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PPT课件
10
11
十二经的命名规则
先必须按照经络理论进行辨析,判断病变的脏腑、
经络,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部位和联系范
围来选定,此即“循经取穴”。所以,针灸及推
拿治疗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
30
• 2.分经用药 • 药物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达病所,发挥其疗效。
21
• 抗御病邪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 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 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 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 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 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 五脏,散于肠胃。”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
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
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
表现。
20
• 运行气血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 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 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 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 润,关节得以通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三中医专业经络腧穴学-1经络概论习题及答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试题院(系):考试时间:9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第一、三章经络概述一选择题A型题1.现存最早的经络文献是:A.?灵枢??素问?B.?内经??难经?C. ?甲乙经?D. ?脉书?E.?脉经?2.十二经在腹部的有关经路由内向外依次是:A.足少阴, 足阳明, 足厥阴, 足太阴;B.足阳明, 足少阴, 足厥阴, 足太阴;C.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厥阴;D.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足阳明E.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少阳3.手足三阴经穴位能治疗头面部疾病, 主要是因为:4.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A. 十二经脉B.十五络脉C. 十二经别D.奇经八脉E.以上均是5.?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滑伯仁E.杨继洲6. ?针经指南?的作者是:A.王执中B.王惟一C.滑伯仁D.窦默E.杨继洲7.?十四经发挥?的主要蓝本是:A.?甲乙经?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C.?针灸资生经?D.?金蓝循经取穴图解?E.?针灸大成?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A.?内经??难经?B.?灵枢??素问?C.?脉经?D.?脉书?E.?甲乙经?9. 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A. 无名指B. 小指C. 中指D. 食指E. 拇指10. 关于针灸经络著述最多的朝代是:11.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 杨继洲B. 皇甫谧C. 华佗D. 李学川E. 高武12 .?针经?是指:A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B ?素问?C ?灵枢?D ?针灸甲乙经?E ?针灸大成? 13.十二经的命名,主要包涵了哪些内容?A 阴阳、五行、脏腑B 五行、手足、阴阳C 手足、阴阳、脏腑D 脏腑、手足、五行E 以上均非14.?针灸逢源?的作者是:A 李学川B 王叔和C 华佗D 孙思邈E 皇甫谧15.足三阳经在躯干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B 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C 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D 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E 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16.以下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A 肝与心B 胆与心包C 肾与大肠D 心包与三焦E 脾与肺17.在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A 额头部B 头面部C 上肢部D 胸部E 下肢部18.在经络系统中,离、入、出、合是指以下哪个的循行特点?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五络脉E 十二经别19.十二经筋的命名,主要包涵哪些内容?A手足、阴阳B阴阳、手足C 手足、阴阳、脏腑 D 手足、脏腑、阴阳E 阴阳、手足脏腑20.?奇经八脉考?的作者为:A 杨继洲B 高武C 何假设愚D 李时珍E 孙思邈21.同名经在以下何处连接A 胸B 腹C 手足D 头面E 背部22.在心中衔接的经脉是A 足厥阴肝和手太阴肺B 足少阴肾和手厥阴心包C 手少阳三焦和手少阴心D 足太阴脾与手少阴心E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23.在无名指处连接的是A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B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D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E 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2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A 心中B 肺中C 小指D 大趾E面25.营气从足阳明胃经流注到的下一条经是A 胃经的同名经B 胃经的表里经C 足少阳胆经D 足少阴肾经E 手太阳肠经26.从足太阴脾经运行到的下一条经是A 脾经的同名经B 脾经的表里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少阴心经E 手阳明大肠经27.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A 一对表里经B 一对同名阳经C 一对同名阴经D 一阴一阳经E 以上都不对28.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B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C 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D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E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29.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衔接于A耳旁B 耳中C 外眦D 内眦E 目中30.位于腹部第三侧线的为A 胆经B 膀胱经C 肾经D 脾经E 胃经B型题A ?黄帝内经?B ?灵枢?C ?素问?D ?难经?E ?针灸大成?1 其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2 ?内经?中最详尽记载经络的书为A 364B 354C 360D 365E 361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4 ?针灸逢源?载穴A ?扁鹊神应玉龙经?B ?针经指南?C ?圣济总录?D ?明堂灸经?E ?针灸聚英?5 “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初见于6 属明代的针灸专著A ?医学指归?B ?针经指南?C ?针经?D ?明堂流注?E ?脉书?7 将经络与药物结合起来的书为8 ?九卷?