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
动脉硬化检测
动脉硬化检测检测项目一般检查A、内科、血脂四项、动脉硬化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适用人群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血脂异常的人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检测项目疾病检测项目组合检测项目检测目的动脉硬化检测一般检查A 通过仪器测量人体身高、体重及血压,科学判断体重是否标准、血压是否内科通过视、触、叩、听检查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状况,发现常血脂四项测定血清中血脂含量,它们的增高或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很大的谢紊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动脉硬化检测对人体动脉血管做总体性评估,便于早发现动脉硬化。
温馨提示: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缺乏运动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积极进行动脉硬化检测,防治动脉硬化。
疾病现状“全世界每年的死亡人口中约有1/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的发病基础。
”高发人群易患动脉硬化的人群1、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血脂异常的人;3、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4、有动脉硬化家族史者;5、吸烟、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的人群;6、饮食缺少蔬菜水果、高脂饮食的人群;7、腹型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
温馨提示:若您属于动脉硬化高危人群,您应进行动脉硬化检测以明确您是否有动脉硬化。
疾病的危害动脉硬化知多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心病和脑血栓是心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
1、动脉硬化就像水管生了锈,结果是管腔越来越窄。
如果这些“锈” 把管道堵住了,就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2、动脉遍布全身,动脉硬化也是全身性的。
如果心脏冠状动脉堵了,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动脉堵了可形成中风;肾动脉堵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腿动脉堵了,走一段路腿就痛,严重时可导致肢体坏死。
早期发现方法警惕动脉硬化危险信号由于动脉硬化病变进展缓慢,初期没有症状,随着病的发展,超过一定的严重程度的时候才出现临床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
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心血管死亡逐年增加,但从 1950年代把心血管病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纳入国 家卫生工作重点后,近40年来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下降了25%。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分析了美国心 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发现44%-76%归功于心 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只有23%-47%与治疗相关。其 中强调控制血压达标、控制胆固醇达标以及吸烟率下 降功不可没,贡献值分别为降低胆固醇24%、降低血 压20%、减少吸烟12%、增加体育锻炼5% 。同样, 英国通过改善医疗保健措施,近20年间人口死亡率逐 年下降,在所减少死亡人数中,大约三分之二可归因 于整个人群吸烟、胆固醇和血压的下降。
精选ppt
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从不同人群 (包括血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或无明 显升高的心血管高危人群)一致显示, 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 各种心血管事件约30%,降低脑卒中 约30%,且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的下 降与胆固醇下降的绝对值密切相关。
精选ppt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不 同的危险分层,降脂治疗的措施和血脂目标值 不同。用于血脂异常危险评估的心血管危险因 素包括:(1)高血压(2)吸烟(3)低HDLC血症(4)肥胖(BMI≥28kg/m2)(5)早发缺血 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男性亲属发病<55岁, 一级女性亲属发病<65岁)(6)年龄(男性 ≥45岁,女性≥55岁)。危险分层定义为:低危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3个)、中危(高 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3)、高危(冠心病或等 危症)和极高危(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急性冠脉 综合征)
精选ppt
共识
1. 劝告所有吸烟者戒烟。每次诊视询问 吸烟情况,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 戒烟意愿的程度,通过咨询和拟定戒烟 计划帮助戒烟,进行随访, 转至戒烟专 业部门或给予药物治疗,在工作地点或 家中避免被动吸烟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第13页
PCSK9抑制剂:
PCSK9主要在肝脏内质网合成,在高尔基 体内乙酰化后分泌至血液中。PCSK9可降 解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影响LDL内化,使 LDL不能被去除,从而造成LDL-C水平升 高。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 尤单抗可结合PCSK9,抑制其与LDLR结合, 进而阻止LDLR降解,使肝脏表示更多LDLR,降低血浆LDL-C水平
第15页
有研究者提出,除了降LDL-C外,PCSK9抗体 还可能经过其它机制来改进心血管结局。这 些机制包含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和 氧化应激,以及抑制促血栓形成路径。这些 作用对于ACS患者可能格外主要
使用他汀类药品时,循环中PCSK9水平上调, 这提醒抑制PCSK9通路有可能补充他汀类降 LDL-C作用。
第5页
干预靶标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第6页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第7页
降脂药品治疗
1. 他汀类药品治疗 2.非他汀类药品治疗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第8页
1、他汀类药品治疗
他汀类药品,是超高危ASCVD患者二级预防基石。 其经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 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降低,肝细胞 内胆固醇水平下降,继而经过负反馈调整使肝细 胞表面LDL受体显著上调,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 脂蛋白(VLDL)颗粒表面载脂蛋白B和E与上调受 体相结合,将循环中LDL和VLDL颗粒大量转移至肝 细胞内,从而使血中LDL-C和VLDL-C水平显著下降。 他汀类药品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LDL-C,对 甘油三酯。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一、A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西医对AS 病因的认识AS 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AS 发生和进展。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AS 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性别和年龄间存在交互作用。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 岁,女性<65 岁),近亲患AS 几率明显增高。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某些疾病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加速AS 发生。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和饮酒是AS 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久坐及缺乏运动会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睡眠质量差、时间不足与亚临床AS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血压病、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增加AS 的风险。
