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作业论文

合集下载

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的应用

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的应用

2 9 4 ・
农 林 科 研
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绿肥业有限公司, 黑龙江 密山 1 5 8 3 0 0 ) 摘 要: 农 业的发展是无法脱 离技术的革新和研发信息共享的支持。 因此现代农业的进步是 离不开信息传播 的, 因此应 用于农业信 息 传播 的信 息传播方式是 多种 多样的。植物保护工程的顺 畅运转关 系着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 农业信息的传播和沟通作为植保工程的关键 环节 , 需要给予足 够的重视。本文在探 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 工程 中的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 只供参考。 关键 词 : 植 保 工程 ; 农 业产 业 ; 农 业 传 播技 术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发展需要的差距 , 农业产业的重要 f 生 在人们的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 、 种植、 养殖信 息的 生产和生活中还不是非常的普及。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我们要充分利用 材料。优点. 威本低廉具有 明显的地域眭、 覆盖面相对较小但 面向广大农 丰富的土壤资源的优势, 使农业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代 民, 符合受众需要' f 专 播的信息针对陛强适 应性 、 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 的植物保护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 可以实现人 介绍讲解擞果 显著。相比其他媒体J } l = 种 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 能 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保护。既然植物保护工程中发生了重大的技术 反复传播。跣 点: 时效陛差。 体系变化, 农业传播与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农业传播的相关问题 3 3 广播 进行叙述 。 优 : 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 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 1农业传播技 术的重要性 沟通方式, 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有较好的亲和力 信 息不易被人抵触 。 近年来 , 全球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化 , 各种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 为人类 广播失效 胜强, 内容分时段分栏 目、 机动灵活 、 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在传播 生命安危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植物的生产发育是—个长期而 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 产 | 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 广 播信 息 依时 且复杂的过程, 每_ / 卜 阶段植物的内部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 间线陛f 专 播、 稍瞬即逝、 保持性差、 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度的变化, 由于—般的植物都是一 露在空气中, 一部分埋藏在土壤 3 . 4电视 里, 这种生长状况迫使植物要面临来 自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面临着气候变 优 : 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 新内容进行有深度 、 有 内容 、 有 暖导致 的病原 激生物增多 的威 胁 , 我 们! 绷 整农 业产业 的发 展结构 , 建 说服力的报道 、 阐述, 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 立健全的应对病虫害伤害的解决方案, 减少经济损失, 逐步实现高效农业 社会实质。 缶 屯 I 在中国农业电视节 目传播过程中, 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 生态发展的 目 标。 在一些 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地方, 由于受到知识 、 技术、 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 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 则导致中国农业电 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 农产品的产出效率较低, 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 视从业 人 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 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 同时, 中国庞 导致农业经济收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的植物保护通常采用喷洒 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 看到f 电 f 门 喜欢的节 化学农药的方式, 虽然可以控制害虫 、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 但是达 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 息。 不到完全去除的目的。而且这些化学农药在杀害病原体的同时也带来负 3 5多媒体 面影响, 人们食用经过化学农药处理过的农产品, 生命安全会有所影响。 优 : i 宙 过计算机把文字、 图形、 影像、 声音、 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 因此 , 我们应该借助各种传播渠道 , 加大对于农业先进理念和技术 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 其信息存储量大、 读取简便、 的传播 , 使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具有广阔的渗透空间, 让农业工作 通俗易懂 、 形象生动。缺点: 要求播放硬件高成 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者的观念不断改进, 了解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 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建 3 . 6互联 网 设中的潜在优势, 通过有效地沟通加陕= 业的发展步伐。 社会主义现 优点: 互联网集中影像、 声音、 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 复制容易。 代化建设强调绿色和环保 , 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做出战略调整, 弥补传统植 时效l 生 强、 速度陕、 具互动 实现 息发布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哦 点: 保技术的不足, 争取尽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 、 有机农业的转变。 硬件要求高。 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 目 标, 需要借助农业传播技术的力量 , 加强绿色植保 3 - 7^ 际传播 的理念 , 通过农业信 息传递 , 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 结合生物技术领域 优点: 农技员、 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 自解说 、 示范传播所掌握的 关于细胞和基因工程的成功经验, 减! ! 保工程的成本投入, 提高农业产 植保信息, 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 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酰 : 业的经济收益, 使植保工作能够应对更加严重的病虫灾害。 传播速度陧、 扩彭 较低。 2建设 农业市场信 息主体 3 . 8现场活动 市场信 息的匮乏或失真, 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 目性。在中 主要包括新闻发布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 国旭 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 可能建立权威胜的农产品市场信 息 统计、 示等大型活动。优点- 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陛、 参与感和亲历感, 具有 分析与报告制度, 为农民提供及时、 全面、 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成 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缺点组 织耗时, 为农业市场 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 但是这 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 投人大。综 所述, 以上八种农业传播媒介各具优缺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 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 门, 不能形成合力,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 实际沟通过程中明确各个农业发展地区的信息需要 , 有 的放矢地将农业 充分的利用越 0 改革提出要求, 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 化起 传播技术应用到植保工程中, 争取利用传播效率好的媒介带动其他辅助 动阶段初期 r 腑 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 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 媒介手段, 增加农业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送量, 使每—项农业传播媒介发 施建设 和公 益 l 生 投 入方面鲐 予 应有 的扶持 和帮助 。 加入 WT O后_ 已经不 挥最 当的信息传递优势 , 全面实现农业知识的覆盖。 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 而增加农业信 息体 结 束语 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 在 WT 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 息 由此 看来 , 植 保工程 不是— 个孤 立存在 的事业 , 需要 通过 良好 的沟通 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 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 以增强中国农业的 搭建—个序 交流的平台, 使植保工作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农业 技 国际竞争力。 术在植保工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是农业产业 3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结合不同农业发展地区的经济条件 , 有 目的J 陆, 3 . 1报纸 、 杂志 有针对l 生的进行农业相关信息的普及。 当然, 计算机网络是农业技术传播 优点: 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接 者有较大的主动『 生 和选择权, 因而 的—种重要手段, 具有显著的渗透优势, 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读者会愿意 自觉了解所 的信 息, 可信度高, 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 参考文献 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渤镞者奉为权威。缶 屯 : 对读者文化、 社会层次要求 【 1 鹰擎 辉. 浅析农 业传播中 存在的问 题及对辄 黑 龙江农业科学 2 o l o ( 7 ) . 较高, 时效 眭差。 c 2 】 李南田. 农业 技术传播对农业 技术推广的作用翻 . 中国农 ̄ g . 2 o o 2 ( 4 ) . 3 . 2书 籍、 / J 、 册子

