无力,毕竟中国在那个时候还处于国内战乱的状态,军队的实力与日本相比相差悬殊。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中国人表示对政府的不满,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更加坚决的行动来应对日本的侵略。

此外,九一八事变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感,许多人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些贡献。

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积极参与到反日抗战的行动中,他们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组织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等活动。

九一八事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节点之一。

二、日本民众的反应与态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民众对此事的反应与态度存在着复杂性。

一方面,有一部分日本人对于扩张主义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通过侵略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从而使日本国家更加强大。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日本人对于军国主义的做法感到担忧,他们担心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并对战争中的暴行表示不满。

与中国民众的反应不同,九一八事变对于日本民众的影响程度较小。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当时的言论和新闻管制较为严格,民众对于事变的真相了解有限。

此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对于军国主义的认同,对于军事行动持支持态度的人较多。

然而,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的关注。

他们对于事变的发生表示担忧,认为日本应该追求和平发展,而不是通过侵略来获取利益。

他们在日本社会中发表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并致力于推动和平与理性的思想。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与当代意义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与当代意义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与当代意义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发生的一起暴行事件,对中国人民及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深刻的伤害。

这场暴行始于1937年12月13日,持续了几个星期,被日军实施的大规模性暴行暴力波及了无辜的人民。

这次历史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深远的,并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南京大屠杀给我们警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

在这次事件中,日军对南京城内大规模的居民和无辜市民实施了种种暴行,包括强奸、疯狂杀戮和抢劫。

根据历史记录,有数以万计的人被杀害,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

这场残忍暴行对幸存者和他们的家庭造成了长期的心理创伤和痛苦。

南京大屠杀是对人性的极端侵犯,它提醒我们,战争只会带来毁灭和流血,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战争和暴力。

其次,南京大屠杀教会我们要保护人权,维护社会正义。

在这场事件中,日军无视了人道主义原则,肆意践踏了人权价值。

在南京城内,日军将南京市民当作目标进行残酷的屠杀和强暴,对人们的生命和尊严不加任何尊重。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维护人权和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坚定地捍卫人权,保护每个人的尊严和基本自由,承诺永不让类似暴行再次发生。

第三,南京大屠杀还提醒我们重视历史教育与纪念。

通过教育和纪念,我们可以将南京大屠杀纳入世界历史之中,并向世人展示其真实性和残酷性。

通过了解历史,人们能够了解到南京大屠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我们将更加珍惜和平,且拒绝重蹈覆辙。

纪念活动也是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尊重和悼念,同时也提醒我们,我们必须学习历史,并通过铭记和纪念,来预防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其次,南京大屠杀对日中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通过向日本政府和人民揭示真相,使两国民众对历史的认知更加真实,同时也给予日本政府反省和道歉的契机。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共同的历史事件,呼唤着和解与友好,推动着中日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代意义在于,我们要以和平发展的姿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中日关系之历史问题论析_鞠京烜

中日关系之历史问题论析_鞠京烜

中日关系之历史问题论析鞠京烜(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收稿日期:2008-12-10作者简介:鞠京烜(1984-),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日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矛盾焦点,两国间认识差异相当大,日本的错误言行主要集中在篡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政客公开为军国主义辩解等几方面。

这一问题,表面看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在兴风作浪,实质上与日本政府的发展战略转型密切相关。

中日历史问题事关两国关系发展走向,不容忽视,一方面日本肯定应该正视历史,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本着超越但不忘记历史的原则,不在这一问题上固步自封,不做可能会激化两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事情,强大自身建设,巩固国防力量,以此推动日本回到正确认识历史的正常轨道上来。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问题;日本右翼势力;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K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09)03-0030-04发展中日关系,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中日历史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做了许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和人民感情的事情,不能不令人对日本未来的走向感到担忧。

一、中日关系框架下的历史问题历史上,特别是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掠夺,中国民众的感情受到严重伤害。

