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乃颛孙师,字子张,《论语·为政》有“子张学干禄。” “商”乃卜商,字子夏,是孔门传授经艺的重要人物。)
“中庸”意即用中以为和。
它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在过和不 及之间寻求适中合宜之处,即“执两用 中”,达到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 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 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
仁人: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 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护它,但不必 以仁德之心对它;对于百姓,施仁给他而不必亲 爱他。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 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心得】儒家的世界观不是泛爱,而是由近及远 。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仁爱人民,能仁 爱人民,然后才能爱惜万物。如果对自己的亲人 都不照顾,去照顾别人,肯定没有诚意。爱有三 个等级:亲爱、仁爱、爱惜。或者说:亲亲、仁 人、悯物。
君子义以为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义者宜也《中庸》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李零:“忠,是尽心诚意,为自守之德; 恕,是尊重对方, 为待人之德”
(译:国家疆域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 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 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 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评:根本不能实现,是因为世界处处都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 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 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 惠就能够使唤人。)
三、中庸方法论的运用 “中庸”的方法论原则:尚中——贵和——以礼节之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不偏不倚、中和得当。庸:用、常也,即用常道也。)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之道: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下归仁”的基本途径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古代“人”有二意:广义指人群,狭义指士大夫。)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仁政的思想学说—民贵君轻
政治现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滕文公下》
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政。《公孙丑上》
推行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于掌。《梁惠王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以力服人,非 心服也” 《公孙丑上》
②强调“虚静”的体道方法和心态: 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所以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发生、兴起 复:事物的生灭变化)
老子认为只有排除因物欲和心志引起的对理性的纷扰, 才能体认和把握天地运行的常道。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1、“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 (译: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
它,君子保存了他。)
人性修养的途径、方法:
由“四心”(四端)到“四德”
恻隐之心
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羞恶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铄,渗入) 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
推行措施:
“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 因无恒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标准:“民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圣明的君主管之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 们上可以奉养父母,下可以养活老婆孩子,丰收之 年可以全年吃饱,欠收之也也不至于饿死 )
物:东西 生:存在 独立:不依赖他物而自存
周行:循环往复的运行
强:勉强
字:表字、别名(成人后有字) 名:命名
大:形容道的无所不包
逝:离开起点
远:无边无际
反:通“返”,返本归源
状态上的差别,并加以概括总 结,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之。
联系思想:意识到事物之间有 相互联系性,形成关于上与下、 曲与直、甘与苦的认识。
《国语郑语》中的和同观念
周太史史伯谓桓公:“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 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bì 裨,益也)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成百物。”
(夫:语气词 ;和: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指 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杂:相互作用 、杂合)
译: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 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 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 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强调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基础条件。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 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 人。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不自生:指不自私其生。天地的运作不是仅仅为自己。)
3、致虚守静(体道方法论)
①区分“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认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天下。”
(译:“求学”(获得知识)为得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 (去掉私妄),以求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而又减少,就 达到了无为境地。虽然无为,但天下事没有不是它所为。治理 天下要常使天下无事可为,如果天下有事可为,那就不算能管 理天下了。 )
策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道家老庄哲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译: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 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 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问题:“为无为”何以可能? 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大学》对孔子的“推己”思想作了提炼和发挥: 《大学》将其概括为“三纲、八目”
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人格:君子、仁人、圣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译: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
是恕)
“尽己”之道
人生的价值重在主体的自我肯定: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为己之学” 旨在提高自己,推己及人; “为人之学”则 是炫耀自己,给别人看,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法:效法 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天:涵盖万物的胸怀 道:天地之母 自然:自然而然、不做主宰、顺其自然
人只有效法自然,方可“为无为”。
轻利寡欲
老子认为,利欲之心是人类不断进步和走向毁灭的根源,对此 必须谨慎。 “圣人为腹不为目。”
(腹:正当生理要求 目:过多的声色物欲)
原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由“养心”到“养气”
“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就人的先天特点而言) (修养身心)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人后天的主动性而言) “大丈夫气概——理想人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 公下》
人有自主性:“弘道”的能动品格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强调人有一种追求的主动力,为了自身的目标不放弃。)
主体自我肯定的基本途径
要有愿望: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主观努力:“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要求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约束自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反省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译为一个人长时间地骑马奔驰在原野打猎,不知停 息,永不平静,必定会使人的内心狂躁不安。 所谓难得之货是指金银珠玉。若内心 滋生贪欲的思想,且不知道满足(即贪得无厌),则必定会伤及自己的生命之元气 ,也会辱没到自己的品行。)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治政之方
为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
(正:常规) (奇:反常,灵活) (无事:不扰民)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炫耀)人。 国之利器:权术之谋
1、宇宙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 以给某个事物下的定义非真正该事物意义上的 名字。天地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 只是给万物的一个归属。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道,强 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和谐统一的实现又是以“礼”来调节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
(译: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 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为和谐而和谐,不 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孟子的仁政主张
——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化与外化
仁政的理论基础—人性善说
主体自我肯定的基础条件
人有道德理性:“敬”的理性品格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此“敬”强调的是一种内在于主体的态度,人的自觉性和主动选择性)
人有独立人格:“志”的意志品格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此“志”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强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
《易经》所蕴含的辨证思想
矛盾对立:
将阴阳看作世间最基 本的对立势力,所 以卦象的变化都起源 于阴阳的变化,肯定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孔孟哲学
对仁、义的诠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仁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仁者爱人 仁者人也《中庸》 义 君子义以为质(质: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 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五行生克: 木→ 火 → 土→ 金 → 水
(彼相生,间相克)
五行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思维: 差异思想:认识到事物有性质、
