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海与气相互作用》高中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 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 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 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热力 环流方向。
正常年份 沃克环流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 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 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 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2.简析该热力环流存在的 条件。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受寒流 影响水温低,气流下沉,近 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 气压;太平洋西岸受暖流影 响水温较高,气流上升,近 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 气压。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 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大陆 热容量比海洋小,陆地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后,分子传导速度缓慢,热能 只能下传到地面以下的浅薄层中。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 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 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如下图:
30°S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的影响。副高影响下空气下沉 ,气候干燥;该处的东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海洋水汽难 以登陆;该地东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陆的水汽 ,并形成焚风;纬度低,晴天多,蒸发强,气候干燥;受沿 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影响明显,该地降水少,气温偏低 。
正常年份 沃克环流
海洋对大气主要是热力作用,大气对海洋主要是动力作用。大气环流和大洋 环流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Biblioteka 水汽来源。海面蒸发产生的水汽91%直接进行海上 内循环,以降水的形式重返海洋;9%的 水汽参与海陆大循环。
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

4.3 海-气相互作用(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降温减湿;增温增湿。
(1)正常年份太平洋环流(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
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
种纬圈热力环流,称沃克环流。
降水丰富
气流上升 气候高温多雨
沃克环流正常
降水少
气流下沉 气候干燥少雨
西太平洋水温高
③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④全国大部冬暖夏凉,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 ⑤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EI Nino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非洲的干旱 印尼、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


南美的暴雨和洪水
课程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 标准 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
影响。
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 核心 响 素养 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目标 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
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 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 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 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②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在EI Nino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 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 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 都发生在EI Nino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 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④成因:

高中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教学地理课件

高中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教学地理课件


上升气流
减弱或消失——下沉气流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对热带太平洋与环太平洋地区影响最大
判断:
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
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错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 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 旱灾严重。 对
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 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对 4.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错 5.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 低于正常状态; 错 6.对我国影响: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 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 食减产,南方入梅偏迟或空梅。下年河套 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干旱 对
? 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 基础, 海水运动与大气运动是 途径。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 热 平 衡
海—气相互作用——热平衡
? 地球上高低纬之间热量输送通过 大气 运动和洋流 共同实现。
? 0-30°N 海洋输送热量 >大气输热
? 30°N以北 大气输送热量 >海洋输热
? 50°N附近 海洋输送热量给大气,大 气环流输送到高纬
1. 沃克环流异常偏强 对
2.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 抑制 对 3.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减弱
错 4.一般而言,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紧接 着出现拉尼娜现象 对
海—气相互作用——水热平衡
?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 高低纬间环流
? 海陆对大气加热
季风环流
海—气热力作用
气—海动力作用
大气环流 方向基本 一致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热在不同地 区传输,维持地球水热平衡。
3
5
4
6

4.3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二者的发生与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间的沃克环流有关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现象
表现
影响
厄尔 尼诺
秘鲁寒流流经海岸附近海水 ①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以鱼类为食物
明显变 暖 的现象
的鸟类死亡或迁徙;②南美太平洋沿岸
国家降水增多,甚至引起洪涝灾害
拉尼 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

水温异常 下降 的现象 影响程度及威力小于厄尔尼诺现象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示意图,分析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 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培养区域认知
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 2.结合图表资料,指出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
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 热平衡的影响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
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 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
连线生活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的基础。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会产生高低纬间的大气环流;海 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则形成季风环流。同时,大气运动以风的形式作用 于海洋,促使海水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全球形成了一定规律的大 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它们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 全球的水热平衡。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水热平衡的驱动因素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 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全球的 水热 平衡。 2.水分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进行 水分 交换,构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 3.热平衡 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 大洋 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 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 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 大气 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ppt课件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2、、有有资科料学说家,设有想了,海给洋海生洋物施才肥有来了缓大解气全层球中气的候氧 变气暖.的请趋用势海.—请气用相海互— 作气用相的原互理作解用释的其原科理学分性析.该 设想的科学性。
体验成功
1.海洋表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
A. 洋流
B. 地热
C. 太阳辐射
D. 大气环流
2.海—气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A. 潜热输送
B. 热传递
C. 长波辐射
D. 短波辐射
3. 20°~40°N、40°~60°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海水增发量最大的 是
A. 20°~40°N太平洋东岸
B. 20°~40°N太平洋西岸
C. 40°~60°N太平洋东岸
D. 40°~60°N太平洋西岸
4. 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
广大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
1998年,长江、松花江、 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4.3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

