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比德与玉——中国古代玉器欣赏
谦谦君子比德于玉
Collection马未都话收藏孔子像72HEILONGJIANG PICTORIAL春秋时期,玉已走入上层社会,此时关于玉有个争论,就是“重玉轻珉”。
珉是什么呢?就是类似玉的一种美石。
《礼记》里记载了一段对话。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子贡问孔子:“我想问问老师,为什么看重玉而轻视珉,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珉的数量多吗?”孔子说:“不是因为数量多寡的缘故,是因为玉有德,用于比喻君子。
《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玉有德,所以玉才重要。
”孔子认为玉有德,而珉无德,等于孔子给玉做了一个结论:玉是君子的化身。
《诗经》中多处把玉比做君子。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词汇“切磋”、“琢磨”,都是从这儿来的,原意都是治玉的方法。
这句诗的解释很多,我们选其一种解释,就是说:这么漂亮,这么有文采的君子,是经过了像治玉一样的切磋、琢磨后,才逐渐成的。
玉谷纹璧战国直径1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孔子认为玉有德的结论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德”是什么呢?解释起来非常麻烦。
过去有部电影中有句玩笑:什么是德啊?无才便是德!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包含关于“德”的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地去解释,甚至有争论。
那么,当玉被赋予德行的时候,当它作为宫廷或者社会上流非常重要的礼器的时候,它就体现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约束力量是道德,而不是法律。
虽然法律在汉代就非常健全了,但当时的道德力量足以约束这个社会。
如果我们在地上划一道线就可以禁止别人跨越,那就不必扎一个铁丝网;如果扎一个铁丝网就可以禁止别人跨越,那就不必建一堵高墙;当一个高墙依然不能禁止别人跨越,就要在高墙上再加铁丝网,这就是每一个制度的功能。
我们的先人在地上划一道线,人们就不去跨越,这条线是什么呢?道德。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坎特伯雷玉斧(上)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坎特伯雷玉斧(上)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当中,玉器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从沟通神灵的纽带,到帝王身份的象征,再到民间收藏的兴盛。
暂且不论原因,只看现象,玉器在用途上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归根结底一直处于较高的阶级,被权贵们掌握甚至垄断。
商兽面纹玉斧,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在玉石上赋予了太多的人文情怀,以至于将它区别于一般的珠宝或美石加以区分。
“君子比德与玉”这一古训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玉德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延伸遍布到中国的文字之中,像基因一样代代流传。
“玉树临风、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和玉有关的泛美之词数之不尽,可见玉文化在华人心中的重要性。
相比而言,欧洲的西方国家则对玉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单纯就矿物特性本身而言,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相比普通岩石都具有更高的硬度和韧性。
在石器时代的用玉方式上,欧洲人更多地将玉器“实用化”,制作成斧、凿等工具用于日常生活。
虽然后来也偶有将他们制作成工艺品的例子,可始终没有作为宝石加以对待。
在本期介绍中我就将带大家了解一下,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坎特伯雷和这件最杰出的物品,一把经过抛光的玉斧。
坎特伯雷,是一座位于英国东南部的非都市城市。
这把玉斧就发现在这里,所以叫坎特伯雷玉斧。
第一眼看过去,这把玉斧看起来就像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成千上万其他斧子一样,但相比这绝大多数,它显得更薄,更为宽阔,看起来几乎是全新的,而且非常锋利。
它的形状好似一个超大号的泪珠—约21厘米长,底部宽8厘米。
摸起来很酷而且感觉令人异常光滑。
玉斧,现藏于苏格兰博物馆,材料据推测来自意大利边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
斧子在人类历史中起到非常特殊的作用, 近东的农业革命经过数代传遍整个欧洲大陆,最终在大约6000年前,移民依靠皮毛船只抵达英国和爱尔兰海岸,随之而来的还有农作物种子以及家畜。
他们发现浓密的森林覆盖这片土地。
于是斧头帮助他们清除他们播撒种子及放牧野兽所需的空间。
王翼川: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精心雕琢南派玉石文化
王翼川: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精心雕琢南派玉石文化精心雕琢,传承南派匠心如果追溯起源,玉石雕刻文化最早出现于河姆文化时期,彼时受单一的打磨技法限制,玉器还多以玉璜、玉珠的形式为主。
后期随着朝代的更迭,以及雕刻技法的发展,玉石雕刻作为一门艺术,受不同玉石材质和材料大小的影响,渐渐分化成多种表现形式。
大到人物、器具、鸟兽、花卉,小到别针、戒指、印章、饰物无一不能成为体现其拥有者身份的象征。
在中国明清时期的玉石雕刻文化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可以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南北文化差异的影响,玉石雕刻按照地域逐渐划分为了南、北两大流派,在雕刻风格以及成品的造型上呈现出了具体差异。
相比较而言,南派更追求细腻精致、要求整体形象的丰满和逼真;而北派则崇尚简练凝重,更多注重呈现表面形状。
王翼川作为南派玉石雕刻文化的信徒以及传承者,自然在雕刻的风格上更具南派特色。
他的作品多以人物、花鸟和仿古为主,尤其擅长对观音和动物的雕刻,常常力求逼真,写实,并且对作品整体线条的流畅度以及把玩时的手感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目前他的许多作品都被摆放在他的工作室当中,是一种作品的展示,也是玉石雕刻文化和理念的传承与发扬。
