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透析近代经济和生活面貌——经济和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人知史”“读数知史”“读图知史”“读文知史”“图文知史”“收获·快乐·成功”“学以致用”七个板块,多层面解读文字、数据、图片等史料,运用阅读、分析、讨论来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努力做到既不失历史的生动和丰富,也不失经济史的严谨和客观。

2.历史学习设计问题化,问题设置情景化层次科学化,形成知识网络化,解决问题民主化,让师导起来,让生动起来、让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顽强地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等。

2.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工业;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红色信念,学会共商、共享、开放、协调。

○重点1.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1.学会从历史人物(企业)的经历、历史统计数据等历史信息中分析经济发展脉络。

2.能分析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图知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发展重工业不能忘张之洞;发展轻工业不能忘张謇;发展化学工业不能忘范旭东;发展交通运输不能忘卢作孚。

板块一,〖读图知史•阶段特征•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1:同学们,请你快速阅读课本P120—P121,结合下图,小组合作学习,你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材料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示意图板块二,〖读人知史•艰难萌芽•千呼万唤始出来〗问题2:材料反映了哪一个历史事件的哪一个阶段?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呢?创办铁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材料二: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型新授课教材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授课时间40分钟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张謇的故事,了解其“实业救国”的精神;通过张謇创办实业的经过,认识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特征;了解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剖析图文史料,小组讨论将问题分解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张謇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特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探究合作、对比分析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所发生的变化。

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透射出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演变,既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八年级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中国近代战争内容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但由于知识面不广泛,课本史料相对匮乏,多为理性分析,感性认识较少。

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可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旨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景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表达方式导入新课(2min)设问: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称为什么?学生:……师:考中状元之后要干什么?学生:……师:但是有一个人在高中状元之后却主动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转而走上了一条当时被士大夫看不起的从商之路。

这个人他是谁?他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条道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他的经商之路来见证我国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利用常识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引发思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情况;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理解和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开展原因的探究,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展的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入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开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2.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展有哪些特点?3.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程度不断进步,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华为、中兴、海尔等中国企业都开场走向了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1.阅读教材P120和P121前四段,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阶段。

答案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开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2.仔细阅读教材P121第二段,考虑:民族工业开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开展扫除了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奖励开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开展迅速等。

3.仔细阅读教材P121第三段,考虑: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陷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除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通讯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

3.PP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什么情况?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辩、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和处理相关历史数据,从各种形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表述,培养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著条原因的讨论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用多体手段,展不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性和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张香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明确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謇兴办实业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习俗对社会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这一年本来不是科考之年,但为了迎接穗太后的六十大寿,于是破例举行了恩科取士,42岁的张赛在这次会试当中金榜题名,科场上26年的蹉跎,终于获得了大魁天下的殊荣。

但是在《马关条约)订后,他放弃高官厚,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举措在当时轰动时,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能获得成功吗?(二)、讲授新课: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萌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的原因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面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张謇兴办实业和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艰难的历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火车、轮船、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旗袍、中山装是怎样出现并风靡一时的?(二)、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含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产生: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3、张謇与大生纱厂: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外国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jian)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大生纱厂1899年5月建成,有原始资本445100两。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本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学习难度较高,如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

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资源(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南京博物院民国馆;(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中社会政权的更替,这100多年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想一想: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与什么有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什么有关?当国外机器已经轰鸣数十年,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又与什么有关?你能总结一下,经济发展往往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思考:近代的中国有什么特点?结合近代社会的特点,能预测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顺利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关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内容学习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在怎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条件产生的?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怎样的特点?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根据折线图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何时起步?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能够促使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呢?请学生阅读材料,分析,1895-191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前一个阶段发展更为迅速,是怎样的历史条件促使它初步发展呢?《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我国在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使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史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史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经济的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意义。

3.掌握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娱乐和舆论。

4.理解唐代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经济特点及其差异。

【教学重点】1.唐代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2.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唐代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经济特点及其差异。

2.如何理解唐代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1.课前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采用讲授、演讲、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新学词语:农业垦殖,手工业,商品经济,交通运输。

2.新学概念:唐代是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许多变化,唐代农业垦殖、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逐渐发展等都对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学生展示唐朝的社会变化,并配合教师进行讲解。

4.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节:科举制度1.新学词语:科举,进士,举人,生员。

2.新学概念:唐代是中国科技、文学、教育、艺术的黄金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也是唐朝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善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保障了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3.学生展示唐朝的科举制度,并配合教师进行讲解。

4.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节:文化、娱乐和舆论1.新学词语:诗歌,曲艺,佛教,历史书籍。

2.新学概念: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佛教、道教、儒教并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和历史学家。

