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
(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
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
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
常科是“常貢之科”,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
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
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
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
’《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
’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
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
”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
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
明經即所謂的通經。
唐代以經義取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
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
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
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
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
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
《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
”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
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
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
明經錄取的人數在唐初沒有具體規定,約爲應試者的20%。
到了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又規定,明經人數每年不能超過100人。
此後,基本維持這一數目。
而同期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僅爲明經科的25%。
雖然明經科錄取的人數較多,但它由於側重死記硬背,且與唐代崇文之風相違,因而受到社會的輕視,除少數人(如元稹)在朝廷任職外,多數明經及第者都分配到各州縣任基層官吏。
進士科最早設于隋大業年間。
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
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
至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爲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並帖小經。
至此形成了雜文、帖經和時務策三場考試制度。
次序爲先帖經,次雜文,最後試策。
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
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
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
而自中唐起,改爲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
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爲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爲詞科。
從考試測量的角度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客觀公正地選拔人才。
因爲試帖經,只是測試應試者的記憶能力。
試策問則易於被應試者揣摩,並有可能被猜題高手押中策題,難以分辨應試者的才能高下。
試詩賦,由於詩賦題目取材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皆可入題,非博學多才之士,難成佳作。
更重要的是,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
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
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他科舉科目。
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錄取率低,僅爲百分之一、二,平均每年只有25人及第。
考中進士實在不易,有的人連考七、八次,花費二三十年時間卻也名落孫山。
唐人曾形象地對明經進士及第的難度進行比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人十分崇尚進士,常把是否進士及第作爲評判讀書人身份的重要標準。
朝廷對進士特別重用:“權德輿爲禮部侍郎,擢進士第者七十二,而登宰相者十人。
其他征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
”(《漢唐箋後集·卷五》)這樣,在唐代便形成了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
通過進士及第而進入唐王朝的上層社會,成爲大多數讀書人的迫切願望與終生奮鬥目標。
儘管只有平均2.5%的及第率,但每年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子仍有千人之多。
(二)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試律詩
唐代科舉考試中所試的詩是一種格律詩,後人稱之爲“試律詩”或“試帖詩”。
除進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也考“試律詩”。
從詩題來看,唐代“試律詩”的題材比較廣泛,能夠讓應試舉子有想象的餘地。
多數詩題都是按時令而吟詠景物,使人容易描繪出具體形象,構成各種意境。
從形式上看,唐代“試律詩”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體爲主,絕大多數押平聲韻。
如天寶十年辛卯(751)進士科試《湘靈鼓瑟詩》。
錢起《湘靈鼓瑟詩》曰:“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文中所選詩賦均據《文苑英華》及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下同。
)靈、聽、冥、馨、庭、青:青韻,青獨用。
(劃橫綫字為限韻字,下同。
)
魏璀《湘靈鼓瑟詩》:“瑤瑟多哀怨,朱絃且莫聽。
扁舟三楚客,藂竹二妃靈。
淅瀝聞餘響,依稀欲辨形。
柱間寒水碧,曲裹暮山青。
良馬悲銜草,游魚思繞萍。
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
”
聽、靈、形、青、萍、溟:青韻,青獨用。
陳季《湘靈鼓瑟詩》曰:“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
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旨微幽契,繁聲入杳冥。
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
遺音如可賞,試奏爲君聽。
”
亭、泠、冥、青、靈、聽:青韻,青獨用。
