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

《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

最后,传统建筑词汇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 “堂”的设计就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塔”的建造也 要考虑到采光、通风、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桥”的设计更是将人与自然更加紧 密地在一起,成为生态廊道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说文解字》中的建筑词在文化内涵、现代意义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词汇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现代建筑领域 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建筑词的文化内涵和现代 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 更多的灵感和借鉴。
谢谢观看
《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
基本内容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字书,由东汉时期的许慎所著,距今已 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系统地总结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并对每个汉字的来源和 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说文解字》中,有许多与建筑相关的词汇,这些词 汇不仅反映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次 演示将从《说文解字》中的建筑词入手,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桥”在《说文解字》中指的是架在水上或空中的通道,用于连接两岸或两 个区域。在古代,“桥”往往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 的重要通道。
以上这些建筑词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层面上,这些建筑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宫”、 “室”等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中的“家”的概念;“堂” 则表现了古代社会重视礼仪和仪式的特点;“塔”作为佛教建筑的代表,体现了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桥”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连接和交流的重视。
在《说文解字》中,有很多与建筑相关的词汇,如“宫”、“室”、“堂”、 “塔”、“桥”等。这些词汇的来源和意义各不相同,却共同构成了中华建筑文 化的核心。

预习下册语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建筑和艺术

预习下册语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建筑和艺术

预习下册语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建筑和艺术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古代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的骄傲。

其中,传统建筑和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在下册语文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建筑和艺术,让我们携手预习,一起领略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无论是宏伟的宫殿,还是精巧的庭院,每一处建筑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宫殿建筑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例如,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帝王居所,它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巅峰之作。

2. 园林建筑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以自然为蓝本,融入了人文之美。

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等都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杰作,它们以精妙的布局和细腻的细节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3.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古代人民信仰的场所,也是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例如,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传统建筑和武术文化。

二、传统艺术中国古代的艺术一直以其高度内敛和深层意蕴而闻名,通过学习传统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书法书法被认为是艺术之首,它以精妙的笔墨和独特的造型,表现了中国人对文字的敬重和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名家书法,如王羲之、颜真卿等,都是传世之作,让世人为之倾倒。

2. 绘画绘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墨、彩、水墨等不同的绘画技法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中国画家通过对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表现,展示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 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剪、折、刻等手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纸艺作品。

剪纸以其精致的图案和丰富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预习下册语文,我们将会从传统建筑和艺术中汲取灵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中的建筑

古诗词中的建筑

古诗词中的建筑
古诗词中常常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建筑,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古诗词中出现的建筑:
1. 宫殿:古代宫殿是君主用来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常被用来象征君权。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露未霜宫树没。

”描述了宫
殿周围的梨花。

2. 楼阁: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高层建筑,一般供人休息、观景和领导人居住。

唐代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中描绘了高楼大院与周围的景色。

3. 庙宇:古代庙宇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场所,常常和山水相依相伴。

宋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写到:“所思在
山水,背郡入云涛。

离筵时傲吏,双鬓日苍斑。

”描绘了庙宇
的山水背景。

4. 园林:园林是精心设计并布置的建筑景观,主要是供人游玩、休闲和赏景的场所。

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到:“君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描绘了园林中的西窗烛光和夜雨的美景。

5. 塔楼:塔楼是古代用于储存佛像和经书的建筑,也是常见的城市标志之一。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阑干十里
送行舟,恨别音容两渺茫。

胡马关山北,羌笛何须怨。

”描述
了塔楼与关山的景观。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中的建筑,实际上古代的建筑形式还有很多,每一种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在古诗词中,建筑也常用来承载诗人对美景、思乡等情感的表达。

诗词中的建筑

诗词中的建筑

诗词中的建筑
在中国诗词中,建筑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被用来表达作者对于环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元素在诗词中的使用:
1. 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紫禁城常被用来暗示权力、皇权和宫廷生活。

很多诗词中描写的是紫禁城壮丽的建筑和宏伟的景色。

2. 长城: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长城在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壮丽的景色和宏伟的气势。

3. 园林:中国的传统园林以雅致的景观和独特的布局著称,常被用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追求。

4. 楼台:楼台建筑多为多层式建筑,常被用来描绘高耸的建筑物和景色。

5. 亭台楼阁:这些建筑常在园林或湖泊旁边,被用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闲适的生活。

