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已整理)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名解: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以游戏为主导●填空:在幼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1. 是新的需要 2. 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辨析: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幼儿的智力和特殊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性格的发展。

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幼儿离开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心理活动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3.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主导。

(简答)a. 教育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b. 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客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c.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名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过: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期。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只能代表一般趋势。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2.由于社会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形成儿童年龄特征稳定性的主要原因:1.是社会教育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稳定性2.是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循序性3.是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程序●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年龄越小差距越大)●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pdf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pdf
知特点和发展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观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 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他 强调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以及环境对儿童认知
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知结构与图式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和图式的 概念,认为儿童通过形成和组织 图式来适应和理解环境。图式是 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的基础

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升华等。这些机制帮助个体应 对内心的冲突和焦虑,维护心理健康。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 危机。成功应对危机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否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
响相互作用下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2
包括幼儿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
规律。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03
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心
理,提高教育效果。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04
知识目标
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 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幼儿心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氛围的影响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紧张、冷漠的家庭氛围则可能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 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专 制、溺爱的教养方式则可能阻碍幼儿的心理发展。
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心 理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爱心、 耐心和责任心,关注幼儿心理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1.个体差异明显幼儿的性格和才能的集成程度不同,差异明显。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活跃度、适应性、注意力、情绪、维持注意能力和食欲等各方面。

因此,幼儿的个体差异显得特别明显。

2.形成特点幼儿在生理、智力、性情、良好习惯、社交、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种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幼儿的各种特征是互相联系和重要地影响的,所以要真正了解幼儿的特点,必须全面客观地对他们进行研究。

3.发展需要幼儿的体格、智力和社会环境都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思维、道德和性格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于这一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得他们需要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角色和适应环境等。

4.动机和需要动机和需要是影响幼儿行为的基本因素。

幼儿的动机和需要,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某些社会、生理、心理等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来表现出来。

其中,动机是孩子发生行为的内在要求,而需要是一个孩子由于缺乏某种条件而感到不舒服。

5.善于模仿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模仿大人的动作、言语和行为。

而且,在模仿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和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

所以,幼儿的模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6.知觉和认知发展在幼儿身上,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手段。

而认知是个体对已知经验的再认识、重构和新的认知,是人的思维和智力手段。

二、幼儿心理的主要知识点1.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情感的发展是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对他人情感的学习和经验所形成。

这种学习一方面说明是大量的情感产生和情感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经验是形成情感的重要条件。

因此,心得和经验是一个人形成情感的基本手段。

2.幼儿的社会发展幼儿的社会发展是在他们处于一定的年龄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外界社会事件和社会角色的适应和理解是基本社会活动。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幼儿心理学是关于0到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一幼儿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1. 幼儿认知发展在0到2岁的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处于感知和运动阶段。

他们通过感觉器官来接触和认识世界,通过触摸、品尝和听觉来获得信息。

在2到6岁的阶段,幼儿进入了预操作阶段,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序列和数量概念的理解。

2. 幼儿语言发展语言是幼儿沟通和表达的工具。

在0到1岁的阶段,幼儿开始发出简单的声音,如"啊"和"呀"。

在1到3岁的阶段,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词语和简单的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在3到6岁的阶段,幼儿能够逐渐运用语法规则,复述故事和参与简单的对话。

3. 幼儿情绪发展幼儿的情绪发展是他们在社交和情感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0到1岁的阶段,幼儿主要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1到3岁的阶段,幼儿逐渐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愤怒、快乐和悲伤。

在3到6岁的阶段,幼儿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达。

4. 幼儿社交发展幼儿社交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在0到2岁的阶段,幼儿开始理解亲近和不亲近的人,并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系。

在2到4岁的阶段,幼儿开始与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和互动。

在4到6岁的阶段,幼儿逐渐能够解决冲突、分享和合作,形成友谊关系。

5.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2到3岁的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开始模仿和学习性别相关的行为和角色。

在4到6岁的阶段,幼儿的性别认同更加稳定,开始对性别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

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幼儿认知发展、幼儿语言发展、幼儿情绪发展、幼儿社交发展和幼儿性别角色认同。