此外超重和肥胖,感染(包括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牙周微生物以及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血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高水平,体内储存铁增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过高,高尿酸水平,睾酮减少等因素也与AS 发病相关。
2.西医发病机制AS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 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在AS 的起始期,动脉局部血流紊乱导致内膜破裂,影响内皮细胞功能,LDL-C 在动脉内膜沉积,激发炎症反应;在AS 的进展期,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和增殖,同时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可能经历细胞死亡、凋亡,构成AS 斑块的坏死核心。
在AS 的复合期,AS 斑块有钙盐沉着,AS 不稳定斑块破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持续性和闭塞性血栓可引发缺血性损伤,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中风。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已定义为"极高危",但ASCV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再发风险存在差异。
2018年美国心血管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胆固醇临床实践管理指南,将ASCVD患者的风险进一步细分为极高风险和非极高风险患者,并进行不同的治疗推荐,强调极高风险人群在高强度/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同时,也提出了非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推荐。
2017年ACC专家组就"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ASCVD管理中的作用"制定了专家共识。
但是,我国人群对于大剂量、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差,患者发生肝毒性、肌肉毒性的风险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患者,而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使我国的大多数患者LDL-C达标。
此外,除了单一高强度的他汀治疗,联合降脂方案也可显著降低患者的LDL-C水平。
因此,本共识专家组对ASCVD危险分层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标准,找出超高危ASCVD患者,推荐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导ASCVD的二级预防。
一、超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临床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史、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等,以上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气滞血瘀证 。( 2 )治疗 方法主要 包括 一般 治疗、西 医治 疗、 中医药治疗。 ( 3 ) 西 医治疗方法 主要 包括 :调
6节血脂治疗 、抗血 小板 治疗 抗凝 和溶栓治疗、扩血管治疗、抗氧化 治疗 、抗 炎治疗 、介入 或手术 治疗。 ( 4 )9
中医药治疗 方法 : 疲 瘀 互结证 ,治以活血 干 匕 痰 ,理气止痛 ,代表方 :瓜蒌 薤 白半夏 汤舍桃红 四物 汤 ;气阴 两虚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Gr o u p o f L i p i d a n d A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i s e a s e C o mmi t t e e o f C h i n e s e As s o c i a t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h t t p: / / w ww. c h i n a g p . n e t E— ma i f :z g q k y x @c h i n a  ̄ p . n e t . c n
・5 07 ・
・
专 家 共 识 ・
【 编者按】 动脉 粥样硬化作 为心脑血 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其导致 的 心脑血 管疾病 目前 已成 为全球人 口死亡的 首
.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 Me d i c i n e . E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o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b y c o mb i n a t i o n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IMPACT 芬兰,1982-97
危险因素
其它
2020/11/3
N Engl J Med 2007;356:2388-98
冠心病死亡减少(%)
4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一级预防
ACC/AHA 1997 1997年ACC/AHA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
ACC/ASA2006 2006年ACC/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2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20/11/3
21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2020/11/3
WHO2006和ESC2007
2006年WHO和2007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均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2020/11/3
5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
高血压 吸烟 1.6亿 3.5亿
被动吸 血脂
烟
异常
5.4亿 1.6亿
糖尿病 肥胖 超重 4000万 6000万 2亿
2002《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
2020/11/3
1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斑块与血栓,谁更重要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 年1月第29 卷第1期Chin J Hypertens,January 2021,Vol. 29 No. 1•学术争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斑块与血栓,谁更重要?林海龙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33王树芳(柘城县人民医院高血压专科,河南柘城476200)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顾名 思义是 由动脉粥样硬 化为基础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急 性主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壁 内血肿)、外周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肠系膜 动脉)疾病。
A S C V D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首 先看一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6个阶段:①首先 是泡沫细胞沉积于内膜下形成脂质点,此阶段是动脉 粥样硬化开始的标志;②第二阶段泡沫细胞不断堆积致脂质点不断扩大.在内膜下形成脂质条纹;③第三阶 段,病变进一步发展,脂核形成,即进人斑块前期;④第 四阶段,脂质池形成,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对脂质池进 行包裹.即形成粥样斑块;⑤第五阶段,弹力纤维、胶原 纤维迁移覆盖于脂质池外层形成纤维帽,发展成典型 的动脉粥样硬化,在此阶段斑块突出于血管腔形成血管狭窄;⑥第六阶段,在应激原的作用下,一旦斑块破 裂.就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出现各种急性A SC VD。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早期,即第一、二 阶段.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改 善血管 内皮细 胞功能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逆运转,脂质点和脂质条纹有可能 完全消失。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二
22
14
• • •
二、靶器官的损害 (T0D). 1、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或X线 。 2、动脉璧增厚 :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 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 (1. 3~1 . 5md/dL) ,女性 107~124umo /L (1. 2~1 . 4mg/dL) 。 4、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 >2.5mg/mmol,女>3.5mg/mmol。
19