6. 村落:中国古代的村落建筑常被用来表达乡村生活的恬静和宁静。

7. 小楼、小筑:这些建筑常被用来表达幽静、温馨的家庭生活。

这些建筑元素在诗词中被使用,既象征了特定的意象,又为作
品创造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建筑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在诗词中体现了对于传统的崇敬和思考。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一、概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史前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结构体系、装饰艺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进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代建筑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变迁。

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极高,其精美的雕刻、绚丽的彩绘、独特的结构等,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建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古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古代建筑还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示,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多遵从自然地形,注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山、水等,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宫殿、寺庙等建筑更是讲究布局与自然的融合。

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独特的构建方式和造型艺术,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木材的可塑性和强度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展现出优雅而富有弹性的形态。

注重对称与均衡: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注重对称与均衡的美学原则。

宫殿、府邸等建筑通常采用严格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设计,以体现庄重、稳重的氛围。

细节处理也十分精细,如斗拱、檐口等,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装饰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雕刻、彩绘、琉璃镶嵌等技艺。

诗词中的建筑文化解析

诗词中的建筑文化解析

诗词中的建筑文化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建筑元素。

通过分析诗词中呈现的建筑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对建筑的热爱与审美追求。

一、宫殿建筑古代的宫殿建筑在诗词中被广泛描绘,展示了华美壮丽的景象。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冷画屏”指的是宫殿中挂着的带有屏风作用的画,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则是通过对宫殿夜景的描绘来表现秋夜的清凉之感。

二、园林建筑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也常常出现在诗词作品中。

例如苏轼的《浣溪沙·游园不值》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的“游园”传达了作者对园林建筑的青睐,描绘了花园的美景;而“一枝红杏出墙来”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三、庙宇建筑我国古代庙宇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被广泛体现在诗词中。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一层楼”可以被理解为庙宇的阁楼,抒发了作者对庙宇建筑的向往之情。

四、民居建筑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诗词中的常见题材。

比如杜牧的《秋夜曲》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银烛”和“轻罗小扇”表现了家居的温馨,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凉爽。

五、塔楼建筑古代的塔楼建筑一直以来都是诗词中的常见形象。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鹳雀楼”即指的是高耸的塔楼,表现了作者追求卓越与超越的意境。

通过诗词中对建筑文化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建筑的热爱与追求,也能够了解到古代的建筑形式与艺术特点。

这些描绘了宫殿、园林、庙宇、民居以及塔楼的古诗词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

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

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了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而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更是给诗歌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与意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彩的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

首先,著名的古诗《卧春》中,描绘了一座宏伟的建筑——唐朝的建大业宫。

这座宫殿高耸入云,金碧辉煌,宫墙上镶嵌着珍珠、琥珀等宝石。

建大业宫的建筑壮丽,展现了古人对皇宫建筑的追求和崇高的美感。

而这座建筑的存在也成为了诗人表达自我情感的背景,诗中“卧春白露寒”一句更是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种意境。

其次,诗词中的园林景观常常令人陶醉。

在《滕王阁序》中,诗人表示了对滕王阁园林景观的喜爱之情。

诗中描绘了林木扶疏、花朵盛开的园林景色,这些景观给人以舒适的感受,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园林景观犹如人类文明的瑰宝,通过诗歌的描绘,更能感受到园林景观的独特之美。

另外,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通过描绘社交场所来展现。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诗人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景象,其中的建筑与灯会等人文景观成为了社交场所。

这种描绘将建筑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突显了社交活动的热闹与喜庆,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不仅仅是为了装点诗歌的背景,更是诗人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与表达。

在《登鹳雀楼》中,诗人通过描绘登楼的景观来展示了人们的欲望与追求。

而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通过诗歌描写了杜少府的居所与周边的人文景观,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告别之情。

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诗歌的背景,更代表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表达。

通过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建筑与人文景观的热爱与思考,同时也了解到古人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与追求。

总结来说,古诗中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是古代文人对建筑、园林和社交场所的表达与表现,通过描绘建筑与人文景观,古诗将其融入诗歌的情感与美感之中,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古诗中的传统建筑