(“师”乃颛孙师,字子张,《论语·为政》有“子张学干禄。” “商”乃卜商,字子夏,是孔门传授经艺的重要人物。)
“中庸”意即用中以为和。
它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在过和不 及之间寻求适中合宜之处,即“执两用 中”,达到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 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 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
仁人: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 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护它,但不必 以仁德之心对它;对于百姓,施仁给他而不必亲 爱他。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 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心得】儒家的世界观不是泛爱,而是由近及远 。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仁爱人民,能仁 爱人民,然后才能爱惜万物。如果对自己的亲人 都不照顾,去照顾别人,肯定没有诚意。爱有三 个等级:亲爱、仁爱、爱惜。或者说:亲亲、仁 人、悯物。
君子义以为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义者宜也《中庸》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李零:“忠,是尽心诚意,为自守之德; 恕,是尊重对方, 为待人之德”
(译:国家疆域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 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 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 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评:根本不能实现,是因为世界处处都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 界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 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 惠就能够使唤人。)
三、中庸方法论的运用 “中庸”的方法论原则:尚中——贵和——以礼节之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不偏不倚、中和得当。庸:用、常也,即用常道也。)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之道: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下归仁”的基本途径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古代“人”有二意:广义指人群,狭义指士大夫。)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仁政的思想学说—民贵君轻
政治现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滕文公下》
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政。《公孙丑上》
推行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于掌。《梁惠王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以力服人,非 心服也” 《公孙丑上》
②强调“虚静”的体道方法和心态: 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所以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发生、兴起 复:事物的生灭变化)
老子认为只有排除因物欲和心志引起的对理性的纷扰, 才能体认和把握天地运行的常道。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1、“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 (译: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
它,君子保存了他。)
人性修养的途径、方法:
由“四心”(四端)到“四德”
恻隐之心
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羞恶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铄,渗入) 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
推行措施:
“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 因无恒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标准:“民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圣明的君主管之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 们上可以奉养父母,下可以养活老婆孩子,丰收之 年可以全年吃饱,欠收之也也不至于饿死 )
物:东西 生:存在 独立:不依赖他物而自存
周行:循环往复的运行
强:勉强
字:表字、别名(成人后有字) 名:命名
大:形容道的无所不包
逝:离开起点
远:无边无际
反:通“返”,返本归源
状态上的差别,并加以概括总 结,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之。
联系思想:意识到事物之间有 相互联系性,形成关于上与下、 曲与直、甘与苦的认识。
《国语郑语》中的和同观念
周太史史伯谓桓公:“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 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bì 裨,益也)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成百物。”
(夫:语气词 ;和: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指 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杂:相互作用 、杂合)
译: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 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 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 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强调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基础条件。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 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 人。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不自生:指不自私其生。天地的运作不是仅仅为自己。)
3、致虚守静(体道方法论)
①区分“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认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天下。”
(译:“求学”(获得知识)为得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道” (去掉私妄),以求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而又减少,就 达到了无为境地。虽然无为,但天下事没有不是它所为。治理 天下要常使天下无事可为,如果天下有事可为,那就不算能管 理天下了。 )
策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道家老庄哲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译: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 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 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问题:“为无为”何以可能? 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大学》对孔子的“推己”思想作了提炼和发挥: 《大学》将其概括为“三纲、八目”
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人格:君子、仁人、圣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译: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
是恕)
“尽己”之道
人生的价值重在主体的自我肯定: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为己之学” 旨在提高自己,推己及人; “为人之学”则 是炫耀自己,给别人看,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法:效法 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天:涵盖万物的胸怀 道:天地之母 自然:自然而然、不做主宰、顺其自然
人只有效法自然,方可“为无为”。
轻利寡欲
老子认为,利欲之心是人类不断进步和走向毁灭的根源,对此 必须谨慎。 “圣人为腹不为目。”
(腹:正当生理要求 目:过多的声色物欲)
原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由“养心”到“养气”
“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就人的先天特点而言) (修养身心)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人后天的主动性而言) “大丈夫气概——理想人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 公下》
人有自主性:“弘道”的能动品格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强调人有一种追求的主动力,为了自身的目标不放弃。)
主体自我肯定的基本途径
要有愿望: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主观努力:“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要求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约束自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反省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译为一个人长时间地骑马奔驰在原野打猎,不知停 息,永不平静,必定会使人的内心狂躁不安。 所谓难得之货是指金银珠玉。若内心 滋生贪欲的思想,且不知道满足(即贪得无厌),则必定会伤及自己的生命之元气 ,也会辱没到自己的品行。)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治政之方
为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
(正:常规) (奇:反常,灵活) (无事:不扰民)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炫耀)人。 国之利器:权术之谋
1、宇宙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 以给某个事物下的定义非真正该事物意义上的 名字。天地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 只是给万物的一个归属。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道,强 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和谐统一的实现又是以“礼”来调节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
(译: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 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为和谐而和谐,不 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孟子的仁政主张
——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化与外化
仁政的理论基础—人性善说
主体自我肯定的基础条件
人有道德理性:“敬”的理性品格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此“敬”强调的是一种内在于主体的态度,人的自觉性和主动选择性)
人有独立人格:“志”的意志品格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此“志”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强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
《易经》所蕴含的辨证思想
矛盾对立:
将阴阳看作世间最基 本的对立势力,所 以卦象的变化都起源 于阴阳的变化,肯定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孔孟哲学
对仁、义的诠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仁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仁者爱人 仁者人也《中庸》 义 君子义以为质(质: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 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五行生克: 木→ 火 → 土→ 金 → 水
(彼相生,间相克)
五行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思维: 差异思想:认识到事物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