鉴于他在雕刻领域展示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他在玉石雕刻文化传承中起到的突出贡献,2021年王翼川还被授予了创新中国“十三五”玉石雕刻行业发展功勋人物的光荣称号。
潜心钻研,汇集百家所长早年的王翼川凭着对玉石的一腔热爱,开始刻苦钻研玉石雕刻的相关技法与技艺,彼时的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幸得玉石名师赏识、指点和引领,再加上他自身极高的艺术领悟能力与勤奋钻研、虚心求教的学习精神,逐渐成长为了一位玉石雕刻领域的专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朴、浑厚且流畅的雕刻风格。
而关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王翼川说玉石雕刻师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是其中的压力与困境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够有最真实的体会。
自他从事雕刻事业以来,王翼川对于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精心打磨。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着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人们佩玉、藏玉,在中国和海外的华人中久盛不衰.英国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美则神洁,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深入到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玉文化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玉文化的风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世纪立足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瓷文化和.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高中美术鉴赏考试资料
高中美术鉴赏考试资料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1、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
2、欣赏美术作品要从;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方法)、语言方式、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
3、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1、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是点、线、面、色。
2、美术的语言表达手段西方绘画中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笔墨、章法、皴法3、美术家运用:具象艺术语言、意象艺术语言、抽象艺术语言来完成美术作品。
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1、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2、具象艺术强调;再现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情节性又称叙事性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1、意象艺术更倾向与心理真实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
所谓“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既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第五课走进抽象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1、抽象艺术的两种类型:冷抽象、热抽象2、抽象艺术在艺术表现上分: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机理、空间与透视、、光影与运动第六课艺术美和形式美—漂亮事美术鉴赏的标准吗?1、艺术美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致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
2、美术形式美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黄金分割率规定,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比值以__________为最美。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1、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怎样的作品。
2、艺术家和我们都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兼论“君子比德于玉”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玉器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所致。
玉的本质是石,玉器是由石器转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玉具有比石更多的优良品质,因此,对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玉与石的差别。
距今1万多年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细石器时代遗址、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及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玉制的原始工具,被学术界公认为揭开玉器史序幕的先驱。
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狩猎、捕鱼等原始生产方式,这是先民们创造的得以定居生活的物质条件。
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玉器以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被人们所崇尚与崇拜,其产生也成为必然。