古诗中的传统建筑

古诗中的传统建筑
先来说说亭台楼阁吧。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里的贾亭就是亭子。

亭子在古代可有着不少的作用,它常常建在路边或者园林之中,供人休息、观景。

想象一下,古人走累了,看到路边有个亭子,进去坐一坐,看看周围的山水景色,那可真是惬意。

而且亭子的造型也很有讲究,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等,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艺术品点缀在大自然之中。

再看楼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就充满了一种进取向上的精神。

楼阁一般比较高大,它是古人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像黄鹤楼、岳阳楼这些名楼,不仅建筑本身宏伟壮观,而且还因为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而声名远扬。

黄鹤楼,传说仙人曾驾鹤经过此地,它矗立在长江之畔,那飞檐翘角仿佛要冲破云霄。

当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那滔滔江水、浩渺天际,心中的情思便如江水般奔涌而出,于是就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千古名句。

岳阳楼呢,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让它成为了心怀天下之人的精神象征。

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洞庭湖的波澜壮阔,能感受到一种包容天地的大气。

还有那庭院深深的住宅建筑。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这几句诗把庭院的幽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的住宅,往往有着层层的院落,大门、二门,还有各种回廊、厢房。

大户人家的庭院里,可能还会有假山、池塘、花园。

就像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

女人们在庭院里绣花、吟诗,男人们在书房里读书、会友。

那一道道的门和墙,把外面的喧嚣隔离开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中国古今建筑文化介绍

中国古今建筑文化介绍

中国古今建筑文化介绍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古今建筑文化这档子事儿哈!
你想想,咱中国那可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呢,这建筑文化就像一部超级长的大片,从古演到今。

古代的时候啊,那建筑可真是厉害得很。

就说那故宫吧,哇塞,那叫一个宏伟壮观,红墙黄瓦,雕梁画栋,走进去感觉自己都像个皇帝似的。

还有那些个古寺庙,庄严肃穆,感觉在那待一会儿,心灵都被净化了。

古代人盖房子那可是有讲究的,什么风水啦,朝向啦,都得考虑得妥妥当当。

而且那工艺啊,啧啧,现在的好多工匠都比不上呢。

那时候没有什么高科技工具,全靠一双双勤劳的手,一点点把那些大房子盖起来。

再看看现在,咱的建筑也是了不得。

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玻璃幕墙闪闪发光,晚上那灯光一打,简直美呆了。

还有那些造型奇特的建筑,什么鸟巢啦,水立方啦,那都是咱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会想,现在的建筑虽然好看,但好像少了点古代建筑的那种韵味。

但这也是时代在进步嘛,咱不能老停留在过去。

咱中国的建筑文化啊,就像是一棵大树,从古至今,不断地生长,开枝散叶。

它见证了咱中国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咱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有点口渴啦。

总之呢,中国古今建筑文化那可是咱的宝贝,咱得好好珍惜,好好传承下去。

就像那句话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咱可不能把这么好的文化给弄丢了呀!这就是我给你唠的中国古今建筑文化,怎么样,有点意思吧!。

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探微

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探微
上古 时期 一 直到 汉代 的发 展演 进 过程 。上 古先 民最 初是 “ 穴居 而野 处 ” ,利 用 天 然 洞 穴居 住 ,其后 又 掘地 为 穴 、上立 草木 以遮 风雨 ,最终 木骨 泥墙 ,形
从木 。 ” 徐 铉 以为 : “ 木者 所 以成 室 以居人 也 。 ”
林义 光 《 文源 》 :“ 木 者 ,床 几 之属 ,人 所依 以 居
成了壮丽繁 复之宫室 。在 《 说文》 中,对房屋建 筑基 本 形 制 进 行 描 述 的 有 “ 宕 、宋 、宅 、 家 ” 等字。
远古 时 期 ,先 民多 以石 洞为 居 ,反 映在 部字 上有如 “ 宕”字 ,《 说文》 日: “ 过也。一 日:洞 屋。 ” 朱 骏声 《 通训 定声 》: “ 洞 屋 当为 本 训 。 ” 林 义光 《 文源 》 :“ 洞 屋 ,石 洞 如 屋 者 ,从 石 ^ 。洞 屋前 后 通 ,故 引 申为 过 。 ”“ 宕 ” 的 甲骨 文 义 据 谷
火 以木生 ,所 以砖 瓦可谓 是涵 括 了金 木水 火 土五种
“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 ,建筑 的每一现象都有文
化 的根基 。 ” _ 】 这些 汉字 一 方 面展 示 了从 穴 居野 处 到地 面建 筑 的悠 久建 筑文 化 ,另一 方 面也 展示 了人 与建 筑 、社会 乃 至天 地万 物 的关 系 。
第 2 5卷
第 7期






