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分析
对虚假信息的认识和思考作文
对虚假信息的认识和思考作文说到虚假信息,哎呀,这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啊!你看,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咱们每个人都像是手里拿着一把刀,随时可以切开一个又一个真相,但这刀却割出了谎言的滋味。
最近,我常常在朋友圈、微博上刷到一些离谱的消息,感觉就像在看喜剧片,真是哭笑不得。
有时候一条新闻刚出来,大家就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结果过了几天,真相却像个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留下的只有大家的“惊讶”和“尴尬”。
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新闻标题简直就像小孩的糖果,五光十色,特别吸引眼球,比如“科学家发现外星人了!”或者“某某明星和外星人恋爱了!”你一看这标题,心里不禁想:“哇,真有趣!”可是再仔细一想,难道这外星人真的是咱们地球人脑袋里的影像吗?再往深了说,这些标题就像是小猫的爪子,抓得你痒痒,但等你细品的时候,真相却是让人失望的“水”。
很多时候,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就像是火山喷发,一开始很美丽,结果留下的都是一片狼藉。
然后呢,有些人在网络上,像是开了挂一样,转发、评论、点赞,感觉自己是信息的“超人”,殊不知其实他们就像一只盲目追逐光芒的飞蛾,飞来飞去,最后还是被烤得焦头烂额。
虚假信息不仅仅是在搞笑,它背后还有很多的危险呢!就拿疫情期间那些谣言来说,真是让人心里一紧一紧的。
你想,大家都已经很紧张了,这时候如果再看到什么“喝醋能治病”的话,心里就会产生各种误解和恐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要对抗虚假信息,咱们也得动动脑筋。
咱们要学会辨别,像个侦探一样,仔细调查每一条信息的来源。
说真的,这就像打怪升级,你得先看看这条信息是不是来自可信的“战斗伙伴”,否则,随便信一条,可能就被带进“迷雾森林”了。
此外,有时候咱们还得多和朋友讨论,像“群策群力”一样,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咱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出事情的真相。
虚假信息就像生活中的一场闹剧,让人哭笑不得,但我们却不能随波逐流,要学会用心去看、去思考。
就像古人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在面对信息时,绝不能只图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耐得住性子,冷静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微博谣言背后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刘雅宁 张晓晓 马淑慧 李明雪新媒体时代下微博谣言背后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摘要:目前微博不仅改变着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并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
微博中信息传播快速、门槛低等特点也使微博谣言大肆传播。
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是谣言产生的主要因素。
必须通过加强对网民的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法治理微博谣言。
关键词:微博;谣言;受众;从众心理据2015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48%,其中9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达到1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0%。
2015年,微博在各大行业领域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在新闻舆论、综艺娱乐等方面保持重要影响力,在体育、财经、旅游等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微博的平台性作用进一步彰显。
微博谣言的主体—网络受众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是有其行为动机的。
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是其外在行为的直接动因。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才能更真实明了的解释受众的行为并对谣言治理提出更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在此我们先从微博和受众的概念和特点作为突破口来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
1微博和网络受众的定义及特点1.1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简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分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微”。
微博能够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总是由于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按照互联网的“六度分割理论”,微博中传播的信息会在层层转发中,及时通往全球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类似于核裂变方式的传播功能让微博具有了极大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简言之,微博的信息模糊性、虚拟性、门槛低、信息更新的即时性、发布和评论无需审核等特点给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1.2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网络虚假新闻日益“隐蔽化”趋势分析及对策
纸 。如 :2 1年 7 7 , 《 肃 日报 》三 版刊 发 的 文 章 00 月 日 甘 《 者 的 声 音 》 中 , 关 于 “ 安 市 己被 确 定 为 国家 第 五 个 智 西
直辖 市 ”的 消 息 严 重 失 实 ,但 不 少 网络 媒 体 对 此 进 行 转 载
二 、网络虚假新闻 “ 打不死”的原 因
接 受 过 系 统 新 闻 专 业 教 育 、熟 知 新 闻 工 作 基 本 规 范 的媒 体 工 作 者 , 也频 频 有 意或 无 意地 陷入 造 假 泥 潭 ? 除 了不 少 网 络 编 辑 记 者 禁 不 住 金 钱 等 物 质 诱 惑 ,配 合 网络 公 关 公 司或 直 接 与 商 家 私 下 交 易 进 行 商 业 炒 作 ,有 偿 发 稿 外 ,网 络 虚 假 新 闻 的主 要 成 因还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缺 乏 自身 判 断 能 力 ,迷 信 权 威 新 闻 来 源 。 网络 媒 体 的 影 响 力 虽 然 与 日俱 增 , 但 其 内 容 主 要 来 自传 统 媒 体 的 现 状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应对以帖文博文微博等形式发布的虚假新闻方面在应对肆意操弄舆论的网络推手方面我们目前只有原则而缺乏实际有效防范惩罚措施的管理办法这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现状不能为有效遏制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有力的现实法律依据
传媒
网络虚假新 闻 日益 “ 隐蔽化 "
趋势 分析 及对策表现 形式
网络 虚 假 新 闻层 出 不 穷 ,但 除 了 少 数 由 新 闻 网 站 首 发
外 , 主 要 表现 形 式 无外 乎 以 下几 种 : 报 纸 刊 发 新 闻—+ 网 络 媒 体 转 载 —+ 广 泛 传 播 。在 信
息 技 术 飞 速 发 展 的 今 天 , 网 络 媒 体 的 海 量 、快 捷 等 无 可 比 拟 的 优 越 性 日益 显 现 ,但 在 内容 方 面 仍 旧 很 大 程 度 上 依 赖 于 传 统 媒 体 , 因 此 网 络 上 的 虚 假 新 闻 很 大 一 部 分 源 自报
我国微博虚假广告的危害性传播及其对策
