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易安之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梦莹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人墨客钟情吟咏的意象。

“酒”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灵感,也成了文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

在词的兴盛上,酒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对酒的喜爱之情丝毫不逊色于男子,她的词常常以“酒”意象来抒情遣怀。

李清照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为,有的含恨而作。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愁情意绪都离不开“酒”这个意象。

酒赋予李清照无限的创作灵感,而词则为李清照的饮酒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关键词:李清照词酒意象愁情意绪
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随着易安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它让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坎坷的命运、情感的历程,体悟到她的卓越与不朽。

由少女时期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到经历变故后的孤寂落寞,再到国破家亡只身一人的凄苦悲凉,“酒”一路与李清照相伴,这其中有喜有忧,有悲有苦。

跟着酒,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充满热忱的李清照,品读到她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坚毅个性,并感受到她那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宋词与宴饮》[1]中提到了酒对于词抒情功能的影响,说“在觥筹交错的宴饮活动中,更容易使人神经兴奋,情绪外露,词又是抒情文学在这种环境下所创造的词抒情更真实真挚、深婉、强烈。

”可见,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山河碎,夫亡灾难多的现实之后,无地容身,只能在酒乡寻求安宁。

“愁”是李清照词的主旋律,一个“愁”字在易安词中出现了二十几处之多,而李清照的愁情意绪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李清照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靠酒来传递给读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在本文中,笔者把易安之愁分为三个时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李清照是如何借“酒”意象来诠释她的情绪变化:
一.少妇时期:以酒寄相思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

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琴瑟和鸣,一道进行词的创作。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婚后两年,也就是1103年赵明诚出仕,两人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独居深院的生活。

李清照初尝离别情怀,为了减轻自己的孤独感,她选择了用酒来抚慰自己,以此得到些许的安慰。

这时候易安之愁主要是相思之愁,她满腹的思念和闺怨只能用酒来冲淡。

酒成为了愁的代言词,酒之多,正是愁之多的体现;而酒之醉,则是愁之深的反映。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一曲《醉花阴》正是她早期以酒品愁的代表作。

新婚才不久,丈夫就要外出,思念之情无可排遣。

李清照就用这首词,把这种情怀告诉自己的丈夫。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暗香”指菊花。

“有暗香盈袖”一定是饮酒赏花,看到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由得折一朵来嗅。

一折花,思远人的情绪又蓦地产生了。

本来要“把酒”以解愁,不想因“暗香盈袖”想起了“路远莫致之”[3]的远人,于是愁更重了。

易安用这句表示思念丈夫,既巧妙又含蓄,极耐人寻味。

靳极苍在《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一书中这样分析,“离愁是最不好排遣的情绪,黄昏是最难将息的时刻,所以这句的意思是在黄昏的时候,将离愁折磨得太厉害,因而到东篱边把酒以解愁。

她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闺阁少妇的形象,既是作者自己的形象,也是士大夫阶层家庭妇女的共同形象。


[4]黄昏时刻,耕作的人们忙了一天,都盼着回家和家人团聚,李清照却无法和丈夫相见,只能对着东篱独自饮酒。

这个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一个因思念夫君而借酒消愁的女子的无比凄苦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借助“酒”意象使全词不着一个“念”字,却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在宋代,词人喜欢用诗言志,用词来抒情。

