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19-07-11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进⼀步改⾰开放、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动指南。
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党的⼗七⼤报告强调指出,改⾰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指导,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提出并回答了在新时期要建设⼀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科学发展和怎样进⾏科学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像⼀根红线贯穿其中。
它既是重⼤的理论创新,极⼤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战略思维和⽅针指导,内涵丰富⽽深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萌发于思想,形成于邓⼩平理论,随着实践的深⼊发展。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深刻、越完备,凝结了⼏代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关于既要纠正晚年错误,总结的教训,⼜要⾼举思想伟⼤旗帜的思想;关于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改⾰开放、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和论断: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的“⼀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和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精神⽂明、政治⽂明的认识和要求;关于发展市场经济,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和决策;关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两⼤主题的分析与论断,以及“⼀国两制”、实现祖国统⼀的构想;关于正确处理改⾰、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辩证思想;关于新时期共产党要做先进⽣产⼒发展⽅向的代表,先进⽂化前进⽅向的代表和⼈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关于中国共产党既是⽆产阶级先锋队⼜是中国⼈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关于提⾼党的执政能⼒、改善党的作风,深⼊反对腐败的战略思想和部署;关于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标的思想理论;关于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全⾯建设⼩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关于执政为民、⼈民利益⾼于⼀切、⼈民主体的思想。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十个结合”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
3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之所以把这个结合放到第一,是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最根本的经验。
“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时留给我们的谆谆教导。
因为丢了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与世界观,就丢掉了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丢掉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法理依据。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
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30年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供您参考,()查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围绕新的历史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于1978年底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其理论基础包括一系列基本原理,形成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知识、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改革开放是鼓励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1.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 经济发展理论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等内容。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3. 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决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非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加体现在实践中。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学设计(1课时)一、教学主旨1.单元刚要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基本历程。
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成就,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始,理清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2.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教材分析本课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进程两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深入发展;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说明完成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包括三个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前两个子目是承继关系。
第三个子目“‘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改革开放进行过程中祖国统一事业发展状况,两者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4.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有关内容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内容。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论文摘要:我国自从上世纪}o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置疑的。
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
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不仅表现在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了大跨度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目的和性质、进程和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作了高度科学的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上述这些重大论断,高屋建骊,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同时也不难看出十七大的报告对改革开放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也作了充分的肯定。
这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r重要的贡献,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的内容。
在分析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页献之前,我们首先界定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词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是一个极度概括、极度系统的范畴,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科学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从学科层面_!说,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从所包含的内容上说,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思想,而且包含其继承者的理论和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形态,其内容十分广博;从研究的内容上说,不仅有本土化、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而且有与时俱进时代化的研究;从研究的对象上说,不仅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40 年来的“十个始终坚持”?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40 年来的“十个始终坚持”?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9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和前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十个始终坚持”。
“十个始终坚持”是我们40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和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我们过去40 年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概括总结。
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做法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做法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改革开放。
“十个始终坚持”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十个始终坚持”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既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分量,又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教育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也是其优于唯心史观的首要标志。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
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摘要: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实践,它要求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我国主导信仰的与时俱进。
本文将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理论和现实状况,对我国新时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
首先在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新时期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其次从多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在新时期更好地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关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但将彻底的人道主义与彻底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帮助我们正确的地认识人和自然,同时它重视个人德行修养,坚定地追求政治层面、经济和社会层面的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进一步实现。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其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次,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它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合理推论;它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与时俱进,决不使基本结论成为僵化的教条。
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改革开放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还存在在不可忽视的可能性。
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
法制、政治被破坏,经济领域也是百废待兴。
人民群众对于冲破束缚,前进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而当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当时有两个最突出的状况,一是经过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二是整个社会出现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二、改革开放的原因从必然性上进行分析,改革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边,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想适应的上层建筑。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知道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引言概述: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中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的重要性。
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1.1 开放市场带来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外资的引进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核心之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1.3 改革开放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为国内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1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民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2.2 促进了社会平等和公正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人们的机会更加平等,社会公正得到了加强。
政府也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实现了更加公平的社会发展。
2.3 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
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融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
三、改革开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1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入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实证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容提要: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如何,是每一个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人都在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已提到全党面前。
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必须在实践中处理好家吃和发展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有新的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坚持发展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
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
因此全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依照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21世纪,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恩格斯有句名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
”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对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他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犯下了太多了错误,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给人民,给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之所以会犯下这些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反倒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给我们造成了惨痛损失、挫折和错误,所以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有所创新,敢于突破,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应该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继承毛泽东探索中的正确成分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确立起来的。
那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不等同于贫穷,不等同于落后,社会主义一样可以发展经济,一样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主义一样可以使国家富强,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去掉,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过程就是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成功发展市场经济,几乎所有人都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挂钩,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洪水猛兽,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而已,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建党9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需要把握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性共自觉。
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规律与活力所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众所周知,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来是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相区别的试金石。