Vo 1 .25 No .7
2 0 1 5年 7月
J 0URN AL O F CHANGC HUN UNI VE RS I T Y
J u l y 2 0 1 5
古 代辞书中 的建筑 文化信 息探微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智慧、文化和审美的结晶。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华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古代中国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因此具有独特的木质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师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形式的美观,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等技艺,使建筑具有极高的抗震能力。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规划和布局。

传统建筑按照规矩方圆的原则进行布局,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之间的关系都经过精心设计。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需求,因此建筑群往往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布局和和谐的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传统建筑的屋顶多为悬山顶或歇山顶,辅以斗拱、雕花和彩画等装饰,使建筑显得华丽而富有动感。

古代建筑师还注重建筑的色彩搭配,使用传统的彩色琉璃瓦和彩绘,使建筑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古代中国的建筑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传统建筑的门楼、廊檐和雕刻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寓意,如龙、凤、莲花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和祝福的向往。

古代建筑师还在建筑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通过建筑的朝向、高低和位置等来调整气场,以保护居住者的安宁和福祉。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传统建筑的规划、布局、形式和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好的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承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将其传统价值传递给后人,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建筑释义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建筑释义

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强烈地打动了作者。 作者寻思再三,力图猜出:那痛苦的灵魂,
一定要把这罪恶的烙印、不幸的烙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头上才肯弃世而去的人,究竟是 谁。 后来,那堵墙壁又遭灰泥涂抹或者刮磨(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已不得而知了),这个字 迹也就不见了。将近两百年来,各座中世纪奇妙的教堂遭受的对待,不正是如此么!随 处都有人来加以破坏,使它们里里外外残缺不全。教士们来加以涂抹,建筑师们来加以 刮磨,然后民众跑来把它们平毁。 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 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 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 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 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 苦. 辛弃疾《摸鱼儿》
白居易《长恨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但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空间无情,人有情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一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 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 ANAFKH 这几个大写希腊字母,受时 间的侵蚀已经发黑,深深陷入石头里面,它们的形状和姿态都显示出峨特字体固有的难 以言状的特征,仿佛揭示着把它们书写在这里的是一位中世纪古人。尤其是这个词所蕴

中华传统文化建筑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建筑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的介绍:
1. 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皇家权力的象征,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皇家礼仪。

2. 庙宇建筑:庙宇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北京的天坛、南京的夫子庙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对称布局,主体建筑高大庄重,装饰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3.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江南的水乡古镇、山西的平遥古城等。

这些建筑布局灵活,形式多样,装饰朴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4. 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理想生活环境,如苏州的拙政园、杭州的西湖等。

这些建筑以自然景观为主,布局自由,装饰雅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和人文精神。

5.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的安息之所,如陕西的秦始皇陵、河北的清东陵等。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和皇权思想。

6. 桥梁建筑:桥梁建筑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重要成就,如福建的洛阳桥、广东的潮州广济桥等。

这些建筑结构巧妙,造型美观,装饰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和艺术创新。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存在。

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风格、工艺等方面来研究古代中国建筑的艺术与底蕴。

一、建筑材料在古代中国,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土、石和砖。

其中,木材是最主要的建材。

由于地广人稀,物产资源相对稀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就想方设法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建筑形式。

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潮等功能,而且能够保证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古代中国建筑师们还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因素。

二、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建筑的风格主要分为三种:殷商、周、汉,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特色。

殷商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以木质结构为主,大部分建筑都是矩形、方形或圆形,屋面为单坡或双坡,墙壁多以土坯夯实而成。

