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战略大决战》
第19课 战略决战
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
6.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允许民间办厂,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6.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再度陷入困境。
【课堂导学】
1.身为状元的张謇弃官从商,选择了创办实业的道路。如果是你的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理由?
东北解放军
歼敌47万多,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
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歼敌55万多,南京暴露在解放军威慑之下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天津、北平、张家口等地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歼敌52万多,华北全境解放
2.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垮台了,为什么?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备课教师: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八年级上期历史教学案 第19 课《战略决战》1
八年级上期历史教学案第19 课《战略决战》1教学目标:1. 了解战略决战的概念和发展;2. 掌握一些重要的战略决战的历史案例;3. 培养学生分析战略决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战略决战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决战案例;3. 学会分析战略决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战略决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历史地图和图片资料;2. 多媒体投影仪;3.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战略决战案例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5分钟)1. 讲师准备教学PPT,并准备相关教学资源;2. 检查教室设备是否正常。
二、引入新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的学习内容,了解战争的概念和发展;2. 引入本课的主题,简单介绍战略决战的概念和特点。
三、新课讲解(30分钟)1. 以PPT为辅助,详细介绍战略决战的概念和特点;2. 指导学生思考战略决战的意义和目的;3. 分析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战略决战案例,如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并讲解战略决战的原因和影响。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3-4名学生组成;2. 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战略决战案例进行分析;3. 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分析战略决战的原因、目的和影响;4.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讨论(15分钟)1. 汇总各小组分析的战略决战案例,由学生进行展示;2. 其他学生提问和评论,讨论各个战略决战案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2.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选择一场战略决战的案例,并写一篇作文,分析战略决战的原因、目的和影响;3. 确认下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的授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战略决战的概念和发展,通过讲解历史案例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战略决战的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本质和人类智慧的体现,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战略决战
辽沈战 役
1948年 9月— 11月 1948 年11 月— 1949 年1 月
林彪
罗荣桓
刘.邓. 陈.粟. 谭
东北 解放 军
中原 和华 东解 放军
关门 打狗 中间江 以南的 基础 华北全 境解放
淮海战 役
平津战 役
林彪、 东北和 罗荣桓、 华北解 放军 聂荣臻
敌我力量对比表
军队 总兵力 机动 兵 力 形势
1948年7月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放军
解
130万
上升
280万
优于 敌军
主动
大为
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军队
下降
430万 365万
不足
被动
略占 优势
危机 四伏
低落
平津 战役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大决战——三大战役
战役名 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 队 战术 结果 意义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坚 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而中国 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是广大人 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与支持。 ②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 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有正确 的战略战术
重庆谈判
进攻中原解放区 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5年
1949年
抗战复台
蒋逃裂台
1、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 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使 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1852年,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军攻占南京,并将 南京改名为天京,定做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 对峙的农民政权。 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 入人心。
战略大决战说课稿
《战略大决战》说课稿一、说教材:1、简介:《战略大决战》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
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的分析:(1)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2)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任务和历史现象。
(3)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国民政府覆灭,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大决战。
②过程与方法:结合三大战役战争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学史的能力;结合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渡江战役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独立与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3、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二、说教法: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人民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标志事件是什么?转战陕北;第二阶段——战略进攻阶段,标志事件是什么?挺进大别山。
战略大决战课件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新课学习
• (1)找出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 背景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 队两百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 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 熟
• (2)大决战的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3)大决战的表现形式:三大战役
• 6.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 与指挥了: B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 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7.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 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8.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D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 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通线
地区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 民政府总统府。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垮了军 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
要点提示
• 共产党方面:
• 1、中共的正确领导; • 2、解放军英勇善战; • 3、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 国民党方面:
• 4、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回顾小结: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奠定解放长江
战
1948.11——1949.1 以南各省基础
