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完整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课件(全册)

问题3: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
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求各个角的度数.
a
变式3 若 1: 2 = 2: 7 , 求各个角的度数.
1 O2 43
6.归纳小结
(1)什么是邻补角? 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对顶角? 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7.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5.1 第1、2题.
5.1.2 垂线
课件说明
本课学习是在相交线、对顶角等知识的 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 况——垂直,学习垂线的概念和性质,点到 直线的距离等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里的 垂直关系,研究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
C
图中还有哪些邻补角? A
23
1 4O
B
D
2.细心观察,归纳定义
∠1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C
23
A
1 4O
B
D
2.细心观察,归纳定义
对顶角的定义:∠1和∠3有一个公共顶 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 角,互为对顶角.
C
图中还有哪些对顶角? A
23
1 4O
解:由邻补角定义,可得
2=180 1 180 40 140;
b
1 O2
a
43
由对顶角相等,可得
3=1 40, 4=2 140.
5.动脑思考,变式训练
例2 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1 = 40 ,
求∠2 ,∠3 ,∠4 的度数.
变式1 若∠1+∠3= 80º,
求各个角的度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课件【全册】

0002页 0056页 0110页 0138页 0155页 0203页 0205页 0230页 0232页 0257页 0282页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6.1 不等式 1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8.1 全等三角形 18.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9.1 数据的集中趋势 19.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课件【全册】
15.3 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问 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课件【全册】
1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课件【全册】
第15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课(部编 版五·四学制)课件【全册】
15.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 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全套》课件

讲授新课
一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活动:握紧剪刀刀柄时,随着两个刀柄之间的角逐渐 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 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 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思考 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你能说说∠AOC与∠AOD, ∠AOC与∠BOD这两对角的位置保持怎样的关系吗?
邻
邻补
补
角 互
角补
对
对
顶
顶角
角相
等
例2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 的度数.
解: ∵∠3=∠1, ∠1=40°,
b 1( (2
∴∠3=40°,
a 4) )3
∴∠4=∠2=180°-∠1=140°.
方法 掌握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 变式训练: 1.若∠1+∠3= 60º,则∠1,∠2,∠3,∠4的度数分别 为___3_0_º__、__1_5_0_º_、__3_0_º、__1_5_0_º__ .
• 变式训练: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 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
解:∵ ∠1= ∠3(对顶角相等)
∠5+∠8=180 °且∠1 +∠5=180°
∴∠8= ∠1 ∵ ∠8= ∠6(对顶角相等)A
∴∠6= ∠1.
C
2 13
4 56
87
F
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情境引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2.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的性 质进行角的计算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9.1《不等式》PPT课件

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
例4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第二种:用数轴,一般标出数轴上某一区间,其中的 点对应的数值都是不等式的解.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步骤: 第一步:画数轴; 第二步:定界点; 第三步:定方向.
画一画: 利用数轴来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空心圆圈表 (1)x>-1 ;
示不含此点
(2)
x<
1 2
.
表示
1 2
的点
-1 0
表示-1的点
方向向右
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x>1 , x<100, x>50,s>60x,s<100x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左右不相等
总结归纳 一般地,用不等号“>”,“<”连接而成的式
子叫做不等式.像a≠2这样的式子也叫做不等式.
练一练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不等式: (1)-3>0; (2)4x+3y<0;
则都点点大表因不A于示此等右2的可式,边数以的而所都像解点有小图集A的于左那x点>2边样2表. 所表示有示的的数 先在数轴上标出表示2的点A
把表示2 的点A
画成空心圆圈,表 示解集不包括2.
A -1 0 1 2 3 4 5 6
解集的表示方法: 第一种:用式子(如x>2),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 (如x>a或x<a)来表示.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 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a-c>b-c.
典例精析 例1 用“>”或“<”填空: (1)已知 a>b,则a+3 > b+3 解: 因为 a>b,两边都加上3,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1)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实数的运算性质及法则2. 第二章: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及其运算整式加减乘法公式3. 第三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第四章:函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一次函数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及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性质及法则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图像不等式组的解法2.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运算方法方程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实际意义。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
2. 板书中间:详细书写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跟随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附加题: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