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与生态的作用

合集下载

田间耕地利用结构与农田生态系统

田间耕地利用结构与农田生态系统

田间耕地利用结构与农田生态系统田间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而其合理利用结构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田间耕地利用结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农民和农田管理者提供相关建议。

一、田间耕地的分类与特点田间耕地主要包括耕地和非耕地两类。

耕地是指经过耕作种植的土地,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

非耕地则是指不适于耕作的土地,如水体、林地和荒漠地等。

不同的耕地利用结构对农田生态系统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单一作物种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单一作物种植是指田间耕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耕作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利用土地的专一性,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单一作物种植容易导致土壤中某些养分的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

其次,单一作物种植增加了害虫和病害的传播风险,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威胁。

因此,在单一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轮作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轮作制度是指在田间耕地上周期性地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

轮作制度能够有效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轮作制度还能够减少害虫和病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合理实施轮作制度,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秸秆还田是指将农作物的秸秆还原为有机肥料,施用于田间耕地。

秸秆还田的好处在于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质地。

此外,秸秆还田还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田的环境压力。

因此,农民应该重视秸秆还田的作用,积极推广这种耕地利用方式。

五、生态农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农业是指在田间耕地上采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通过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保持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同时,生态农业还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污染的风险。

因此,农田管理者应该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目的和特定的技术条件,对土地进行规划、布置和利用的过程。

而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是土地利用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土地利用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土地利用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可以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而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包括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三、农业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二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可以促进土地的发展和增值。

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培育出一定的农作物、畜牧品种和渔业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生产和利用,可以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收益和价值。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和繁殖;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四、城市化过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逐渐从农业向城市化方向转化。

城市化使得土地利用变得更加高效和集约化,可以在同样的面积内实现更多的功能和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在极大程度上消耗了土地资源,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程度。

城市化还会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威胁。

耕地保护个人总结

耕地保护个人总结

耕地保护个人总结耕地保护是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

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首先,耕地保护是国家战略任务。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意义重大。

我国耕地资源总量有限,且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因素的压力。

因此,保护好每一寸耕地,保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生产,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其次,耕地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政府在耕地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违法占地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每一片耕地都能得到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中,宣传耕地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第三,耕地保护需要科学管理与利用。

科学的耕地管理和利用是保护耕地的关键。

在耕地管理中,应注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适时灌溉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在耕地利用中,应坚持以农业为主导,做好土地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降低对耕地的消耗。

第四,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保护好耕地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的发生,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保护好生态环境可以提供优质的土地资源,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因此,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应该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认为要加强耕地保护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让农民了解到耕地保护对于他们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保护热情和责任感。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是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参与,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耕地的状况变得越来越紧张,耕地保
护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耕地保护,保护土地资源,评估耕地生态影响,以实现持续发展。

首先,耕地的保护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农业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的经
济活动,农业的发展取决于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如果耕地减少或质量下降,农业的生产就
会受到影响。

此外,对耕地的保护也保护了农村的环境,降低了人口过度集中的危害,维
护了土地利用和环境。

其次,耕地的保护可以保证粮食和能源供应。

农业生产是世界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
保障。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农产品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耕地受损,会造成粮食供应不足,能源消耗会随之而增加,粮食和能源的短缺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耕地的保护可以保护自然环境。

耕地的发展往往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土
壤质量、大气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破坏植被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
加剧,甚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最后,耕地保护可以保持所有人的正当利益。

耕地保护不乏众口难调,但有时我们也
应该保护农民利益,比如保护农民的耕地权利,不能轻易出让耕地,以免因缺乏耕地而降
低农民的收入。

综上所述,耕地的保护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保障粮食和能源供应,保护自
然环境,以及维护所有人的利益来说都非常重要。

因此,应该更加重视耕地保护,为实现
未来持续发展并保护核心资源做好准备。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分析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分析

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地面积不断缩减,而坡耕地的利用率日益提高。

然而,由于坡耕地土壤贫瘠、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技术规范的角度,分析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首先,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坡耕地在种植作物过程中,常常因土壤缺乏保水和持肥能力,导致作物的生长受限,产量下降。

