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食品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完整版本

食品化学完整版本

绪论一、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作用、安全性及享受性,以及各种成分在食物生产、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属性影响的科学。

2.营养素:是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3.食物或食料:指含有营养素的物料。

4.食品:将食物或食料进行加工以满足人们的营养及感官需要和保障其安全的产品。

水分一、名词解释1.离子水合作用:即不具有氢键受体又没有给体的简单无机离子与水相互作用时,仅仅是离子-偶极结合作用。

2.疏水相互作用:水体系中存在多个分离的疏水性基团,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从而使他们雨水的接触面积减小的过程。

3.疏水水合作用:疏水性物质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的过程。

4.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定义式为a w=P/P05.水分吸着等温线: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与水分活度aw的关系曲线。

6.单分子层水:和食品中非水物质结合的第一层水。

7.滞后现象:同一种食品按回收法与解析法制作的MSI图形不一致,不相互重叠的现象。

8.状态图:描述不同含水量的食品在不同温度下所处的物理状态(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信息)的图线。

二、问答题1. 简述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一般分为自由水与结合水两种状态。

结合水指存在于非水成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水;自由水指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而主要通过物理作用而滞留的水。

2.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1)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多。

2)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

3)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4)自由水能被微生物利用,而结合水不能。

3.简述食品中水分与非水成分的相互作用。

1)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离子-偶极的极性结合;2)水与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与水通过氢键键合;3)水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疏水水合作用:疏水基团附近水分子之间氢键键合增强;疏水相互作用:疏水基团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的过程。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化学考试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考试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考试名词解释食品化学考试名词解释1、阈值: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mol/L。

2、LD50:半数致死量,指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所需的剂量,单位为mg/kg(体重)。

3、BHT(写出结构式):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

4、Vc(写出结构式):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

5、温度系数Q10:表温差为10℃时的呼吸强度比。

水果、蔬菜呼吸作用的温度系数Q10在2~4之间。

1、MNL:最大无作用量是指长期摄入被试验物质仍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单位为mg/kg(体重)。

2、ADI: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单位为mg/kg(体重)。

3、TBHQ(写出结构式):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

4、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平衡值。

以石蜡为0,油酸为1,油酸钾为20,十二烷基磺酸钠为40作为参考标准。

5、ppm:表百万分含量。

每公斤(升)中所含毫克数,或每克(每毫升)中所含微克数。

3、寡聚酶:寡聚酶由几个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可以是相同的多肽链,也可以是不同的多肽链。

亚基之间不是共价结合,彼此很容易分开。

4、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十分重要。

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必须从事物中摄取。

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分调节机体代谢。

5、糖酵解:糖酵解是将葡萄糖转变成酮酸并同时生成ATP 的一系列反应,糖酵解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

6、发酵:由葡萄糖形成乙醇及乳酸称为发酵。

7、氨基转移作用:氨基转移作用是由一种氨基酸把它的分子上的氨基转移至其它α-酮酸上,以形成另一种氨基酸。

1、食用合成色素: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也较低。

但合成色素本身无营养价值,大多数对人体有直接危害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86》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共有8种,即: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和亮蓝。

(完整版)食品化学答案整理

(完整版)食品化学答案整理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分1、名词解释:(1)水分活度:指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2)水分的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MSI)。

(3)等温线的滞后现象: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吸附等温线。

一条是水分回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吸湿时的吸附等温线;一条是水分解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干燥时的吸附等温线;往往这两条曲线并不完全重叠,在中低水分含量部分张开了一细长的眼孔,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问答题(1)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①食品a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一般说来:细菌为Aw>0.9;酵母为Aw>0.87;霉菌为Aw>0.8。

②食品aw与酶促反应的关系:一方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

食品体系中大多数的酶类物质在Aw<0.85 时,活性大幅度降低,如淀粉酶、酚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等。

但也有一些酶例外,如酯酶在Aw为0.3甚至0.1时也能引起甘油三酯或甘油二酯的水解。

③食品aw与非酶化学反应的关系:降低食品的Aw ,可以延缓酶促反应和非酶反应的进行,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但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还能引起非酶褐变。

