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选读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选读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登鹳雀楼》、《水调歌头》等。
2. 学习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学习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并进行诗词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课:《静夜思》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画作,引起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静夜思》,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课:《登鹳雀楼》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高楼的画作,引起学生对高楼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登鹳雀楼》,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三课:《水调歌头》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河的画作,引起学生对江河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水调歌头》,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四课:诗词创作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唐诗宋词。
3.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词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唐诗宋词导学案
唐诗宋词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3. 掌握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
导学内容:一、唐诗宋词的背景和特点唐诗是指盛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唐代诗歌更分为四大家派,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纶和骆宾王,他们开创了唐代诗歌的鼎盛时期。
唐诗的特点有:崇尚自然、抒写情思、注重音韵、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完美等。
宋词是指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流传下来的一种诗体,它以曲调悠扬、抒写人情、表达个人情感为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个巅峰期,宋词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词的特点有:缅怀古代、抒发个人情感、容易吟唱、融入音乐性等。
二、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1. 抓住主题:唐诗宋词多以自然、爱情、友情、壮志等为主题,通过抓住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含义。
2. 注重词句的理解:注意理解诗中的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及句子中的词义和句意。
3. 感受情感的抒发:唐诗宋词往往通过细腻的语言抒发情感,读者应该用心感受并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4. 欣赏音韵的魅力:唐诗宋词注重音韵的和谐,通过韵脚的呼应和平仄的对立来增加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1. 《登鹳雀楼》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综上所述,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和特点,学习唐诗宋词的鉴赏方法,掌握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对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丰富个人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十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词人名片辛弃疾为人豪爽,尚气节,具备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一生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其词多咏恢复之志,长于议论,感愤淋漓,承读苏轼的豪旷词风,拓展出南宋豪放词派的新境界。
辛词风格多样,豪纵雄放之外,或清丽妩媚,或苍凉沉郁。
其词内容博大深厚,艺术造诣之高超、创作个性之鲜明皆超出前人,为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诗词故事辛弃疾的执政才干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
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
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
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
两种愁,宜对比读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不得抒发的曲折表达。
二、悟读,诗情画境他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他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不得已的选择,一首《丑奴儿》道尽“天凉好个秋”!三、品读,鉴赏评析1.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2019《唐诗宋词选读》复习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唐诗宋词选读》复习导学案李雪信一、课题:《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复习二、复习目标:1. 积累诗歌鉴赏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
2. 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找准鉴赏的切入点。
3.通过具体的诗歌鉴赏训练,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诗歌名句背诵默写。
三、复习重点难点:1. 重点:诗歌意象内涵的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各种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法:分类整理教师解析学生训练五、教具:导学案《高考总复习语文》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考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二、考纲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
尽管每道试题的答案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题时毫无规律可循。
答案的准确性主要决定于考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决定于考生阅读和鉴赏的经验。
而作为考试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诸文字,这就存在一个清晰准确严谨表达的问题。
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题型趋于纯主观化,考查内容越考越细,试题难度加大,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三、学教法指导:(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高二语文集备组《唐诗宋词》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思路一、构想。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主要是截取了初盛唐时期诗坛上主要的诗人及其诗作。
在进行本单元的学案设计之前,结合教材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说明和自己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规划与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决定从初盛唐诗歌的风格、流派,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这几个方面入手,将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制作成这份学案。
我希望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以后,对诗作思想内容,诗作风格、流派特点有一种比较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力求做到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初盛唐诗人、诗作形成一种立体、直观、准确的认识,藉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体系。
在本单元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我主要分了四个大的版块——盛唐浪漫主义诗作翘楚、盛唐现实主义诗作大师、古代诗歌之意象美与意境美、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流派。
每一个版块的学案我又设计为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拓展研习,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在“课前预习”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多诵读,多理解,在初读的基础上疏通字音,在深读的前提下理解诗意;在“课上学习”环节中我又安排了“阅读感知”和“鉴赏探究”这样两个层次,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梯度;在“课后复习”环节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了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到巩固;在“拓展研习”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些课堂内容的延伸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能深入思考所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单元导读从先秦到六朝,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孕育,中国古典诗歌登上了一座空前的高峰。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诸多士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8-《踏莎行(候馆梅残)》导学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一、词人名片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出身于低级官吏家庭,父早亡,幼时家贫。