李清照前期词作借酒表现的愁绪大多都是对丈
夫的思念之愁,道出了闺阁中的女性最真实的心声。

少妇时期的“愁”,是一种新婚女人的闲愁,没有包含太多复杂的情绪,相比于后面两个时期的“愁”,这时候的“愁”要相对淡一点,包含了埋怨和娇嗔,而没有痛苦和凄凉之感。

所谓“酒后吐真言”,经过酒的沉淀,李清照对丈夫的感情更加深厚,更能引起作者的共鸣。

酒使少妇时期的李清照真挚浓烈的情思挥洒得更加淋漓尽致,酒深情更浓。

二.南渡时期:把酒伤离别
南渡时期是李清照词作创作的高峰,在遭遇了一系列人生的巨大变故之后,易安词增添了沧桑厚重感,沉郁苍凉,语言虽然平淡却涵义蕴深。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在漂流异地的途中,李清照夫妇多年来搜集的字画丧失殆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第二年,赵明诚在赴湖州太守的路上因病离世,更给易安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丧夫之痛,颠簸之苦,把李清照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李清照作的《菩萨蛮》是其借酒写愁情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春天到来的二、三月间;地点是作者家中;内容是抒发怀乡爱国之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5]早春季节,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但李清照的内心却是一片荒凉。

那种不能忘怀又望不见故乡的愁闷心情,只有借酒来排遣,而且一直要到酒醉方休。

浓睡醒来,沉香已经烧尽,宿醉后的酒意却还未消失,足见易安饮酒之多。

饮酒是为了消愁,想从心头暂时忘却思乡之情,然而乡情比酒味浓烈,比香气更持久。

曹济平在《菩萨蛮》的赏析中写道,“早春时节,万物生发,那些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回忆如萌动的春芽又渐渐浮现,拨动着词人敏感的心弦,”[6]“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散发着作者的故土之思,亡国之痛。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感觉到梅花残,该换了,于是想起了故乡“簪花”[7]的风俗,因而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何处是”,不知故乡在何处,这是思念极深的意思。

这想念深在心中,要忘了,除非喝酒喝醉了。

曹操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8]“杜康”就是酒。

这时候的酒,可是一杯苦酒,但李清照还是饮到酩酊大醉,无非就是想借它来麻痹自己那不堪承受的心。

因为只有在醉了的时候,才能得到片刻的解脱,忘记所遭受的痛苦。

南渡时期,李清照生活逐渐开始经历各种变化,平静的生活的状态被彻底打破。

先是和丈夫颠沛流离,心爱的字画丧失殆尽;然后丈夫的去世,成了李清照最大的打击;再者政权变更,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切的变化导致了李清照的“愁”从少妇时期的相思之愁转变为背井离乡之愁、丧夫之愁,这时候的愁,比起前期的愁,多了几分无奈,更多了几分无助。

而一路走来,酒成了她一起成长成熟的朋友,它理解李清照,尤其在国破家亡的困境中,酒更是成了李清照唯一可以倾诉心事的知己。

李清照的人生,因为南渡而陷入到无尽的黑暗和孤寂绝望之中,但因为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她不能因此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她带着见证了他们美满婚姻生活的收藏字画漂泊,形单影只。

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酒是她所有情感的出口,是她不可或缺的伴侣,酒更赋予了她创作的冲动。

这也是为什么南渡时期成了李清照创作高峰的原因。

国恨家愁,思夫之痛,只有在酒醉以后,才会暂时地忘却,忘记故乡,忘记流离失所的颠簸之苦。

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沉重,酒成了她最重要的陪伴。

酒能解愁,亦能诉衷肠。

三.晚年时期:借酒消离愁
李清照的晚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国家陷入苦难,人民流离失所。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是《声声慢》,它是李清照的名篇之一,张端义的《贵耳集》[9]也曾指出《声声慢》是易安晚年之作。

全词透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死了,这对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在杭州金华一带,李清照又遭到了金兵的侵扰,所存的金石字画,一切荡尽,这又是对她的一个很大
的打击,而且此后就一直受着孤零飘泊生活的煎熬。

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是一个孤独无依的老妇,有旁人不能理解的痛苦。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境况和心情中写出来的。

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0]十四个叠字,抒写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境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夜晚冷的时候,易安只能喝酒来御寒,可是三杯两盏清淡的小酒,怎么能敌得住晚上吹来的疾风呢?“淡酒”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真的淡么?不一定,只是这哀愁太深重,酒不能解,所以觉得酒味也淡了。

