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家族系谱
邓氏家族史——精选推荐
邓氏家族史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南阳邓氏祖谱源流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綦》及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史籍均记载,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国,称邓侯。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武丁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至1192年。
自武丁时邓曼受封获氏,至今已有3200余年历史了。
目录邓姓起源受姓源流简表受姓源流祥考邓姓迁徙概述邓姓分布邓姓家谱介绍邓姓家谱文献目录邓姓字辈邓氏联谱九十六字韵派语《邓氏家谱》与商史研究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南阳邓氏流源歌邓氏族谱(大部分邓氏客家人都属于这一系)姓氏略考(邓姓-家谱文献)鄧國威缕述鄧姓歷史邓氏族谱家训邓姓胜迹邓姓名人百家姓氏寻根--邓!邓姓起源邓即桃木,是猴图腾的夸父族人设立中天建鼓的灵台.建鼓来源于伏羲氏的龙图腾,伏羲氏的后裔有蛟氏女安登是炎帝的母亲,而夸父是炎帝的子孙,所以在夸父的族徽中就有安登的"登"的遗传基因,我们叫作"文化因".“邓”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写作“登”,作双手捧豆型。
“豆”是古时一种高脚盘状陶器,“登”就是五谷成熟,双手捧着盛满食物的豆祭祀天地。
后来又在登字旁边加“邑”字,“邑”是都城或城市,说明邓地不仅物产丰富,且适合建都立邑。
繁体作“鄧”,后简化为邓。
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
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南阳邓氏祖谱源流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綦》及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史籍均记载,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国,称邓侯。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武丁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至1192年。
四川西蜀宜宾邓氏族谱
【一】邓姓起源有三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
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 延续了600多年。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 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
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二】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
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
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
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因此也被称作邓曼国。
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 己的姓氏,改姓为邓。
第三种,是说邓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后代。
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灭国后,邓王为避难,就改姓为邓了澤目录字辈派联——————1 序言———————2 家训————————2 族谱源流序————2 族谱总序——————3 族谱旧序—————4 族谱简序——————5 重修族谱序————5 口传之说——————8 西蜀邓氏源流图——9 上川前湖南简序———19 第一世——————23 第二世———————24 第三世——————25 第四世———————27 第五世——————30 第六世———————32 第七世——————37 第八世———————45 第九世——————55 第十世———————71 第十一世—————91第十二世——————105字辈派联学 文 道显 万廷 祖 兴 世 代 有 名朝 中 安 邦 定 国 思 清 培一成志(培和一属于一辈,各自选择)才 能 启 宏 昌 善 书 传 久 远 仁 义 振 常 纲序言西蜀四川宜宾邓氏家训(四川绵阳三台县本宗之笔录) 0兄独能所近乎,必也,去其旧染,教之以孝弟忠信之行,戒其恶习,告之以礼义廉耻之事,将见前之慕浮华者,今必实行,前之为比匪者,今则为君子,非为之禁,其义不甚大矣哉窃愿吾家子孙,积善相承,训迪不倦,谚云:守本分而安岁月,凭天理以度春秋。
成都邓氏来历及排字辈
郫县《邓氏蜀谱》与双斗桅杆笔者因为研究移民史,对族谱、古民居、宗祠和会馆格外关注。
