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合集下载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汇报人:2024-01-09•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概述•预防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措施目录•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特殊情况下的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处理•总结与展望01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概述药物不良反应注射后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

神经损伤注射过程中损伤神经,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

感染注射部位出现感染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疼痛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

出血注射后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和不适。

常见并发症类型注射技术不熟练注射部位选择不当药物性质影响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发生原因01020304操作过程中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掌握不当,导致并发症发生。

选择肌肉厚度较薄、血管丰富或神经分布集中的部位进行注射,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

某些药物的化学性质和浓度对组织刺激性强,易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注射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疼痛、不适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并发症可能影响药物的正常吸收和疾病的治疗进程。

严重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等可能引发其他系统性疾病。

并发症可能导致额外的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

增加患者痛苦延误治疗引发其他疾病增加医疗成本02预防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措施定期进行注射技术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注射技巧。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以免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学习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深度,确保药物准确注入。

提高注射技术水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射前对注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交叉感染。

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避免在炎症、硬结、疤痕等部位进行注射。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注射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k 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状。 • 3.预防 •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 (3)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5cm。 • (4)注射后局部避免沾水,防止污染。 • 4.处理流程 •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抽血→送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静脉输入抗生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一)硬结形成
• 1.发生原因 •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 2.临床表现 •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 • 3.预防 •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
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 (6)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即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药液后,再吸进0.2-
0.3ml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可防止药 液渗液。 • 4.处理流程 • 采取合适的体位→在局部适度按压→患者暂时不要运动→穿紧身衣服→观察 局部皮肤→记录
医生需手术取出→观察局部→记录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五)局部或全身感染
• 1.发生原因 • (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 (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 • (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 • (4)注射部位针眼因清洗不当造成污染。 • 2.临床表现 •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 • (2)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
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六)注射部位渗液
• 1.发生原因
•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 (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 2.临床表现
•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一)硬结形成
• 1.发生原因 •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 2.临床表现 •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 • 3.预防 •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

肌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肌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血肿
预防: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处理:
1、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2、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或外渗
预防:
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处理:
1、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3、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一、疼痛同皮内注射二、过敏反应(一)预防1、注射前询问有无过敏史。

2、备好急救药品3、注射后观察 30 分钟。

(二)处理同皮内注射三、局部硬块、局部感染(一)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2、少用或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粉剂药物用前要充分溶解、摇匀;油剂药物应更换大号针头。

4、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二)处理1、一旦发生皮下硬结,可用热敷或50%硫酸镁湿热敷。

2、必要时请康复科会诊,行理疗。

3、发生局部感染者,遵医嘱取分泌物进行培养,使用抗生素。

四、出血及断针(一)预防1、选择正规、质量有保证的注射器,严格按照注射规范,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断针。

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2、拔针后正确按压至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二)处理1、若针筒里回抽出血液,立即拔针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更换药液和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少量出血者,重新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至出血停止。

3、形成血肿的,小血肿早期冷敷,48 小时后热敷;较大血肿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必要时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4、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或做肌肉收缩动作,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 X 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余针体取出。

五、周围神经损伤(一)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关注病人的主诉,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二)处理1、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2、必要时应行微波照射、理疗等处理。

六、晕厥(一)预防1、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使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尽量避免空腹注射。

(二)处理1、立即使患者平卧,解开衣领,吸氧。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作好记录。

3、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并做好记录。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关键词】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内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

预防和处理肌内注射常见并发症
疼痛是肌内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症状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酸胀、肢体无力和麻木。

如果注射不当,还可能引起下肢和坐骨神经疼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足下垂或跛行,甚至下肢瘫痪。

预防和处理疼痛的方法包括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无痛注射技术、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轮换注射部位等。

神经性损伤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症状包括注射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一周左右后疼痛会减轻,但留下的固定麻木区可能会导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下肢患者可能会行走无力,易跌跤。

预防和处理神经性损伤的方法包括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全神贯注注射时注意解剖关系、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

针头堵塞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和处理针头堵塞的方法包括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等。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最新指南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最新指南

在肌肉中打一针可能听起来不像最刺激的体验,但让我们面对它,这是一个漂亮的方法交付一些重要的药。

然而,与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一样,也可能有一些不太好玩的副作用。

你可能会有点疼痛,肿胀,瘀伤,或者注射点红。

如果你真的不走运,你甚至可能最终会感染、脓肿或神经损伤。

谢天谢地,这些事情不会经常发生,但当它们发生的时候,它绝对是一个bungkill。

重要的是要注意你拍摄后发生的任何怪事,不要害羞,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会得到一些帮助。

毕竟,没人想
把手臂打一拳变成一个大问题!
保健工作者需要遵循规则和准则,以确保在给肌肉注射时安全,不会
造成任何问题。

这意味着使用正确的技术,确保拍摄地点是干净的,
并检查他们是否给出了正确的药量。

他们还需要教病人在打完针后要
注意什么,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话,让他们大声说出来。