农业技术传播模式探究——以江苏省大丰市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为例

农业技术传播模式探究——以江苏省大丰市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为例

农业技术传播模式探究——以江苏省大丰市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为例作者:顾玲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6期顾玲(大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大丰 224100)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用现代技术的发展水平改进农业技术,以现有的物质条件对农业进行装备。

将农业的发展注入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用现代科技的发展需求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

做到科学化的发展农业,将农业发展为产业化结构。

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不断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从事农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的素质,以及让农民更有效益的接受技术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的农业作业中。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传播;探究分析农业技术的传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完全的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因素的特点,才能做出准确的应对策略。

比如,全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可以扩展技术的传播渠道;制定可以让农民普遍接受的农业技术,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大政府方面的宣传力度,可以更有保障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

1 农业技术传播的探究分析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对于农业技术的传播来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

通过制定并实行市场机制,用这项机制去检验农业技术的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

更好的实现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让具有高成熟度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快的有效率的发展和传播。

同时还应该设定评价制度,将传播的效果与科研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统一的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减小农业技术在传播时候带来的风险。

2 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和理论基础2.1 农业技术传播的意义农业技术的传播具有直观的效应。

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其发展的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阶段。

如果将农业中注入进现代的科技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方法发展农业,就会将农业产量大幅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发展,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王鹏科
胡正荣 《传播学概论》 邵培仁 《传播学导论》 王德海 《发展传播学》 王德海 《农业传播与沟通》 邵培仁 《传播学》 吴 风 《网络传播学》 赵晓春 《农业传播学》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传播学与农业传播学 第二章 传播与农业传播 第三章 传播与农业传播模式 第四章 人类传播 第五章 媒介农业传播媒介 第六章 信息与农业传播内容 第七章 传播者与农业传播者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第九章 传播效果 第十章 传播策略与技巧
。 “符号”论: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 传播与农业传播
传播的过程类型
单向传播 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客体是传者与受者 双向沟通 传者与受者平等,其角色可以互换
对 话 传者与受者是一种伙伴合作关系
二、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含义
社会行为,彼此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观点和兴趣
涉农信息包括:农业生产信息
农民信息
有关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与流动的信息 农业科技信息
二、农业传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 农业传播研究的开展是农业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传播研究的开展是出于农业传播现状不尽如人意的考虑
陈崇山的研究结果:
农村媒介的享受和利用率
农村传媒工具拥有量
农民接受媒介时间
农民信息接受能力
当代的传播学研究:(80年代以来) 传播学研究拓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第一章 传播学与农业传播学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引进
台湾、香港地区的留美、英的学生或中青年教师。 优点:首次引入我国,吸收了西方的传播学研究成果。 缺点:只局限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传播学的罗列。

