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229922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4.png)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实验-魔法漆封装试验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物品都被封装起来,比如食品、饮料等。
为了探究封装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魔法漆。
实验材料:1. 钢板2. 橡皮手套3. 砂纸4. 螺丝刀5. 透明胶带6. 透明塑料袋7.魔法漆(水性漆)实验步骤:1. 用砂纸将钢板的表面打磨光滑。
2. 戴上橡皮手套,用螺丝刀将魔法漆倒入透明塑料袋中。
3. 将钢板放入塑料袋中,将口封好,确保钢板完全被魔法漆包裹住。
4. 轻轻摇晃塑料袋,让魔法漆均匀地附着在钢板上。
5. 取出钢板,用手触摸漆的表面。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钢板上的魔法漆没有干燥,相对比较黏稠。
而且,当我们触摸漆的表面时,发现漆没有粘到手上。
实验解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透明塑料袋的封装可以阻止魔法漆的氧气进入,使其难以干燥。
这样,魔法漆就能保持原有的黏稠性质,不会粘到物体上。
封装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封装的性质,在许多日常生活中应用到这一原理。
比如,在食品、饮料的包装中,通过合理的封装可以防止其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延长其保质期。
此外,封装还可以保护物品不受外界的影响,确保物品的质量。
魔法漆的原理:为了更好地理解魔法漆的原理,我们探究了魔法漆中的成分与氧气之间的关系。
魔法漆中含有一种叫做“乙烯”的成分,这种成分在氧气的存在下会与氧气反应从而变硬。
当乙烯与氧气反应时,它会失去原有的黏稠性质,变得坚硬而粘性。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封装的原理以及魔法漆的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合理运用封装,保护物品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
未来的探索:封装不仅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封装的原理和应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发现与进步。
参考文献:暂无。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146c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9.png)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2.能够简单的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掌握雨和雪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雨和雪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板书“雨”和“雪”,请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雨和雪有什么不同,并引导学生思考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2. 讲解(20分钟)(1)雨的形成•水汽上升,冷却成水滴。
•水滴凝聚成为云。
当云的水滴足够大时,便会落下成雨。
(2)雪的形成•水汽上升,冷却成水滴和雪花晶体。
•水滴和雪花晶体凝聚成为云。
当云的水滴和雪花晶体足够大时,便会落下成雪。
(3)雨和雪的区别•雨是液体,雪是固体。
•雨落在地面上,雪飘落在地面上。
•雨是阴天和阴雨天气,雪是寒冷的冬天。
3. 实验(15分钟)制作自己的“雨”和“雪”,让学生亲身体验雨和雪的区别和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
•酒精。
•枝条。
实验步骤制作“雨”1.在塑料袋中倒入1/3的酒精(或其他可以蒸发的液体)。
2.将塑料袋封口后,用手掌将酒精倒向底部,使酒精挤出缝隙,形成许多小液滴。
3.用枝条轻轻敲打塑料袋,液滴将慢慢增大。
当液滴足够大时,便会落下成雨。
制作“雪”1.将制作好的“雨”放入冰箱中冷藏,待其凝固后取出。
2.用枝条轻轻敲打刚才凝固的雨(液体),小方块便会从中脱落,形成“雪”。
4. 讨论(10分钟)让学生围绕着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过程,自由发言,讨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看法。
5. Homework & Summary(5分钟)让学生以“如果你是一朵云……”为题目,写一篇以自己为云,描述自己制造雨或雪的文章。
边写边思考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并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Homework,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若有必要的话,通过小组或个别访谈的方式来分析学生的特点,评估其在课程中表现的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并对下一步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集锦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66e6f300066f5335a8121d0.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题1一、我会填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 千米。
用带子围着地球绕赤道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
2.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3.为了便于观察,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在地球仪表面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弧线,其中连接两级的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与经线相交的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中间最大的纬线圈叫赤道,它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5.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6. 6.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7.7.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8.光是沿着直线像四面八方传播的。
9.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平面镜。
10.平面镜中的像和镜外物体的像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11.两面镜子之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
(填“多”或“少”)12.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3.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1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5.红绿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变成了黄。
16.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三类,即白亮污染、和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17.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8.花岗岩,内含三种不同的矿物,白色的是石英,肉红色或黄褐色的是长石,黑色的是云母。
19.遇到盐酸冒泡的岩石是石灰岩、大理岩。
20.岩石在自然界当中,受到风吹日晒、植物生长、水流冲刷、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21.透水性最好的土壤是砂质土。
22.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粘质土。
23.分布面积较广的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南方的红壤。
24.黑土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
25.土壤能够给植物提供水分、无机盐、空气。
二、我会选1.16世纪,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C )A 大西洋B 太平洋C 北冰洋2.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的情况下,( B )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热对流》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热对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0cb87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6.png)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热对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热对流的概念;2.理解对流的形成原因;3.了解热的传递方式,以及空气、水等物质的传递规律;4.了解热的传递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对流的形成原因;2.热的传递与空气、水等物质的传递规律;3.热的传递对生活的影响;4.热对流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重难点:1.热对流的概念和实例;2.热的传递方式,以及空气、水等物质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方法:1.模拟实验法;2.观察比较法;3.创设情境法;4.问答法。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例子,让学生观察比较听话天气与风力很大的天气的不同,并引出下面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主题是“热对流”。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15分钟)通过实验设施和示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方式,以及空气、水等物质的传递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对流的形成原因和热对流的概念和实例,并让学生理解热的传递对生活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指导,引导学生探讨温水冷水分子的运动和热的传递,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问题。
