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玉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

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

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

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

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元的特点,造型粗犷,多 以日常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 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 线条刚进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
从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学芹对玉本身的 喜爱



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 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块通灵宝玉。这块 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 花纹缠护,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把玉的形、色、质、 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金玉缘主人公叫贾宝玉,通灵宝 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贾宝玉的命根 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个是良 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还 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块玉。曹雪 芹在判词中写“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玉带 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写妙玉“可怜金玉 质,终陷泥草中,”把妙玉比为金玉质。在小说中, 与宝玉同辈的贾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 名的,如贾琏、贾珍、贾环、贾瑞、贾琮、贾琉等等。 小说描写贾府时说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 马”。其他描写玉的诗句有“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 可幸下瑶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凤来仪”中有“秀玉初 诚实,堪宜待凤凰”的句子,林黛玉题帕诗中有“抛 珠滚玉只偷衫,镇日无心镇日闲”的句子,还有“半 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句子,探春有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贾宝 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句子, 薛宝钗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句 子,史湘云有“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的句子。在海棠诗社中,用玉的风骨、玉的精神、玉 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同时也显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 感情和性格特征。 玉文化 4、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 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 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 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 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玉学专家来参 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 的途径[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着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人们佩玉、藏玉,在中国和海外的华人中久盛不衰.英国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美则神洁,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深入到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玉文化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玉文化的风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世纪立足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瓷文化和.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玉器在中国的历史达7000年之久。

始于新石器时代,其历史早于陶瓷、文字、绘画、雕塑、建筑、丝绸等东方文化形式,而且这七千年中几乎没有隔断过。

放眼全世界,还有几个地方,像新西兰、南美几个国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玉文化,但兴盛一时就终结了,只有中国例外。

可以说玉文化是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

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们含蓄内敛、秀外惠中的美德。

在世界各国人的心目中,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是最具神秘感的,他们很难理解对某种自然物质的崇拜居然能延续几千年。

他们很喜欢听中国的朋友讲玉有灵性,玉能保佑主人,他们到中国来可能会买些玉,回去告诉家人朋友:“我们喜欢钻石,中国人喜欢玉。

”中国人对玉非常崇拜,对玉怀有一种特殊而又神秘的情感,把玉象征为坚贞与高贵,赋予了它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人用钻石代表永恒,东方人用翡翠代表精神和艺术。

玉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石头,从地质学的科学角度认为,玉石是地球岩石亿万年的演变之精华,其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现代考古发现的玉器件最早出现在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用途多为兵器、佩饰、具器等,具备了人类所想望的温文、宁静、含蓄、纯洁、坚贞、正气等美好品性,在中国人眼里是民族的精魂,是至高无上的宝物,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世世代代倍受中国人的重视。

我们的祖先喜欢用玉来形容人的人格和品质,他们将玉人格化,称其具有仁、义、智、勇、洁等五德,什么是玉的“五德”呢?“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之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中国玉器,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灿若星辰的玉文化历史遗存中,玉印是极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时也是格外珍贵的古代玉器品种。

为什么古代玉印格外珍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章最早出现在商代。

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早期印章多为铜印,最早的玉质印章出现于西周时期。

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在一座西周早期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枚龙钮形玉玺。

这是迄今为止,西周早期墓葬首次发现的随葬玺印,也是中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

陕西渭南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龙钮形玉玺根据先秦玉器珍贵的价值属性,我们不难推测玉玺拥有者的贵族身份,其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贵族,如果没有相当的权势和财富,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贵重的宝物。

同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的诸多玉印实物,还可以印证历代史籍关于古代玺印的另一则记载。

按照先秦惯例,带有私人姓氏的印章往往讲究“生佩死殉”,意思是玺印主人生前会随身佩戴玺印,去世之后玺印则会作为逝者的重要印信被随葬。

战国“陈顺”玉印战国“陈顺”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文路两面玉印,秦代。

天津博物馆藏。

长1.7厘米,宽1厘米,高0.6厘米。

甘肃馆藏精品丨汉“杜宝”玉印汉“杜宝”玉印,汉代,一级文物。

旧藏。

印面长1.3 厘米、宽1.3 厘米、通高1.35 厘米。

和田白玉。

方形,龟钮。

印面以铁线篆镌刻“杜宝” 二字。

玉质洁白莹润,雕刻精细生动,镌刻细劲,书体秀美。

古代印章以玉作印材的,秦汉以前比较少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卫宏曰“……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此说虽主要指官印而言,但至汉代若无僭越之风,一般人是不敢用玉印的。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第 9 章中国玉文化9.1 概述玉起源之久以及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玉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古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它源远流长,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化、历史、政治等著作,产生了丰富的与玉相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光照世界的文化分支──玉文化。