④食品aw与质地的关系:当水分活度从0.2~0.3增加到0.65时,大多数半干或干燥食品的硬度及黏着性增加。

水分活度为0.4~0.5时,肉干的硬度及耐嚼性最大。

(2)水分的吸附等温线的定义,以及3个区段的水分特性。

①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②I区:为化合水和临近水区。

这部分水是食品中与非水物质结合最为紧密的水,为化合水和构成水,吸湿时最先吸入,干燥时最后排除;这部分水不能使干物质膨润,不能作为溶剂,在- 40℃不结冰。

食品化学重要考点(名词解释20道+填空题40道)

食品化学重要考点(名词解释20道+填空题40道)

食品化学重要考点(名词解释20道+填空题40道)一、名词解释1、AW :AW表示水分活度,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测得的水蒸气压力(P)与同温度下测得的纯水蒸气压力(P0)之比,即Aw = P/ P0 。

2、等电点:蛋白质在某pH值时其所带电荷数为零,此时它所在溶液的pH就是它的等电点pI 。

3、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的构象不稳定,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称为变性。

4、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氨基酸通过肽键(酰胺键)组成的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借助氢键排列成沿一个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并不考虑侧链的构象和片断间的关系,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和β-折叠,氢键在其中起着稳定构象的作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借助各种作用力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紧密的复杂球形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二条或多条肽链之间以特殊方式结合,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其中每条肽键都有自己的一、二、三级结构,这些肽链称为亚基,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5、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

如:加浓(NH4)2SO4使蛋白质凝聚的过程。

6、酸价: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数量。

7、碘值:100g油脂吸收碘的克数叫做碘值。

碘值可以判断油脂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即双键数)。

8、改性淀粉:它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酶的手段来改变天然淀粉的性质。

通过分子切断、重排、氧化或者在淀粉分子中引入取代基可制得性质发生变化、加强或具有新的性质的淀粉衍生物。

9、同聚多糖:由一种单糖组成,水解后生成同种单糖。

如阿拉伯胶、糖元、淀粉、纤维素等。

10、杂聚多糖:由多种单糖聚合而成,水解后生成不同种类的单糖。

如半纤维素和粘多糖。

11、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 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2、构型:一个分子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分布或排列, 即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 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结构形式。

3、变旋现象:当单糖溶解在水中的时候, 由于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直接的相互转化, 出现的一种现象。

4、间苯二酚反应:5、膨润现象: 淀粉颗粒因吸水, 体积膨胀到数十倍, 生淀粉的胶束结构即行消失的现象。

6、糊化: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 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 并为水所包围而成凝胶状态, 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或分支状, 彼此牵扯, 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黏稠体系的现象。

7、淀粉老化:经过糊化后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放置后, 溶液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的现象。

8、多糖(淀粉)的改性: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多糖的形态或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多糖的理化性能的过程。

(如胶原淀粉)9、同质多晶现象: 同一种物质具有不同固体形态的现象。

10、油脂塑性: 指在一定压力下表现固体脂肪具有的抗应变能力。

11、油脂的精炼: 采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粗油(直接由油料中经压榨、有机溶剂提取到的油脂)中影响产品外观(如色素等)、气味、品质、的杂质去除, 提高油脂品质, 延长储藏期的过程。

(碱炼: NaOH去除游离脂肪酸)12、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氨基酸在某一pH值时, 氨基酸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 即净电荷为零, 此时的pH值成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13、蛋白石四级结构: 由多条各自具有三级结构的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起来的结构形式。

14、蛋白质的变性: 把蛋白质二级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遭到破坏而一级结构并未发生变化的过程。

15、水合性质:由于蛋白质与水的相互作用, 使蛋白质内一部分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于正常水。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食品化学(一)名词解释1.吸湿等温线〔MSI〕: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用来联系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的含水量表示〕与其水活度的图。

2.过冷现象:无晶核存在,液体水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仍不析出固体。

3.必需氨基酸:人体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4.复原糖:有复原性的糖成为复原糖。