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无法排解忧愁。

这里的“酒”意象,相比较这些年来经历的沧海桑田的人生变故而言,已变得寡淡至极,即便是饮尽千杯,也已丝毫不能排遣盈满于胸的愁思。

酒之淡,恰恰说明了愁之浓。

敌不过的不仅仅是一阵紧似一阵的寒凉,更是扎根于心底的越来越深重的思念与悲痛。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心中的强烈哀叹。

通过酒,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那无依无靠、饱受煎熬的痛苦的情感世界。

“淡酒”二字,正表明了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南渡之后,李清照遭受家破人亡、沦落异乡、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的现实。

一首《忆秦娥》(临高阁)就是作者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它所表达的情绪是是忧深无望。

亲人已死,家不可回,触景伤情,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全词只有“断香残酒情怀恶”[11]这一句直接抒写作者的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这句话说的是天晚了,从高阁下来回到卧室。

卧室里的情形是断香残酒,因而使李清照情绪低落。

“乱山平野烟光薄”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个字暗示出易安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念。

在那温馨的往日,易安曾经“沉醉不知归路”,而今却香断酒残,美好的过去与悲惨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全词通过“一杯残酒”抒写了作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之痛。

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境遇,但因为她已历经沧桑,生活的磨砺让她选择了坚强面对。

这时候的“愁”,虽然依然是无可奈何,但比起南渡时期的“愁”,却带着一种岁月的厚重感。

到了晚年,李清照孤身一人,喝酒不再有侍女相伴,更不会有亲人相随,因而饮酒的方式也成了独酌。

独酌加重了李清照的哀思,但酒醒之后李清照的情感得到了必要的沉淀。

酒无法彻底排解李清照的痛苦,一番痛饮过后愁情更浓了,就像李白诗中所感慨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12]。

但正是这浓浓的愁情赋予了李清照无限的创作灵感,为易安词增添了高雅的情绪。

酒文化对唐宋词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仅推动了词的繁荣兴盛,还直接影响到了词人创作的风格、词的审美特色,甚至在词的社会文化功能、抒情功能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首词外,易安词中还有多处提到了“酒”这个重要的意象,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

笔者认为,“酒”意象已经被李清照固定为“愁”的替代者。

虽然易安好酒,但并不一定她写到“酒”就一定是在饮酒。

就像“月亮”这个意象一般作为“思乡”之意,“柳树”作为“离别”之意等等,这是一种意象定式。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所以酒意象的出现是李清照抒发用来自己内心的愁情意绪。

在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她的愁情意绪紧密结合在一起。

酒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被赋予了太多的言外之意,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美,也正是有了这词中之酒,才使易安词的内容更加空灵,也更容易表现她复杂的情绪。

酒确实贯穿于李清照的一生,没有酒,李清照便少了许多人生韵味,更不会有男子般的豪迈之气。

李清照既能将酒的奔放豪迈牵引出来,还可以用人生的网过滤出酒的伤感凄凉,更能用超凡的心境沉淀出苦酒中的别样滋味,这滋味中包含了她说不清道不尽的伤心与无奈。

而这些纷繁复杂的愁情意绪都通过酒醉之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去品味。

参考文献
[1]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
[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
[3]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1
[4]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
[5]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M].长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167.
[6]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90.
[7]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M].齐鲁书社,1986.52.
[8]赵晓辉.中国古典诗词精品鉴赏[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41.
[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7.
[10]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8.
[11]杨慎.词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05.
[1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注释
[1]马丽梅《宋词与宴饮》第42页,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第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出自《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

原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意思是“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4]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第84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5]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第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第170页,齐鲁书社,1986年。

[7]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簪花的习俗。

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写的是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的情景,发出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黄庭坚的词中也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的句子。

[8]吾三省《中国文化背景三千词》第18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9]张端义著《贵耳集》第78页,《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0]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第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第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高民著《中国古代诗歌概论与名篇欣赏》第10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