那是在2001年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的新年联欢会上,与众多客家乡亲聚会。
其间得悉客家画家邓先鉴先生珍藏有《邓氏蜀谱》,相约不日登门拜访。
一周后,笔者在夫君周兴农先生的陪同下专车前往,在成都西郊的郫县城中邓老的画室中,亲睹其收藏的邓氏从广东移民四川后的家族珍品。
珍品《邓氏蜀谱》《邓氏蜀谱》有赭色的木版护封,木板上镌刻有篆字体的题字,是线装的木刻本,计七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邓氏五大房人集资共修,历经三载,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刻版刊出。
邓氏祖先原世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搭岗村,至第十二世时,其中一支邓锡璋率妻、四个儿子及长媳计7人于清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年)入蜀,历经险阻半年后方到达成都平原,又经三次择居方定居。
该谱体例较为完备。
“蜀谱”是邓氏入蜀后的四修本(前三次——重修、续修分别在清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
其体例计有以南阳邓侯曼为鼻祖的“世系源流”,历次修谱的“序”、“跋”、“谱例”、“家约”、“家传行状”、“祠宇田墓”以及锡璋(字廷玉)公名下的“五房总系表”、“五房排行”等。
该蜀谱具有一定的人文史料价值。
如从谱中记载可计算出在约百年间的邓氏人口增长率,从清乾隆十八(1753年)邓锡璋等7人上川(其率妻及四子入蜀,落业后生第五子),五大房人繁衍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计今九十四年所传五房流派嗣裔四百余人,籍居于二、三邑地,建祠堂立 尝……(见《璋公祠田序》)。
又如生动地反映出邓氏中原不断南迁的漫长历史:从南阳南下至江西抚州,再迁至福建上杭汀洲等地繁衍后代。
太乙公为邓氏由闽迁粤的开基祖,至十二世分支入蜀。
至今在川两个半世纪,历经“锡”、“振”、“鹏”、“英”四代,自第五代起五房字派为“泰兆自先起,克家必有从……”今已传至第11代“家”字辈。
邓先鉴今年77岁,是“先”字辈的,系入蜀祖的第8代裔孙。
再如该谱是邓氏自粤上川后定居创业的生动写照:创业祖(入蜀第二代)长房长子振滉率诸弟艰苦创业十多年,如居于华阳檀木村,其“率诸弟力耕越五年,仅足糊口……”继迁于石板滩“始学负贩”,继迁成都北门外大湾。
全国邓氏人口村落分布统计(四川渠县)
全国邓氏人口村落分布统计(四川渠县)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邓氏人口居住村庄分布渠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达州市西南部,与广安市、南充市、巴中市山水相连。
渠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川中
紫色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2018.37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渠县下辖37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13
4.38万人。
邓氏人口约2.3万人,位列第12位。
四川省渠县一支邓氏辈份顺序:广平正大光明德永怀忠良和顺心客成仙代传家讯又有龙常种田人四川达州市渠县三汇镇南乡邓家村邓氏字辈:孝光明先正仁义伟大纲中心吉普翰励志增加邦四川省渠县邓氏村庄分布四川省达州
市渠县有庆镇长春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汇南乡邓家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望溪镇庆安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望溪镇堰湾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青丝乡邓坪村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东安镇里坪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万寿镇鼓坪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万寿镇万寿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琅琊镇琅琊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琅
琊镇金马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双土乡高拱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江镇南坝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合力镇九林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李渡镇九岭村四川省达
州市渠县天星镇文昌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天星镇天星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天星镇五井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静边镇沙嘴村四川省达州市渠县青龙乡青龙