《幼儿心理学》课程简介

《幼儿心理学》课程简介

《幼儿心理学》课程介绍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时期(0-6岁)人的心理发展的学科,它揭示了幼儿时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幼儿时期人的心理发展,包括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来说,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幼儿的认知发展:包括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幼儿的言语发展等。

2.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的情感表达、情感认知、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幼儿的性别角色、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3.幼儿的行为问题:包括幼儿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发展性问题等,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二、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意义学习幼儿心理学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术讲座、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幼儿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育水平: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制定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2.促进亲子关系: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与幼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预防心理问题: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4.提升职业素养:幼儿心理学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可以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三、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案例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资料和数据,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支持。

具体来说,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案例法是对单个或多个幼儿进行深入了解的方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幼儿进行干预的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最新整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最新整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九)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O~3岁B.3~6岁C.6~12岁D.o~18岁2.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B.可变性C.阶段性D.顺序性3.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清楚的情绪反应,即()。

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

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4.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B.幼儿中期C.幼儿初期D.幼儿晚期5.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是()。

A.O~1岁B.1~3岁C.3~6岁D.6~12岁6.在语言活动中,某小朋友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

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7.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A.5±2个信息单位B.7±2个信息单位C.6±2个信息单位D.8±2个信息单位8.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前读写”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

A.培养读写兴趣B.严格要求C.主要指出缺点和不足D.尽可能多识字9.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形成主要依靠()。

A.感知觉的发展B.语言的发展C.自我意识的发展D.情绪气氛的熏陶10.幼儿最初社会性发生的标志是()。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B.不出声的笑C.出声的笑D.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11.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12.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它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等方面,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及其发展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幼儿认知发展1. 传感期: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幼儿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2. 前操作期:在2-7岁期间,幼儿逐渐掌握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具体操作期:7-11岁为具体操作期,幼儿开始能够进行具体的思维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4. 形式操作期:11-16岁为形式操作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幼儿情感发展1. 依附情感:幼儿在早期发展中,与主要照顾者形成依赖和亲密关系,这种情感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2. 自我概念:幼儿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性别角色认同、自我评价等。

3. 社会情绪: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逐渐学会表达、控制和管理情绪,建立社会情感。

三、幼儿社交发展1. 同伴关系:幼儿在社交互动中逐渐与同伴形成合作、竞争和友谊等关系,这对其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 角色扮演: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学会模仿、合作和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

3. 群体行为:幼儿在幼儿园或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逐渐适应群体规则和行为,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四、幼儿身体发展1. 运动发展: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和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和协调能力。

2. 健康习惯:幼儿在幼儿教育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食均衡、睡眠充足等。

在实践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可以指导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支持措施。

此外,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等方面。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word03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点整理(word03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1.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因此他的理论也被成为“自我心理学”。

2.替代强化: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倒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想要的玩具,该儿童于是也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所以完成拼版游戏的幼儿会为自己拍手叫好。

3.实验室实验:其优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自变量的精细操纵和对因变量的精确测量。

4.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各自遭遇到的生活事件、情境及经验都不同,即家庭中非共享的环境是不同的。

非共享环境效应=1-r(同卵双胞胎的相关)5.受精卵经过不断的自我复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6.早产的标准:通常把妊娠少于38周、出生时重量小于2500克的婴儿,称为早产儿。

7.足月产新生儿所表现出来的原始反射中,摩罗反射:巨大的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成弓形,两只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

8.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包括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

9.有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非气质性发育不良,剥夺性矮小症。

10.儿童动作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论把动作技能看作是婴儿在探索欲望和新的目标支配下对先前已掌握的能力的重新建构。

1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模仿能力和客体永久性地形成。

12.对客体永久性的认识:皮亚杰认为,不足8-12个月大的婴儿是无法理解外部自然世界的重要规律的,也不具有客体永久性的知识。

但伦尼巴亚尔容在研究中发现,早在三个半月时婴儿就对客体永久性有所了解,这种知识是婴儿遗传基因的一部分,不必像皮亚杰所说的那样进行“建构”。

13.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适用于:1个月-6岁婴幼儿(4周-6岁)贝利婴儿发展量表适用于:2-30个月的婴儿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3-8岁的儿童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适用于:2岁-成人14.从1940年开始,每过10年,各个国家公民的智商平均增长了3分。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学 习 目
1
2 和方法。
3 及其观点。
4 几个问题。