周朝的建筑风格以青铜器为主要表现盛典,大型宫殿、祭祀建筑,通常使用灰瓦屋面和雕龙雕鹰等建筑装饰。

汉朝时期,建筑风格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

屋顶形状主要分为单坡或双坡式,满足了不同区域和气候的建筑需求。

同时建筑的装饰越来越讲究,以彩画、壁画、雕刻等方式表现建筑内涵。

三、建筑工艺古代中国的建筑工艺非常讲究。

从设计到施工,都有着一整套完善的工艺和流程。

传统的中国建筑工艺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砖雕、木雕、砖瓦、装修、彩画等,在古代,这些技术被认为是非常珍贵而且高难度的。

在工艺方面,尤其需要提到的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享誉世界。

中国园林一般都包括亭、庑、塔、桥等建筑以及池塘、假山等园林构架。

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传承下来的,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善于使用空间,重视豪华的装饰和细节,同时又能体现出一种淡雅、素净的文化特质。

综合来看,在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中,总体而言,是以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作为支撑。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在建筑结构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进行组装,以实现建筑的稳固和灵活性。

这种结构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结构形式,如斗拱、柱头、斗栱等。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简洁、谦逊和平衡的原则。

建筑形式多为
单层或多层的檐式建筑,强调线条的简洁和建筑的比例关系。

建筑的布局也注重五行学说和风水的影响,以求达到吉祥、福气的效果。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精美的装饰和细致的雕刻。

建筑表面常常
装饰有对联、雕花、彩绘和窗棂等。

这些装饰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故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
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中华传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理解。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屈原诗词中的建筑

屈原诗词中的建筑

屈原诗词中的建筑屈原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各种建筑的描写,这些建筑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高堂邃宇”在屈原的描述里,有“高堂邃宇”这样的建筑形象。

“高堂”给人一种高大、雄伟的感觉。

就像是一个巨人站在那里,抬头望去,那堂屋高高在上,有一种威严感。

这显示出建筑规模的宏大,也许是贵族居住或者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而“邃宇”呢,“邃”有深邃的意思,这个词描绘出屋子的幽深。

想象一下,走进这样的建筑,长长的过道,一间间屋子,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这种建筑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工艺已经能够建造出相当有规模和深度的房屋结构了。

二、“荪壁兮紫坛”“荪壁兮紫坛”中的“荪壁”是用荪草装点墙壁。

荪草是一种香草,用它来装饰墙壁,那墙壁就不仅仅是一堵简单的隔断了,而是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还带着一种清新的香味。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在房间里挂一些有香味的香包或者摆放鲜花一样,让整个空间变得更加宜人。

“紫坛”呢,紫色在古代往往象征着高贵。

这个“坛”可能是一种高台建筑,用“紫”来形容,说明这个建筑在整个环境中的重要性和高贵性。

也许是祭祀或者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站在这个紫坛之上,就仿佛站在一个神圣的、与上天接近的地方。

三、建筑与文化意义。

屈原诗词中的这些建筑描写,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些建筑是当时社会阶层的一种体现。

高大华丽的建筑往往是贵族或者统治阶层所拥有的,普通百姓可能居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屋里。

所以,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描写,我们能看到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划分。

这些建筑在屈原的笔下与他的情感和思想相融合。

他用这些建筑来营造一种氛围,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者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比如说,当他描写那些华丽的建筑时,可能是在回忆楚国曾经的繁荣昌盛;而当他看到这些建筑在风雨飘摇中的景象时,又会联想到楚国面临的危机。

四、建筑与诗歌的美感。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就像一幅画中的重要元素一样,这些建筑的描写让诗歌的画面感更强。

古代诗词中的建筑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建筑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建筑文化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描绘建筑的诗句。

这些诗句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选取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建筑文化。

1.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将进酒》李白这句诗描绘的是长江的壮阔景象。

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和商业的中心。

李白在这里用“千古兴亡多少事” 表示长江的历史荣辱和巨大影响,而“不尽长江滚滚流” 描绘了长江巨大的水量和长流不息的动态特征。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自然景观,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楚国楼船到如今的三峡大坝,长江沿岸的建筑在现代的技术和时代下得以延续,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周南·关雎》此句出自《诗经·周南·关雎》,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几句现代歌曲。