略
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
大 决
1948.11——1949.1 基本解放
战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南京 ( 1949年4月23 )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第19课《战略决战》教案田坝中心学校李德云一、内容标准:学习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基本史实,并能准确把握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实力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国民党反动派迅速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并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启示,培养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及渡江战役,培养学生应用相关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2、通过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史实学习,加强学生阅读理解、结合地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口语表述能力。
通过上面的介绍,说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现在,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1、学习活动:(一)、活动要求:(1)分组分内容自主讨论学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安排,分成四个大组(辽沈战役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渡江战役组),每一组推举1人作讨论记录,并推举1-2人作好发言准备。
每一个大组完成一次战役的讲解(限1人)和相关问题的讨论(1人发言,大组成员可补充),每一大组可向其他大组提问或提出不同见解。
每组共同讨论学习准备时间是将控制在4-5分钟,发言提问时间控制在2-3分钟。
(2)课程过程评价:评出本节课学习积极先进组,对表现优异的组给予掌声等精神鼓励。
(二)、活动程序:第一步,阅读课文,完成任务:1、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读出每一战役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找出重大战役或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主要指挥领导者,相应的战役自主学习小组准备进行讲述战役的经过。
(有对内容加工充实的组要给予特别赞扬鼓励)2、填空(1)从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第19课_战略大决战
国民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争着兑换“金圆券”
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一万元的纸币(1947年)
1948年,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二十五万元的关金券
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一百万元的纸币(1949年)
解放战争第一年主要战场在哪里? 解放区 我军是处于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御? 战略防御 我军的作战方法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目标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结果如何? 先后打破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并使我军于1947年6 月开始转入反攻,挺进大别山。
A.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山东蓬莱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 争时支援前线所经过的战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三省 有关的城镇和村庄的地名。由此可判断,他支援过下列哪 次战役 A.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 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9年5月27日, 解放军进入上海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 军解放上海。进城部队为了 不惊扰市民,露宿街头。
1947年春,全国大饥荒.
国统区货币急剧贬值,人们不得不 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抢购日用品。
国统区人民挤兑黄金
5.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 选用了图1、图2两幅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图1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图2 三大战役示意图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战略大决战
战略大决战《战略大决战》与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有关。
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简析,学习水平是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
学习内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材分析:《战略大决战》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
包括国共两党主力间的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消灭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上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下启新中国建立,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优势:初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表现欲较强,通过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大部分历史的学习,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
劣势: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
重、难点课标要求:“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1949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9年4月,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南京。
课标要求:“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但从学情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
”所以,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分析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结合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理解这些战役的战略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
第19课 战略决战.ppt(中华书局)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长春
歼敌47万
张家口 锦州 新保安
沈阳 人民解放军:
黑山
营口
国民党军队:
北平 天津
300 290 万人万人
徐役
(1948.11—1949.1)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徐州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淮 海 战 役 示 意 图
淮海战役
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为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必须满 足广大农民土地要求,以调动农民生产、 参军、支前的积极性。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 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 据地。
土改后农民用投豆方式选举新政府委员
(2)共产党军队人数上升,战斗力 力增强,广大人民大力支持。
材料三 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面积已占东北全 境的百分之九十七,区内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百分之八 十六。
设疑解疑
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原因
1、 在东北战场上, 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军。
2、东北一旦取得胜利, 我人民解放军进可攻、退 可守,东北解放军即可挥 师入关,变成最大的机动 力量,推动全国战局的发 展。
请回答
1 .全面内战爆发于何时?其标 志是什么? 2.揭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 反攻的事件是什么?
中共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略反攻的突破口?
刘 邓 大 军
陕北
山东
大 别 山
南京
武汉
温故知新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3、地点:东起江苏江 阴,西到江西湖口。 渡江战役示意图
安 江 苏 南京 江阴
第19课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意义:
歼敌150余万人,国民党 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 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百万雄师过大江
尝试学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 渡江 战役
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战线:
战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意义:
解 放 战 争 胜 利
人民解放战争胜 利的原因有哪些?