又称A ?黄帝针灸甲乙经?B ?针经指南?C ?难经?D ?经络分野?E ?奇经八脉考?9“流注八穴〞初见于10 首先提出“奇经八脉〞名称的是A 阴跷与阳跷脉B足少阴与足太阴脉C 手少阴与手太阳脉D 任脉与督脉E 手太阴与手少阴脉11 有表里关系的为12 无所属穴位的脉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十五络脉E 十二经筋13 经络系统的主体是14 不进入胸腹腔的是A 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B 足少阴肾与手厥阴心包C 手太阴肺与足厥阴肝D 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经15在胸中连接的有16在内眦连接的为A 足阳明胃B 手阳明大肠C 手少阴心D 手少阳三焦E足少阳胆17 接续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18 接续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是A足太阳经别 B 任脉C足太阳经脉 D 带脉 E 手太阴经筋19 加强与心和头联系的是20 与胸膈联系的是A 十五络脉B 十二皮部C 十二经脉D 十二经别E 十二经筋21 均起于四肢末端,不属络脏腑的是22 具有“离、入、出、合〞分布特点的是A枢儒B害蜚C关蛰 D 枢持E害肩23 阳明皮部名称为24 少阴皮部名称为A关中 B 关折 C 关枢 D 枢儒 E 枢持25 太阳皮部名称26 少阳皮部名称A 手少阴经筋B 足少阴皮部C冲脉D手太阳经脉 E 脾之大络27 别道奇行的为28 加强表里及脏腑联系的是C型题A 从四肢部开始B 手足各经脉互相衔接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 ?脉书?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2?内经?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A 李时珍B 叶天士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3 注重分经辨证用药的医家是4 ?奇经八脉考?的作者是A 胸B 腹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5 足三阳联系6 手三阴联系A 身前B 身后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7 足阳明经行于8 足少阳经行于A背腰第二侧线 B 胸腹第一侧线 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9 肾经10 胃经A 肝经B 胆经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1 循行于胁侧的经脉是12 循行于阴部的经脉是A 手阳明B 足阳明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3循行于肩部的经脉是14循行于面周的经脉是A 肺B 脾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5 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上的经脉是16 循行于颈部的经脉是A 手少阳经B 足少阴经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7 与手厥阴经互相衔接的经脉是18 足太阳经的表里经是A 2 寸B 4寸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9 躯干前第一侧线距胸正中线是20 躯干前第二侧线距正中线是A 直属脏腑B 具有沟通表里作用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21 阴维脉和阳维脉22 少阴络脉与太阳络脉K型题1 “一源三歧〞指的是①任脉②督脉③冲脉④带脉2 经络理论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包括①分经用药②分经辨证③循经取穴④分经切脉3 经络系统的主干是①奇经八脉②十二经别③十五络脉④十二经脉4 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循行线距正中线为① 2.5寸② 1.5 寸③ 2寸④ 3寸5由于经别的联系,突出了哪个器官的重要性①头②耳③心④咽喉6以下属于奇经八脉的是①带脉②阴维脉③阳蹻脉④瘛脉7 属于络脉的为①脾之大络②任脉络③督脉络④冲脉络8 胸腹第三侧线上的经脉是①心包经②肺经③心经④脾经9在躯干部的第二侧线有经脉①胃经②脾经③膀胱经④肝经10 在四肢末端衔接的经脉有①手太阴与手阳明②手少阴与手太阳③手厥阴与手少阳④足太阳与足少阴11 在头面部衔接的经脉有①手阳明与足阳明②手太阳与足阳明③手少阳与足少阳④手少阳与足太阳12 “联系内脏,沟通表里〞是以下哪个的特点①十五络脉②十二皮部③十二经筋④十二经别X型题1被称做“十四经〞的是A 手太阴肺B 足阳明经筋C 手少阴经别D 任脉2 于四肢末端衔接的经是A 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B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C 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厥阴心包经D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3从脏走手的经脉是A 手太阴肺B 手阳明大肠C 手少阴心D 手厥阴心包4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A 足太阴与足太阳B 阴跷脉与阳跷脉C 手太阴和手阳明D 足厥阴与足少阳5到达头目的经筋是A 手太阳经筋B 手少阴经筋C 足太阴经筋D 足少阳经筋6 经络理论在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A 分经用药B 分经辨证C 分经切脉D 分部诊络7 能加强表里及脏腑之间联系的是A 足少阴肾经B 手厥阴络脉C 手阳明经别D 足阳明经筋8 以下哪些书是针灸学专著A ?医学指归?B ?针灸大成?C ?针灸聚英?D?甲乙经?9 从头面走足的经脉是A 足阳明胃B 足太阴脾C 阴维脉D 足少阳胆10 多血少气之经有A 小肠经B 肝经C 心包经D 膀胱经11 经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续的经脉有A 手少阳经B 手太阳经C 足少阳胆D足少阴经12 少血多气之经是A 足太阴脾B 手少阳三焦C 足少阴肾D 手太阴肺二填空题1.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寸。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经络腧穴学》教案
《经络腧穴学》电子教案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教学目的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教学重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教学难点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对经络的初步认识导出经络的概念。
复习提问:提问并讨论对经络的基本认识板书设计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掌握要点(1)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举例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讲授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提问(1)经络的概念(2)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述了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4、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经络的认识。