1030年考取进士,初仕洛阳,与梅尧臣等人声气相通,提倡文学变革。
景祐初入京后,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庆历年间,再度积极参与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复又长期贬外。
至和年间入朝,逐渐上升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权要职位。
晚年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
为官清正,喜奖掖后进。
卒谥文忠。
二、诗词故事芦荻画地欧阳修4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
因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
小小的欧阳修知甘识苦、人穷志大,从贤惠的母亲那里接受了诗书传统的熏陶,从小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参加进士考试,三次名列第一。
24岁中殿试甲科第14名进士。
三、文题背景1.本调又名《抑长春》。
此词所咏为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与词牌本意正相切合。
2.六一居士: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指什么?欧阳修曾作《六一居士传》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一代文豪,爱好广泛,志趣高洁,俨然杰出史家之风范。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下片写想像中居者的离愁。
通过写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抒发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二、悟读,诗情画境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
他骑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
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清爽宜人。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六 九日齐山登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
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
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导学案_过陈琳墓
过陈琳墓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3、掌握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学习借景抒情、双关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三、学习环节一)温故而知新1、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诗人写作的目的?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第三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明确: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
(2)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修辞手法——对比。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
“无人知”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
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3)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宋词选读》篇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学生简介李清照2.教师补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生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知人论世,体会诗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诗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号,吉州庐陵人。
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等。
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南安军》。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号。
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等。
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被捕,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张养浩】(1270—1329),字,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唐诗宋词选读》优秀导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学目标:1.了解初唐四杰,了解陈子昂其人。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春夜别友人》《滕王阁》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完成下列作业。
1.“初唐四杰”指的是谁?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2.初步了解陈子昂其人,读背其作品《春夜别友人(其一)》。
学习过程:(一)学习《滕王阁》1、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的出处吗?请说出它的篇名及作者。
2、诗人生平回顾。
3、单读-齐读4、根据注释,读懂诗句。
[注释]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
槛:jiàn 栏杆。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5、补充背景资料,诗歌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
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问题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的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
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题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唐诗宋词导学教案
唐诗宋词导学教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2. 掌握选读唐诗宋词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欣赏和理解唐诗宋词的能力。
导学内容:一、唐诗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唐诗以其精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唐诗的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等。
1.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既有豪放的风格,又有细腻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2. 杜甫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情万种,既有对社会的批判,又有对生活的赞颂。
他的作品揭示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
二、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时期,宋代词人以婉约清新的风格塑造了许多优美的词作品,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等。
1. 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坛的瑰宝,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擅长词、散文、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洒脱的风貌,又有细腻温婉的情怀。
2. 李清照李清照是宋代最有才情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她的作品主题广泛,涉及爱情、家国、自然等方面,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三、选读唐诗宋词的方法和技巧1. 精选经典作品:从大量的唐诗宋词作品中,选读一些经典之作,通过深入研读了解其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2. 领会意境与情感:欣赏唐诗宋词时要注意抓住诗人的意境和情感,倾听诗词中蕴含的思想和感触。
3.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唐诗宋词以其精妙的修辞手法脍炙人口,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阅读和创作的水平。
四、欣赏和理解唐诗宋词1. 情感共鸣:通过欣赏和理解唐诗宋词,我们可以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到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真谛。
2. 文化传承: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欣赏和理解唐诗宋词,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导学方法:1. 阅读经典典籍:阅读相关的唐诗宋词典籍,了解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 鹊踏枝(导学案)
鹊踏枝班级小组姓名【教学目标】1、理解全词的核心字眼“闲情”,仔细体会词人采用层进手法,写出闲愁的连续性。
2、仔细体会词中情与景的关系:先情后景、寓情于景。
3、赏析词人以阔大境界表现的柔情,伤春背后沉郁执著的惆怅。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词的意境,体会层进手法和阔大境界。
知人论世,体会词人沉郁顿挫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
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
词集名《阳春集》。
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
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
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
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