的经 济秩 序 , 还 侵 害 了消 费 者 的 合 法 权 益 , 有 损 于社 会 道 德 的建 设 , 更 导 致 了广 告 传 播 生 态 环 境 的 恶 化 。 其中, 以 微 博 为 首 的 大 量 新 媒 体 上 的虚 假 广 告 更 是 来 势 凶 猛 。着 重 分 析 了微 博 虚 假 广 告 传 播 所 造 成 的
第 2 7 卷 第 1期 2 O 1 4 年 1 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u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危 害性 , 并 提 出 了相 应 对 策 , 呼 吁社 会 相关 部 门 及有 关 人 士 对 微 博 上 泛 滥 的虚 假 广 告 进 行 监 管 和 控 制 ,
完 善 其 管 理体 系 , 以有效净化广告的传播环境 , 促 进 微博 广 告 业 传 播 的健 康 发 展 。
关键词 : 微博 ; 虚假广告 ; 传播 ; 危 害性
高 品牌 知名 度 和美 誉 度 , 从 而 促 进 购 买行 为 发 生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0
根红 人等 云集 于此 , 其知 名度 与惊人 的影 响力 , 也
成 为不 同广 告 主传 播 诉 求 的 对 象 。不 过 名人 “ 收
钱办 事” 也 被 频 频 爆 出产 业 链 内幕 , 如央视 2 0 1 3 年 的“ 3・1 5晚会 ” 曝光 了苹 果 公 司在 中国 的售 后 问题 , 明星何 润东 在 发 出 了 含有 “ 大 概 8点 2 0分
网络传播视域下虚假新闻的生成与扩散研究
网络传播视域下虚假新闻的生成与扩散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
与此虚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虚假新闻不仅可能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研究虚假新闻在网络传播视域下的生成与扩散,对于有效防范和打击虚假新闻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虚假新闻的生成1.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虚假新闻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更加注重信息的即时性和新鲜性,因此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可能会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来吸引眼球,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
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意愿也会促使虚假新闻的生成。
2. 技术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和视频剪辑技术,可以轻易地伪造图片和视频,制作假新闻。
网络上也存在大量的虚假账号和机器人,它们可以自动发布虚假信息,快速扩散到网络上。
3. 经济利益一些网络媒体和个人制造虚假新闻的初衷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点击量和转发量是他们获取广告收入和赞助的重要途径,虚假新闻的点击率往往高于真实新闻,因此制造虚假新闻成为了一些人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4.政治目的政治目的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些政治势力可能会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达到政治目的,例如抹黑政治对手,干扰社会稳定,引起社会反感等。
1.社交网络平台社交网络平台是虚假新闻扩散的主要场所。
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都成为了虚假新闻的传播渠道。
用户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可以快速地扩散虚假信息,影响更多的人。
2.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也是虚假新闻扩散的重要渠道。
当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关键词时,虚假新闻可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中,误导用户。
尤其当虚假新闻被多次转发和评论时,其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会提高,进一步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3.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也可能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可能未经核实地报道虚假信息,进而误导公众。
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一、月络谣富产生的原因 ( 一) 受众心理 根据传播心理的瀑布效应,很多时候信息发出者的心理非常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他人接受后引起了不平 静的反应,从而导致信息接受者的态度、行为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瀑布效应。正如2 012 年微博“表叔事 件”。作为信息的发出者,他并没有想到一个微笑的表情会引起网络上如此剧烈的动荡,甚至带动了微博反腐的 又一个高潮。受众对传播者产生瀑布效应的原因,还是在于对符号理解的误差,受众没有真正理解传播者所发出 的信 息。 由于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因而有些事情还没有得到考证的时候,就已经被大范围流传。特别是一 些突发公共事件,就城管打人的例子来说,一旦有这样一条徼博发出,便会在很快的时间内被迅速转发,而每个
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对策研究
— — 以新 浪 微 博为 例
彭扬 (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譬 墨 篷
第 十
搐耍 :当下网 络成为我 们传递信 息最迅速 的渠道之 一,伴随 着信息的 迅
——
速传播,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准确甄别真实信息和谣言。由于人们在看到信息
期
的第一反应有所不同,五花八门的信息又导致我们的辨别力有所下降,所以部
的关系。以周克华事件为例,周克华生死不明首先是在博文 上被发表,之后在新浪微博被大量转发。其中一部分转发的 受众是因为担心自身安全而想得到求证,但更大一部分的群 众是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作为公民来说,一旦在互联网上 发现与其自身相关的公共突发负面事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 是将其广泛周知,来让更多人知晓自己是否处在真正危险的 处境。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近段时间,曾经大量传播的“新疆艾滋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的谣言再次出现在互联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公安部门的注意。
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
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一批造谣者,但是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并了解这种网络安全隐患,并未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无论什么类型的谣言,都可以归结出几个有别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谣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
微博调查报告
微博调查报告微博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微博已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社区中,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发布内容、评论他人的观点、参与各种活动等。
然而,微博上的信息涉及广泛,有时候我们难以判断其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微博调查的分析,探讨微博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问题。