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教学目的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教学重点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教学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导出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复习提问:经络系统的组成板书设计2、十二经脉的分布1)外行布分(1)四肢部(2)头和躯干布2)内行布分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5、十二经脉的衔接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2、十二经脉的分布1)外行布分(1)四肢部(2)头和躯干布2)内行布分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5、十二经脉的衔接掌握要点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举例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说明其分布提问1.十二经脉的分布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4.十二经脉的衔接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述了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4、布置作业复习、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教学目的掌握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教学重点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教学难点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导出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复习提问:1.十二经脉的分布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板书设计二、奇经八脉1定义 2、命名三、十二经别1定义 2、循行分部特点四、十五络脉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4.十二经脉的衔接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二、奇经八脉1、定义2、命名三、十二经别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四、十五络脉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掌握要点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举例提问以督脉为例说明如何命名1.奇经八脉定义、命名2.十二经别3.十五络脉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述了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4、布置作业复习掌握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教学目的掌握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教学重点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教学难点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复习经络系统的导出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复习提问:1.奇经八脉定义、命名板书设计五、十二经筋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六、十二皮部1、定义2、分部特点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2.十二经别1.经络的作用3.十五络脉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五、十二经筋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六、十二皮部1、定义2、分部特点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1.经络的作用掌握要点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举例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例讲授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提问 1.十二经筋2.十二皮部3.经络的作用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授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4、布置作业复习掌握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下篇经络腧穴的分部关系及现代研究。
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经络腧穴学》复习指南
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经络腧穴学》复习指南第一单元经络概述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要点:【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
【要点解析】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
【要点2】十二经脉的分布。
【要点解析】十二经脉在体表为左右对称分布,其中阴经隶属于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隶属于腑,多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具体分布如下:1?四肢部:阴经在四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太阴、厥阴、少阴;阳经在四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阳明、少阳、太阳。
其中手三阴分布于上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手三阳分布于上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足三阳分布于下肢前侧、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其中内踝尖上8寸以下,从前向后是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2.头面部:阳经经脉皆上头面。
其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手足少阳经在头侧,足太阳经在后头及头顶,手太阳经在颊部。
3.颈项部:从前向后依次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躯干部:足少阴肾经在胸腹第一侧线(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足阳明胃经在胸腹第二侧线(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阴脾经在胸腹第三侧线(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足厥阴肝经在胁肋部,足少阳胆经在胁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骶部。
【要点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要点解析】十二经脉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脏与腑,阴与阳之间通过经别和络脉相互沟通,形成六组表里属络的关系。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腧穴学概述概 念经络腧穴学: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所分出的支脉。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一、经络系统(经脉、络脉、连属部分)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1、十二经脉(十二正经)--手足、阴阳、脏腑 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左右对称 阴经在阴 阳经在阳立正姿势下:拇指在前,小指在后,将上下肢内外侧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
部位阳经阴经内踝8寸下前阳明太阴厥阴中少阳厥阴太阴后太阳少阴(3)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脏腑、阴阳、表里的属络关系。
肺经、大肠 脾、胃 心、小肠膀胱、肾 心包、三焦 肝、胆结果: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治疗上互相为用。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循行走向: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于阴经在胸中交接。