第四步: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让学生做简单的总结和归纳,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了热对流。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实例拓展热对流,了解对流的影响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听课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2.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发放评测表,进行学生的评价;3.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沸点等指标,进行实验技能的评价。
七、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可以简单记录实验结果和提出的问题,展示热对流、热传递等概念。
八、教学资源:1.实验设施:热水、冷水;2.实验器材:热力学手套、温度计、计时器;3.课本资料: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热对流》;4.PPT展示。
九、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例如模拟实验、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c4782c58fb770bf78a5596.png)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科学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三维目标分布框图第一单元热胀冷缩第一课温度计的秘密第二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第三课认识岩石第四课做个岩石百宝箱第五课岩石的用途第六课岩石的风化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第七课土壤里有什么第八课土壤的种类第九课土壤与植物第十课保护土壤第十一课认识光第十二课玩镜子第十三课筷子“折”了第十五课飞旋的陀螺第十六课光与我们的生活彩虹的秘密飞旋的陀螺光与我们的生活第十七课航海家的发现第十八课地球上有什么第十九课我在哪里第二十课苹果为什么落地第二十一课测量重力单元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热胀冷缩•认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提出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制订计划: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观察、试验、制作: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思考与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对待科学学习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物质世界: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岩石的科学•认识科学探究: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观察、实验、制作: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试验记录。
•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初步学会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024年最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导体和绝缘体》核心素养教案
![2024年最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导体和绝缘体》核心素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e96b3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d.png)
20.《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教材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材料,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吗?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并结合自己的猜测,将材料包中准备的材料按照能导电和不导电进行分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第一步,为下面的实验验证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哪些材料容易导电?第二个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材料的导电生进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器材,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并及时做好记录。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绝缘体是否一定不导电。
引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继续拓展思维,了解更多绝缘体的知识,认识到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的原因,但并非所有的绝缘体一定不导电,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力。
【学生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虽然它们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着,但学生对于导体、绝缘体材料和“导电”现象,还不能做出确切的解释。
本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
2.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3.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做出总结。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兴趣。
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做出总结。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创新与发明《生物的启示》优质课件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创新与发明《生物的启示》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8a382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17.png)
24. 生物的启示
第七单元 创新与发明
活动准备 新鲜葱、白纸、硬币
2
活动过程
3
活动过程 锯齿形草叶
Hale Waihona Puke 鲁 班 发 明 据 的 故 事
4
活动过程
仿生
5
活动过程
仿生
人们根据葱叶的 特性,设计、制造了 筒形的物品,这就是 仿生。
6
活动过程
开发产品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024/4/6
16
如何做好小学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中的一门有趣的副课,其中的科学实验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科学实验包含的内 容很多,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说说 如何做好小学科学实验? 一、备课方面 虽然小学科学不是主课,但是老师应该对小学科学实验充分重视,在备课方面要精心准备。确定好教学内容和 方向,明确教学目的,对一学期的科学实验都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二、学生准备工作 有的实验课是实验室里本来就有现成的工具可以使用的,但是有的实验课是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工具的,老 师应该在上课前,让学生们准备好相关实验工具,并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三、提升学生兴趣 小学生刚开始对科学实验课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孩子们年纪比较小,容易在短时间内就对科学实验失去兴趣。 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动手做科学实验,并及时予以一定的奖励。 四、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有的是让学生一个个的操作过关,有的是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然后互相 合作完成实验。不管什么教学方式,一定要学生们写下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考核方面 小学科学实验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但是老师们可以自己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做实验的态度、实验操作过 程、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作为小学生的平时成绩,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的重视。
2024年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年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9a7559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8.png)
2024年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科学下册的核心知识点,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分类、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尊重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和环境1)生物的生长发育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昆虫的变态等。
2)生物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并学习如何将物种进行分类。
2. 光的传播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并学习如何利用反射现象进行实际应用。
3. 声音的传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如声音的远近、声音的传递和声音的阻隔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反射现象;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阻隔。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2.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活动安排1. 教学步骤1)导入:给学生展示一幅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思考。