分子中含有醛〔或酮〕基或半缩醛〔或酮〕基的糖。

5.涩味:涩味物质与口腔内的蛋白质发生疏水性结合,交联反响产生的收敛感觉与枯燥感觉。

食品中主要涩味物质有:金属、明矾、醛类、单宁。

6.蛋白质功能性质:是指在食品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中蛋白质对食品需宜特征做出奉献的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

7.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的进行反响,反响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8.油脂的酯交换:指三酰基甘油酯上的脂肪酸与脂肪酸、醇、自身或其他酯类作用而进行的酯交换或分子重排的过程。

9.成碱食品:食品中钙、铁、钾、镁、锌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后最终产生碱性物质,这类食品就叫碱性食品〔或称食物、或成碱食品〕。

10.生物碱:指存在于生物体〔主要为植物〕中的一类除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维生素B以外的有含氮碱基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于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1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或f/fo,f,fo分别为食品中水的逸度、相同条件下纯水的逸度。

12.脂肪:是一类含有醇酸酯化结构,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13.同质多晶现象:指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但有不同的结晶晶型,在融化时得到相同的液相的物质。

14.酶促褐变反响:是在有氧的条件下,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响过程。

15.乳化体系: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相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相以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相中,液滴的直径为0.l~50um间。

16.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一)2024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一)2024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一)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化学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食品化学名词进行解释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正文内容:一、食品添加剂1.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增加食品特性或延长食品保质期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2.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色素等,这些添加剂在食品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如保鲜、增加口感、改善色泽等。

二、食品营养成分1. 食品营养成分是指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

3.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三、食品存放和加工1. 食品存放是指将食物保存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常见的食品存放方式包括冷藏、冷冻、真空包装等。

2. 食品加工是指将原始食材进行加工和处理,以改变其口感、外观或保质期。

常见的食品加工方法包括烘焙、煮熟、腌制等。

四、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1.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状态。

食品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和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符合特定的质量标准。

2. 常见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手段包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食品卫生检测、质量检验等,这些手段可以帮助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五、食品加工工艺1. 食品加工工艺是指将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操作,制成可供人们食用的食品的过程。

2. 食品加工工艺涉及到热处理、机械处理、化学处理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工艺可以改变原始食材的组织结构、营养成分和口感。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食品化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食品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熟悉其中的名词解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食品的性质、生产和加工过程,并对其质量和安全进行有效控制。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一门将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食品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原理的学问,是一门主要涉及细菌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

它是一门涉及到食品的特性及其变化、保藏和改性原理的科学。

2、结合水:是一个样品在某一个温度和较低的相对湿度下的平衡水分含量3、疏水水合:热力学上,水与非极性物质,如烃类、稀有气体以及脂肪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相混合无疑是一个不利的过程(ΔG >0)。

ΔG= ΔH- T ΔS ΔG为正是因为ΔS是负的。

熵的减少是由于在这些不相容的非极性物质的邻近处形成了特殊的结构。

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

4、疏水缔合(疏水相互作用):当两个分离的非极性基团存在时,不相容的水环境会促使它们缔合,从而减小了水-非极性界面,这是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过程(ΔG<0)。

此过程是疏水水合的部分逆转,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R(水合的)+R(水合的)→R2(合的)+H 2O5、水分活度:AW=f/f0 f:溶剂(水)的逸度。

逸度:溶剂从溶液逃脱的趋势f0 :纯溶剂的逸度。

6、相对蒸汽压”(RVP)p/p0 是测定项目,有时不等于A w,因此,使用p/p0 项比A w 更为准确。

在少数情况下,由于溶质特殊效应使RVP成为食品稳定和安全的不良指标。

7、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P/P0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8、滞后现象:滞后现象就是样品的吸湿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叠的现象9、玻璃化温度(Tg):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称玻璃化转变,此时的温度称玻璃化温度10、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烘焙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总结

1,食物:是指含有营养素的可食性物料。

2,营养素:是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3,食品:经过加工的失误成为食品。

4,食品科学:一门将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食品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原理的学问,是一门主要涉及细菌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

它是一门涉及到食品的特性及其变化、保藏和改性原理的科学。

5,食品工艺学:运用食品科学原理来从事食品的选择、保藏、包装及销售,它影响消费安全、营养和食品卫生。

6,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着的一门科学,即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学科。

