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之一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引言小猴子下山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游戏,通过模仿猴子下山的动作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小猴子下山的基本规则和教学方法。
游戏规则小猴子下山的游戏规则非常简单,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能力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下是一般的游戏规则:1.参与人数:至少需要3个人以上参与,其中一人担任“猴王”,其他人为“小猴子”。
2.组成队列:所有的小猴子按照队列的方式站成一排。
3.起始姿势:所有的小猴子将双手伸直放在前方,身体向前倾斜,保持平衡。
4.猴王动作:猴王站在小猴子的背后,负责喊出动作口令,指挥小猴子做出相应的动作。
5.动作口令:猴王可以喊出“小猴子下山”或“小猴子上山”来指挥小猴子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猴子下山”口令:所有的小猴子将身体向下压低,双手触碰地面,并快速地向前爬行。
–“小猴子上山”口令:所有的小猴子将身体向上抬起,直立站立在原地。
教学实录在教学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解释规则首先,向孩子们解释游戏的基本规则。
讲解游戏规则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示范,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步骤二:练习起始姿势请所有的小猴子站成一排,并让他们练习起始姿势。
鼓励他们保持平衡,双手伸直放在前方,身体向前倾斜。
步骤三:演示动作口令让其中一名孩子担任猴王,其他孩子则扮演小猴子。
由猴王示范动作口令,并亲自引导其他小猴子做出相应的动作。
可以多次练习,确保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和记住动作口令。
步骤四:轮流担任猴王和小猴子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猴王和小猴子,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通过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结论小猴子下山是一款简单而有趣的儿童游戏,通过模仿猴子下山的动作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小猴子下山可以通过解释规则、练习起始姿势、演示动作口令以及轮流担任不同角色的方式进行。
希望这篇教学实录能帮助您更好地教授小猴子下山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师:这节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我们已经把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文读一遍。
(本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文)读完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上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8《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教学:通过问题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性格。 游戏化教学: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课文分析
课文内容解读
主题:小猴子下 山空手而归的故 事,告诉人们做 事要明确目标、 一心一意
段落大意:小猴 子下山来寻找食 物,从玉米地到 果树林,再到草 地,每个地方都 没有收获,最后 只能空着手回家
重点字词:包括 小猴子、玉米、 果子、兔子等关 键元素,以及表 现小猴子行为、 心理活动的词语
《小猴子下山》故事梗概
故事背景:小猴子下山去寻找食物, 途中遇到各种动物和食物
故事寓意:小猴子最终空手而归, 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持到 底的精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故事情节:小猴子看到玉米、桃子、 西瓜和兔子,分别进行了交换和追 逐
故事与课文的联系:通过故事导入 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寓 意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教学总结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情况
教学效果与质量评估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小猴子下山》童话故事
《小猴子下山》儿童歌曲
《小猴子下山》动画视频
课外实践活动建议
表演:分组表演小猴子下山的 故事
画画:画出小猴子下山时的心 情变化
讲述:讲述一个与小猴子下山 类似的故事
观察:观察身边的人是否有类 似小猴子下山的经历,分享感 受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1.《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出示小猴子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生:认识,小猴子。
师:多可爱的小猴子呀!聪明的同学不仅会看老师写,还会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小猴子”,生书空。
)师:大家看“猴”这个字,它和我们认识的哪个字很相似?生:“时候”的“候”。
师:对,“时候”的“候”,“等候”的“候”。
把“候”中间的一竖去掉,再加上反犬旁,就变成“小猴子”的“猴”。
师:通过与熟悉的字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生字。
师:有一天,小猴子下山了,它会来什么地方?又会看见什么?做些什么呢?(师板书“下山”,并简笔画出一座山。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师:请同学们根据拼音认真读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生读书,师巡视。
师出示生字:你能读准这些字的字音吗?老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得不准确,帮他指出来,读准确了,就跟着一起读,生:认读生字。
师:再仔细看每一个字,你有好方法帮大家记住它们吗?生1:“抱”是提手旁加上书包的“包”组成的。
师:这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生2:“扔”去掉提手旁,加上女字旁就是“奶奶”的“奶”。
师:换偏旁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生字。
生3:“摘”是提手旁加上“商店”的“商”。
师:右边不是“商”,我把提手旁换成三点水,你还认识它吗?生:“水滴”的“滴”。
师:“捧”和“掰”这两个字,谁来说一说?生4:两只手分开就是“掰”。