首先,微博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通过微博,人们可以迅速了解到各种新闻、热点事件和社会动态。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微博成为了许多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
然而,正因为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微博上的谣言、虚假信息也随之增加。
许多人在微博上发布不经证实的消息,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微博时保持辨别力,不盲目相信和转发信息,以免误导他人。
其次,微博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平台。
通过微博,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方式,使得微博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社群。
然而,与此同时,微博上也存在着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的问题。
有些人在微博上恶意攻击他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微博时保持理性和友善,不发表恶意言论,不参与网络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此外,微博还为广告和商业推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许多商家和品牌通过微博进行宣传和推销,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关注。
然而,有些商家在推广过程中使用夸大和虚假的宣传手法,误导消费者。
这种不诚信的商业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微博的公信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微博时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和购买来自微博的宣传信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最后,微博也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对话的重要形式。
通过微博,人们可以与明星、专家、名人等进行互动,获取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近距离的互动方式,使得人们更加了解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新媒体时代的双刃剑信息泛滥与虚假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双刃剑信息泛滥与虚假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双刃剑:信息泛滥与虚假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然而,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信息泛滥和虚假传播。
这两个问题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和机遇,又带来了困扰和挑战。
首先,信息泛滥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等。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种信息泛滥的现象,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
人们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容易被琐碎的信息所淹没。
其次,虚假传播是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得到保证。
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加迅速和广泛。
有些人利用虚假信息来谋取私利,有些人则出于恶意或者无知而传播虚假信息。
这种虚假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例如,虚假的医疗信息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治疗选择,虚假的新闻报道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舆论混乱。
虚假传播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面对信息泛滥和虚假传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
在接收信息时,要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信息发布者的认证和审核,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此外,新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和管理,不为虚假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除了个人和机构的努力,我们还需要加强信息教育和传媒素养的培养。
学校应将信息素养纳入课程体系,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传播模式及防控对策
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传播模式及防控对策一、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这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虚假信息,即不真实、误导性或未经验证的信息,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1.1 虚假信息的类型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 假新闻:故意编造或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
- 谣言:未经证实且广泛传播的信息。
- 深度伪造:利用技术生成的逼真的假视频或音频。
- 虚假广告:夸大或虚假宣传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1.2 虚假信息的危害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信任、影响公共安全,甚至干预政治选举。
因此,识别和防控虚假信息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二、虚假信息的传播模式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模式复杂多样,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
2.1 传播机制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通常倾向于推广能够引发用户兴趣和参与度高的内容,这往往包括那些具有争议性、情感化或极端化的信息。
这种机制无意中促进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2.2 传播者角色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可能包括个人、团体或有组织的机构。
他们传播虚假信息的动机可能包括政治目的、经济利益、社会影响力追求或其他个人原因。
2.3 受众心理受众的心理特点也在虚假信息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确认偏误、群体思维和信息泡沫等现象,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和传播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相反的信息。
2.4 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的多样性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
从微博、微信到Facebook、Twitter,不同的平台有着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传播特点。