7,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8,水分的吸附等温线(MSI):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9,滞后现象:采用向干燥食品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

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现象。

玻璃态:是聚合物的一种状态,它既像固体一样有一定的形状,又像液体一样分子间排列之势近似有序,是非晶态或无定形态。

出浴此状态的聚合物只允许小尺寸的运动,其形变很小,类似于玻璃,因此称~。

10,玻璃态:是聚合物的一种状态,它既像固体一样有一定的形状,又像液体一样分子间排列只是近似有序,是非晶态或无定形态。

处于此状态的聚合物只允许小尺寸的运动,其形变很小,类似于玻璃,因此称~。

11,玻璃化温度: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成玻璃化转变,此时温度称~。

12,无定形:是物质的一种非平衡,非结晶的状态。

13,分子流动性: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动移动性的总度量。

决定食品Mm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14,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衍生物的总称。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全)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全)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2、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含有营养素的天然生物体。

3、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4、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二、问答题:1、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那些?答:①、一般包括生理成熟和衰老过程中的酶促变化;②、水份活度改变引起的变化;③、原料或组织因混合而引起的酶促变化和化学反应;④、热加工等激烈加工条件引起的分解、聚合及变性;⑤、空气中的氧气或其它氧化剂引起的氧化;⑥、光照引起的光化学变化及包装材料的某些成分向食品迁移引起的变化。

2、为什么生物工程在食品中应用紧紧依赖于食品化学?答:①、生物工程必须通过食品化学的研究来指明原有生物原料的物性有哪些需要改造和改造的关键在哪里,指明何种食品添加剂和酶制剂是急需的以及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如何;②、生物工程产品的结构和性质有时并不和食品中的应用要求完全相同,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复配、化学改性和修饰,在这些工作中,食品化学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③、生物工程可能生产出传统食品中没有用过的材料,需由食品化学研究其在食品中利用的可能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食品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答:研究食品中营养成分、呈色、香、味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化学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阐明食品成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即化学反应历程、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结构及其对食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性的影响;研究食品贮藏加工的新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食品资源以及新的食品添加剂等,构成了食品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食品化学研究方法与一般化学研究方法的区别?答:是把食品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变化的研究同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研究联系起来。

因此,从实验设计开始,食品化学的研究就带有揭示食品品质或安全性变化的目的,并且把实际的食品物质系统和主要食品加工工艺条件作为实验设计第二章水一、填空题1、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 4 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 5 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快的改变自身的温度。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最新整理)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最新整理)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离子水合作用:在水中添加可解离的溶质,会使纯水通过氢键键合形成的四面体排列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对于不具有氢键受体和给体的简单无机离子,它们与水的相互作用仅仅是离子-偶极的极性结合。

这种作用通常被称为离子水合作用。

 疏水水合作用:向水中加入疏水性物质,如烃、脂肪酸等,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处于这种状态的水与纯水结构相似,甚至比纯水的结构更为有序,使得熵下降,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如果在水体系中存在多个分离的疏水性基团,那么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从而使它们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此过程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笼形水合物:指的是水通过氢键键合形成像笼一样的结构,通过物理作用方式将非极性物质截留在笼中。

通常被截留的物质称为“客体”,而水称为“宿主”。

结合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成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部分水。

化合水:是指那些结合最牢固的、构成非水物质组成的那些水。

状态图:就是描述不同含水量的食品在不同温度下所处的物理状态,它包括了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信息。

玻璃化转变温度:对于低水分食品,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一般大于0℃,称为Tg;对于高水分或中等水分食品,除了极小的食品,降温速率不可能达到很高,因此一般不能实现完全玻璃化,此时玻璃化转变温度指的是最大冻结浓缩溶液发生玻璃化转变时的温度,定义为Tg´。

自由水:又称游离水或体相水,是指那些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主要是通过一些物理作用而滞留的水。

自由流动水:指的是动物的血浆、植物的导管和细胞内液泡中的水,由于它可以自由流动,所以被称为自由流动水。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P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汽分压;P0表示在同一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ERH是食品样品周围的空气平衡相对湿度。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食品化学的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的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关乎食品品质、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的学科,备受瞩目。