玉器的成熟标志着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到来,象征着王权、神权、军权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礼及礼法制度的产生,体现了玉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
后来出现在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和江、浙、沪一带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像满天星斗一样在华夏大地上闪现着耀眼的文明之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中,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玉器是礼神的礼器,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先民们认为它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
史前时代玉器种类单调,主要为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制作技艺比较简陋、粗糙。
到了商周时代,玉器品类繁多,造型多样,工艺技术精致。
春秋时期之前用玉者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玉料质地要求的提高和对它的特性赋予人格化的推崇。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
战国玉器较之春秋时期玉器品种更加丰富,突破了春秋时期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璜、玉璧、龙形佩、带钩等器型,工艺更加精细,玲珑剔透并多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构思巧妙,造型独特,装饰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旋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
君子比德于玉
君子比德于玉作者:苏敏来源:《江苏陶瓷》2019年第01期摘; 要; 宜兴紫砂壶经久不衰,制壶艺人以高超的技艺凸显其美感,赋予其生命之意,紫砂壶是艺术与人文的相辅相成。
优秀的紫砂作品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有激发心灵的冲击力。
本文以紫砂套组“古韵清流”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关键词; 紫砂壶;古韵清流;玉文化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回首文化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文化大都来自于平凡的生活中,宜兴紫砂壶雅俗共赏,从民间传统粗陶匠器演变为观赏和实用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凝结着历代紫砂艺人的勤劳、智慧和才思。
紫砂壶作为泡茶、沏茶的生活器具,原是平凡的实用器,却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赋予高于生活的精神内涵,经久而不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生活是艺术的素材,而文化更是融会贯通的。
紫砂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自然和生活永远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真正的艺术总是随心随性,“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古韵清流套具”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为题材,以良渚文化玉璧和玉琮为造型设计理念,各物件之间元素统一,始终围绕“玉文化”的主题,风格完美契合,相辅相成,整组茶具极具画面感和艺术感,整体效果显而易见。
按照不同的形态特点,紫砂壶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型各有特色,相互独立又相依相融,共同构建了精彩纷呈的紫砂造型装饰工艺体系。
“古韵清流套具”以一把主壶、一个公道杯、一个茶叶罐、四只套杯的形式组成,整个套组简约大方、古雅简素,极尽线条之美,又辅以陶刻、点砂等装饰技艺,兼具光器和花器的造型特点,相得益彰,提升了茶具的艺术效果。
主壶壶身呈扁圆柱形,身筒外张,鼓起圆润的弧度,饱满却不笨重,有骨有肉;底部设圈足,架起壶身,稳定地立于平面,圈足与壶身衔接处饰以两圈线条,又辅以点砂装饰,金色的砂点烘托出吉祥如意的氛围,宛如一块雅致的玉璧;壶身与盖面之间转折清晰、轮廓分明,凸显刚柔并济之感,盖口大小与圈足相统一,上下呼应,盖面拱起自然平缓的弧度,拱桥钮位于中央位置,跨度较大,过渡自然平和,方圆相济,整体观之宛若筒形的玉琮;盖面曲线自然延伸至肩部,与流、把相互贯通、一气呵成,壶流为暗接,与壶身浑然一体,流线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自然向上盈起,根部粗拙有力,流口处纤细尖锐,宛如鸟喙;壶把与壶流呼应,皆饰以如意云纹状舒卷有致、自然尔雅。
谦谦君子,比德与玉——中国古代玉器欣赏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 项羽本纪》
商代妇好墓
不解之迷:
妇好墓出土的这个玉人,有个不解的谜团。一个 不明物体从玉人的左侧插入后背,从侧面看得很清楚, 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好定一个名叫“柄形器”。 专家们猜测有两个可能:第一,这个玉人就是妇 好的形象,身后的柄型器是一个礼仪用具,什么用途 不清楚,可能是她出席重要场合,配合礼仪形象带的 东西。第二,这个玉人不是妇好,而是一个巫师的形 象,那么柄形器就变成了一个法器。 后来在西周的晋侯大墓里,也出土了一个类似的 玉人,呈站姿,也有一个柄形器,但是改成龙头了。 有专家认为,这个玉人不是西周的,是商代的,就是 商代的遗物在西周的墓葬里出现。专家不是凭空而说, 史书上有相关记载。《逸周书· 世俘解》: “凡武王 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玉璋与玉圭
组佩
所谓组佩,很容易理解, 两块以上的玉组合佩带,就叫 组佩。 《礼记· 经解》说"行步则有 环佩之声",就是说你走路的时 候,玉佩之间互相碰撞,发出 丁丁当当的声音,很好听。那 么,佩者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 和风范,动作稍微一大,声音 就会变得特别响,不雅。 商代的社会意识是鬼神文 化,反映到玉器上,就形成了 神玉文化。周代进入了政治化 与制度化,礼仪上了轨道,有 规矩了,于是形成了礼玉文化。