村。
广东省韶州府乳源县梅花乡邓氏开宗东福公
广东省韶州府乳源县梅花乡邓氏开宗东福公九十五代:希政(美眧)(邻水县关河乡太阳红村邓达木家族谱载为伯十郎庠生妣王八娘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紫阳荆山凉伞树下胜孟里<胜五里>十甲地名思姑坑生一子),生一子:荣敏。
九十六代:荣敏增生龙氏所生五子:长曰东福、次曰东禄贡生、三曰东全廪生、四曰东珂拔生、五曰东兆。
(福建省邓氏族谱载为六子,第六子为东洲未祥。
)九、粤北韶州府东福公世系东福公系训骘系曼九十一世俊公传五世(长孙房)裔孙,有弟五人:东禄、东全、东珂、东兆、东洲。
原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紫荆山凉伞树下胜水里第十甲地名思姑坑(现名为仙村)。
兄弟六人遵照父辈关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训示,同志经商。
东福公曾到粤北韶州府乳源县、翁源县、乐昌县等地经商,见其山色秀美,山峻水清。
归原籍两年后即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契妻陈六娘携子文?及弟东禄一行由闽入粤,定居翁源翁城镇(原县城)鸭麻陂。
后娶庶妻邹氏,生六子:友瑛、友琼、友猷、有宽、有泰、友?。
在翁城居住约十二年。
明正统四年(1439年)春,闻得乳源梅花(1953年划归乐昌县管辖)因明洪武年时被土匪骚扰十三年之久,当地居民被迫迁居他乡,田园抛荒至今有七十余年,韶州府告示百姓来此定居拓荒。
因此东福公与家人商定后由陈氏与长子文?留守管理家业,携邹氏、五子前往梅花大垌开拓。
九十七代:东福公,原系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紫阳荆山凉伞树下胜孟里<胜五里>十甲地名思姑坑,弟兄有五(六),分烟各处,于永乐三年八月十八日即1405年(1433年)8月18日廩生东全拔生东珂弃福建省上杭县移居粤东韶州府乐昌县,东福公与贡生东禄正统元年(1436年)2月2日同志经营至粤东韶州府乐昌县、翁源县,见此地山色秀美,石峻水清,仍归原籍约三年,弃福建移居翁源县住居鸭麻鸟坡,东兆协同至粤,行至中途遇乱仍回原藉,于景泰年间(145?年)闻东禄弃翁源县移居柳州府桂阳县,东福公闻及乳源县笃生贤哲簮缨于继世,天顺庚辰年十月四日弃翁源县移居乳源县住居地名梅花大硐。
邓氏简史【第三章】:邓氏主要郡望、堂号
邓氏简史【第三章】:邓氏主要郡望、堂号第一节、邓氏主要郡望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其他人的区别。
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
一个姓也可以有多个郡望,如崔姓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南阳郡邓氏主要郡望有:1、安定郡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
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
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
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
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
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
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安定郡邓氏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安定邓氏始自骘公第7代孙邓晋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肃烃川),此后便从新野邓氏中分出,称安定邓氏。
邓晋生生子名邓羌,在十六国前秦时历官并州牧、尚书左仆射。
邓羌裔孙邓素,唐朝时任兵部郎中,封南阳县伯,迁属蓝田(今属陕西)。
邓素二子:邓元挺、邓元机,分别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
此外,唐代时又有著作郎邓行俨,也称邓羌的后代。
2、高密郡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邓稼先的家族往事和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误传
陆小曼一直保存着这幅珍贵 的画作,1965年病危前夕,才将它 和梁启超一副集字对联交给陈从 周。后来,陈将梁启超的对联和陆 小曼山水长卷捐给了浙江博物 馆。
1973年5月2日,邓以蛰逝世。 金岳霖送别老友,撰写挽联:露霜 葭苍,宛在澄波千顷水;屋深月
花圈挽联,最醒目的是生前挚友 金岳霖、邓以董联名撰献的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 天。”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 的鼓励下,陆小曼画了一幅山水 长卷。徐志摩带着这幅山水到了 北平京,请邓以蛰、胡适、杨杏佛、 贺天健等好友们题跋指导,以期 激发陆小曼更浓厚的创作兴趣。
邓以蛰先以诗评价小曼画 作:“华亭端的是前身,绿带阴浓 翠带醺,肯向溪深林密处,岩根分 我半檐云。”