这句诗中的“关雎”是指关中地区的渭水河畔。

渭水河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地带。

作为古代中心城市之一,一些文化遗产如唐代大明宫遗址、秦始皇陵等掩埋在这里,成为了中国现代古建筑的重要源头。

诗句中的“淑女”与“君子”正是这一文化中常见的审美观念,对于人物形象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生查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辛弃疾辛弃疾的这句名篇将建筑与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描写的是秋夜时的窗边室内,却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比拟成一个景色,明示着建筑与自然间的互动。

以一个立体而宽广的视角,来观赏建筑和自然。

这种视角将建筑纳入了自然之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密切融合,而非一种割裂与冲突。

4.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以缘此而不归?” - 《浣溪沙·席上送张大叔之西京》李清照这句诗写出了江潮和海水的相遇,正常条件下,它们应该是归去的,但是为什么会停留在此地呢?作者用人化的方式,刻画出了这种自然景象,使之产生生命力。

记载汉代建筑的

记载汉代建筑的

记载汉代建筑的
《汉书·艺文志》是记载汉代建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是汉朝
李陵等人编写的汉代官方历史书籍之一,其中有关建筑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节“记述宅宇及园苑”和第四节“记述陵墓”中。

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当时的宫室、宅基、园苑、祠庙、陵墓等建筑物,描绘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格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 宫殿:记载了汉代宫殿的规模、形制和构造,如汉代的宫殿分“内宫”、“外宫”、“显宫”等不同的区域,并详细描述了各个
区域的建筑物与内部陈设。

2. 陵墓:记载了汉代皇帝及贵族的陵墓建造情况。

如《汉书》中记载了汉武帝陵墓“长陵”的规模和布局。

3. 祠庙:记载了汉代的祠庙建筑,如“太孟庙”、“皇帝广成祠庙”等。

此外,《史记·卷一百三十一·艺文志》也记载了汉代的建筑情况,尤其是记载了汉武帝时期修建的城墙、宫室、金铜雕塑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研究汉代建筑的历史、风格和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为后世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线索。

同时,这些记载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理解汉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在我国古代辞书中,《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比较著名的。

该书中收录了众多的宀部字,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

”这些汉字一方面展示了从穴居野处到地面建筑的悠久建筑文化,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与建筑、社会乃至天地万物的关系。

1宀部字对上古建筑及五行思想的反映房屋建筑既保障了人身财物的安全,又为社会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说文》中的宀部字从文字构造、文化意蕴的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建筑和上古先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较全面展示了房屋建筑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汉代的发展演进过程。

上古先民最初是“穴居而野处”,利用天然洞穴居住,其后又掘地为穴、上立草木以遮风雨,最终木骨泥墙,形成了壮丽繁复之宫室。

在《说文》中,对房屋建筑基本形制进行描述的有“宕、宋、宅、家”等字。

远古时期,先民多以石洞为居,反映在宀部字上有如“宕”字,《说文》曰:“过也。

一曰:洞屋。

”朱骏声《通训定声》:“洞屋当为本训。

”林义光《文源》:“洞屋,石洞如屋者,从石宀。

洞屋前后通,故引申为过。

”“宕”的甲骨文义据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释为“会如屋山洞之意”[2]。

石料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中运用较少,多在柱子的底部使用垫石,称为础。

传统上以为中国地上建筑缺乏石料运用,实则不然,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砖瓦与石料性质相近,据考证,周代可能就已经开始使用砖瓦,如《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甓即建筑所用的砖瓦。

砖瓦以水、土为原料,以火为辅,其性近石,金石相通,火以木生,所以砖瓦可谓是涵括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因砖石在后世五行观念中以为属金,气有阴杀,因而多应用于墓室陵园之建筑,这属于五行思想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影响。

氏族时代,先民离开了洞穴,开始构建以草木为主材的房屋,掘地为浅穴,四周树以木桩,上覆茅草屋顶,室内以木柱支撑,四周墙体表面涂泥以挡风寒,其形制即《说文》“宋”字,“居也。

从宀,从木。

”徐铉以为:“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林义光《文源》:“木者,床几之属,人所依以居也。

”上古时期我国木材丰富,易于采运加工,因而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宋”字就是与建筑材料木材相关的宀部字,反映了先民的建筑材料意识。

中国传统建筑观视建筑为自然的一部分,房屋应居者的需求而建,居住者“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3],因而多选择木材为建筑材料。