生5:把“捧”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棒棒糖”的“棒”。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掰”是黑色的,其余的字都是红色的,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其它的字都是提手旁的,师:提手旁的字,一般都和手上的动作有关,“掰”和手有没有关系呢?生:有,掰东西也要用手。
师:老师做动作,你能猜出是哪个字吗?(师做动作,生逐一猜生字:摘、扔、抱、捧、掰。
)师出示插图:第一幅图是小猴正在掰玉米,老师把它和“掰”连在一起。
后面的几幅图,你会连吗?生1:第二幅图是小猴扛着玉米,连“扛”;生2:第三幅图是小猴扔掉玉米。
小猴子下山评课
小猴子下山评课第一篇:小猴子下山评课《小猴子下山》评课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活动中,我主要集中听了陈老师的课,现在就来谈谈我的点滴看法:1、目标细化,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猴子下山》一课是经典老课文,要抓的教学点非常多。
陈老师首先和孩子一起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拓展运用。
结合认读和动作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再结合板书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整堂课目标明晰,大大缩短了教学路径,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2、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
低年级,形式大于内容,如何激发学生课堂的兴趣值得低段老师思考。
简笔画、简单的道具、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
陈老师在课中运用了媒体和图片,就吊起学生的兴趣,简简单单却富有实效。
3、以生为本。
整堂课听下来,所有的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发展。
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简约而不简单。
”我们撷取其中一个经典片段:老师出示板贴画,让学生复述故事,并把这些贴画排序。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和知识,效果非常好,我觉得是本课的亮点之处。
最后,每位教师都要用心去做,真心真意爱学生。
低段的课堂就应该这样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学。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评课(范文模版)小猴子下山陈晓艳老师教授的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补充阅读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从课堂看,陈老师的教态亲切,对学生充满耐心与爱心,自觉做好课堂组织者,学习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体现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语文新课标中关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她利用课文排比式的段落格式指导学生找重音词练习朗读,再利用重音词和”先去哪儿,再去哪儿,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指导学生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通用5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信息化技术授课成为教育行业适应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篇1一、复习旧知,读题导入师: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那我想这篇课文,肯定是难不倒你们了,都知道学什么了吧。
生:小猴子小山。
师:那我写一写。
师书写“小”。
师:这个简单,下面一个猴子啊,请你伸出手来,跟着我一起写,猴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中间是个“单人旁”,右边咱们一笔一笔来,横折,横,撇,横,横,撇,点。
(出示课题)师:它的名字,读的好听一点,读的活泼可爱一点,开始。
生:小猴子。
师:要是读的快一些就更好了。
小猴子。
生:小猴子。
师:这个轻声啊,要读的轻而快“子”,小猴子。
生:小猴子。
师:恩,好多了。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xxx生:小猴子下山。
师:发现我们小朋友很聪明,刚才一提醒,小猴子题目也能读的很好了,要是这样稍快点,就更好听了,来。
生:小猴子下山。
二、梳理脉络,循疑读书师:这个故事你们都知道吧,有没有不知道的?哎,竟然都知道,很多小朋友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吧,那我们下面这个游戏啊,肯定难不倒你们了。
师:,那咱们就来做游戏,等一下,电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图片,你要思考哪些图片画得都是故事中有的。
有,我们就有这个手势,对。
如果没有我们就打一下××,很简单,你们都知道做什么。
师:小猴子下山中,“有小猴子吗?”马上就会玩了。
有它爱吃的香蕉吗?哦,反应快起来了,桃子呢?,真不错,南瓜呢?西瓜呢?兔子还吃胡萝卜呢,苹果呢,玉米?看来你们读的都很好,爱我们都知道了,故事的主角是生:小猴子。
师:而这些就是他路上看到的好东西,(出示玉米、西瓜、桃子、小兔子)你看哦,小猴子下山来了,它看见了这些好东西,我们读读它们的名字。
生:玉米。
(边说边粘贴)师:这个简单。
小猴子下山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小猴子下山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1. 这堂的课呀,真像一场有趣的冒险之旅。
老师在导入部分就像个神奇的导游,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了小猴子的世界。
就比如说,老师问孩子们“如果你们像小猴子一样可以下山玩耍,最想做什么呢?”这问题一抛出来,课堂就像炸开了锅,孩子们都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是优点,特别能调动课堂气氛。
不过呢,感觉在这个环节有点拖得太长了,就像一场旅行刚开始就一直在一个景点停留。
建议可以稍微精简一点,让故事的主角小猴子更快登场。
2. 老师在讲解小猴子的动作描写时,那叫一个细致入微,就跟拿着放大镜在看小猴子下山的每个步骤似的。
比如讲到小猴子“掰玉米”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模仿小猴子掰玉米的动作,还问“小猴子掰玉米的时候是用一只手还是两只手呀?”这样的互动很棒,孩子们都玩得可高兴了,学起来也轻松。
但是呢,我觉得这里有点不足之处,老师好像太注重动作本身了,没有深入挖掘小猴子这样做背后的心理活动。
就像只看外表,不看内在一样。
可以在这方面再加点引导,问问孩子们“小猴子为什么看到玉米就掰呀?”3. 再说说课堂的整体节奏吧。
这堂课就像一首曲子,有时候节奏把握得很好。