莊若訥《湘靈鼓瑟詩》曰:“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
悲風絲上斷,流水曲中長。
出沒游魚聽,逶迤彩鳳翔。
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
神理誠難測,幽情詎可量。
至今聞古調,應恨滯三湘。
”
揚、長、翔、商、量、湘:陽韻,陽獨用。
王邕《湘靈鼓瑟詩》曰:“寶瑟和琴韻,靈妃應樂章。
依稀聞促柱,髣髴夢新粧。
波外聲初發,風前曲正長。
淒清和萬籟,斷續繞三湘。
轉覺雲山迥,空懷杜若芳。
誰能傳此意,雅會在宮商。
”
章、粧、長、湘、芳、商:陽韻,陽獨用。
以上這五首詩中間八句對仗工整,整詩粘對嚴格,平仄相間。
除了五言六韻十二句格式外,唐代“試律詩”在句數上還有以下兩種情況:
1、句數的多寡。
(1)五言四韻八句的律詩。
如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明堂火珠詩》。
崔曙《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
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
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
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
珠、無:虞韻,孤、都:模韻,虞模同用。
(2)五言八韻十六句的排律。
如天寶四年乙酉(745)《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三首。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應曆生周日,修詞表漢年。
復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
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
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
言因六夢接,慶叶九靈傳。
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
無由同拜慶,竊忭賀陶甄。
”
年、前、玄:先韻,延、仙、傳、然、甄:仙韻,先仙同用。
李岑《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皇網歸有道,帝系祖玄元。
運表南山祚,神通北極尊。
大同齊日月,興廢應乾坤。
聖后趨庭禮,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賜覩,萬國賀深恩。
錫宴雲天接,飛聲雷地喧。
祥雲飛紫閣,喜氣繞皇軒。
未預承天命,空勤望帝門。
”
元、言、喧、軒:元韻,尊、坤、門:魂韻,恩:痕韻,元魂痕同用。
趙驊《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聖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
豈惟求傳野,更在叶鈞天。
留夢西山下,焚香北闕前。
道光尊聖日,福應集靈年。
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懸。
觴從百寮獻,形爲萬方傳。
聲教惟皇矣,英威固邈然。
慚無美周頌,徒上祝堯篇。
”
玄、天、前、年、懸:先韻,傳、然、篇:仙韻,先仙同用。
2、仄聲入韻。
根據詩律規則,仄聲一般不入韻,但在唐代“試律詩”中,有的押去聲韻。
如開成二年丁巳(837)所試的《霓裳羽衣曲詩》。
李肱《霓裳羽衣曲詩》:“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
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
鳳管遞參差,霞衣競搖曳。
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
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
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