我国农业信息的网络传播

我国农业信息的网络传播

我国农业信息的网络传播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养殖专业李天宁我国农业信息的网络传播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在大量的涉农信息传播中,媒介也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要素,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能够使涉农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

网络传播技术是现代传播技术的代表,农业信息化作为21世纪中国农业的重要标志,它的推进必然离不开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作用,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媒体具有承载海量信息,时效性强和互动性的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实现农业信息化必然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

农业网络传播信息内容的建设,常见的农业信息在传播内容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传播内容的价值性、时效性。

例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页面简洁直观、内容的重点突出、内容更新及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布出中央出台关于“三农”的最新政策、部令公告、各种行业会讯、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的规定等相关信息。

在信息的组织表达上,应尽可能地采用农村受众容易理解的书写或表达方式,则可以让农村受众更容易地关注网站的内容。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经过最近两年多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获取视频的主要来源,视频搜索服务也首次超过博客,越来越被网民频繁使用。

2007 年11 月14日,百度专门提供中国视频行业第一份基于用户搜索行为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 年以来,平均每天有超过300万中国网民使用视频搜索服务,从百度指数看,“视频”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达到了每日 4 万人次左右,而博客日均关注度在 2 万人次左右。

网民对视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博客,视频产业正在成为网络经济的新增长点。

各类“在线视频“和”播客“也已经悄然进入了农业信息领域,例如“中国农业信息网”专门开辟了“视频点播”的栏目,包含“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等视频文件,而在“土豆网“上只要在搜索栏中直接输入“农业技术”可以搜出很多的农业信息的视频文件。

农业的起源 传播与影响

农业的起源 传播与影响

结论
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悠长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 农业在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 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 政策引导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努力,相信我们能够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探索 出更可持续的路径。
三、农业未来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挑战,未来农业发展需要走向可持续发展之 路。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将为中华文明 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种植模式等手段, 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确保农业的永续发展。
2、智能化农业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广阔。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气候预测、病虫害预警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对早期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人类社会的 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中西文明在农业起源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了 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和特点。然而,无论是中国的精 耕细作还是西方的规模化生产,农业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
感谢观看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将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数字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 过文献分析,我们将梳理中西早期文明的历史背景和农业起源、传播的过程。其 次,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将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现状以及它们对当地 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字分析,我们将整理和比较中西早期文明在农业 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

山西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现状研究

山西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现状研究

( 2)实用农业技术 ,包括 品种资源与育
种、 肥料药剂 、 栽 培管理 、 贮藏 加工 、 畜牧
纸媒和 网媒偏爱使 用专业 化 色彩浓厚 的 词语 , 降低 了农业科技新 闻传播 的实际影
如人意 。 二、 山 西 农 业 科 技 新 闻 传 播 存 在 的 问

内容 及 风 格 。 本 文 对这 两份 报 纸 的报 道 形
去。 ( 3) 缺 乏 共 同搭 建 的 服 务 农 民 受 众 的
式及 2 0 1 1 . 1 0 — 2 0 1 2 . 1 0期 间的报道 内容进 行了 洋细的分析。 为了使 文本分 析更科学
培训和政策解释等 。
( 4) 网站 建 设 方 面 , 以 山西 省 农 业 厅
官方 网站 和山西 省科技厅 官方 网站为统
筹, 以山西农业 技术 推广 网 、 山西科普 惠
农 网和 山西 科技 报刊 总社 下属今 日农业 官 网为主要平 台 。 有 专家推荐 、 农 技推广 视频 、 领导信箱 。 涉及小麦产业 、 杂粮产业
成 及 分 析
( 一) 山西农 业科技新 闻传播的媒介
构 成
个专业化 广播 , 全天节 目播 出 1 9小时 , 为农 民提供 科技知识 、 农产 品信息 、 科技