模块一 幼儿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一、早期的儿童观 二、幼儿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早期的儿童观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幼儿心理学也不例外。有史 以来,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即“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 笨的成人”。中世纪,儿童被视作“小大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都有反映。
模块四 幼儿心理学研究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幼儿心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特点 二、幼儿心理学研究是主试与被试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考察幼儿心理发展要通过幼儿语言与行为的研究 四、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易犯的两类错误
一、幼儿心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 同特点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幼儿心理如何随年龄 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学科。在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 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 量(即独立变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 年龄是一个不可以仅靠人为操纵,或者随环境改变 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纵; 第二,表面上看,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年龄增长的结 果,但实际上年龄只是心理发展的一个伴随变量, 它对于心理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行全面深入的考查,缺点是从个别儿童身上所得出的结论不能推广为所有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
规律。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1 2 (三)测验法 (四)间接观察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模块三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介绍
一、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学说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 1)婴儿喜欢圆形 ( 3)偏好运动的物体
( 2)偏好正常的人脸 ( 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
的圆形
3.深度知觉 ( 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
由吉布森提出。 ( 2) 6 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 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 于中枢神经发展。
4.方位知觉 ( 1) 3 岁辨别上下, 4 岁辨别前后, 5 岁以自我为 中心辨别左右, 7~ 9 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
(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 ( 6)视知觉的功能: 空间知觉、差异辨别、 背
景辨别、 视觉填充、对象再认 ( 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是眼睛, 70%~ 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三、知觉
1. 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 映。
2. 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 复合感知。
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 ④培养间接兴趣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 1)适应性运动
( 2)无关运动停止 ( 3)生理运动变化
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 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 ( 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
注意迅速发展。 ( 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3 岁注意力集中时 间 5~ 7 分钟, 4 岁 15 分钟, 5 岁 20 分钟, 6 岁 25
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3.直到 4 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 4. 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 的结束。 5. 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 记忆。 (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2024版《幼儿心理学》

2024版《幼儿心理学》

自我意识及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
幼儿通过观察自己的行 为和表现来了解自己的
特点和能力。
他人评价
幼儿通过听取他人对自 己的评价来了解自己的
优点和不足。
社会比较
幼儿通过与同龄伙伴的 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
自我体验
幼儿通过自己的情绪和 情感体验来了解自己的
内心世界和需求。
05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策略
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教育效果
该模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科意义与价值
揭示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心理学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幼儿心理发 展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为幼儿教育和家 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心理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 培养,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幼儿心理问题,促 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 科交叉融合,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焦虑与恐惧 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或陌生人时,可能会产生焦虑 和恐惧情绪。成因可能包括缺乏安全感、过度保护或创伤 性事件等。
攻击性行为 部分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咬人、推搡 等。这可能与家庭环境、模仿行为或情绪调节困难有关。
自闭与孤独 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自闭症状,如沉默寡言、回避社交等。 这可能与遗传、环境或脑部发育异常有关。
《幼儿心理学》
目录
• 幼儿心理学概述 • 幼儿认知发展 •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幼儿个性形成与发展 •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归纳(幼师上岗证)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归纳(幼师上岗证)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归纳(幼师上岗证)第一章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3、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二是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

4、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5、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6、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③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在教师指导下,同龄伙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心理,特别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当然家庭中父母有意识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态度、是非爱憎等,给予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7、教育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幼儿心理的发展。

教育总是要通过幼儿的积极活动,引起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会、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8、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年龄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个阶段里总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9、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判断&改错)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10、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P1(定义)2、一般认为,在幼儿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P4(填空)3、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P5(辨析)4、简答: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P5-102.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3.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5、简答:教育为什么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P10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P12(填空)7、简答:为什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P13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2.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8、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9、简答: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P16第一,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10、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P17(定义)11、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P1812、幼儿期语言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能的发展。

13、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4岁以上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P74掌握词的类型不断扩大,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14、凡是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有时幼儿虽然说出一些词,但并不理解,或虽然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P8215、内部语言,是指不出声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一种介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