歲、制、曳:祭韻,細、替、繼:霽韻,霽祭同用。
還有的押入聲韻,如開元十九年辛未(731)所試的《洛出書詩》,用題中的入聲字“洛”、“出”限韻。
蕭昕《洛出書詩》曰:“海內昔凋瘵,天網斯浡潏。
龜靈啟聖圖,龍馬負書出。
大哉明德盛,遠矣彝倫秩。
地敷作乂功,人免爲魚恤。
既彰千國理,豈止百川溢。
永賴至於今,疇庸未云畢。
”
潏、出、恤:術韻,秩、溢、畢:質韻,質術同用。
郭邕《洛出書詩》曰:“德合天貺呈,龍飛聖人作。
光宅被寰區,圖書薦河洛。
象登四氣順,文闢九疇錯。
氤氳瑞彩浮,左右靈儀廓。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
一見皇家慶,方知禹功薄。
”
作、洛、錯、廓、博、薄:鐸韻,鐸獨用。
張欽敬《洛出書詩》曰:“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
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含微卜筮遠,抱數陰陽密。
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
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
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
質、密、吉、日、謐:質韻,出:術韻,質術同用。
一般情況下,唐代“試律詩”的用韻都是以詩題中的一個字作爲限韻字,並且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爲常,並不在題目中作特別要求。
但有時也把用韻及字數在考試時標明,如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學宏詞科試《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明確標明“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精盧慙夜景,天宇滅埃氛。
幽磬此時擊,餘音幾處聞。
隨風樹杪去,支策月中分。
斷絕如殘漏,淒清不隔雲。
羈人方罷夢,獨雁忽迷群。
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
”
氛、聞、分、雲、群、紛:文韻,文獨用。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月中禪室掩,幽徑淨昬氛。
思入空門妙,聲從覺路聞。
泠泠流衆壑,杳杳出重雲。
天籟疑難辨,霜鍾詎可分。
偶來依法界,便欲謝人群。
竟夕
聽真響,荷花積露文。
”
氛、聞、雲、分、群、文:文韻,文獨用。
唐代“試律詩”用韻嚴格,爲我們研究唐代科舉考試用韻情況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資料。
(三)唐代科舉考試中的甲賦
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賦題是一項重要內容,它難度大,標準高,是決定能否進士及第的關鍵。
同“試律詩”一樣,進士科、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等都須考賦。
唐代所試之賦是一種格律賦,唐人稱之爲甲賦。
甲賦在形式上有如下特點:聲調合諧、詞藻華美、對仗工整、用韻嚴格。
甲賦在用韻上前後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光宅二年乙酉(685)進士科試《高松賦》,至先天二年癸丑(713)進士科試《出師賦》,所試之賦押何韻,押幾韻都無明確規定。
正如《能改齋漫錄》所言:“賦家者流,由漢晉曆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
”例如趙子卿、趙自勵和梁獻三人的《出師賦》。
趙子卿《出師賦》並序曰:“古之王者出師,有征無戰。
然則兵革之事,聖人是興,蓋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
帝乃欽若堯、禹,承天運行,鮮卑在圖,夜郎無外,而旄頭賊醜,忘道弄邊,河浸海寒,障路幽朔。
皇赫斯怒,親師用征。
搖星纛神,召募雄合,白羽森月,朱旗爛空。
俾夫翕東海之焱波,掃北荒之沙雪。