1 、 山西农 业科技新 闻传播媒介覆盖状
从整 体而言 , 山西省 以 “ 中央一省一 市一 县” “ 四级 传播 ”链 条 为经 , 以“ 报
和农资推荐等 。
( 5) 手机报方 面 , 有农 民手机报果农 版、 农 资版 、 养 殖版 、 蔬菜版和今 日农业手
机报 。
2 、 对现有媒介报道内容及风格 的分析 《 山西 农 民报 》 和《 山西 科技报 》 作

农业传播方面论文15篇(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

农业传播方面论文15篇(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

农业传播方面论文15篇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农业传播方面论文摘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传播人员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先进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农业传播方面农业论文农业农业传播方面论文: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植保工程中农业传播与沟通尤为重要,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植保工程;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农业有害生物突变频率和危害趋势不断加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风险增大,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绿色农业转型,突出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及时准确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工作;实施“绿色植保”战略,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经济有效地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强化植物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加强农药监管,严格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充分发挥植保公益职能,努力构建新型植保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需要掌握和应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农业传播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认识并利用好农业传播信息与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现就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如下: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

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

试论晚清农业的改良与农学的传播

试论晚清农业的改良与农学的传播

务局设立后 ,出于统合商政的需要 ,大多数 省 份蚕桑 局 或并 或撤 ,而蚕 桑 一事统 归 于商
务 局 。值 得 注意 的是 ,蚕 桑局 初设 时 ,被归 于藩 司 职权 范 围 内 ,但 随 着 其 被 裁 并 的命
项 尤 为 中 国商 业 大 宗” ,由商 局 派 委 人 员
运 ,此项事 务亦从 藩司属 内剥离 出来。然 而 ,与安徽 、江西等省将蚕桑事宜改商务局 经 理 不 同 ,江 苏巡抚 以 “ 苏城 荒地 甚多 ,拟
世纪 之交 ,情 况则 迥 异 于前 , “ 是 时 士大 夫
成不 等 ” 。 _ l 3 ] 湖 广总督 张 之洞对 于 兴办 蚕桑 极 为重 视 ,光绪 十六 年饬 司员 筹款 在省 城抚 署 东乘 骑 庙 街 开 办 蚕 桑 局 ,详 定 章 程 二 十 六 条 ,“ 先 派员 赴 浙 江采 购 桑 株 ,分 发 给 各 属 栽植 ,复 招募 苏浙 工 匠 ,制 备应 用器 具 ,来 鄂 教 授 本 学 徒 剪 接 桑 枝 、饲 蚕 摘 茧 缧 丝 诸 法 ,士 民如法 领植 ,不许 取 民一 钱 ,舆情 均 甚乐从 ” 。经 过 努 力 ,湖 北 蚕 桑 颇 具 成 效 , 自蚕 桑局 开办 以来 , “ 已发各 桑苗 一 千数 百 万株 ,成 活 分 数 有 十 之 六 七 者 ,十 之 八 九 者 ,亦 有全 数 成活者 ” 。 [ 4 J 光绪 二 十 四年 ,张
危机和挑战。为 了因应 变局,晚清朝野上下做 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对传统农业进行 改 良,并在 西方 的影 响 下 ,开 始 了近代 农 学的传播 。而承担 这 一任 务 的载体 ,即是
晚 清所设 立 的 商部 、农 工商部 以及 各省 所设 立 的商务 局 。

农业传播学—总结与体会

农业传播学—总结与体会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习总结与体会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农业传播的知识。

首先对课程里面涉及的一些名词,比如“自我表露”、“内向沟通”、“传播效果”、“大众传媒”等的初步理解与认识。

其次是我认识到农业传播其实就是农业信息的传播,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在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农业生产建设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而且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收入较低,让每位农民购买计算机上网是不可能的,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多数农业信息技术正在研究与开发之中,或者正在艰难的推广,所以,推广普及农业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因此,农业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我们,学习这门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洲共同体已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于农业列为它的重点发展规划,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韩国制定了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10年计划,菲律宾、印度、埃及、巴西、伊朗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很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学习这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是一前提,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因地适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用地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与推广,是我们要足够重视的。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让我们学习掌握一种技术一种特殊的技能—农业传播,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农民用以指导他们的农业生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的飞速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要想要农民接受和传播这些先进技术与科学知识,首先我们作为“传者”这一方,有几点我认为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自己一定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学科。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现状与对策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展望,2023,19(12):97-101.Agricultural Outlook收稿日期:基金项目:联系方式:2023-06-08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Y2023XK22)崔艳,E-mail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现状与对策崔艳,李祎,康宇立,孙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农业科技传播是农业科研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沟通农业科研和生产应用的纽带。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平台已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应用使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呈现出新的科技色彩,在实践“农业强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大环境下农业科技传播应对和适应新机制、新环境和新机遇的全新挑战。