如果在拍摄
后有任何问题,必须立刻检查出来,给予正确的治疗,以免病人病情
恶化。

这可能意味着利用正确的医疗计划处理感染或过敏反应等事情。

最近关于管理肌肉内注射引起的感染的准则强调了预防性和以病人为
中心的护理的特殊重要性。

保健提供者必须随时了解与肌肉内注射安
全有关的任何相关最新情况或新情况。

通过警惕和积极主动的办法,
保健提供者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并坚持安全、成功地为其病人注射
肌肉内脏。

最新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最新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状。 • 3.预防 •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 (3)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5cm。 • (4)注射后局部避免沾水,防止污染。 • 4.处理流程 •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抽血→送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静脉输入抗生
头。 •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
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 • 4.处理流程 •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Βιβλιοθήκη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 • 3.预防 •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 •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5ml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ml。 • (3)有计划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液吸收。 •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

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并发症

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并发症

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并发症第二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预防及处理1. 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 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 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 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 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 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预防及处理1.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关键词】并发症发⽣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肌⾁注射是临床常⽤的给药⽅法,因为⼈体肌⾁组织有丰富的⽑细⾎管⽹,药液注⼊肌⾁组织后,可通过⽑细⾎管壁进⼊⾎液循环,作⽤于全⾝从⽽起到治疗作⽤。

在进⾏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肌、臀中肌、臀⼩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肌进⾏肌⾁注射。

由于肌⾁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眼可见的药液或⾎液;②注射部位⽪肤变⾊(脱⾊或着⾊);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肿)。

发⽣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法有关,②注射⽤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的⼤⼩、组织的弹性、有⽆⽔肿和硬节等;⑧全⾝情况如有⽆休克、出⾎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肿)或变⾊(脱⾊或着⾊)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中指和⽆名指使待注射部位⽪肤及⽪下组织侧移(⽪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指和拇指朝同⼀⽅向绷紧固定该部位⽪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此时侧移的⽪肤和⽪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 型;⽓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少量空⽓,随药液注⼊(约~ ml),最后注⼊的少量空⽓在局部形成单个⽓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定的封闭阻⽌作⽤。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注射并发症,常发⽣于长期肌⾁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肌内注射PPT参考课件

肌内注射PPT参考课件
4.轮换注射部位。
2020/1/20
6
肌肉注射部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 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联线 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 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 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②、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 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 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 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 解术。
2020/1/20
10
操作并发症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一)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 全身发生感染。
2020/1/20
12
操作并发症
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 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 位皮肤拉向一侧。②右手持注射器,呈90°插入,并固定。③小心地 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 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 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 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病 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2020/1/20

注射法的并发症

注射法的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局部组织反应
3、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 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 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 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 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 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 换药处理。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低血糖反应
1.原因 皮下注射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 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 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 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 至死亡。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低血糖反应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 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人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 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3)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5)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 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 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1。
三、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出血 皮下硬结 低血糖反应 疼痛
疼痛、局部组织反应、 虚脱与皮内注射基本 相同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出血
1.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4. 预防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的角度穿刺进入橡 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 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选择合适的针头抽 吸药液。 5. 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 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 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 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 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五)局部或全身感染
1. 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 (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 (4)注射部位针眼因清洗不当造成污染。
2. 临床表现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 (2)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 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状。 3. 预防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神经损伤
1. 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 (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 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 2. 临床表现 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活动 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
2.预防 (1)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神 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注射过程中及 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 报。 (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1. 发生原因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 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

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

(3)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

(4)操作者动作粗暴。

(5)消毒剂进入皮内。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明显,推注药物时加重。

3、预防及处理(1)加强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理解、配合。

(2)准确配制药液,准确选择注射部位。

(3)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4)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注射。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泡、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3、预防及处理(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加强健康宣教及护理观察,指导病人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注射部位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5)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三】过敏性休克1、原因(1)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和肺水肿,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

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3、预防及处理(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2)在皮试观察期间,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3)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4)注射盘内备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急救药品。

(5)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启动应急流程就地进行抢救。

二、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拔针后血液自进针处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内组织内的方法。

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

肌内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由于疾病传播、硬结形成、虚脱、过敏性休克、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等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此处不予重复叙述。

本节详细叙述肌内注射发生的其它并发症。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

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出下肢瘫痪。

(三)预防与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本组结果表明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可减轻疼痛,按压的
穴位为关元俞、太冲等穴位。

进行股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尔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

国外有资料指出注射时如按常规操作,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的空气可减少疼痛。

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上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

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 时,须分次注射。

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病人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预防与处理流程:
二、神经性损伤
(一)发生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二)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一周后疼痛减轻。

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受累神经损伤程度:根据受累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障碍程度,分为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

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
重度损伤: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为3级。

(三)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
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科学
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作肌内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
射位置,避天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
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
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会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
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
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预防与处理流程: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一)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二)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

局部压痛明显。

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三)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口渗液
(一)发生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二)临床表现
推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

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

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

3、每次轮换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
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


右手持空针,呈90°插入,并固定。

③小心地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
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

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

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组织受损,
告诉病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预防与处理流程:
五、针头堵塞
(一)发生原因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

针头过细、药液黏稠、粉剂未充分溶解或药液为悬浊液,如长效青霉素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二)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
进行注射。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改为45°,因
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预防与处理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