以 玉 敛 葬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厚葬的民族,尤其汉代以前。但是,正因为这 种厚葬的制度,使我们得以看到几千年前的灿烂文明。用玉敛藏,是古 代厚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玉覆面
所谓玉覆面,是指用玉片 对应人面部的眼睛、鼻子、耳 朵、嘴的位置,缝在丝绸或麻 布等织物上,再盖在死者的脸 上。晋侯墓出土的玉覆面上玉 片的数量不等,最多的一组有 79 块。
博物馆玉器文创首饰设计研究与实践
博物馆玉器文创首饰设计研究与实践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5期摘要:玉器是中国历史中的瑰宝,玉器文化源远流长。
博物馆文创产品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饰设计是文创设计的组成部分。
文章从玉器文物的艺术特征入手,对其中的元素进行简述;再将玉器与博物馆文创首饰相关联,调查目前玉器文创首饰的现状并发现问题;然后探究玉器文创首饰设计的思路方法;最后以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进行实践设计。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首饰设计;玉器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5.0200 引言玉器在中国古代被视作神器灵物。
在中国的所有造物种类中,玉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种,拥有独特的地位。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审美在造物生产的进程中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这些玉器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角度来看,玉器是自然造物与人类文明互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融合。
玉器的造型、纹饰、加工工艺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使其艺术特征更加丰富突出,这些丰富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随着文博行業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已有数千家博物馆对文创衍生品进行开发,其中玉器首饰在文创产品中并不罕见。
玉器的深厚文化沉淀和独特艺术价值让众多首饰设计师对之青睐有加。
本文从研究设计的角度出发,先对玉器的造型、纹饰、加工工艺以及文化这四种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再调查博物馆文创首饰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探究专业珠宝设计的方法步骤,最后进行具体的首饰设计实践。
1 玉器的艺术特征玉器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器艺术以其流畅优美的造型、复杂精美的纹饰、细致多样的加工工艺、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史中独树一帜。
1.1 造型种类玉器在产生初期的主要作用是装饰。
当时人们正处在原始时期,朦胧的美感使玉器以饰品的形式产生。
玉器之美体现在规整匀称的和谐统一,写实与传神的完美融合。
怀瑾握瑜,君子如玉
怀瑾握瑜,君子如玉——论玉学中的君子文化摘要: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自古以来人们对玉石的青睐长盛不衰。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斑斓画卷上随处可见玉的美喻,与玉有关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
玉不仅具有“石之美者”的资质,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荀子以玉比喻人的基本属性,孔子将玉作为最高道德境界的生动体现,无一不体现了玉的人文道德色彩。
《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中国古代,玉就被赋予了君子之德的人文化内涵,表现人的高尚品德和内在修养。
玉学与君子文化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积淀,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逐渐趋于理性化,关于玉文化内涵的认知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金相玉质”的普遍审美,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关键词:玉文化,荀子论玉,玉德,君子文化中国乃崇玉之邦,历朝历代,佩玉之风蔚然不衰。
玉,视之温润,触之生寒,集天地灵气,凝日月精华,孕万物风采,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灵物、美物。
玉,并非一件寻常器物,它在中国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中,被赋予了流芳百世的人文内涵。
《说文》云:“珮,所以象德也。
”更有荀子“君子比德”,“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菜根谭》有云,“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如玉,玉如君子,在某种程度上,玉文化与君子文化已水乳交融。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玉在其高度审美价值之上同样凝聚着深厚的人文道德色彩。
一、石之美者——玉的自然审美性许慎《说文》:“玉,石之美者。
”玉,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光而不耀,濯清涟而不妖。
“其温润纯洁,异彩纷呈,前人形容为‘白如割肪,黄如蒸栗,蓝如靛沫,绿如翠羽,赤如丹砂,紫如凝血,黑如墨光’这种天生资质引得古往今来无数人的仰慕和追求。
”1三国时期周瑜,字公瑾,名字里包含着“怀瑾握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名如其人,素留下“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
历史上的诗词歌赋,名言典故,均不乏玉的美喻。
有一代丽人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北宋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竹林踏月“玉林风露寂寥清,仙妃对月闲吹笙”。
审美到了一定层次,自然会喜欢上古玉!
