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所反映的情感变化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赏析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古典词的重要代表。
她以其高超的词术,优美的诗句,贴切的艺术技巧,以及贯穿其词中的情感抒发等特点,被誉为宋词之最。
李清照的词可分为三大阶段,也即应景词阶段、离别词阶段和乐府阶段。
应景词阶段是李清照从婚恋词开始,便开始活跃于宋代文坛的早年,完成了她至今被人们所称颂的最著名的应景词作品。
这段时期,李清照的作品以“叙事”为主,诗句里抒写的是清新的写实情景。
她的诗句里仿佛是在描绘自然景物,纯朴地表达思想。
句中小插画,抓住了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无一不是刻画生活细节的精粹。
例如,“浅草才能没马蹄,深池无人舞蛙鳞”(《五夜饮》),最简洁的几句诗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清新的意境洋溢在句中,给人以轻快、洒脱的感觉。
离别词阶段是李清照被夫父兴衰摇摆,以及撰写诗歌来安慰自己的绝境时期。
此时李清照的词表现出的是一种苦涩的、抑郁的情绪,“惆怅”、“挂怀”便是离别词中最多见的表现手法。
在《忆秦娥》中,李清照写到“千载一啼清芬,犹隔几许汉水滨”,这里李清照咏叹自己无法重聚,又表达了对秦娥的思念,在此句中可以看到满满的感伤意境。
乐府阶段是李清照在结束抑郁思想后,逐渐回归乐观、愉悦的另一个时期。
她的诗句中,从物象到意境,致力于以柔和、淡雅的笔触抒发情感。
多次的“凤求凰,鸾求鹤”,“西施照水,无人问津”,以及被誉为“宋词之冠”的《念奴娇》,成为李清照乐府时期的代表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李清照表达的是一种轻快、内敛的愉悦情感,尤其是《念奴娇》,更是一种带着浓浓思念的淡淡感伤之情泊于诗句中。
作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凭借其卓越的词术,便让其词饱含着深邃的情感,抒发出清新、淡雅的抚今追昔的思想。
尽管她的时代背景凄凉,但从她的词中仍可看到她十分乐观、勇敢的性格。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无疑为宋代审美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性思潮,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及其内在的思想世界。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作品风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厨,半夜凉 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强化了哀情。
这样写以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这就把身世 之悲和盛衰之慨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2)对比手法。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 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永遇乐》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 节的词。但此词不是着意 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 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 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 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 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 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
1、“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体现 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词人自惭形秽、心灰意 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
2、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 底下听人笑语,字面上会矛盾吗? 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
不会。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 对往事的追念。
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 日”的元宵情景。
课外拓展
• 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 一味寻欢作乐。
宋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 诗人,又怎能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
《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 “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 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1、这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毕业论文,绝对精品】分析
可现在已经物是人非,心头的伤当然是说不尽了,伴她的
哪里还有心情来游春意呢,抒发了词人悲切的情怀。词的下片
重新找回往日的笑容,而且在一路的逃难中,和丈夫
这时她的作品都是写愁的,她的愁不似少女
把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故过的思念以及自己孤苦无依的哀
《蝶恋花》《鹧
与前期比,她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词在
后期的词几乎都是写愁的,感情表达上比较深沉,
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她的词在整个文坛上无以
流传千古,深受历代人的喜爱。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的真实写
和当时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她成长的经历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当时的社会
李清照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其
发生了前后迥异的变化,这使她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有
被后人誉为“易安体”。这个女才人一生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
“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生活的前后期发生了急剧的变
围绕其词的内容,结合部分作品来论
前后期词 情感表达
录
.......................................................................... 2
夫君还是离开了她。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使李清照陷入了万丈深渊,从此幸福
她的生活里只有思念和痛苦。这个时候是他写愁的作品成就最
把小我的愁和大我的愁融合一体,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为
她把思念丈夫的忧愁和凄苦变成一首
《孤雁儿》是其中的
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P53
比较独立的性格,也造就了她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郭预衡,《中国代文学史》(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2007.8重印),P156
李清照词词风转变
李清照词词风转变:靖康之难之前李清照的词中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她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靖康之难以后女词人的心境和词境发生了变化,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语言特色:无论是从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主张,内容易安体,“别是一家”和“自是一家”的比较:苏轼的“自是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扩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指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她着重强调“诗”“词”的不同,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欧阳修文学主张: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倡导诗文革新,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主张文道并重。