三、虚假信息的防控对策为了有效防控虚假信息的传播,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3.1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是防控虚假信息的基础。
这包括教育公众如何识别虚假信息、批判性思考和负责任地分享信息。
3.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处,是防控虚假信息的重要手段。
微博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
微博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
“蝴蝶效应”是指微博传播中一条微博信息在不断被转发、评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如果一条微博信息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进而对社会和个人产生负面影响。
如2011年高考状元因网上谣言被曝光而导致心理承受过大自杀;2013年“随手拍”事件引起网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导致公众对私人信息保护问题更加敏感,以及一些企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
为了避免“蝴蝶效应”的产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意识。
微博信息发布者应对发布内容负责,不发布虚假信息和谣言,以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其次,加强微博社区管理。
微博平台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和制定更完善的规范,删除虚假信息和谣言,保护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权。
此外,还应建立一个公共机构和平台,及时监测和调查微博舆情,预测可能发生的影响,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最后,社交媒体用户要提高自我媒体素养,如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审慎对待微博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参与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社交媒体环境。
总之,“蝴蝶效应”是微博传播中容易引发的重要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综合施策,才能遏制不良影响,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积极的微博社区。
微博安全风险评估
微博安全风险评估
1. 虚假信息传播风险:微博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包括谣言、假冒账号等,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误导用户,影响社会秩序。
2. 隐私泄露风险:微博平台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注册账号,并且用户在发布内容时也会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暴露,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3. 色情暴力内容风险:微博平台上可能存在大量的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未成年人。
4. 版权侵犯风险:微博平台上用户发布的内容可能侵犯他人的版权,包括图片、文字等,可能导致版权纠纷。
5. 网络诈骗风险:微博平台上可能存在网络诈骗行为,例如冒充他人账号进行诈骗,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
6. 信息泄露风险:微博平台的信息安全系统存在被黑客攻击的风险,黑客可能获取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信息泄露。
7. 不良链接风险:微博平台上可能存在大量的不良链接,这些链接可能包含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对用户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8. 恶意评论风险:微博平台上用户可能会遭遇恶意评论,这些
评论可能对用户造成心理伤害。
9. 社交工程风险:微博平台上可能存在社交工程手段的攻击,例如通过伪造身份获取用户敏感信息。
10. 广告欺诈风险:微博平台上的广告可能存在欺诈行为,例如虚假宣传、虚假商品销售等。
微博谣言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分析
微博谣言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分析摘要:微博用户群十分庞大,信息传播快速、便捷、门槛低,同时谣言也大量滋生传播。
谣言在微博上传播具有突出的特点,微博受众的心理特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受众对微博谣言的反应主要有好奇、信任、认同、焦虑与宣泄等四种;他们会表现出去个性化、从众和利他行为等群体心理特征。
名人效应和信任效应是微博谣言传播的两个典型心理效应。
关键词:微博;谣言;受众;心理反应;群体心理诞生于2006年的微博,发展十分迅速,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和平民化。
据cnnic统计,截止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2.74亿。
每个用户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受众。
海量微博信息中鱼龙混杂,谣言频出。
近两年,微博中发生了日本地震系列谣言、7.23高铁事故系列谣言、军车进京等多宗谣言,影响十分恶劣。
我国最大的两家微博——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均因为谣言频现,控制不力,于2012年3月31日至4月3日期间被管理部门暂停评论功能。
谣言之所以能在微博上大行其道,除了与发布者的恶意传播和微博平台的便捷、快速扩散有关之外,也与微博受众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谣言的传播,将其定义为“一种特定的对某一信念的陈述,通常通过口头语言传播,但没有确凿证据证实它的真伪”。
①也有人认为“谣言是一些未经证实却被广为传播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威胁,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警觉。
”②两个定义都说明谣言是未证实的信息,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
从动态传播角度来看,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其内容不断演变。
微博谣言传播的特点微博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即时、公开和社会化地传播着信息。
微博文字简短、发布便捷的特点与谣言内容模糊、传播随意正好吻合,加速了谣言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
内容简短,模糊性高微博既然称之“微”,即内容简短,一般是最多140汉字和一张配图。
简单几句话和孤零零一张图很难清晰阐述一件事情。
微博传播特点
微博的特点分析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是一种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
这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
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是“微”,通常消息的发布是片段式的,像Twitter这样的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
而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这样,就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也没有博客的要求那么高,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方便,与博客相比,字数也有所限制;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信息。