邓绳侯跟着着祖父读了几年 书,祖父也弃他而去。这个邓家三 世单传的孩子,不负众望,不坠家 声,后来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 民国后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长, 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几所大学、中 学,安徽省图书馆,都是在他任内 创建的。1913年秋,邓绳侯出任安 徽高等学堂校长。
对于安徽怀宁邓家来说,邓 绳侯还有一个贡献,就是生了几 个光耀门庭的儿子。
O 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
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 学任教授。刚回国不久,他与鲁迅 相约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谈 论美学,两人聊得热火朝天,很是 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鲁 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 人谈话的记述。
邓以垂和林徽因、陆小曼各 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 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仪式上, 众多亲朋故旧、好友学生送来了
邓氏族谱(大部分邓氏客家人都属于这一系)
四世祖庆公,字晃文,妣羌氏,晋封夫人。生二子:长超,次桓。公袭侯封爵。
五世祖桓公,字仁挚,妣郑氏,晋封夫人。生二子:长昆,次仪。公袭封侯爵。
六世祖昆公,妣闻氏,晋封夫人。生一子名忠。公袭封侯爵。当商纣无道,去商归周。
七世祖忠公,妣张氏,晋封夫人。生二子:长晖吉,次晖文。公当周朝时,武王仍封于邓为侯。
八十九世祖大猷公,俗称源念三郎,妣刘、陈夫人。生三子:长简(小二郎),次笃(小三郎)三筠(小六郎)。公系福建始祖,宋时联捷进士,钦点御前侍卫,授挂帅(大)将军。其恩赋坊联:河山带砺膺新宠,文武箕裘振世勋。又言:宋徽宗时为国子监,开基于宁化石壁。
九十世祖简公,讳建,配皇女越公主,又妣赖、秦夫人。生三子:长俊(俗称十一郎),次佐(十二郎),三俦(十三郎),配同氏。
七十九世祖云彪公,妣余氏。生二子:长镇玉,次明玉。
八十世祖镇玉公,妣王、刘氏。生二子:长斯礼,次斯智。
八十一世祖斯礼公,妣凌、陈氏。生三子:长世祥,次世祚,三世祯。公当生五代,因朱温之乱避居曹州。
八十二世祖世祥公,妣陈氏。生二子:长高,次昭。公在五代时为大水县令。
八十三世祖高公,妣柳夫人。生一子名起辅。公在宋神宗时为镇南节度使。
五十五世祖忠公,妣韩、彭,俱为夫人。生一子名朗。忠公智勇兼全,仕晋为将军,封都亭侯。
五十六世祖朗公,妣韩宜人。生二子:长任,次攸。攸公字伯道,咸宁进士,惠帝时为吴郡太守。配晁恭人,生一子名纯。存侄弃儿,清风亮节。公在晋武帝时为郎中。
五十七世祖任公,字伯通,妣吴安人。生一子名绥景。公在晋惠帝时为司隶校尉,卒葬于隶州河田。
四十八世训公,字平叔,妣耿夫人。生四子:长骘;次悝,妣张氏,生一子名广宗;三宏,为中郎将,妣陈氏,生一子名遵;四闾,妣王氏,生一子名万世,封侯。女名绥,为孝和帝皇后。公在孝和帝时为护羌校尉,甚得民心,久之,卒于位,羌胡旦夕临哭者日数千人,家为立祠。
邓氏家族的来历
邓氏家族的来历邓氏家族的来历邓姓起源参考之一邓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四。
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
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
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
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因此也被称作邓曼国。
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姓为邓。
第三种,是说邓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后代。
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灭国后,邓王为避难,就改姓为邓了。
邓姓一开始主要在他的发源地河南发展,在战国,秦代及汉代,因为战乱和做官等原因,邓姓逐渐扩展到了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西晋末年,更是发展到了甘肃和福建。
明朝的时候,邓姓开始有人移居台湾。
邓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长沙,陈郡,安化等。
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
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邓姓起源参考之二在河南省南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个叫“邓州”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古邓国,我国百家姓中邓氏的发源地。