3.学生展示唐朝文化、娱乐和舆论,并配合教师进行讲解。

4.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唐朝文化、娱乐和舆论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节:唐朝的地理环境、经济特点及其差异1.新学词语: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黄河流域,江南水乡。

2.新学概念:唐朝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南北差异非常明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❶教学分析➷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

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展示课件)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有哪些?(展示课件)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主要围绕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展开。

本节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商业发展等,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程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本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学习难度较高,如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

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资源(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南京博物院民国馆;(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中社会政权的更替,这100多年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新课讲授】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想一想: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与什么有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什么有关?当国外机器已经轰鸣数十年,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又与什么有关?你能总结一下,经济发展往往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思考:近代的中国有什么特点?结合近代社会的特点,能预测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顺利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关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内容学习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在怎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条件产生的?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怎样的特点?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根据折线图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何时起步?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能够促使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呢?请学生阅读材料,分析,1895-191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前一个阶段发展更为迅速,是怎样的历史条件促使它初步发展呢?《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导学【单元线索建构】【历史坐标】【核心素养透视】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播放视频:民国时期的实业了解概况。

状元实业家代表---张謇人物介绍。

3、短暂的春天(阅读课本121页第一二段回答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1)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阅读材料分析其受挫的原因“而中国作为初级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就处在有利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

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

1913年工业投资额为4988万元,1920年达到15522万元。

1913年机械输入总值为800万两,1921年竟达到5700万两。

但这一时期发展较快的仍然是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

在此时期,由于国内市场的资金需要,中国的新式银行也得以兴起。

但从1922年开始,棉纺业等行业出现了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由此终结。

”结论:(1)内因: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外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5、合作学习一:根据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小组制作折线图6、合作学习二:根据图文史料,认识发展特点(1)特点:轻工业多、重工业少(2)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板块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2、体现出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5课。

教材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政策可能还比较陌生,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相关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视频资料。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重要时刻,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等,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25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认识改革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改革开放前的jpg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教案年级学科课题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周次
课时课型
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如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

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名词解释: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1.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
原因:洋务运动的刺
2.发展
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表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再度受挫(萧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

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本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学习难度较高,如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

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资源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中社会政权的更替,这100多年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新课讲授】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想一想: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与什么有关?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什么有关?
当国外机器已经轰鸣数十年,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又与什么有关?
你能总结一下,经济发展往往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思考:
近代的中国有什么特点?
结合近代社会的特点,能预测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顺利吗?为什么?
教师提出关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内容学习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在怎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条件产生的?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怎样的特点?
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根据折线图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何时起步?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能够促使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呢?
请学生阅读材料,分析,1895-191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前一个阶段发展更为迅速,是怎样的历史条件促使它初步发展呢?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按《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付清日本2亿两的巨额赔款,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余万两。

1901-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其经济改革方面的措施是奖励实业,振兴商务。

政府决定带头破除耻于为商的成见,提倡、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

教师补充,除材料中反映的原因,民族工业发展还与当时社会“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有关。

教师讲授张謇的事例,并带领学生巧辨“骞”、“謇”两字,
突出张謇为江苏人及他不忘初心造福百姓的事迹。

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
1912-1919年间,工厂数量和面粉出口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这一阶段发生了什么,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它的“短暂春天”?
教师总结,并补充五四运动背景下抵制日货运动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向学生介绍抓住“短暂春天”这一历史契机发展壮大的荣氏企业,突出:荣氏兄弟为无锡人;其主要成就体现在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大领域;他们也将盈利的一部分用于造福百姓,并举出学生熟悉的例子。

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介绍1919-1927年间,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张謇事业崩盘最终含恨去世的史实,使学生感知:个人命运也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

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

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
哪些原因会导致1937-1949年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奄奄待毙这种状况的出现呢?
教师补充材料,提问:除了战争,民族工业的发展还遭受着什么?
材料: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荣氏企业,有的被日军炸毁,有的被日军占据。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两次遭绑架,被勒索款项达百万美元。

其中一次绑架中的绑匪,居然拥有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逮捕证”和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汽车。

材料:1935年以后,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银行小四行,也被官商合办、政府控股、干预人事等方式拉进了国家金融系统。

国家资本在金融业中占据了主体和主导位置。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教师总结:民族工业的发展除了遭受战争的破坏,还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奄奄待毙。

再次请学生仔细观察《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折线图,提问:
能否再概括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请学生仔细观察:“华商企业与外商企业平均纱锭数”柱状图、《1936年日商和华商纱厂对比表》、《1939年华北工业的资本构成比较表》、《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分布图》,提问: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仔细观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表》,提问:
这种近代轻、重工业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教师总结,并向学生解释:这种轻、重工业比重失衡的局面不仅影响近代中国,还影响到新中国,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进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下学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学习做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