因此,战后如何认识日本的对外侵略历史,便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三个政治文件)))5中日联合声明6、5中日和平友好条约6和5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1]。

但是,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的实际表现却不时违背上述文件规定,制造事端,存在着否定、歪曲历史的现象。

在这一问题上,日本的错误言行主要表现在篡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政客公开为军国主义辩解等几方面。

(一)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1980年,日本的右翼政客要求以教科书为突破口提升日本的历史形象,自民党便决定发动一场/教科书运动0。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Key words Invasi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extbook;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Shrine; left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clear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日本主流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

日本主流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

1、日本主流学界认为南京大屠杀确实存在首先澄清一个概念问题。

虽然在日本学者洞富雄等人的著作中,“南京大屠杀”(南京大虐殺)一词曾被正规使用过,但在日本学界,“南京大屠杀”(南京大虐殺)并不是一个通用词汇。

东京审判时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称呼是“南京暴虐事件”(日文汉字版也是如此)。

现今日本主流学界虽然肯定“南京大屠杀”,但大多数人更习惯于使用“南京事件”一词。

反而是非主流的虚构派必加引号使用“南京大屠杀”,目的在于表示这个词是中方杜撰。

当日本主流学界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南京事件”时,其所指与“南京大屠杀”是相同的。

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争论始于70年代初,80年代随着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而激化,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学者分为肯定派(大屠杀派)和虚构派(虚幻派)两类,并总结道:持肯定南京大屠杀观点的学者大都具有历史学专业的背景,理性和学术性较强。

相反,在90年代末期之前,虚构派成员主要以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为主,专业出身的学者很少。

但近些年来,“虚构派”中出现了一批拥有大学教授身份的新成员,且其研究成果也多以学术中立面貌出现。

2000年的时候,虚构派为加强组织,整合力量,提升影响力,还发起成立了“南京”学会,每年推出一本“南京”学会年报。

但总体上来讲,肯定派在资料搜集和研究成果两个方面都很坚实;虚构派则陷入一种缺乏坚实的资料搜集,研究成果反倒不少的尴尬局面。

日本学界目前的主流意见,可以参考日本国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第一战史室研究员庄司润一郎的说法。

庄司润一郎参与了两国官方组织的为期四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并担任“南京大屠杀”部分的执笔者。

庄司润一郎说:“关于引起争论的南京事件的原因,日方指出‘日本在对待俘虏的相关政策和占领后包括保护居民在内的军政计划方面有欠缺;维护军纪的宪兵人数少;无视粮食和物资供给情况而断然攻占南京,其结果引发了掠夺行为,诱发了军纪涣散的不法行为等’的同时,提到了‘造成牺牲扩大化的次要原因是,中国军队在南京防卫作战上的错误,以及随之而来的放弃统一指挥、缺乏对民众的保护措施’。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战后日本的历史被世界各国视为一个值得玩味的悲剧:战争带来的破坏,美化历史造成的误导,以及对侵略历史的否认。

特别是美化历史,它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历史观和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战后日本为什么美化侵略历史,并拟出解决方案。

什么是美化历史?美化历史是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过分美化,模糊了历史真相,使人产生错误的观点。

在日本,他们将军国主义时期(1931-1945)与军国主义者的行为称为“侵华”或“侵略”,而不是直接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令人震惊的战争罪行和战争罪行。

这种迈向和平的过程被称为美化历史。

美化历史的根源1.政治:政治家美化历史是为了保持政权,谋求自身私利。

由于愚弄大众,使政治家在选举中获得胜利。

在大约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日本保守党政府开始默认无罪,并支持军国主义者。

因此,日本的民主政治受到了颠覆。

2.教育:美化历史的另一方面是教育。

教育机构教授的历史知识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国际社会的观点。

例如,日本的教育体系不愿意承认南京大屠杀和其他历史事件,这大大影响了日本学生的视角。

3.媒体:和政治家一样,媒体也会有意或无意地美化历史。

例如,日本媒体将日本士兵描绘成一个更高尚的形象,而忽略了日本对殖民地的残酷统治。

美化历史的后果美化历史是引起战后日本与世界各国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能的后果有:1.国际社会信任度低:由于日本历史被美化,因此,日本面对国际社会时受到了质疑。