在讲述小猴子下山过程中,老师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就像音乐里流畅的旋律转换。
比如从玉米地到桃树下,过渡得很自然,就像顺着河流划船一样顺畅。
可有时候又感觉像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车,有些颠簸。
像是在讨论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个情节时,节奏突然加快了,孩子们可能还没完全理解小猴子为什么这么做,就已经进入下一个情节了。
所以啊,老师得好好调整下这种节奏上的问题,让课堂这趟列车稳稳地开。
4. 我很欣赏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反馈,真的像个知心大姐姐或者大哥哥。
不管孩子们回答得对还是错,老师总是带着鼓励的笑容。
就像有个孩子说小猴子很贪心的时候,老师回答说“你观察得很仔细呢,小猴子看起来确实有点贪心。
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像小猴子这样的时候呀?”这个引导特别好,让课堂讨论更深入了。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精选14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精选14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精选14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篇1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上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实录:今天,我给一组年龄在3-4岁的幼儿进行了一堂关于小猴子下山的教学。
首先,我在课堂上使用了一段短视频,展示了小猴子在树上玩耍的情景。
接着,我提问:“小猴子在树上玩得开心吗?”孩子们纷纷回答:“开心!”我接着问:“那小猴子是不是想下山玩耍了?”幼儿们都点头表示同意。
随后,我拿出一本绘本《小猴子下山》。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书的作者和插图,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然后,我开始朗读故事,同时用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增加趣味和互动。
孩子们专心地聆听,他们眼睛闪烁,好奇地盯着我手中的绘本。
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
我提出问题:“小猴子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孩子们积极举手回答:“树太高,小猴子下不来。
”我说:“那小猴子是怎么办的呢?”一个孩子兴奋地举手:“它叫了朋友来帮忙!”其他孩子纷纷表示赞同。
我鼓励他们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小猴子遇到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
接下来,我开展了一项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制作小猴子的纸板玩偶。
我分发给每个孩子一张小猴子的印刷模板,让他们用彩色铅笔仔细涂色,并剪下来。
孩子们专注地操作,享受着制作的乐趣。
最后,我组织孩子们参与一个角色扮演游戏。
我将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猴子、树、朋友等。
孩子们在构建自己的角色形象的过程中,展现出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他们根据故事情节互动,唱歌跳舞,跟随故事发展。
点评: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通过故事理解困难和友谊的重要性,并发展他们的语言、认知和动手能力。
整个课堂过程生动有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并通过手工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将故事中的细节和情节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教学中,故事的选择尤为重要。
《小猴子下山》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引入绘本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我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此外,我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并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故事《小猴子下山》,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1. 《小猴子下山》的绘本2. ppt幻灯片教学内容与步骤:Step 1:导入1. 教师打开ppt幻灯片,播放一段猴子在山上玩耍的视频。
2. 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猴子吗?猴子住在哪里?Step 2:呈现故事1. 教师出示《小猴子下山》绘本,向学生展示书的封面并介绍故事背景。
2. 教师在幻灯片上呈现故事的第一页,并让学生集体观察插图。
3. 教师朗读第一页的故事内容,并询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Step 3:理解故事1. 教师继续朗读故事,根据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小猴子下山的原因和所经历的困难。
2. 教师提问学生:“小猴子在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Step 4:点拨故事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以及下山后又如何帮助其他动物的问题。
2. 教师提示学生,小猴子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美好品质?Step 5:拓展思考1.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物的生活环境?2. 教师组织学生就保护动物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减少毒害环境、不乱扔垃圾等。
Step 6:巩固与评价1.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在故事中看到了哪些动物?你们喜欢这些动物吗?”2. 教师收集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相关评价。
Step 7:小结1. 教师回顾故事中小猴子下山的经历,并总结故事中所传达的信息和学到的价值观。
2. 教师展示一幅插图,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写一句话总结这个故事。
总结:通过讲述故事《小猴子下山》,教师将美好的价值观与动物保护的意识传达给学生。
通过参与故事的讲述、观察插图和讨论问题,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并思考了解到猴子的行为所体现的美德,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如何保护动物。