同时,降水量大、坡度陡峭的区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肥力和土壤,对水体的污染也非常严重。

而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地势调整、坡面整平和搭建降水利用设施等措施,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些规范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还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

其次,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

坡耕地本身土壤贫瘠、肥力低下,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而规范的地埂治理技术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和提供养分等方式,改善坡耕地的土壤质量。

例如,采用植物秸秆覆盖和翻耕等措施,可以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合理施肥和科学种植模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这些规范措施的实施,坡耕地的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此外,坡耕地复合地埂治理技术规范的实施还可以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

坡耕地位于山区,降水较多,但由于土地的陡峭和水土流失的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泥沙的冲刷。

而规范的地埂治理技术可以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和道路穿越结构等设施,提高水资源的集中和利用效率。

同时,规范措施还可以减少坡耕地的泥沙流失,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环境。

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介绍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好耕地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护耕地不仅直接涉及到我们生活的食品来源,同时也影响着物种多样性、水土保持、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稳定等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物种多样性耕地保护可以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护天然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此外,适当的生态农业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和破坏,保持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保证物种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

2.水土保持耕地的破坏和过度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通过防止过度开垦和过度耕作,采用旋耕、间作、轮作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保护耕地的水土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气候变化耕地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通过积极推广耕地生态农业,可促进碳的固定和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生态环境对耕地保护的促进1.水资源水资源对于耕地保护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为耕地的生产提供供水保障。

2.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保护耕地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农业通过多种生态种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地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耕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态农业还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为消费者带来健康的食品。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对耕地保护的另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益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耕地的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自然保障。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土地的生态文明理念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土地的生态文明理念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土地的生态文明理念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保护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以下是与此相关的生态文明理念:1. 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开发和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土地利用密度和节约土地使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护耕地包括限制非农业用地向耕地转化,推行农田土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

3. 保护土地生态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

通过保护土壤质量、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维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 推动城乡土地综合利用:在城乡发展中,推动土地的综合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土地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5. 建立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控和规划,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以上是关于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保护土地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简要介绍。

这些理念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

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

专家谈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阐释耕地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的内涵与联系,并对加强耕地生态管护,提升耕地质量建言献策,树立生态环境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从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看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问题, 区分生态与环境的内涵,是探讨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前提。

只有在生态环境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以土壤培肥、水利保障、配置调整、灾害防治、污染治理等相结合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土地质量定义为“以一种特定方式影响特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综合土地特性”,而土地特性是土地可度量或可评估的属性,各种相互作用的土地特性构成了土地综合属性,这类综合属性就是土地质量。

耕地质量是具体针对耕地的土地质量。

一些学者在耕地质量中区分出耕地生态质量、耕地环境质量(也有少数人提出耕地生态环境质量)。

对于耕地生态质量,大都指维持生物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大都以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坡度、有机质、营养元素及水分状况等为主,实际上与土地(自然)质量的概念差别不大。

耕地环境质量主要是在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时采用,依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按照耕地的有益、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状况对农耕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估和等级划分。

注重耕地生态质量和耕地环境质量,对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特别是依托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开展的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合理调整由自然成因引起有益、有害元素异常的耕地种植结构,也可以为人为污染造成的耕地恢复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耕地建设应重视耕地生态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应树立生态环境理念,即把耕地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要加强耕地生态系统循环过程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协调人类与耕地的关系,承担人类对耕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责任。

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从不同层面遵循生态学原理,探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生态化途径,建立生态型模式。

耕地保护年终工作总结: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耕地保护年终工作总结: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耕地保护年终工作总结: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2023年,耕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果,有效保障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一、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我国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耕地保护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了耕地综合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3年,我国耕地保护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保护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1. 耕地保护面积扩大。

据统计,2023年,我国耕地保护面积已达到1.8亿公顷,比2018年增加了约4000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占95%以上。

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可短干长的保护措施,有效避免了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现象。

2. 耕地保护程度提高。

在保护面积得到扩大的同时,2023年我国耕地保护程度进一步提高。

通过稳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进一步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等措施,保障了耕地的长远利用和竞争力。