國用長策,人忘暫勞。
聊勝詠歌,取思而賦。
賦曰:莫高匪天兮生我聖人,聰明運用兮不測惟神。
恩澤洪融,覆幬彌淳,噴窮陸,霈無垠,珍怪煙委而波屬,蠻夷鳥狎而蟲馴。
粵若鬼方兮獫狁孔狡,固陰沍寒兮陵我河津。
於是按玉劍而憑怒,耀金戈而雷震。
禡蚩尤,誓勾陳;會白帝,騎蒼鱗。
天動地應,羅羽衛而煌煌;風咆雲鬥,作笳鼓之殷殷。
別有哮悍之旅,毅勇之賓;爰自幽並而投石,走巴楚而來臻。
鐵馬金甲,虹旌電輪,鳴弦者飛雁由其殞越,揮戈者白日所以逡巡。
國體兵勢,殊容共身,既出師於鄠杜,亦獵虜於新秦。
野氣蒼茫而助殺,軍聲慷慨以合仁;奮威則鯨鯢忉釁,流詠則梟獍懷親。
大荒搖落,知單于之魄死;層冰泮渙,感天子之情春。
昆彚雜種,於何不臣。
寧直誇胡而北省,亦當撫揉於叢榛。
海岱攸類,匪兵是遵,固將歷三五而高視,豈與夫費百萬於同勤。
”
人、神、垠、津、鱗、賓、身、秦、仁、親、臣:真韻,淳、馴、輪、巡、春、遵:諄韻,臻、榛:臻韻,殷、勤:欣韻,震、陳:震韻,真、諄、臻、欣、震通押。
趙自勵《出師賦》并序曰:“先天年(卽是元年),獫狁孔熾,動搖邊陲,是以我國家有事於沙漠也。
徵甲選徒,星馳雲集,楚劍霜利,吳鈎月懸,將以驅日逐之首,斬天驕之族。
蓋使烽埤無火,亭障息肩。
大矣哉!自古出師,未有若斯之盛者。
藉雖不敏,敢述賦云:赫哉帝唐,葉殷累聖;光明乾道,洗清邦政。
德所以和懷四夷,教所以平章百姓。
用能盡奄有於天下,得樂推於群黎。
鳳符以謳歌而適,龍曆以揖讓而躋;既神化之無外,何鬼方之獨迷!若乃皇赫斯怒,元戎是出,其制敵也以威,其用師也以律。
琱戈電舉,鐵騎風疾。
霜明鋒刃,夕曜曜以衝星;火色旌旗,晝炎炎以彗日。
橫行有同於十里,止步不過於六七。
桓桓大將,黃石老之兵符;赳赳武夫,白猿公之劍術。
謀無再陳,其來若神。
攻則必取,諒資於武。
既作氣以皷行,受脤者實在乎國英。
雖假靈於廟筭,決勝者亦關於天斷。
固將以拒十角之倡狂,豈止掃一隅之陵亂,然後作寰宇之清謐,成皇王之壯觀。
別有其儀不忒,詩書是則。
鱗翮初就,將騰躍於風波;冠劍末從,尚棲遑一作遲於翰墨。
願高闕之氣殄,佇燕然之銘勒。
優哉悠哉,小臣高歌於帝德。
”
聖、政、姓:勁韻,勁獨用。
黎、躋、迷:齊韻,齊獨用。
出、律、術:術韻,疾、日、七:質韻,質術同用。
陳、神:真韻,真獨用。
取、武:麌韻,麌獨用。
行、英:庚韻,庚獨用。
斷、亂、觀:換韻,換獨用。
忒、則、墨、勒、德:德韻,德獨用。
梁獻《出師賦》:“聖人乘時兮里社鳴,聖人御宇兮天下平;百姓日用而不盡,四方風動而化行;外鎮武將,內羅群英,既居尊以體道,思順文而偃兵。
何朔塞之醜類,尚居邊而屢驚。
皇赫斯怒,授鉞四七,告曆登壇,選時習吉,流紫泥之明誥,開黃石之秘術。
旌旗翩翻而篲雲,刀劍燦爛而含日;望玄塞而徐邁,度青門而迥出。
天子乃整師旅,振威德。
班列品類,巾拂輈勒;雜沓參差,駢闐逼側。
隱隱軫軫,鏘鏘翼翼;銳兵含氣,武士作色。
後殿未出於朝庭,前驅已羅乎郊國。
大哉聖主,乘時而撫。
內修恩德,于以廣文;外整兵戈,于以克武。
設設魚麗,布鵝鸛;良將勁卒,威武剛斷。
欲使兇渠斬首,豺狼懾竄;一勞而逸,永清疆畔。
爾其有征無戰,縑緗所陳;兵不可恃,惟道是親。
昔周君有敵,雖戎衣一解,而夏禹將戰,反修德七旬。
前君尚以行化而感迷悛,況我皇上聖德通神。
別有窮途下客,流落羈棲。
書劍不用,山川幾迷。
失路空歎,亨衢未躋。
幸逢明聖,觸類歸正。
既懷投筆之用,希遇封侯之聘。
”
鳴、平、行、英、兵、驚:庚韻,庚獨用。
七、吉、日:質韻,術、出:術韻,質術同用。
勒、德、國:德韻,側、翼、色:職韻,職德同用。
撫、武:麌韻, 麌獨用。
鸛、斷、竄、畔:換韻,換獨用。
親、神:真韻, 旬:諄韻,陳:震韻,真諄震通押。
棲、迷、躋:齊韻,齊獨用。
聖、正、聘:勁韻,勁獨用。
通過對上面同一年所試的三個賦題的用韻分析可以看出,三賦的押韻數,押何韻都不相同。
閱卷官爲驗證押韻是否準確,還要不時查找韻書。
爲了給科舉考試的賦押韻定一個標準,儘量做到公正,同時也減輕閱卷官的工作量(唐代科學考試的試卷考完即判,只有第一場合格者才能參加第二場的考試),因此,到開元二年甲寅(714),“王丘員外知貢舉,試《旗賦》,始有八字韻腳,所謂‘風日雲野,軍國清肅’。
”(《能改齋漫錄》)自此以後,這種題下限韻的格式就成爲唐代科舉考試甲賦的重要標誌。
是年狀元李昂的《旗賦》如下:
“遐國華之容衛,諒茲旗之多工。
文成日月,影滅霜空。
乍逶迤而掛霧,忽搖曳以張風。
排迴驚鳥,飛天斷鴻。
至若混羽旗以橫野,則覩之者目駭;雜金鼓而特設,則見之者氣雄。
(工、空、風、鴻、雄:東韻,東獨用。
)爾其誓將臨邊,興師授律;擁豹騎而長往,指