2024年最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运动的形式》核心素养教案
![2024年最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运动的形式》核心素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b71c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8.png)
《运动的形式》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运动的形式》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通过学生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它们的运动形式,认识平动、振动、转动等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观察生活中运动物体运动形式的基础上,知道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描述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到的活动场景,根据这一情景,导语提出了本课将要探究的方向,“材料包”中提供了课上探究活动可能用到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运动物体上标注点的相对位置变化,认识物体的运动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多种运动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这些运动的物体包含哪些运动形式,知道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运动的自行车各部分的运动现象,交流运动的自行车包含了哪些运动形式。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举例物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征,正确描述生活中多种运动物体的运动形式,知道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多种运动物体,也观察到多种运动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能够意识到运动物体存在着多种运动形式。
物体运动的形式都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又有什么不同特征?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物体运动形式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不同运动形式和特征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活中物体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重难点】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小木块、钢尺、风车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你最喜欢玩哪个项目?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园逛一逛。
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
![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eccfb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3.png)
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方式。
通过实践的亲身体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观察和实验技能,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四年级下册青岛版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实践内容。
一、观察植物的根、茎和叶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和叶的外部形态,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使观察更加直观和有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校园内或者附近的公园中观察植物。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比它们的根、茎和叶的特点,做出相关的记录并进行总结。
二、制作简单的发电电池这个实践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电池的过程,了解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铜片、锌片、铜线、砂纸等材料,让学生按照指导要求进行操作。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电池的正负极、电流的流动等现象,并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电池的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压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空气的压力是什么,以及它对物体的压力是如何起作用的。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塑料瓶、吸管、水等材料,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瓶子中的水的数量或者吸管的长度来观察空气压力对物体的压力变化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四、制作简单的风车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风车,并观察它在风的吹动下的转动情况。
通过制作的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风力是如何转变成机械能的,并且在观察中可以让他们发现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制作好的风车上标注不同方向的箭头,然后放在各个位置观察旋转情况。
五、测量物体的体积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了解体积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容量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透明的直角三棱柱容器和水,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测量。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铁生锈》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铁生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fc24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7.png)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铁生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铁生锈,什么是生锈现象。
2.知道生锈对铁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1.发现周围生锈的铁物,了解其原因。
2.能掌握简单的修复方法,对周围的环境和铁制品进行保养维护。
情感目标1.养成观察、发现科学现象的好习惯。
2.增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兴趣。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铁生锈?2.生锈对铁的影响和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3.铁的保养维护。
三、教学重点1.什么是铁生锈?2.生锈对铁的影响和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铁的保养维护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一项很好的习惯,但是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因此教育孩子如何保养和维护铁制品是一个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1.PPT讲解法2.问题探究法3.活动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通过有趣的图片展示及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中铁的大量使用。
(二)深入教学1.通过PPT播放图片的方式,展示关于铁的生锈现象,让同学通过图片了解铁生锈的形象。
2.注重铁生锈对铁的影响,生锈将导致铁合金损失、强度降低、使用寿命减少以及生产和运输的成本增加。
3.向学生介绍铁制品生锈的原因,以及如何延长铁合金的使用寿命。
掌握保养和维护有助于减少铁的浪费、节约资源。
4.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图片的演示,让孩子们掌握简单的修复和保养方法,其中包括表面保养、涂油维护等。
(三)活动探究通过让同学们使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生锈的铁物品,让他们了解铁的生锈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如何维护环境和什么样的行为可能会加速铁的生锈现象。
通过观察和讨论,增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并养成观察能力。
(四)小结1.总结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对“铁生锈”有更全面的认识。
2.鼓励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保护和维护环境和物品。
3.对于学生表现出色的同学,老师可以进行肯定和表彰。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小水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小水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01697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5.png)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2课《小水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中有水蒸气,水蒸气乘风云白,风云白变成云层,云层会飘动。
2.理解水从一个物体中流出来的过程叫做滴落。
3.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了解基本的水循环过程,学会将简单的物质转化的过程形象化、感性化。