食品化学涵盖了众多名词和概念,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术语,本文将逐一解释。

1. 蛋白质: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础。

在食品中,蛋白质被广泛存在于肉类、鱼类、奶制品、豆类等食材中。

蛋白质由许多氨基酸链接而成,不同的蛋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组合形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生物活性。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

它们主要存在于谷类、米面类、蔬菜、水果等食物中。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可以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多糖经过消化后会转化为葡萄糖,供给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使用。

3. 脂肪:脂肪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是食品中的重要能源供应者,同时也起到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脂肪可以分为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和转脂肪。

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性油脂和坚果等食物中,摄入过多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素,具有调节身体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等重要作用。

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 等,它们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肉类、鱼类等食材中。

维生素一般不能被人体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

5.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延缓或抑制氧化反应的化学物质。

在食品中,抗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保持食品的品质和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常见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它们可以帮助抵抗自由基的损伤,保护人体细胞免受损害。

6. 防腐剂:防腐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和延长食品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加工工业中,防腐剂被广泛使用,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和细菌的滋生。

常见的防腐剂包括硫酸盐、亚硝酸盐、苏打等,但长期食用过量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7. 酶:酶是一类能够促进化学反应发生的生物催化剂。

【精品】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可编辑

【精品】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可编辑

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作者------------------------------------------日期试题一四、名词解释1.两性离子(dipolarion)2.米氏常数(Km值)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4.糖异生 (glycogenolysis)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五、问答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四、名词解释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

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

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

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1. 答: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

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

食品化学复习汇总

食品化学复习汇总

《食品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滞后现象: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的不一致被称为滞后现象。

2.无定形:这是一种物质的非平衡,非结晶状态。

当饱和条件占优势并且溶质保持非结晶时,过饱和溶液可被称为无定行。

3.玻璃态:以无定行(非结晶)固体存在的物质是处于玻璃态。

4.玻璃化温度:玻璃化温度是一个过饱和溶液(无定形液体)转变成玻璃的温度。

大分子缠结:这是指大的聚合物以随机的方式相互作用,没有形成化学键,又或者没有形成氢键。

当大分子缠结很广泛时形成了粘弹性缠结网。

5.自由体积:是指没有被分子占据的空间。

6.淀粉老化: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较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淀粉溶解度减小的过程即为淀粉的老化。

7.预糊化淀粉:它是由淀粉浆料糊化后及尚未老化前,立即进行滚筒干燥,最终产品即为冷水溶的预护花淀粉。

8.液晶:固脂(晶体)在空间有规则的排列成高度有序结构,在液态时,脂类分子间作用力很弱,分子处于完全无序状态。

此外还存在性质介于液态和晶体之间的介晶相,这些介晶是由液晶组成。

9.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一种能推迟具有自动氧化能力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10.酯交换:脂肪酸在同一甘油脂分子中移动被称为分子内酯交换,脂肪酸在不同分子间的移动称为分子间酯交换。

11.简单蛋白质:在细胞中未经酶催化改性的蛋白质被称为简单蛋白质。

1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在多肽链的某些部分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空间排列。

13.蛋白质的构象适应性:蛋白质对环境适应性对于蛋白质执行某些关键性的功能是必要的。

14.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5.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0.9--0.95的水蒸气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水的克数即为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

16.蛋白质的持水能力:持水能力是指蛋白质吸收水并将水保留在蛋白质组织中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温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它的Aw之间的关系图称为吸湿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分子流动性(Mm):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转移动性的总度量。

决定食品Mm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3.氨基酸等电点:偶极离子以电中性状态存在时的pH被称为等电点4.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序列;二级结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成紧密的三维结构。

(多肽链的空间排列。

)四级结构:是指含有多于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

5.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性。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8单糖:指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

9.低聚糖(寡糖):凡能被水解成为少数,2-6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10.多糖:凡能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11.美拉德反应: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

12.淀粉的糊化:在一定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发生膨胀,形成粘稠的糊状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13.糊化淀粉的老化:已糊化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室温下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14改性淀粉:为适应食品加工的需要,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改)性淀粉。