邓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历代姓氏书中,都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刚好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古邓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不变的是这里仍以邓为名,周围的许多村落里仍然生活着邓氏的后人。
邓氏第114代玄孙邓信善:我们这个村呢叫邓营村,我叫邓信善,是邓姓114代玄孙,我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代了。
邓氏是从上古少数民族的姓氏曼姓分支出来的。
相传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的孙子颛顼高阳氏赐少昊金天氏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姓,到了夏朝,有一支发展为一个小国叫邓国。
邓氏族谱粤港支系世系
邓氏族谱粤港支系世系邓氏粤港支系世系(据《中华邓族史【粤港卷】》,略有修补)商朝开宗世系始祖曼公(祖丁之子)字德阳,祖丁之少子,轩辕黄帝二十七传孙,商王武丁之叔父。
生于殷小辛丁亥岁,即公元前1354年。
丁巳岁(公元前1324年)受商王武丁封于河北蔓口(今河南伊川市蔓口,即伊河北岸一带),为曼侯,后改封曼公为邓侯,建立邓国,又赐邓氏,邓氏世系出于此。
卒葬颖川召陵县邓城(河南偃城东)。
妣辛氏,封夫人,生子:晃。
二世祖晁公(曼公之子)字旻宁,世袭侯爵。
妣李氏,封夫人,生子:徽。
三世祖徽公(晁公之子)字虞,世袭侯爵。
妣汪氏,封夫人,生子:庆、耿。
四世祖庆公(徽公之子)字旻文,世袭侯爵。
妣姜氏,封夫人,生子:桓、超。
五世祖桓公(庆公长子)字仁挚,世袭侯爵。
妣郑氏,封夫人,生子:昆、仪。
六世祖昆公(桓公长子)因商纣王无道,去殷归周,择主而事,仍封侯爵。
妣闻氏,封夫人,生子:忠。
考:始祖曼公至六世祖昆公起自商王武丁,止于纣辛乙未商亡(约为公元前1250-1046年),共9王约204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七世祖忠公(昆公之子)周封,世袭侯爵。
妣张氏,封夫人,生子二:晖吉、晖文。
八世祖晖吉公(忠公长子)世袭侯爵。
妣杨氏,封夫人,生子:日浩。
九世祖日浩公(晖公之子)世袭侯爵。
妣魏氏,封夫人,生子:煦和。
继配黄氏,封夫人,生子:咸和。
十世祖煦和公(日浩长子)世袭侯爵。
妣朱氏,封夫人,生子:楠。
继配黄氏,封夫人,生子:杞。
十一世祖杞公(煦和次子)世袭侯爵。
妣余氏,封夫人,生子:熹珍、朗珍。
十二世祖熹珍公(杞公长子)世袭侯爵。
妣汪氏,封夫人。
生子二:怡、悦。
十三世祖怡公(熹珍长子)世袭侯爵。
妣黄氏,封夫人,生子二:淮、沛。
十四世祖沛公(怡公次子)世袭侯爵。
妣姜氏,封夫人,生子二:琮、璧。
十五世祖璧公(沛公次子)世袭侯爵。
妣许氏,封夫人,生子二:厚、淳。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十六世祖淳公(璧公次子)世袭侯爵。
邓氏家谱[宝典]
邓氏家谱[宝典]邓家祖宗姓氏来源源于商周侯国的姓(摘自【新编百家姓】增订本)大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商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于邓,建立候爵邓国,赐姓曼。
西周时,曼姓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强盛时的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和申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县境) 相邻;东连今湖北枣阳,与唐国相接;南接汉水,和罗、彭、鄢、卢戎相望;西邻谷国(今湖北谷城),周围约一百五十余里,春秋时,邓国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如:楚武王、郑庄公皆娶邓女,谓之夫人邓曼 (《古今姓氏书辨证》);公元前七百零五年,邓侯吾离又与西邻的谷伯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
但是,公元前七百零三年楚与巴会师围鄾时,邓侯曾派兵去救援而得罪楚国。
鲁庄公十六年(前六百七十八年),邓国传至邓祁侯,被楚文王灭掉,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于楚、邓系甥舅之帮,楚灭邓仅是将原臣服于周的邓国更易为楚之属地而已,所以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仍安居故土,有的还在楚国做了官。
这些人均被称为楚人,著名者有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
春秋末,邓廖的裔孙邓析到郑国做官,而邓氏多数仍为楚人,历战国、秦、至汉代,由于战乱、官职调遣等原因,邓氏有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者,如西汉时的邓通为蜀郡南安(今四川东山) 人,邓先为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东) 人,邓宓为番禺(今广东广州番禺) 人,邓彭祖为沛(今江苏沛县) 人。
西汉中叶,邓况始自楚徒居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 人,子孙以农桑为业,过了百余年默默无闻的生活,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