审美到了一定层次,自然会喜欢上古玉!一个具有良好的审美感悟或审美意识的古玉藏家,他对于古玉的鉴赏,一定有着比别人更佳的条件和优势。
因为作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他在其藏品身上所发现的,首先应该是一种作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流通领域的价格因素。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立场和视点,他的收藏和鉴赏才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质美古人对材质的不断发现和认知,体现了先人对美的不断认识和审美感悟能力的不断总结提高。
“美石即玉”,那是对玉石具象化的感悟。
“温润如玉”,便是对玉的内在美质有了进一步的揭示。
而孔子将玉喻德,并列举出诸如“温润而泽”、“其声清越”、“气如白虹”等特质,更是完成了对玉质的审美的全部核定过程。
可见,古人对玉的选择,首先是从材质上去认识的。
真美的古玉,一定凝聚着古人良苦的用心,其质地必然一方面具有时代烙印,另一方面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是和谐而又温润的。
形美古玉的器形既是古代用玉制度和用玉思想的需要,也是古人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巫玉、神玉还是王玉及至世俗化用玉时代,玉的器形都是古人对神权、生命和大自然高度想象的审美产物。
因此,每一件古玉的器型,都是经过玉匠精心构思、巧妙雕琢的艺术作品,而不是马虎草率、随意为之的摆设。
它必须是灵性的、生动的、整体和谐的,而不是生硬的、呆滞的、生搬硬凑的。
古玉的形美,不但是直观的,而且还有其丰富的内涵之美。
它不但是表象的,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美学价值。
由此看来,如果收藏了另外类型的一些“古玉”:圆雕件形状怪异而又扎眼,佩饰件比例失调而又别扭,动物件线条呆滞而又缺少神韵,那么,十有八九,你就不幸“吃药”或者说是“中招”了!色美色美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玉的本色美,二是古玉的沁色美。
应该说,只要具备了这两层意思中的任何一种审美要求,那么,这样的古玉都是美玉。
古玉沁色的形成过程,是历史的年轮深深刻上的印记。
在它身上,无疑包含了社会人文学、历史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美学、风俗学等丰富浩瀚的信息量,它记录了沧桑的社会发展面貌,反映了风云变幻的时代动荡,昭示了大自然所赋予的种种神奇演变。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
玉堪比君子德性,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
玉器的进展伴随着人类的进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进展的关系。
而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连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
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
《礼记·曲礼》中有如此一段话”君子无端,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仍是一种道德和地位的表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玉器的外观与时期工艺水平和那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进展而进展,映射了时期变迁的痕迹。
从旧石器时期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期看成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朝表官阶高低的玉器、宋朝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朝涉及普遍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那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偏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取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那么,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类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形下进行极为艰苦的生存和进展,那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尽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显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必然的水准,现在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显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显现,形成的奴隶制度增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进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玉器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玉器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4年第9期玉玦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鸿门宴。
项羽和刘邦在鸿门约见,这一次约见非常危险。
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要杀掉刘邦,他怎么示意呢?他拿的是一个玉器——玦。
《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这样写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看见范增不停地使眼色,举了三次块,提示他要赶紧干掉刘邦。
但是项羽没有下这个决心。
玦的造型跟常见的玉环有一点区别,它有一个缺口。
为什么完整的器型上要留一个缺口呢?有文物学家认为,块最早期就是耳环。
证据是在早期的墓葬中,大量块都在头骨的两侧,证明它有可能是从耳环发展过来的。
玦在后来的历史中演绎了各种功能,比如用来作为信物。
过去帝王对底下的大臣有所不满的时候,发配其到边疆,就送你一个玉玦,表示我要跟你决断。
但当宠臣走得很远,皇上心里又想他,这时候就用另一种婉转的表达方式:送一个玉环,“环”与“还”同音,意为希望对方回来。
这是玉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含义。
出廓璧玉璧是传统的玉器品种,谷纹璧在汉代依然盛行,但到了西汉,它有一部分造型有所变化。
什么变化呢?玉璧的外缘增加了一部分纹饰,这种璧专业术语叫“出廓璧”。
廓与郭通假,指外城。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里的“郭”同“廓”,外城为廓。
当标准玉璧的外圈上额外增加了纹饰部分,就叫“出廓璧”。
为什么汉代出现这个出廓璧呢?肯定不是一个偶然。
究竟什么原因,今天没有学者能够确切地指出它的原因。
我也翻了很多书,查了很多资料,最终也没有找到可以信服的一个结果。
我说过历史上很多谜有可能是终身的谜,有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不能破解。
玉蝉在汉代丧葬制度里,玉非常重要。
之所以有大量汉玉出土,就因汉代丧葬制度规定,随着等级增高,玉的数量也在增加。
葬玉中有个典型的品种叫“玉晗”,是放人死者口中的玉。
什么样呢?一般都做成蟑状,北京方言叫“知了儿”“季鸟儿”。
君子比德于玉
君子比德于玉作者:王亮来源:《醒狮国学》2014年第11期它原本只是一颗顽石,最初与人类相遇时,人们只惊羡于它的色泽与温润的触感。
几千年来,它不知惊艳了多少双眼睛,温暖了多少双手。
在人们的观赏、把玩中,它将其独特的德行沁入了人们的内心。
它走过漫长的旅程,一直被人视若珍宝,但或许它想告诉人们的一如它未被雕琢前的那样质朴。
玉,有德蕴其中,君子自比之。
爱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
自古以来,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钟爱。
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雨变迁而始终不改。