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理论上既纠正了刘开、石介的偏颇,有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种缺点。
散文内容:1、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记叙文言之有物2、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诗歌革新及其主张:提出“诗穷而后作”的诗歌理论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诗歌以社会现实为题材,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
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的手法和议论入诗。
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学李白,语言清新流畅与欧阳修特有的委婉平易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婉转的风格。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
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摘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能以中国古代极少数女作家的身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这不但与她先天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关,也是因为她一生的际遇影响了创作风格、思想和感情。
本篇文章即是探讨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从早期少女时代无忧无滤的热情开朗、天真纯洁,到结婚后新婚燕尔,到中年丈夫远游別离黯淡的离愁,最后流露出晚年丈夫死后且国破家亡而寡居流徙的悽苦。
她的作品呈現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她的情感流露出最真实的自我。
主题词:李清照词感情特征自我意识女性情怀家国之恨一、绪论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群中,李清照犹如一颗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明星,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和青睐。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尤以词著名.。
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有名的学者宦官家庭,因其祖父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门下,其母王氏也是颇有文化的大家闺秀,因而她自小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一般大家闺秀所能比及,因受环境熏陶,少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我们知道,由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性别歧视”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中国古代妇女历来较少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因此能在文坛占一席之地者少得可怜,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出了这位才女,不但擅诗能词,而且意境高于一般,因此人们对她刮目相看。
据说她和丈夫赵明诚曾于重阳节比赛写词,赵废寝忘食作出了五十首,结果却不及李的一首“人比黄花廋”。
朱憙就曾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酿就了她那颗千回百折的词心。
她才调卓绝,著作相当丰富。
可惜这些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在所能看见的南宋曾恬所编《乐府雅词》中《李易安词》仅存词二十三首;明末毛严汲古阁刊出的《漱玉词》仅存十七首;解放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的《李清照集》辑词七十八首。
李清照全部经典的诗词及情感表达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词人,她的诗词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著称。
她的诗词作品涉及爱情、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表达了她独特的思想感情。
一、爱情题材李清照的诗词以爱情为常见题材,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忧伤和离别之苦。
她的爱情诗歌中总是充满着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感受到她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深沉感情的流露。
她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她对爱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忧伤。
二、人生感慨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她对人生的种种体验和感悟融入了她的诗词创作之中,用她独特的诗意表达出来。
她的《如梦令》中写道:“晓来雨点如珠落,伴我归山秋水深”,表现了她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感慨。
三、自然意境在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自然意境也是一个常见的创作主题。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她的《如梦令》中写道:“却道天凉好个秋”,展现了她对清爽秋天的赞美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总结: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著称。
她的诗词作品涉及爱情、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她那缠绵的爱情词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无不体现出她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也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词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李清照,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词人,她的诗词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著称。
她的诗词作品涉及爱情、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表达了她独特的思想感情。
在她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她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赞美。
李清照的爱情题材诗词中常常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忧伤和离别之苦。
她的诗歌中充满着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感受到她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深沉感情的流露。
从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看其情感变化
从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看其情感变化摘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有限的作品中通过特定意象把自身的情感经历、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酒这一特定意象的解读,来看李清照是如何通过酒意象来承载和传达她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
关键词:酒意象情感变化内心世界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词人。
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使她的作品富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到现在也让人百读不厌。
李清照用女性之手写女性之心,写女性纤细、细腻的情感,正如这样的评价:“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目不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①她的词作大都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把握女性情感和女性心理。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②酒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词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赋予在这客观存在的酒身上,并通过酒来传达和承载,更具体、准确、传神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一、南渡之前,以酒调味南渡以前,李清照的生活总体而言是幸福的,尽管中间夹杂有一定的愁思。