(5)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一肺二大三胃经 四脾五心六小通七膀八肾九心包 三焦胆肝相连行2、奇经八脉因其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特点:既无表里关系,亦不隶属十二脏腑。
但与奇恒之腑联系密切。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第一章_经络概述
(二)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临床:内脏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可现病理现象(压痛、 结节、皮疹、皮色变化……) 例胃痛:足三里至丰隆穴下2寸,汗毛竖起(头 针研究) 肝炎:肝俞穴处有压痛 心绞痛:沿左上肢内侧放射至小指 2.文献 《十一脉》、《灵》、《甲》、《大成》均在每一条 经脉循行路线之后记述有关病症,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 型反应之一。 说明内病反应于体表,途径即经络
2.流注:
(1)起于肺经,止于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2)阴阳表里经脉相传。 (3)手足同名阳经相传。 (4)阴阳经脉均按阴阳气衰减相传。 (5)与督任相通构成十四经循环流注。
• 十二(四)经流注图
①手太阴· 肺 任 ( ) 督 ( ) ④足太阴· 脾 ⑤手少阴· 心 ⑧足少阴· 肾 ⑨手厥阴· 心包 ⑿足厥阴· 肝
治法: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
规律: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的错误, 提示禁例。 《经络学》是针灸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与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说 等在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成体系,各 具特点,同时彼此相互补充印证,成为中医学阐述正 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学说。
经:纵丝,织物的纵线,犹主干。 络:网络,纵横交错,犹分支。 经脉:主干、纵行、深层,少有计数,运行气血的主要 通路,经络系统的主体。 络脉:分支,横行,浅表,多难以计数,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为诸经渗灌气血,形成整体循环,分属于经脉
一脉相承,彼此衔接→整体循环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
水 渠 主 干 道 : 经 脉
(2)头和躯干部:
手三阴 手太阴—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 手厥阴—乳房 手少阴—腋下 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 足厥阴—阴部,胁部 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
经络腧穴总论1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 手太阴肺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 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 阴肾经 足三阳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 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腧穴定位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 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 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 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骨度折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 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各种体表解剖标志作 为取穴的依据。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 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 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 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 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 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 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 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 穴可有压痛。
分类
①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 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 ②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凡有一定的穴名,又 有明确的部位及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 脉系统的腧穴,称为奇穴。 ③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它既无具体的名称, 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 为腧穴用以治疗的。腧穴虽有分类,但它们之 间又相互联系,构成了腧穴体系
经络腧穴学1讲解
•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
上篇经络腧穴总论笫一章经络概述
(二)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手足、阴阳、 脏腑而定的。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凡头项、背腰部属阳——为六阳经的分布。 凡胸、腹部属阴——为六阴经的分布。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六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循行上有表里 络属的关系。
肺与大肠 心与小肠 心包与三焦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则形成了六对表里相互络属的关系。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
1、督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行于 人体的背腰正中,入络脑,上达于巅顶,至 前额,最后上达于头面。
2、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行于 人体的胸腹正中,上抵于颏部。
3、冲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浅出 气节(腹股沟)行于腹,伴足少阴肾经上行 于胸。最后上至口唇。
以上,冲脉、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 出会阴后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故称“一源 三歧”。
(四)十二经别的作用: 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辅助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
五、十二经筋
(一 )十二经筋的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 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位。
(二)十二经筋的命名:
十二经筋的命名是以其所属的十二经脉 而定。
(三)十二经筋的作用
十二经筋有约束诸筋,利于全身关节的 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运动。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篇说:“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 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六)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部位,是根据循行走 向而定的,它们包括阴与阳、阳与阳、阴 与阴之间的三种关系。