正如毛泽东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简单重复马恩曾经作出的某些论述、某些判断或某些结论,也不是简单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口号到处宣传或当作形式主义的标签到处去贴。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键是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和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考量,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认识和把握。
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
按照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源头,把不断解决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新认识、新思想和新观点,以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指导实践的发展活力。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
论改革开放重要性的毛概论文范文
论改革开放重要性的毛概论文范文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极其重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改革开放重要性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改革开放重要性的毛概论文篇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摘要]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新型的世界经济体。
中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现在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崛起。
本文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下,回顾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具体做法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哪些成就。
[关键词]改革开放;时代背景;崛起;成就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关于改革开放的背景,胡锦涛同志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章,他在文章中讲到“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从我国的自身情况看,‘“”’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另一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把这两个方面的背景结合起来,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叫双重逼迫,使得中国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而且有了这样的契机,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关系国家命运与严峻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学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一)政治成就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
现在的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经济成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01年为7543元,2002年为7954元,增长了20多倍。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经验_论把坚持马克_省略_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并进一步把“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今年初,胡锦涛在署名文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文中又深入阐发了这“十个结合”。
本刊围绕“十个结合”分别组织了文章,以期探求其中的理论内涵,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增强坚持正确方向的自觉性。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经验——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余品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江西南昌 330077)[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宝贵经验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
这一概括,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已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进到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现代化,即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这一宝贵经验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也反映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鲜明特色;同时,鲜明地突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极端重要性,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5-0037-06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了大跨度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目的和性质、进程和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作了高度科学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内容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改革开放,伟大抉择,必由之路,伟大革命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如今,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期已经走过30余个春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0年前,我们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并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
正是由于我们党举起了改革开放这面伟大旗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所以才逐步引导全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史大事记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专题参考辞典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导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汪世锦 2008-12-30 15:34:33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座谈会”综述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60周年座谈会”于2008年2月23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空军指挥学院等单位的近40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李崇富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纪念《宣言》发表160周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宣言》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际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哺育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在对旧世界进行革命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和丰富的经验。
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今天,我们纪念《宣言》发表160周年,就是要学习和宣传《宣言》的科学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李崇富在开幕词中指出:在《宣言》发表160周年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地领会掌握《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我们三个单位联合发起和召开这次理论座谈会。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作者:王瑜来源:《求知》 2019年第4期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一招,经过40年的实践检验,实现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跨越。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向同行,作为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改革开放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特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完善、道路通畅、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而又要保持独立性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也必将为人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进。
一、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总是根植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通常都是对本国及国外形势变化所作的科学回应。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而言,它的发展与进步是凭借意识思想来引领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每一阶段的理论创新都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也是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实经济关系的抽象而形成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不断涌现,理论体系在40年发展中不断完备、不断成熟。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必须认真面对并不断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围绕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立党为公,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认识自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有两个基本的理论观点,即生产力决定历史发展的观点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基本矛盾的运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工人、劳动者构成首要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人民群众追求自身利益的历史性活动成为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及其解决的主体因素。
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理想和现实,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目标和现实社会运动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彭国华杨学博发布时间:2009-07-27 今年1月5日,本报理论版《本周话题》栏目就“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问题刊发了三篇文章。
这是该栏目关于“六个为什么”系列文章的第一组。
文章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广大读者和人民网网友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解放思想是否矛盾?如何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等等。
近日,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王锐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请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改革开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王锐生: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简单地举几个方面的例子。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二,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必然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
这意味着不能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而应坚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层次改革,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是对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最好阐释。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必须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第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张雷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反对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教条主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我们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动摇,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问:我们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又提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二者是否矛盾?张雷声:我认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有的人之所以认为二者存在矛盾,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真正涵义,没有准确把握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
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非静止不变的。
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坚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需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
同时,解放思想一定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前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这告诉我们,解放思想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离开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胡思乱想,成了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
问:我们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此应如何理解?张雷声:刚才我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是统一的、一致的。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新情况。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闫志民: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反而有利于它的繁荣发展。
第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能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和揭示科学真理、繁荣和发展思想文化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比较自觉并力求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从而避免或减少盲目性。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和谐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精神生活多么复杂、思想文化如何多样,都必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
如果不是这样,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失去思想灵魂。
各种思想文化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一个主心骨。
和谐文化不是只要多样不要统一,正如一曲美妙的音乐虽然需要不同的音符来表达,但多样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主旋律就是马克思主义。
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意味着要排斥社会意识多样化?闫志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社会意识多样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而且是以社会意识多样化为重要基础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学说“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
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研究、吸收、借鉴人类所取得的各种新的思想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所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想营养。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向前发展的,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辩论和斗争中向前发展的。
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使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问:在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意识多样化关系的问题上,应防止和反对哪些错误的思想认识?闫志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各种观点,尤其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思想“自由化”的口号下,企图照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搞“全盘西化”。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则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旗号下,鼓吹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多元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否定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坚决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片面强调思想意识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定社会意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倾向。
正确的态度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