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几千年来科学、艺术、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发展的综合和浓缩。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地学》中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1976)。

这一评语,反映了玉在中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尚未对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玉文化的内容予以认真总结、归纳、提高和发扬光大。

历来论述玉文化的专著相当缺乏。

从历史上看,除“三礼”之外,后来历代王朝组织文人编写的巨型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渊鉴类涵》等等,其中虽然专列了“宝玉”的篇目或编辑了宝玉的内容,但这些书多属资料的堆积,且雷同。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关于古玉的专门著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涌的《古玉图》,清代瞿中溶的《古玉图录》,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但也是主要以描写形制为主,玉文化方面的涉猎也甚少。

近代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不少关于玉的书籍,如章鸿钊的《石雅》,那志良的《古玉鉴裁》,张寿山的《中国历代玉器鉴赏》等等。

或话今证史,或查考古制,或采集民俗乡风,或探求玉料的科学属性,但都不是以论述玉文化为其主要内容。

姚士奇所著的《玉宝和中国玉文化》,桑行之编《说玉》对玉文化专门展开论述,但也尚未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

因而,造成了世人琢玉、佩玉和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而不追求它的文化内涵的严重不良局面。

中国古玉(一):红山文化篇

中国古玉(一):红山文化篇

中国古⽟(⼀):红⼭⽂化篇 C形⽟龙 红⼭⽂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峰市郊的红⼭后遗址⽽得名。

红⼭⽂化是中国新⽯器时代北⽅史前⽂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分布在北⽅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明的曙光”。

从“泛红⼭⽂化”的概念来看,从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化⽟器到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化⽟器都属红⼭⽂化⽟器范畴。

带齿兽⾯形⽟佩 红⼭⽂化⽟器⼀般采⽤辽宁岫岩软⽟(河磨⽟),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料有青⽟,黄⽟,碧⽟,青黄⽟,墨⽟,偶尔也有⽩⽟,⼀般硬度在6-6.5,⽐重2.9-3.1。

红⼭⽂化⽟器所采⽤的⽟料中,还包括部分蛇纹⽯类⽟材,巴林⽯,绿松⽯,煤精⽯以及⼀些硬度较⾼的细⽯料。

勾云形⽟佩 由于岫岩⽟⼭料产地岫岩县离红⼭⽂化分布区域较远,故红⼭先民们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

笔者多年在考察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所采集到的河磨⽟料和红⼭⽂化⽟器的⽟料如出⼀辙,⽽现代采集的岫岩⽟⼭料则和红⼭⽟器⽤料相差较⼤,这也佐证了“就地取材”的观点。

鸟形⽟佩 ⼀般看到的市场上很多仿红⼭⽂化⽟器的⽟料都是岫岩⽟⼭料,看起来⽐较接近红⼭⽂化⽟器⽤料,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

红⼭⽂化⽟器的制作⼯艺⽐较复杂,先进。

⽟料的切割多采⽤线切割和⽚切割的⽅式,常见的线切割多表现在玦⼝和⽟箍形器内孔上。

⼀般简单的透雕,宽槽,粗阴线,打洼⼯艺常见,线拉⼯也很少,纹饰⼀般都是⽤玛瑙或⽯英⼯具加⽔和解⽟砂磨制⽽成。

三孔形⽟梳背 钻孔⼀般有单⾯钻、双⾯对钻和倾斜对钻三种表现形式,使⽤桯钻和管钻的⽅式。

由于加⼯⼯具原始,转速较慢,所以在钻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见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包浆⾃然。

⽽现在仿古者功利⼼强,没有古⼈那种铁杵磨成针的毅⼒,⼀般现代电动⼯具痕迹⽐较明显,孔道⼲涩,此乃⼀鉴定⼩窍门。

⽟佩 ⽟器的打磨、抛光⼗分讲究,多呈腊状光泽。

从⽬前发现的红⼭⽂化⽟器上,尚没有有⼒的证据可以证明红⼭⽂化早、中期有砣具的出现,直到红⼭晚期的夏家店下层⽂化时期才出现了⽐较成熟的砣具,因此,对有明显砣痕的红⼭早、中期⽟器要当做仿品处理。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2、中国古玉简介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理解柯彦杰(宝玉石鉴赏,经管学院财务管理1106班,学号:2011106030641)一、引言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二、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山崩洪水、雷电山火、毒蛇猛兽、疾病灾害等天灾人祸无时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认为这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这些天地间的神灵,便想办法取悦他们,由此产生了原始宗教,形成了巫文化,并由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