15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形态晶体,但融化后生成相同液相的现象叫同质多晶现象,例如由单质碳形成石墨和金刚石两种晶体。

16脂的介晶相(液晶):油脂的液晶态可简单看作油脂处于结晶和熔融之间,也就是液体和固体之间时的状态。

此时,分子排列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作用力弱的烃链区熔化,而相互作用力大的极性基团区未熔化时的状态。

脂类在水中也能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存在方式的液晶结构。

17油脂的塑性是与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特性紧密相关的物理属性。

其定义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表观固体脂肪所具有的抗变性的能力。

18乳化剂:能改善乳浊液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的物质。

19油脂自动氧化(autoxidation):是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

生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而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羧酸。

这些物质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从而使油脂发生酸败(蛤败)。

20抗氧化剂:能推迟会自动氧化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21过氧化值(POV):1Kg油脂中的所含氢过氧化物的毫克当量数,POV值常用碘量法。

17脂肪代替品(oil and substitue):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油脂类似,可部分或完全代替食品中的脂肪,以脂质、合成脂肪酸酯为基质,在冷却、高温条件下稳定。

脂肪模拟品(oil and fat mimics)在感官和物理特性上模拟油脂,但不能完全代替油脂,常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为基质,高温时易引起变性和焦糖化,所以不宜在高温下使用。

19维生素:维持人和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或者说是维持活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20维生素元:在人及动物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的物质。

(维生素前体)21同效维生素(Vitamers):化学结构与维生素相似,并有部分维生素生理活性的物质。

如,胆碱、肉毒碱、牛磺酸等。

22必需元素:机体的正常组织中都存在,含量比较固定,缺乏时发生组织上和生理上异常,补充后可恢复正常或防止异常情况发生。

23矿物质的生物有效性:在考虑食品的营养质量时,不仅要考虑其含量,还要考虑其被生物利用的实际利用率,即生物有效性。

24碱性食品: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氧化生成Na2O、K2O、CaO、MgO等含带阳离子的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生理上称为碱性食品。

25酸性食品:非金属元素P、S、Cl在体内氧化为PO43- 、SO42-、Cl- 含带阴离子较多的食品,生理上称为酸性食品。

26必需基团: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和维持酶的特定构象所必需的基团为酶分子的必需基团。

27Km是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8酶促褐变:较浅色的水果、蔬菜在受到机械性损伤(削皮、切片、压伤、虫咬、磨浆、捣碎)及处于异常环境变化(受冻、受热等),在酶促(催化)下氧化而呈褐色,称为酶促褐变。

29固定化酶: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

30食品色素:食品中能够吸收或反射可见光进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称为食品色素(food pigments),包括食品原料中固有的天然色素。

31味感:通常指食物成分进入人体口腔内对舌头产生的各种化学味觉。

32味感产生过程:可溶性呈味物质进入口腔后,在舌头肌肉运动作用下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接触,然后呈味物质刺激味蕾中的味细胞并与受体结合,结合物产生的信号以脉冲的形式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经分析后产生味感。

33呈味阈值: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mol/L)34嗅感是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引起的一种感觉。

35香气值:嗅感物质浓度/阈值之比称之为香气值。

36微粒理论:嗅觉细胞表面呈负电性,其分泌液的分子依极性沿着一定方向排列,当挥发物质分子吸附到嗅觉细胞表面后就使表面的电荷发生改变,产生电流并传递到大脑而产生感觉。

37电磁波理论:嗅感物质分子由于电子振动将电磁波传达到嗅觉器官而产生嗅觉。

38生物合成作用:指在食品体系中以氨基酸、脂肪酸、羟基酸、单糖、糖苷、色素、萜烯或酯类化合物为前体通过生物代谢合成的风味物质。

39香味增强剂:凡是能显著增加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称之为香味增强剂。

香味增强剂本身一般不具备气味,但它能提高和改善其它物质的香味或掩盖一些不愉快的气味。

40食品添加剂: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为了改良食品品质及其色、香、味,改变食品结构,防止食品氧化、腐败、变质和为了加工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41酸味剂:能使食品具有酸味的物质统称为酸味剂。