微博除了集成化和开放化2大特点外,还具有便捷性,原创性和背对脸3种重要的特点。
便捷性即指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
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
“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让人群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网络。
原创性即微博网站利用现在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
类例于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背对脸,其实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
浅谈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其对策课题课件
该虚假新闻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体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忽视对新闻真 实性的审核;2)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信息来源和事实核实不够重视;3)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即时性特点,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
案例二:某微博大V散布虚假信息事件
事件概述
某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大V发布了 一条关于某公司即将破产的虚假 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转发。 该信息经证实为虚假消息后,给 该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制定和完善关于网络媒体发布虚 假新闻的法律法规,明确虚假新 闻的定义和处罚标准,为打击虚
假新闻提供法律支持。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执法力度,严格 追究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和相关人 员的法律责任,形成有效的威慑。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网民 积极举报虚假新闻,提高公众对打 击虚假新闻的参与度。
03
传统媒体
部分传统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载或引用虚假新闻 ,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危害成因分
03
析
主观原因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网络媒体工作者缺乏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尊重和遵守, 为追求点击率、曝光率而制造虚假新闻,甚至为谋取个人 或团体的私利而编造虚假信息。
新闻审查制度不完善
大量受众。
02
网络信息来源复杂
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得核实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变得更为困难,虚
假新闻容易混杂其中。
03
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由于网络媒体竞争激烈,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制造虚假新闻,导致公
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增加了虚假新闻传播的风险。
04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对策研究
法律对策
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
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摘要: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
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微博;谣言治理;谣言防范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张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2目前,微博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
在微博上,每个人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各种人在这里交流,各种信息在这里汇聚。
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对信息的把关滞后,微博内容真假难辨。
从“金庸被去世”到“张国荣被复活”,从“抢盐风波”到“末日预言”,微博谣言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
谣言借力微博,不仅可以损坏个人名誉,甚至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稳定。
对微博谣言进行治理与防范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微博滋生谣言的成因分析(一)信息碎片化微博信息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琐碎和缺乏严密的逻辑两方面。
微博的出现强化了互联网用户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在140字符的限制下,用户发布的微博文本内容多以使用者的闲言碎语、生活的喜怒哀乐、即时新闻等不成系统的简练表达为主。
这类情绪化、非理性化的信息对于微博用户的粉丝来说具有吸引力,对于其他用户来说则价值不大。
与此同时,一些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却被淹没在巨量空洞无聊的冗余信息中,难以抓取和分辨。
过去,人们在博客上习惯于发表长篇文章,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行文逻辑,这无意中设置了写作和阅读的门槛。
而微博的信息发布门槛极低,并有字数限制,用户通常用三言两语来表达某种情绪、某个意见,随意性强。
这些信息具有迅捷的流动性,排斥历史连续性。
因此,微博内容完整度难以保证,信息前后缺乏严密的逻辑,为他人获取信息设置了障碍。
关于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与防范
关于微博假新闻的产生与防范【摘要】近年来,微博大行其道,影响日盛。
同时,微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影响恶劣。
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零碎化、把关人缺失、传播方式裂变以及网络狂欢心理的推动。
要改变微博假新闻泛滥的现状,就需要做到强化监管、认证、自律,加强把关、管理和他律,以实现对微博假新闻的防范和治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微博;假新闻;防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11年微博这种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深广。
“从普通网民与公安部门、媒体等社会力量结合一起的微博‘打拐’,到对长江中下游旱情的微博援助;从高晓松醉驾案、药家鑫案的微博关注,到对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微博直播;从娱乐八卦到‘咆哮体’、‘丹丹体’、‘私奔体’的一夜走红……无不显现微博的传播力、渗透力及影响力。
”[1]作为新媒体的标签,微博因其便捷性、时效性而备受民众推崇,它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状态,也为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人实时相互关注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布信息的门槛降低,使得“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极为简便,信息内容极大丰富,信息的自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伴随着微博的盛行,不和谐的声音层出不穷,由微博传出的假新闻花样繁多,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假新闻使微博从最初“言论自由”的阵地渐渐转化成“胡言乱语”的居所,对网民乃至社会影响极坏。