本研究阐述了目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特征和应用现状,剖析了现阶段农业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从优化传播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新媒体基础建设和协作机制,丰富内容创新传播形式,以及做好目标定位,培养一线科技主播、打造农业科技传播品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中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传播;农业科技传播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Cui Yan,Li Yi,Kang Yuli,Sun Jing(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CAAS,Beijing 100081)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link and bondbetween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actu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oduction.In the current new media environment,new media platforms supported by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have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media,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mak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rural construction,farmers'production and life present new col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strong agriculture,but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o cope with and adapt to new mechanisms,new environments and new opportunities i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the country's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dilemma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ermsof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970引言农业是治国之本,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让身处新媒体技术浪潮中的农业科技传播有了更多机会和挑战,农业科技创新蓄势待发。

美国对农电视传播对我国启示论文

美国对农电视传播对我国启示论文

美国对农电视传播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农村人口达674149546人,占总人口数的50.32%[1],农民对传播媒介的依赖逐渐加强;同时,大众传媒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据相关调查数据,87.5%的农民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部信息。

因此,对农电视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蓬勃发展。

十多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显著增强。

在此背景下,认真总结并深入研究外国对农电视内容建设的成熟经验,能为国内对农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美国乡村传媒集团(rural media group)旗下的美国乡村电视台(rural tv)是全球首家全天播出的国际多媒体乡村电视频道,“它为广大乡村人群和那些对乡村事务有热情的人们的需求和利益服务,并为他们勾画心目中的乡村生活。

”[2]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美国1400多万户家庭,被誉为“美国农村的窗口”。

一、乡村免费电视频道的节目内容特征美国乡村免费频道的节目内容主要有六类:农业节目、有关马的节目、乡村生活节目、音乐和娱乐节目、为农村青年制作的节目以及拍卖会实况。

内容丰富、编排紧凑,时长大多在半个小时,例如在2013年2月19日当天共有37档节目。

乡村生活节的目的是服务农村,沟通城乡。

在美国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来源,造成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信息沟”的扩大。

[3]电视媒体使农业信息的传递更快速更直观,扩大了农业传播的覆盖面。

随着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广阔的市场空间、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免费电视台的生活类节目把乡土的气息和家庭的氛围带给观众[4]。

二、乡村免费电视频道的运营策略乡村电视台是一家私营频道,受众主要是全美2700万户生活于乡村及郊区的家庭,以及50岁以上的高收入人群,而这两个人群正是以往被忽略的。

人口统计学表明:那些家长年龄处于55岁至64岁之间的家庭平均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在全美平均家庭年收入之上。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受众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受众

----传播者的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收件人”。
----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人。 ----潜藏、内含在信息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 “冒”出来接受该信息的群体。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二、受众的基本权利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第三节 受众的心理分析
一、需要与动机
需要:受众的不懈追求
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一个人没有什么需要,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和动机,自然 也就没有什么目标和活力,传播也就没有了意义; 传播可以满足受众需要----受众可以从自然界和生产实践中获取信息,但远远不能
满足受众需要,大众传播媒介才是受众满足信息需求的最可靠,最基本的途径;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二、受众的心理效应
威信效应
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定在高权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 定就会转变对信息内容的相信。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名片”效应
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爱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
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 观点与他们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从而形成传受两者情投意合的沟通氛围。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从众效应
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
的对策倾向。
第八章
受众与农业传播受众
第三节 农业传播受众
一、农业传播受众概念
农业传播传递的是涉农信息,因此,涉农信息的接受者就是农业传播受众 二、农业传播受众群体构成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如何实现农业新闻价值传播最大化

如何实现农业新闻价值传播最大化

2021.05温度、有高度的“三农”作品。

以笔者自身实践为例,从2013年从事“三农”报道工作开始,笔者每次出去采访都保持兴奋的心情,老乡高兴,笔者也高兴,有什么好政策出台,也想第一时间传播给乡亲们,也正是因为心中这份热爱,为了了解春耕备耕生产情况,笔者早出晚归守在田间地头察看苗情;为了摸清肉羊价格连续多年持续走低的原因,笔者深入多家养殖场,面对面听取养殖户的诉求;为了搞清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生产是否符合农民心意,笔者拿着纸笔和话筒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去询问……就凭借这份热爱,从城市长大的笔者,不仅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还成了一名农业通,很多农民朋友会特意送来自己蒸的黏豆包,也会在出现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联系笔者帮助解决。