Step 8:延伸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例如制作折纸猴子、画小猴子下山的场景等,以巩固他们对故事的记忆并加深对美好价值观和动物保护的理解。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反思一、引言《小猴子下山》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它作为幼儿教育中的教材之一,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本文以教学实录的形式,记录了我在幼儿园教授《小猴子下山》这首歌曲的经历,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二、教学实录1. 教学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准备了以下素材和教具:•《小猴子下山》歌曲的音频文件•《小猴子下山》歌曲的歌词•小猴子、大象等动物的图片2. 教学过程步骤1:序言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讲述了小猴子的故事,并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讲述自己认识的动物故事。
步骤2:歌曲欣赏我播放了《小猴子下山》的音频文件,让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欣赏歌曲。
之后,我又播放了一段简短的钢琴演奏版,让学生体验歌曲的不同风格。
步骤3:识字训练我给学生分发了《小猴子下山》的歌词,并组织他们一起阅读和朗读歌词,同时指导他们认识生字和理解词义。
步骤4: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我将学生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例如小猴子、大象等。
我用图片展示动物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化地扮演角色。
步骤5:合唱演练学生们熟悉了歌曲的歌词和角色后,我组织他们进行合唱演练。
我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清晰的发音,通过多次练习,使他们逐渐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步骤6:表演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小猴子下山》这首歌曲。
我安排了一个小型的表演展示活动,让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
在表演中,我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有些学生在识字训练中遇到了困难。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对生字进行预习,或者采用更多的图片和示意动作来辅助理解。
其次,合唱演练时,部分学生的发音不够准确。
下次教学时,我会加强对发音的指导,可以借助麦克风等工具,让学生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发音。
最后,表演展示环节的时间安排有些仓促。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安排更充裕的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表演时间,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1. 引言《小猴子下山》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不仅旋律动听,而且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小猴子下山》这首歌曲的教学实录,让您能够轻松地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并跳动作。
2. 歌曲背景《小猴子下山》是一首由中国音乐家刘成编曲的儿童歌曲。
歌曲旋律简单、欢快,歌词清晰易懂,非常适合幼儿园和儿童活动中使用。
3. 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猴子下山》的教学步骤:步骤一:教唱歌词首先,我们需要教孩子们唱歌曲的歌词。
由于歌曲的歌词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将歌词分成两段进行教学。
首先唱第一段,然后再唱第二段。
第一段歌词:小猴子上树头快乐得很高兴我们唱歌又跳舞让我们一起出发第二段歌词:小猴子下山坡自己好开心我们唱歌又跳舞让我们一起来加油步骤二:示范动作当孩子们能够熟练地唱出歌词之后,我们可以给他们示范相应的动作。
示范时可以站在孩子们面前,做出一系列与歌词内容相符合的动作,例如:上树头、跳舞等。
步骤三:孩子们模仿当示范完成后,引导孩子们跟随我们的动作,并同时唱出歌词。
可以通过重复多次,让孩子们逐渐熟悉和掌握动作与歌词的配合。
步骤四:小结在完成教学之后,可以进行小结和复习。
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回顾整个歌曲和动作的内容,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4.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教学时要保证孩子们的安全,避免他们因为过于激动而摔倒或撞到其他物体。
•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伴奏,在引导孩子们唱歌时进行播放,增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孩子们互动,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
•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参与学习。
5. 结论通过本文的教学实录,您可以了解到如何进行《小猴子下山》这首歌曲的教学。
希望这些教学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帮助您顺利进行儿童歌曲教学,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和成长。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通过反复使用“看到……就……”的句式结构,突出了小猴子见异 思迁的性格特点。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开篇点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主要角色,引出了下文。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了小猴子初次看到玉米时的兴奋和满
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引 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资源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场景,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 象。
角色扮演法实践
分配角色