国际社会不相信日本政府和媒体的说法,并怀疑日本人的诚信度。

2.爆发新的战争:如果历史知识被隐藏,历史将会重复。

因此,美化历史可能导致现代日本不断走向同样的道路,可能会爆发战争。

这将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3.历史知识对下一代的影响:日本人对历史的错误了解将引导下一代偏见和误解。

这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看法,并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1.政府和教育机构必须承认历史的真相,否则会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

外交部:日本领导人就历史问题的表态再次暴露其错误史观

外交部:日本领导人就历史问题的表态再次暴露其错误史观

外交部:日本领导人就历史问题的表态再次暴露其错
误史观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日在北京表示,日本领导人访欧期间就历史问题的有关表态再次暴露了其错误史观,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的错误言行是影响日本同地区国家和解与合作的最大障碍。

据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日访欧接受采访时称,不会就历史问题效仿二战后德国向邻国道歉以寻求和解。

日本战后在与伙伴国家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根据和平条约,真诚地解决关于赔偿、财产和领土要求等问题。

对此,华春莹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上述言论再次暴露了日本领导人的错误史观,也再次表明他缺乏正视历史的诚意。

华春莹指出,日本国内总有一股势力企图否认甚至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的正义审判。

日本领导人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日方还在同邻国领土争端问题上不断挑衅,制造紧张。

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的错误言行是影响日本同地区国家和解与合作的最大障碍。

“日本政府和领导人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同军国主义划清界限,是战后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重建和发展的重要政治基
础,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

我们再次敦促日方切实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这才是日本唯一正确的出路。

”。

中日两国在争端中态度的差异触发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中日两国在争端中态度的差异触发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中日两国在争端中态度的差异触发了民族矛盾的加剧中日两国长期以来在领土争端、历史认识、安全问题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经常引发两国之间的摩擦和争端。

这些争端的不断发生,对两国人民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导致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愈加加剧。

首先,对于领土争端,中日两国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坚持自己对钓鱼岛的主权和治理权,进一步采取巩固有效的措施。

而日本却不断向钓鱼岛地区派遣船只和飞机,试图在这一区域展开各种挑衅行动。

对于钓鱼岛问题,中方的坚定立场备受国内民众的支持,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保卫祖国领土的责任。

反观日本,固然也有民众对于上级政府的做法表示不满,例如在日本的慰安妇问题上,国内的抗议声音不断。

但是,日方往往通过忽略或操纵历史事实,误导自己民众和国际舆论,特别是有些日本右翼人士,利用“历史认识”问题,在日本国内煽动种族情绪,教唆“恢复国家尊严”,这导致了一些极端情况的出现,例如举行示威活动烧中国国旗等。

其次,在安全领域,中日两国的对立态度也对两国民众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以来,日本逐渐重新扩大其国防建设,加强军备实力,这种做法在亚洲引起了广泛的警惕和关注。

2015年日本通过了新安全保障法,明确了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立场。

中方等一些国家表示,这种做法将导致亚洲安全局势愈发紧张。

此外,日本与美国保持亲密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也引发了中方的担忧。

众所周知,美日同盟协议中规定,美国承诺将保卫日本,并将提供军事援助。

因此,一旦日本方面发生冲突,美国将不得不介入,这无疑增加了亚洲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

对此,中国民众普遍认为日本的国防建设是在进行军事扩张,给亚洲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最后,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中日两国民众也表现了明显差异。

中国民众普遍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悲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人类灾难。