这时候,酒是她生活中的调味品。
(一)少女时期,酒意象反应出李清照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很好的写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结婚前后,居汴京时,追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李清照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这首词是当时尚不多见的记游词。
作者在荷花开放的初秋,荡舟出游,竟醉倒在天下名泉溪亭。
直至日落时,仍沉醉忘返。
酒醒以后,天色已晚,归舟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滩露宿的水鸟。
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来读她的这篇词作时,仿佛嗅到了那荷花的清香、大自然的清新气味,还感受到了小女孩的那份任性纯情和爽朗不羁。
(二)结婚前,酒意象的描写流露出李清照的思春之愁。
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就早早地想象和期待着自己的美好爱情,并把它作为自己闺房生活中的一项乐趣。
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王建花 甘肃永登县上川镇祁家嘴初级中学)
2007.08
万方数据
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王建花 甘肃永登县上川镇祁家嘴初级中学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MODERN CHINESE 2007,(8) 0次
参考文献(5条) 1.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 1988 2.徐中玉.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987 3.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2000 4.王铧 跟我一起学宋词 1997 5.唐诗宋词 1987
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李清照 去曾 偏重三五 ( 永遇乐 元宵 ) 和热衷于寻找 雪
在 金石录后序 中回忆他们屏居乡里十年的幸福片 里 寒梅 的李清照 此刻却丧失了如此兴致 只觉得
断
每获一书 即同共校勘 整集签题 得书 画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 临江仙 ) 永夜愤慨
篱 式的世外桃源之中 甘心老是乡 的时候 赵明诚却 衣清泪 ( 清平乐 )
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 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 霎那
词人的满腹愁情 使得一向受到亲睐的桂花也受到了斥
间 酸甜苦辣千般味 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 甚霎儿 责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 摊破浣溪沙 ) 如此
晴 霎儿雨 霎儿风 ( 行香子 ) 一首 凤凰台上忆 度过了愤懑不乐的两年 接踵而来的遭遇是赵明诚不幸病
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 即婚前 婚后及其丈夫 连 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 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
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 苦 一个 愁 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
词作 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 也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李清照诗中常见情感
李清照诗中常见情感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清新、
含蓄、感人著称。
在她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许多贴切而真实的情感。
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思乡之情。
李清照的诗中常常流露出自己
对旧日家园的眷念之情,比如在《如梦令》中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想枫林橹霜飞舞。
”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以及故人的情绪,深刻切实
地感受到了离乡离故的痛苦。
此外,李清照的诗歌中也流露出浓厚的爱情情感。
在她的诗歌中,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被诗人细腻地描绘出来。
比如在《如梦令》中
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表达了对爱人浓浓的爱意,以及失眠的情形,虽是短短的数语,却使人回味无穷,感慨至深。
此外,李清照的诗歌中还流露出对人生、世界的感怀,写出了深
邃而宏大的情感。
比如在《声声慢》中写到:“尽日思君不见君,共
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归?”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通过叙述自己的思
念之情,抒发了对流年逝去的感慨。
李清照的诗歌以情感细腻、贴切入微而著称,她通过自己深刻的
感悟和完美的语言表达,将情感真挚地传递给了读者,让我们感受到
了古代女性所具有的美好情感。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摘要:李清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越,其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凸显少女的活泼可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在太学当学生的赵明诚结婚,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与整理,编写有《金石录》。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离散,两年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南京夫妻重逢,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享年四十九岁。
随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四处漂泊。
因为南渡后的坎坷经历,后期李清照的词多以感时伤怀,悼念旧人为主,词风多为凄凉哀愁为主,表现出对国家、人民、个人的悲哀,充满了沉郁愁苦之情。
李清照,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她的词成就最大,称“易安体”,风格婉约清丽,却不乏豪放,语言平实朴素,偏重口语化,通俗易懂,多以白描为主,清丽脱俗。
李清照早年作《词论》,曾提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李清照现存作品不多,李清照的词在《李清照集》和《漱玉词》中只有四、五十首。
可是,越因其少,反而显得字字珠玑,篇篇夺目。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以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情趣为主,词活泼明快,清新婉约,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南渡后,国破家亡,独自漂泊,其词多凄凉哀愁,也不乏激情豪放。
一、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一)婚前,李清照的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篇《如梦令》是李清照描述其少女时代在济南的快乐生活。
篇幅虽短却给人足够美的享受。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境界优美怡人。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和词人,她的词风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体验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达了她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从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到中年时的世故和沧桑,随之她的词风也发生了转变。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环境也影响了她的词风。
她的早年婚姻不幸,丈夫去世后,她经历了丧偶之痛,这种变故和不幸使她的词作表现出更多的忧伤和无奈情感。
此外,她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压力也对她的词风产生了影响。