4.3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

2、厄尔尼诺现象 (1)对气候的影响
➢ 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 温度下降,空气对流减弱, 降水减少,易发生旱灾和 山火。
2、厄尔尼诺现象 (2)对生物的影响
2017年3月,秘鲁遭受2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 全国多个省遭受暴雨袭击,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泛 滥、许多地方泥石流成灾。秘鲁渔场也遭受损失, 鱼类死亡减产。
水汽凝结


海 水
降 水


• 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 增温的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海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
递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 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量就是一 个地区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 衡原理。
——第三节——
海 气 相g 互 作 用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 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 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 响。。
▋学习目标
• 1、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理解海-气 直接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2、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根据图中的变 化总结厄尔尼诺对大陆东西两岸的 影响,总结厄尔尼诺、拉尼娜的表 现及影响。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 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 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径流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 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 理加以说明。

高中地理优质课件【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优质课件【海—气相互作用】
第四章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 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 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图表,说出海一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一气相互作 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运用图表,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3.运用图表,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 4.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课堂小结
水量平衡原理
厄尔尼诺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
升气流,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变得干
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 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气压差减小, 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渔场减产 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拉尼娜现象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 降低。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增大
图示大气热力环流增强
地图册P57: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例题
图5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 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 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 19~20题。
19.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 海域
A.海强 D.靠近陆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例如,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出现长时间干旱,引发了严 重的森林大火。厄尔尼诺现象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 现一定的相关性。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 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 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现在大家一起和老师,并完成下列表格。
3、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 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圣 婴”。厄尔尼诺现象对沿岸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下图为东南太平洋海区洋流模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盐度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①②③④四个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 区域瀕临的海域是( ) A.①B.②C.③D.④
2、海—气的水热平衡 在看完刚刚的海气作用与水热交换的示意
图后,我们思考一下海气作用与大气环流与大 洋环流的关系。
而海气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的水热平衡的 呢?
全球的水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我们知道,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 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这 些热量是如何输送的呢?
东南 信风 赤道 逆流 太平洋 大洋东岸 水温 大洋西岸 沃克 环流 气 太平洋东岸 候 太平洋西岸 对全球气 候的影响
关联 性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东南 信风


赤道 逆流

4.3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4.3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大气中87.5%的 水汽来自海洋
第四章水的运动
▋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大气上界
射向宇宙空间








大大



吸 收

太阳暖海洋
●异常年份,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 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 成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异常
第四章水的运动
◆厄尔尼诺的影响
第四章水的运动
▊厄尔尼诺的影响
第四章水的运动
①大洋东岸: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增强, 降雨增多,洪涝成灾。 ②大洋西岸: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 降水减少,旱灾严重,甚至发生火灾
第四章水的运动
目录
0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02气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四章水的运动
情景导入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 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 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 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 人受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③对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的影响:秘鲁寒流补偿上 升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 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 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 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 农业收成。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形成原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对世界: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 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赤道附近的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变弱,上升流变弱,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变少,渔场大量死亡减产 影响对中国:使冬季风变弱,出现暖冬现象夏季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
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推动海水运动风是推动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的形成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例如在盛行西风的影响下形成了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风海流是最常见的洋流类型
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影响海水性质大约在南北纬10°~30°的大洋东部,受信风影响,海洋表面形成了离岸流,进而产生了上升补偿流,导致该海区的水温比同纬度海区低。例如秘鲁寒流比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偏低
问题实际上,厄尔尼诺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你知道海—气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吗?厄尔尼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0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相互作用(共18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相互作用(共18张ppt)