龍山而衝出。
月陣聯雲,星旄鬭日。
迴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
匪旗之佐彼軍容,則何以沙場清謐。
(律、出:術韻,日、膝、謐:質韻,質術同用。
)明明我君,四海無塵。
立徽號,建洪勳。
爲旗削蚩尤之跡,畫蛟龍之文。
信俟疑功於巢、燧,諒比德於姜、雲。
(塵:真韻,君、勳、文、雲:文韻,真文通押。
)奄有天下,體國經野。
覽茲旗之財成,故可得而言者。
儼孤峙以摽衆,列廣形而助寡。
隨時卷舒,任用行捨。
不務功以伐謀,良有足而稱也。
(野、者、寡、捨、也:馬韻,馬獨用。
)徒觀其進退繽紛,旖旎三軍。
(紛、軍:文韻,文獨用。
)可仰可則,光輝一國。
轥示迷於指南,何登車而逐北。
(則、國、北:德韻,德獨用。
)塞斷連營,幸偶時清。
對岌岌之臺殿,間悠悠之旆旌。
陵紫霄而風掃,逗碧落以雲縈。
擺帝樓之晴樹,弄天門之曉旌。
高則可仰,犯乃不傾。
每低昂以自守,常居滿而望盈。
(營、清、旌、縈、旌、傾、盈:清韻,清獨用。
)時亨《大畜》,於何不育。
永端容於太階,沐皇
風之清肅。
(育、肅:屋韻,屋獨用。
)
”
這篇賦的韻腳如下:
工、空、風、鴻、雄:東韻,東獨用。
律、出:術韻,日、膝、謐:質韻,質術同用。
塵:真韻,君、勳、文、雲:文韻,真文通押。
野、者、寡、捨、也:馬韻,馬獨用。
紛、軍:文韻,文獨用。
則、國、北:德韻,德獨用。
營、清、旌、縈、旌、傾、盈:清韻,清獨用。
育、肅:屋韻,屋獨用。
貞元十七年辛巳(801),進士科試《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人之本”爲韻。
李彥方《樂德教胄子賦》曰:“王者垂訓導於門子,戒驕盈於代祿;厲師嚴以成教誨,敷樂德而宣化育。
長能從而可久,幼能正以不黷。
悅之以道,寧假乎干戚羽旄;動之斯和,詎資乎匏土革木。
是知深於樂者,豈徒然哉。
暢生成於壽域,道純粹於靈臺。
明明而六德是以,蕩蕩而群心有開。
瞻之在前,佇將成於國棟;由乎充選,庶有嗣於鄉材。
登於雋造,釋其奸回。
聆音乃接武而至,樂善而差肩載來。
且於中者表得中而可尊,和者達至和而不紊。
繄吾道之克廣,諒乃心之是訓。
青衿選其悅學,絳帳資乎待問。
于以識琬琰之姿,于以言始終之訓。
然則祗者敬也,居敬足以脩身;彝者常也,守常而能化人。
萃群生之濟濟,達誘善以循循。
肅穆以居而文明有耀,條暢斯及而樂教惟新。
然後以孝友俾其師資,春秋則教,夙夜惟寅。
弘廣博易良,人胥效矣;美父母兄弟,誰能間之。
內必成性,外無越思。
匪鏗鏘而感物,咸敬順以親師。
異齊國之聞於宣父,叶虞帝之命以后夔。
惟德音之是進,豈奸聲之能混。
入於國學,習者由是知歸;祭于瞽宗,享者於焉報本。
至哉聖人之設教,諒終古而無損。
”
祿、育、黷、木:屋韻,屋獨用。
哉、臺、開、材、來:咍韻,回:灰韻,灰咍同用。
紊、訓、問、訓:問韻,問獨用。
身、人、新、寅:真韻,循:諄韻,真諄同用。
之、思:之韻,師、夔:脂韻,脂之同用。
混、本、損:混韻,混獨用。
羅讓《樂德教胄子賦》曰:“至樂之極兮,德教所蓄。
德者體中和而定剛柔,教者正性情而靖耳目。
既垂法於國胄,亦布政於方族。
四術允正,三行祗肅。
所以明俊選之標表,所以致才賢之蘊育。
比師嚴而道尊,信仁行而禮復。
樂正初協,司成理該。
被其風而導其志,滌其濫而釋其回。
持筋骸以固束,刷性靈而洞開。
德義可依,異射宮之取士;程準斯在,同杍人之理材。
樂且致之,行之廣運。
內無聲以是託,表中庸以垂訓。
在敬遜以務時,資端慤而待問。
斯乃成性所臻,斆學相因。
既廣博而克己,抑直易以藩身。
不特考擊兮教備,無假拊搏兮行醇。
以道應物,以樂和人。
事且符於米稟,義且暢於成均。
將俟乎綺紈之子率變,何患乎膏粱之性難馴。
苟以我於木鐸,爾宜必誠必信。
苟以我於藻鏡,爾寧不智不仁。
庶居之也洩洩,諒誨之乎諄諄。
在聲音之道兮,以律度是維,諧和是司。
在德教之術兮,以友敬爲儀,忠孝爲師。
固捨彼而取此,念鑽之而仰之。
足使放心精正,體道希夷。
罷鏗鏘於師氏,識明命於後夔;寧鼓篋而徒至,必摳衣以慎茲。
俾行乎鄉黨,尊尊長長;俾立乎黌塾,庸庸祗祗。
夫然則寬願者日益,簡傲者日損。
習語舞而殊源,敦《詩》、《書》而異壼;斯教也教之至,誠天下之本。
”
蓄、目、族、肅、育、復:屋韻,屋獨用。
該、開、材:咍韻,回:灰韻,灰咍同用。
運、訓、問:問韻,問獨用。
臻:臻韻,因、身、人、仁:真韻,醇、均、馴、諄:諄韻,信:震韻,真諄臻震通押。
維、師、夷、夔、祗:脂韻,司、之、茲:之韻,儀:支韻,支脂之同用。
損、壼、本:混韻,混獨用。