3.创作技巧的改变:随着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李清照的词作技巧也发生了改变。
她从早年的模仿和跟随先辈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
她的词作风格趋向于清新、细腻,具有个人特色,并且更加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构建。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情感体验的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创作技巧的改变。
这些因素使得她的词作从一开始的少女情怀到后来的成熟和沧桑,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有着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一、情感表达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表现出的情感较为单纯,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她年少时的热情与浪漫。
例如《如梦令》,其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不归十日心两忙”等句子中,透露出了年少时的轻狂与忧愁。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更趋复杂,通常是情感的交织与矛盾,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
例如《声声慢》,其中“深院静,小窗深掩,人去音还在。
偏宜秋色起于南楼”等句子,显现了李清照深情与无奈的心境。
二、意境描写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意境多以清新优美为主,展现出她灵秀的文学天分。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却多以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意义为特点。
如《一剪梅》中以一剪梅为意象,抒发出李清照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概,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担忧。
因此,相较于前期的清新和稚嫩,后期的词作更显她深邃的思考。
三、艺术手法的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也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语言简洁,转折自然,韵味深长,具有唯美与柔韧的艺术风格。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雨蒙蒙的心境,饱含意境。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变得工于心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更能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如《声声慢》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其中“杨柳堆烟”、“玉勒雕鞍”等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让词作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较清新、浪漫,而后期词作则较深邃、复杂。
在艺术手法运用以及意境描写上也有明显差异。
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
能纸札精致 , 字画完整 , 冠诸 收书家 。 余性偶 强记,每饭罢 ,坐归来堂 ,烹 茶 ,指堆 积书史 ,言某事在 某书某卷 第几 叶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 饮 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 中, 反不得饮而起 。 甘 心老是 乡矣 ;故 虽 处 忧 患 困 穷 而 志 不 屈 。 … … 这个时 期李清照情感和 心境波动 较大 。除了屏居青卅l 的那十年令她 备 感幸福而 难以忘怀外 ,其余大多数 时 间则沉浸在愁情之 中。 三、南渡后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 照 4 4 岁时发生 了 “ 靖康 之 变” 。兵荒马乱之 中,赵 明诚 与李清 照 先后 南渡 ,而青州老家 和大量未能 带 走 的书籍 文物,则在 “ 青州 兵变” 中 化为灰烬。 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 , 李 清照 义愤 填膺 ,她 以其 过人的才气和 锐气表达 了强烈 的爱 国抗战愿望 ,却 招来 了那 些投降派 的诽 谤和 打击 。一 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 《 渔家傲? 记 梦 》 倾 诉 了词 人 的 这 一 情 感 : 天 接 云 涛 连 晓 雾 , 星河 欲 转 千 帆 舞 。仿佛 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 问我 归何 处。我报路长磋 日暮 ,学诗 漫有惊人 句。九万里风鹏 正举 ,风休 住 ,蓬 舟 吹 取 三 山 去 。 词中表明了女词人 的自信 自负, 然 而一个 “ 漫”字 ,又把 自信 自负 的情 怀 陡然 引向了对摧折人才 的现实社会 的指控 。的确,在李清 照所 处的那个 时代 ,女 子即便满腹经纶 、语 出 “ 惊 人” ,那又有什么用呢 ?既不 能报 国也 不能卫家 ,只能在梦 中呼唤 “ 九万里 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 “ 蓬 舟”吹往 那憧憬 己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 《 鹧鸪天》 也 抒 发 了词 人 的 不 平 之 心 : “ 暗淡轻黄体性柔 , 情疏迹远 只香 留 。何须 浅碧深红色 , 自是花 中第一
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
试论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摘要李清照的词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词风有继承亦有差别,但都有愁绪在其中。
第一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缠绵清丽且纯真质朴,写景抒情投射出少妇的淡淡哀愁,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风格以明快活泼为主偶有愁绪;第二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率真凝重且飘逸婉约,在别离相思的痛苦中仍有等待的希望;第三个时期因汴京沦陷,词人颠沛流离、国破夫死,生活孤寂凄苦、彻底绝望,促使其词风转变,在婉约中又增添了几分豪迈奔放。
李清照的词意境开阔、格调低沉而凄苦,感情沉郁顿挫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情感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李清照是我们十分敬重的南宋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经历坎坷,而且诗词成就极高,更是现代文学青年心目中永远的楷模。
她的词有二晏之高雅,含苏轼之旷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成为婉约派的一座丰碑。
她的词给词坛带来了清高空灵的意境,悠远淡雅的情怀,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想象空间。
认真学习李清照的词,从中体会撼人心魄的情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文学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究,把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来陈祖美又提出了“三期说”。
凭着对李清照的敬重和喜爱,笔者认真探究了她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和经久不衰的词作,认为“三期说”的分法更合理一些,即第一阶段为少女期;第二阶段为婚后到南渡前;第三阶段南渡后。
一李清照在少女期的情感及词风李清照于公元1084年出生在山东章丘,父亲李格非出身进士,饱读儒家经典,社会地位极其显赫。
他疾恶如仇、刚直不阿、清正廉洁。
母亲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章。
家庭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李清照从小就受到文学薰陶,为她日后拥有良好的文学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博学开明也为她创造了更加宽松且随心随性的教育环境,使她的性格率真、文采出众、聪颖智慧。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摘要: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她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
前期的词主要写少女少妇的生活,通过一种清新活泼的少妇思夫的意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纯情的意境。
后期的词,由于时代的变迁带来个人命运的变化,李清照的作品多表现一种孤寂愁苦的意象。