日本军队长期使用的细菌战,南京大屠杀等战争罪行,成为中日两国民众之间最难以跨越的鸿沟。

相反,日本民众认为,对于历史问题,两国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走向友好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华罪行与战争赔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华罪行与战争赔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华罪行与战争赔偿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大量的罪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日本侵华罪行以及战争赔偿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日本侵略中国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力。

同时,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战略,积极扩张在亚洲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动作不断加剧,最终引爆了中国抗日战争。

二、日本侵华罪行日本侵华期间,日军肆意烧杀掠夺,对中国人民和土地实行了残酷的统治。

他们在中国境内制造了无数的战争暴行,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实验、强征劳工等。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罪行中最恶劣的一起事件,死难者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无辜平民遭受了无尽的屠戮和奸淫虐待。

这些罪行残忍无比,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痛。

三、战争赔偿中国抗日胜利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日本侵略行为的非法性,并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赔偿责任。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赔偿。

中国政府在战后签订了《中日邦交恢复》和《中日联合声明》,同意恢复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但没有明确要求日本对侵略中国期间的损失进行赔偿。

虽然日本政府在后来接连签署了几份赔偿协议,但是这些赔偿协议的远远不足以弥补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四、中国未得到的赔偿首先,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的经济损失巨大,包括大量的破坏和失去的资源。

此外,侵华日军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南京城内的文物遭到蓄意毁坏,大量的书籍文献被烧毁抢劫。

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日本还没有对侵华期间强征劳工、慰安妇等问题给予足够的补偿和道歉,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遗留问题。

五、对战争罪行的坚持与呼吁为了维护正义,保护历史真相,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学者、活动家以及历史研究机构一直坚持对日本在中国侵略期间的战争罪行进行研究和呼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民众的反应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民众的反应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民众的反应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迈出了全面侵略中国的第一步。

事变之后日本竭力掩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将事变的责任推给中国,进行不真实的报道,混淆视听以此来蒙蔽日本民众,乃至世界民众的眼睛。

因此,日本民众所作出的反应可以说是倾向于日本,责难中国。

本文从《盛京时报》的报道来分析和阐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民众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

标签:盛京时报;九一八事变;日本民众1906年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中岛真雄在沈阳创刊了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该报也是日本在华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

中岛真雄是日本积极宣传对外侵略扩张的代表人物,在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创办的《盛京时报》和《顺天时报》是日本侵略扩张的舆论宣传工具,是研究近代以来东北地区重要的历史资料。

九一八之后,《盛京时报》影响力迅速增强,成为称雄东北地区的报纸,该报主要是宣传日本政府的政策、主张、纲领等,是一份典型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报纸,是日本营造侵略舆论和殖民地思想的急先锋和桥头堡。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的铁路,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攻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

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下令不得抵抗,原地待命,日军迅速的占领了北大营和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该事变的发生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次侵略行为,是违反国际道义的。

但是日本各界,通过舆论宣传对事件的真相进行了有目的的歪曲和掩饰,把日本粉饰成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本文主要是通过《盛京时报》对事件的相关报道,分析事变后日本民众的态度。

一、《盛京时报》对事件的歪曲报道(一)歪曲事实真相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处于事发之地的《盛京时报》无疑成为了报道该事件的主要媒体之一,日本最大限度的利用该报的“真实性”、“详尽性”和快速性来美化其侵略行径,为自己营造舆论优势。

“十八日满铁南行第十四次列车通过后,于午后十一时许,在北大营西方,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之下,爆炸南满铁路,一齐开枪攻击,该守备军对之立即开枪应战,使华军遁走于北方。

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

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

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以书信的方式和日本天皇谈谈,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下面店铺整理了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阅!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范文一尊敬的日本天皇:您好!我今天以书信的方式和你谈谈,同学们都说你是杀人狂魔,我想你是不是太过于残忍,希望你改过你当年做的事情,劝你回头是岸。

天皇大人,你曾对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例如: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多件事。