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
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
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学习过程】1、注音抛掷()惆怅()()青芜()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2、词的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3、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高中《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导学案设计教案.doc
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单元导读】从先秦到六朝,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孕育,中国古典诗歌登上了一座空前的高峰。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诸多士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融会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
意象与意境是形成古典诗歌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它们使得诗歌摇曳着言外之意与景外之韵,朦胧着一种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
本单元我们将从意象与意境出发,去领略诗歌长于抒情的魅力。
让我们由此认识唐朝的诗,也由此认识诗的唐朝。
【学习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3、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用评点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总体设计】《唐诗宋词(选读)》将唐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所以总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能够对初盛唐诗歌的“气象恢弘”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李杜无疑是最佳人选,一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是无人能够逾越的高峰,二是学生初中背过多首两人的诗歌,对二人也比较熟悉。
因此,将第一单元设为李白和杜甫两个专题去学习。
以李白专题为例,讲读《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在诵读和赏析中初步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然后组织一个学生活动,梳理出学生初高中学过的所有诗歌,以意象和意境为切入点品味体悟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最后设计一个小练笔“我心目中的李白/杜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导学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专题导语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
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
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
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
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被称为唐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一、诗人名片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行五。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父。
青年时与李矫、崔融、苏味道同被称为“文章四友”。
26岁中进士,官至膳部员外郎。
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
他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而自豪。
二、诗词故事杜审言之狂杜审言的诗在“文章四友”中是最出色的。
不过,他非常自负,恃才傲物,自高自大得近乎发狂。
有一次,杜审言洋洋自得地对人说:“这下子苏味道一定得死了!”别人惊问,为什么苏味道一定得死呢?因为苏味道正好端端地当着吏部副长官。
杜审言指指自己一部已编好的诗文集,哈哈大笑道:“他看到了我这部诗文集,还不羞死吗?”过了一会,又目空一切地说:“我的诗文,应当叫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当叫王羲之朝北向我膜拜!”据说,他临死还不改这毛病,对前去看望他的宋之问说:“我活着压得你们不能抬头,现在要死了,你们可以轻松了。
可惜我到如今还没找到可以接替我的人!”三、文题背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五言律诗。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学目标:1.了解初唐四杰,了解陈子昂其人。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春夜别友人》《滕王阁》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完成下列作业。
1.“初唐四杰”指的是谁?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2.初步了解陈子昂其人,读背其作品《春夜别友人(其一)》。
学习过程:(一)学习《滕王阁》1、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的出处吗?请说出它的篇名及作者。
2、诗人生平回顾。
3、单读-齐读4、根据注释,读懂诗句。
[注释]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
槛:jiàn 栏杆。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5、补充背景资料,诗歌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
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问题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的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
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题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小结: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问题3、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滕王阁怎样的地势特点?明确: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小结: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问题4、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时空笔触是如何转换的?哪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明确:“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问题5: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如何赏析?明确: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问题6:“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如何赏析?明确: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小结: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结: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
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
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
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
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6、王勃《滕王阁诗》赏析练习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出滕王阁的居高临江之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的现状。
B.三、四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远之势,也写出了今天滕王阁冷落寂寞的情形。
C.五、六句由空间转入时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的感慨。
D.七、八句的意思是: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谐。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D.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附答案:1、B;2、D。
(二)导入。
1.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
(2)该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3)该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2.赏析诗歌。
(1)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2)单读-齐读(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长河:银河。
(4)诗歌赏析:问题1:这首律诗首联写的是什么?体会诗中“吐”“对”两个动词的作用。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问题2:理解颔联“琴瑟”“山川”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问题3:颈联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体会诗句中一个“隐”字,一个“没”字的表达效果。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问题4:尾联写的是什么?末句着一“何”字有何效果?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问题5:联系全诗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5)体味诗歌的写作特色: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6)准备背诵-检查背诵-默写全诗。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春江花月夜》(共2课时)教学目标:一、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