上述這些韻腳按限韻字的順序排列。
舉子們要想做好這類試題,首先要弄清題目中的限韻字屬於什麽韻,這些韻又可與何韻同用等,然後再從這些韻中找出所需要的韻腳字,並將這些字巧妙地按限韻順序安排到賦中去。
這就使閱卷者有了統一的標準。
但是,這些苛刻的要求又令舉子們苦不堪言,因而怨聲四起。
爲此,朝廷與知貢舉有時會採取
一種折衷的辦法,即賦題雖仍限韻,但可不按限韻字的順序,這就降低了作賦的難度。
如開元五年丁巳(717)所試的《止水賦》,以“清審洞澈涵容”爲韻。
進士劉清的賦文爲:
“觀乎太古之初,乾坤定列;有坎方一德之大,成江河四瀆之別。
注仙海以環流,度星橋而靡竭。
立體清靜,舒光朗澈。
觀五行以獨舉,潤萬物而齊悅。
豈以善下之故,長應流行;抑亦能遇坎則止,以竭爲平。
居荒野而不動,合寒虛而自清。
晝則煙雲亂出,夜則星象羅生。
若乃湖稱青草,澤若雲夢;淺深濚渟,表裏寒洞。
當朱陽之夏晚,遇白露之秋仲;紫關之鴻鴈飛來,綠浦之蓮舟風送。
既能止而利物,所以歸之者衆。
亦有鳳凰之沼,明月之潭。
每澄流於庭院,常不注於東南。
蒙寮寀之玩洽,渾琴酌而相參。
以遊以賞,如液如涵。
若英賢之取則,類貞咸之是湛。
届夫玉宇初晴,風飈載寢。
籠碧天而似鏡,展紅霞而若錦。
納衆影而不遺,比群情而特甚。
用使至人觀之而心察,智者樂之而情審;遠士愛而欲臨,高節聞而願飲。
復乃養龜鶴,藏魚龍;怪石積,明珠重。
虛以受物,謙而克從。
有一人兮充賦,每咨歎於澗松。
飾清顔而自肅,希止水而今逢。
則知無美惡以畢鑒,豈徒取乎矯容。
”
列、別、竭、澈、悅:薛韻,薛獨用。
行、平、生:庚韻,清:清韻,庚清同用。
夢、洞、仲、送、衆:送韻,送獨用。
潭、南、參、涵、湛:覃韻,覃獨用。
寢、錦、甚、審、飲:寢韻,寢獨用。
龍、重、從、松、逢、容、鍾韻,鍾獨用。
其限韻字在文中的排列順序爲:澈、清、洞、涵、審、容。
貞元七年辛未(791),進士科試《珠還合浦賦》以“不貪爲寶,神物自還”爲韻。
尹樞《珠還合浦賦》曰:“驪龍之珠,無脛而至。
駭浪浮彩,長川再媚。
迴夜光之錯落,反明月之瑰異。
非經漢女之懷,寧泣鮫人之淚。
狀徵既往,莫究奚自。
偶良吏兮斯來,遇貪夫兮則閟。
想夫旋返之儀,圓明可期;輝如電轉,粲若星馳。
光浦溆,竄蛟螭;映沙礫,晃漣漪。
在暗而投,誠則悲路人未鑒;沈泉而隱,亦常表帝者無爲。
欣出處兮據德,幸浮沈兮中規。
是以特表殊姿,潛懷有道;中含逸彩,上繫玄造。
醜當時之饕餮,應爲政之美好。
真列郡之尤祥,實重泉之至寶。
於是煥清瀨,輝淺灣,奔璀璨,走斕斑。
豈能與石前卻,隨流往還。
泛連波之下,盈一水之間而已哉。
茲川兮始明,老蚌兮勿剖;瓴甋兮罷笑,瓊瑰兮莫偶。
抱圓質而胥就,揚衆彩而未久。
方載沈而載浮,且曷澣而曷不。
玉非寶,泉戒貪,實爲國之司南。
誠感神,德繄物,在爲政之不咈。
愚是以頌其寶而悗按字疑有誤。
其人,美斯政而感斯珍。
想沿洄於舊渚,念涵泳於通津。
則知美政不遠,嘉猷入神。
故中潛皎皛,下沈奫淪。
轉則無纇,磨而不磷。
誠丹泉之莫擬,諒赤水之非珍。
苟或疑此爲虛誕,願徵之於水濱。
”
至、媚、淚、自、閟:至韻,異:志韻,至志同用。
儀、期、馳、螭、漪、爲、規:支韻,支獨用。
道、造、好、寶:晧韻,晧獨用。
灣、斑、還:刪韻,間:山韻,刪山同用。
剖、偶:厚韻,久、不:有韻,有厚同用。
貪、南:覃韻, 覃獨用。
物、咈:物韻,物獨用。
人、珍、津、神、磷、珍、濱:真韻,淪:諄韻,真諄同用。
陳復禮《珠還合浦賦》曰:“珠行藏兮,與道爲鄰。
政善惡兮,感物生神。
私以務貪,必去土而匿耀;光之崇儉,則還浦而歸淳。
我政無累,匪求而至。
宛若中流,昭然明媚。
對三光而分色,契一德而潛致。
盈虛無眹,不隨月魄以哉生;往返有孚,殊異奔星之出使。
徒見其表跡,罔知其奚自。
覩映水之新規,謂沈泉之初棄。
爲人利也,且一貫以稱珍;與衆共之,雖十斛而不匱。
然知此珠之感,惟政是隨。
當政至而則至,偶俗離而則離。
人而無道兮不去何以,人而有得兮不復何爲?止舊浦而可採,同暗投而在斯。
質若纍纍,疑照綴於霄漢;色仍皎皎,終炫耀乎漣漪。
且夫彼邦政悖,我則爲不居之物。
彼邦政閑,我則能應道而還。
豈專巨蚌是剖,實惟無脛而走。
將不貪以共存,非甚愛之能守。
浦之不吝,任變化以往還;珠之圓疑當作“員”。
來,辨政理之奸不。
明可以久按疑有脫誤。
處泥沙而有光,知進退而不苟。
利用溥博,何必取之於龍頷;報德宏多,奚猶得之於虵口。
其來也所以輔政,其去也所以戒貪。
警循良之夕惕,俾傲很以知慙。
勿以珠爲蘊蓄,勿以珠爲珍好。
且還浦而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