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必考知识点试题经典套题解析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必考知识点试题经典套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263f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8.png)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必考知识点试题经典套题解析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
母爱的力量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
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
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
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希望,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攥紧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联系短文,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手 ________地挣扎________地看着 ________的目光(2)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3)“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4)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答案】(1)凉凉(温暖);痛苦;凄楚;赞扬(2)女护士假装自己是小女孩的母亲,将女孩从死亡中拉回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主题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9cae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d.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主题阅读选择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
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
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
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争吵了起来,妻子嚷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
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
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
“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
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
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
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
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
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
至于妻子,他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085d3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4.png)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课内阅读(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个句子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2.文中有一处使用了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 ( )A.特殊含义B.引用C.强调D.讽刺和嘲讽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好处是( )A.通过腊八粥赞美中国的农业发达。
B.通过腊八粥体现人们的生活水平高。
C.突出腊八粥使用的粮食很丰富的特点。
D.通过腊八粥赞美中国的美食文化。
4.下面对选文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老北京的一些新年习俗。
B.介绍腊八的时候北京人都要吃腊八粥。
C.介绍腊八的时候北京人都要吃腊八蒜。
D.介绍老北京在腊八时要煮腊八粥和吃腊八蒜这两个习俗。
(二)转眼间,猫摇身一变,男孩几乎不敢相信他还是刚才那个动物。
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男孩对猫并不示弱,反而向前逼近了一步。
这时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对着他的咽喉张开了大嘴。
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皮肤,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
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3c5928910ef12d2bf9e790.png)
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开心阅读。
感悟春天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渐渐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
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凍閒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往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又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
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
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
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
翻翻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等诗人们的关于春的感慨。
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灏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
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
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
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角度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阅读技巧及解答 (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阅读技巧及解答 (1)](https://img.taocdn.com/s3/m/44439ea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7.png)
阅读技巧及解答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a5962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f.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有答案解析)【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和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 团圆喜庆B.福寿满堂C.五谷丰登D.财运亨通(3)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4)对课文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cda538102de2bd970588c8.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ɡ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③侄罔然..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
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
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语郗信:告诉B.白郗曰:姓氏C.咸自矜持:都D.因嫁女与焉: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b931ac1711cc7930b71681.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
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
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
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
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
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
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
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_”的观点。
(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的观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d3eef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6.png)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 _____________ (2)非然.也 ______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 (4)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 (2)一人虽听之. __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 (4)虽与之.俱学 _________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为/是其智/弗若与D.通国/之善/弈者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学弈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教,教授。
(2)这样。
(3)引,拉。
(4)因为。
2.(1)的。
(2)指弈秋的教导。
(3)它,指鸿鹄。
(4)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3.A4.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5.说明了同样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就会不同,所以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言之有理即可)(二)北京的春节(节选)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测试试题(比较难)及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测试试题(比较难)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ff1d0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2.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测试试题(比较难)及解析一、阅读理解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的小刀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
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
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
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
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
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然而,我们错了。
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
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
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
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
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
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地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
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
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
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51b93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b.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
