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一、我国志愿服务--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统一

虽然"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志愿精神的早就扎根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志愿文化脱胎于慈善文化,而慈善关爱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传统。

我国另一位思想家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与超越。墨子平等的"兼爱"、"爱己"的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致的。

我国的宗教文化也对慈善思想又重要的影响。佛教大慈大悲的思想将慈善思想的外延扩展到一种人所能及的可能范围,不仅关注人而且将此种慈悲扩及其他-切有生物体,这是对爱的扩大。道教的"积善成仙"思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道教慈善思想落实的激励机制,这与西志愿服务的宗教动机是一致的。

志愿精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延伸,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赋予时代意义。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墨家的"兼爱";无论是道教的"功过格",还是佛教的"慈悲为怀",其都拥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其济人、利人、惠人的思想与志愿精神是一致的。作为近现代社会的新生产物,志愿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西方引入的志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起着提升的作用。

二、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阶段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阶段(1986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上世纪60年代,以雷锋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全国范围内的"学雷锋"活动,拉开了全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乐于奉献、学做好人好事的历史序幕,可以说,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集中、最大规模的带有志愿色彩的行动,为今天的志愿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从本质上讲,学雷锋活动还不能算作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行动。我国志愿事业的启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才开始历史性的萌生与飞跃。

2. 启动阶段(1987年-1993年)

经过十来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私营企业成长、民间社团涌现、个人空间扩展,随着社会中产阶层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一批热心公益的民众在参考和借鉴香港、澳门"义务工作"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对"学雷锋、做好事",率先开始了志愿服务的探索,"志愿服务"的萌芽破土而出。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体;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2年,在香港义工的直接指导下,广东省佛山市诞生"义工团"。内地许多省区市也陆续产生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组织。这个时期的志愿服务由于缺乏组织以及支持,力量仍然单薄、社会影响力有限。

3. 发展阶段(1994年-2000年)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期间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地区延伸到社区、农村,建立镇(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站。由民政系统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中国红十字会推动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发展。这些志愿者行动,为中国普及志愿事业奠定了基础。

4. 深化阶段(2001年-2007年)

在共青团中央的推动下,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先锋,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步入了持续发展和深化阶段。联合国宣布2001年为"国际志愿者年",中国为此开展一系列宣布活动,促进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合作,开展在中国境内的宣传推广,使志愿服务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各种志愿组织协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民政部加快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步伐,2005年3月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2007年2 月,更名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扩大了公益志愿团队的力量,妇联成立"巾帼志愿服务总队"等等,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日趋高涨,许多企业公司都成立的志愿队。这期间,志愿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也日益高涨。

2002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派遣的方式,派遣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服务,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5. 全民参与阶段(2008年以后)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事业。奥运志愿者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项目,而汶川抗灾志愿者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奥运志愿者首先使志愿者这个概念植入社会,播下了人们对志愿行为憧憬的种子,而汶川大地震客观上为我国志愿运动的全面兴起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舞台。奥运志愿者和抗灾志愿者这两个精神实质完全一致的历史事件,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大爱无疆的豪情壮歌,奏响了一部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华彩乐章,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广泛赞誉,翻开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崭新一页。正如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曾说,"2008年将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

三、我国志愿者组织概况

自从1989年天津和平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社区自愿者协会以来,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主要有三大类型,社区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其他志愿者组织。前两类都与政府组织有密切的联系,后一种则非营利意义上的民间公益性志愿组织。

1. 社区志愿者组织

2008年12月5日,全国社区建设史料征集暨社区志愿服务情况通报视频会议在京举行。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王金华副司长介绍,截至12月4日,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数已达到43万个,比2007年增加16万,增幅达59.3%。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层次和类型呈现多样化态势,在层次上有市、城市个街道、社区等不同层次的志愿者组织。天津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广东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志愿者发展基金会。在类型上,有基金会、协会、联合会、指导中心、工作站、公共联盟等。随着志愿者活动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行动,而且受到中年人、老年人的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许多社区对各种服务需求、服务对象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招募和培训志愿服务力量,为每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服务计划。目前,许多地方通过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向基地受助者集中,在服务基地集中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从而使以往的"运动式"志愿活动提升为"经常性"的服务。如,上海市普陀区将全区的11个经常性捐助接收点、10个爱心慈善超市、22所养老机构、100个老年活动室、20多个群众健身点作为"义务服务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