但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以后,中国人爱玉的侧重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眼光集中在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古人则对玉的文化内涵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古语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
”德这东西太抽象,不好表现也无法描述。
但是玉可以。
玉有石的坚实,石无玉的通透;玉有石的刚劲,石无玉的温润;玉有石的质地,石无玉的细腻。
玉的物质属性恰好和古人所推崇的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以玉比德成为可能。
佩戴、把玩,时时看得见、摸得着,便于随时随地躬省自身。
那么,玉到底有哪些品德呢?管仲第一个总结玉德在春秋时期以前,人们对玉的认识基本上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从春秋时期开始,古人对玉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第一个对玉德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
管仲是治国奇才,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著有《管子》一书。
在《管子》中,他首次对玉德进行赞美,指出玉有九德。
管仲说,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知”;坚硬不屈,是它的“义”;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是它的“行”;鲜明而无污垢,是它的“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缺点和优点都表现出来,是它的“精”,华美的光泽相互渗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辞”。
美术教师考试复习资料试题
高中美术考试资料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1、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
2、欣赏美术作品要从;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方法)、语言方式、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
3、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1、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是点、线、面、色。
2、美术的语言表达手段西方绘画中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笔墨、章法、皴法3、美术家运用:具象艺术语言、意象艺术语言、抽象艺术语言来完成美术作品。
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1、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2、具象艺术强调;再现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情节性又称叙事性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1、意象艺术更倾向与心理真实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
所谓“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既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第五课走进抽象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1、抽象艺术的两种类型:冷抽象、热抽象2、抽象艺术在艺术表现上分: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机理、空间与透视、、光影与运动第六课艺术美和形式美—漂亮事美术鉴赏的标准吗?1、艺术美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致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
2、美术形式美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黄金分割率规定,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比值以__________为最美。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1、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怎样的作品。
2、艺术家和我们都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君子比德于玉
君子比德于玉作者:曲卓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摘; ; 要:“比德于玉”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观点,其理论源自周朝的礼乐文化。
玉器在祭祀的神性中发展出来,在周朝理性精神的影响之下具有了“礼”“德”等丰富的礼乐文化内涵,又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成为君子人格的代表和士大夫阶层精神的象征,由此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精神传统。
关键词:王德; ; 礼玉; ; 君子人格; ; 礼乐文化赋玉以德的传统不是始自春秋时代,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形成的更加体系化的君子人格向前推溯,可以发现在有周一代“比德于玉”的内涵是经过衍生与变化的。
在西周,玉器成了“礼”的载体,使得玉器在这样的王权话语体系和礼乐文化的发展之中被赋予“德”的内涵。
“比德于玉”与“比音于乐”一样,于“比”之中蕴含着有周一代的理性精神。
一、王德与王玉1.天命靡常,惟德是依周朝在经历过“血流漂杵”的战争之后取代了商王朝的政治权利,成为新一代的王权拥有者。
在有周一代,自奋强国的过程中总结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思想,汲取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从“德”取代“天命”的这一转变中可以体现出周王朝的理性精神。
“德,得也。
”“礼乐皆德,谓之有德。
”对于国家的统治阶层而言,王德是至关重要的。
《礼记·文王世子》载:“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君之谓也。
”[1](51)君子之德是治国之本,对于德的要求是周王朝对于统治者,统治阶层,国家栋梁的终身要求。
《礼记·曲礼下》记载:“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1](318)玉作为“德”所比之物,无故不可离身,也就是时时刻刻警醒着佩玉之人不忘德行。
从“比德于玉”中可以看到周代统治者更加注重的是佩玉行为中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所代表的实际功能。
作为中正的一国之王,不仅要有雍容华贵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要有让人尊敬的德行。
周王朝對于“王德”的持守是其理性精神的体现,在商代淫祀的社会风气之中,走出祭祀礼仪中神性的迷雾,探索出人定胜天的决胜道路,相信“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古代佩饰
清初,玉佩制度因满人的入关、服饰的变异而从此废止。
魏晋以后,女子很长时间里可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 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 之一。
玉佩种类
组佩
又名“杂佩”。 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
上的佩饰玉。 从一般意义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
玉,还是权力、和平的象征。
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
玉,并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
古人贵玉,兼贵其声。
东周两汉的玉器
东周两汉时期,人们把对 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 德规范,提出了“君子比德 于玉”的说法。如何比呢?