战争的正义性
中 共
中共中央的领导正确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人民战争的 伟大胜利
政治孤立、失去人心
国 民 党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美援断绝
军事决策、多次失误
巩固练习
1、中共中央军委果断地作出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策 是在( C ) A、1946年 B、1947年 C、1948年 D、1949年 2、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 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B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台儿庄战役 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阅 陈毅司令员说: 读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材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料
陈毅司令员的话说明了什么?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 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大小车
30.5万副
88万辆
牲畜
船只 筹粮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请你说说人 民群众在解 放战争中的 作用
挑子
20.6万副
江阴
南京
湖口
解 放 战 争 胜 利
江阴
南京
湖口
归纳总结: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战略决战
降
自主学习
• 弄清三大战役和渡江战 役的时间、地点、解放军 部队名称、歼敌人数、结 果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歼敌47万人 解放东北全境
参战部队 歼敌人数 结 果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 春
沈阳
黑山、 大虎山
国 民 党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美援断绝
军事决策多次失误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 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民工 担架 543万人 30.5万副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1、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 2、请结合课文,以具体史实说 明。 3、陈毅司令员的话说明了什么?
1948.11—1949.1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1949.4 捍卫领土完整 维护祖国统一
解放南京 1949.4.23 国民党政权垮台
1、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 主要是( ) ①东北解放军 ②华北解放军 ③中原解放军 ④华东解放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2、下列对南京解放的意义的总结,正确 的是 • ( ) • A.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在中国全境内取得 了胜利 • B.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 C.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民主政权诞生 了 •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双方决战的序幕已经 开启
3、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 ( ) A.天津 B.北平 C.沈阳 D.徐州
1949 1948 9 4、从_____年____月到____年 1 ____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和
第19课战略决战用.pptx
辽沈战役
锦州
各个击破 肢解敌人
清: 一、辽沈战役 时间(起止):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意义:东 为华北北全的境获解得放解创放造,了同 条时 件
探----设疑解疑
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原因
提示:课本100页
一是东北战场上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军。 二是东北一旦取得胜利我人民解放军进可攻,退
争取和平民主、 反对国民党的 内战政策
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国民党 主力部队被消灭, 渡江战役扫除国民 党残余势力,结束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 治
重庆谈判与 内战的爆发
战略决战
人民
解放 战争
19 战略决战
本课知识点为中招常考知识点, 常结合材料,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解读课题
《战略决战》
老师提示: 1、字面意思 2、你对本课已有哪些了解?
预
老师提示: 1、预习课本101页淮海战役内容。 2、抓住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进行圈划,并
记忆,或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淮海战役
碾庄 陈官庄
杜聿明 部
双堆集
黄维 兵团
黄伯韬 兵团
清: 二、淮海战役
时间(起止):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指挥者: 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
放军
意义: 为解放长江以南 各省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阅读材料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司令员的话说明了什么?
预
老师提示: 1、预习课本102页平津战役内容。 2、抓住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进行圈划,并
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决战>片段提问:通过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同学们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历史.讲授新课:一、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并概述首先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意图。
(可从双方的兵力对比、占据延伸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引导:首战辽沈的战略决策已定,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战略呢?战役的结果如何呢)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辽沈战役)虚拟场景一:学生分小组模拟林彪、罗荣恒指挥中心,在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的引导下,指挥辽沈战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讲战役的经过,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过程。
虚拟场景二:辽沈战役结束,指挥中心进行总结。
“指挥”发言: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过渡: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2、淮海战役:大军合力,人民支前。
奠定基础,解放江南材料一: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战略决战》PPT课件 (4)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战略决战
主要内容
•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 渡江战役
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 2、地点:锦州、长春、沈阳等城市的东北
地区 • 3、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 结果: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
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和平解放北平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 1、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 • 2、战争指挥的娴熟、灵活 • 3、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大战役的意义
• 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渡江战役
•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 • 地点: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 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
•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 2、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 3、参战部队:华东、中原解放区 • 4、战果:歼敌55万多人,使南京直接暴露
在人民解放军的威慑之下1月 • 2、地点:华北地区 • 3、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 4、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
国22年的国民政权垮台,国民党的残余势 力退往台湾。
意义
• 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 台,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气
高昂
365 万
不足
略占 优势
危机 四伏
低落
解 放 军 的 坦 克
跃解 参放 加区 解青 放年 军踊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解 放 区 人 民 踊 跃 支 前