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小兔子、小 熊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 故事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
加强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 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 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 力。
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将更 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 养和提升,如创新思维、批 判性思维等。同时,也将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 方法。
THANKS
谢谢
教学方法单一
本次课程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 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互 动环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改进措施及未来教学计划
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制定个 性化辅导计划,加强对其阅 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 指导。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如情景模拟、游戏化教 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猴子的经历,传达出对未知世 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以及面对困境 时的智慧与勇气。
情节发展
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各种新奇事 物,如美丽的花朵、诱人的果实等, 经历了从兴奋到困惑再到明悟的心路 历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18《小猴子下山》部编版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 句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让学生深入体会小猴子下山后看到 的事物和心情
拓展延伸,启发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 中的道理,如“小 猴子为什么最后空 着手回家?”
让学生分享自己是 否有过类似的行为, 并讨论这种行为的 后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题
故事内容: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 时,看到各种动物和食物,总是觉 得不满意,最后空手而归的故事。
适合年龄段: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和学习。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
回家去。
重点难点:掌握本课的12 个要求认识的生字;理解 “掰、扛、扔、摘、捧、 抱”等动词的意思;学会 用“掰、扛、扔、摘、捧、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 的其他细节,如小猴 子看到什么就拿什么 ,没有考虑自己的需 求和实际情况。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 因为贪心而遇到过的 教训,并讨论如何避 免类似的问题。
教学点评
教学方法点评
情境创设:通过模拟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表现点评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 参与到课堂中, 是否能够主动
回答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 清晰、准确地 表达自己的想
法和观点
思维活跃度: 学生是否能够 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提出有 创意的想法和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 听懂、会说、会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 通过朗读,表演,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故事内容,并增强记忆力。
3. 用简单语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 学生理解课文,表达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 如何利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2. 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发音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家谈论一些他们喜欢的动物,例如之前住在家里的宠物,或是自己在动物园或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
2. 导入新课:将图片或实物等放到黑板上或展示屏上,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为小猴子下山。
3. 呈现课文:让学生认真听课文《小猴子下山》,并跟读课文。
4. 故事复述: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让学生逐个描绘出途中所见所闻,如小猴子爬山、翻山、走路等。
5. 口头训练:教师用简单的话语引导学生口头训练,如句型:“小猴子在熟睡后,乘上爸爸的背下山了” “小猴子爬山的时候,手脚又麻又疼,但是不肯放弃,坚持往前走”。
6. 语言学习: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学习语文,如学习一些简单的字词和词组,让学生熟记字词和了解词组和句子构成的基本知识。
7. 语音纠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语音纠正,如学生容易口吃,口齿不清等情况,让学生真正掌握语音表达能力。
8. 阅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语感的构成,增强阅读能力。
9. 课堂表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语音表达能力,教师安排课堂表演环节,让学生模拟课文故事场景。