巫除了掌管祭祀神权外,还充当医生的职能,在给人治病的过程中,巫极有可能用玉充当治疗工具,无意中显示出玉的神奇功能,玉便被视为神物。

由于玉的稀缺性、艺术性和神奇性,巫也有可能在祭祀活动中把玉作为献给神的礼物。

因而玉文化开始在巫文化中形成。

反过来,原始宗教——巫术的盛行加大了对玉的需求,因此在巫的周围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采玉、琢玉的工匠,而“巫”也有可能是最杰出的设计、琢磨玉器的大师。

他们提倡并参与玉器的制造、使用,推动了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以巫文化为基础的玉文化中,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文解字·玉部》解释“靈”(灵)字下部的“巫”时,说“巫以玉通神”,因此我们认为,巫是人神之间的交往者,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意思体现者;玉是巫奉献给神的礼物;巫通过神而成为玉的占有者。

巫通过玉与神沟通,表现出玉的神圣化和神秘化。

玉的通神功能可以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反映。

在红山文化晚期,也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既可佩戴装饰又具备神器性质的玉器。

如玉璧,既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神器;玉钺在祭祀活动中就是巫师手中的法器。

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以琮、璧、钺等玉神器为代表,其上镌刻有巫头戴傩面骑兽事神的图案,使其充溢着神灵色彩,衬托了巫权的无比强大。

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玉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深深地影响并富化了中国的文化。

玉器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所珍爱的物品之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本文将深入探讨玉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一、玉器文化内涵1. 玉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人认为玉石和人的品德是相似的,都需要经过锤炼和磨砺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有着极高的内涵,代表着君子的品德,即高尚、纯洁、坚韧、质朴和不凡的品格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被视为一种精神象征,它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人类精神成果和文化折射。

2. 玉器艺术的独特性玉器制作来源于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现今已成熟的工艺。

它所传承的艺术文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美学领域,而融合了许多精神和文化内涵。

盛行于商周时期的玉瑗,据说是由于它的形状象征着天地相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着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时候的玉器充满神秘,蕴含了人们的智慧和美感,它经过了民间的传承和锤炼,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3. 玉器传承的历史价值中国玉器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也是中国玉器文化发展的启示。

我国历代玉器制作技艺不断发展,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历史上的玉器造型各异、款式繁多,玉龙、玉麒麟、玉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遗存,为后人所研究和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玉器审美价值1. 玉器的美学魅力玉器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它的美学魅力方面。

玉器具有高贵、气质、神秘和典雅等纯美学应用特点。

其造型、色彩、纹饰和质地等方面都有精妙绝伦之处,散发着美丽的诱惑,引人入胜。

玉器是可以享受的艺术品,在欣赏它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美学价值,追寻到它的艺术灵魂和文化内涵。

2. 玉器的艺术价值玉器作为艺术品,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资料证实,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已发现有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作的器物。

从原始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

赏玉容天地,方寸藏古今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

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

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

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

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

先哲们还玉也用于描写动态美,诗人由玉的表象联想水的相似性。

如,刘敏中的《菩萨蛮》:“绣江江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唐?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唐。

元稹的《远望》:“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等等。

二、以玉描述人的美貌南北朝?庾信的《杨柳歌》:“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以玉描写美女形象;又如,唐?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等等。

三、以玉描述人的美德这是我国诗人欣赏玉石的最高境界。

对古玉的赞美

对古玉的赞美

对古玉的赞美古玉,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古玉以其独特的纹理、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古玉的纹理独特而美丽。

古玉的纹理多样,有的呈现出石纹、兽纹、云纹等各种各样的图案,每一块古玉都独一无二。

这些纹理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感的启迪。

无论是古玉的整体纹理还是细微的花纹,都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古玉的工艺精湛。

古玉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

从原材料的选取到雕琢加工,再到抛光打磨,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用心去完成。

古玉的制作工艺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细腻的手法,这些都需要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正是这些精湛的工艺,使得古玉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品质和美感。

古玉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玉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人们常常将古玉作为礼仪之物,用于祭祀、婚嫁和重要的场合。