正如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云: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转载】也谈“邓氏以前世系”
【转载】也谈“邓氏以前世系”转载】也谈“邓氏以前世系”2012-10-30 21:02:08| 分类:邓氏家族 |举报 |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邓伟坚《也谈“邓氏以前世系”》众所周知,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灭而改曼姓为邓姓。
“曼姓邓国”是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姓子名昭)即位之后,封其叔季父于邓,建立侯爵,赐姓曼。
由此可见,“曼姓”是从“子姓”中分封出来。
那么,邓姓形成之前的世系,称为“邓氏以前世系”。
这部分世系,包括两个历史时期:子姓商族的“先商时期”和“商王时期”。
本文要说的就是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世系。
以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汇编的《珠玑巷邓氏族史》为例。
这些内容,并非是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编造的,而是他们收集到的。
但是这些内容早已流传全国,何人所编?无法查证。
不过,我认为是明清时期重编《邓氏族史》某个人或某些人整编的。
下面将“世系”先列出来:一世黄帝,二世玄嚣,三世蟜极,四世帝喾,五世契,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圉,十世冥,十一世振,十二世微,十三世报丁,十四世报乙,十五世报丙,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十八世天乙,十九世外丙,二十世太甲,廿一世太庚,廿二世太戊,廿三世河亶甲,廿四世祖乙,廿五世祖辛,廿六世祖丁,廿七世曼从一世至四世,除了“蟜极”都是民间传说的“三皇五帝”;从五世至十七世是先商时期的“先公”;从十八世至廿六世是商朝时期的“商王”;廿七世是邓姓公认的“始祖”。
我觉得以上所列世系,有其不真实的部分,也有其不准确的部分。
“不真实”是指无其事。
“不准确”是指有差错。
1.一世至四世是无其事所列“一世黄帝,二世玄嚣,三世蟜极,四世帝喾”是编者依据【汉】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以及《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邓氏
《中州今古》90年2期“姓源考”一栏刊有何兆麟同志的《邓氏家族的根在新野》一文,该文的目的在考证邓氏家族的“根”不在邓州实在新野。
但从该文对邓氏家族渊源的介绍上,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十分宝贵的资料信息。
《邓氏家谱》目前只有两本;一本是河南省新野县档案馆保存的《邓氏家谱》;一本是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先生回国寻根问祖带来的《邓氏家谱》。
诚如作者所说,这两本《家谱》,“不仅相似,而且同源”。
新野县的《邓氏家谱》称:“殷丁封叔父于河南为邓国,后因以为氏”。
马来西亚的《邓氏家谱》,诚如作者所说,这两本《家谱》,“不仅相似,而且同源”。
新野县的《邓氏家谱》称:“殷丁封叔父于河南为邓国,后因以为氏”。
马来西亚的《邓氏家谱》说:“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后商王赐予曼公为邓姓”。
经查证落实,《邓氏家谱》所载的人和事,与《嘉靖邓州志》的记载,和邓州现存的文物,完全相符。
汉王符的《潜夫论》,在《志氏姓》篇中也说:“曼姓封于邓”。
谢钧祥同志的《姓氏浅谈》“姓氏寻根24”《邓氏祖根在邓州》也说:“……至商朝时,高宗武丁灭口掉姒姓邓国,封其叔父于邓国曼地,赐姓曼氏,建立侯爵邓国。
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楚文王灭掉,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邓”(见《河南电视报》)。
从而说明《邓氏家谱》的资料是翔实可靠的。
两本《邓氏家谱》,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但它们都说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殷王武丁的叔父,即被武丁封到邓国的邓侯曼氏。
武丁封曼氏于邓的事实,为我们研究殷商史,有关盘庚迁殷不是北蒙而为西亳偃师,提供了新的佐证。
自从《竹书》出土,《竹书》所载“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及其注语“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一段话,使不少学者认为“盘庚徙殷”徙的是北蒙即今河南安阳殷墟。
并且认为安阳殷墟自盘庚建都直到纣亡,二百七十三年,一直是殷都,再没迁过都。
但历史的实际,并非如此。
因为从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不仅十五万片甲骨文中见不到盘庚的甲文,而且在发掘的十三座大墓中,也没有发现盘庚的墓葬。
各地邓氏字辈中华邓氏族谱网宗亲论...