【教学总结】通过上述学习过程,学生们对课文《小猴子下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准确地表达故事情节和细节。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中更加注重语音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课堂表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Record and Commentary of "The Little Monkey Goes Down theMountain" Volume One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上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优秀4篇)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优秀4篇)篇一: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篇一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庄老师抓住故事特点,出示动画,其实是课文朗读,把学生愉快地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
教学第一段时,庄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指导朗读:老师是低年级学生的偶像,老师的范读是学生的榜样;配上动作朗读激发了低年级的朗读兴趣,同时理解了动作词“掰”、“扛”等词的意思;给动画配音更是将朗读指导推向了高潮。
低年级学生喜欢动画,现在有机会给动画配音是多么好玩的事,只是动画的最后和语音配不上。
庄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扎扎实实庄老师教学生字时出示生字有规律,先出示:结果子吃西瓜满树的桃子。
这一组词语带有轻声,庄老师特别用心地组织学习,强调“结”的读音。
除了强调读音,庄老师还特别注意生字教学,比如,教学“瓜”,涂老师由浅入深,从自行变化,到组词“西瓜、南瓜、甜瓜”。
再由这三种瓜引申“脑袋瓜”,最后以新忆旧,巩固了上学期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同样在教学“满”字,她采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通过图再次拓展了“满”的其他意思“水满出来了”“满座”等。
如此教学,语文基本将扎实有效,三、诵读儿歌调节课堂情趣课文中出现比较多的短语“动词+名次”: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
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识字规律,让学生演一演、猜一猜、理解了动词“掰、扛、扔、摘、捧、抱”。
更巧妙的是庄老师把这些变成了有趣的儿歌:掰掰,两手一分就是掰;扛扛,肩上一放就是扛;扔扔,往下一丢就是扔;摘摘,用手采下就是摘;捧捧,双手托着就是捧;抱抱,两臂张开就是抱。
儿歌的内容进一步巩固了字词的理解,让学生跟着老师做,一边读儿歌一边理解了字义,同时全体起立读儿歌也是一种有趣的课间操。
如此将字形字义和乐学融在一起真是巧妙。
此外,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一无所获。
2、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做《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大家猜猜看,小猴子下山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二)初读课文1、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轻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词。
(四)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师:小猴子下山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师:“又大又多”这个词说明了玉米怎么样?(4)学生回答:玉米很大,数量很多。
(5)指导朗读,读出玉米的大和多。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小猴子看到这么多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么做的?(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师:“掰”和“扛”这两个动作说明了什么?(4)学生回答:小猴子很有力气,很开心地掰玉米。
(5)指导朗读,读出小猴子的高兴。
3、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小猴子扛着玉米往前走,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师:“又大又红”这个词说明了桃子怎么样?(4)学生回答:桃子很大,颜色很红,非常诱人。
(5)师:小猴子看到桃子后,是怎么做的?(6)学生回答: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7)指导朗读,读出桃子的诱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小猴子捧着桃子往前走,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师:“又大又圆”这个词说明了西瓜怎么样?(4)学生回答:西瓜很大,形状很圆。
(5)师:小猴子看到西瓜后,是怎么做的?(6)学生回答:小猴子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7)指导朗读,读出西瓜的大与圆。
5、学习第五自然段(1)师: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又看到了什么?(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之一]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之一。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
(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
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
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
(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之一》)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
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
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
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
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
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
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
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
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
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