只有心存热爱,才能冲锋在一线,才能不知疲累,才能一笔笔记下民声,一行行写出变化,才能为农民朋友鼓与呼。

四、要锻炼脚力,捕捉精彩好故事好的“三农”人物故事是挖出来的,好的“三农”文稿是靠脚力跑出来的。

作为一名“三农”记者,光有热爱是不够的,还要用自己的双脚奔走在基层一线,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抓住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活鱼”,写出令自己和受众都满意的新闻报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举个例子,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处在辽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因为距离太远,很多记者不愿意去。

在去年的脱贫攻坚采访中,笔者不仅5次下到北甸子村,还在当地与老乡们同吃同住数日,很多过去没有挖出来的典型,也都一次性挖了出来。

这就是脚底板下出新闻的最好案例。

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你的新闻才能更生动,更有深度;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你做出的新闻才有温度。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作为一名“三农”记者,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和乡亲们一起经历一年四季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丰收的喜悦,用摄像机镜头、用自己的文字传播他们的心声。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洒满阳光。

■(作者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参考文献】[1]孟坚.浅议对农记者的职业素养与角色定位[J].当代电视,2018(01):79-80;[2]曹鑫.新时代“三农”新闻报道仍需有“三要”[N].山西经济日报,2020-07-14(008).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事实的重要标准之一。

[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探讨] 新媒体传播方式有哪些

[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探讨] 新媒体传播方式有哪些

[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探讨] 新媒体传播方式有哪些XX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论文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探讨学号xxxx8姓名XXX课程名称XX传播技术与应用学位类别xxxx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授课教师XXX2013年8月目录1新媒体的种类及与传统媒体的区别51.1新媒体的种类51.1.1手机媒体51.1.2IPTV51.1.3数字电视61.1.4移动电视61.1.5博客61.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71.2.1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介质71.2.2在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对大众进行传播71.2.3新媒体的受众主动性大大增强82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在农业传播中应用的现状82.1我国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2.1.1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92.1.2网站集中度不均衡102.1.3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尚未建立102.1.4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102.1.5农民综合素质低,影响了新媒体的实际使用效果113推动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应用的对策113.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投入113.2立足农村,促进新媒体应用多元化发展123.3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123.4建立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123.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134结语13摘要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及时利用新媒体指导生产。

现对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农业传播应用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探讨所谓新媒体,是伴随新媒体时代而产生的、与传统媒体有所区别的相对概念。

主要是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体,如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电子传媒、移动电视、3G手机,以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等。

农大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大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大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摘要:从现代农业大学教育理念和现代化大农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针对农业推广学课程特点,在多年教学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性质、在我国农业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农业推广学在农科和管理学科中的学科交叉、不可替代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新时期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业推广学;教学效果;探索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依存度日益增大,需要有更多的农业推广人才。

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以来,农业推广学科在农村发展与推广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校从2000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等专业的选修课。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推广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根据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进行了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现总结如下:一、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综合学科,是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

是研究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为,促成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中农大乡村传播学--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现状与对策

中农大乡村传播学--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现状与对策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现状与对策摘要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支撑性的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传媒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大众媒介的有效传播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但是大众媒介在农业传播中面临着困境,需要转变思路,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媒介科技传播现状与对策目录1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2)2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现状 (2)2.1涉农传播媒介载体不足 (2)2.2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系统中处于附属地位 (3)2.3媒介传播者自身存在缺陷 (3)3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发展与对策 (3)3.1提高大众媒介涉农传播信息化服务水平 (3)3.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把握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向 (4)3.3做好大众媒介涉农传播基础建设 (4)3.4提高大众媒介涉农传播者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5)4 结论 (5)参考文献 (5)1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大众媒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承担者,将在传递涉农政策文件、传播农业信息科技、培育新型民众素养、传承农村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媒介在国家政策与农民间起到桥梁作用。

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对农政策等公共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

其次,媒介科技传播影响农村生活方式。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还包括农民的衣食住行等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倡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倡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另外,媒介能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