(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G-LMT) • C-IMT≥0.9 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在测量C-IMT 之前,应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选择 没有斑块处测量C-IMT。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C-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 的独立预测指标。C-IMT每增加0.1mm,患者发 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该指标可用于评 估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
•
•
15
• 糖尿病 • 糖尿病空腹血糖≥ 7. Ommol/L (126mg/dl) • 餐后血糖≥ 11. 1mmol/L (200mg/dl)
16
•
1、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脑出血 、短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充血性心力衰竭 . 3、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男 性>133umol/L (1. 5mg/dL) 、女性>124umol/L (1. 4mg/dL) 、蛋白尿 (>300m9/ 24h) 。 4、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盘水肿 。
2
3
性别不同,用表有区别
你可以看到有连个相似的表,分别以性别为区分,男性一个表,女性一个表,这是由于男 性与女性在临床上的指标有部分差异的缘故,所以要区别开。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摘要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
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病负担,我国已颁布了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各项防治指南[3‐5]。
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6],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7]。
这些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迄今尚无专门指导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一级预防指南。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16欧洲心血管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8],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了《2019 ACC/AHA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9]。
但是由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10],欧美指南中的一些建议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心血管病预防能力,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达到2030 年时4 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 年降低30% 的目标,落实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工作方针,由CSC 牵头,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共识(讨论稿)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共识(讨论稿)《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制订专家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工作的进展,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共同发起,多学科参与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项目于2009年4月12日正式启动。
6月12日,专家组进行了第二次讨论,进一步完善了该共识讨论稿。
此次摘选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章节,供大家讨论完善。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效益已经在6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1-6,包括英国医师研究(BDT)、美国医师研究(PHS)、血栓形成预防试验(TPT)、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一级预防研究(PPP)和妇女健康研究(WHS)。
前5项试验的纳入人群以男性为主,除BDT外,其他四项试验均显示阿司匹林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特别是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危险。
WHS结果则显示,女性人群的主要获益是减少脑卒中,特别是能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对全部6项一级预防试验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7,证实阿司匹林的效益存在性别差异:在51342名妇女中,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病死亡)减少12%(P=0.03),脑卒中减少17%(P=0.02),缺血性脑卒中减少24%(P=0.008),出血性脑卒中增加7%(P=0.89),心肌梗死增加1%(P=0.95),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0%(P=0.56),总死亡率降低6%(P=0.62),出血事件增加68%(P=0.01);在44114名男性中,阿司匹林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4%(P=0.01),脑卒中增加13%(P=0.14),出血性脑卒中增加69%(P=0.03),心肌梗死减少32%(P=0.001),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P=0.87),总死亡率降低7%(P=0.15),出血事件增加72%(P<0.001)。
这些结果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能显著减少人群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男性主要获益是降低心肌梗死危险,女性主要获益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网作者:单位:入站时间:2009-08-29 11:10:00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 [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制定一项完全本土化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但近半个世纪不同国家和种族所作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一致显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适用于全球各国,因此本共识借鉴国外相关一级预防指南,同时应用我国已有的一级预防证据,使之更具有本土化特点。
一、加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将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导致心血管死亡和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
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中,大约50%归因于高血压,31%归因于高胆固醇,14%归因于吸烟,大约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此三个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结果公布,再次证明,个体未来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90%可以由目前已知的9种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8】。
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充分证明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
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心血管死亡逐年增加,但从1950年代把心血管病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纳入国家卫生工作重点后,近40年来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25%。
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分析了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发现44%-76%归功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只有23%-47%与治疗相关。
其中强调控制血压达标、控制胆固醇达标以及吸烟率下降功不可没,贡献值分别为降低胆固醇24%、降低血压20%、减少吸烟12%。
增加体育锻炼5% 。