二、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实现协同发展保障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是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根本使命。

2023年,通过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在耕地保护中实现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共同发展。

1. 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2023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超过9万亿元,粮食生产、养殖业、林业、渔业等部门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丰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在耕地保护中,通过组织精准化耕作、农药农残在线监测和防疫保障等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 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2023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绿色农业和生态补偿等政策,提高耕地生态保护能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保障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耕地保护发展方向在2023年,我们看到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显著成果和农业和生态安全共同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认识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面对和解决。

1. 继续加强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及政策分析

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及政策分析

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及政策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

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是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耕地保护的现状和挑战中国的耕地面积有限,农田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对保护耕地资源有着刚性需求。

保护耕地不仅关乎农业生产,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接近红线,耕地面积的减少令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困境。

同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这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中国的耕地保护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业土地被占用,其次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和灾害的加剧,加之雨量的发生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在逐步加剧。

二、生态修复的紧要性和现实意义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是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其基本目的是实现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的概念是指在保持原生态环境基础上,对受到破坏或者失调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修复。

生态修复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其实际意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修复生态环境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土壤资源,也可以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奠定基础,增强农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

三、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出台了诸多涉及到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

其中,重要的政策措施有:1. 实施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2. 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优先保护耕地。

3. 减少农业耕地的占用,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

4. 支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5. 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建设。

政策措施的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意识和认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维护农村环境资源。

四、结论我国的农村土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大保护耕地的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耕地的生态作用

耕地的生态作用

耕地的生态作用耕地是自然土壤经过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和改造,形成的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

耕地是劳动的产物市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叫做土壤。

耕地是土壤的其中一大类,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土地。

长期以来,一味强调保护耕地数量(面积)事实上弱化了耕地其他几个方面的重要属性,像耕地重用轻养、粗放经营、质量退化,追求产量、污水灌溉、过施肥药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耕地的生态作用,取决于耕地环境。

耕地环境是指耕地的区域位置、以及耕种的农作物和周围空间的一切因素。

耕地环境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反过来农作物耕种方式也影响着耕地环境的变化。

耕地环境中起着生态作用的,称之为生态因子,这些因子综合在一起构成耕地的生态环境,也称为耕地土壤立地条件。

自然界没有孤立存在的生态因子,或者单一因子的生态环境,光、热、水、气、矿质营养总是共同存在,相互影响,起着综合性的生态作用。

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生态因子或静止的生态空间,因子间的相互配合,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生态环境。

耕地依赖于承载的农作物、农田动物、微生物,它们是通过物质的转换进行循环的。

首先是通过绿色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水和无机养料合成植物体的有机物质,然后再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及昆虫,把部分植物性的蛋白质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最后由微生物把动物和昆虫的残体及其排泄物,分解成为无机物质,归回到耕地土壤环境中,再被农作物重新利用。

这就形成了植物生长,动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还原的统一循环运动。

农业生物资源这种循环的实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统一和物质的转换实现的,它是靠光、热、水、大气、土壤循环和物种繁衍来维持的。

实现生物再生长,在循环转换中创造经济价值。

耕地生态系统是根据它们在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中的作用,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四种基本成分。

耕地的生态功能需求量计算公式

耕地的生态功能需求量计算公式

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农业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耕地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耕地的生态功能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保障,其需求量的计算是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

二、耕地的生态功能耕地的生态功能是指其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维护、修复和改善作用。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2. 保持生物多样性3. 控制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4. 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5. 支持农业生产三、耕地生态功能需求量计算公式耕地的生态功能需求量计算公式是根据耕地的生态环境特征、资源利用状况、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等因素综合考虑所确定的。

符号说明:A:耕地的生态功能需求量S:耕地面积p1、p2、p3、p4:分别代表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的需求量指标权重k1、k2、k3、k4:分别代表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的需求量系数Q1、Q2、Q3、Q4:分别代表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的需求量公式如下:A = S * (p1 * k1 * Q1 + p2 * k2 * Q2 + p3 * k3 * Q3 + p4 * k4 *Q4)四、计算步骤1. 确定耕地面积S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计算的耕地面积,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获取相关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