甚至,你还让你的士兵们进行杀人比赛,看谁杀的人最多,谁就会有大大的奖赏。

让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无可忍受的。

其实,你对我们中国做了什么,你是非常清楚的。

你是否应拍拍胸脯问问自己?你们杀人的办法可真多:把许多人关在茅草屋里活活烧死,把人排好队用机关枪疯狂乱射,把人放在一个水池里,如果逃出来就用枪射死,直到淹死才甘心;还有把人带到弄好的沟的地方,把人推进去,活活埋死。

你连老年、妇女、儿童都不放过,你可是太过于残忍了吧!明天是4月5日清明节了,我们学校要集体扫墓去了,我会去给中国的抗战英雄和那些被你屠杀的无辜人民送上小白花,寄托我们的哀思。

你是否也低下你的罪恶的头,为你们的罪行而忏悔。

我认真地劝说你们不要再实行你们的军国主义了。

历史的教训,你要汲取呀!现在中国已经强大,如果你再一意孤行,小心你的脑袋。

希望你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一个渴望和平的中国小学生20XX年XX月XX日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范文二尊敬的日本裕仁天皇:您好!在1937年日本高层的策划下发起了“卢沟桥事变”,即拉开了“日侵华战争”的帷幕。

战争不是一个民族的罪过,而是其少数的野心家在利益的诱导下的疯狂行径。

您自以为自己的民族高贵,只是限于小小的弹丸之地无法施展身手。

您为了富强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决定侵占中国的领土。

可您精心策划前是否想过中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会痛不欲生?我们同住地球村,你因嫉妒别人有而你没有的东西去抢夺,试问这不是犯罪吗?在亚洲的战场,中国保家卫国的战争牺牲了1200万人之多。

日本就战争道歉发言列表

日本就战争道歉发言列表

日本就战争道歉发言列表1970年代∙1972年9月29日:首相田中角荣。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1]1980年代∙1982年8月24日:首相铃木善幸。

“我沉痛地了解到,日本在过去的战争中所造成的严重伤害负有责任。

”,“有必要认识对于…侵略‟的批评。

”[2]∙1982年8月26日: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

“一、日本政府和日本国民深刻认识到过去我国的行为,曾经给包括韩国、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国民以极大的痛苦和损害,站在反省和决心不能让这类事件再度发生的立场上,走上了和平国家的道路。

我国对韩国,曾在昭和40年的《日韩联合公报》中,阐述了…过去的关系令人遗憾,对此进行深刻反省‟的认识,对中国,则在《日中联合声明》中,阐述了…痛感过去日本国通过战争,给中国国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对此进行深刻反省‟的认识。

这也就确认了,上述我国的反省和决心,这种认识现在也没有任何改变。

二、该《日韩联合公报》,《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在我国的学校教育,教科书审定之际,也当然应该受到尊重,而今天韩国、中国等国家对于此有关的我国教科书的记述,提出了批评。

作为我国,在推进同亚洲近邻诸国友好、亲善的基础上,要充分听取这些批评,政府有责任予以纠正。

三、为此,在今后的教科书审定时,要经过教学用图书调查审议会的审定,修改审定标准,充分实现上述宗旨。

已经审定过的教科书,今后要迅速采取措施,实现上述同样宗旨。

在实施这些之前,作为措施,文部大臣要表明见解,使上述第二项宗旨充分反映在教育方面。

四、作为我国,今后也要努力促进同近邻国家国民的相互理解,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3]∙1984年9月6日:昭和天皇。

“本世纪一段时期,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过去,实在令人遗憾;我认为不应该重复。

中日关系史

中日关系史

古代中日关系史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

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唐朝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

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

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

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

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

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

3、政治和教育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至;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4、语言文学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

5、日本生活习惯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

茶叶;唐服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6、文学艺术文学方面,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

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政府与民众对侵华战争道歉的认识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已经度过了30几个春秋。