因此,对微博假新闻的防范和治理刻不容缓。
假新闻:微博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微博其实就是“迷你版”的博客,它继承了博客的简单与及时,同时融合了邮箱、社区、即时通信等特征,并革命性地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大传播平台有效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个人微博。
发表的便捷大大增强了微博消息的实时性和现场感,这一点是很多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另外,微博更适应现代人快捷的生活节奏和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习惯。
短短140个字,不顾及话语的前后逻辑,不需要说明前因后果,只有信息片段,阅读与传播都极度简单方便。
从舆情案例看信息传播规律
从舆情案例看信息传播规律舆情案例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舆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了解信息传播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舆情案例,探讨信息传播的规律及其启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特点。
舆情案例一: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事件是当前信息传播中常见的现象,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泛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以某次网络热点事件为例,一条微博、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表明在信息传播中,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对于引发用户分享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舆情案例二:虚假信息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
虚假信息可能是无意的误传,也可能是有意的恶意传播。
一旦虚假信息开始传播,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在信息传播中,准确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关机构和个人应当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和筛查,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舆情案例三:危机公关事件危机公关是企业或组织在面临负面舆情时采取的一种危机应对策略。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旦发生负面事件或危机,如何及时有效地回应和处理,对于化解危机、保护声誉至关重要。
舆情案例中的危机公关事件揭示了在信息传播中,主动沟通和公开透明是有效化解危机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总结通过上述舆情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传播中,内容的质量、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公开透明等因素对信息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能够更好地引导信息传播的方向,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避免负面影响的扩散。
因此,作为信息传播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提升信息传播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信息传播挑战,推动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研究
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研究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传播范围的扩大,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也日益普遍。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变得愈发重要。
一、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定义虚假信息是指与事实不符、缺少真实性的信息。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不实的新闻报道、虚假的宣传信息、谣言、假冒的账号等。
二、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播途径广泛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2. 传播渠道多元化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多元化,包括微博、微信、QQ、Facebook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
3. 傳播渠道容易被控制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专业的制作技术,所以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可以轻松控制传播渠道。
4. 受众特定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特定用户群体来传播虚假信息,达到更广的影响范围。
三、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影响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会对社会造成以下不良影响:1. 扰乱社会秩序社交媒体虚假信息能引起公众关注,并可能引起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秩序。
2. 误导公众群体虚假信息能够让公众群体误解,认为虚假信息是真实的,导致公众群体做出错误的行为或决策。
3. 损害个人或团体的声誉虚假信息往往会伤害个人或团体的形象和声誉,为他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社交媒体虚假信息识别与应对1. 建立虚假信息的识别机制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建立虚假信息的识别机制,定期清理虚假信息,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2.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和管控政府、企业、社交媒体平台和用户等各方应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和管控,共同抵制虚假信息。
3. 群众参与打击虚假信息广大公众应通过小心阅读和分享信息,发现虚假信息要及时举报,积极参与打击虚假信息的行动。
关于假消息的总结
关于假消息的总结假消息,又称谣言、虚假信息,是指没有真实依据或者被故意编造的消息,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制造恐慌、引起公众的不安或者谋取不当利益。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假消息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假消息的特点、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总结。
假消息的特点假消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欺骗性强假消息通常以真实的外表呈现出来,让人很难辨别其真伪。
它们常常借用权威人士或机构的名义,使用专业术语或数据等伪造的证据,以增加消息的可信度。
这种欺骗性使得大部分受众容易上当受骗,把假消息当作真实消息来传播。