2. 确定需求量指标权重p1、p2、p3、p4需求量指标权重是指各种生态功能对总需求量的重要程度。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利用现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确定各需求量指标的权重。

3. 确定需求量系数k1、k2、k3、k4需求量系数是指耕地生态功能维持所需的生态投入量,包括肥料使用量、水资源利用量、农药使用量等。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维持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维护方法。

一、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 保护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通过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农田中的生态链条,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保护和维护种植作物的鲜活性和生物多样性。

2. 保持土壤质量:农田生态系统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肥力,减少因农业活动造成的土壤侵蚀和退化。

3. 保护水资源: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能够减少农业污染物进入水体,保护当地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适时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调节气候环境: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农业作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光热变化等,调节气候环境,产生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维护方法1. 合理施肥:农作物生长需要适量的营养物质。

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添加有机肥料和化肥,避免过度施肥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2. 种植轮作: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顺序和轮作间隔,可以有效避免土壤疾病和害虫的滋生,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3.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自然资源,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4.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改造、林带阻挡等,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农田的肥力和稳定。

5. 自然防治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等自然方法,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6. 合理灌溉和排水: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系统,保持土壤湿度的平衡,减少农田水分浪费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7. 生态景观规划:农田生态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促进农村景观建设和生态环保相结合,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地方形象。

耕地面积对比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耕地面积对比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耕地面积对比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耕地面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耕地面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耕地面积是决定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

首先,大面积的耕地可以增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其次,耕地面积可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提出要求。

然而,过度扩大耕地面积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大面积的耕地对土壤质量造成负担,导致土地退化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过度扩大耕地面积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二、耕地面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减少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过度扩大耕地面积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环境退化。

此外,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可能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然而,适度扩大耕地面积也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方面,适度扩大耕地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侵占,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方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办法为了平衡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可持续耕地管理:通过合理轮作、有机肥料的使用和耕地保护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健康,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

2. 推行精细农业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精准农业、遥感技术和农业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鼓励农业多样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促进农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降低农业对特定区域的依赖性。

耕地保护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保护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保护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是祖国大地上最基层、最广阔的社会群体,也是中国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重要承载者。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建设美丽、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一、耕地保护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是农民创造财富的重要载体。

保护良好的耕地资源不仅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也是维护农民权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因此,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前,耕地资源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城市扩张、工业化升级和土地流转等方面。

城市扩张使得许多农村土地被占用或者大面积转型,工业化升级带来的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也对农村土地资源造成了较大影响。

而土地流转则面临诸多问题,如土地价格虚高、土地使用权转让不规范等,对耕地保护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应对耕地进行分类管理、差异化政策,从区域、乡镇、村庄等不同层面出发,进行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构建和谐农村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规划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了水土保持、资源循环、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要求各部门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形成全局推进和谐农村生态环境的机制。

在构建和谐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科学的规划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明确生态环境目标,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规划。

另一方面要注重全面与系统性,统筹农村生态经济、资源保护与节约、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方面面,以确保和谐农村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

同时,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进现代农业科技,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研发体系,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落地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生态治理方案

耕地生态治理方案

耕地生态治理方案引言耕地生态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在当前环境污染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制定耕地生态治理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耕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介绍耕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措施,并提出一套可行的耕地生态治理方案。

耕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耕地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提高土壤质量耕地生态治理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通过合理施肥、耕作措施和轮作系统的引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耕地生态治理还可以保护和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

合理利用农田边缘和间隙,种植花草树木,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吸引鸟类、昆虫等有益生物,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耕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措施合理耕作制度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实施耕地生态治理的基础。

应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单一作物的连作,合理安排轮作间隙,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水土保持措施在耕地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应采用种植间作、带状耕作、梯田等方式,降低坡耕地的坡度。

在坡耕地和沟壑地区,修建梯田和横沟,建立防护林带和沟道,使水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分散,减少水果冲力。

同时,合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节约用水耕地生态治理还应注重节约用水。

在灌溉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如滴灌、渗灌、喷灌等方式,减少水的蒸发和流失。

同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减少灌溉用水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应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耕地周围的生态环境。