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意象,居婉约派之首。
正是从这些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后期词风格对比引言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1]要代表人物。
她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不愧是女中豪杰,词坛传奇[7]。
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
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2]之一。
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抒写了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
以《如梦令》[2]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中所反映的情感变化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
”(《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虚美,而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笔者在这里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其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
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
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
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
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
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
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
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
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
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碰面相逢,低头看顾”,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刬金钗溜”。
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首,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
”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
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
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像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
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情怀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无忧无虑的李清照。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
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宋徽朝宰相之位。
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
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
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
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
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
展现了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而当赵明诚受官远行后,词人满心的使是对爱人的罹与向往。
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
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用话熨贴细,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忸怩之态。
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可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同造诣。
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多为个人情感,独抒相思离愁及闲适的生活情趣。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间,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珍品大多毁于金兵之中,或失于流离之间,几乎丧失殆尽。
李清照从此失去了较为优裕的生活以及志趣相投的伴侣和情感的寄托,再加上她膝下又无儿女,其后半生孤苦伶仃、孤独飘零的生活可想而知,最后于凄凉悲惨的境地中悄然去世。
这一段时期中,有几年(清康元年──建炎三年)是随夫处于不断流徙、客居异乡的生活。
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词人宁静安定的生活,不停的逃亡,不停地远离家园故土;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现在她的心境又是何种状况呢?这在《临江仙》一词中反映得最为明了:
庭院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肓。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种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
本词写出了她客居他乡的落寞心情。
庭院深闲,江南地湿多雾,无耐只得把窗儿也关上,柳树、梅花已发枝芽,春归时令好,人却老;时移境迁,到此人地生熟,再也没有与爱人吟风弄月的心情,就连元宵放灯的盛景也无兴致去观赏,更不用说去体味冬日踏雪了。
整首词不着一“愁”字,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这是种“栩栩然,荒荒然,幽然、悄然、无端的愁”。
这首词情调低沉,作者心境之郁抑可想而知。
而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于任上,李清照从此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她为丈夫所作祭之中,曾有如下几句: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诚自堕,怜杞女之悲深。
自此后她完全陷入“衰愁凄苦”的境遇,直到去。
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生的灵魂绝唱,真如诗人赵翼所言:“时代不辜诗人辜,话到沧桑句便工”。
这一期便产生了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
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北雁南来,黄花憔悴,梧桐细雨都深深融动了词人满情愁绪。
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
故土的沦丧、爱人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
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
“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词眼,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衰愁、悲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在此所见的是孤寂凄惶、郁郁寡欢的李清照,我们似乎已见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总之,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人性情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傅庚生评《声声慢》“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中国文学观赏举隅》)作者为闺阁中人,以词自传,展示了一个女性的丰富情感也正在于此。
男性词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多表现的是其某一心理细微侧面,生活中的一鳞半爪而已,零乱而不集中,形象没有系统性,更难说有什么发展变化的个性,就是同是女性词人(或诗人)也难与李清照相颉顽。
即如“才华约绝代”的上官婉儿,其作品多为应制之作,实不足道也;留有诗集的薜涛,虽然也是才华出众,作品清丽隽永,却始终难脱风尘气;花蕊夫人的《宫词》数十首,然心境平淡无奇,而毫无婉转曲折之意;与李清照同代的魏夫人、朱淑贞,前者词作流传其甚少,后者则仿于悲怨,还是陈廷焯的评价较为公允:“宋女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