要点探究
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H
• 想一想: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能量) 的交换方式是如何进行的?
大气
蒸发 潜热 长波 辐射
风力 使海 水运

海洋
要点探究
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 根据课本文字表述,画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太 阳 辐
海洋是大气最主 射
要的热量储存库
长 波
传导 对流


海洋
87.5%
B.约为2000毫米
C. 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小试牛刀
2、图中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 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 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 值区。据此完成题目。
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课堂小结
下渗
降 水
陆地
地下径流
• 通过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体循环流动,使全球蒸发、降水
达到平衡。
要点探究 (2)促进热量平衡
• 南北流向的洋流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又能从高 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
要点探究(2)促进热量Leabharlann 衡低纬地区 海洋热量收>支
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 热量输送
(mm)
458000
1270
110000
924
9000
300
577000
1130
多年平均径流量
(km³)
(mm)
-47000
130
47000
395
要点探究(1)促进水平衡
陆地 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高中地理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 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C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鸟粪(南美的重要 农业肥料)减少, 影响农业收成
海岛是飞鸟的聚集地,在亿万年的积累下,岛上便覆盖了厚厚的一层 鸟粪。进入19世纪后,人口猛增给粮食产量带来巨大压力,想要扩大粮 食生产面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肥料。1821年秘鲁立国后, 将鸟粪堆积的海岛全部收归国有,抽取售价的65%至70%。由于鸟粪开 采十分简单,除了付出人力外几乎没有成本,秘鲁因此获得暴利,鸟粪 收入成了支柱,占总收入一半左右,秘鲁摇身一变成为拉美最富有的国 家之一,进入一个长达40年的繁荣阶段,即所谓的“鸟粪时代”。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 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3)全球水平衡通过水循环来实现。
降水
蒸发
海洋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知识基础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
过蒸发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
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驱使大气运动。
沃克环流加强
太 平 洋
(3)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1、冬季风增强,带来冷冬。
2、夏季风增强,台风次数增多,北方降水增多,出现南旱北涝。
比较归纳
拉尼娜年份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年份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
东南信风
赤道逆流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海水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海水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差异: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 甲城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 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 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右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7~8题。
预测演练
考向1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考查“综合思维” (2023·浙江强基联盟模拟)海气温差是指海水
表面温度与其上空大气温度的差值,是海雾形成 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当气温 高于海面水温时,雾出现最多。在气温高于海面 水温的情况下,雾次数随着气温与水温差值的增 大而逐渐减少,当差值大于一定值后,雾就很少 形成。读“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不同月份海气温 差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2题。
——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水热交换
原理小结
增温的海水通过传导、对
流等方式加热近海面大气,
太 阳
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 量传递给大气。


长 波

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射
蒸发 降水
海水的温度状况受太阳辐射(纬度)、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 运动、海水深度、洋流等。
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
海水蒸发变为水汽, 进入大气。在一定 条件下,大气中的 水汽凝结,形成降 水。大部分的降水 直接落回海洋。
垂直补偿→ 上升流(寒流)
2.区域海水密度差异→洋面水位差异→形成密度流
→ 洋面洋流由低密度海区流向高密度海区
(3)洋流流向 盛行风、地转偏向力、陆地轮廓、盐度等