耕地重要性

耕地重要性

1、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

我国之所以反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就是因为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

严格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现在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据预测,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到那时,即使仍然有16亿亩基本农田,人均也只有1亩左右。

这种状况,这种咄咄逼人的人地矛盾,是我们始终不可以忽略的基本国情。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的的耕地安全,已成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

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国土资源管理第一位、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耕地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一直强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国土资源部提出,土地管理上的"最严格"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必须依照法律和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二是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必须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四是严格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破坏,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

2、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当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的存在是非人力所能创造的,土地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是固有的,人类对它的依赖和永续利用程度的增加也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通过立法强化土地管理,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方向。

耕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能,缓解以扩大面积 来保证粮食安全的压力。
高质量的耕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既高产稳产, 又有很强的保蓄水分养分的能力,抵御养分流失,防止水 的富营养化。
坡耕地修建成梯田,可防止水土流失,也间接防止了 养分随径流水的流失而导致的河湖水的富营养化。
1949年前很少使用,1949为1.3万吨;50年代末大规模建小化肥厂,1963年才大规模使 用; 2015年全国化肥用量达到6023万吨,66年内增长了上千倍。1998年以来,增施化 肥的增产效果已经不明显。
• 中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极为广泛、严重
• 据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5)》, 2015年对115个湖泊进 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湖泊有25个,占评 价湖泊总数的21.7%;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有90个,占评价湖 泊总数的78.3%。
将耕地等级提升作为目标。
3.3 城市规划将耕地纳入绿色空间。发挥耕地在气体 调节、养分循环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将永久基本 农田保护区作为城市增长边界。
– 国是世界上蓝藻水华最严重、水华蓝藻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泛的国家之一
– 蓝藻水华发生率: 面积>50km2的湖泊 70%以上 面积<50km2的湖泊 90%以上。
富营养 27%
贫营养 4%
富营养
中营养 69%
61%
贫营养 4%
中营养 富营养 贫营养
35%
0%
85%
中营养 15%
1970年代
1980年代后期
耕村的调研结果是:退耕仅使全国粮食总产减少750万t(王志宝,《环境经济》 )
3.1 数量保护依然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耕地的生态作用

耕地的生态作用

耕地的生态作用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土地、自然环境、技术、政策、人等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使自然界原有的土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尽管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有他自身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不能恢复。

对土地生功能应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与方面来认识:
①首先从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即生物与土地环境的相互影响来看。

一般只了解到生
物对土地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性,但也应当看到生物对土地环境的改造。

②作为一个土地单元的土地生态系统的总体了解,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防风
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农田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③一个单元的土地生态效应决不仅限于该地块的土地单元。

其生态效应还是要进一步
影响典附近地区,如水土保持、风沙危害等的上下游地区,甚至扩大形成一个区域效应。

④在看到土地生态效应的环境效应时,还应当看到更大的上地生态经济效应,如环境
价值等。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语: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药使用、农田利用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土壤保护良好的土壤质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注重土壤保护,采取措施避免土壤的退化、污染和侵蚀。

例如,合理施肥、轮作休闲、耕地养护等措施,可有效减少土壤质量下降的风险,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

二、水资源保护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水土资源供应基地,保护农田水资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要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水灌溉等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现象。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要注重保护和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

合理利用农田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要素,注重种植优质农作物和保护野生动植物,可以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四、农药使用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事措施,但过度、滥用农药会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监控,鼓励推广绿色、无公害的农药使用模式。

同时,也要加大对农药的研发力度,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五、农田利用方式合理优化农田利用方式是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农田要推广科学的农田规划和建设,避免大规模农业经营给农田环境带来的压力。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种植方式,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

六、绿色农业技术农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借助绿色农业技术的支持,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技术包括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精细施肥等技术手段,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七、科学农田管理科学的农田管理对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与生态的作用耕地生态,即耕地生态系统,是耕地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制约所构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分层次的和可反馈的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由耕地、自然环境、技术、政策、人等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使自然界原有的耕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尽管耕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有他自身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不能恢复。

一、耕地生态的定义耕地生态是以陆地土壤、地形、水文和大气为环境介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