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
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
一条鲨鱼______了一个身,就______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______又一______,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
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局部咬去。
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
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
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
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
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
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
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扯拉转〔2〕从老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阅读理解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4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4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27c69133687e21ae45a93b.png)
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4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奇妙的蜘蛛网我回到农村过暑假。
有一次在场院乘凉,爷爷说:“要下雨了,咱们回家吧!”后来,果然下雨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爷爷笑着说:“你常看看蜘蛛网,就知道了。
”于是,每天傍晚我都去观察蜘蛛网,一连几天,我看蜘蛛网都是平平地挂在那里,没有什么变化。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蜘蛛离开了原来的蜘蛛网,从屋檐下面的篱笆上竖着拉了一条条长丝,像一根根细柱子。
然后,蜘蛛就沿着这几根竖丝,侧着身子来回地爬着,绕上一圈一圈的细丝,不一会儿,蜘蛛就结了一个竖网挂在那里。
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爷爷。
他让我第二天再去看看蜘蛛网。
夜里下起了大雨,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出去看那奇妙的蜘蛛网。
噢!我看出来了,平挂着的蜘蛛网被雨水砸坏了,而竖挂着的蜘蛛网完好无缺。
原来,下雨前,气压低,蜘蛛感觉出来了,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以免雨后无家。
(1)在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痛苦——________ 残缺不全——________(2)第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蜘蛛为什么在下雨前结个竖网呢?请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解析:(1)高兴;完好无缺(2)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3)下雨前,气压低,蜘蛛感觉出来了,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因为平挂着的蜘蛛网容易被雨水砸坏了,而雨水可以顺着竖挂着的蜘蛛往下流,蜘蛛网不易被破坏。
(4)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就能从中发现一些道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选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在最后一段锁定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课内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课内阅读【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c20f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5.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课内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内语段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此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在________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1.5分)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于”的意思是________。
司马迁被称为“________”,他是西汉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3.“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张思德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列举两个像这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
(1.5分)4.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首、末)句,此句与其它部分是________关系。
(2分)5.请给此文段的最后一句话加上合适的关联词,使表达的意思不变。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1.田老师讲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d5871208a1284ac85043d2.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
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
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
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
我怕它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
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
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
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选文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2)“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里的“生”应选解释( )A.出生,诞生。
B.活,跟“死”相对。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常见的,不熟悉的。
(3)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的正误。
①“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是比喻句。
②“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是比喻句。
③“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不是比喻句。
(4)选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我”在荒岛上________的经过。
(5)“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7273d9ba1aa8114531d978.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开心阅读。
花灯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
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
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
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
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
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
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
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
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
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
九月登高吃花糕。
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
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
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
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
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
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
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
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
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
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0d779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e.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阅读(一)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1)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伯牙绝.弦(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2)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善哉,洋洋/兮若/江河!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D.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①句子含义: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二)变①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②“有什么事就说吧。
”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④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香茶。
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⑤“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⑥“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⑦“就是您老人家呀!”⑧女儿神秘地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该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用序号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含课内、课外)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含课内、课外)专项训练(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aad5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c.png)
六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课内课外)二课内《腊八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搅拌——()好奇——()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鲁宾逊漂流记》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f70501b9f3f90f77c61bce.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类文阅读。
光明赵丽宏他是一种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
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使锃亮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
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
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旧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他慷慨。
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
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