《“海—气”的相互作用》课件

《“海—气”的相互作用》课件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 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 100 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 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
著增温。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 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
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
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 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目标导航
了解 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掌握 掌握“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应用 学会运用图表,分析海—气互相作用及其对全球冷暖平衡 的影响。
一、“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蒸发 和_____ 降水 是海—气间水量交换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 _____ 洋流 形成的动力,也是实现_____ 水热 交换、传输,最 不仅是_____
动态平衡 状态的最主要方式。 终达到_________ 二、海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信风 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直接原因。 太平洋中部_____ 旱变涝 、 _______ 涝变旱 ,是厄尔尼诺影响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地 _______ 区气候异常的最主要表现。拉尼娜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 后一年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是在全球________ 大气环流 诺的_______ 海—气 相互作用的表现。 作用下,低纬度_______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非,阿 拉伯 174.3 375.7
43.6 121.5
我国东部 87.2 180.6
40.2 108.0
太平洋中 部 116.2 233.4
58.1 193.7
潜热通量 1 (W/M2) 7
7.3 2.9-4.8
42.1 154.9
96.8-193.7 104.1
显热通量 1 (W/M2) 7
潜热通量+ 1 显热通量 7 (W/M2)
36.3
8.2
127.5
60.5
43.6
50.3
130.4-132.3 215.5
67.8 0.82
216.9 106.5
二、海-气界面的物质交换过程
1. 蒸发与降水 2 . 海盐交换 3. CO2 和O2的交换
三、海-气动量交换
1.大气环流向海洋输送动量,是海洋环流和风浪 的主要动力;
2.海流定义: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较大规 模的水平运动现象称为洋流,即海流.
4. 海洋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1)暖流沿岸多降水,冷流沿岸多雾(海陆风雾、 海雾); 2)影响效应与沿岸风向及大小有关。
第 五
热带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一、ENSO循环
1.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
1)定义:赤道中东太平洋或秘鲁沿岸海表温度 (SST)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异常升高现象。
2) Nino指数
3) El Nino 事件的判定 Nino区月平均SST距平连续半年超过0.5ºC,最高正距 平在1.0ºC以上,即判定为一次El Nino 现象.
北非,阿 拉伯 174.3 375.7
43.6 121.5
我国东部 87.2 180.6
40.2 108.0
太平洋中 部 116.2 233.4
58.1 193.7
潜热通量 1 (W/M2) 7
7.3 2.9-4.8
42.1 154.9
96.8-193.7 104.1
显热通量 1 (W/M2) 7
潜热通量+ 1 显热通量 7 (W/M2)
4.9
200
1

-51.5

7
-46.5
-53.4
7.1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水份和降水的影响
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 地. 2)对雾的影响:海洋多平流雾、陆地多辐射雾 3)对降水的影响 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 现在冬季夜间。 地形雨:陆地上 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
盐度<3.6% 直

大西洋




红海-印度洋密度流:表层印度洋流向红海
盐度 >3.8%
地中海
大西洋-波罗地海密度流:表层波罗地海流向大西洋
• 温盐环流
表层海水向极地流动时,由于蒸发和冷却在高 纬度盐度(密度)增大而下沉,从大洋底部流向 低纬地区形成的深层海水流动现象称为温盐环流.
全球海洋环流示意图
1)季风的定义
4)东亚季风的特点
2)季风的形成
5)东亚季风指数
3)东亚季风的形成 6)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
1)季风的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具有 显著改变的大气运动现象。
2)季风的形成 •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 •行星风系季节位移作用

G NE
NW

10°N 夏季赤道辐
G
SW
3.海流分类
• 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 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指海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海流.寒流则 相反。
海洋表层环流(风海流)
•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水平方向的不均匀分布引 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洋流称为密度流。
地中海-大西洋密度流:表层流为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陆 LE 670 963 1047 963 796 1340 2387 2554 1884 1172 1214 921 921 1130
地 II 251 377 837 1465 1884 1758 921 745 1256 1800 1382 921 544 963
海洋 LE II 1298 921 1968 795 2805 670 4019 586 4563 293 4899 293 4354 293 4145 251 4731 377 4438 461 3433 461 2135 251 1465 377 3433 377
三、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1.海洋的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大,使全球气候季节变 化幅度减小,海洋气候季节滞后于陆地; 2. 平滑大气高频变化. 四、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有一半左右被海洋吸收,减缓 了全球增暖的速率。
第 二
海、陆物理特性的差异

