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工业建设与布局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工业建设与布局

旧中国“一穷二白”,工业非常落后,1949年近代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工业生产水平低下,机器设备有80%以上要靠进口;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49年几乎全部工业产品产量都低于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水平;工业的地区分布也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那种极端落后、畸形的状态,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变化

(一)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

1、工业的地位日益加强,已有相当的规模

旧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兴办军事工业起,到1949年,花了近100年时间,仅

2、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渐趋合理

旧中国的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采矿业和一些机械修理、装配,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发挥原有企业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机械、电力、冶金等部门增长最快,基本上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石油开采、稀有金属、有机化工、汽车、机车与飞机制造、重型机械制造、造船、精密仪器、电子等一批工业部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73.6:26.4,调整到1983年的49.6:50.4。逐渐趋于比较协调的合理状态,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工业地区布局有较大改善

旧中国的工业,不仅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缺不全而且地区布局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表现为极不合理的畸形。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的辽宁地区,轻纺工业则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少数沿海城市。占国土面积85%左右的广阔内地,除武汉、重庆等几个城市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偏集于沿海地区少数城市的工业,多数依附于外国资本,设备和原材料也多靠进口。

最近50多年来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改变原有工业地区布局状况。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在广大内地大力建设新的工业基地。

(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

工业化过程总是伴随着结构变动的。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具有显著变化的阶段:

一是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在结构上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工业化。这种赶超型发展战略,使中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人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同工业化阶段和相同水平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的工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重工业比重远远超过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二是1979年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原来的计划经济,在经济体制、发展目标和工业化

战略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之相伴,工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结构变化又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l.调整阶段(1978—1984年)。这是整个产业结构的“拨乱反正”时期,工业结构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

①扭转过去过分强调积累抑制消费所带来的弊端,补消费不足的课;

②扭转重工业内部循环过强的弊端,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为轻工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有较快发展。

整个调整时期工业增长的格局是:年均增长速度: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重加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工业平均增速>原料工业>采掘工业。

2.轻工业化增长阶段(1984——1988年)。

在完成补消费的课,工业步入增长轨道后的1985—1988年,轻工业在工业增长中仍居主导地位,其贡献份额占52.39%。在此时期工业增长的格局是: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轻工业>重制造工业>工业平均增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原料工业>采掘工业。

3.现阶段(1988——)。

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居民消费需求逐步向产品多样化、新型化方向变化,新型家用电器、通信、住宅、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比重也逐步上升,而传统的轻工业商品基本需求增长缓慢;

二是,在生产领域一些长期短缺的产品,特别是传统的一般加工业和一般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开始出现剩余,以往靠低水平旺盛的国内需求拉动工业生产增长的市场已经改变,同时,基础产业特别是资源不足的制约,也使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三是随着工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完善及其规则的变化,将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新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都将促使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布局进行新的调整。(加入WTO以后,一些工业产品的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就不可能走出国门,更难以走向世界。)

(三)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

与中国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和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相适应,中国工业的布局也扭转了解放初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轻纺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少数几个城市,而广大的内地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几乎为空白的状况。

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在广大内地大力加强建设新的工业基地,使中国工业生产的布局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

生产力布局的目的是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备战、备荒为人民)而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到1978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沿海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内地的比重逐步上升为;工业企业数沿海所占比重由50.3%下降到43石%,内地由49.7%上升到56.4%;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沿海所占比重也随之下降,内地逐步上升。

2、第二阶段(1979——)

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在全国普遍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东南沿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31.7%,上升到1996年的41.30%,上升了9.6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