比德于玉
①“温润而泽”比附于仁;
② “缜密以栗” 比附于智;
战国、秦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
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
严。
西汉初期,连年的战乱使杂佩之制废除并失传,但随意性较强的 装饰配却始终盛行,直到汉末,佩玉之制废除。
魏晋时期,玉佩制度恢复,一般佩戴简单的玉佩
唐宋时期佩玉再次流行,元明时期的玉佩多以成双成对配挂在腰 带两侧。
成的玉佩,都可称之为“组佩”。 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
权势的服饰。身份地位越高者,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 ,长度越长。
西周组佩的结构共性是:以玉璜为主体,间
配以其它各种小件玉饰。
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
、“瑀”、“冲牙”,佩戴于人身。
曲沃晋侯玉组佩 长达两米哦。 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工艺精湛,组合豪华, 其中玉的形制多种多样,全面地展示了西周贵 族用玉的规制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玉文化 :古人认为玉有祥瑞辟邪之用,于是在《周礼》中规定了
不同的玉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使玉器成为等级的标志,赋予它强烈的政治色彩。 对于祭祀,礼仪用玉也做了规定。
“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 礼北方。 ” -----《周礼》 古人的方位顺序是天、地、东、南、西、北,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方位都按这个顺序。 圭,长条形,上尖下方,亦有平头的;璋,形状如圭,两头带尖,或有上端斜边;琥, 弧形,雕成虎形;璜,弧形,一般雕成龙形、鱼形。
当代玉雕作品
独山玉雕-----《清煮肥羊》
小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 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 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这其中的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璧 上有一颗一颗像谷子似的凸起。为什么 会出现谷纹璧呢?首先跟农业有关。中 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要靠 地里种粮食为生,先民们希望风调雨顺, 年年丰收。所以在春秋战国以后,大量 玉器上出现谷纹。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 项羽本纪》
商代妇好墓
不解之迷:
妇好墓出土的这个玉人,有个不解的谜团。一个 不明物体从玉人的左侧插入后背,从侧面看得很清楚, 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好定一个名叫“柄形器”。 专家们猜测有两个可能:第一,这个玉人就是妇 好的形象,身后的柄型器是一个礼仪用具,什么用途 不清楚,可能是她出席重要场合,配合礼仪形象带的 东西。第二,这个玉人不是妇好,而是一个巫师的形 象,那么柄形器就变成了一个法器。 后来在西周的晋侯大墓里,也出土了一个类似的 玉人,呈站姿,也有一个柄形器,但是改成龙头了。 有专家认为,这个玉人不是西周的,是商代的,就是 商代的遗物在西周的墓葬里出现。专家不是凭空而说, 史书上有相关记载。《逸周书· 世俘解》: “凡武王 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以 玉 敛 葬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厚葬的民族,尤其汉代以前。但是,正因为这 种厚葬的制度,使我们得以看到几千年前的灿烂文明。用玉敛藏,是古 代厚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玉覆面