同样,英国通过改善医疗保健措施,近20年间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在所减少死亡人数中,大约三分之二可归因于整个人群吸烟、胆固醇和血压的下降。
综合分析显示,英美两国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的关键因素是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战线迁移,加强了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9]。
在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下降的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却急剧增加。
2006年心血管疾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1984-1995年仅北京市男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就增加了111%。
;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居首位[10]。
估计目前每年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心血管疾病造成我国35-64岁人群每年损失300亿美元,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2005-2015年我国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累计损失将达到5560亿美元[11]。
对我国不同地区14组人群(年龄35~59 岁,17 330 人)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6.4 年,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中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同样与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约34.9% 归因于高血压, 31.9%归因于吸烟, 11.4%归因于高胆固醇, 3%归因于糖尿病, 约24%归因于其他因素【12】。
我国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利。
2002年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表明,我国烟民达3.5亿,被动吸烟5.4亿,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4000万,肥胖6000万,超重2亿。
1992 年至 2002 年 10 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 1 亿,其中 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 40.7% 和 97.2%,同期大城市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上升40%。
《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增高血压病患或血脂异常人数1000万人,估计2006年高血压人数或血脂异常人数各达2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不健康状态人群仍将不断增加。
在我国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增加的同时,控制率却极低,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血压控制率仅为6.1%,2006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血脂控制率仅为50%,高危、极高危人群仅为49%和38%,2003、2004和2006调查表明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6.5%)仅占25%。
2002 年全国第三次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吸烟率为高达66.0%。
与 1996 年比,尽管吸烟率略有下降,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吸烟人数仍然增加了 3000 万。
吸烟者中只有26%的人希望戒烟,戒烟成功率仅为11.5%,超过70%的吸烟者没有意识到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而吸烟的危害在未来10年会逐渐显现,将是我国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所以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二、危险因素评估方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危险评估”的概念已经为全球心血管预防和控制专家广泛认可[31],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控制指南均采用了“根据整体危险度大小决定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策略。
这些指南都一致强调,心血管一级预防中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干预的强度。
虽然危险评估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年龄、性别和种族,但作为一种心血管危险初筛工具仍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已被广泛采用,包括Framingham 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O提出的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模型。
其中最经典的、被广泛使用的仍是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包括评估未来10年发生冠心病或脑卒中风险两种评分方法。
评估未来10年发生冠心病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血压;评估未来10年发生脑卒中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血管病史、房颤、左室肥厚。
两种评分方法网上可以免费使用专用的计算器,输入参数即可(/article/923521437.html, www.westernstroke org/ personal stroke risk1.xls)。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心血管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对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为高危的个体,应进行强化干预,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阿司匹林和降脂治疗、降压、降糖治疗;评分在5-10%之间的中危个体,临床医生要考虑强化干预的风险和获益大小,选择治疗方案;评分在5%以下的低危个体应集中在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这些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的大小,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其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很低,不能准确识别出危险程度较高的对象,因此2008年内科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know your risk”危险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6种元素,分别为年龄、性别、血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是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个体比较,评估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
该量表可预测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2倍、3-4倍和5倍以上。
共识: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或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该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know your risk” 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建议具体内容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
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9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也是可以预防的。
除上述已知的危险因素,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最终共同环节,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就要求医生在医疗行为的每个方面“规范行医”,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普通大众实际面临的问题。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来说,“规范行医”就是把准确的医疗保健信息和预防医学、循证医学的证据规范整合到医疗行为的每一方面。
只有坚持循证医学的原则,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循证药物,才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