也称陆地生态系统。

作为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是指生物群落与生物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

耕地生态的生物环境则是代表耕地的气候、地形、表层地质、水文、土壤等无机物质的总体;其生物群落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异养生物-各类动物(消费者)及各类微生物(分解者)等。

由于主体绿色植物群落的不同而分别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等。

所以它们和耕地利用与耕地覆盖的划分基本一致,并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较大。

特别是世界人口数量剧增。

受粮食生产和牲畜放牧的影响,首先是大量的自然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影响光合作用而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其次是大量的耕地资源退化,如水土流失、耕地荒漠化、盐碱化等;第三是城市大量无控制的发展及工业交通等等的CO2排放。

所有这些不仅仅引起地球表面的耕地生态系统退化,而日益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异,如大气变暖、大气干旱和水旱灾害,进而影响全球性的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区域性变异等,这正是耕地生态系统宏观研究的全球性问题。

二、耕地生态的原理①耕地是一个生态总体,其中,一方面它要作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等生物群体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另方面它又要因这些生物群体的不同层次的影响而受到不同的改变。

这种环境与一定生物群落的相互影响和有机的生态结合就是地球表面的耕地生态系统。

②这一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层阶划分的多层次、有结构而又有以各个主体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结合的标志而划分的各个分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③这一生态系统是有地区分异和随时变异的四维系统。

④这一生态系统具有系统论及其宏观性特征,人们必须具有系统性及宏观思维,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其系统内外及其宏观分异的地学特征。

⑤这一生态系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人们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与综合思维的能力,才能去剖析其资源生态变化和采取相应的科学应对措施。

三、耕地生态的特征(一)耕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耕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占有三维空间1.水平结构方面:第一,各种子系统在地球表面连续不断地分布,如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不同子系统有其独特的能量交换和系统功能,是进行耕地利用系统分析和研究耕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基础;第二,与气候、土壤、生物地带性分布具有相对应的景观生态结构,即耕地类型宏观地带性地域分异,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第三,与区域性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具有相对应的区域景观结构,是形成区域耕地类型结构和分布模式的基础。

2.垂直结构方面:第一,任何一种耕地生态系统都可以根据其剖面性质不同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地上层——气候、小气候、植被、动物;地表层——土壤、河川径流、浅层地下水、植物和微生物;地下层——土壤层以下的岩石、深层地下水等。

第二,耕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还体现在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以及随之而引起的景观生态结构的垂直地带性演变,研究耕地生态系统的这种垂直地带性结构演变,对于山区耕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具有特殊意义。

动态系统(二)耕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存在着内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首先,耕地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物能交换,使之具有物质生产能力。

人类通过对耕地的投入和改造利用,源源不断地获取基本生活用品,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双向的平衡交流,如果人类不遵守这种自然规则,对耕地进行掠夺性经营,则耕地生态系统就会退化。

反之,人类也可通过生态工程设计使耕地生态系统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其次,耕地生态系统与地球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特别是与太阳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一种周期性的动态状态。

第三,耕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四大基本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循环、水分循环和生物循环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耕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差异。

只要某一循环发生变化,耕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甚至出现退化现象。

活动基地(三)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场所,是人类的活动基地首先,耕地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同时包含了生物圈、土壤圈等的复合界面,是各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交换过程最活跃的场所。

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循环使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作用,将耕地的各个自然要素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耕地生态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即耕地生产力。

另一方面,耕地生态系统由于有了人类活动的参与,使之具有明显的经济特点,因此耕地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

调节代偿(四)耕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代偿作用耕地生态系统在自然演替过程中,表现出自我调节的功能,往往通过生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以抵制环境的变化。

同时系统内的能流和物流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如某一渠道受阻,可以改由其他渠道继续进行,即所谓代偿作用。

在这种代偿过程中,某些生物的种类会发生变异,或进化或退化,一些自然过程所取代等。

但是,耕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和代偿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耕地生态的效应对耕地生态效应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与方面来认识:①首先从耕地生态系统内部,即生物与耕地环境的相互影响来看。

一般只了解到生物对耕地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性,但也应当看到生物对耕地环境的改造。