4.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环境,并积极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如何将简单的物质循环转化的过程形象化、感性化。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石膏、玻璃杯、自来水3.玛瑙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画面:有一栋房子,天空中有几朵白色的云,地上有一些小水滴,然后说:“同学们,这是什么画面呀?”。
学生可以尝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给出提示:“这是蓝天白云下地面上泥土上的画面。
当然还有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从哪里来的呢?”等等。
2. 演示活动(15分钟)1.教师拿出一个石膏块,要求学生们用玛瑙笔在石膏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在石膏块上划出一个小方框,把这块石膏块放在玻璃杯里。
接下来,教师会向玻璃杯中倒入一些自来水,直到石膏块全都浸没在水中,然后,让学生们观察石膏块上的现象。
2.学生注意到,石膏块上出现了一坨坨的小水滴,这就是水滴落的过程。
3.接下来,教师将球形玻璃杯倒扣在水盆里,让学生观察。
大概过几分钟,球形玻璃杯内壁就会凝结出一层薄薄的水膜,当这个薄膜很长时,它就会聚集形成一滴水珠,慢慢地在滴管的作用下坠落,在玻璃杯内暴乱。
这也是由于水的蒸发和凝结作用。
4.通过这两个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滴落”现象和“蒸发”和“凝结”作用,进一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3. 教学主要环节(2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们了解部分形象化的物质循环例子,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在我们周围的显著转化过程等等。
2.教师给学生们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如图:(1)水从海、河、湖等水源中持续蒸发。
(2)水蒸气升到空气中,由于空气中温度、湿度、气压的不同,水蒸气发生冷却、凝结,形成小水滴。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94662c8e2bd960591c6778a.png)
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汇总1.《认识光》1.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斑斓的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2.有些物体自身发光,如太阳、正在发光的台灯等。
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喷发的火山、恒星、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正在发光的台灯、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举例说明利用光可以做什么?答:灯光照明,激光切割,“浴霸”取暖,光伏发电等。
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6.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7.【实验】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一:手执激光灯站在课桌前,可以看到一条红色的激光束沿着桌面射出去。
从而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不能用激光灯照射他人和自己的眼睛,注意安全。
)实验二:先用直的纸筒观察蜡烛的火焰,再把纸筒折弯,用弯曲的纸筒观察蜡烛的火焰。
发现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烛光,通过弯的纸筒不能看到烛光,从而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三:想办法让光穿过3张带孔的纸板照射到黑色的纸屏上,发现当3个孔呈一条直线时,光才能到达黑色的纸屏上,从而得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实验四:准备一个矿泉水瓶,在瓶里面充满烟雾,然后用激光灯将光从瓶壁的任何一个位置射入,在瓶内能观察到束红色的激光束。
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1.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2.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
3.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4.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1青岛版全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1青岛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999f1e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1.png)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1青岛版全册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物体的形状、质量、颜色等基本属性- 了解生物的生长变化和繁殖方式- 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观察记录教学内容第一课:科学是什么-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课:物体的属性-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物体的形状、质量、颜色等属性,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基本属性-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第三课:生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观察和讨论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第四课:生物的繁殖- 通过观察和讨论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繁殖过程-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繁殖过程第五课:科学实验- 通过教师演示和引导,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总结实验结果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教学内容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每一课的教学内容3. 学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研究主动性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 总结归纳: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6. 作业布置: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小测验或作业评分,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资源- 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图片、实物和实验器材:用于示范和实践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用于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设备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光的反射》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光的反射》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564d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8.png)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光的反射》教案教学设计知识点总结1.光线的传播方向是直线传播。
2.光线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出现折射和反射现象。
3.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物体表面,以同样的角度反射回来的现象。
4.欧拉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3.能够通过生活实际现象的观察,理解和运用光的反射。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实验验证方法。
难点:掌握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首先,老师先让学生打开课本,让学生看课文标题,唤起学生兴趣,然后问学生小眼镜、镜子等物体的反射原理。
体验环节学生们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现象,教材中的实验,分别通过橡皮泥、反光板等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形成光线的反射现象是因为光遇到物体表面光的能力而形成的。
将实验室的讲解过程归纳,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确定概念老师给出三个词和示例: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不难发现:光线从一个平面表面经过反射后,与入射角相等。
则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进一步探究在学习习惯常用的图书中,就用手、尺等工具进行观察学习,并会观察并运用quotidien 中的现象,观察水面反射物体形状等現象,理解切线和水平方向的区别。
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加深对物体表面也会反射出光线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光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课后作业回到家中,观察房间中光线的反射现象,总结发现。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光的反射原理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进行相应实验,提高了学生们关注生活中物理问题的意识。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5课《热传导》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5课《热传导》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80ca6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0.png)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5课《热传导》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的传导方式:导热、对流、辐射;2.了解导热的定义和原理;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导热对物体温度的影响;4.掌握使用导热的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热的传导方式:导热、对流、辐射;2.导热的定义和原理;3.导热对物体温度的影响;4.导热的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的传导方式及导热的定义和原理;2.难点:对导热的理解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4.课堂互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引入热的概念,引出热的传导方式;2.引入导热的定义和原理。