1、阴经与阳经相交接(表里经) 阴经与阳经均在四肢部交接。
另外:在躯干部有三条络脉,任、督、 脾之大络。
经络腧穴讲义
5.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专书。载奇经八脉循行线。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作用、所主病候及相应治疗,考证有关穴。
6.明代针灸医学的发展形成高潮。
杨继洲《大成》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丰富,经穴359——对针灸医学第三次大的总结
成就——发明了“九针”;阐明了几十种疾病的配穴原则;
(三)《内经》以后文献
1.《难经》补充、阐发《内经》的经络腧穴理论
①经络:奇经八脉(首载)(深湖);经脉病候(是动所生);十五络,“肾间动气”为经脉脉气之根。
②腧穴:八会穴,(首载)原穴(原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五输穴五行配属和治疗。
③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母”“泻南补北”
2.对气功的“行气”现象的观察:
气功,古称导补行气。《吴枢·官能》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认为肢体灵活,心平气和的人可让他掌握导引、行气的方法给人治病。
战国初期文物——佩玉上的《行气玉佩铭》载:“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意指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即后称为“小周天”的气功行气之法。(注:“小周天”功法是循任、督脉运行之功法。)
宋、金、据时选穴: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药物归经;明代经络著述最多;清、重视分经用药,温病派对此有重要发挥。
(三)民国时期
承谈安
1.成立了针灸学社;2.编印了针灸书刊;3.开展针灸函授教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1.针灸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2.针灸医学的对外传播:
1)6世纪—朝鲜,日本;2)16世纪—欧洲;3)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外培训;
(1)四肢部分布规律(体位:立正姿势,大指向前,小指在后)
经络腧穴学第一、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请勿模仿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4.表里关系
里-阴-脏(属脏络腑) 表-阳-腑(属腑络脏)
生理上相互联系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为用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3.体表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分布
前 上 肢 下 肢 内 外 内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后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外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8寸以上,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膀胱经
厥阴
学科 :经络腧穴学
教师:尹露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院
一、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2、命名
手足:十二经脉中循行于
上肢—手经
下肢—足经
内侧—阴经(太阴、厥阴、少阴) 外侧—阳经(阳明、少阳、太阳)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
经络腧⽳学教学笔记经络腧⽳学教学笔记⿊龙江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上篇:经络腧⽳概论第⼀章经络概述⼀.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主⼲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较经脉细⼩,纵横交错,遍布全⾝。
起⽹络与联系的作⽤。
⼆.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体经络系统的循⾏分布,⽣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节之特点。
(⼆)⼗⼆经别:加强了⼗⼆经脉在胸腹,头⾯,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五络脉:加强了⼗⼆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脉:是⼀组具有特殊作⽤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
(五)⼗⼆经筋:起着约束⾻骼,疏利关节的作⽤。
(六)⼗⼆⽪部:防御病邪的作⽤。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之所⽌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动⼿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经络⽣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节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别⼗⼆经脉⼗⼆经筋经脉奇经⼋脉⼗⼆⽪部经络络脉⼗五络脉三百六⼗五络⼆、经络的形成(⼀)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腧⽳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理知识的启发。
(五)⽓功养⽣术的出现。
三、⼗⼆经脉(⼀)定义⼗⼆经脉即⼿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的总称。
经络腧穴学 第一章 经络概述
①经络诊法(诊断) ②分经辨证 ③循经取穴(针灸治疗) ④药物归经(药物使用)
附:进针法 针具刺入皮下的方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适宜于短 针的进针,骨骼和血管旁的穴位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及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十二正经
经脉 奇经八脉
经
络 系
络脉
统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一、 十二经脉
• 名称与分布规律 • 走向和交接规律 • 表里关系 • 流注次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手足、阴阳、脏腑
手经 足经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2.作用:
①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表里经之间 的联系。
②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 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 身组织。
3.分布特点: ①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 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②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左 右别走足太阳经; ③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 经络概述
•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康复专业的基
础课。
• 主要研究: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 的关系、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 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 灸法等。
一、经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