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知识匮乏、思维禁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媒介向农村传播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带给农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更反应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传播学学院:农学院学号:姓名: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播技术传播是专门传播技术知识的活动,由技术的拥有者向知识应用者传播技术知识的过程,借助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也同时通过一定的商业交易过程,如技术转让和技术转移来实现。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尤金斯泰莱在 1939年提出,用来分析知识和技术的跨国界转移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等问题。

经过 50 多年的科学探索,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群体独创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方法。

其“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稻”育种技术在国内外生产实践与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科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杂交水稻育种方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协作公关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杂交水稻技术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科学研究学术思想都得到了有效传播,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

国内外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形成及其传播研究甚少。

开展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形成过程与传播规律研究,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目前,我国对于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多注重研究科技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有关科技成果形成的问题。

有关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形成与技术传播的研究,尚不完善。

本项研究从科技传播、科技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其推广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在研究过程中,以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思想的形成这一典型案例丰富了科学思想理论研究体系;(2)探讨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传播的规律;(3)从个案到普遍,丰富了科技传播理论中有关科学思想传播的内容体系,促进了科学思想传播的研究。

国外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关创新扩散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先后进行了杂交玉米推广教学法和卫生措施等研究,形成创新和讯息扩散理论。

一方面,通过总结袁隆平院士的科学思想和杂交水稻自主创新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杂交水稻事业的持续发展,使得杂交水稻技术的更好传播。

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尊重事物发展的科学客观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另一方面,坚持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利用科技传播和科技管理的研究,有效推进农业(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推广和管理,满足市场需求预测及对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1.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传播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开始于两个大样板的组织,其成功的经验奠定了1976 年杂交水稻三系法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基础,这两个样板分别是湖南省郴州地区的桂东县和衡阳地区。

由于试种示范的成功,桂东县县委大力发展杂交水稻,积极性很高,因此促使其成为轰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样板,为地区迅速推广杂交水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1制订试种计划主要取决于水稻“恢复系”的选育,稻种的地理分布野败是否能成为恢复系有密切关系,而原产于热带国家的品种恢复系的比例相对较高。

因此,在热带地区进行恢复系选育的思路成为解决这一大难题的关键因素。

1974 年,一大批强优势组合研究成功,而这一批组合的研究成功,为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本条件。

1.2试种成功的经验与体会(1)杂交水稻的推广其首要条件便是解决制种问题,并订制一个周密的计划。

首先必须搞好不育系种子繁殖,然后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杂交种,有了杂交种后才能进行推广种植。

推广杂交水稻一般的生产程序是:第一年繁殖不育系种子,简称“繁殖”,第二年配制杂交种子,简称“制种”,第三年才能种上杂交稻,简称“栽培”。

因此,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必须有一个三年的周密计划,使得“繁殖”、“制种”、“栽培”三个环节互相依存,紧密衔接。

(2)充分发挥四级农科网的作用。

为了适应杂交水稻大面积发展的需要,桂东县特别注重农科组织和技术队伍的建设,迅速普及四级农科网,即每个公社都建立农科站,大队都建立农科队,生产队都建立农科组,全县共组建农科组织近2000 个,农科人员5000余人,农科基地5300 多亩(353.3 公顷)。

两年间,在农科所跟班劳动和县农科所短期参加培训的农民技术员就有4353 人,他们后来大部分都成了农科站、队、组的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了骨干的作用。

(3)打造样板的示范力量。

由湖南省农科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队深入桂东县蹲点办样板,以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层层培训好技术骨干,建设一支过硬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在推广体系中,涉及到一个庞大系统的组织,协调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种子、植保等单位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农业、粮食、财政、商业、工交运输等部门合力协作。

1.3“三系法”育种技术三大难点的解决方法“三系法”研究主要分为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三系配套;其次是选育强优势组合;最后是杂交制种。

这三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难点,而攻破这些难关的关键因素在于依靠袁隆平清晰的科学思维和缜密的思路。

(1)三系配套1965 年到 1968 年,在收集到的国内外稻种品种和栽培稻种中,对其自然雄性不育株进行广泛测试交配后,没有找到一株可用作“保持系”的植株。

1970 年,在云南南繁时,通过总结实践中的工作经验,袁隆平提出一条创新的思路,“通过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扩大亲缘关系以此来选育细胞质、细胞核互相作用的不育系”。

①思路的转变,为杂交水稻的试验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这一大胆创新思路的引领下,1970 年秋,助手李必湖和和冯克珊发现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

通过杂交转育,按计划在 1973 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

(2)选育强优势组合三系配套成功后,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是怎样选育出强优势组合。