30多年来,中日两国之间总的来说是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特别是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开始到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里,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国热”和“日本热”,这种“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自从1982年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1985年中曾根以首相的身份到供奉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双手沾满了亚洲各国人民鲜血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争罪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参拜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政界的右派势力不顾中国以及亚洲各国的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到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修订日本历史教科书,大肆歪曲和篡改历史,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甚至还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给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使中日关系出现倒退。

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归根到底是日本政府对给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的认识问题。

到目前为止在日本政府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就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向中国人民道过歉。

这也具体反映出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中国这一事实所持的态度。

然而,在日本,不少民众、甚至学者却都认为日本政府已经多次向中国道歉,并且对中国要求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的罪行进行道歉感到不理解甚至反感。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时,在东京通过电视与日本各界民众进行了一次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引起日本朝野的轰动。

当主持人就日本战争道歉问题问道:“中国总是要求日本道歉,这种道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朱镕基总理严肃地指出:“我想提醒一点,在日本所有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

1995年,当时的村山首相曾笼统地向亚洲人民表示过歉意。

因此,不能说中国没完没了地要求日本道歉。

道歉不道歉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但是我们希望日本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注:朱镕基总理14日晚在东京广播公司演播厅里接受有日本民众参与的电视采访详情请见“人民网”次日专题报道:《东京专电:朱镕基总理与日本民众对话》(http///GB/channell/topic1674/),另香港《文汇报》等各大港报亦有相关报道。

对于朱镕基总理有关日本战争道歉的讲话,日本共同通讯社16报道竟引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中秀直的言论,称日本在过去已经以不同的方式道了歉,没有必要再作书面道歉。

)在中国,过去的有关中日关系的研究中曾经提到过这一问题(注:张香山:《中日复交谈判回顾》,《日本学刊》1998年第1期。

蒋立峰:《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意义重大》,《日本学刊》1999年第1期。

王升:《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

),但都未作深入探讨。

有些中国学者则认为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不必拘泥于刻板形式(注:参见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

在日常的外交事务上我也赞同这种新的思维。

但是,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中国人自己还是应该弄清楚的。

我认为健康的中日友好关系应该建筑在坦率诚恳的基础之上,有关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学术讨论更应该畅抒己见,而不是闪烁其词。

本文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事实,就日本战争道歉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日本民众对战争道歉问题的认识究竟30多年来日本人是如何对待战争道歉问题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日本一般民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日本,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就过去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已经多次向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了道歉。

日本朝日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田原总一郎在2000年3月19日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陈健的对谈节目中对陈健大使说:最近在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愈来愈少了,原因是中国方面不断地要求日本政府向中国道歉。

陈健大使听后当即进行了反驳,并列举日本广岛和长崎当年受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至今日本人每年都要以受害者的身份举行纪念集会,他希望日本人也同样从受害者的立场来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

主持人提出的这种现象正反映了现今的日本民众对过去侵略战争的普遍认识。

日本方面不仅认为日本已经道歉够了,而且开始忘却自己过去加害于亚洲各国的所作所为,还反过来以至今世界上惟一的原子弹受害国自居,“受害者”意识在日本人中间日益膨胀。

遗憾的是,这不仅仅是一般日本民众的认识,许多日本学者也同样认为日本政府就过去侵略中国已经多次向中国作出了道歉,中国方面不应该再耿耿于怀。

日本专修大学的冈部达味教授在专门杂志《外交论坛》上题为《日中关系的过去与将来》一文中辩护说:197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以下简称《中日联合声明》)中所用措词已经充分表达了日本政府真挚的道歉;1992年9月明仁天皇访华时以日本“国民的象征”这一身份,最大限度地向中国方面吐露了自己的真情;而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的《总理大臣讲话》更是向亚洲各国表示了衷心的歉意。

他认为中国方面对以上事实视而不见,仍然不断要求日本道歉,不仅矮化了中国宽容大度的形象,而且也会影响中日今后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在过去给中国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连声道歉也不愿说的日本方面倒是理直气壮起来,要求其道歉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不近人情,这实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正直的、对中国态度友好的学者也怀有类似的看法。