抗结剂:用于防止粉状或结晶状食品聚焦、板结,以保持其流质状的食品添加剂称为抗结剂。

消泡剂:能降低水、溶液、悬浮液等的表面张力,防止泡沫形成,或使原有泡沫减少或消灭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不能杀灭微生物,但却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以及阻止其生长繁殖的化合物,称为防腐剂。

也称食品保存剂。

乳化剂:能使互不相容的两相中的一相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相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42滞后现象:对于食品体系, 水分回吸等温线(将水加入一个干燥的试样)很少与解吸等温线重叠,这两条曲线的不一致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43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天然的蛋白质因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这种现象叫做变性作用。

44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变性后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共价二硫交联键, 氢键, 与多糖胶凝剂的相互作用等形成一种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45蛋白质酶法改性:利用蛋白酶使蛋白水解或通过谷氨酰胺酶作用使蛋白质发生交联反应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功能性质发生改变称为蛋白质的酶法改变。

46蛋白质化学改性:由于蛋白质分子的侧链上含有一些活性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引入一些基团,使其连接在蛋白质分子的侧链氨基酸残基上从而对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47焦糖化反应:糖和糖浆在高温加热时, 糖分子会发生烯醇化, 脱水, 断裂等一系列反应, 产生不饱和环的中间产物, 其中的共轭双键吸收光呈现出颜色的反应.48改性纤维:又称变性纤维。

指借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常规化学纤维品种的某些性能(如吸湿性、染色性、抗静电性、阻燃性等)加以改进而派生的一系列新纤维的总称.49淀粉的回生:淀粉溶液或淀粉糊,在低温静置的条件下,都有转变为不溶性的趋向,混浊度和粘度都增加,最后形成硬性凝胶块。

淀粉结构呈a型的面制品,受外因影响,部分淀粉分子结构回到β型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回生。

50功能性低聚糖:基本上不提供热量,具有独特性能与保健功能的糖统称为功能性低聚糖。

食品化学简答题汇总1.简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答:(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水分活度在0.6以下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不能生长,Aw越低,微生物越难存活,控制水分活度就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水分活度与酶促反应:水分活度在0.25-0.3范围可以有效减缓酶促褐变。

(3)水分活度与非酶褐变,赖氨酸损失:水分活度在0.6-0.7范围最容易发生酶促褐变。

水分活度下降到0.2,褐变基本上不发生。

(4)水分活度与脂肪氧化:水分活度较低和胶高时都容易发生脂肪氧化。

2.举例说明糖类物质在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答:在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糖类物质由于具有醇羟基和羰基的性质,可以发生成酯、成醚、成缩醛等反应和羰基的一些加成反应,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既有利于食品加工品质,又有不利的一面,部分中间产物对食品的品质影响极大。

1) 美拉德反应:羰基和氨基经过脱水缩合,聚合成棕色至黑色的化合物。

食品中有羰氨缩合引起食品色泽加深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产生一些挥发性的全类和酮类物质,构成食品的独特的香气。

经常利用这个反应来加工食品,例如烤面包的金黄色、烤肉的棕红色的形成等。

2)焦糖化反应糖和糖浆在高温加热时, 糖分子会发生烯醇化, 脱水, 断裂等一系列反应, 产生不饱和环的中间产物,产生的深色物质有两大类:糖的脱水产物和裂解产物(醛、酮类)的缩合、聚合产物。

黑色产物焦糖色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饮料、烘烤食品、糖果和调味料生产等。

3)在碱性条件下的变化:单糖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异构化(烯醇化反应)和分解反应,生成异构糖和分解成小分子的糖、醛、酸和醇类化合物;还可能发生分子内氧化和重排作用生产糖精酸。

4)在酸性条件下的变化:糖与酸共热则脱水生成活泼的中间产物糠醛,例如戊糖生成糠醛,己糖生成羟甲基糠醛。

5)糖氧化与还原反应:醛糖在弱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糖酸;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二元酸,酮糖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在酮基处裂解生成草酸和酒石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