强优势组合袁隆平利用野败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从 1974 年开始,桂东县开始小面积试种杂交水稻。

其中,在县农科所试种了594 平方米杂交稻,产量为 667 平方米 555.5kg,比常规稻增产 35%;1975 年又试种 67900 平方米,平均 667 平方米产量达 545kg,比常规稻增产 30%以上。

在连续两年小范围均有增产的情况下,组织部门决定制定详细的计划推广杂交水稻。

首先,统一认识。

杂交水稻是个新生事物,有信心、有热情地支持该技术的尝试、推广;其次,正确对待困难。

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实际困难;第三,借鉴试种 6.7 公顷成功的经验,在具备基本条件后进行大面积推广。

(3)打破传统,杂交制种传统观点中一致认定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开花时间较短,花柱柱头接收面积小,异花授粉的结实率低,制种无望。

在学术舆论的压力下,袁隆平先生开始杂交制种的研究,结合水稻授粉的基本性状,即水稻花粉轻,裂分时几乎全部散出,借助外来辅助授粉可进行 50 米距离的散播,如果父本和母本的花期相遇,就可以解决杂交水稻制种的问题。

在这一新方法的引导下,制种的产量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两系法”育种技术的形成和传播随着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系水稻技术日益陷入发展的瓶颈期,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1、单产多年徘徊不前,高产的优势减弱;2、缺乏强优的早稻早、中熟组合;3、米质与抗虫性无突破性的进展;4、杂交粳稻优势不强,不育细胞质较单一,存在某种毁灭性病虫害暴发的危险。

”因而,新的杂交水稻技术亟待研究。

在此期间,光温敏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开辟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新篇章。

1987年7 月,安江农校老师邓华凤从三系育种材料(40B×H285×6209-3)F5 中发现一株籼稻光敏核不育株,在袁隆平、李必湖的指导下,研究室全体育种人员积极配合,南繁北育,通过一年的选育,于 1988 年育成了“安农 S-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

经两代繁殖后,性状基本保持一致,无分离现象,在日照较长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反之则表现为雄性可育,能自交结实。

其遗传行为简单,为杂交水稻的生产由三系转为二系提供了新的优良种质资源。

这是国内第一个籼稻中发现并育成的光敏不育系,它为杂交水稻的生产由“三系法”转为“两系法”提供新的优良种质资源,对加速“三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两系法”育种技术的关键点在于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而难点在于利用此种雄性不育系来进行选配、组合和制种。

湖南省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室发现“安农 S-1 水稻光敏不育系”后,利用该种不育系的遗传机理对杂交水稻进行育种和制种,具有三大优越性:(1)由于其遗传行为简单,因此配组自由;(2)一种不育系可以作为两用;(3)能够有效避免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

通过选取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稻同步进行品比试验、生产示范,有些组合跟三系法进行对照比较,杂交增产 5%-10%。

1995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项目,杂交水稻的研究步入一次全新的发展高潮。

我国成为第一个发现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国家,且独创了两系法育种技术。

因此,杂交水稻“两系法”育种成为整个水稻育种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8 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我国社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时期转向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机制的转变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传播主体和客体也相应转变为以下四个部分:政府、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广中介平台机构、农业技术采用者。

在这个体系中,农业资金和农业技术实行循环交流,形成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三方共同作用于农业科技传播。

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政府占主导地位,将信息和技术扩散到最终受益者;经营性的技术,农业采用者的需求发挥主要作用,研发机构和推广机构满足其需求并进一步开发。

在体系中,中介平台机构起着沟通采用者和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桥梁作用,是农业技术能否顺利推广到农业技术需求者的关键,也是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的核心。

根据农业推广体系的构成方式,农业技术传播具有管理市场化、个体组织化、经营连锁化、培训常态化四种主要特征。

3.“超级稻”育种技术的形成和传播超级稻研究课题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攻关多年的世界性难题。

水稻超高产育种(Rice Breeding for Super High Yield) 最早由日本人在 1981 年开始了这项研究,计划在一年内培育出单产每亩 800 公斤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但是一直未达到其科研目标;国际水稻研究所于 1989 年提出“超级稻”研究计划,后改为“新株型”(NewPlant Type)育种计划,用“超级稻”(Super rice)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研究成果,世界各个产稻国政府首脑和科学家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此项研究的进展。

国际水稻研究所预期在 2000 年实现目标,但由于技术路线未成熟,一直未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