它既有外部言语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

有两种形式: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

P92(填空)1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语言。

它对心理过程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P100(定义)17、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P101(定义)(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P10119、简答:引起无意注意的两个原因:P101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个体本身的状态。

20、简答:有利于孩子有意注意发展的条件:P1031.建立必要的制度和行为规则,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是幼儿有意注意不断发展的主要条件。

2.游戏是主要形式,也是发展幼儿有意注意的良好手段。

3.语言,特别是内部语言对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起重要作用。

21、简答: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P10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活动的方式适宜,对象新颖生动,幼儿注意保持的时间就能相对长一些。

2.在游戏条件下,幼儿注意稳定的时间可以更长,比一般条件下要长得多。

3.知识经验和性格等都影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如知识充实、性格内向的人,注意容易稳定。

22、注意的分散,即分心。

注意分散主要是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的作用引起的。

23、简答:注意范围与什么有关?P1091.注意目的是否明确单一。

2.知识经验的丰富。

3.刺激物排列是否集中有规律等密切相关。

24、注意范围也叫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P109(定义)25、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幼儿的分配能力差,主要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的熟练动作少。

(定义)26、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

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与原注意的强度、新刺激的性质有关,也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关。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分散不同,前者是主动的,后者则是被动的。

P110(定义)27、论述题1、论述幼儿注意和幼儿园教育活动P111答题要点:1.有2个以上观点,每个观点下要有2个小点(1.为什么 2.怎么做)答:(观点1)一、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什么)根据幼儿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有意性、稳定性差这一特点,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利用外部因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做)1.重视玩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2.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

除使用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具外,还可把教学内容置于有趣的教学游戏中,效果更佳。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受干扰,因此要尽量避免无关刺激的出现。

(观点2)二、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

(怎么做)1.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3.使幼儿对活动结果发生兴趣。

这有助于幼儿对活动过程保持注意。

(观点3)三、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

(怎么做)1.恰当地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相互转换对维持注意,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顺利完成教育任务是很必要的。

2.不能单纯依赖无意注意的参加,也不能依赖单纯的有意注意。

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转换。

只有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才能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8、论述题2、幼儿注意的培养 P116答:(为什么)幼儿的注意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发展的。

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针对幼儿注意发展的不同水平给予培养和指导。

(怎么做)1.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

在有兴趣的活动中,幼儿注意容易集中,而且维持的时间也长。

2.丰富知识经验,形成熟练动作和技能。

凡是和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兴趣。

3.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经常安排有趣的桌上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克服兴奋、好动。

4.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游戏。

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2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P120(定义)30、听觉:纯音听觉、语音听觉。

语言比较复杂,幼儿有时仅仅感知到词的声音,还不一定能辨别语音。

P121(填空)31、整个学前期,幼儿的视觉敏度(视力)不断增长,6岁时达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P122填空32、幼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的过程:配对、指认、命名。

4岁时图形知觉的敏感期,因而这个年龄是学习识字的最佳年龄。

P126(填空)33、学前儿童空间定位能力的发展:3岁辨别上下方位、4岁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P127(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填空)34、儿童的时间知觉出现时空关系的混淆。

P129(填空)35、论述题3、幼儿感知觉规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P130(如何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答:幼儿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感知觉规律有:一、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播放音乐给幼儿听不应过响,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二、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两种,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三、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要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影响。

1.客观方面: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及组合形式。

2.主观方面:知觉的目的是否明确、态度是否认真、对知觉对象是否有兴趣、知觉者的情绪好坏等都会影响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区分。

四、知觉的理解性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36、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定义)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定义)P13637、简答:观察的五个特点:P136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

1.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3.观察的组织性,从缺乏系统性、顺序性向有顺序的知觉发展。

4.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发展。

(幼儿观察事物,最初十分笼统、粗略,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观察。

)5.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38、简答:简述儿童观察力的培养:P1451.保护幼儿的感官;2.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使其养成爱观察的习惯;3.帮助幼儿确立观察的目的与任务;4.教给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5.发挥语言的作用。

3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P151(定义)40、简答:幼儿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包括:P1521.记忆范围2.记忆广度3.记忆保持时间(1.幼儿期健忘:成年人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记忆恢复:记忆恢复现象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