②作为一个耕地单元的耕地生态系统的总体了解,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农田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③一个单元的耕地生态效应决不仅限于该地块的耕地单元。

其生态效应还是要进一步影响典附近地区,如水土保持、风沙危害等的上下游地区,甚至扩大形成一个区域效应。

④在看到耕地生态效应的环境效应时,还应当看到更大的上地生态经济效应,如环境价值等。

五、耕地生态的评价耕地生态评价是对各种耕地生态类型的发展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过程。

主要指对一个地区或一个耕地单元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耕地环境对某些作物的生态要求及其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耕地生态评价的形式有三种:①大区域的耕地生态评价,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用于区域耕地生产潜力评级的农业生态区法;②一个具体区域的某具体耕地利用类型的某些关键性的耕地生态因素的评价,如某城市的地形、水文、气候,某农田的土壤、水文,某草原区的光温、鼠害等,评价这些因素在其耕地利用类型中可能产生的耕地生态效应;③某一耕地点位的耕地生态评价,如前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就开始了以土壤点位质量为基础的生态土壤指数的研究。

它是遵照耕地生态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并将实地野外观测与区域实验观测资料统计相结合建立模拟性的生态土壤指数(ESI)方程而进行计算。

六、耕地生态的规划耕地生态规划指耕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学规划相结合的耕地利用规划。

首先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根据规划区耕地资源的地学生态背景、环境容量、资源特点等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区域耕地生态评价,以及按生态规划的原则——如区域分异、自然资源特点及其承载潜力、生态平衡等进行耕地利用总体规划,使耕地资源背景及其生态格局与耕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及分区等形成一个生态协调的总体。

其次,是在区域总体的基础上进行分区与专项建设的生态及其规划相结合的设计;第三,分别深入进行各耕地利用项目内的专业设计与生态设计,使耕地利用与生态建设达到高度有效与和谐发展。

耕地生态规划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耕地利用规划的专项规划,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耕地生态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来布局和安排各类耕地生态系统的比例和空间分布格局,这种规划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相对较少,因而所得出的用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理想耕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模式;二是在充分考虑耕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耕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耕地的需求,据此编制耕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后一种规划结果既符合生态学原理,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更有适用价值。

耕地生态规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耕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分类研究法,根据各个耕地个体生态功能属性上的差异性而进行的群类划分,它是选择优化各种耕地利用方式的依据之一;二是把各种耕地功能类型落实到具体空间上、并侧重于各种功能型耕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七、耕地生态的格局耕地生态格局是景观异质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实质上是区域耕地的水系、山体等的地学背景和人为耕地利用相结合的耕地生态的鸟瞰图示。

第一,不同比例尺的耕地制图及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影像所反映格局的宏观结构和格局内的细节是有层阶差异的,正如耕地类型分级系统及其相应生态学位划分所表述的那样;第二,耕地生态格局基本上反映了一定区域的地学背景、耕地利用现状及其相应的耕地生态单位,对耕地评价和合理地利用规划中的地学与生态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八、耕地生态的建设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认识耕地自然生态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符合其生态规律的最优开发、整治和生态设计。

耕地生态建设有两种情况:一是使一个区域的耕地利用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使耕地在其生态稳定限度范围内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二是如一个区域的耕地因利用不合理而使其生态系统不谐调并走向破坏,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即建成一个既能生产更多物质财富,又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新的耕地生态系统。

九、耕地生态的保护将耕地作为一个生态整体并用生态学综合手段进行保护。

耕地首先是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因此要选择适于该耕地生长的植物种植。

只有先形成一个耕地生态系统,才有基础来保护其耕地。

在正确认识耕地资源与地面生态系统之间的科学关系基础上,全面采取耕地/生态保护措施。

它不仅仅是保护地面植被,还包括耕地生态已经退化的耕地和即将开发的耕地等。

要根据区域耕地的地学和环境条件,耕地利用及其经济区位条件要求,合理安排耕地利用类型的格局,正确处理生态格局区及耕地管理要求,使耕地/生态/生产关系不断走向良性发展。

这也是当前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差距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