的分 解到 放土 区地 农后 民喜 悦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游 行 国 统 区 的 饥 民
解放战争形势图
1946年夏 1948年秋
北 京 故 宫
遭 战 争 洗 礼 的 圆 明 园
∴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 1949年1月)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猛虎掏心
战 役
辽沈
时间指Biblioteka 者参战部 歼敌 队 人数影 响
三大战 役历史 意义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林彪、罗荣 解放东北 歼灭和和 东北解 1948年9月 桓等 平改编国 47万 全境 放军 —11月 民党军队 150万人, 刘伯承、邓 华东解 奠定解放 1948年11月 国民党的 小平、陈毅、 放军 长江以南 ---1949年1 粟裕、谭震 55万 各省的基 主力基本 中原解 上被消灭, 月 林等 础 放军 大大加速 林彪、罗荣 华北全境 了人民解 东北解 1948年11 桓、 基本解放 放战争在 放军 全国的胜 52万 聂荣臻等 月—1949 华北解 利。 年1月 放军
温故知新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敌我力量对比表
总 机动 装备 部别 兵力 兵力 人民 解放军 国民党 军队
280 万 优于 敌军 大为 改善
1948年7月
后方
要点提示
• • • •
共产党方面:
中共的正确领导; 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解放军英勇善战;
•
• •
国民党方面:
蒋介石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 政治孤立、经济崩溃、军队厌战、贪官横行、统治 腐败。
1.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A.三大战役的结束 B.人民解放占领南京 C.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D.西藏的和平
图1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图2 三大战役示意图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单元回眸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战前: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0月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夏
(重大事件:转战陕北)
战中
战略反攻
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解放军打仗勇敢,共产党得到人 民的拥护和支持 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 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 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
C. 政权性质
D. 将帅素质 E. 历史趋势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 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 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 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 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 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 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 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 的胜利。
1947年夏——1948年9月 (重大事件: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重大事件:三大战役)
战果: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小结: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多万; 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 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长 春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9.12--1948.11.2)
沈阳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锦 州
黑山、大 虎山
战果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塔山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指 挥 员
概
结
况
果
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
延安
西柏坡
北平 徐州
沈阳
西安
南京
武汉
南京
一、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 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首战目标的选择
.
讨论: 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 放在东北?
•1、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 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 队的唯一战场。 •2、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的范围小, 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3、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 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4、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 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4.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 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5.李明同学在学校网站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 选用了图1、图2两幅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 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是( )
A.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山东蓬莱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 争时支援前线所经过的战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三省 有关的城镇和村庄的地名。由此可判断,他支援过下列哪 次战役 A.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返回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天津
塘沽
北平和平解放
平 津 战 役
党中央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的原因 :
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 策: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 ,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 ②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 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 的破坏。 ③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 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 的范例。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肢 解 敌 人
蚌埠
各 个 击 破
三大战役 之
时 间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地 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参战部队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指 挥 员 概 况 意 义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陈毅曾说过,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 民工 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543万人 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担架 30.5万副 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大小车 88万辆 结合右边《淮海战 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 76.7万头 牲畜 役人民支前统计 船只 8500只 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表》,说说人民群 筹粮 9.6亿斤 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这就能保证人 众在解放战争中的 挑子 20.6万副 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作用。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10.1. 毛泽东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
蒋介石只得呆在 台湾远眺大陆
3.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A. 力量对比 B. 士气民心
完 领 国 党 整 土 人 反 。 主 民 动 毛 权 , 派 泽 的 保 , 东 独 卫 解 立 中 放 朱 和 国 全 德
切 敢 于 抵 抗 的 国 民
地 歼 灭 中 国 境 内 一
彻 底 、 干 净 、 全 部
奋 勇 前 进 , 坚 决 、
----
南京
江阴 江阴
湖口 湖口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