2. 传播速度快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假消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Twitter等社交平台迅速传播消息,并且很多人愿意分享这些消息,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传播范围。
这种传播速度使得假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的人群。
3. 引起恐慌和不安由于假消息通常是以负面或极端的方式呈现,它们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情绪。
很多假消息与疾病、食品安全、恐怖袭击等敏感话题相关,一旦被误解为真实消息,可能导致公众的不理性行为,例如囤积物资、抵制某些产品或地区等。
假消息的影响假消息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扰乱社会秩序一旦大规模传播的假消息被误解为真实消息,可能导致公众的恐慌和混乱,对社会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
警方、政府等机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澄清假消息,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2. 损害个人或组织的声誉假消息往往以诽谤、中伤等手段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攻击,严重损害他们的声誉和形象。
即使假消息被澄清,个人或组织的名誉很难完全恢复,也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3. 浪费社会资源澄清假消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资源。
政府、媒体等机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调查、辟谣和澄清假消息,这些资源原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但却被浪费在了纠正误导的信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中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分析
摘要:近年来微博迅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网络传播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平台。
可是与此同时微博的双刃剑性质也体现出来,由于某些微博用户的一些不当传播行为极易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受众对新闻议题的关注发生转向、偏离,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
那么造成微博信息失真的原因都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杜绝和防范微博信息失真的现象?本文将探讨微博信失真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
微博,还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微博;信息失真;网络传播;
自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就正式进入了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
2010年,微博发展最为迅猛,微博集合了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社交网站的优势,这种天然的优势使使用人数不断激增。
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微博渐渐成了公共舆论的起源地和发酵地,微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公民新闻传播进入新时代。
然而庞大的网民规模,缺失的传播规则,也使得这种便捷的交流和沟通平台成为各种谣言、传言孳生的场所,各种观点、情绪相互冲撞撕咬,如影响恶劣的北京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事件。
本文将以北京大妈讹诈外国小伙为例,就微博中的虚假信息现象进行探讨。
一、北京大妈讹诈小伙事件回顾
2013年12月3日上午,多家媒体及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以“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直接急哭”为题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图片,图片中一个外国小伙站在黑色摩托车旁,一位东北大妈蹲抱着摩托车,二人均作呼喊状,身后有不少围观群众。
@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等众多大V发布类似内容的官方微博,并被网络名人评论、转帖,其消息来源均标注为“国际在线”。
报道称“2013年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北京朝阳区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
[1]”@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中有老人“死命抱住对方不放手”“急哭外国小伙”、“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离开”等内容。
该官方微博被转发将近3万,评论量也超过两万,其他大V相关微博的转发评论都在万条以上,评论中充斥着“给中国人丢脸”、“老人扶不起”等一边倒的“痛批老人”。
12月3日下午,新京报的官方微博首先表示找到了目击者并上传了事发经过视频,在多家媒体的深度挖掘之下,真实事情经过是“外国小伙子驾一辆无牌照摩托车闯红灯撞到大妈并现场爆粗口大骂”。
事件发生逆转后,不少网站都删除了上午发布的图片报道,作为初始新闻来源的国际在线也将报道改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疑为假”。
最先热传相关新闻图片的拍摄者并不是专业记者,在面对《法制晚报》记者才采访时拍摄者表示目击了全过程,并认为“剐蹭十分轻微”,他判断被撞大妈伤势不严重,所以认为“疑遭讹诈”。
外国小伙爆粗口大骂东北大妈的视频曝光后,网络舆论顿时不约而同倒向另一边——痛批老外。
二、微博虚假信息背后反映的相关问题
中国大妈和外国小伙的事情已经落下帷幕,但思考不能到此为止。
撇开对传播虚假信息者的
唾弃,我们可以发现从指责大妈给国人丢脸到痛斥老外欺负人,舆论像墙头草一样随着媒介报道的风向迅速转变着方向,然而贯穿事件始终不变的是受众的“愤怒情绪”。
从发布这个事件的开始,到争相传播,到质疑,到最终求证。
微博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信息失真的内涵
所谓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离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一定的衡量标准”,在信息的反映过程、传输过程和理解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
在这里我们指微博用户在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发生的信息失真现象,信息接受者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对信息本意理解上的误差,致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偏离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受众对新闻议题的关注发生转向、偏离,甚至造成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误解。
(二)信息失真的原因
微博是现在最流行的信息获取。
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之一,每天微博的容量约为140个汉字,发送信息快捷且无需审核,准入门槛低,操作便捷,传播迅速,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发布的节点,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将更多的态度、观点、情绪汇集起来,成为民意的直观表达,这些特点使得网友在微博上的爆料远快于传统媒体。
但随着微博用户的数量增多,微博上也出现了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在网络上兴起一种说法,“微博是谣言的诞生地”微博真的是谣言的诞生地吗?