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惜他,他()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淹没了他的脚印。
(1)在文中()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或是就由于B.不管……还是便因为C.尽管……尽管便因为D.即使……即使就由于(2)请用四个词语概括“光阴”的特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用一句话概括第1自然段的大意。
(不超过10个字)(4)读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想?(5)你每天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你认为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写。
2.课外阅读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huàn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猛摔猛砸东西。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打这两条可怕的腿。
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人教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资料题目(比较难)答案
![人教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资料题目(比较难)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78c64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7f.png)
人教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资料题目(比较难)答案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连绵起伏:________②心旷神怡:________(2)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并抄写在下面。
(3)短文第2、3自然段写了________的西湖;第4自然段写了________的西湖。
(4)从整体上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写的?(5)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6)写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连续不断而且高低不平。
;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①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②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3)阳光下;月光下(4)先总后分(5)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令人心旷神怡。
(6)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课外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课外阅读【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74e7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b.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课外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全善良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个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了笑意。
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有点责怪父亲似的。
这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多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
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
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
我不禁又想起车上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1.在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那个姑娘的神态表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请在选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并写下来。
(3分)( )→( )→( )2.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
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
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
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
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
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
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
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_”的观点。
(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的观点。
2.课外阅读。
我的小学(节选)在这个(词祠)堂内,我们坐了两年,老师一直是一个女的。
她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儿。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
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什么,每一堂却被她的声音(淘陶)醉着。
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小瞧起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姆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就打过几次架。
娘后来狠狠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
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作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
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
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
”我当下就吓哭了。
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
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
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一下嘴。
她笑了,我也笑了。
下午,她拿着成绩单到我家,向娘夸说我乖,学习进步快,娘给她打荷包鸡蛋吃。
我便大胆起来,说:“老师,你的声音好听,你能给我唱个歌吗?”她就唱起来,(腮䚡)帮上深深显出两个酒窝,唱完就咯咯地笑。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
(2)读选文的第1自然段,说说老师有哪些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3)选文先后3次写到了女老师的“笑”,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这些“笑”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的老师。
(4)老师为什么寻到“我”家向“我”和娘检讨?你从中体会到了老师怎样的品质?3.阅读理解回答问题飘雨的故乡“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好多诗人都喜欢借雨来写离愁别绪,而我也深爱着雨。
故乡的雨是美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清明时节,故乡的细雨,和杜牧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朦胧之美更是相同的。
她就像一位娇柔美丽且又有点任性的小姑娘。
她凭借着春风,一会儿飘洒如雾,一会儿轻飞似烟,一会儿又调皮地打落一地的花瓣。
有时,她还会斜着打在你的窗帘上。
不过,就算她再怎么调皮娇纵,她都是温柔的、细腻的、美的。
有时,整个村子上方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烟雨中,远处看去,给人一种朦胧而又脱俗的美感。
假如你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到这个村子来,看那烟雨笼罩的景物,看那满树杏花都静立在飘洒的烟雨中,和那冒着细雨在井边打水的少女,那种朦胧的美,一定会把你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去。
这个季节的雨一下就是三两天,黄昏时分,人们做饭的烟雾融合到雨的烟雾中,都在空中微微酝酿着。
这时,有些人家已经亮灯了,一个祥和安静的夜晚又要开始了。
和春天的雨相比较,故乡秋天的雨是比较执著凄美的。
她就像一位沉默端庄且会多愁善感的女孩,又如一个调皮娇纵的小姑娘。
你看,她不停地从空中往下垂落,无边无际地密密垂织着。
雨打着阡花,花随着流水。
但此时也并非李清照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那般无情了,不过还是带着几分凄凉与伤感。
记忆中,故乡总是飘雨的天气。
千丝万缕,斜斜密密,那飘洒的细雨总会勾起心中几分诗情画意。
杨柳如丝,丝丝细雨。
雨打梨花,人随雨意深闭门。
此时你若是女孩子,准能引发出你心中许许多多的心事来。
不管是早晨,还是黄昏。
不管是杏花初开,那诗情画意的朦胧春雨,还是那离愁别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美秋雨。
故乡飘起的细雨,都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烟雨画卷,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
此时,身在异乡,外面正下着大雨。
独坐窗前时已找不到故乡下雨时的那种心情了,却平添了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啊!(1)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是( )A.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对雨、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抒发情感的寄托物是( )A.春雨B.秋雨C.雨(3)在作者眼中,春雨是________的,秋雨是________的。
(4)作者主要采用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抒情B.即事抒情(5)请你也试着用上一定的方法抒发自己内心高兴、伤心或失望的情感。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想起来了,这是在班主任滕老师家。
妈妈到东北看望爸爸去了。
我病了,两个姐姐照顾不了我。
老师把我接到她家调养,一日三餐,给我做好吃的,每一次,都提醒我准时吃药。
①我看着她那和蔼的面庞,镜片后布满血丝的眼睛。
啊!滕老师,您为了让我吃药,不顾一天的劳累,还在深夜来叫醒我。
②我慢慢地坐起来,接过药一仰头吃下去。
滕老师又把一块糖放进我的嘴里,顿时,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我的眼睛湿润了。
老师扶我躺下后,又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衣,盖在我的被子上面,给我塞了塞被角,把我裹得严严的。
接着,滕老师轻轻摸摸我的头,小声说:“好了,烧退了。
”又对我说:“不早了,睡吧。
”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老师把脸紧紧地贴在我头上,轻轻地问:③“怎么?药太苦吗?”“不!不!药是甜的……”透过泪花,我看见老师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头上出现了一根根白发。
“当,当……”墙上的钟响了十二下。
④窗外的月光射进屋里,显得格外清幽。
劳累了一天的老师也睡了。
啊!静悄悄的夜,你再长一点吧!让老师多睡一会儿,她太累了。
我渐渐睡去了。
这一次,好像妈妈真的来到我的床前。
我高兴地扑进妈妈的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1)给下列带下划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调养________(diào tiáo)和蔼 ________(ǎi āi )面庞 ________(páng chǒng )脸颊 ________(jiá jiā)(2)写出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描写。
句①是________描写。
句②是 ________描写。
句③是 ________描写。
句④是________ 描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我高兴地扑进妈妈怀里,告诉她,我吃的药,是甜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5.阅读理解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着我的双腿。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铃声还在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
”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
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4个字)打铃解围——________——误喊姓氏——________(2)第⑤段中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秘密”是指什么?“我”为什么永远也不会说?(3)下列对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