一、海、陆面积的差异
1. 海洋表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2. 南北半球以及各纬度海陆分布不同.
东亚季风指数
east-west thermal contrast
north-south thermal contrast
shear vorticity
southwest monsoon
SCS monsoon
李建平和曾庆存(2002)提出的东亚季风指数:
(1040N,110140E)区域平均的850hPa 的西南(u,v)风,该指数可以很好地表征季风 环流和降水型。
第 二 节
南北半球每5度纬度中海陆面积的百分比
第 二
二、海、陆表面辐射特性的差异

1.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海水表面平均为5-6%,
陆面平均为10-30%,海面辐射差额大于陆面;
2. 海水对辐射的透射作用,使海水吸收、储存 更多的太阳辐射。
海、陆表面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比较 (MJm-2•年-1 )
I c 透过海面向下传输的太阳辐射通量
Q

kw
Tw z
kw 水分子热量交换系数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特点
1)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同时潜热大于 感热;
2)冬季海洋向大气的能量输送大于夏季.
1,7月沿北纬30上各经度辐射、显热 及潜热通量
太阳总辐 射 (W/M2)
月份 1 7
辐射差额 1 (W/M2) 7
6)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
•东亚副热带季风区: 22.532.5N,112.5135E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东亚季风区平 均的(标准化西南风-标准化OLR) • 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具 有显著的相关。
降水与西南气流相关
降水和OLR相关
与东 降亚 水副 的热 相带 关季 分风 布指
五、海、陆表面摩擦阻力的差异
海面平滑、粗糙度小、平均风速大于陆面
第 三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近地层环流(季风环流)的影 响—季风环流:
夏季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 地(夏季风);冬季大陆为高压,海洋为低压,气 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
R
921 1340 1884 2428 2680 3098 3308 3308 3140 2972 2596 1842 1465 2093
海洋
Q
R
3140 3768 4731 5945 7034 7411 7411 7578 7411 6908 6029 4857 3643 6029
963 1800 2680 3768 4647 5066 5191 5317 5108 4564 3852 3104 1926 3810
第 二 三、海、陆向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 节
1. 全球平均感热输送陆地大于海洋; 2. 各纬度及全球平均海洋蒸发比陆地大
3倍以上.
海、陆表面热量平衡各分量的纬圈年平均 (MJ•m-2)
纬度带
70~60°N 60~50 50~40 40~30 30~20 20~10 10~0
0~10°S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全球平均
经度 (地区)
1月 7月 平均
0º 大西洋
22 16 19
130ºE (欧亚 大陆)
74 8 41
170ºW (太平 洋)
47 25 36
90ºW (北美 大陆)
58 25 41
2)东、西岸的气温差异
(1)低纬度,大洋西部沿岸的气温高于大洋东部沿岸; 高纬度大洋东部沿岸的气温高于大洋西部沿岸。
(2)上述气温的差异取决于两个因素 • 沿岸的风向及大小; • 海洋与陆地气温差异的大小;
36.3
8.2
127.5
60.5
43.6
50.3
130.4-132.3 215.5
67.8 0.82
216.9 106.5


四、海、陆向下及水平热量输送的差异

1. 海水的热容(是空气的3100倍)大于 土壤1-2倍;
2. 海水有铅直混合作用:涡动、对流和 分子垂直运动与;
3. 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蒸发量
1040 1380 1140 120
大陆边缘地 区的径流
-200 -70 -60 -230
与临近大洋 交换的水量
-60 -300 130 350
地球上全年洋流垂直热量输送分布(单位: kcal/m 2·a,负的表示下层向海表输送)
3. 海洋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1)调节了低纬和高纬的温差
大陆和大洋上赤道至北极圈气温差(ºC)的比较
全球
LE
II
837
461
1382
544
1884
754
2721
963
3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