所谓玉覆面,是指用玉片 对应人面部的眼睛、鼻子、耳 朵、嘴的位置,缝在丝绸或麻 布等织物上,再盖在死者的脸 上。晋侯墓出土的玉覆面上玉 片的数量不等,最多的一组有 79 块。
玉杯: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水晶杯,浙江杭州出土。第二个是秦代的玉杯,陕西 西安出土。第三个是西汉早期的玉杯,广西出土。第四个是三国时期魏国 的玉杯,河南洛阳出土。
春水
所谓春水玉,是指在玉器上表现猎天鹅的场面。金人承袭了契丹民族 游猎的习俗,一到春天,就猎天鹅。辽和金都擅长养鹰,养一种小型 的鹰,叫鹘,也叫海东青,被训练出来专门抓天鹅。
秋山
金人春天猎天鹅,到了秋 天依然要打猎,秋天猎什么呢? 不在水边捕天鹅了,要进山林 猎鹿。“秋山”因此得名。
东坡肉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珍藏着一件用玉石雕刻 而成的“红烧肉”(亦 称“东坡肉”),有皮 有油,十分逼真,肉皮 上的小毛孔都清晰可见, 被公认为中国玉雕艺术 中登峰造极的稀世珍宝, 成为台湾故宫博物院三 大镇馆之宝(翠玉白菜、 红烧肉、毛公鼎)之一。 “红烧肉”是清代玉雕 “肉形石”,堪称中华 民族的瑰宝,
孔子是把自己比作美玉,等着识货的人委以重任,一展抱负。那么,孔子为 什么把自己比成玉呢?因为他认为玉有德,这是他对玉最重要的思想。 玉有几德呢?说法不一,大致有这样几个。 第一,《礼记》记载,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 天、地、。德、道。第二,《管子》记载有九德。第三,《荀子》记载有七德。 第四,到了汉代,《说文》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这就比较容易记 了,后世也基本依照此说。
金缕玉衣
汉帝送死, 皆珠襦玉匣。 匣形如铠甲, 连以金缕。
--《西京杂记》 《后汉书· 礼仪志》 记载:只有皇帝 才能用金缕玉衣, 诸侯王只能用银 缕玉衣,部分贵 族使用铜缕玉衣。
比德于玉
孔子论玉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 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 哉!我待贾者也。”
玉璋与玉圭
组佩
所谓组佩,很容易理解, 两块以上的玉组合佩带,就叫 组佩。 《礼记· 经解》说"行步则有 环佩之声",就是说你走路的时 候,玉佩之间互相碰撞,发出 丁丁当当的声音,很好听。那 么,佩者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 和风范,动作稍微一大,声音 就会变得特别响,不雅。 商代的社会意识是鬼神文 化,反映到玉器上,就形成了 神玉文化。周代进入了政治化 与制度化,礼仪上了轨道,有 规矩了,于是形成了礼玉文化。
玉器欣赏
晋侯之马
西周玉马有一 个特征,呈静态。 汉代以后的马都呈 动态,像甘肃武威 出土的铜奔马,也 叫马踏飞燕,是国 家旅游的标志,那 匹马就非常动态。
玉仙人奔马
陕西成阳汉昭帝平陵遗址出土的仙人骑马的玉摆件,非 常有名,属国家级的文物。这是一件白玉圆雕,仙人骑在一匹飞奔的马上,马身 有羽翼,底部雕刻云纹,表明马在天空中飞行。
谦谦君子,比德与玉
——古代玉器欣赏
文字的证据:
玉与王的区别
“玉”字和“王”字都与天、地、人相关,“玉”字体现的是其中正与贯 通的象征,而“王”字体现的是近于天的人。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
有哪些代表玉的文字呢?
琼 瑶 玖 璧 玺 瑞 玦
瑞: “瑞”的本意是玉制的信物,《说文》这样解释"瑞"字: "以 玉为信也。 "就是用玉来表示诚信。从秦朝起,一直到清 朝,国家的信誉是用玉来表示的,叫玉玺,就源于这个" 瑞"字。
天安门广场 (摄影)
玉人
玉器利用天然色泽来雕刻的时候,叫“俏色”, 或者叫“巧色”。这种做工,原来被认为是明清两代 才开始有的,由于工艺进步才出现。但妇好墓以事 实打破了这种说法,它出土了一个俏色的甲鱼。玉 工利用玉的深色部分做了甲鱼的壳,白玉部分做成 甲鱼的头尾四肢。在大约四千年前的商代,人们就 知道利用俏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