古玉上的纹理和图案也常常与祥瑞、吉祥等元素相结合,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希冀。

同时,古玉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通过研究古玉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和思想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古玉的赞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美感,更在于其内在的价值。

古玉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

古玉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还有研究和传承的价值。

无论是艺术家、收藏家还是普通人,都可以从古玉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乐趣。

古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品,具有纹理独特、工艺精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特点。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对古玉的赞美不仅仅是对其外在美的赞美,更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赞美。

古玉的美丽和价值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玉文化

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

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和田玉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

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

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

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内涵(二)

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内涵(二)

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内涵(二)作者:吴蕴慧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8期摘要:从隋唐到明清,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玉”开始摆脱神灵的功能,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冲破皇家贵族的垄断,逐渐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这一时期的玉文化既有其连贯性和统一性,又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关键词:玉文化历史发展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92-02五、隋唐时期——生活气息、开放融合、异域风情唐代国泰民安,和平昌盛,思想兼容并包,文化繁荣开放,能博采众长,借鉴和吸取各地文化精髓,丰富当朝文化样式。

唐代由于开拓西域,畅通丝绸之路,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流入内地,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为主。

同时,由于与印度、古波斯等国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唐代还汲取了一些外来营养,玉雕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风格新颖。

唐代玉文化在秦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出现了新的高峰。

1.生活气息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普遍出现,审美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隋唐时期,随着玉器数量的增加和使用的流行,玉器摆脱了神秘的外衣,玉雕制品以珍玩、装饰的形态出现,同时,大量的玉器制品开始成为王宫贵族的私家收藏。

玉器的赏玩功能得到了发展,彻底代替了早期的祭祀和宗教功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唐代玉匠的玉雕制品不仅善于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多方面进行艺术借鉴,还能从西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融合创新,琢磨出了具有盛唐风格和特色的玉器制品。

唐玉纹饰中卷云纹、卷草纹、连珠纹等都是来自现实生活。

2.开放融合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玉器一改以往的传统风貌,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外来造型与纹饰,促使玉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新局面。

唐代玉器上所雕刻的人物形象(如外来使官、僧侣等)和题材都有所创新,不同于以往。

唐代玉器造型夸张,雕琢手法大刀阔斧,气韵生动,其品种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新的发展,所见皆为珍品。

中国玉文化课件

中国玉文化课件

《毛利酋长头像》 西德尼帕金森 1784 现藏于新西兰国立图书馆
•玉扁棍Mere pounamu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
扁棍是新西兰毛利人广泛使用的近 身博斗武器,玉扁棍是比较珍贵的 一种,做工精良,毛利上层社会持 有,往往被命名,在重要场合使用。 事实上实用性少,象征意义大于实 用价值,并作为宝物代代相传。
•礼仪用锛 Toki Pounamu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 玉锛,是新西兰毛利玉器的另一重要礼仪玉器, 体形较大,磨制精致,有的装柄使用,一般由部 落高级阶层的首领在一些重要场合使用,大多数 情况下是在造船、伐树木等与石斧实际使用有关 的开工仪式场合使用,具有礼仪、权威性质。
距今一万至四千年
红山文化
名 称: 青金石渔樵耕读山子 制造年代: 清材 料: 青金石ຫໍສະໝຸດ 收 藏 地: 中国国家博物馆
名 称: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高11.4cm,口径4.2cm, 底径3.8cm。 制造年代: 明 材 茶晶 料:
收 藏 地: 故宫博物院