横滨市立大学商学部矢吹晋教授在《信浓每日新闻》上撰文,列举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所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村山富市的讲话和1998年11月26日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以及1992年9月日本明仁天皇访问中国时的讲话,力证日本政府已经多次向中国表示了道歉,认为朱镕基总理关于“在日本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过”的说法并不妥当。

他认为这是中国方面的误解和曲解,主张中日之间不应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日本的年轻人也普遍持有同样的看法。

2001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的卢德平先生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的田畑光永先生分别就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和日本大学生的中国观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共同研究,并发表了论文。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您认为日本对这场战争已经谢罪了吗?”准备好的答案有四:(1)已经充分谢罪;(2)谢罪了,但不充分;(3)没有谢罪;(4)不清楚。

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大学生在回答中没有一个学生认为日本已经充分谢罪了,认为谢罪了但不充分的也只有26%,近74%的学生认为日本没有谢罪。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学生中回答“不清楚”的学生为0,一个都没有,这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既有主见又旗帜鲜明的性格,也代表了中国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

同样的问题,日本大学生的回答是:21%的学生认为日本已经充分谢罪,认为谢罪了但不充分的近48%,认为没有谢罪的近15.6%,回答不清楚的有14.7%。

这个调查结果直接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二、《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联合宣言》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正式文件中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作出的所谓“道歉”。

30多年来,涉及日本过去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问题的日本政府正式文件只有两个:一个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时在北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另一个是1998年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时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签订《中日联合声明》的一些情况。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氏官一行访问中国,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表示欢迎。

田中首相在宴会的致词中表示在过去的战争中日本“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中文的“麻烦”在日语中是“迷惑”两字,读作“MEIWAKU”。

这句所谓“添了麻烦”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第二天的中日首脑会谈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不幸事件要深刻反省的认识我们可以接受,但是田中首相的“给中国人民添了麻烦”的说法将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因为在中国说“添了麻烦”只用于很小的事情。

田中首相在接下来的讲话中没有对此作出回答。

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及二阶堂官房长官等人,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年轻人认为“添了麻烦”的说法不够,不能接受,因为在中国“麻烦”这词是在将水泼湿了对方的裙子时使用的。

田中解释说:迷惑这词虽说是从中国传来的,但在日本则也用于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的时候。

毛泽东主席听了后笑着说:看来“迷惑”这个词你更会用。

之后的几天,就《中日联合声明》中有关战争道歉等用词,姬鹏飞外交部长和日本大平外相又多次磋商,于1972年9月29日发表了标志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中日联合声明》。

日本政府在声明中是这样表示的:“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

”《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反省”一词成为以后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表示“道歉”的基调。

1989年4月,日皇明仁会见李鹏总理,在提及中日之间不幸的历史时,只表示了遗憾(日语读作“IKAN”)。

1992年9月,日皇明仁访问中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日本天皇到访中国,他对日本曾经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苦难深感悲痛,表示要反省,不可以让这种战争重演。

应该说这次表示要反省比1989年的“遗憾”前进了一步,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表示。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访问日本,这是20世纪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访日本。

中国方面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这样一个良好愿望,希望借此机会与日本政府在总结过去历史的基础上就未来新的世纪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交换意见,使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缺乏政治远见的日本政坛领袖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历史机遇,对日本过去在侵略战争中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历史事实,没有表现出政治家应有的决断,还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愿正视。

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与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经过会谈,在东京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在《中日联合宣言》中日本方面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讲话,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这基本上继承了以往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表示要“反省”的基调,没有重大突破。

有所不同的是加入了“遵守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讲话”这一句。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因为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村山富市在为纪念日本战败50年所发表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日本在过去一段时期国策错误走上了战争道路,陷国民于存亡之危机;又因殖民地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的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与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