自然界的树木是生命源泉的象征,在五行中,木又被视为吉象,以木为材的房屋包括建筑内的众多木柱、家具自然暗喻着居住者欣欣向荣、家业兴旺。

土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材料,这主要缘于其来源方便、广泛,先民对黄土的特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孟子告子下》:“传说举于版筑之间。

”版筑即用木板夹持,中间夯筑黄土以建墙,后世的建筑大多因循此道以土为主材修造,土木所建造的墙壁也是古老洞穴的延续。

土木这两种建材在性质上天然接近,因而表现在五行理论中就是它们相辅相成。

土木所建即为家宅,“宅”字,《说文》以为:“所托也。

”《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

”《正字通宀部》:“宅,今谓屋为宅。

”宅为居住休息的地方,是一般性的住宅。

《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宅,总言院宇之中也。

”引申为院落。

家,《说文》:“居也。

”《段注》:“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

”《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

”《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扆,其内谓之家。

”“家”的本义即为人的基本居室。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相当丰富,有泥土、草木、砖石、金属等,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也有所侧重和变化,上古时代和北方地区多使用泥土草木,建筑手段以木骨泥墙、夯土等为主,近世和南方地区多以砖混、纯木建筑为主。

建筑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先民以房屋象征天地,因而这些建筑材料也被认同为构造天地的基本元素,这对传统五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宀部字中蕴含的宗教文化意义建筑还蕴涵着审美趣味、宗教态度、社会风尚等文化意识,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室、宗、宔”等字上就描述了宗教建筑与物品,体现着宗教祭祀功能。

古代中国为尊崇祖先的宗法社会,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源于上古时代,先民囿于自身力量,对风雨雷电、洪涝干旱、生老病死、福祸人事等自然和社会现象缺乏客观与准确的认识,以为天地之间存有着超异力量在主宰、控制着这一切,于是便有了神鬼的观念。

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之下,先民们逐渐树立了祖先信仰和天神地祇信仰,并创立崇拜偶像、修造神庙,举行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

对祖先的崇拜是先民对血亲祖辈的敬仰,膜拜的目的是为了保佑家族的延续、福祉以及在对外争斗中获得胜利。

古代宫室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堂为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室是堂后面居住人的房子,即为建筑内部的居室,人和物充实在室中;室之两侧为东、西房。

其“室”字,《说文》:“实也。

从宀、从至。

至,所止也。

”许慎认为是人到这里而止息。

《释名》:“室,实也。

人物实满其中也。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

”《段注》:“以叠韵为训,古者前堂后室。

”《礼记问丧》:“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

”《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室,止。

谓一室耳。

”陈梦家认为:“《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是室为庙中之一部分,处于两夹之中间。

”[4]即“室”多为祭祀天地祖先之宗庙的内设房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祭祀天地祖先之宗庙的“宗”字,《说文》曰:“尊、祖庙也。

从宀,从示。

”《段注》:“当云:‘尊也,祖庙也。

’示谓神也,宀谓屋也。

”按照传统的说法,示字上面两横代表上天,下面三竖代表日、月、星。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无宁以为宗羞。

”杜预注:“言华氏为宋宗庙之羞耻。

”甲骨文中有“祖丁宗”“武乙宗”等卜辞,“宗”当是古代纪念、祭祀祖先的祖庙,如《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是宀部字中区别于其他表示居住建筑的专门性符号。

通常认为,示字是先民以石拟神膜拜的反映,在我国民间社神信仰中,人们通常用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作为“社公”“社母”的象征。

据考证,其金文字形在石头两侧各有一点,即示字的两点,表示祭奠时洒落的酒水。

另据董来运考证,其“示”字的甲、金文字形均像树干之上挂系纸条、布条等物,也就是说,是用树干来祭祀土地神的。

如《广韵》:“祇,地祇,神也。

示,上同。

”示即地祇之本字。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释曰:“示,音祇,本或作祇。

”在“宗”字里,上为房屋,下为代表祖先神灵的树干或木牌,因而宗字就具有了祖先的意义。

宗庙这种建筑出现得很早,《诗经大雅绵》“作庙翼翼……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描述的便是周文王修建祭祖的宗庙。

我国先民以为,人死后的魂灵都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即祖先灵魂聚集的地方,所以祭祀祖先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因为这也意味着铸造自身未来回归之路。