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发布信息。
随时随地的获取你感兴趣的或者关注的信息,这是互联网的新进展。
微博具有快速传播的能力和强大的自我纠错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载体的发达和多元,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想发布一则消息轻而易举,而微博这种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便捷平台,更为信息“病毒”集散提供了便利。
但是,这些特征使得微博成为了假新闻的集散地,因为其140字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容易滋生假消息;同时,字数简短,阅读和传播方便,加上大多数是匿名,有些人为了引人关注博人眼球,就喜欢发布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消息;微博传播极易变成情绪感染,这也是北京大妈讹诈外国小伙能够快速传播的一大原因,不过,在公民新闻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也为扑灭谣言带来了便捷,甚至可以这么说,由于用户群的巨大,以及权威人士的介入,使得微博具有强大的自我纠错的能力。
微博具有强大的转发和关注功能,当你对某条微博进行评论和转发后,关注你的人都可以看到你发表的评论和你转发的微博,如果他们感兴趣,将会进行下一次的转发、评论。
而关注他们的人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评论和转发……如此继续下去,经过无数次的评论、转发,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被转发的微博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我们可以把这个传播过程看做是一个一舆论领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过程。
每个人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在这场壮观的信息传播辐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作为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微博这种强有力的辐射传播影响下,“意见领袖”可以轻松的扩大自己在广大公民记者中的影响力。
目前,微博上的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和媒体人员,他们在传播中充当着意见领袖的作用,所以这次假新闻的传播,不仅让微博尴尬,让那些为假新闻推波助澜的人尴尬,更使得这些意见领袖尴尬,错误的意见领袖在辐射传播中起到的坏作用是不可推卸的,
三、微博假新闻的防范机制探索
微博是一个网络公共平台,每个人都拥有如何接收、理解、使用信息的权利,信息的传播也自有其一套规则,微博的信息传播需要有一套内在的规则和范式,减少因信息失真带来的“对话”不畅,毕竟,目前的中国社会需要通过一个话语场域实现意见观点的交流和沟通,以期达成某种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为了杜绝假新闻的发生虚假消息的传播和发展,微博本身的纠错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整个事件的各个角度各个环节防范杜绝虚假消息出现。
(一)事先预防机制
大众作为微博的使用者,道德自律是首要应当的。
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也不能只考虑金钱、收益、规模,而忽视事情的真实性和道德底线以及带来的恶劣影响。
北京大妈的事件让人清楚看到微博可怕的一面,拷问着微博的道德机制。
(二)发布者自律
不少人认为,评论、转发北京大妈的微博可以增加自己的人气和转发量,可是,靠着虚假的信息来吸引人会破坏微博世界的生态,本身也是一种欺骗。
作为微博的发布者,要树立自己的公信力,一定要自律。
(三)事中审核机制
微博传播速度非常快,使得假新闻虚假消息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扩散,这就需要微博运营商把好关,采取必要的审核。
(四)事后惩罚机制
对于发布虚假消息的微博账户,应进行及时的查封和相关人物调查,发动群众举报机制,将民间举报和官方辟谣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微博属于新兴媒体,他的出现,让公民记者的声音多了一种展示平台,它所展现的时代特性让人惊奇,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微博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事件,微博逐渐发展成为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
我们在正视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假新闻现象存在的同时,更应该不断探索出预防和制止假新闻的应对机制,净化微博公民新闻的土壤,让我国公民新闻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缔元信网络数据(万瑞数据),《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2010年8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