称:
截止2002 年, 现存世的镶嵌铜牌饰共有16 件。 国内7 件:即河南堰师二里头3 件;四川广汉三星堆2 件;广汉高骄1 件; 甘肃天水1件。 国外9 件:即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3 件;保罗辛格医生2 件; 檀香山 艺术学院1 件;日本滋贺( MIHO) 博物馆1件;英国伦敦古董行1 件;1999 年美国纽约古董市场新出现的1件。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 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 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 光亮度强。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 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 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 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 不多见。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9
玉的实用价值
嘴含玉石,可借助唾液中所含营养成分与 溶菌酶的协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热、 平烦懑、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蓄元 气、养精神。
另外,用色泽翠绿的青玉和青白玉做成的 美酒杯,不仅形态优美,而且有美酒功能 ,能改变酒的结构,使酒变得醇厚香甜、 软绵适口。
2021/5/27
10
三、玉的历史人文价值
2021/5/27
24
玉的鉴别
6.照:玉当中有肉眼不 易发现的黑点、瑕疵 ,只要用10倍放大镜 照一照,便可一览无 余。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 ,每一级又可细分为 上、中、下3档。
2021/5/27
25
七、真假玉的常用鉴别方法
1.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 在玉上,如果成露珠 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
宋代玉器
2021/5/27
7
玉的实用价值
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 有八仙、三星等神仙 ,寿、喜等文字,桃 、灵芝、梅、竹、兰 、鹿、鹤、鸳鸯等动 植物,以及龙、凤、 螭虎、角端等瑞兽异 禽。吉祥图案有时成 为主题图案,有时做 装饰点缀,表现出吉 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 入性。
2021/5/27
8
玉的实用价值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 帝的哥哥,汉昭烈帝 刘备的第十三世先祖 ,有一百二十多个儿 子。
中山靖王墓以出土金 缕玉衣和错金博山炉 闻名海内外。
2021/5/27
20
五、中国四大名玉
一般所称中国“四大 名玉”,是指新疆产 出的“和田玉”、辽 宁岫岩县产出的“岫 玉”、河南南阳产出 的“独山玉”、湖北 郧县等地产出的“绿 松石”。
而现代科技表明,玉含有锌、镁、铜、硒 、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经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体 皮肤吸收,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 协调平衡。

神秘的古代玉文化中国古代玉器的作文范文

神秘的古代玉文化中国古代玉器的作文范文

神秘的古代玉文化中国古代玉器的作文范文神秘的古代玉文化中国古代玉器古代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闪光点之一,玉器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继承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玉器既被奉为神圣的象征,又被广泛用于礼器、装饰品等方面。

本文将以神秘的古代玉文化为主题,以及介绍中国古代玉器的特点和价值。

古代玉文化是一门神秘而规范的艺术形式,它传承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玉在古代被视为君子的品质象征,被封为“百玲之宗”,从而与贵族、帝王紧密相关。

同时,古人还将玉与美德、道德、君主权威联系在一起,认为玉是帝王威严的象征,只有品德高尚、德行完美的君主才能佩戴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自古就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精湛,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保证玉石的天然妆饰和色泽,更要保证雕刻的线条和纹饰的准确性。

古代玉器的造型多种多样,包括璧、玺、佩、钺、饕餮等。

每一件玉器都经过严格的设计和制作,在纹饰、形态和雕刻风格上表现出中国古代玉器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玉器的珍贵和收藏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古代玉器不仅代表了华夏文明的瑰宝,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文化观念上,古代玉器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多个层面的变迁和发展。

在艺术价值上,古代玉器的造型、纹饰和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之处,成为了现代艺术研究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在经济价值上,古代玉器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一直以来都是古玉收藏界的热门品种,其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总之,古代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明。

玉器不仅是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礼仪和文化象征,也是古代艺术和工艺的杰作。

古代玉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独特。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古代玉文化,将这一瑰宝传递给后人,让他们也能品味这份神秘与威严。

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教学提纲

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教学提纲

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古代人民在创造玉器时不仅显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

中国人对玉的审美观是中国人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基础。

远古人如果没有长期的、充分的对玉的审美活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观点──「温」,那么今天中国人的审美观将会形成另一种类型了。

古人的玉审美观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古人整体的审美方式与原则。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说,不仅是对玉的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国人审美观的理论基础。

秦汉以后,由于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审美观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赏与收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残缺美等新的审美视角被爱玉者察觉,但这仅仅是某些社会群体在特定文化领域的审美要求,对中国人的审美观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交流而已,不能与上古审美观相提并论。

中国玉器文化,千言万语,归结一句话,玉是中国人审美观的基石。

确切地说,玉应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华人均不例外。

20世纪后半期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

随着玉器的大量出现以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产工具。

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

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二、祭器。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重要地位。

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

中国古玉起源于何时

中国古玉起源于何时

一、中国古玉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特征是什么?1.玉器起源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

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

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

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

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

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

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铁工具。

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

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

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

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

中国玉器的艺术风格历史演变如下: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

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

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

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

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

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

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

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文化11.1 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

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

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

《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

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

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

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

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

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

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

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

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

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

其形状如图11-2-1。

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

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

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

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

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

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

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

其形状见图11-2-4。

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

《说文》释璜:“半璧也”。

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

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

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

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

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

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

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

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

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

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

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

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

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

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

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

”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

(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

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

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10)玉人:人形玉饰品。

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

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5、葬玉类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

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

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

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

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