2. 讲授(20分钟)1.讲授热的传导方式:导热、对流、辐射;2.讲授导热的定义和原理;3.通过例子讲解导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1.将烧杯放在热水中,记录水的温度变化;2.将烧杯放进冰水中,再记录水的温度变化;3.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判断热传导的发生和影响。
4. 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各自讨论导热的应用;2.让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5. 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确认学生对导热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情况;2.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导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2.实验器材:烧杯、热水、冰水。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践活动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践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8d96a1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f.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1 认识光1.怎样让光穿过3张带孔的纸板照射到黑色纸屏上?实验结论:2 光的反射1.怎样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看到的原因:3 潜望镜的秘密1. 做一个潜望镜,探究潜望镜的秘密。
4 彩虹的秘密1. 至少用一种方法制造彩虹。
5 热传导1.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一)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准备带铜棒的铁架台、凡士林、火柴、酒精灯实验步骤1.将火柴版抹上少许凡士林,让其依次粘在铜棒上,保持间距一致。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靠近火焰的火柴先掉落,随后火柴按铜棒受热近端至远端的顺序依次掉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2.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二)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准备蜡烛、杯子、试管夹、铝片实验步骤给铝片均匀地涂上蜡油,铝片的一端用试管夹夹住,另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1分钟后,观察铝片上蜡油产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铝片上加热部位的蜡油先熔化,然后逐渐向外扩散。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你知道影响热传导快慢的因素吗?6 热对流1.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目的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材料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木屑实验步骤1.在烧杯的水中放点木屑。
2.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和现象。
3.画一画加热时木屑在水中的运动路线。
实验现象木屑上下流动翻滚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
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
2.画一画暖气片的热在房间中传递的路线。
观察实践探究结论:7 热辐射1.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的实验2.说说烧水的过程中,有哪些热的传递方式?8——10 春夏星空1. 认识星座,在星空中找一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与土壤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学生也有一些的体验,但只是一些笼统的印象,往往不予以详细的研究。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常见的植物和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初步感悟身边处处皆科学,相信自己也能做科学。
本课是《植物与土壤》单元的第一课,以小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主要是使学生亲近土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体验观察、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学会记录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等组成。
2、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会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能够提出问题并动脑设计探究方案。
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了解和分析。
3、使学生形成尊重证据,关注身边科学的习惯,乐于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喜欢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科学素养。
三、设计思路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质,对它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
但要真正描述和进一步了解土壤的构成,学生还是需要引导的,而这一点正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本课注意加强对学生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观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证明”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对土壤构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即体现出身边处处有科学,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土壤和土块、放大镜、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蒸发皿、水槽、烧杯、玻璃棒等。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谈话: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到附近的农田、菜园、花园、树林等地方去挖一些土壤和土块。
关于你们采集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有什么。
(板书课题)
㈡、探究活动
1、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2、猜想土壤的成分,设计实验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除了这些,土壤里还有没有其他东西?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研究?(实验)各小组交流设计实验的情况。
3、实验证明土壤里有什么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什么。
做实验前,先考虑一下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实验,师指导。
实验一、土壤中含有水分
①、把干、湿程度不同的土放进两个烧杯中,分别慢慢加水。
②、观察土壤的变化,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
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
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实验二、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轻轻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
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土壤中含有砂和黏土。
提出问题:
用玻璃棒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放在一边静置,接着做下一个实验,下一个实验后汇报结果)
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
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黏土。
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黏土。
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黏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下雨后,低洼积水处的水干后,上层的是黏土,下面是沙。
实验四、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把土壤放在蒸发皿里,用酒精灯加热。
学生实验、讨论。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
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4、结论:
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不同的土壤这些成分不同,特点也不同,我们以后还会不断的去探究、学习。
三、总结评价
同学们,经过我们的亲自探究知道了土壤里有什么,你对自己在这节课里的表现满
意吗?你认为哪些同学的表现最出色?(生互评)
四、拓展延伸
老师对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满意,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探究,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更多更深的知识。
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程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