各地邓氏字辈中华邓氏族谱网宗亲论...可必英才广,从知道义彰;家声恒字振,孝友笃纲常。
(本族于湖广填川时迁居长寿,先祖入川前居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孝感前居于江西吉安泰和,并迁居过湖南永州。
)重庆壁山县邓氏的字辈:奇才方贵显,荣华震大廷,文名著百代。
重庆开县义和大堰塘邓氏支派字辈:… … …怀余永元一,尚林文士起,应兆日昌荣,崇学辉先绪,至仁传世英,开基以正大,承泽自光明,宗德联芳远,国恩观允成,玺厚毓俊贤,真知善行言,庶彦策邦强,高杰耀星汉。
重庆市云阳县龙洞乡东升村上湾邓氏字辈:上川前:祖宗文,思庆庭朝文,子大尚世国。
希光承有志,应德振兴隆,汉邦。
上川后:文思廷朝文,子大尚世洪。
希光承有治,运自永长隆。
后续:正德汉方见,列青玖保远。
惜绍武准王,万贵兴常良。
开银福寿以,礼正达三江。
和南宁广浙,国泰民安邦。
邓氏两季堂字辈:旧序:“德秉均英(以上四字与沅邑合),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以上十六字与沅邑未合)”;沅邑旧序:“德秉均英(以上四字与益邑合),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享,本中生正(以上十六字与益邑未合)”;新序:“(以下后先字派起二十八字与沅邑合)先志克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聊谱序:“动静分翕癖,类族始於寅。
亚当標异说,盘古属遗言。
溯厥轩尧初,干劲支柯萦。
舜日咨尔契,厖命膺眷求。
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
聘鲁见交鄰,强种潢胄频。
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
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
执艺淳且备,来晜普遵循。
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浙江开化邓氏文贤堂字辈:“鸿声丕振泰连增昌学从孔孟步立端方诗书礼乐佈海贤良荣延万代大德耿光”。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邓氏支派: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学应咸永玉大开光明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湖南长沙十贤续修邓氏字辈:法官桥各区原序:“世法桂文景绍嗣时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贤”;玉系金以旁序:“自世通公二十三世至贤派”;马龙汉各区原序:“元宗文思应启土司之大有乐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合族公定序:“桃源文公裔下派语自公起至家声丕振毓秀锤祥克全孝友德泽弥长”。
邓氏起源(09。11。25)
姓氏名称: 邓拼音: deng[四声]序号: 0180概述: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
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
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
始兴邓姓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
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
台山邓姓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
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
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梅县邓姓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
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
台湾邓姓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
湖南氏族源流邓
《湖南氏族源流(邓氏部分)》一、长沙邓氏长沙罐山邓氏始迁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落业罐山。
三传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銮。
金、暘、銮三房之后无传。
祖、武二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道光24年(1844)续修。