作为祭祀仪式成熟的表现,宗庙中的神主牌有专门的收藏器具,称之为“宔”。

《说文》曰:“宗庙宔祏。

”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

”即宗庙之中藏神主的石盒。

在《说文》中,“寍、安、宓、宜、宄”等字反映了祭祀祖先、鬼神的相关程式和内容。

如“寍”,《说文》:“安也。

从宀,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

”由宀(室)、由“心”在“皿”上会意“安宁”之意。

甲骨文字形中有宀有皿有丁,至金文时则增加了“心”,其中“丁”字形符即“示”的简化,表示与祭神相关。

“皿”是先民的饮食物品,也是古人献祭常用的礼器,“心”可能表示祭祀神灵之后心神稳定,也可能是用来献祭的血食,古人观念中以为神灵都是嗜血的,而心脏是血液之源,用它祭祀可以使神灵安宁、安定。

安,《说文》:“静也。

从女在宀下。

”《段注》:“安,竫也。

竫各本作静。

今正。

立部曰竫者亭安也。

与此为转注。

青部静者,审也。

非其义。

”《方言》曰:“安,静也。

”桂馥《义证》引《六书故》:“室家之内,女所安也。

”“安”为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皆从女坐在宀(房子)下之状,表示静如处女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安。

“女”字在甲、金文中的字形多为跪姿,且双手亦有交叉于身后之形,疑似捆绑之姿,联系上古社会,可能是对战争中掳掠的女奴的反映。

也有人认为,殷商之际女字即有奴仆之意。

古汉语词汇中的人称代词“汝”的本字即为女,此人称代词含有蔑视、轻视的意味,这大概和当初最早用来称呼奴仆相关。

商周之时,古人以为向神灵、祖先献祭物品可以保佑自身,所以祭祀活动频繁而又盛大。

祭品除了牛羊之外,还包括人牲,通常由战俘、奴仆充任,所以“安”字也有可能反映了在宗庙用人牲献祭的祭祀场景,献祭之后,奴隶主贵族就自以为获得了神灵庇护,在心理上就获得了安全、安定之感。

这种献祭风俗在日本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期才被废除。

“宓”字与祭祀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说文》:“安也。

”《淮南子览冥训》:“宓穆休于太祖之下。

”高诱注:“宓,宁也。

”宜,《说文》:“所安也。

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

”徐锴《系传》:“一,地也。

既得其地,上荫深屋为宜也。

”仅仅这并非宜的本义,其本义如《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毛传》曰:“宜,肴也。

”《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之。

”其甲、金文字形均为放置肉食祭品的礼器或俎案,本义为献祭之法,后来引申为祭祀之名,如《尚书泰誓》:“祭社曰宜。

”至《说文》古文时才加上了宀字形。

宗庙祭祀中有了肉食,神灵才会高兴,所以“宜”有“安定”义。

宄,《说文》:“奸也。

外为盗,内为宄。

”《段注》:“奸宄者通称,内外者析言之也。

凡盗起外为奸,中出为宄。

”从其甲骨文字形来看,为商代祓除室内不祥的祭名。

3宀部字所反映的宇宙天地文化观念广泛运用的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自商代以来颇受人们重视,除了遮阳避雨的实际功效之外,它还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上古神话“女娲补天”中,就以“五色石补天”“鳌足所立四极”等事象隐喻先民修缮建筑的屋顶等活动和支撑房屋的大木柱等物象。

最早用来表述大屋顶的是“宀”字。

《说文》曰:“交覆深屋也。

象形。

”《段注》:“古者屋四注(屋檐滴水处),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

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宀”描绘的是最原始的茅草房屋建筑形态,随着陶瓦的运用,屋顶形态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形成了雄壮美丽的外观。

在《说文》中,有多个汉字被用来指称这最为显赫的建筑形态,如“宸”字,《说文》:“屋宇也。

”《段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

”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

”又如“察”字,《说文》:“覆也。

”郑知同《商义》:“乃屋宇下覆之名。

”汉代儒家思想逐渐神化,着力宣称“以类合之,天人合一”,屋宇的文化意义逐渐加重。

屋宇被认为取法自然宇宙,建筑成为时空的象征,如《淮南子齐俗训》所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