派歌:朝廷添元启,学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纪,名传金榜知,绍先承邓序,裕后振宗支,爵让徽猷贵,政留广爱奇。
长沙格塘邓氏鼻祖禹公,字仲华,汉封高密侯。
始迁祖均祥公,明进士,任湖南邵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世居长邑新康都格塘。
浏阳南山桥邓氏系出友忠公派,友忠公之六世孙谦亨,宋末由荐辟任隆兴总管,建三贤书院,欧阳圭斋先生为之记。
谦亨公生五子:杞、桂、椿、柏、梓。
桂,字狮岸,元时偕弟梓由江西奉新县迁湖南浏阳县,梓衍浏北白洲邓家桥。
桂居浏阳南山桥,裔孙居浏北连溪镇南山桥及平岗洞等地。
宗祠在南山桥。
至1930年,男丁290余人,女口160余人。
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显崇守德,本贵再明伦,继序彰全盛,绍先文武同,盈庭诗礼训,万世振家声。
浏阳茨山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生世显,世显之子立夫生应福,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
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冲及长沙七家冲等地。
宗祠在茨山冲。
至1930年,男女丁口30余人。
浏阳白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应荣、义卿。
南高、义卿二公子孙居长沙南城;应荣,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浏阳白洲段,应荣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华果园、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枫林洞、云峰台山麓、长春埠、廓下横垣坡七里桥、团塘栗家湾、鰕龙塅及浏南、长沙等地。
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余人。
班序同南山桥。
浏阳团塘邓氏系出应荣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长子宗义,字制宜,明正德间由油榨塘迁居团塘,生四子:志韬、志瑞、志端、志先。
裔孙居浏北团塘、高陂段、栗家湾、渡头园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氏水口畈上庄简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
继承祖德百世流芳
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姓氏,邓姓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资料统计,全国邓姓有七千多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
邓氏家族从东汉200年间,祖先遐公随兄从河南邓洲迁徒江西豫章,后由继祖大用元初公从江西高安县迁居湖北蒲圻(现改为赤壁)云台山,此地璘公为始祖,后由璘公之子敬忠生子二个,次子文传迁居国塘,长子文清迁居水口畈,为上下庄。
在几百年间,家族和谐相处奋发向上,生养身习,经久不衰,以勋名著,以高为节。
为了纪念上庄的祖先的丰功伟绩,在本族106世人士咸庆的倡领下,全庄上下共同努力,在各庄的支持下,并由本庄松林捐款一万伍千元,咸宁捐款三千元,春林捐款一千元,西林捐物折款四千元,于2006年上庄祖堂正式落成并请客庆典。
本次修谱包括羊楼司在内上庄共有142人,其中:男丁80人,女娶丁48人,望丁2人,收费女丁12人。
邓氏家族的宗旨是:对上门女婿子女,随母下堂子女,祧子女,继子女,随母亲姓的子女,凡愿姓邓又遵昭穆者均应登记入谱,平等相等。
曼祖封邓居南阳迁教奠基水口庄
披荆斩棘垦千倾课子弛疆广济粮
国典英致达春公百代楷模永流芳
水口庄基三百载厚德传业代弘扬
二0一五年修谱
一0五世邓昌其选
邓氏家谱派序说明
据统计从一九二二年修谱,茶安益阳5个庄的老派为:
启胜应试魁德泽先人永
家声孝友传文化思佐理光裕道惟全
一九三六年全市统一使用大成谱为96派为今后赤壁邓氏宗族新派,希望各庄各户应对照老辈派序从出生的人口都应取派号,一旦上了身份证,就难修改。
启胜应试魁德泽先人永家声孝友传为对照派。
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咸怀忠孝自成善良
人才纪盛德业传芳功昭东汉声振南阳
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
云邝继起品诣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
学娴韬略泽被黎苍经文纬武治国安邦
绍光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
赤壁市邓氏家谱修纂委员会
二0一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